CN213814734U - 一种通讯终端壳体和手持智能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讯终端壳体和手持智能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14734U
CN213814734U CN202022894668.9U CN202022894668U CN213814734U CN 213814734 U CN213814734 U CN 213814734U CN 202022894668 U CN202022894668 U CN 202022894668U CN 213814734 U CN213814734 U CN 2138147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module
cylindrical boss
hole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9466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羡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Rx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uichen Xinb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uichen Xinb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uichen Xinb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9466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147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147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147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通讯终端壳体和手持智能终端,其中该通讯终端壳体可以包括:面壳、底壳;面壳边缘设置有第一凹槽,底壳边缘设置有对应的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面壳和底壳的内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圆柱形凸台和对应的第二圆柱形凸台;第一圆柱形凸台设置有贯穿凸台和面壳的通孔,第二圆柱形凸台与通孔对应位置设置有螺纹孔;第一圆柱形凸台和/或第二圆柱形凸台内表面填充有密封胶,面壳和底壳通过螺纹孔、通孔以及螺纹紧固件可拆卸连接。本公开通过设置在不同部位的密封组件,能够有效防止尘土、水渍进入壳体内部,对壳体内部的电子元器件起到有效地防护作用,达到了防尘防水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通讯终端壳体和手持智能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讯终端壳体和手持智能终端。
背景技术
RFID作为物联网的子行业,位于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物联网的前提。随着物联网、网络传输技术、传感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超高频RFID市场加速成长趋势已经形成。RFID系统包括标签及封装、读写机具、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软件包括中间件和应用系统。常用的读写机具可以有手持标签探测器、手持智能终端等,而且随着巡检力度逐步加大,对于上述手持智能终端的防尘防水等级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高手持智能终端的防尘防水等级成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通讯终端壳体和手持智能终端。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通讯终端壳体,可以包括:面壳、底壳;所述面壳边缘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底壳边缘设置有对应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
所述面壳和所述底壳的内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圆柱形凸台和对应的第二圆柱形凸台;
所述第一圆柱形凸台设置有贯穿所述凸台和面壳的通孔,所述第二圆柱形凸台与所述通孔对应位置设置有螺纹孔;或,所述第二圆柱形凸台设置有贯穿所述凸台和底壳的通孔,所述第一圆柱形凸台与所述通孔对应位置设置有螺纹孔;
所述第一圆柱形凸台和/或所述第二圆柱形凸台内表面填充有密封胶,所述面壳和所述底壳通过所述螺纹孔、通孔以及螺纹紧固件可拆卸连接。
可选的,所述面壳上设有显示屏安装槽,所述显示屏安装槽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所述面壳上设有USB接口、耳机接口和对应的软胶塞堵头;所述软胶塞堵头卡接于所述USB接口和所述耳机接口中。
可选的,所述底壳上设置有挂绳结构,所述挂绳结构为挂绳卡位或预留的挂绳孔。
可选的,通讯终端壳体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面壳和所述底壳外边缘的防撞组件;所述防撞组件包括:芯体和包胶壳;所述芯体嵌于所述包胶壳内,所述包胶壳的外边缘突出于所述面壳和/或所述底壳。
可选的,所述防撞组件为下述任一项或多项的组合:防撞垫、防撞条、防撞块。
可选的,所述面壳和所述底壳边缘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销,所述芯体和所述包胶壳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定位销对应的通孔,所述定位销相对插入所述通孔中,以使得所述芯体和所述包胶壳卡接于所述面壳和所述底壳之间。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手持智能终端,可以包括:电源模块、电路板以及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通信模块、定位模块、扬声器模组和显示屏;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电路板、所述通信模块、所述定位模块、所述扬声器模组、所述显示屏电连接;还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通讯终端壳体,所述显示屏设置在所述通讯终端壳体的面壳上;
所述电源模块、所述电路板、所述通信模块、所述定位模块、所述扬声器模组分别设置在所述通讯终端壳体的面壳和底壳之间。
可选的,面壳上设有篦孔,所述扬声器模组朝向所述篦孔。
可选的,手持智能终端还可以包括:安装在所述通讯终端壳体内部的RFID读写模块、RFID天线、加密模块、显示屏支架;
所述RFID读写模块、所述RFID天线和所述加密模块分别与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电源模块电连接;
所述显示屏支架一侧用于支撑所述显示屏,另一侧可拆卸于所述底壳的内表面连接。
可选的,所述通信模块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的组合:4G数据通信模块、5G数据通信模块、WIFI模块和蓝牙模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讯终端壳体和手持智能终端,其中该通讯终端壳体可以包括:面壳、底壳;面壳边缘设置有第一凹槽,底壳边缘设置有对应的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面壳和底壳的内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圆柱形凸台和对应的第二圆柱形凸台;第一圆柱形凸台设置有贯穿凸台和面壳的通孔,第二圆柱形凸台与通孔对应位置设置有螺纹孔;或,第二圆柱形凸台设置有贯穿凸台和底壳的通孔,第一圆柱形凸台与通孔对应位置设置有螺纹孔;第一圆柱形凸台和/或第二圆柱形凸台内表面填充有密封胶,面壳和底壳通过螺纹孔、通孔以及螺纹紧固件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在不同部位的密封组件,能够有效防止尘土、水渍进入壳体内部,对壳体内部的电子元器件起到有效地防护作用,达到了防尘防水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通讯终端壳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壳体终端的爆炸图示例一;
图2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壳体终端的爆炸图示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壳体终端的爆炸图示例三;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壳体终端的爆炸图示例四;
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壳体终端的爆炸图示例五;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提供的通讯终端壳体的爆炸图示例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提供的通讯终端壳体的爆炸图示例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提供的手持智能终端的爆炸图示例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提供的手持智能终端的爆炸图示例二。
其中,1为通讯终端壳体;2为电源模块;3为电路板;4为扬声器模组;5为显示屏;6为RFID读写模块;7为RFID天线;8为显示屏支架;
11为面壳;12为底壳;13为防撞组件;14为第一密封圈;
111为第一定位销;112为第一圆柱形凸台;113为第一通孔;114为第一凹槽;115为显示屏安装槽;116为软胶塞堵头;117为篦孔;121为第二定位销;122为第二圆柱形凸台;123为第二通孔;124为第二凹槽;125为挂绳结构;131为芯体;132为包胶壳;
1311为第一芯体通孔;1321为第二包胶壳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通讯终端壳体,该通讯终端壳体用于组装智能终端,位于该智能终端的最外侧,能够对智能终端内部的电子元器件、易破碎器件(例如陶瓷RFID天线等)等起到有效地防护作用。
参照图1、图2A、图2B所示,该通讯终端壳体1可以包括:面壳11、底壳12以及设置在面壳11和底壳12上的防撞组件13;其中,面壳11和底壳12可拆卸连接;防撞组件13设置在面壳11和底壳12外边缘。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在面壳和底壳外边缘的防撞组件,能够有效防护智能终端被撞,也能够防止智能终端跌落后破损,使智能终端每个面都能够承受高处跌落的撞击,且能够承受正常使用及运输过程中机械振动而引起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面壳11和底壳12的材料可以是现有的强塑材料,例如聚碳酸酯(PC),也可以是含10%玻璃纤维加强型PC塑料(PC+10%GF)。上述面壳和底壳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卡扣连接、铰链连接等实现可拆卸连接,只要能够将上述面壳和底壳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即可。本实用新型对上述材料和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上述防撞组件的材料可以是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PU),也可以是其他橡胶等可以缓冲撞击的防撞组件,本公开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上述防撞组件13可以包括:芯体131和包胶壳132;芯体131嵌于包胶壳132内,包胶壳132的外边缘突出于面壳11和/或底壳12。因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防撞组件既需要有弹性,也需要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本实施例可以将防撞组件设计成两部分,中间的芯体部分可塑性较强,例如可以是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该ABS树脂是一种强度高、韧性好、易于加工成型的热塑型高分子结构材料,上述包胶壳的材料可以是上述TPU材料,芯体能够对上述包胶壳形成有效地支撑。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述包胶壳的外边缘需要突出于面壳11和/或底壳12,当防撞组件安装在面壳上时,即需要突出于面壳的边缘,当防撞组件安装在底壳上时,即需要突出于底壳的边缘,这样才能够达到有效的防撞效果。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防撞组件可以是下述任一项或多项的组合:防撞垫、防撞条、防撞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的在组装的壳体每个面(6个面)的边缘处均设置有防撞组件。其中,上述防撞垫呈垫片状,可以设置在壳体的边角处;上述防撞条呈条状,可以设置在壳体较为窄小的边缘处;上述防撞块呈块状,可以设置在壳体较为宽阔的一面。当然,上述防撞组件的位置并不局限于上述说明,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在壳体较为宽阔的一面设置有若干个间隔一定间距的防撞条,也能够达到有效的防撞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上述防撞组件的具体设置位置和形状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个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为了便于在上述壳体的边角处安装上述防撞组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面壳11和底壳12的边缘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销(如面壳上设置的第一定位销111和底壳上设置的第二定位销121),芯体131和包胶壳132设置有与定位销对应的通孔(其中,芯体的是为第一芯体通孔1311和包胶壳上的为第二包胶壳通孔1321),上述定位销相对插入上述通孔中,以使得芯体和包胶壳卡接于面壳和底壳之间。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2B和图3所示,面壳11和底壳12分别设置有第一圆柱形凸台112和对应的第二圆柱形凸台122;第一圆柱形凸台112和第二圆柱形凸台122具有环形的凸缘结构。
第一圆柱形凸台设置有贯穿凸台和面壳的通孔,第二圆柱形凸台与通孔对应位置设置有螺纹孔;或,第二圆柱形凸台设置有贯穿凸台和底壳的通孔,第一圆柱形凸台与通孔对应位置设置有螺纹孔;第一圆柱形凸台和/或第二圆柱形凸台内表面填充有密封胶,面壳和底壳通过螺纹孔、通孔以及螺纹紧固件(图中未示出)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圆柱形凸台设置有贯穿凸台和面壳的通孔为第一通孔113,第二圆柱形凸台设置有贯穿凸台和底壳的通孔为第二通孔123。
本实施例中,第一圆柱形凸台和第二圆柱形凸台中其中一个圆柱形凸台设有螺纹孔,对应的另一个圆柱形凸台的通孔贯穿与其连接的面壳或底壳。例如,第一圆柱形凸台设置有贯穿凸台和面壳的通孔,第二圆柱形凸台与通孔对应位置设置有螺纹孔;或,第二圆柱形凸台设置有贯穿凸台和底壳的通孔,第一圆柱形凸台与通孔对应位置设置有螺纹孔;或者是,上述第一圆柱形凸台与通孔对应位置设置有螺纹孔、第二圆柱形凸台与通孔对应位置设置有螺纹孔,且第一圆柱形凸台设置有贯穿凸台和面壳的通孔或第二圆柱形凸台设置有贯穿凸台和底壳的通孔。本实施例对上述如何设置不作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述连接结构,能够紧密地将面壳和底壳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优选的,在上述第一圆柱形凸台和/或第二圆柱形凸台内表面填充有密封胶和/或密封套(图中未示出),这样能够有效起到防尘、防水的功能。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4A和图4B所示,面壳11边缘设置有第一凹槽114,底壳12边缘设置有对应的第二凹槽124,第一凹槽114和第二凹槽124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凹槽结构,并且配合密封圈的使用,能够有效防尘防水,且相比于单独使用密封圈而无凹槽结构,安装更为便利,防尘防水效果更佳。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4B所示,面壳11上设有显示屏安装槽115,显示屏安装槽115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图中未示出);
面壳11一侧设有USB接口、耳机接口,在上述接口处设置有软胶塞堵头116。壳体边缘还设置有电源开关,上述开关接口处设置有开/关机键(power键),具有休眠唤醒功能,当然,也可以设置RESET键(防止误触),能够达到无条件关机。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4B所示,底壳12上设置有挂绳结构125,挂绳结构125为挂绳卡位或挂绳孔。如图所示,上述挂绳卡位可以与底壳一起注塑成型,呈条状设置在底壳上;挂绳孔可以设置在底壳的边角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本实施例中的上述挂绳结构,在使用时能够悬挂挂绳,方便工作人员将挂绳的一端套挂在手腕部,进一步防止终端设备坠落。当然,在终端设备不工作时,为了方便巡检人员携带,可以通过挂绳挂在巡检人员的脖子等部位,方便巡检人员拿出使用。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了另一种通讯终端壳体,该通讯终端壳体用于组装智能终端,位于该智能终端的最外侧,能够对智能终端内部的电子元器件、易破碎器件等起到有效地防护作用。
参照图5和图6所示,该通讯终端壳体1可以包括:面壳11、底壳12;面壳11边缘设置有第一凹槽114,底壳12边缘设置有对应的第二凹槽124,第一凹槽114和第二凹槽124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4;
面壳11和底壳12的内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圆柱形凸台112和对应的第二圆柱形凸台122;
第一圆柱形凸台112设置有贯穿凸台和面壳11的通孔,第二圆柱形凸台122与通孔对应位置设置有螺纹孔(图中未示出);或,第二圆柱形凸台122设置有贯穿凸台和底壳的通孔,第一圆柱形凸台112与通孔对应位置设置有螺纹孔(图中未示出);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圆柱形凸台设置有贯穿凸台和面壳的通孔为第一通孔113,第二圆柱形凸台设置有贯穿凸台和底壳的通孔为第二通孔123。
第一圆柱形凸台112和/或第二圆柱形凸台122内表面填充有密封胶,面壳和底壳通过螺纹孔、通孔以及螺纹紧固件(图中未示出)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凹槽结构,并且配合密封圈的使用,能够有效防尘防水,且相比于单独使用密封圈而无凹槽结构,而且通过螺纹孔、通孔以及螺纹紧固件安装更为便利,且内表面填充的密封胶防尘防水效果更佳。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6所示,面壳11上设有显示屏安装槽115,显示屏安装槽115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图中未示出);面壳11上设有USB接口、耳机接口和对应的软胶塞堵头;软胶塞堵头116卡接于述USB接口和所述耳机接口中。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在不同部位的密封组件,能够有效防止尘土、水渍进入壳体内部,对壳体内部的电子元器件起到有效地防护作用,达到了防尘防水的目的。经过对上述通讯终端壳体防护性测试,能够达到IP65以上的防护等级,即能够完全防止粉尘进入,且任何角度抵押喷射均能够达到防水目的。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6所示,底壳12上设置有挂绳结构125,挂绳结构125为挂绳卡位或挂绳孔。如图所示,上述挂绳卡位可以与底壳一起注塑成型,呈条状设置在底壳上;挂绳孔可以设置在底壳的边角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本实施例中的上述挂绳结构,在使用时能够悬挂挂绳,方便工作人员将挂绳的一端套挂在手腕部,进一步防止终端设备坠落。当然,在终端设备不工作时,为了方便巡检人员携带,可以通过挂绳挂在巡检人员的脖子等部位,方便巡检人员拿出使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结合图4A和4B所示,该通讯终端壳体,还可以包括:设置在面壳11和底壳12上的防撞组件13;防撞组件13包括下述任一项或多项的组合:防撞垫、防撞条、防撞块。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在面壳和底壳外边缘的防撞组件,能够有效防护智能终端被撞,也能够防止智能终端跌落后破损,使智能终端每个面都能够承受高处跌落的撞击,且能够承受正常使用及运输过程中机械振动而引起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面壳11和底壳12的材料可以参照实施例1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防撞组件的材料可以是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PU),也可以是其他橡胶等可以缓冲撞击的防撞组件,本公开对此不作具体限定。上述防撞组件可以是下述任一项或多项的组合:防撞垫、防撞条、防撞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因为壳体的外边缘设置有防撞组件,优选的,在组装的壳体每个面(6个面)的边缘处均设置有防撞组件。其中,上述防撞组件的详细和功能参照上述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上述防撞组件的具体设置位置和形状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结合图3所示,上述防撞组件13可以包括:芯体131和包胶壳132;芯体131嵌于包胶壳132内,包胶壳132的外边缘突出于面壳11和/或底壳12,具体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1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结合图3所示,为了便于在上述壳体的边角处安装上述防撞组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面壳11和底壳12的边缘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销(第一定位销111和第二定位销121),芯体131和包胶壳132设置有对应的通孔(第一芯体通孔1311和第二包胶壳通孔1321),防撞组件与面壳和底壳通过定位销和对应的圆孔卡接。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手持智能终端,参照图7和图8所示,该手持智能终端可以包括:电源模块2、电路板3以及分别与电路板电连接的通信模块、定位模块、扬声器模组4和显示屏5;电源模块2分别与电路板3、通信模块、定位模块、扬声器模组4和显示屏5电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述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的通讯终端壳体1、显示屏5设置在通讯终端壳体1的面壳11上;
电源模块2、电路板3、通信模块、定位模块、扬声器模组4分别设置在通讯终端壳体1的面壳11和底壳12之间;
面壳11上设有篦孔117,该篦孔设有防水防尘组件,扬声器模组4朝向该篦孔117。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述通信模块、定位模块以及扬声器模组(例如扩音器,如2030/1.5W高真喇叭)等可以使用现有的硬件设备,上述通信模块和定位模块可以设置在电路板附近,图中未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再详细描述。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手持智能终端还可以包括:安装在通讯终端壳体1内部的RFID读写模块6、RFID天线7、加密模块、显示屏支架8;
RFID读写模块6、RFID天线7和加密模块分别与电路板3和电源模块2电连接;显示屏支架8一侧用于支撑显示屏5,另一侧可拆卸于底壳12的内表面连接;通信模块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的组合:3G数据通信模块、4G数据通信模块、5G数据通信模块、WIFI模块和蓝牙模块。优选的,上述蓝牙模块为BLE蓝牙4.0,其传输距离大于10米,能够有效与标签探测器或者其他APP进行通讯。
上述RFID读写模块6规格可以为900Hz,2W,其兼容EPC C1 GEN2/ISO18000-6C和国标GB/T29768-2013协议电子标签读/写,支持920-925Mhz频段。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手持智能终端还可以设置LED指示灯,可以为三色指示灯(分别对应开机、充电和低电量报警),LED指示灯低电量报警显示红色,开机闪烁绿色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智能终端包括的RFID读写模块和RFID天线可采用超高频RFID读写模块和RFID超高频陶瓷天线。举例来说,RFID天线可采用高增益的陶瓷天线(例如规格可以是:60×60×4MM),一端采用连接端子与电路板上贴片端子连接,可读取RFID超高频信号的标签信号数据,读取距离可达到0.05~5米范围。在实际使用中,当RFID天线一旦探测到待检测设备上的标签发出的信号,则由RFID读写模块来读取被检测设备上标签所保存的数据,例如用于标识被检测设备的唯一的设备ID,设备状态等数据,并通过RFID天线来传输标签的数据,并将该数据写入RFID的读写模块中。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智能终端还包括电路板、通信模块和通信模块天线,用于实现移动通信功能,例如4G通信功能。当需要将上述由RFID读写模块和RFID天线采集到的标签数据进行远程验证时,可以利用通信模块和通信模块天线将该数据传至远程服务器端,通过服务器对该数据进行验证分析后,将结果发回至手持智能终端,方便巡检人员及时收到结果,以便判断是否需要对该设备进行维修。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该手持智能终端还可以包括安全加密模块(图中未示出),安全加密模块与电路板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的上述加密模块为内置国密SM7算法国网数据安全加密模块。在实际使用中,有的设备使用了加密的标签,为了能够读取这些加密标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增加了安全加密模块后,使得手持智能终端不仅可以读取普通标签数据,还可以读取这些加密的标签数据,扩充了手持智能终端的使用范围。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通讯终端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面壳、底壳;所述面壳边缘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底壳边缘设置有对应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
所述面壳和所述底壳的内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圆柱形凸台和对应的第二圆柱形凸台;
所述第一圆柱形凸台设置有贯穿所述凸台和面壳的通孔,所述第二圆柱形凸台与所述通孔对应位置设置有螺纹孔;或,所述第二圆柱形凸台设置有贯穿所述凸台和底壳的通孔,所述第一圆柱形凸台与所述通孔对应位置设置有螺纹孔;
所述第一圆柱形凸台和/或所述第二圆柱形凸台内表面填充有密封胶,所述面壳和所述底壳通过所述螺纹孔、通孔以及螺纹紧固件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讯终端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壳上设有显示屏安装槽,所述显示屏安装槽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所述面壳上设有USB接口、耳机接口和对应的软胶塞堵头;所述软胶塞堵头卡接于所述USB接口和所述耳机接口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讯终端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上设置有挂绳结构,所述挂绳结构为挂绳卡位或预留的挂绳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讯终端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面壳和所述底壳外边缘的防撞组件;所述防撞组件包括:芯体和包胶壳;所述芯体嵌于所述包胶壳内,所述包胶壳的外边缘突出于所述面壳和/或所述底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讯终端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组件为下述任一项或多项的组合:防撞垫、防撞条、防撞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讯终端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壳和所述底壳边缘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销,所述芯体和所述包胶壳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定位销对应的通孔,所述定位销相对插入所述通孔中,以使得所述芯体和所述包胶壳卡接于所述面壳和所述底壳之间。
7.一种手持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模块、电路板以及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通信模块、定位模块、扬声器模组和显示屏;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电路板、所述通信模块、所述定位模块、所述扬声器模组、所述显示屏电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讯终端壳体,所述显示屏设置在所述通讯终端壳体的面壳上;
所述电源模块、所述电路板、所述通信模块、所述定位模块、所述扬声器模组分别设置在所述通讯终端壳体的面壳和底壳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持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壳上设有篦孔,所述扬声器模组朝向所述篦孔。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手持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所述通讯终端壳体内部的RFID读写模块、RFID天线、加密模块、显示屏支架;
所述RFID读写模块、所述RFID天线和所述加密模块分别与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电源模块电连接;
所述显示屏支架一侧用于支撑所述显示屏,另一侧可拆卸于所述底壳的内表面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持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模块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的组合:4G数据通信模块、5G数据通信模块、WIFI模块和蓝牙模块。
CN202022894668.9U 2020-12-03 2020-12-03 一种通讯终端壳体和手持智能终端 Active CN2138147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94668.9U CN213814734U (zh) 2020-12-03 2020-12-03 一种通讯终端壳体和手持智能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94668.9U CN213814734U (zh) 2020-12-03 2020-12-03 一种通讯终端壳体和手持智能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14734U true CN213814734U (zh) 2021-07-27

Family

ID=76943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94668.9U Active CN213814734U (zh) 2020-12-03 2020-12-03 一种通讯终端壳体和手持智能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147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54144B1 (en) Water pit transmitter assembly
CN203151478U (zh) 移动通信装置及其系统
CN213814734U (zh) 一种通讯终端壳体和手持智能终端
CN213814735U (zh) 终端壳体和手持智能终端
CN106650883A (zh) 一种电子标签
CN107430026A (zh) 用于监测泵或泵组件的状态的感测模块
CN203659046U (zh) 船舶识别设备
CN201393590Y (zh) 头戴式安全防护装置
CN109841066B (zh) 节电的处理方法、地磁检测器、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212545100U (zh) 一种带体温测量的新型耳标牌
CN207382402U (zh) 盖板组件、壳体组件和移动终端
CN203118029U (zh) 一种电子标签
CN204045129U (zh) 表封
CN210346792U (zh) Nb-iot无线远传模式燃气表的智能控制器防护装置
CN204206662U (zh) 有防水结构的手持终端机
CN211060937U (zh) 一种门禁检测仪
CN110555503B (zh) 一种智能封扣、封扣读写器及资产管理箱柜的工作方法
CN212906803U (zh) 一种防拆标识器和标识牌
CN207339955U (zh) 盖板组件、壳体组件和移动终端
CN202093548U (zh) 可贴于汽车挡风玻璃内侧的玻璃基片远距离无源电子标签
CN109729509A (zh) 一种集成uhf rfid的智能硬件
CN217483705U (zh) 一种基于rfid测温标签的管控系统
CN106781150B (zh) 电子围栏装置
CN206258990U (zh) 电子围栏装置
CN212009810U (zh) 红外线防止孩童及宠物出走与防盗二合一报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014

Address after: 100000 537, Floor 5, Building 1, Yard 138, Zhanghua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RX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2 room 304, 3rd floor, building 28, Baosheng Beili West Distric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Huichen Xinbo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