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03575U - 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503575U CN213503575U CN202022563929.9U CN202022563929U CN213503575U CN 213503575 U CN213503575 U CN 213503575U CN 202022563929 U CN202022563929 U CN 202022563929U CN 213503575 U CN213503575 U CN 2135035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tition plate
- side wall
- baffle
- shell body
- accommodating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包括内部中空的外壳体、设置于外壳体的内腔体中的隔板和用于封闭外壳体顶部开口的盖板,外壳体、隔板和盖板的材质均为不锈钢板,隔板设置多个且隔板将外壳体的内腔体分割成用于放置接触碟的第一容置腔和用于放置培养皿的第二容置腔,第一容置腔的容积小于第二容置腔的容积。本实用新型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降低存放培养皿容易倾倒洒落带来污染的风险,而且可以放置两种规格的培养器皿,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使用可提式塑料整理箱,进行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可提式塑料整理箱不能够进行灭菌处理,转移过过程中放置的培养皿容易倾倒洒落,造成污染,而且只能放置一种规格的培养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目的是方便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包括内部中空的外壳体、设置于外壳体的内腔体中的隔板和用于封闭外壳体顶部开口的盖板,外壳体、隔板和盖板的材质均为不锈钢板,隔板设置多个且隔板将外壳体的内腔体分割成用于放置接触碟的第一容置腔和用于放置培养皿的第二容置腔,第一容置腔的容积小于第二容置腔的容积。
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第五隔板和第六隔板,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六隔板相平行且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六隔板与第三隔板相垂直,第四隔板和第五隔板与第三隔板相平行且第四隔板和第五隔板与第六隔板相垂直,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分别位于第三隔板的相对两侧。
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位于所述第三隔板的一侧,所述第四隔板、第五隔板和第六隔板位于第三隔板的另一侧,所述外壳体包括底壁以及垂直设置于底壁上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与第一隔板相平行,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与第三隔板相平行。
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第一隔板与第三隔板以及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包围形成一个所述第一容置腔,第二隔板与第三隔板以及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包围形成一个第一容置腔,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第三隔板以及第二侧壁包围形成一个第一容置腔。
所述第四隔板和所述第五隔板分别位于所述第六隔板的相对两侧,第四隔板与所述第三隔板、第六隔板和所述第一侧壁包围形成一个所述第二容置腔,第四隔板与第六隔板、第一侧壁和第四侧壁包围形成一个第二容置腔,第五隔板与所述第三隔板、第六隔板和所述第三侧壁包围形成一个第二容置腔,第五隔板与第六隔板、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包围形成一个第二容置腔。
本实用新型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降低存放培养皿容易倾倒洒落带来污染的风险,而且可以放置两种规格的培养器皿,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实用新型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第一侧壁;2、第二侧壁;3、第三侧壁;4、第四侧壁;5、底壁;6、第一隔板;7、第二隔板;8、第三隔板;9、第四隔板;10、第五隔板;11、第六隔板;12、第一容置腔;13、第二容置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包括内部中空的外壳体、设置于外壳体的内腔体中的隔板和用于封闭外壳体顶部开口的盖板,外壳体、隔板和盖板的材质均为不锈钢板,隔板设置多个且隔板将外壳体的内腔体分割成用于放置接触碟的第一容置腔12和用于放置培养皿的第二容置腔13,第一容置腔12的容积小于第二容置腔13的容积。外壳体为矩形壳体,盖板与外壳体可分离,使用时将盖板盖在外壳体的顶部,将外壳体的顶面上设置的开口封闭。
具体地说,如图1和图2所示,隔板包括第一隔板6、第二隔板7、第三隔板8、第四隔板9、第五隔板10和第六隔板11,第一隔板6、第二隔板7和第六隔板11相平行且第一隔板6、第二隔板7和第六隔板11与第三隔板8相垂直,第四隔板9和第五隔板10与第三隔板8相平行且第四隔板9和第五隔板10与第六隔板11相垂直,第一容置腔12和第二容置腔13分别位于第三隔板8的相对两侧。第一隔板6和第二隔板7位于第三隔板8的一侧,第四隔板9、第五隔板10和第六隔板11位于第三隔板8的另一侧,外壳体包括底壁5以及垂直设置于底壁5上的第一侧壁1、第二侧壁2、第三侧壁3和第四侧壁4,第一侧壁1和第三侧壁3与第一隔板6相平行,第二侧壁2和第四侧壁4与第三隔板8相平行。底壁5为水平设置,底壁5的顶面为水平面,第一侧壁1、第二侧壁2、第三侧壁3和第四侧壁4为竖直设置,第一侧壁1、第二侧壁2、第三侧壁3和第四侧壁4分别与底壁5的一侧边固定连接,第一侧壁1位于第二侧壁2和第四侧壁4之间且第一侧壁1与第二侧壁2和第四侧壁4为垂直连接,第三侧壁3也位于第二侧壁2和第四侧壁4之间且第三侧壁3与第二侧壁2和第四侧壁4为垂直连接。第一隔板6、第二隔板7、第三隔板8、第四隔板9、第五隔板10和第六隔板11均为竖直设置,第一隔板6、第二隔板7、第三隔板8、第四隔板9、第五隔板10和第六隔板11的下端与底壁5固定连接且第一隔板6、第二隔板7、第三隔板8、第四隔板9、第五隔板10和第六隔板11与底壁5相垂直。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隔板6、第二隔板7和第三隔板8位于第一侧壁1和第三侧壁3之间,第一隔板6和第二隔板7并位于第二侧壁2和第三隔板8之间,第一隔板6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二侧壁2和第三隔板8固定连接,第二隔板7的相对两端也分别与第二侧壁2和第三隔板8固定连接,第一隔板6和第二隔板7与第二侧壁2连接,第一隔板6与第三隔板8以及第一侧壁1和第二侧壁2包围形成一个第一容置腔12,第二隔板7与第三隔板8以及第二侧壁2和第三侧壁3也包围形成一个第一容置腔12,第一隔板6与第二隔板7、第三隔板8以及第二侧壁2也包围形成一个第一容置腔12,也即共形成三个第一容置腔12,第一容置腔12为矩形腔体,各个第一容置腔12中可以堆叠放置多个接触碟,接触碟的直径为55mm。
如图1和图2所示,第四隔板9和第五隔板10分别位于第六隔板11的相对两侧,第四隔板9位于第六隔板11与第一侧壁1之间,第四隔板9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六隔板11与第一侧壁1固定连接,第五隔板10位于第六隔板11与第三侧壁3之间,第五隔板10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六隔板11与第三侧壁3固定连接,第六隔板11位于第四侧壁4与第三隔板8之间,第六隔板11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四侧壁4和第三隔板8固定连接。第四隔板9与第三隔板8、第六隔板11和第一侧壁1包围形成一个第二容置腔13,第四隔板9与第六隔板11、第一侧壁1和第四侧壁4包围形成一个第二容置腔13,第五隔板10与第三隔板8、第六隔板11和第三侧壁3也包围形成一个第二容置腔13,第五隔板10与第六隔板11、第三侧壁3和第四侧壁4也包围形成一个第二容置腔13,也即共形成四个第二容置腔13,第二容置腔13为矩形腔体,各个第二容置腔13中可以堆叠放置多个培养皿,培养皿的直径为90mm。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二侧壁2上对应第一容置腔12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开口,该第一开口为在第二侧壁2上沿壁厚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且第一开口为从第二侧壁2的顶面开始向下延伸,第一开口的宽度小于接触碟的直径,在拿取位于第一容置腔12中的接触碟时,可以从第一开口处进行操作,方便拿取接触碟。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侧壁1上对应第二容置腔13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为在第一侧壁1上沿壁厚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且第二开口为从第一侧壁1的顶面开始向下延伸,第二开口的宽度小于培养皿的直径,在拿取位于第二容置腔13中的培养皿时,可以从第二开口处进行操作,方便拿取培养皿。同样在第三侧壁3上对应第二容置腔13的位置处设置也有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为在第三侧壁3上沿壁厚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且第二开口为从第三侧壁3的顶面开始向下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转移装置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能够在灭菌设备中进行灭菌处理,可以降低存放培养皿容易倾倒洒落带来污染的风险,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中空的外壳体、设置于外壳体的内腔体中的隔板和用于封闭外壳体顶部开口的盖板,外壳体、隔板和盖板的材质均为不锈钢板,隔板设置多个且隔板将外壳体的内腔体分割成用于放置接触碟的第一容置腔和用于放置培养皿的第二容置腔,第一容置腔的容积小于第二容置腔的容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第五隔板和第六隔板,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六隔板相平行且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六隔板与第三隔板相垂直,第四隔板和第五隔板与第三隔板相平行且第四隔板和第五隔板与第六隔板相垂直,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分别位于第三隔板的相对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位于所述第三隔板的一侧,所述第四隔板、第五隔板和第六隔板位于第三隔板的另一侧,所述外壳体包括底壁以及垂直设置于底壁上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与第一隔板相平行,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与第三隔板相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第一隔板与第三隔板以及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包围形成一个所述第一容置腔,第二隔板与第三隔板以及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包围形成一个第一容置腔,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第三隔板以及第二侧壁包围形成一个第一容置腔。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隔板和所述第五隔板分别位于所述第六隔板的相对两侧,第四隔板与所述第三隔板、第六隔板和所述第一侧壁包围形成一个所述第二容置腔,第四隔板与第六隔板、第一侧壁和第四侧壁包围形成一个第二容置腔,第五隔板与所述第三隔板、第六隔板和所述第三侧壁包围形成一个第二容置腔,第五隔板与第六隔板、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包围形成一个第二容置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563929.9U CN213503575U (zh) | 2020-11-09 | 2020-11-09 | 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563929.9U CN213503575U (zh) | 2020-11-09 | 2020-11-09 | 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503575U true CN213503575U (zh) | 2021-06-22 |
Family
ID=76423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563929.9U Active CN213503575U (zh) | 2020-11-09 | 2020-11-09 | 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503575U (zh) |
-
2020
- 2020-11-09 CN CN202022563929.9U patent/CN21350357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503575U (zh) | 适于微生物培养器皿的转移装置 | |
CN201793567U (zh) | 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 | |
CN216106926U (zh) | 一种可堆叠运输的细菌培养皿 | |
CN214781891U (zh) | 一种新型细胞培养容器 | |
CN221254557U (zh) | 一种层叠式生物医药培养皿 | |
CN211546522U (zh) | 一种吸塑盒式培养皿 | |
CN211546552U (zh) | 微生物培养器 | |
CN215627939U (zh) | 一种采样平皿 | |
CN220413342U (zh) | 一种培养皿用易放置型固定架 | |
CN216188012U (zh) | 一种生物实验废弃物收集装置 | |
CN219409713U (zh) | 一种层叠式生物医药培养皿 | |
CN210419950U (zh) | 培养皿 | |
CN210560492U (zh) | 一种干细胞分层共培养的装置 | |
CN214115520U (zh) | 一种防脱落式微生物培养皿 | |
CN218345429U (zh) | 一种微生物实验用培养器材 | |
CN210823364U (zh) | 一种微生物菌种恒温保存装置 | |
CN219449694U (zh) | 一种防污染细胞培养皿 | |
CN213658278U (zh) | 一种便携式取样装置 | |
CN210656889U (zh) | 一种培养隔板可拆卸式生化培养箱 | |
CN221894964U (zh) | 一种应用于含磷废水脱磷的生物摄磷菌培育装置 | |
CN220951842U (zh) | 一种新型生物培养瓶 | |
CN216998394U (zh) | 一种反硝化脱氮复合菌剂菌种培养箱 | |
CN219097338U (zh) | 一种培养皿储存盒 | |
CN209741162U (zh) | 一种便于分离的细胞培养皿 | |
CN220564577U (zh) | 一种检验微生物用培养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