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73965U - 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73965U
CN213773965U CN202022543840.6U CN202022543840U CN213773965U CN 213773965 U CN213773965 U CN 213773965U CN 202022543840 U CN202022543840 U CN 202022543840U CN 213773965 U CN213773965 U CN 2137739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unit
connecting piece
wallboard
frame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54384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超
李政忠
黄炜元
邓雪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2254384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739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739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739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包括框架、减震墙板组和连接件组,减震墙板组包括第一墙板单元和第三墙板单元;连接件组包括F型连接件、凹型连接件和U型连接件,F型连接件用于连接框架顶梁与左框架柱、右框架柱,且用于连接第一墙板单元与框架顶梁;凹型连接件用于连接框架底梁与左框架柱、右框架柱,且用于连接第三墙板单元与框架底梁;U型连接件用于连接第一墙板单元与左框架柱和右框架柱;第一墙板单元与框架顶梁之间,第三墙板单元与框架底梁之间,第一墙板单元、第三墙板单元与左框架柱和右框架柱之间,均具有间隙。本实用新型可以保证减震墙板组与框架在地震中协同工作,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Description

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
背景技术
钢框架结构具有抗震性能良好,自重轻,可充分利用建筑空间等优点。钢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连接构造对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目前常用的节点连接类型主要包括刚性连接、完全铰接连接和半刚性连接三种,其中,焊接刚性节点连接的延性较差,易发生脆性破坏,且难以保证焊接质量,铰接节点虽然构造相对简单,但刚度和耗能能力较差,不利于结构抗震,而半刚性连接节点刚好可以弥补刚接和铰接节点的不足。半刚性连接节点通过螺栓连接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避免焊接的同时提高了结构的装配率,且半刚性连接节点具有能耗能力强、抗震性能好、节约钢材、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
现有震害调查表明,填充墙实际上参与了结构体系的地震剪力分配,并与框架结构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填充墙的附加刚度和约束效应往往给框架带来抗震不利影响。因此,通常采用减震墙体替代传统填充墙,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2268900B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的一种用于框架结构的阻尼抗震填充墙板,能有效地减小墙体对框架结构产生的附加刚度和约束效应,并可以提供一定的附加阻尼消耗地震能量。研究表明,发展预制减震墙板,是提高钢框架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减小地震震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威胁的有效途径。其中,减震墙板连接构造的可靠性是较好实现其工作机制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整体安全性能,也是决定减震墙板前景的关键所在。
目前,在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中,上层墙板单元在制作时通常在顶端开槽,露出拉结筋接头与预留于框架顶梁中的拉结筋通过焊接相连,之后再用砂浆回填预留开槽并抹平,下层墙板单元在底端预留缝隙,露出拉结筋接头与预留于框架底梁中的拉结筋通过焊接相连,用水泥砂浆回填预留开槽并抹平。
在上述连接构造下,当框架结构受到地震作用,发生侧移时,将出现以下几种问题:
一是通过拉结筋来推拉墙板运动,容易使得拉结筋与墙板接触面应力集中从而导致墙板过早受拉破坏。二是减震墙板与拉结筋搭焊位置会出现部分填缝砂浆开裂脱落,由于框架梁中预留钢筋与墙板拉结筋难以保证面内焊接,故框架梁与减震墙板间通过拉结筋传递荷载作用时,容易导致拉结筋在搭焊位置出现平面外失稳,并向外剥落表层填缝砂浆。三是由于采用拉结筋的连接方式,当减震墙板受到破坏时,很难进行拆卸连接件从而更换墙板。四是上层墙板单元可能会受到框架顶梁挤压,造成较明显的局部应力集中现象,使得墙板单元受压产生裂缝。因为当框架发生侧移时,框架顶梁由于受压而会产生一定的挠曲变形,而上层墙板单元与框架顶梁之间缺乏一定的变形空间,当顶梁变形较大时,框架顶梁可能会挤压上层墙板单元,使墙板单元发生破坏。五是墙板单元在预制时需要多处预留开槽,会导致墙板局部完整性受损。六是由于钢框架半刚性连接节点的开合效应明显,墙板角部会受到挤压而破坏。七是现有减震墙体施工时,需要现场焊接,砂浆填缝等复杂的施工工序,效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使用拉结筋进行焊接固定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包括:框架、位于所述框架内的减震墙板组和连接件组,其中,所述框架包括框架顶梁、框架底梁、左框架柱和右框架柱;所述框架顶梁位于所述框架底梁的上方,所述框架顶梁的两侧分别连接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的顶部;所述框架底梁的两侧分别连接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的底部;所述减震墙板组包括第一墙板单元和第三墙板单元,所述第一墙板单元位于所述第三墙板单元的上方,所述第一墙板单元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连接,所述第三墙板单元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连接;所述连接件组包括F型连接件、凹型连接件和U型连接件,所述F型连接件安装在所述框架顶梁与所述左框架柱、所述右框架柱的连接处,用于连接所述框架顶梁与所述左框架柱、所述右框架柱,且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墙板单元的顶面与所述框架顶梁;所述凹型连接件安装在所述框架底梁与所述左框架柱、所述右框架柱的连接处,用于连接所述框架底梁与所述左框架柱、所述右框架柱,且用于连接所述第三墙板单元的底面与所述框架底梁;所述U型连接件安装在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的侧面,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墙板单元的侧面与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所述第一墙板单元的顶部与所述框架顶梁之间,所述第三墙板单元的底部与所述框架底梁之间,所述第一墙板单元、所述第三墙板单元的侧面与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之间,均具有间隙。
优选地,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墙板单元,所述第二墙板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墙板单元与所述第三墙板单元之间,所述第二墙板单元的侧面通过所述U型连接件与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连接,且所述第二墙板单元的侧面与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之间具有间隙。
优选地,所述F型连接件和所述凹型连接件作为连接角钢,与所述框架顶梁、所述框架底梁、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装配成主体框架。
优选地,所述第一墙板单元的左上角和右上角设置有预制凹角,所述F型连接件的高度大于所述预制凹角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F型连接件、所述U型连接件和所述凹型连接件与所述框架均通过螺栓连接。
优选地,所述凹型连接件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两个相对设置的平面挡块,其中,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平面挡块均与所述底板垂直,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均与所述平面挡块垂直,所述第一侧板位于所述第二侧板的外侧,所述平面挡块、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底板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放置所述第三墙板单元。
优选地,所述间隙内填充有柔性填充材料。
优选地,相邻的墙板单元之间以及所述减震墙板组与所述框架底梁之间均设置有减震层。
优选地,所述减震层为SBS卷材。
优选地,所述框架为钢框架或钢筋混凝土框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通过F型连接件、U型连接件和凹型连接件连接减震墙板组与框架,并且,在减震墙板组与框架之间留有间隙。当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受到地震作用,框架发生侧移时,可通过F型连接件带动第一墙板单元发生相对水平运动,发挥墙板单元的减震耗能特性,并降低墙板单元对框架结构的约束作用和附加刚度效应,同时避免墙体损伤。并且,U型连接件和凹型连接件均可以避免墙板单元发生平面外倒塌的情况,起到保护墙板的作用,保证减震墙板单元可以持续工作。
并且,本实用新型所述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中,减震墙板组既能够给框架结构提供一定的刚度和阻尼耗能,保证墙板正常使用的同时削弱其对框架柱的侧向约束作用,避免产生类似于普通填充墙因竖向不均匀布置产生结构薄弱层的现象。本实用新型可以保证减震墙板组与框架结构在地震中协同工作,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中安装有F型连接件和凹型连接件的空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中第一墙板单元连接构造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中第二墙板单元连接构造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中第三墙板单元连接构造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的F型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的U型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的凹型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中第一墙板单元与F型连接件、U型连接件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中第二墙板单元与U型连接件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中第三墙板单元与凹型连接件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框架顶梁;2-框架底梁;3-框架柱;4-第一墙板单元;5-第二墙板单元;6-第三墙板单元;7-F型连接件;8-U型连接件;9-凹型连接件;10-减震层;11-柔性填充材料;41-预制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包括:框架、位于所述框架内的减震墙板组和连接件组。
其中,框架包括框架顶梁1、框架底梁2和框架柱3,框架柱3包括相对设置的左框架柱和右框架柱。所述框架顶梁位于所述框架底梁的上方,所述框架顶梁的两侧分别连接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的顶部;所述框架底梁的两侧分别连接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的底部。本实施例中,框架为一榀钢框架,其跨度为5000mm,层高3500mm。框架顶梁1、框架底梁2、框架柱3的截面形式均采用工字形截面,框架顶梁1、框架底梁2、框架柱3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均根据《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确定。
减震墙板组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第一墙板单元4、第二墙板单元5以及第三墙板单元6,第一墙板单元4、第二墙板单元5以及第三墙板单元6均为预制墙板单元。其中,第二墙板单元5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图1中仅示出一个第二墙板单元5,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墙板单元的数量可以为两块、三块等两块以上的任意数目。
优选地,第一墙板单元4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均设置有一定尺寸的预制凹角41,第二墙板单元5和第三墙板单元6为完整的预制墙板单元。
所述连接件组包括F型连接件7、凹型连接件9和U型连接件8,其中,所述F型连接件7安装在所述框架顶梁1与所述左框架柱、所述右框架柱的连接处,用于连接所述框架顶梁1与所述左框架柱、所述右框架柱,且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墙板单元4的顶面与所述框架顶梁1;所述凹型连接件9安装在所述框架底梁2与所述左框架柱、所述右框架柱的连接处,用于连接所述框架底梁2与所述左框架柱、所述右框架柱,且用于连接所述第三墙板单元6的底面与所述框架底梁2;所述U型连接件8安装在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的侧面,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墙板单元4的侧面与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并且,所述第二墙板单元5的侧面通过所述U型连接件8与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连接。
具体的,参照图1、图2所示,F型连接件7可以作为框架顶梁1与框架柱3的连接角钢,与所述框架顶梁1、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装配成主体框架。优选地,通过螺栓连接F型连接件7与框架柱3和框架顶梁1,形成半刚性连接构造,避免焊接产生的应力集中和焊缝失效问题,且提高结构的装配率,并且,半刚性连接安装方便,耗能能力强,且抗震性能较好。凹型连接件9可以作为框架底梁2与框架柱3的连接角钢,与所述框架底梁2、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装配成主体框架。优选地,通过螺栓连接凹型连接件9与框架柱3和框架底梁2,形成半刚性连接构造,避免焊接产生的应力集中和焊缝失效问题,且提高结构的装配率,并且,半刚性连接安装方便,耗能能力强,且抗震性能较好。
所述F型连接件7可以直接推动第一墙板单元滑动。F型连接件7与第一墙板单元4直接接触,无需任何连接措施,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和装配率;此外,F型连接件7的安装过程中不需要对墙板单元进行后期开孔洞等处理,保证墙板单元的完整性的同时提高施工效率。
具体的,参照图3所示,第一墙板单元4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均具有预制凹角41,避免框架节点域的开合效应对墙板单元造成局部损伤。预制凹角41的尺寸依据框架顶梁1、框架柱3的变形范围确定,保证框架顶梁1、框架柱3不会直接挤压第一墙板单元4即可。安装好的F型连接件7刚好位于第一墙板单元4的预制凹角41处,F型连接件7的高度略高于第一墙板单元4预制凹角41的高度,方便安装螺栓,避免F型连接件7的上端腹板直接挤压墙板单元导致墙板单元产生裂缝甚至压溃,从而保证墙板单元可以持续工作。所述第一墙板单元的预制凹角41与F型连接件7相契合,保证第一墙板单元仅受推力作用,且避免由于框架节点域的开合效应导致墙板单元局部损伤甚至压溃,使墙板单元可以长久有效发挥减震耗能作用。
第一墙板单元4左右两侧均设有U型连接件8,参照图6、图9所示,F型连接件7的上部及侧边钢板具有若干螺栓孔位,U型连接件8两侧与墙板单元之间具有一定宽度的间隙,使用U型连接件8可避免墙体发生平面外倒塌,保证墙板单元内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墙板单元4与框架之间的连接件为2个F型连接件7和2个U型连接件8,F型连接件7直接推动第一墙板单元4滑动,U型连接件8可防止墙板单元发生平面外倒塌,有助于简化安装工艺,操作简单,安装便利。
具体的,参照图4所示,框架柱3中部的内侧面上均设置有螺栓孔,通过螺栓连接U型连接件8与框架柱3,第二墙板单元5为完整的墙板单元,所述第二墙板单元5与框架之间的连接件为2个U型连接件8,U型连接件8的两侧与墙板单元之间具有一定宽度的间隙。参照图7、图10所示,U型连接件8的端板具有螺栓孔。
具体的,参照图5所示,第三墙板单元6为完整的墙板单元,无需预制凹角,第三墙板单元6直接放置安装在凹型连接件9的凹槽内,提高墙板单元的完整性和整体结构的装配率的同时可以使墙板单元仅受到推力,避免墙板单元受拉破坏,保证减震墙板单元完整且可以长久有效地发挥耗能作用;而且,凹型连接件的安装过程中不需要对墙板单元进行后期开孔洞等处理,保证墙板单元的完整性的同时提高施工效率。参照图8、图11所示,所述凹型连接件9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两个相对设置的平面挡块,其中,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平面挡块均与所述底板垂直,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均与所述平面挡块垂直,所述第一侧板位于所述第二侧板的外侧,所述平面挡块、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底板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放置所述第三墙板单元。凹型连接件9的底板具有若干螺栓孔位,侧边的挡块与底板之间的凹槽足够放置第三墙板单元6。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墙板单元6与框架之间的连接件为2个凹型连接件9,第三墙板单元6可直接放置于安装好的凹型连接件9的凹槽内。并且,仅使用2个凹型连接件有助于简化安装工艺,操作简单,安装便利。
第一墙板单元4与框架顶梁1和框架柱3之间均具有间隙。第二墙板单元5与框架柱3之间具有间隙。第三墙板单元6与钢框架底梁2和框架柱3之间均具有间隙。装配时,间隙内填充有柔性填充材料11,有助于提高对墙板单元的缓震效果,避免墙板单元在水平运动时直接挤压框架柱,且在建筑的正常使用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隔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墙体结构的第一墙板单元4、第二墙板单元5、第三墙板单元6的左右两端与框架柱3之间均留有间隙。当钢框架发生侧移时,F型连接件7和U型连接件8可带动墙板单元发生平面内水平运动,从而达到保护墙板并削弱填充墙对框架的约束作用和附加刚度效应的目的。钢框架发生侧移时,框架顶梁1会因为受压而产生一定的挠曲变形,第一墙板单元4与框架顶梁1留有一定间隙有助于防止变形后的框架顶梁挤压第一墙板单元4,避免由于第一墙板单元4受压导致的产生裂缝甚至局部压溃的情况,从而保护第一墙板单元4。
优选地,相邻的墙板单元之间以及所述减震墙板组与所述框架底梁之间均设置有减震层10。即,第三墙板单元6与框架底梁2之间、第三墙板单元6与第二墙板单元5之间、第二墙板单元5与第一墙板单元4之间均设置减震层10,有助于保护墙板单元,并提供一定的耗能作用。本实施例中,减震层10采用SBS卷材。墙板单元之间以及第三墙板单元6与框架底梁2之间均设置有减震层。钢框架发生侧移时,F型连接件7会带动墙板单元产生平面内水平往复运动,墙板单元的运动使得减震层率先发生剪切破坏,产生剪切滞回耗能,降低结构地震响应。
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墙体结构装配时,先将F型连接件7通过螺栓连接框架柱3与框架顶梁1,形成半刚性连接构造,之后将凹型连接件9连接框架柱3与框架底梁2,形成半刚性连接构造。在框架底梁4上布置减震层10,对准位置将第三墙板单元6吊装至凹型连接件9的凹槽内,在第三墙板单元6上表面布置减震层10。然后将U型连接件8预先放在第二墙板单元5的左右两侧,将第二墙板单元5置于第三墙板单元6上方,通过螺栓将U型连接件8固定于框架柱3上,在第二墙板单元5上表面布置减震层10。接着将U型连接件8预先放在第一墙板单元4的左右两侧,将第一墙板单元4置于减震层10上方,通过螺栓将U型连接件8固定于框架柱3上。最后在第一墙板单元4与框架顶梁1、框架柱3之间的间隙内,第二墙板单元5与框架柱3之间的间隙内,第三墙板单元6与框架底梁2、框架柱3之间的间隙内分别填充柔性填充材料11。
墙板单元与钢框架的连接件采用F型连接件7、U型连接件8及凹型连接件9,连接件仅传递给墙板单元推力,避免了较低强度的装配式预制墙板受连接件拉动时容易受拉破坏的缺陷,更好地保证了减震墙板的减震机制能够有效运行,从而提升框架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减小墙体本身震害。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墙板结构还具有全预制性,安装方便快捷,当墙板在地震损坏后,可实现墙板单元和连接件及时更换,快速恢复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
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为了提高装配化效率的同时实现减震墙板的耗能机制,本实施例中的墙板组仅包括第一墙板单元4及第三墙板单元6,第一墙板单元4和第三墙板单元6的高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参照图12所示,第一墙板单元4、第三墙板单元6和钢框架的结构均不变,无需第二墙板单元5,仅需F型连接件7即可带动第一墙板单元4在平面内与第三墙板单元6发生水平相对运动,使第一墙板单元4和第三墙板单元6之间的减震层发生剪切变形。
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为了适应不同结构对减震墙板的使用需求,本实施例中的钢框架可替换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参照图13所示,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梁、柱截面尺寸、配筋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均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确定。第一墙板单元4、第二墙板单元5、第三墙板单元6、F型连接件7、U型连接件8和凹型连接件9均不变,连接件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的连接采用预制固定板,固定板为钢板,固定板预埋于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构件的内侧面,固定板的位置为第一实施例中连接件与钢框架连接的螺栓孔位处,F型连接件7、U型连接件8、凹型连接件9与固定板焊接固定。
第四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为了适应不同的施工要求,PU填充剂可替换为橡胶发泡棉。通过将橡胶发泡棉塞入围护墙与框架之间的间隙中,起到填充封接间隔的作用,橡胶发泡棉构成软体材料。在其他实施例中,发泡填充剂也可为PP发泡材料或者EVA发泡材料等。
下面以第一实施例中的减震墙体结构为例,说明其制作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1:通过螺栓将凹型连接件9连接框架柱3与框架底梁2,形成半刚性连接构造;将F型连接件7通过螺栓连接框架柱3与框架顶梁1,形成半刚性连接构造,即完成钢框架的安装。
步骤2:将框架底梁2的上表面清理干净,保证表面整洁平坦;在框架底梁2定出的墙板位置范围内,即两个凹型连接件8的间隔内涂抹建筑用胶水,剪出所需3段与墙板单元长度等长的SBS卷材,取其中一段SBS卷材,将其下表面对准所定出的位置粘贴到框架底梁2上,再在SBS卷材的上表面涂抹建筑用胶水;将第三墙板单元6放置在凹型连接件8和SBS卷材上,微调使得第三墙板单元6与SBS卷材紧贴;在第三墙板单元6的上表面涂抹建筑用胶水,取出另一段SBS卷材对准贴紧,在SBS卷材的上表面上涂抹建筑用胶水。
将U型连接件8卡在第二墙板单元5左右两侧,再将第二墙板单元5放置于第三墙板单元6上侧的SBS卷材上,微调使得第二墙板单元5与SBS卷材贴紧;通过螺栓将U型连接件8与钢框架柱3连接固定;在第二墙板单元5的上表面上涂抹建筑用胶水,粘贴最后一段SBS卷材,在SBS卷材的上表面上涂抹建筑用胶水。
步骤3:安装第一墙板单元4时,预先在第一墙板单元4的下表面涂抹建筑用胶水,以弥补第一墙板单元4安装过程中SBS卷材表面建筑用胶水的流失。将U型连接件8卡在第一墙板单元4左右两侧,吊装第一墙板单元4于第二墙板单元5之上,微调使得第一墙板单元4与SBS卷材紧贴。
步骤4:在第一墙板单元4与框架顶梁1、框架柱3之间的间隙内,第二墙板单元5与框架柱3之间的间隙内,第三墙板单元6与框架底梁2、框架柱3之间的间隙内分别填充柔性填充材料11。本实施例中,柔性填充材料11使用PU发泡剂。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其在减震墙板组与框架之间预留有足够的空隙,且上层减震墙板与框架顶梁1采用F型连接件和U型连接件进行连接。当钢框架发生侧移时,可避免由于钢框架梁产生挠曲变形而使钢框架梁本身或连接件直接挤压墙板单元,导致墙板单元破坏。钢框架与减震墙板组之间不再采用拉结筋连接方式来带动墙板的运动,而通过F型连接件和凹型连接件推动墙板来实现墙板单元之间的相对运动,避免采用拉结筋连接的方式来推拉墙板而使墙板与拉结筋接触面应力集中,导致墙板过早受拉破坏;避免由于拉结筋搭焊而出现面外失稳;避免采用拉结筋而使地震损坏的墙板难以实现震后更换修复,导致建筑正常使用功能难以快速恢复。并且,本实用新型中,墙板单元在预制时无需多处开槽,避免了多处开槽导致墙板局部完整性受损;可保证墙板单元在实现其对墙板单元的完整性的保护,减少墙体本身的震害、钢框架结构的约束效应和附加刚度的同时,实现墙板减震耗能,使得墙板单元耗能机制长时有效进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位于所述框架内的减震墙板组和连接件组,
其中,所述框架包括框架顶梁、框架底梁、左框架柱和右框架柱;所述框架顶梁位于所述框架底梁的上方,所述框架顶梁的两侧分别连接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的顶部;所述框架底梁的两侧分别连接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的底部;
所述减震墙板组包括第一墙板单元和第三墙板单元,所述第一墙板单元位于所述第三墙板单元的上方,所述第一墙板单元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连接,所述第三墙板单元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连接;
所述连接件组包括F型连接件、凹型连接件和U型连接件,
所述F型连接件安装在所述框架顶梁与所述左框架柱、所述右框架柱的连接处,用于连接所述框架顶梁与所述左框架柱、所述右框架柱,且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墙板单元的顶面与所述框架顶梁;所述凹型连接件安装在所述框架底梁与所述左框架柱、所述右框架柱的连接处,用于连接所述框架底梁与所述左框架柱、所述右框架柱,且用于连接所述第三墙板单元的底面与所述框架底梁;所述U型连接件安装在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的侧面,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墙板单元的侧面与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
所述第一墙板单元的顶部与所述框架顶梁之间,所述第三墙板单元的底部与所述框架底梁之间,所述第一墙板单元、所述第三墙板单元的侧面与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之间,均具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墙板单元,所述第二墙板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墙板单元与所述第三墙板单元之间,所述第二墙板单元的侧面通过所述U型连接件与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连接,且所述第二墙板单元的侧面与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之间具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F型连接件和所述凹型连接件作为连接角钢,与所述框架顶梁、所述框架底梁、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装配成主体框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墙板单元的左上角和右上角设置有预制凹角,所述F型连接件的高度大于所述预制凹角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F型连接件、所述U型连接件和所述凹型连接件与所述框架均通过螺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型连接件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两个相对设置的平面挡块,其中,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平面挡块均与所述底板垂直,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均与所述平面挡块垂直,所述第一侧板位于所述第二侧板的外侧,所述平面挡块、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底板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放置所述第三墙板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内填充有柔性填充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墙板单元之间以及所述减震墙板组与所述框架底梁之间均设置有减震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层为SBS卷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为钢框架或钢筋混凝土框架。
CN202022543840.6U 2020-11-05 2020-11-05 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 Active CN2137739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43840.6U CN213773965U (zh) 2020-11-05 2020-11-05 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43840.6U CN213773965U (zh) 2020-11-05 2020-11-05 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73965U true CN213773965U (zh) 2021-07-23

Family

ID=76915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543840.6U Active CN213773965U (zh) 2020-11-05 2020-11-05 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7396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50350A (zh) * 2022-09-15 2022-12-09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柔性连接的内隔墙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50350A (zh) * 2022-09-15 2022-12-09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柔性连接的内隔墙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115450350B (zh) * 2022-09-15 2024-03-12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柔性连接的内隔墙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33999B (zh) 内置钢板交错贯通组装式x形防屈曲支撑
CN106760053B (zh) 可复位刚性连接的装配式钢框架填充墙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213805987U (zh) 一种装配式减震墙体框架结构
CN104963432A (zh) 一种多层装配式混凝土墙板结构体系
CN213773965U (zh) 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
CN112282121A (zh) 预制式内置波纹钢板增强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及施工工艺
CN210621923U (zh) 一种基于相变墙体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
CN104790560A (zh) 一种装配式钢框架内填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
CN208455877U (zh) 预应力筋斜置的自复位装置及钢管混凝土框架钢板剪力墙
CN213572461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耗能结构
CN113529944A (zh) 一种梁柱耗能连接件及其施工方法
CN211646847U (zh) 型钢加劲的异形波纹钢板剪力墙
CN210013345U (zh) 一种装配式减震墙体结构连接构造
CN219569242U (zh) 一种装配式自复位减震墙体结构
CN115405009B (zh) 一种斜波纹钢板剪力墙
CN213773964U (zh) 减震墙体结构
CN215563517U (zh) 一种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
CN213205226U (zh) 一种装配式填充墙板与框架的组合结构
CN113529945B (zh) 一种自复位梁柱耗能连接件及其施工方法
CN109024988A (zh) 一种易于安装的带密肋加劲的双层钢板剪力墙结构
CN110080428B (zh) 一种减震墙体结构内嵌式连接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CN217420114U (zh) 一种预制摩擦减震墙体结构
CN213805988U (zh) 一种装配式减震墙体钢框架结构可动连接构造
CN210105038U (zh) 一种减震墙体结构内嵌式连接构造
CN111535646A (zh) 一种蓄能及梯度耗能的钢结构梁柱组合及其装配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