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54885U - 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54885U
CN213754885U CN202022321742.8U CN202022321742U CN213754885U CN 213754885 U CN213754885 U CN 213754885U CN 202022321742 U CN202022321742 U CN 202022321742U CN 213754885 U CN213754885 U CN 2137548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hone
main control
control board
housing
u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2174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晓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232174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548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548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548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耳机,所述耳机包括控制装置和发声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和主控板,所述第一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一容纳腔,所述主控板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发声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分体设置,所述发声装置与所述主控板信号连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旨在提高耳机在睡眠状态使用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的使用可以让用户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听音乐、通话交流等,为用户的带来了极大方便。但是,为了便于携带,相关技术中的耳机的发声部件、控制部件以及电源部件均集成在同一个壳体内,使得耳机的体积较大,佩戴时能突出外耳道。若用户需要在睡眠状态下使用耳机时,特别是在侧卧的状态下,这种耳机会从外侧挤压用户的耳道,给用户带来明显的压迫感,产生不适的感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旨在提高耳机在睡眠状态使用的舒适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耳机,所述耳机包括: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和主控板,所述第一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一容纳腔,所述主控板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和
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分体设置,所述发声装置与所述主控板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耳机还包括蓝牙模块,所述蓝牙模块与所述主控板连接;
和/或,所述耳机还包括麦克风,所述麦克风与所述主控板信号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耳机还包括:
电源,所述电源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电源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声装置包括: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壳体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出音孔;和
喇叭,所述喇叭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喇叭与所述主控板连接,并朝向所述出音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耳机还包括保护套,所述保护套套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具有高度方向,所述第二壳体的高度范围为2mm~12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耳机还包括: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的发声装置连接,所述连接件内部设有走线孔,所述连接件用于将所述耳机固定于用户的耳部;和
信号线,所述信号线设于所述走线孔内,并连接所述主控板和所述发声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的材质为柔性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的材质为硬质材质,所述连接件呈弧形结构,以使所述第一壳体可固定于用户的耳廓后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耳机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耳机之间还包括连接线,所述连接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壳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将耳机的发声装置和控制装置设为分体结构,其中,发声装置用于放置于用户的耳内,以便于向用户的耳道内传送声音。由于耳机的发声装置和控制装置为分体设置,如此,可以有效地减小发声装置的体积,使得发声装置可以完全放入至用户的耳内。当用户在睡眠时使用耳机,由于发声装置的体积小,可完全容置于用户的耳内,不会凸出于用户的外耳道,即使用户在侧卧的状态下,由于发声装置没有凸出用户的外耳道,因此,发声装置也不会从外侧挤压用户的耳道,不会给用户带来明显的压迫感,也不会在用户使用产生不适的感觉,提升了用户使用耳机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耳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耳机的结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耳机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耳机的结构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耳机 211 第二外壳
10 控制装置 213 第二盖体
11 第一壳体 2131 出音孔
13 主控板 23 保护套
15 电源 231 本体
17 麦克风 233 抵接部
19 蓝牙模块 30 连接件
20 发声装置 40 连接线
21 第二壳体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耳机100。
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耳机100一实施例的耳机100包括:
控制装置10,所述控制装置10包括第一壳体11和主控板13,所述第一壳体11内部形成有第一容纳腔(未标示),所述主控板13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和
发声装置20,所述发声装置20与所述控制装置10分体设置,所述发声装置20与所述主控板13信号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将耳机100的发声装置20和控制装置10设为分体结构,其中,发声装置20用于放置于用户的耳内,以便于向用户的耳道内传送声音。由于耳机100的发声装置20和控制装置10为分体设置,如此,可以有效地减小发声装置20的体积,使得发声装置20可以完全放入至用户的耳内。当用户在睡眠时使用耳机100,由于发声装置20的体积小,可完全容置于用户的耳内,不会凸出于用户的外耳道,即使用户在侧卧的状态下,由于发声装置20没有凸出用户的外耳道,因此,发声装置20也不会从外侧挤压用户的耳道,不会给用户带来明显的压迫感,也不会在用户使用产生不适的感觉,提升了用户使用耳机100的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耳机100为入耳式耳机100或耳挂式耳机100,这些类型的耳机100体积小,便于在睡眠的时候使用。同时也便于携带和兼具美观的需求。发声装置20与控制装置10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信号线进行连接。其中,信号线可以传导电信号,同时还可以传导控制信号。如此,可以方便通过操作控制装置10控制发声装置20的工作,同时也便于为发声装置20提供电能。可以理解地,本实新型技术方案中的耳机100不局限于用户在睡眠时使用,还可以在其他的状态下使用,例如,可以是坐立状态、行走状态等等,在此对耳机100的具体使用状态和使用场景进行限定。
进一步,参照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耳机100还包括蓝牙模块19,所述蓝牙模块19与所述主控板13连接;
和/或,所述耳机100还包括麦克风17,所述麦克风17与所述主控板13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蓝牙模块19设置在第一壳体11的内部,并与主控板13连接,如此,可以方便耳机100与电子设备之间的无线信号沟通,使得耳机100与电子设备之间的连接可以脱离连接线缆的束缚,使得耳机100的使用更为方便。
进一步,通过在耳机100上设置麦克风17,可以使得耳机100能够采集用户的声音,以方便耳机100可以作电话通话或者是远程会议时使用,提升耳机100的方便性。其中,麦克风17是设置在第一壳体11内,也可以是设置在第二壳体21内,或者是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内均设置有麦克风17,进一步提升耳机100的使用性能。
进一步,参照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耳机100还包括电源15,所述电源15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电源15与所述主控板13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电源15为主控板13以及与主控板13连接的发声装置20提供电能。具体地,电源15可以是蓄电池,例如是纽扣电池,也可以是块状的可充电锂电池等,在此不对电源15的种类进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壳体11还设有连通第一容纳腔的多个通孔(未标示),以方便设置充电接口(未标示)、按键(未标示),例如开关电源键、播放/暂停键、音量控制键等等的设置。
进一步,参照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声装置20包括:
第二壳体21,所述第二壳体21内部形成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壳体21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容纳腔(未标示)的出音孔2131;和
喇叭(未图示),所述喇叭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喇叭与所述主控板13连接,并朝向所述出音孔2131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发声装置20的喇叭固定于的第二壳体21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以便于对喇叭进行保护。进一步,喇叭的开口朝向出音孔2131设设置,以提高的耳机100的出音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壳体21呈包括分离设置的第二外壳211和第二盖体213,以方便喇叭等部件的安装,提高安装效率。第二盖体213上设有出音孔2131,以方便第二壳体21的加工。其中,第二外壳211和第二盖体213为可拆卸连接,或者是第二外壳211和第二盖体213通过超声波熔融在一起,对此,不对第二外壳211和第二盖体213的连接方式的进行限定。
进一步,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耳机100还包括保护套23,所述保护套23套设于所述第二壳体21的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保护套23可以是硅胶套,也可以是橡胶套等软质材料,以减少对用户耳道的挤压感,提升用户使用耳机100过程中的舒适性。保护套23包括本体231,本体231与第二壳体21外轮廓相适配,以使得本体231可以直接套设于第二壳体21的表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保护套23还设有凸设于本体231侧壁的抵接部233,其中,抵接部233大致呈喇叭状结构,以方便与用户的耳道接触,从而实现对耳道的密封,减少发声装置20的音量的损失,同时还能隔绝的环境中的噪音传入用户的耳内,提升耳机100的使用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21具有高度方向,所述第二壳体21的高度范围为2mm~12mm。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二壳体21大致呈圆筒状结构,该圆筒的高度即第二壳体21的高度。第二壳体21呈圆筒状结构,方便将整个发声装置20尽可能多的部分塞入至用户的耳道内部,以提升发声装置20与用户耳部固定的稳定性。而将第二壳体21的高度范围设置在2mm~12mm之间,一方面是可以满足喇叭的装配要求,另一方面是,可以确保第二壳体21放入至用户的耳朵后能完全容纳在用户的外耳道内,不会突出外耳道设置,避免用户在侧卧状态下耳机100对用户的耳道造成压迫感。具体地,第二壳体21的高度可以2mm、3mm、5mm、6mm、7mm、8mm、9mm、10mm、11mm、12mm等。
进一步,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耳机100还包括:
连接件30,所述连接件3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的发声装置20连接,所述连接件30内部设有走线孔(未图示),所述连接件30用于将所述耳机100固定于用户的耳部;和
信号线(未图示),所述信号线设于所述走线孔内,并连接所述主控板13和所述发声装置20。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连接件30用于将发声装置20和控制装置10连接在一块,以方便将耳机100固定于用户的耳部。进一步,还在连接件30的内部设有走线孔,以方便固定和保护信号线。信号线为导电线,可以是铜线等。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30的材质为柔性材料,例如,可以是硅胶或橡胶等弹性材料,既有弹性,又能形成良好的绝缘体。同时的,柔性的连接件30还可以方便挂持于用户的外耳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30还可以是硬质材质,如此,连接件30可以成型并定型为弧形结构,以实现对第一壳体11的固定位置进行固定。例如,用户在佩戴包括弧形的连接件30耳机100时,可以使得第一壳体11可固定于用户的耳廓后侧,如此,可以使得用户在侧卧状态时,第一壳体11的部分可以陷入至用户耳垂后面的凹陷处,从而减少第一壳体11对用户的挤压,提升耳机100在睡眠状态下使用的舒适性。
其中,硬质材质有塑料,例如: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lasti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种单体的三元共聚物)、POM(Polyoxymethylene,聚甲醛)、PS(Polystyrene,聚苯乙烯)、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PET(polyethylene glycol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如此,可以节约连接件30的成本。
硬质材质还有金属或者是合金材质,例如:不锈钢材料、铝质材料,铝合金材料、铜质材料、铜合金材料、铁质材料、铁合金材料等,可以提高连接件30的强度,延长连接件30的使用寿命,提升连接件30的质感。
进一步,参照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耳机1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耳机100之间还包括连接线40,所述连接线4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壳体11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为了避免两个耳机100的丢失,使用连接线40将两个耳机100连接在一起,同时,连接线40还可以缠绕于用户后颈部,可以方便用户在不使用耳机100的状态时的悬挂在用户的脖子上,不需要将耳机100收纳起来,以方便下次的使用。此外,连接线40的设置还能避免用户在非睡眠状态时出现掉落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和主控板,所述第一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一容纳腔,所述主控板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和
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分体设置,所述发声装置与所述主控板信号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还包括蓝牙模块,所述蓝牙模块与所述主控板信号连接;
和/或,所述耳机还包括麦克风,所述麦克风与所述主控板信号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还包括电源,所述电源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电源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包括: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壳体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出音孔;和
喇叭,所述喇叭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喇叭于所述主控板连接,并朝向所述出音孔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还包括保护套,所述保护套套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表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具有高度方向,所述第二壳体的高度范围为2mm~12mm。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还包括: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的发声装置连接,所述连接件内部设有走线孔,所述连接件用于将所述耳机固定于用户的耳部;和
信号线,所述信号线设于所述走线孔内,并连接所述主控板和所述发声装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材质为柔性材料。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材质为硬质材质,所述连接件呈弧形结构,以使所述第一壳体可固定于用户的耳廓后侧。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耳机之间还包括连接线,所述连接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壳体连接。
CN202022321742.8U 2020-10-16 2020-10-16 耳机 Active CN2137548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21742.8U CN213754885U (zh) 2020-10-16 2020-10-16 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21742.8U CN213754885U (zh) 2020-10-16 2020-10-16 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54885U true CN213754885U (zh) 2021-07-20

Family

ID=76850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21742.8U Active CN213754885U (zh) 2020-10-16 2020-10-16 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548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03394B2 (en) TWS bone conduction earphone
CN110636401B (zh) 入耳式耳机
US11317186B2 (en) In-ear headphone
CN115499745A (zh) 耳挂式耳机
CN219780340U (zh) 一种耳夹式耳机结构
CN213754885U (zh) 耳机
CN115499746A (zh) 开放式耳机
CN211744699U (zh) 一种无线耳机及供电装置
CN214799830U (zh) 一种挂耳式骨传导耳机
CN211930858U (zh) 一种真无线立体声耳机
KR100825335B1 (ko) 음향기기용 이어폰
CN209767781U (zh) 基于人体工学设计的耳道式蓝牙耳机
CN219761285U (zh) 一种耳挂开放式蓝牙耳机
CN214481189U (zh) 佩戴舒适的运动无线蓝牙耳机
US20240073578A1 (en) Earphone housing and earphone
CN221127455U (zh) 耳机壳体及耳机
CN217063953U (zh) 开放式耳机
CN220359327U (zh) 一种气传导耳机
CN221177709U (zh) 一种耳挂式对讲机
CN218103449U (zh) 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CN214544725U (zh) 一种蓝牙耳机
CN214014459U (zh) 一种夹耳式蓝牙耳机及其充电盒
CN221177904U (zh) 一种环形耳机以及耳机仓
CN213547816U (zh) 多按键结构的头戴式耳机
CN217116399U (zh) 助听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