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88880U - 一种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88880U
CN213488880U CN202021148210.2U CN202021148210U CN213488880U CN 213488880 U CN213488880 U CN 213488880U CN 202021148210 U CN202021148210 U CN 202021148210U CN 213488880 U CN213488880 U CN 2134888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data acquisition
acquisition module
novel
detector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4821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浩维
曹斌
徐红春
姜亚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ovis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ovision Shangha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ovision Shangha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ovision Shangha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14821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888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888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888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Radiation (AREA)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本实用新型的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包括:包括:第一基板、光电二极管阵列组件、闪烁体阵列组件、第一连接件、第二基板和模数转换组件;所述光电二极管阵列组件安设在第一基板上,所述闪烁体阵列组件安设在所述光电二极管阵列组件上;所述第一连接件安设在所述第一基板的下侧;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光电二极管组件所在的平面垂直;所述模数转换组件安设在所述第二基板上,所述第二基板上设有第一信号连接线,所述模数转换组件通过所述第一信号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光电二极管阵列组件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可以提高检测性能和成像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
背景技术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X-CT) 是一种利用数位几何处理后重建的三维放射线医学影像。该技术主要通过单一轴面的X射线旋转照射人体,由于不同的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 (或称阻射率Radiodensity)不同,可以用电脑的三维技术重建出断层面影像。经由窗宽、窗位处理,可以得到相应组织的断层影像。将断层影像层层堆栈,即可形成立体影像。
然而,现有的用于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的探测器,随着CT排数、像素阵列的增加,以及机架对探测器安装空间的限制,造成数据采集板上连接探测器的用于像素模拟的信号连接线的布线间距越来越小,造成耦合电容增大,导致模拟信号因受到电磁场的干扰而出现相互串扰,影响成像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针对上述问题,可以有效降低连接探测器的用于像素模拟的信号连接线之间的信号干扰,提高检测性能和成像质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包括:第一基板、光电二极管阵列组件、闪烁体阵列组件、第一连接件、第二基板和模数转换组件;
所述光电二极管阵列组件安设在第一基板上,所述闪烁体阵列组件安设在所述光电二极管阵列组件上;
所述第一连接件安设在所述第一基板的下侧,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所述光电二极管阵列组件设有第一插接端,所述第一插接端插接在所述第一插接孔内;所述第二基板设有第二插接端,所述第二插接端插接在所述第二插接孔内,且使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光电二极管组件所在的平面垂直;
所述模数转换组件安设在所述第二基板上,所述第二基板上设有第一信号连接线,所述模数转换组件通过所述第一信号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光电二极管阵列组件电性连接。
采用该技术方案,将第二基板安装在垂直于光电二极管组件所在平面的位置,实现了对第二基板安装控件的扩充,从而提供了增大第一信号连接线的间距,减少耦合电容影响,减少干扰,从而提高该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的性能和成像质量。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第一插接端为直针插接端,所述第二插接端为弯针插接端。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提供一种实现垂直连接第二基板的连接方式,且该种连接方式技术成熟,且损坏后更换成本低。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第一安装螺钉;
所述第一基板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螺钉穿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第一安装螺钉用于对所述第一基板进行固定。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便于通过固定第一基板来对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进行固定。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第二插接端与所述第一信号连接线的连接方式为:通过球形BGA焊盘连接。
采用该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对第一信号连接线和第二插接端的连接,避免出现互相干扰。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安装把手和第二安装螺钉;
所述第一基板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安装把手上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螺钉穿设在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三安装孔内。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便于用户安装和拆卸。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安装把手由金属材料制成。
采用该技术方案,可以起到屏蔽作用。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安装把手具有中空结构。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降低重量。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安装把手上设有第一辅助散热孔。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作为散热装置,对该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进行散热。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第二辅助散热孔。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增加第一连接件的散热效果。
基于上述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垂直立设第二基板的方式,提高了第二基板的安装空间,从而增大了信号连接线之间的间距,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从而提高了该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对检测性能(如灵敏度)和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的第一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的第二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的第三立体图。
图中标号:
1、第一基板;101、第一安装孔;102、第二安装孔;2、光电二极管阵列组件;3、闪烁体阵列组件;4、第一连接件;401、第二辅助散热孔;5、第二基板;6、模数转换组件;7、安装把手;701、第三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通讯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的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的第一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的第二立体图,图3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的第三立体图。
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包括:第一基板1、光电二极管阵列组件2、闪烁体阵列组件3、第一连接件 4、第二基板5和模数转换组件6。
该光电二极管阵列组件2安设在第一基板1上,该闪烁体阵列组件3安设在该光电二极管阵列组件2上。
需要说明的是,该闪烁体阵列组件3用于将检测到的X射线转换为可见光,该光电二极管阵列组件2用于将可见光转换为电信号,都属于现有技术。
该第一连接件4安设在该第一基板1的下侧,该第一连接件4上设有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该光电二极管阵列组件2设有第一插接端,该第一插接端插接在该第一插接孔内。该第二基板5设有第二插接端,该第二插接端插接在该第二插接孔内,且使该第二基板5与该光电二极管组件所在的平面垂直。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都是为了提供一个插接接口,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第二基板5垂直于光电二极管组件所在平面的目的,以增加第二基板5的可安装控件,进而扩大第二基板5上的第一信号连接线的密度。
该模数转换组件6安设在该第二基板5上,该第二基板5上设有第一信号连接线,该模数转换组件6通过该第一信号连接线、该第一连接件4与该光电二极管阵列组件2电性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第二基板5多为电路板,第一信号连接线多为电路板上的连接线路。
采用该技术方案,将第二基板5安装在垂直于光电二极管组件所在平面的位置,实现了对第二基板5安装控件的扩充,从而提供了增大第一信号连接线的间距,减少耦合电容影响,减少干扰,从而提高该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的性能和成像质量。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该第一插接端为直针插接端,该第二插接端为弯针插接端。
需要说明的是,直针插接端和弯针插接端属于现有技术。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提供一种实现垂直连接第二基板5的连接方式,且该种连接方式技术成熟,且损坏后更换成本低。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还包括:第一安装螺钉。
该第一基板1上设有第一安装孔101,该第一安装螺钉穿设在该第一安装孔101内,该第一安装螺钉用于对该第一基板1进行固定。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便于通过固定第一基板1来对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进行固定。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该第二插接端与该第一信号连接线的连接方式为:通过球形BGA焊盘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该球形BGA焊盘来实现连接,属于现有技术。
采用该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对第一信号连接线和第二插接端的连接,避免出现互相干扰。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还包括:安装把手7和第二安装螺钉。
该第一基板1上设有第二安装孔102,该安装把手7上设有第三安装孔 701,该第二安装螺钉穿设在该第二安装孔102和该第三安装孔701内。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便于用户安装和拆卸。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该安装把手7由金属材料制成。一种可能的金属材料为:铝。
采用该技术方案,可以起到屏蔽作用。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该安装把手7具有中空结构。需要说明的是,该中空结构可以为:将安装把手7设置中空通孔。由于为现有结构,图中并未示出。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降低重量。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该安装把手7上设有第一辅助散热孔。一种可能的方式为,在安装把手7上钻通孔,由于为现有结构,图中并未示出。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作为散热装置,对该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进行散热。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该第一连接件4上设有第二辅助散热孔401。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增加第一连接件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
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意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板、光电二极管阵列组件、闪烁体阵列组件、第一连接件、第二基板和模数转换组件;
所述光电二极管阵列组件安设在第一基板上,所述闪烁体阵列组件安设在所述光电二极管阵列组件上;
所述第一连接件安设在所述第一基板的下侧,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所述光电二极管阵列组件设有第一插接端,所述第一插接端插接在所述第一插接孔内;所述第二基板设有第二插接端,所述第二插接端插接在所述第二插接孔内,且使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光电二极管组件所在的平面垂直;
所述模数转换组件安设在所述第二基板上,所述第二基板上设有第一信号连接线,所述模数转换组件通过所述第一信号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光电二极管阵列组件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端为直针插接端,所述第二插接端为弯针插接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安装螺钉;
所述第一基板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螺钉穿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第一安装螺钉用于对所述第一基板进行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接端与所述第一信号连接线的连接方式为:通过球形BGA焊盘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把手和第二安装螺钉;
所述第一基板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安装把手上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螺钉穿设在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三安装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把手由金属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把手具有中空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把手上设有第一辅助散热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第二辅助散热孔。
CN202021148210.2U 2020-06-19 2020-06-19 一种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 Active CN2134888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48210.2U CN213488880U (zh) 2020-06-19 2020-06-19 一种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48210.2U CN213488880U (zh) 2020-06-19 2020-06-19 一种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88880U true CN213488880U (zh) 2021-06-22

Family

ID=76433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48210.2U Active CN213488880U (zh) 2020-06-19 2020-06-19 一种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888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15757B2 (en) Semiconductor radiological detector and semiconductor radiological imaging apparatus
US7247860B2 (en) Radiation detection module, radiation detector and radiological imaging apparatus
US6870105B2 (en) High density electrical interconnect system for photon emission tomography scanner
JP3858044B1 (ja) 放射線検出モジュール、プリント基板および陽電子放出型断層撮影装置
US7003076B2 (en) Radiation detector, radiation detecting system and X-ray CT apparatus
CN101410983B (zh) 辐射检测器阵列
EP2437118B1 (en) Electronic cassette for radiographic imaging
JP2006513411A (ja) コンピュータ断層撮影のためのシールド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を有する放射線検出装置
CN101214154A (zh) Ct探测器模块构造
US20070121781A1 (en) Interconnect and packaging method for multi-slice CT detector modules
US20050094763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ileable sensor array
CN109346539A (zh) 紧凑的传感器模块
US7750310B2 (en) Semiconductor radioactive ray detector, radioactive ray detection module, and nuclear medicine diagnosis apparatus
CN110664424B (zh) 检测器模块及具有其的ct检测器
CN213488880U (zh) 一种新型ct探测器数据采集模块
CN105182395B (zh) X射线探测器及ct系统
US9186121B2 (en) Detector module
US9941327B2 (en) Detector module for an imaging system
CN101595399B (zh) 辐射敏感探测器
EP2367028B1 (en) Radioactive ray detecting apparatus,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imaging system
CN105190294A (zh) X射线成像的有源屏蔽件
JP4834427B2 (ja) 放射線検出モジュール、プリント基板および核医学診断装置
CN212908370U (zh) 一种转接及隔热一体的探测器结构
CN116919440A (zh) 探测器模块、探测器和医疗成像设备
CN212228252U (zh) 温度感测结构及温度感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28

Address after: 610219 Chengdu Tianfu International Biological City,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No. 620 Fenghuang Road, Shuangliu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NANOVIS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318 rooms 101 and 102, No.2 Lane 222, Guangdan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Nanovision (Shanghai)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