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08107U - 一种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808107U CN213808107U CN202022588941.5U CN202022588941U CN213808107U CN 213808107 U CN213808107 U CN 213808107U CN 202022588941 U CN202022588941 U CN 202022588941U CN 213808107 U CN213808107 U CN 21380810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ump
- stage
- liquid discharge
- discharge chamber
-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包括电机和泵体,泵体内有泵轴通过联轴器与电机连接,泵体内有多个腔室,各腔室之间通过隔板分隔,腔室包括一级吸入室、一级排液室、二级吸入室和二级排液室;一级吸入室与一级排液室之间的隔板的中心处安装有一级叶轮,二级吸入室与二级排液室之间的隔板的中心处安装有二级叶轮;一级吸入室的进口处设有防漩涡板,能够破坏流体进入一级吸入室时产生的漩涡;一级排液室为蜗壳结构,内部有分割板将一级排液室分割为双通道结构;一级叶轮和二级叶轮安装在泵轴上。本实用新型能够在输送流体过程中克服易抽空、流量不足、电流过载的缺陷,避免轴承磨损、滑动轴承开裂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属于含油污水输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吸泵具备体积小、噪音低、运行平稳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易漏、易燃、易爆等液体的输送过程。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其使用状态存在气液两相,故其泵内流动状态相对复杂。常见的立式自吸泵主要由电机、泵体、叶轮、单向阀等配件组成,其工作原理:自吸泵工作前,泵体和进水管必须罐满水形成真空状态,当叶轮快速转动时,叶轮的中心部分形成真空区域。水池的水在大气压或水压的作用下压到了进水管内。这样循环运转,就可以实现连续抽水。
在日常使用中发现当自吸泵应用在一些含油污水的输送中,由于自吸泵会根据液位的变化自动控制泵的启停,因此在一些液面与进口管持平,或者发生涡流的情况下会发生抽空、流量不足和电流过载等情况。由于泵体内径向力大还会造成机泵的剧烈振动,造成轴套磨损,滑动轴承开裂等情况,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能够在输送流体过程中克服易抽空、流量不足、电流过载的缺陷,避免轴承磨损、滑动轴承开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包括电机和泵体,泵体内有泵轴与电机连接,所述泵体内有多个腔室,各腔室之间通过隔板分隔,所述腔室包括一级吸入室、一级排液室、二级吸入室和二级排液室;
所述一级吸入室与所述一级排液室之间的隔板的中心处安装有一级叶轮,所述二级吸入室与二级排液室之间的隔板的中心处安装有二级叶轮;
所述一级吸入室的进口处设有防漩涡板,能够破坏流体进入一级吸入室时产生的漩涡,防止产生气液两相;
所述一级排液室为蜗壳结构,从所述蜗壳的流体入口处至所述蜗壳的流体出口处装有分割板,将一级排液室分割为双通道结构;
所述一级叶轮和所述二级叶轮安装在所述泵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分割板的首端和尾端均为尖角结构,首端的尖角大小为45°~65°,尾端的尖角大小为55°~65°。
优选地,所述分割板将一级排液室由单通道蜗壳结构分割为双通道蜗壳结构,通过平衡流体的冲击力降低单通道蜗壳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径向力。
进一步地,所述一级叶轮的边缘与一级排液室的进口处设有一级隔舌,所述一级隔舌与分割板首端尖角的顶点、一级排液室的蜗壳基圆圆心共线。
进一步地,所述二级叶轮的边缘与二级排液室的进口处设有二级隔舌,所述一级隔舌和二级隔舌均用于区分流体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进一步地,所述泵体还包括泵入口,所述泵入口上设有入口电磁阀用以调节所述泵体的进口流量。
进一步地,所述泵体还包括出口管路,所述出口管路连接有出口单向阀用以调节所述泵体的出口流量。
进一步地,所述一级排液室末端与二级排液室末端均连接有扩散管,所述扩散管能够在排出流体时降低流体的动能转换为静压能时的能量损失。
进一步地,所述泵轴两端安装有滑动轴承用于将泵轴支撑在泵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泵轴在靠近二级叶轮的泵轴末端装有副叶轮,用于产生反漩涡力,将流体密封在泵体内,取代传统机械式密封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一级叶轮通过键连接固定在泵轴上,通过锁紧螺母锁死,所述二级叶轮通过滑动支撑轴承安装在泵轴上。
优选地,所述泵体上设有排凝口,用于在检修时排出泵内冷凝水。
优选地,所述泵体上设有灌泵口,所述灌泵口与二级吸入室连通,用于在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启动前进行灌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的一级吸入室的进口处设有防漩涡板,能够破坏流体进入一级吸入室时产生的漩涡,防止气液两相混合发生涡流,从而避免涡流导致的抽空、流量不足和电流过载等问题;
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的一级排液室为双通道蜗壳结构,该双通道的结构能够平衡流体对蜗壳的冲击力,降低径向力,防止安装在泵轴上的轴承磨损、滑动轴承开裂。
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设置有一级吸入室、一级排液室、二级吸入室和二级排液室,两级泵的设置能够有效保证泵的扬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的结构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的一级隔舌结构图。
图中:1、排凝口;2、防漩涡板;3、一级吸入室;4、一级叶轮;5、一级排液室,5-1、一级排液室腔体,5-2、一级隔舌,5-3分割板,5-4一级排液室蜗壳体;6、泵轴;7、二级排液室;8、二级叶轮;9、出口单向阀;10、电机;11、副叶轮;12、入口电磁阀;13、泵入口;14、灌泵口;15、二级吸入室;16、滑动支撑轴承;17、扩散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1#”、“2#”、“3#”等仅用于描述区分,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1#”、“2#”、“3#”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包括电机10和泵体,泵体内有泵轴6,电机10通过联轴器与泵轴6连接提供动力。泵轴6通过滑动轴承支撑在泵体上。泵体一般选用铸铁、不锈钢等抗拉抗压耐磨的金属材质,需要根据输送的流体介质性质,选择泵体材质和泵内部件的材质。电机10的选择需要参考流量、扬程、输送流体密度,计算电机10功率选择合适的电机10。
泵体内有多个腔室,各腔室之间通过隔板分隔。腔室包括一级吸入室3、一级排液室5、二级吸入室15和二级排液室7。
如图1所示,一级吸入室3与一级排液室5之间的隔板的中心处安装有一级叶轮4。二级吸入室15与二级排液室7之间的隔板的中心处安装有二级叶轮8。一级叶轮4通过键连接固定在泵轴6上的一级叶轮安装处,通过锁紧螺母锁死在泵轴6上,一级叶轮4安装处位于泵轴6的末端。二级叶轮8通过滑动支撑轴承16安装在泵轴6上。具体地,泵轴6在靠近二级叶轮8的泵轴6另一末端还装有副叶轮11,产生反向漩涡力,将流体密封在泵体内不发生泄漏,取代传统机械式密封的密封效果。
如图1所示,一级吸入室3的进口处设有防漩涡板2,能够破坏流体进入一级吸入室3时产生的漩涡,防止气液两相混合发生涡流,从而避免涡流导致的抽空、流量不足和电流过载等问题。
如图2所示,一级排液室5为蜗壳结构,内有分割板5-3将一级排液室腔体5-1分割为双通道结构,双通道结构能够有效分流含油污水,平衡径向力,防止安装在泵轴6上的轴承磨损、滑动轴承开裂。
具体地,分割板5-3将一级排液室5由单通道蜗壳结构分割为双通道蜗壳结构,通过平衡流体的冲击力降低单通道蜗壳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径向力。分割板5-3的首端和尾端均为尖角结构,首端的尖角大小为45°~65°,尾端的尖角大小为55°~65°。
如图2、图3所示,一级叶轮4的边缘与一级排液室5的进口处设有一级隔舌5-2,所述一级隔舌5-2与分割板5-3首端尖角的顶点、一级排液室蜗壳5-4基圆圆心共线。需要说明的是,二级叶轮8的边缘与二级排液室7的进口处设有二级隔舌,一级隔舌5-2和二级隔舌用于区分流体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如图1所示,泵体上设有泵入口13,泵入口13上设有入口电磁阀12用以调节进口流量。泵体上设有出口管路,出口管路连接有出口单向阀9用以调节泵体的出口流量。
如图2所示,一级排液室5末端连接有扩散管17,扩散管17能够在排出流体时降低流体的动能转换为静压能时的能量损失。需要说明的是,二级排液室7末端也连接有扩散管17,能够在排出流体时降低流体的动能转换为静压能时的能量损失。
如图1所示,泵体上设有排凝口1,用于在检修时排出泵内冷凝水。
如图1所示,泵体上设有灌泵口14,所述灌泵口14与二级吸入室15连通,用于在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启动前进行灌泵。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能够一种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的使用方法。
具体地:使用前先对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进行灌泵,使泵体内充满流体。启动电机10,带动泵轴6旋转,叶轮对内部流体进行做功,叶轮内流体在叶轮的离心作用下从叶轮内流出,在叶轮中心处形成真空,在外压作用下入口管内流体源源不断进入叶轮内部。
含油污水通过带电磁阀的泵入口13进入一级吸入室3,一级吸入室3的进口处安装有防漩涡板2,破坏液体产生的漩涡,防止发生气液两相;从一级吸入室3进入一级叶轮4口环进口,经过一级叶轮4旋转增压从叶片流道处流出,进入双通道蜗壳结构的一级排液室5;一级排液室5内的流体通过泵体内通道进入二级吸入室15,通过二级叶轮8口环进口进入二级叶轮8内,通过二级叶轮8增压从叶轮流道流出,经二级排液室7的蜗壳将动能转化为压能通过双排液口扩散管17排出泵壳,通过带单向阀出口管排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有效避免涡流导致的抽空、流量不足和电流过载等问题,能够平衡流体的冲击力,降低蜗壳结构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径向力,防止安装在泵轴6上的轴承磨损、滑动轴承开裂。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包括电机(10)和泵体,泵体内有泵轴(6)与电机(10)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内有多个腔室,各腔室之间通过隔板分隔,所述腔室包括一级吸入室(3)、一级排液室(5)、二级吸入室(15)和二级排液室(7);
所述一级吸入室(3)与所述一级排液室(5)之间的隔板的中心处安装有一级叶轮(4),所述二级吸入室(15)与二级排液室(7)之间的隔板的中心处安装有二级叶轮(8);
所述一级吸入室(3)的进口处设有防漩涡板(2),能够破坏流体进入一级吸入室(3)时产生的漩涡;
所述一级排液室(5)为蜗壳结构,从所述蜗壳的流体入口处至所述蜗壳的流体出口处装有分割板(5-3),将一级排液室(5)分割为双通道结构;
所述一级叶轮(4)和所述二级叶轮(8)安装在所述泵轴(6)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割板(5-3)的首端和尾端均为尖角结构,首端的尖角大小为45°~65°,尾端的尖角大小为55°~6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叶轮(4)的边缘与一级排液室(5)的进口处设有一级隔舌(5-2),所述一级隔舌(5-2)与分割板(5-3)首端尖角的顶点、一级排液室(5)的蜗壳基圆圆心共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叶轮的边缘与二级排液室的进口处设有二级隔舌,所述一级隔舌和二级隔舌均用于区分流体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还包括泵入口(13),所述泵入口(13)上设有入口电磁阀(12)用以调节所述泵体的进口流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还包括出口管路,所述出口管路连接有出口单向阀(9)用以调节所述泵体的出口流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排液室(5)末端与二级排液室(7)末端均连接有扩散管(17),所述扩散管(17)能够在排出流体时降低流体的动能转换为静压能时的能量损失。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6)两端安装有滑动轴承用于将泵轴(6)支撑在泵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6)在靠近二级叶轮(8)的泵轴(6)末端装有副叶轮(11),用于产生反漩涡力,将流体密封在泵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叶轮(4)通过键连接固定在泵轴(6)上,通过锁紧螺母锁死,二级叶轮(8)通过滑动支撑轴承(16)安装在泵轴(6)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588941.5U CN213808107U (zh) | 2020-11-11 | 2020-11-11 | 一种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588941.5U CN213808107U (zh) | 2020-11-11 | 2020-11-11 | 一种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808107U true CN213808107U (zh) | 2021-07-27 |
Family
ID=76967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588941.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3808107U (zh) | 2020-11-11 | 2020-11-11 | 一种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808107U (zh) |
-
2020
- 2020-11-11 CN CN202022588941.5U patent/CN21380810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511231U (zh) | 一种立式自吸泵 | |
WO2018013010A1 (ru) | Одноступенчатый центробежный насосный агрегат | |
CN106089728A (zh) | 一种卧式多级离心泵 | |
CN104895800A (zh) | 多级潜液泵系统 | |
EP1743101B1 (en) | Centrifugal pump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CN106762854A (zh) | 一种抗空化双进口双吸多级泵 | |
CN213808107U (zh) | 一种立式双通道蜗壳自吸泵 | |
CN211666931U (zh) | 一种两级叶轮无密封自吸泵出水蜗室结构及自吸泵 | |
CN102192158A (zh) | 立式无密封自吸泵 | |
CN203394792U (zh) | 节能型深井潜水多级离心泵 | |
CN211039051U (zh) | 复合式自吸离心泵 | |
CN208203659U (zh) | 一种水泵的泵体 | |
CN103573692B (zh) | 一种多级自吸离心泵叶轮导叶结构 | |
CN106438377B (zh) | 立式多级双阀离心泵及其使用方法 | |
CN112096617B (zh) | 立式自吸泵 | |
CN113294347B (zh) | 一种立式双吸泵及其设计方法 | |
CN212479596U (zh) | 一种立式单吸双级离心泵 | |
CN214577913U (zh) | 一种蜗壳结构 | |
CN212202496U (zh) | 泵盖处带有气液分离器的卧式自吸泵 | |
CN113898589A (zh) | 一种耐腐蚀自吸泵 | |
CN210371193U (zh) | 化工泵用助吸真空泵系统 | |
CN205744475U (zh) | 一种带螺旋压水室的双级自吸泵 | |
CN102003395A (zh) | 一种多用途自平衡型船用多级泵 | |
CN206439230U (zh) | 一种方便检修且可对进水管路自动注水的多用途泵 | |
CN206397834U (zh) | 一种单容腔气动水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727 Termination date: 2021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