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79809U - 一种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 - Google Patents

一种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79809U
CN213779809U CN202021862932.4U CN202021862932U CN213779809U CN 213779809 U CN213779809 U CN 213779809U CN 202021862932 U CN202021862932 U CN 202021862932U CN 213779809 U CN213779809 U CN 2137798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nnel
liquid
assembly
detection
contro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6293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铜鋆
杨智钰
王维刚
田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pec Oilfield Service Corp
Sinopec Zhongyuan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 Ltd
Drill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Zhongyuan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opec Oilfield Service Corp
Sinopec Zhongyuan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 Ltd
Drill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Zhongyuan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pec Oilfield Service Corp, Sinopec Zhongyuan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 Ltd, Drill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Zhongyuan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nopec Oilfield Service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186293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798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798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798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By Liquid Or Stea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包括马氏漏斗、控制装置、均与控制装置连接的控制阀、加液组件、检测组件和清洗马氏漏斗的清洗组件,控制阀安装于马氏漏斗的排液口处、用于控制马氏漏斗的排液;加液组件用于向控制阀关闭的马氏漏斗加液,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控制阀打开并计时,检测组件用于检测马氏漏斗排出的待测液的体积并在达到预设值时向控制装置发送停止计时信号。因此,本实用新型实现了钻井液漏斗粘度检测中加液、检测和清洗的自动化,降低了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幅提高了检测效率;操作误差大幅减小,提高了钻井液漏斗粘度检测的检测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钻井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
背景技术
石油钻井作业中,漏斗粘度是衡量钻井液性能的重要指标。
目前钻井液的漏斗粘度,多通过人工操作马氏漏斗粘度计进行测量。测试时,测量人员一只手握住马氏漏斗并堵住漏斗的排出口,然后向马氏漏斗内注满钻井液;另一只手手握秒表并在松开漏斗排出口时进行计时、在量杯届满后停止计时。此时,秒表的示数即为马氏漏斗粘度。
由于操作过程中较为复杂,人工操作会引入较大的操作误差;同时,频繁测量增加了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且不利于漏斗粘度参数的数字化和集中管理。
综上所述,如何实现钻井液漏斗粘度检测的自动化,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以实现钻井液漏斗粘度检测的自动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包括马氏漏斗、控制装置、均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的控制阀、加液组件、检测组件和清洗所述马氏漏斗的清洗组件,所述控制阀安装于所述马氏漏斗的排液口处、用于控制所述马氏漏斗的排液;
所述加液组件用于向所述控制阀关闭的所述马氏漏斗加液,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控制阀打开并计时,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马氏漏斗的排出的待测液的体积并在达到预设值时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停止计时信号。
优选的,还包括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的运动组件,所述马氏漏斗安装于所述运动组件,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运动组件的位置;
检测完成后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运动组件移动至清洗位,清洗完成后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运动组件移动至检测位。
优选的,所述清洗组件设置于所述马氏漏斗的正上方,所述清洗位位于所述检测位的正上方;
所述检测组件包括与所述清洗组件连接的距离传感器,所述距离传感器位于所述马氏漏斗的轴线上。
优选的,所述马氏漏斗上设有停止供液槽、计时起始槽和计时终止槽三条刻度槽,所述停止供液槽高于所述计时起始槽,所述计时起始槽高于所述计时终止槽;
所述距离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马氏漏斗内的液位,当所述马氏漏斗位于所述检测位时,所述液位与所述停止供液槽平齐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加液组件停止加液,所述液位与所述计时起始槽齐平时所述控制装置开始计时,所述液位与所述计时终止槽齐平时所述控制装置停止计时。
优选的,所述运动组件包括直线导轨、安装所述马氏漏斗的漏斗支座、与所述直线导轨滑动连接的升降座以及驱动所述升降座的驱动机构,所述漏斗支座与所述升降座连接。
优选的,所述升降座为升降齿条,所述驱动机构为升降电机,所述升降电机的输出轴上套接与所述升降齿条啮合的升降齿轮。
优选的,所述清洗组件包括固定座、滚刷以及驱动所述滚刷转动的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固定座连接。
优选的,所述清洗组件还包括第一减速齿轮和套接于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上第二减速齿轮,所述第一减速齿轮和所述第二减速齿轮啮合,所述第一减速齿轮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减速齿轮的直径;
所述第一减速齿轮通过连接轴固定于所述固定座,所述连接轴的轴线与所述马氏漏斗的轴线共线,所述滚刷通过弹性刷座与所述第一减速齿轮连接。
优选的,所述加液组件包括供液泵、与所述供液泵的入口连接的三通阀、与所述供液泵的出口连接的进液管以及连接于所述进液管末端的进液喷嘴,所述三通阀的两个入口分别为检测液入口和清洗液入口;
当所述马氏漏斗位于检测位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检测液入口与所述供液泵连通,当所述马氏漏斗位于清洗位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清洗液入口与所述供液泵连通。
优选的,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单元和与用于接受输入检测指令、输出检测结果的输入输出单元,所述输入输出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控制阀、所述加液组件、所述清洗组件、所述运动组件和所述检测组件均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工作时,在检测前,控制装置关闭马氏漏斗上的控制阀,加液组件向马氏漏斗内加入待测液;加液完成后,控制装置控制控制阀打开并计时,马氏漏斗内的待测液流出,检测组件检测马氏漏斗排液的体积;排液的体积达到预设值时,检测组件向控制装置发出停止计时信号,控制装置停止计时,此时控制装置获取的排液时间即为待测液的马氏漏斗粘度;测量完成后,控制装置控制清洗组件清洗马氏漏斗;清洗完成后,控制装置控制控制阀打开,排出马氏漏斗内的待测液残液。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控制装置计时可以与控制装置控制控制阀打开同时发生,也可以晚于控制装置控制控制阀打开,具体的时间差与检测组件的检测原理与加液组件加入的待测液体积等因素有关。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实现了钻井液漏斗粘度检测中加液、检测和清洗的自动化,降低了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幅提高了检测效率。
同时,自动检测相比于人工操作,操作误差大幅减小,提高了钻井液漏斗粘度检测的检测精度。
此外,通过控制装置获取马氏漏斗粘度,有利于漏斗粘度的数字化和钻井现场各种参数的集中管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的具体实施例的在检测位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在清洗位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运动组件与马氏漏斗在检测位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运动组件与马氏漏斗在清洗位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清洗组件在检测位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清洗组件在清洗位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图6:
1为马氏漏斗、2为收集罐、3为排液管、4为运动组件、41为直线导轨、42升降齿条、43为漏斗支座、44为升降电机、45为升降齿轮、5为加液组件、51为三通阀、511为检测液入口、512为清洗液入口、52为供液泵、53为进液管、54为进液喷嘴、6为清洗组件、61为固定座、62为旋转电机、63为第二减速齿轮、64为第一减速齿轮、65为连接轴、66为弹性刷座、67为滚刷、7为控制装置、71为控制单元、72为输入输出单元、8为距离传感器、9为机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实现了井液漏斗粘度检测的自动化。
请参考图1-图6,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的具体实施例的在检测位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在清洗位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运动组件与马氏漏斗在检测位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运动组件与马氏漏斗在清洗位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的清洗组件在检测位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的清洗组件在清洗位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包括马氏漏斗1、控制装置7和均与控制装置7连接的控制阀、加液组件5、检测组件、清洗马氏漏斗1的清洗组件6,控制阀安装于马氏漏斗1的排液口处,用于控制马氏漏斗1的排液;加液组件5用于向控制阀关闭的马氏漏斗1的加液,控制装置7用于控制控制阀打开并计时,检测组件用于检测马氏漏斗1的排液的体积并在达到预设值时向控制装置7发送停止计时信号;控制装置7控制加液组件5在检测前排出待测液,在检测完成后排出清洗液。
马氏漏斗1用于检测钻井液的马氏漏斗粘度,马氏漏斗1的排液口排出预设体积的待测液所需的时间即为马氏漏斗粘度。马氏漏斗1的排液口处设有控制阀,用于控制马氏漏斗1的排液,控制阀的种类及规格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此处的预设体积指美国API标准所规定的946ml,也是检测组件向控制装置7发送停止计时信号的预设值。
马氏漏斗1的结构和尺寸,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的,马氏漏斗1的排液口下方可以设置收集罐2,用于盛放从马氏漏斗1中流出的液体。收集罐2的截面可以为圆形、矩形,可以是其他任意几何形状,收集罐2的结构、尺寸和材质等请根据实际生产中的需要参考现有技术确定,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的,为了避免频繁倾倒收集罐2,收集罐2与排液管3连通,排液管3的另一端伸出机箱9,因此收集罐2内的清洗液和待测液可通过排液管3排出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
运动组件4用于带动马氏漏斗1在检测位和清洗位之间移动,运动组件4可以是导轨滑块机构等直线位移机构,也可以是旋转位移机构。
加液组件5用于向马氏漏斗1内加液,加液组件5与控制装置7连接优选的,检测前,控制装置7控制加液组件5排出待测液;检测完成后,控制装置7控制加液组件5排出清洗液,以辅助清洗组件6对马氏漏斗1进行清洗。
清洗液可以为清水,也可以为一定配比的洗涤溶剂,具体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参考现有技术确定。
清洗液和待测液可以分别使用不同的进料通道,在两通道分别设有通道断开与连通的控制阀,两控制阀均与控制装置7连接;清洗液和待测液也可以使用相同的进料通道,控制装置7控制进料通道内液体的种类。
清洗组件6用于对完成检测后的马氏漏斗1进行清洗,以备下一次检测的需要。清洗组件6可以是喷淋装置,可以滚刷67,当然还可以是具备相似功能的其他组件。
检测组件与控制装置7连接,用于马氏漏斗1的排液口排出的液体体积并在体积达到预设值时向控制装置7发送停止计时信号。
检测组件可以是如图5所示的距离传感器8,通过检测马氏漏斗1内的液位获取马氏漏斗1的排液的体积;也可以是设置于排液口处的流量计;当然还可以是具有相似功能的其他传感器,在此不再赘述。
控制装置7主要用于控制控制阀、加液组件5和清洗组件6的工作状态,并获取待测液的马氏漏斗粘度。
由于控制装置7具备计时功能,控制装置7内设有计时器。由检测组件和控制装置7内的计时器分别记录马氏漏斗1的排液口排出的液体体积以及马氏漏斗1的排液时间,与现有技术中的人工操作测量相比,极大地降低了操作误差、提高了检测精度。
优选的,控制装置7包括控制单元71和与用于接受输入检测指令、输出检测结果的输入输出单元72,输入输出单元72与控制单元71连接,控制阀、加液组件5、清洗组件6、运动组件4和检测组件均与控制单元71连接。
控制单元71可以是带有计时器的集成芯片;输入输出单元72可以是触摸显示屏,使用者通过手写方式输入检测指令,并通过触摸显示屏输出检测结果。
优选的,输入输出单元72可以接收定时检测指令,控制单元71根据输入输出单元72接收的检测间隔进行定时检测。
在检测前,控制装置7关闭马氏漏斗1上的控制阀,加液组件5向马氏漏斗1内加入待测液;加液完成后,控制装置7控制控制阀打开并计时,马氏漏斗1内的待测液流出,检测组件检测马氏漏斗1排液的体积;排液的体积达到预设值时,检测组件向控制装置7发出停止计时信号,控制装置7停止计时,此时控制装置7获取的排液时间即为待测液的马氏漏斗粘度;测量完成后,控制装置7控制清洗组件6清洗马氏漏斗1;清洗完成后,控制装置7控制控制阀打开,排出马氏漏斗1内的清洗液及待测液残液。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控制装置7计时可以与控制装置7控制控制阀打开同时发生,也可以晚于控制装置7控制控制阀打开,具体的时间差与检测组件的检测原理与加液组件5加入的待测液体积等因素有关。
例如,为确保马氏漏斗1可排除946ml的待测液,加液组件5向马氏漏斗1中加入的待测液体积通常大于950ml,据此可以设置控制装置7计时晚于控制装置7控制控制阀打开,二者的时间差只要保证能满足946ml的排液需求即可。
当加液组件5同时具备添加待测液和清洗液的能力时,在测量完成后,控制装置7控制加液组件5向马氏漏斗1内加入清洗液,清洗组件6清洗马氏漏斗1;清洗完成后,控制装置7控制控制阀打开,排出马氏漏斗1内的清洗液及待测液残液。
在本实施例中,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实现了钻井液漏斗粘度检测中加液、检测和清洗的自动化,降低了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幅提高了检测效率。
同时,自动检测相比于人工操作,操作误差大幅减小,提高了钻井液漏斗粘度检测的检测精度。
此外,通过控制装置7获取马氏漏斗粘度,有利于漏斗粘度的数字化和钻井现场各种参数的集中管理。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避免清洗组件6对检测过程产生干扰,还可以包括与控制装置7连接的运动组件4,马氏漏斗1安装于运动组件4,检测组件用于检测运动组件4的位置;检测完成后控制装置7控制运动组件4移动至清洗位,清洗完成后控制装置7控制运动组件4移动至检测位。
运动组件4用于带动马氏漏斗1在检测位和清洗位之间移动,运动组件4可以是导轨滑块机构等直线位移机构,也可以是旋转位移机构,运动组件4的具体结构需要根据检测位与清洗位的设置位置进行确定。而检测位和清洗位的设置只要满足不会互相干扰的要求即可。
优选的,清洗组件6可以设置于马氏漏斗1的正上方,清洗位位于检测位的正上方;检测组件包括与清洗组件6连接的距离传感器8,距离传感器8设置于马氏漏斗1的轴线上。
距离传感器8可以为激光测距传感器,也可以为红外测距传感器,其具体的种类和规格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清洗位设于检测位的正上方,运动组件4的运动轨迹为直线,运动相对简单且节省安装空间;同时,距离传感器8既可用于检测马氏漏斗1的高度、判断马氏漏斗1的位置,又可测量马氏漏斗1内的液位、辅助控制装置7进行计时,极大地简化了检测组件的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
工作时,首先距离传感器8检测马氏漏斗1的位置,若马氏漏斗1不在检测位上,控制装置7控制运动组件4带动马氏漏斗1运动至检测位;确认马氏漏斗1位于检测位后,控制装置7控制马氏漏斗1上控制阀关闭,加液组件5向马氏漏斗1内注入待测液;加液完成后,控制装置7控制控制阀打开并计时,距离传感器8通过检测马氏漏斗1内的液位检测计时期间马氏漏斗1的排液的体积;在排液的体积达到预设值时,距离传感器8向控制装置7发送停止计时信号,控制装置7停止计时,此时控制装置7获取的排液时间即为待测液的马氏漏斗粘度;检测完成后,控制装置7控制运动组件4带动马氏漏斗1运动至清洗位;马氏漏斗1位于清洗位后,控制装置7控制控制阀关闭,加液组件5向马氏漏斗1内注入清洗液,清洗组件6对马氏漏斗1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控制装置7控制控制阀打开,排出马氏漏斗1内的清洗液及待测液残液,并控制运动组件4带动马氏漏斗1运动至检测位。
优选的,马氏漏斗1上可以设有停止供液槽、计时起始槽和计时终止槽三条刻度槽,停止供液槽高于计时起始槽,计时起始槽高于计时终止槽;距离传感器8用于检测马氏漏斗1内的液位,当马氏漏斗1位于检测位时,液位与停止供液槽平齐时控制装置7控制加液组件5停止加液,液位与计时起始槽齐平时控制装置7开始计时,液位与计时终止槽齐平时控制装置7停止计时。
马氏漏斗1位于检测位时,当距离传感器8检测到马氏漏斗1内的液位与停止供液槽齐平时,加液组件5停止加液;待测液加液完成后,控制装置7控制马氏漏斗1的排液阀打开,待测液开始流出,距离传感器8检测到马氏漏斗1内的液位与计时起始槽齐平时,控制装置7开始计时;距离传感器8检测到马氏漏斗1内的液位与计时终止槽齐平时,控制装置7停止计时;马氏漏斗1内的待测液全部排出后和/或马氏漏斗1运动至清洗位后,控制装置7控制马氏漏斗1上的排液阀关闭。
此处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由于加液组件5加入待测液体积的冗余设置,控制装置7停止计时马氏漏斗1内可能仍存有部分待测液,对于这部分待测液,可以是排空后移动至清洗位,可以是边排空边移动至清洗位,可以是移动至清洗位后排空。当然,在体积极少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不排空,即在停止计时的同一时间控制装置7控制控制阀关闭。
马氏漏斗1位于清洗位时,清洗组件6完成清洗后,控制装置7控制马氏漏斗1上的控制阀打开、排出清洗液和残存的待测液残液;马氏漏斗1内的液体全部排出后,控制装置7控制马氏漏斗1上的控制阀关闭。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运动组件4的结构进行限定,运动组件4包括直线导轨41、安装马氏漏斗1的漏斗支座43、与直线导轨41滑动连接的升降座以及驱动升降座的驱动机构,漏斗支座43与升降座连接。
直线导轨41可以如图1所示安装于机箱9的侧壁面,也可以连接于机箱9的底面。直线导轨41的高度根据检测位与清洗位之间的高度差确定。
漏斗支座43包括安装马氏漏斗1的安装部以及与升降座连接的连接部。安装部可以为图1所示的圆形卡箍,也可以是与马氏漏斗1的外壁面贴合的卡接环,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结构。
升降座与直线导轨41滑动连接,驱动机构带动升降座相对直线导轨41滑动。
可以设置驱动机构为电动推杆或升降气缸等直线位移机构,升降座为与活塞杆连接的滑块,因此活塞杆伸长,升降座相对直线导轨41向上运动;活塞杆缩短,升降座相对直线导轨41向下运动。
优选的,可以设置升降座为升降齿条42,驱动机构为升降电机44,升降电机44的输出轴上套接与升降齿条42啮合的升降齿轮45。
因此,升降电机44转动带动升降齿轮45转动,进而带动与升降齿轮45啮合的升降齿条42在直线导轨41上滑动。
升降齿轮45的结构和尺寸以及升降齿条42的结构和尺寸,请根据实际生产中的需要参考现有技术确定,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清洗组件6可以包括固定座61、滚刷67、以及驱动滚刷67转动的旋转电机62,旋转电机62与固定座61连接。因此,旋转电机62转动时,可带动滚刷67转动、对马氏漏斗1的内壁面进行清洗。
滚刷67可以直接连接于旋转电机62的转轴上,因此在旋转电机62转动时滚刷67转动;当然,考虑到旋转电机62的输出转速较高,滚刷67也可以通过减速组件与旋转电机62连接。
请参考图5和图6,优选的,清洗组件6还可以包括第一减速齿轮64和套接于旋转电机62的输出轴上第二减速齿轮63,第一减速齿轮64和第二减速齿轮63啮合,第一减速齿轮64的直径大于第二减速齿轮63的直径;第一减速齿轮64通过连接轴65固定于固定座61,连接轴65的轴线与马氏漏斗1的轴线共线,滚刷67通过弹性刷座66与第一减速齿轮64连接。
旋转电机62转动时,带动安装于旋转电机62的输出轴上第二减速齿轮63转动,由于第一减速齿轮64与第二减速齿轮63啮合,第一减速齿轮64转动,而滚刷67通过弹性刷座66安装于第一减速齿轮64上,因此滚刷67绕第一减速齿轮64的轴线转动,即滚刷67绕连接轴65转动。
第一减速齿轮64的直径和第二减速齿轮63的直径,决定了减速齿轮的减速比,因此二者的尺寸需要根据旋转电机62的输出转速等因素确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加液组件5进行限定,加液组件5可以包括供液泵52、与供液泵52的入口连接的三通阀51、与供液泵52的出口连接的进液管53以及连接于进液管53末端的进液喷嘴54,三通阀51的两个入口分别为检测液入口511和清洗液入口512;当马氏漏斗1位于检测位时,控制装置7控制检测液入口511与供液泵52连通,当马氏漏斗1位于清洗位时,控制装置7控制清洗液入口512与供液泵52连通。
供液泵52的种类和功率以及三通阀51的种类,需要根据实际生产中的需要参考现有技术确定。
优选的,请参考图3和图4,进液喷嘴54可以通过进液接头与进液管53连接,且进液喷嘴54设置于马氏漏斗1的导流槽上方。
运动组件4、清洗组件6和控制装置7可以分别安装于各自的安装支架上,以满足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内的各组件的位置分布要求;也可以如图1所示,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包括机箱9,其他各组件或结构或直接放置于机箱9的底面上,或通过固定座61等安装于机箱9的底面和内壁面上。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其特征在于,包括马氏漏斗(1)、控制装置(7)、均与所述控制装置(7)连接的控制阀、加液组件(5)、检测组件和清洗所述马氏漏斗(1)的清洗组件(6),所述控制阀安装于所述马氏漏斗(1)的排液口处、用于控制所述马氏漏斗(1)的排液;
所述加液组件(5)用于向所述控制阀关闭的所述马氏漏斗(1)加液,所述控制装置(7)用于控制所述控制阀打开并计时,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马氏漏斗(1)排出的待测液的体积并在达到预设值时向所述控制装置(7)发送停止计时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控制装置(7)连接的运动组件(4),所述马氏漏斗(1)安装于所述运动组件(4),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运动组件(4)的位置;
检测完成后所述控制装置(7)控制所述运动组件(4)移动至清洗位,清洗完成后所述控制装置(7)控制所述运动组件(4)移动至检测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组件(6)设置于所述马氏漏斗(1)的正上方,所述清洗位位于所述检测位的正上方;
所述检测组件包括与所述清洗组件(6)连接的距离传感器(8),所述距离传感器(8)位于所述马氏漏斗(1)的轴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马氏漏斗(1)上设有停止供液槽、计时起始槽和计时终止槽三条刻度槽,所述停止供液槽高于所述计时起始槽,所述计时起始槽高于所述计时终止槽;
所述距离传感器(8)用于检测所述马氏漏斗(1)内的液位,当所述马氏漏斗(1)位于所述检测位时,所述液位与所述停止供液槽平齐时所述控制装置(7)控制所述加液组件(5)停止加液,所述液位与所述计时起始槽齐平时所述控制装置(7)开始计时,所述液位与所述计时终止槽齐平时所述控制装置(7)停止计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组件(4)包括直线导轨(41)、安装所述马氏漏斗(1)的漏斗支座(43)、与所述直线导轨(41)滑动连接的升降座以及驱动所述升降座的驱动机构,所述漏斗支座(43)与所述升降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座为升降齿条(42),所述驱动机构为升降电机(44),所述升降电机(44)的输出轴上套接与所述升降齿条(42)啮合的升降齿轮(4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组件(6)包括固定座(61)、滚刷(67)以及驱动所述滚刷(67)转动的旋转电机(62),所述旋转电机(62)与所述固定座(61)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组件(6)还包括第一减速齿轮(64)和套接于所述旋转电机(62)的输出轴上第二减速齿轮(63),所述第一减速齿轮(64)和所述第二减速齿轮(63)啮合,所述第一减速齿轮(64)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减速齿轮(63)的直径;
所述第一减速齿轮(64)通过连接轴(65)固定于所述固定座(61),所述连接轴(65)的轴线与所述马氏漏斗(1)的轴线共线,所述滚刷(67)通过弹性刷座(66)与所述第一减速齿轮(64)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液组件(5)包括供液泵(52)、与所述供液泵(52)的入口连接的三通阀(51)、与所述供液泵(52)的出口连接的进液管(53)以及连接于所述进液管(53)末端的进液喷嘴(54),所述三通阀(51)的两个入口分别为检测液入口(511)和清洗液入口(512);
当所述马氏漏斗(1)位于检测位时,所述控制装置(7)控制所述检测液入口(511)与所述供液泵(52)连通,当所述马氏漏斗(1)位于清洗位时,所述控制装置(7)控制所述清洗液入口(512)与所述供液泵(52)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7)包括控制单元(71)和与用于接受输入检测指令、输出检测结果的输入输出单元(72),所述输入输出单元(72)与所述控制单元(71)连接,所述控制阀、所述加液组件(5)、所述清洗组件(6)、所述运动组件(4)和所述检测组件均与所述控制单元(71)连接。
CN202021862932.4U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 Active CN2137798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62932.4U CN213779809U (zh)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62932.4U CN213779809U (zh)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79809U true CN213779809U (zh) 2021-07-23

Family

ID=76903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62932.4U Active CN213779809U (zh)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798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29253B1 (ko) 액체 수집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스마트 변기
CN101571461B (zh) 水质分析仪精密取液计量装置
CN101982779B (zh) 一种分析仪器的自动取样机构
CN213779809U (zh) 一种钻井液漏斗粘度自动检测仪
CN205599185U (zh) 一种全自动取液机
CN220322806U (zh) 一种环境检测用污水提取装置
CN203455354U (zh) 用于自动进样器取液操作的自动液面追随装置
CN202562934U (zh) 一种全自动血流变进样系统
CN2447765Y (zh) 移液器
CN216791756U (zh) 一种表面处理废水自动取样系统
CN116165358A (zh) 一种河道多元化生态系统用的水质化验平台
CN116358942A (zh) 一种流式细胞仪检测用取样装置
CN205607700U (zh) 一种集液装置及包括该集液装置的智能马桶
CN102169000A (zh) 液体物料自动监测系统及监测液体物料的方法
CN209979668U (zh) 一种液体检测进样仪
CN209878403U (zh) 一种全自动稀释配液器用采样针位置可调装置
CN218381880U (zh) 一种水质检测取样器
CN213274929U (zh) 一种取样系统
CN219715155U (zh) 一种钻井液漏斗粘度测试装置
CN114088065B (zh) 一种径流循环注入机构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0006706B (zh) 油罐车卸油取样用自动取样器
CN217212746U (zh) 取样机构及加样系统
CN107991450B (zh) 一种水质检测装置
CN216051249U (zh) 一种具有升降功能的水泥胶砂流动测定仪
CN213515598U (zh) 测斜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