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42488U - 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 - Google Patents

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42488U
CN213742488U CN202022657393.7U CN202022657393U CN213742488U CN 213742488 U CN213742488 U CN 213742488U CN 202022657393 U CN202022657393 U CN 202022657393U CN 213742488 U CN213742488 U CN 2137424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rod
groups
base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5739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晓蕾
殷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Jianzhu College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Jianzhu Colleg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Jianzhu College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Jianzhu College
Priority to CN20202265739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424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424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424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包括底座、支撑座和支撑单元,底座的上设有凹槽;支撑单元包括螺杆和两组支撑部;每组支撑部包括转杆和两组支撑组件;每组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转杆与两组支撑组件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转杆上设有第一螺纹孔;两组转杆上的第一螺纹孔的螺纹旋向相反;螺杆两侧的螺纹旋向相反,螺杆穿过两组第一螺纹孔并与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第一支撑杆远离支撑座的一侧与凹槽铰接,第二支撑杆远离底座的一侧与支撑座铰接;底座的两侧均设有第一通槽,第一通槽用于放置螺杆。上述支撑架,能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建筑支撑架增加占用空间,不便于收纳整理的问题。

Description

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
背景技术
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类型和特征的日趋复杂化,建筑产品的精益化,工程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化的进程,使得建筑企业对建设项目管理的精益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高层建筑以及各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纷纷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范围之内,再加上近年来全球各地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例如地震、泥石流等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更是对我国建筑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从而,各大施工单位以及国家检测部门对建筑用相关器材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建筑支撑架便是其中之一。
目前建设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混凝土模板进行支撑,现有的混凝土模板支撑架通常体积较大不便于高层建筑物运输使用,同时高层模板支撑架支撑效果不佳影响混凝土浇筑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公开号为CN21119845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包括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两侧连接有第一转轴,且第一转轴通过通孔与支撑杆转动连接,并且支撑杆另一端通过通孔与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之间连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中部设置有套筒,并且套筒内壁穿设有横杆,所述连接杆和套筒设置有2组,且连接杆和套筒关于支撑底座纵向对称轴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套筒内壁和横杆外壁设置有螺纹结构,且套筒和横杆螺纹结构相互匹配。该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通过左右对称设置的2组连接杆和套筒对支撑杆进行支撑调节,同时结合转动连接的支撑杆和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与第三转轴便于工作人员调节支撑架体积,从而提高支撑架使用运输便利性。
上述技术方案虽然能够提高建筑支撑架运输的便利性,但是其收纳效果不好,在搬运的过程中不便于收放,并且增加了支撑架的占用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建筑支撑架增加了占用空间,不便于使用者收纳整理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包括底座、支撑座和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位于底座和支撑座之间;所述底座的上部设有凹槽,所述支撑座和支撑单元能够容纳至凹槽内;所述支撑单元包括螺杆和设于支撑座两侧的支撑部;每组支撑部包括转杆和两组支撑组件;每组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侧开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侧开有第二通孔,所述转杆穿过两组支撑组件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且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转动连接;所述转杆的中部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位于两组支撑组件之间;两组转杆上的第一螺纹孔的螺纹旋向相反;所述螺杆两侧的螺纹旋向相反,所述螺杆穿过两组第一螺纹孔并与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远离支撑座的一侧与凹槽铰接,所述第二支撑杆远离底座的一侧与支撑座铰接;所述底座的两侧均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用于放置螺杆的两端。
进一步,还包括四组抵柱,所述底座的两侧均设有两组第二通槽,四组第二通槽分别与四组第一支撑杆一一对应,四组所述抵柱能够分别与四组第二通槽滑动连接,所述抵柱能够与第一支撑杆相抵。
进一步,所述抵柱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侧设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与抵柱垂直设置;所述固定柱上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底座的外侧设有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和第三螺纹孔正对;所述第二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能够与第三螺纹孔螺纹连接。
进一步,所述螺杆的一侧设有手柄,所述手柄位于底座外部。
进一步,所述底座的底部设有防滑垫。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长度相同,并且第一支撑杆与凹槽的铰接点与第二支撑杆与支撑座的铰接点正对。
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在于:使用时,转动手柄,手柄带动螺杆转动,螺杆转动带动两组转杆相互靠近,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夹角增大,使得支撑座的高度升高,当支撑座到达合适位置后,将抵柱推向第一支撑杆,直至抵柱与第一支撑杆相抵,转动螺栓,使得螺栓将底座和固定柱固定。
不使用时,首先反向拧动螺栓,使得底座与固定柱分离,然后将抵柱取出,再反向转动手柄,使得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夹角减小,支撑座的高度降低,直至第二支撑杆和第一支撑杆转至水平,并且此时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支撑座完全容纳至凹槽内,螺杆的两端位于第一通槽内。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①使用两组支撑部,使得对支撑座的支撑更加稳定。②使用抵柱,能够增加第一支撑杆的稳定性。③使用防滑垫,能够增加底座的摩擦力,保持底座的稳定性。④使用手柄,方便使用者对螺杆进行转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收纳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底座的俯视图;
图4为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底座1、支撑座2、第一支撑杆3、第二支撑杆4、螺杆5、手柄6、抵柱7、固定柱8、螺栓9、转杆10、第二通槽11、第一通槽12、凹槽13。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4所示: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包括底座1、支撑座2和支撑单元,支撑单元位于底座1和支撑座2之间;如图2、3所示,底座1的上部设有凹槽13,支撑座2和支撑单元能够容纳至凹槽13内。
支撑单元包括螺杆5、设于支撑座2两侧的支撑部和四组抵柱7;每组支撑部包括转杆10和两组支撑组件;如图4所示,每组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3和第二支撑杆4;第一支撑杆3的一侧开有第一通孔,第二支撑杆4的一侧开有第二通孔,转杆10穿过两组支撑组件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且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转动连接;转杆10的中部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孔位于两组支撑组件之间;两组转杆10上的第一螺纹孔的螺纹旋向相反;螺杆5两侧的螺纹旋向相反,螺杆5穿过两组第一螺纹孔并与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第一支撑杆3远离支撑座2的一侧与凹槽13铰接,第二支撑杆4远离底座1的一侧与支撑座2铰接;第一支撑杆3和第二支撑杆4的长度相同,并且第一支撑杆3与凹槽13的铰接点与第二支撑杆4与支撑座2的铰接点正对。如图3所示,底座1的两侧均设有第一通槽12,第一通槽12用于放置螺杆5的两端。螺杆5的一侧设有手柄6,手柄6位于底座1外部。底座1的底部设有防滑垫,本实施例中为橡胶垫。
如图1、3所示,底座1的两侧均设有两组第二通槽11,四组第二通槽11分别与四组第一支撑杆3一一对应,四组抵柱7能够分别与四组第二通槽11滑动连接,抵柱7能够与第一支撑杆3相抵。抵柱7远离第一支撑杆3的一侧设有固定柱8,固定柱8与抵柱7垂直设置;固定柱8上设有第二螺纹孔,底座1的外侧设有第三螺纹孔,第二螺纹孔和第三螺纹孔正对;第二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螺栓9,螺栓9能够与第三螺纹孔螺纹连接。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使用时,转动手柄6,手柄6带动螺杆5转动,螺杆5转动带动两组转杆10相互靠近,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杆3和第二支撑杆4之间的夹角增大,使得支撑座2的高度升高,当支撑座2到达合适位置后,将抵柱7推向第一支撑杆3,直至抵柱7与第一支撑杆3相抵,转动螺栓9,使得螺栓9将底座1和固定柱8固定。
不使用时,首先反向拧动螺栓9,使得底座1与固定柱8分离,然后将抵柱7取出,再反向转动手柄6,使得第一支撑杆3和第二支撑杆4之间的夹角减小,支撑座2的高度降低,直至第二支撑杆4和第一支撑杆3转至水平,并且此时第一支撑杆3、第二支撑杆4和支撑座2完全容纳至凹槽13内,螺杆5的两端位于第一通槽12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申请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Claims (6)

1.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支撑座(2)和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位于底座(1)和支撑座(2)之间;所述底座(1)的上部设有凹槽(13),所述支撑座(2)和支撑单元能够容纳至凹槽(13)内;所述支撑单元包括螺杆(5)和设于支撑座(2)两侧的支撑部;每组支撑部包括转杆(10)和两组支撑组件;每组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3)和第二支撑杆(4);所述第一支撑杆(3)的一侧开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支撑杆(4)的一侧开有第二通孔,所述转杆(10)穿过两组支撑组件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且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转动连接;所述转杆(10)的中部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位于两组支撑组件之间;两组转杆(10)上的第一螺纹孔的螺纹旋向相反;所述螺杆(5)两侧的螺纹旋向相反,所述螺杆(5)穿过两组第一螺纹孔并与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3)远离支撑座(2)的一侧与凹槽(13)铰接,所述第二支撑杆(4)远离底座(1)的一侧与支撑座(2)铰接;所述底座(1)的两侧均设有第一通槽(12),所述第一通槽(12)用于放置螺杆(5)的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四组抵柱(7),所述底座(1)的两侧均设有两组第二通槽(11),四组第二通槽分别与四组第一支撑杆(3)一一对应,四组所述抵柱(7)能够分别与四组第二通槽滑动连接,所述抵柱(7)能够与第一支撑杆(3)相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柱(7)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杆(3)的一侧设有固定柱(8),所述固定柱(8)与抵柱(7)垂直设置;所述固定柱(8)上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底座(1)的外侧设有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和第三螺纹孔正对;所述第二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螺栓(9),所述螺栓(9)能够与第三螺纹孔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5)的一侧设有手柄(6),所述手柄(6)位于底座(1)外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底部设有防滑垫。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3)和第二支撑杆(4)的长度相同,并且第一支撑杆(3)与凹槽(13)的铰接点与第二支撑杆(4)与支撑座(2)的铰接点正对。
CN202022657393.7U 2020-11-17 2020-11-17 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 Active CN2137424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57393.7U CN213742488U (zh) 2020-11-17 2020-11-17 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57393.7U CN213742488U (zh) 2020-11-17 2020-11-17 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42488U true CN213742488U (zh) 2021-07-20

Family

ID=76825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57393.7U Active CN213742488U (zh) 2020-11-17 2020-11-17 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424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286732U (zh) 一种建筑施工墙体支撑装置
CN213742488U (zh) 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
CN210857961U (zh) 一种可调式脚手架
CN211523849U (zh) 一种土木工程用建筑护栏
CN210741502U (zh) 一种地质勘探用定点标记装置
CN208747581U (zh) 一种输电线路高空作业升降工作台
CN202718373U (zh) 移动操作平台
CN213448960U (zh) 一种建筑隔震装置
CN213953093U (zh) 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斜支撑构件
CN211523987U (zh) 一种安全稳定脚手架
CN213513013U (zh) 一种三角平衡支架
CN213330366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便于稳定摆放的防护栏
CN204619310U (zh) 一种羽毛球折叠网柱
CN209493197U (zh) 一种折叠式垂直电梯安全扶手
CN212802437U (zh) 一种具有防倾倒功能的脚手架
CN212366643U (zh) 一种便携式电力配网施工工具
CN208039886U (zh) 防护绳索固定限位结构
CN217602019U (zh) 一种应用于脚手架的安全组件
CN216042504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脚手架
CN214302752U (zh)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安全脚架
CN211342724U (zh) 一种综合性城市用安全用便携梯
CN206416151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钢筋夹持器
CN212507287U (zh) 一种建筑装修用脚手架
CN210459939U (zh) 一种建筑脚手架用定位固定装置
CN208280659U (zh) 一种新型建筑工程支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