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71742U - 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771742U CN213771742U CN202022286515.6U CN202022286515U CN213771742U CN 213771742 U CN213771742 U CN 213771742U CN 202022286515 U CN202022286515 U CN 202022286515U CN 213771742 U CN213771742 U CN 21377174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tificial
- fixedly connected
- artificial pond
- pond
-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包括人工湿地,所述人工湿地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一号人工池,所述一号人工池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二号人工池,所述二号人工池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三号人工池,所述进污管的右端贯穿一号人工池并延伸至一号人工池的内部,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环境工程技术领域。该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通过一号水生植物层、二号水生植物层与三号水生植物层的设置,使得人工湿地在净化中可以通过一号水生植物层、二号水生植物层与三号水生植物层对污水污泥进行充分氧化还原与沉淀,堆积式的排放方式可以使得水中微生物分解转化更加充分,砂砾石层配合卵石层可以对污水污泥进行充分滞留与过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
背景技术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湿地植物在控制水质污染,降解有害物质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湿地系统中的微生物是降解水体中污染物的主力军,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人工湿地的植物还能够为水体输送氧气,增加水体的活性。
现有人工湿地在进行使用时,进水方式单一,没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且在人工湿地对污水污泥进行净化时,无法做到充分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与转化,且当使用多个人工池时,池内的污水污泥排导又依赖机械装置进行搬运,耗费能源资源。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解决了现有人工湿地进水方式单一,没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且在人工湿地无法做到充分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与转化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包括人工湿地,所述人工湿地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一号人工池,所述一号人工池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二号人工池,所述二号人工池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三号人工池,所述一号人工池的左侧连通有进污管,所述进污管的右端贯穿一号人工池并延伸至一号人工池的内部,所述一号人工池的右侧连通有一号排污管,所述一号排污管的左端贯穿一号人工池并延伸至一号人工池的内部,所述二号人工池的右侧连通有二号排污管,所述二号排污管的左端贯穿二号人工池并延伸至二号人工池的内部,所述三号人工池的左侧且位于二号人工池的下方连通有输水管。
优选的,所述输水管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水泵,所述输水管的左端且位于水泵的左方固定连接有输水阀。
优选的,所述一号人工池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砂砾石层,所述一号人工池内腔的底部且位于砂砾石层的上方开设有进污腔。
优选的,所述一号人工池的内腔且位于进污腔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微生物反应层,所述一号人工池的内腔且位于微生物反应层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一号水生植物层,所述二号人工池内腔的底部开设有排水腔。
优选的,所述二号人工池的内腔且位于排水腔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活性炭吸附层,所述二号人工池的内腔且位于活性炭吸附层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二号水生植物层。
优选的,所述三号人工池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卵石层,所述三号人工池的内腔且位于卵石层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三号水生植物层,所述进污管的右端连通有分污管。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通过在输水管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水泵,输水管的左端且位于水泵的左方固定连接有输水阀,一号人工池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砂砾石层,一号人工池内腔的底部且位于砂砾石层的上方开设有进污腔,一号人工池的内腔且位于进污腔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微生物反应层,一号人工池的内腔且位于微生物反应层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一号水生植物层,二号人工池内腔的底部开设有排水腔,二号人工池的内腔且位于排水腔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活性炭吸附层,二号人工池的内腔且位于活性炭吸附层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二号水生植物层,三号人工池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卵石层,三号人工池的内腔且位于卵石层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三号水生植物层,进污管的右端连通有分污管,通过一号水生植物层、二号水生植物层与三号水生植物层的设置,使得人工湿地在净化中可以通过一号水生植物层、二号水生植物层与三号水生植物层对污水污泥进行充分氧化还原与沉淀,微生物反应层可以通过微生物对污泥污水进行分解与转化,堆积式的排放方式可以使得微生物分解转化更加充分,砂砾石层配合卵石层可以对污水污泥进行充分滞留与过滤,活性炭吸附层可以对水流进行吸附过滤。
(2)、该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通过在人工湿地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一号人工池,一号人工池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二号人工池,二号人工池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三号人工池,一号人工池的左侧连通有进污管,进污管的右端贯穿一号人工池并延伸至一号人工池的内部,一号人工池的右侧连通有一号排污管,一号排污管的左端贯穿一号人工池并延伸至一号人工池的内部,二号人工池的右侧连通有二号排污管,二号排污管的左端贯穿二号人工池并延伸至二号人工池的内部,三号人工池的左侧且位于二号人工池的下方连通有输水管,通过一号人工池、二号人工池与三号人工池阶梯状分布的设置,使得人工湿地在进行使用时,池内的污水污泥排导可以避免依赖机械装置进行搬运,通过池内水压、一号排污管与二号排污管也可以实现污水污泥的搬运,输水管与输水阀的设置,使得净化后的水源也可以通过输水管输送到一号人工池进行水资源再利用,使得人工湿地进水方式更加多元化,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湿地结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湿地内部结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进污管结构立体图。
图中1、人工湿地;2、一号人工池;3、二号人工池;4、三号人工池;5、进污管;6、一号排污管;7、二号排污管;8、输水管;9、水泵;10、输水阀;11、砂砾石层;12、进污腔;13、微生物反应层;14、一号水生植物层;15、排水腔;16、活性炭吸附层;17、二号水生植物层;18、卵石层;19、三号水生植物层;20、分污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包括人工湿地1,人工湿地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一号人工池2,一号人工池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二号人工池3,二号人工池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三号人工池4,一号人工池2的左侧连通有进污管5,进污管5的右端贯穿一号人工池2并延伸至一号人工池2的内部,一号人工池2的右侧连通有一号排污管6,一号排污管6的左端贯穿一号人工池2并延伸至一号人工池2的内部,二号人工池3的右侧连通有二号排污管7,二号排污管7的左端贯穿二号人工池3并延伸至二号人工池3的内部,三号人工池4的左侧且位于二号人工池3的下方连通有输水管8,输水管8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水泵9,输水管8的左端且位于水泵9的左方固定连接有输水阀10,一号人工池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砂砾石层11,一号人工池2内腔的底部且位于砂砾石层11的上方开设有进污腔12,一号人工池2的内腔且位于进污腔12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微生物反应层13,一号人工池2的内腔且位于微生物反应层13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一号水生植物层14,二号人工池3内腔的底部开设有排水腔15,二号人工池3的内腔且位于排水腔15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活性炭吸附层16,二号人工池3的内腔且位于活性炭吸附层16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二号水生植物层17,三号人工池4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卵石层18,三号人工池4的内腔且位于卵石层18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三号水生植物层19,进污管5的右端连通有分污管20。
工作时,首先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进水管将水排入一号人工池2内,接着通过进污管5配合分污管20将污水污泥均匀排入一号人工池2内底部,排入一号人工池2内的污水污泥进入进污腔12内,并通过砂砾石层11对其进行初次沉淀滞留,当污水污泥持续进入一号人工池2内并开始堆积,堆积的污水污泥开始进入微生物反应层13,并由微生物反应层13内的微生物对其进行分解转化,当污水污泥继续堆积时,堆积的污水污泥接着进入一号水生植物层14,水生植物开始对其进行氧化还原与光合净化,接着工作人员即可通过打开一号排污阀,净化后的泥水便通过一号排污管6排入二号人工池3内,并由二号水生植物层17配合活性炭吸附层16对泥水进行污垢吸附与过滤净化,净化后的水由活性炭吸附层16流入排水腔15内,接着工作人员即可通过打开二号排污阀,净化后的泥水便通过二号排污管7排入三号人工池4内,并由卵石层18配合三号水生植物层19对净化后的水进行滞留净化,以达到排放指标,最后当进水管排放水量不足时,工作人员可依次打开输水阀10与水泵9,由输水管8将三号人工池4净化的水流通过水泵9排入一号人工池2内进行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包括人工湿地(1),所述人工湿地(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一号人工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人工池(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二号人工池(3),所述二号人工池(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三号人工池(4),所述一号人工池(2)的左侧连通有进污管(5),所述进污管(5)的右端贯穿一号人工池(2)并延伸至一号人工池(2)的内部,所述一号人工池(2)的右侧连通有一号排污管(6),所述一号排污管(6)的左端贯穿一号人工池(2)并延伸至一号人工池(2)的内部,所述二号人工池(3)的右侧连通有二号排污管(7),所述二号排污管(7)的左端贯穿二号人工池(3)并延伸至二号人工池(3)的内部,所述三号人工池(4)的左侧且位于二号人工池(3)的下方连通有输水管(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水管(8)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水泵(9),所述输水管(8)的左端且位于水泵(9)的左方固定连接有输水阀(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人工池(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砂砾石层(11),所述一号人工池(2)内腔的底部且位于砂砾石层(11)的上方开设有进污腔(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人工池(2)的内腔且位于进污腔(12)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微生物反应层(13),所述一号人工池(2)的内腔且位于微生物反应层(13)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一号水生植物层(14),所述二号人工池(3)内腔的底部开设有排水腔(1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号人工池(3)的内腔且位于排水腔(15)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活性炭吸附层(16),所述二号人工池(3)的内腔且位于活性炭吸附层(16)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二号水生植物层(1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号人工池(4)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卵石层(18),所述三号人工池(4)的内腔且位于卵石层(18)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三号水生植物层(19),所述进污管(5)的右端连通有分污管(2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286515.6U CN213771742U (zh) | 2020-10-14 | 2020-10-14 | 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286515.6U CN213771742U (zh) | 2020-10-14 | 2020-10-14 | 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771742U true CN213771742U (zh) | 2021-07-23 |
Family
ID=76908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286515.6U Active CN213771742U (zh) | 2020-10-14 | 2020-10-14 | 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77174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16702A (zh) * | 2021-09-22 | 2021-11-30 | 周嵬 | 一种垂直流、水平流组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
-
2020
- 2020-10-14 CN CN202022286515.6U patent/CN21377174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16702A (zh) * | 2021-09-22 | 2021-11-30 | 周嵬 | 一种垂直流、水平流组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768124U (zh) | 一种用于微污染水处理的生态滤池 | |
CN213771742U (zh) | 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 | |
CN101314512A (zh) | 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富营养化水体的方法及其设施 | |
CN205241449U (zh) | 一种水生态修复系统 | |
CN205061784U (zh) |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 | |
CN211644786U (zh) | 新农村生活污水生化湿地生态净化系统 | |
CN210505945U (zh) | 湿地污水治理设备 | |
CN203307185U (zh) | 一种污水生物膜处理系统 | |
CN105174626A (zh) | 人工湿地偶联生物反应池净化水气系统 | |
CN213803411U (zh) | 一种用于农村污水或黑臭水体处理及回用的装置 | |
CN211394230U (zh) | 一种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 | |
CN205773920U (zh) | 火电厂脱硫废水的生物处理系统 | |
CN1356275A (zh) | 污水净化综合处理系统及方法 | |
CN211078800U (zh) | 一种靶向脱氮除磷树脂再生废液处理的系统 | |
CN211644787U (zh) | 新农村生活污水厌氧湿地生态净化系统 | |
CN210150911U (zh) | 一种人工浮岛式污水净化装置 | |
CN101698529B (zh) | 脱除地表水硝酸盐的方法 | |
CN217578598U (zh) | 一种ao+羟基自由基水溶液一体机 | |
KR20110058929A (ko) | 음식물배출수, 가축폐수 및 분뇨의 통합 정화처리방법 | |
CN112811717A (zh) |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 | |
CN110697977A (zh) | 一种垃圾填埋场封场渗滤液的处理工艺 | |
CN205473254U (zh) | 一种复合型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7265071U (zh) | 一种用于皮革园区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人工湿地系统 | |
CN216404146U (zh) | 一种餐厨尾水湿地处理单元及系统 | |
CN219507769U (zh) | 一种缓流型微污染水体多级生态治理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