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83772U - 电极片、电池的电芯、电池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极片、电池的电芯、电池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483772U CN213483772U CN202022616591.9U CN202022616591U CN213483772U CN 213483772 U CN213483772 U CN 213483772U CN 202022616591 U CN202022616591 U CN 202022616591U CN 213483772 U CN213483772 U CN 21348377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rrent collector
- active material
- battery
- positive electrode
- negative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极片、一种电池的电芯、一种电池和一种车辆,其中,所述电极片包括片状的集流体以及敷设在该集流体的至少一面的部分区域的活性物质材料,所述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用作所述电极片的至少部分极耳,以导电连接外电路;其中,所述集流体为多边形,所述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在所述集流体的外边缘部位,沿着所述集流体的周向延伸,且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集流体的至少一边的边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有利于增大电极片的载流量,提高电池容量以及散热性能,降低电池热管理难度,提高车辆爬坡和加速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极片,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电池的电芯、一种电池以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电池通常包括电芯以及封装在该电芯外部的电池外壳,电芯的组成结构具有多种,以锂离子电池的电芯为例,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其电芯的结构形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柔性电极带材卷绕形成,另一种是通过横截面为Z字形的电极片叠装组成。
受限于电芯的结构设计,无论是哪种结构形式的电芯,其正极极耳或负极极耳,均只能从电芯的一侧引出。以图1和图2中示出的大致长方形的电芯为例。在图1中,电芯2的正极极耳1和负极极耳1均从电芯的同一宽边所在的一侧引出;而在图2中,电芯2的正极极耳1和负极极耳1则分别从电芯的相对两侧的宽边部位引出。
极耳的引出宽度受限于电芯本身的宽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极耳的最大过电流,从而影响了电芯的载流流量和电芯容量。
此外,以上电芯结构所组成的电池,尤其是软包电池,还存在散热不理想的问题。以软包电池为例,软包电池的外壳为铝塑复合膜,铝塑复合膜的导热性能较差,使高容量电芯在高功率充放电的过程中,电芯内部的热量不能及时的散出,使电芯在高功率放电的过程中,长期处于高温下,电芯中的活性物质材料性能老化,循环性能下降,缩短电池的循环寿命;并且如果在高倍率下循环充放,热量积累到一定的成度,会存在安全隐患;高功率充放电产生的热量也给电池的热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若将以上电池应用到车辆中,例如电动车中,则电池的上述缺陷还会限制电动车的爬坡和加速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增大电极片的载流量,提高电池容量以及散热性能,降低电池热管理难度,提高车辆爬坡和加速性能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极片,所述电极片包括片状的集流体以及敷设在该集流体的至少一面的部分区域的活性物质材料,所述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用作所述电极片的至少部分极耳,以导电连接外电路;其中,所述集流体为多边形,所述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在所述集流体的外边缘部位,沿着所述集流体的周向延伸,且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集流体的至少一边的边长。
优选地,所述集流体为方形,所述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在所述集流体的外边缘部位,沿着所述集流体的周向延伸,且延伸的长度等于所述集流体的相邻两边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电极片为正极电极片,所述活性物质材料为正极活性物质材料;或,所述电极片为负极电极片,所述活性物质材料为负极活性物质材料。
优选地,所述活性物质材料敷设在所述集流体的两相对面,且从垂直于所述集流体表面的视觉角度观察,所述集流体的两相对面上的活性物质材料所在的区域的外轮廓彼此重合。
优选地,所述集流体为长方形,该长方形的集流体的长边与宽边的比值大于2。
基于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电极片,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池的电芯,所述电芯包括层叠设置的电极片,相邻两电极片中的其中一者为正极电极片,另一者为负极电极片;所述正极电极片的与所述负极电极片相贴合的部位配置为同所述负极电极片的与所述正极电极片相贴合的部位阻性接触;其中,所述电极片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电极片,所述正极电极片的活性物质材料为正极活性物质材料,所述负极电极片的活性物质材料为负极活性物质材料。
优选地,所述正极电极片与所述负极电极片之间设有隔膜,以使所述正极电极片的与所述负极电极片相贴合的部位同所述负极电极片的与所述正极电极片相贴合的部位彼此电子绝缘;或,
不同正极电极片的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彼此电连接,以及不同负极电极片的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负极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彼此电连接;或,
相邻两电极片中,正极电极片的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与负极电极片的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电连接,以使层叠设置的正极电极片与负极电极片依次串联;或,
所述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所对应的集流体的每边均电连接有导电片,以作为所述电芯的引出端,与外电路导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正极电极片的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与所述负极电极片的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负极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在集流体的环周方向上彼此错开;和/或,
从垂直于所述集流体表面的视觉角度观察,所述正极电极片的集流体的敷设有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材料的区域的外轮廓与所述负极电极片的集流体的敷设有所述负极活性物质材料的区域的外轮廓彼此重合。
基于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电池的电芯,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电芯,以及封装在该电芯外部以作为电池外壳的铝塑复合膜,所述电芯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所述的电芯。
基于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的电池,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电池,所述电池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所述的电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极片包括片状的集流体以及敷设在该集流体的至少一面的部分区域的活性物质材料,其中,所述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在所述集流体的外边缘部位,沿着所述集流体的周向延伸,且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集流体的至少一边的边长。即,集流体的至少两边的边缘部位具有空白部分,因此,可以增加极耳的截面宽度(该截面宽度等于空白部分沿集流体周向的延伸长度),从而在保持集流体的整体体积不变的条件下,提高极耳的最大过电流,增大电极片的载流量,从而增大电芯的载流量,提高电池容量。
此外,在用该电极片制成电池后,集流体的以上结构设置还可以增大电池的极耳面积,由于极耳伸出在电池外壳以外,因此,该极耳第一方面能够作为散热面,提高电池的散热性能,进而提高电池的功率性能,并提高电池在高功率充放电使用过程中的循环寿命,降低电池高功率充放电过程中因热量累积带来的安全隐患;第二方面可以作为电池的热管理用热冷板的导热面,导热面可以及时将热量从电池内部散出,降低电池的热管理的技术难度。
进一步,若将相应电池应用于车辆中,则可以提高车辆的爬坡和加速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设置在电芯的同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设置在电芯的相对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电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正极电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正极电极片与隔膜的热封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其中,1-极耳;2-电芯;3-集流体的空白部分;10-负极电极片;11-负极活性物质材料;13-负极导电片;20-正极电极片;21-正极活性物质材料;23-正极导电片;24-焊接区域;30-隔膜。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指的上、下、左、内。“内、外”是指相对于部件本身轮廓的内、外。
参阅图3-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极片,所述电极片包括片状的集流体以及敷设在该集流体的至少一面的部分区域的活性物质材料,所述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用作所述电极片的至少部分极耳,以导电连接外电路;其中,所述集流体为多边形,所述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在所述集流体的外边缘部位,沿着所述集流体的周向延伸,且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集流体的至少一边的边长。
具体地,所述电极片为片材,其表面一般为平面,是电芯的核心组成部分;电极片包括两部分:集流体和活性物质材料。其中,集流体用于集合电子,其一方面用来接收活性物质材料上转移过来的电子并向外电路传递,另一方面用来把外电路传递过来的电子传递给活性物质材料。设置集流体的原因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活性物质材料的导电性较差,以磷酸铁锂材料为例,虽然磷酸铁锂材料中掺杂了碳,但碳的电导率和金属导电材料相差几个数量级,因此,直接让电子通过活性物质材料进行传递将会极大增加内阻,不利于电能传输,从而需要设置集流体,以减小内阻。为了满足集流体的以上功能,集流体一般可以为导电性能良好的铝箔或铜箔等。
此外,活性物质材料一般为粉体,结构不稳固,要是将粉体材料直接加工成膜,则加工工艺较为复杂,在电池中的结构也不稳固,容易散架。因此,设置集流体还能够负载活性物质材料,加工方便,提高电池的结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流体为多边形,包括彼此相对的两个面;至少一面的部分区域上敷设有活性物质材料,活性物质材料的敷设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活性物质材料可以加工成具有粘性的流体材料,该流体材料可以涂覆在所述集流体的表面;又如,活性物质材料可以粘在具有粘性的薄膜上,该薄膜粘贴在集流体的表面,使得活性物质材料与集流体直接接触。
集流体的未敷设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可以作为电极片的全部极耳,也可以作为电极片的部分极耳,用于导电连接外电路,以能够对外电路上的用电设备进行供电;当集流体的未敷设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作为电极片的部分极耳时,集流体的未敷设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会电连接导电片,该导电片作为电极片的电极引出端,用于导电连接外电路;此时,导电片以及集流体的未敷设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共同形成电极片的极耳。
由于所述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为了便于描述,该部分在下文中简称空白部分3)在所述集流体的外边缘部位,沿着所述集流体的周向延伸,且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集流体的至少一边的边长。即,集流体的至少两边的边缘部位具有空白部分3,因此,可以增加极耳的截面宽度(该截面宽度等于空白部分3沿集流体周向的延伸长度),从而在保持集流体的整体体积不变的条件下,提高极耳的最大过电流,增加电极片的载流量,从而增加电芯的载流量,提高电池容量。
此外,在用该电极片制成电池后,集流体的以上结构设置还可以增大电池的极耳面积,由于极耳伸出在电池外壳以外,因此,该极耳第一方面能够作为散热面,提高电池的散热性能,进而提高电池的功率性能,并提高电池在高功率充放电使用过程中的循环寿命,降低电池高功率充放电过程中因热量累积带来的安全隐患;第二方面可以作为电芯的热管理用热冷板的导热面,导热面可以及时将热量从电芯内部散出,降低电池的热管理的技术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极耳的截面指得是沿垂直于集流体表面的方向,对集流体的空白部分3与非空白部分进行剖切分离所形成的断面。极耳的最大过电流指得是极耳对其上流过的电流的承载极限,当极耳上流过的电流大于最大过电流时,将导致极耳损坏。
所述集流体为多边形,其形状可以有多种,例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多边形,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集流体为方形,即,集流体为四边形。更优选地,所述集流体为长方形,该长方形集流体的长边与宽边的比值大于2,由此可以更好地提高电极片的储能性能。所述集流体的空白部分3,沿着所述集流体的周向延伸,且延伸的长度等于所述集流体的相邻两边的长度。由此,当用具有该形状的集流体的电极片制成电芯时,可以在避免正极电极片20上的极耳与负极电极片10上的极耳彼此直接接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增大极耳的截面宽度,且保证正极电极片20上的极耳的截面宽度等于负极电极片10上的极耳的截面宽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电芯的载流量。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空白部分3在集流体的周向上的延伸长度还可以大于集流体的一边边长且小于集流体的相邻两边的边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以上电极片可以是正极电极片20,也可以是负极电极片10。正极电极片20与负极电极片10的区别在于,集流体上敷设的活性物质材料不同。具体而言,如果集流体上敷设的活性物质材料为正极活性物质材料21,例如镍钴锰化合物材料、磷酸铁锂材料等,则该电极片为正极电极片20。如果集流体上敷设的活性物质材料为负极活性物质材料11,例如石墨材料等,则该电极片为负极电极片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电极片的储能性能,所述电极片的集流体的两相对面上分别敷设有活性物质材料,且从垂直于所述集流体表面的视觉角度观察,所述集流体的两相对面上的活性物质材料所在的区域的外轮廓彼此重合。当然,所述集流体的两相对面上的活性物质材料所在的区域也可以部分重合,这意味所述集流体的两相对面上的活性物质材料所在的区域的外轮廓彼此相交或其中一面的外轮廓包含另一面的外轮廓。与外轮廓彼此重合的实施例相比,外轮廓彼此相交或一者包含另一者的实施例中,电极片的极耳的最大过电流并不会发生改变,但电极片的储能性能将降低。
参阅图5-图6,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电极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池的电芯,所述电芯包括层叠设置的电极片,相邻两电极片中的其中一者为正极电极片20,另一者为负极电极片10,即,正极电极片20与负极电极片10交替层叠设置;所述正极电极片20的与所述负极电极片10相贴合的部位配置为同所述负极电极片10的与所述正极电极片20相贴合的部位阻性接触;其中,所述电极片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方面所述的电极片,所述正极电极片20的活性物质材料为正极活性物质材料21,所述负极电极片10的活性物质材料为负极活性物质材料11。
其中,所述正极电极片20的与所述负极电极片10相贴合的部位(为了便于描述,以下简称第一部位)配置为同所述负极电极片10的与所述正极电极片20相贴合的部位(为了便于描述,以下简称第二部位)阻性接触指的是,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之间存在较大的电阻,从而可以阻止电子在第一部位与第二部位之间的移动。
由于一般情况下,活性物质材料本身的导电性能较低,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假如第一部位的全部区域敷设有负极活性物质材料11,且第二部位的全部区域敷设有正极活性物质材料21,则第一部位可以直接接触第二部位。但这种结构设置方式将导致电芯存在较大的自放电问题,影响电芯的对外供电性能。
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正极电极片20与所述负极电极片10之间设有隔膜30,以使所述正极电极片20的与所述负极电极片10相贴合的部位同所述负极电极片10的与所述正极电极片20相贴合的部位彼此电子绝缘。电子绝缘指的是,隔膜30设置在正极电极片20与负极电极片10之间,可以阻止电子穿过隔膜30在正极电极片20与负极电极片10之间移动,但允许离子穿过隔膜30在正极电极片20与负极电极片10之间移动,由此,可以缓解电芯的自放电问题,提高电芯的对外供电性能。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敷设在正极电极片20上的正极活性物质材料21通过隔膜30与敷设在负极电极片10上的负极活性物质材料11完全隔开,从而更好地缓解电芯的自放电问题。
参阅图5,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隔膜30通过如下形式设置在所述正极电极片20与所述负极电极片10之间。其中,所述正极片的集流体上敷设有正极活性物质材料21,用隔膜30将正极片的集流体的敷设有正极活性物质材料21的部分全部覆盖住,正极片的集流体的未敷设正极活性物质材料21的部分留白,即不覆盖隔膜30。对隔膜30进行加热,以密封正极活性物质材料21。所有的正极电极片20通过以上相同的方式进行处理,然后将正极电极片20和负极电极片10彼此交替层叠设置,形成例如按照负极电极片10、隔膜30、正极电极片20、隔膜30、负极电极片10的顺序排列的依次层叠的多层结构。
优选地,从垂直于所述集流体表面的视觉角度观察,所述正极电极片20的集流体的敷设有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材料21的区域的外轮廓与所述负极电极片10的集流体的敷设有所述负极活性物质材料11的区域的外轮廓彼此重合。由此,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所形成的电芯的结构紧凑性,在保持电芯的容量不变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减小电芯的体积。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正极电极片20的集流体的敷设有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材料21的区域还可以与所述负极电极片10的集流体的敷设有所述负极活性物质材料11的区域部分重合,包括两者彼此相交或一者包含另一者。
为了保证电池能够正常提供电能,在没有其他电连接件的条件下,正极电极片20的极耳应当与负极电极片10的极耳彼此绝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在正极电极片20的极耳与负极电极片10的极耳之间设置绝缘层;即在正极电极片20的集流体的空白部分3与负极电极片10的集流体的空白部分3之间设置绝缘层;但这一方面不方便后续的导电片的连接,另一方面显然会增加电芯的结构复杂度以及电芯的制造难度。
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正极电极片20的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材料21的部分,与所述负极电极片10的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负极活性物质材料11的部位在集流体的环周方向上彼此错开。即,从垂直于所述集流体表面的视觉角度观察,所述正极电极片20的集流体上的空白部分3与所述负极电极片10的集流体上的空白部分3彼此分离,不存在重叠和交叉。由此,即可以保证各电极片的集流体上的空白部分3彼此绝缘,又可以方便后续导电片与极耳之间的电连接。
如图7所示,以集流体为长方形为例,正极电极片20和负极电极片10层叠设置时,正极电极片20的集流体的空白部分3与负极电极片10的集流体的空白部分3彼此相对。由此,从正极电极片20的集流体的空白部分3引出的正极导电片23也与从负极电极片10的集流体的空白部分3引出的负极导电片13彼此相对。
以上额外设置的正极导电片23和负极导电片13(以下统称导电片)是为了将集流体上的空白部分3引出,以更加方便地将电芯与外电路连接。导电片例如可以为镍带,铝带,铜带,镀镍铜带等,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正极导电片23为镍带或铝带等材质,所述负极导电片13为铜带或镀镍铜带等材质。
为了将导电片与集流体的空白部分3电连接,所述导电片例如可以与集流体的空白部分3焊接在一起,焊接后,将形成焊接区域24,如图6所示。具体焊接方法例如可以为激光焊接、超声焊接或储能焊接等焊接方式。
当用导电片与集流体的空白部分3焊接在一起,以电连接外电路时,导电片与集流体的空白部分3共同组成电极片的极耳。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在方便电芯与外电路连接的同时,尽可能地增大极耳的过电流,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所对应的集流体的每边均电连接有导电片,以作为所述电芯的引出端,与外电路导电连接。
具体地,以图6-图7示出的实施例为例,由于正极电极片20的集流体的上边缘部位和左边缘部位均有空白部分3,因此,正极电极片20的集流体的上边缘部位的空白部分3和左边缘部位的空白部分3分别电连接有一正极导电片23。由于负极电极片10的集流体的下边缘部位和右边缘部分均有空白部分3,因此,负极电极片10的集流体的下边缘部位的空白部分3和右边缘部位的空白部分3分别电连接有一负极电极片10。即,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具有两个正极引出端和两个负极引出端。相同电极的两个引出端彼此垂直,相同尺寸的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彼此相对。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电芯的层叠式结构中,所有正极电极片20的结构形式相同,且所有负极电极片10的结构形式相同。根据电芯的使用场合的不同,不同电极片之间的连接方式也不同。例如,对于需要大电流输出的场合,所有正极电极片20的极耳可以彼此电连接,形成正极极耳;所有负极电极片10的极耳可以彼此电连接,形成负极极耳;此时,不同正极电极片20的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材料21的部分彼此电连接,且不同负极电极片10的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负极活性物质材料11的部分彼此电连接;其中,电连接的方式例如可以为焊接。当需要给外电路供电时,正极极耳作为电池的正极输出端,而负极极耳作为电池的负极输出端。
对于需要大电压输出的场合,层叠设置的正极电极片20与负极电极片10依次串联。即,相邻两电极片中,正极电极片20的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材料21的部分与负极电极片10的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材料21的部分电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加工,相同尺寸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依次电连接。
参阅图7,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的电池的电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池,该电池为软包电池,即,所述电池包括电芯,以及封装在该电芯外部以作为电池外壳的铝塑复合膜,所述电芯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方面所述的电芯。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软包电池为锂离子电池。
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片的极耳包括集流体的空白部分3以及导电片,而集流体的空白部分3沿着多边形的集流体的周向延伸,且延伸的长度大于集流体的至少一边的边长,因此,可以增大电极片的极耳的过流面积,从而增加电芯的最大过电流,提高电池的储能容量。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以锂离子电池为例,该锂离子电池的电芯为高容量电芯,在体积(不包含极耳)为0.528L,所对应的长度为330mm,宽度为160mm,厚度为10mm的条件下,单体大于100Ah。
此外,空白部分3的增加还增大了电池的极耳面积,由于电芯在封装时,极耳伸出在铝塑复合膜以外,因此,该极耳第一方面能够作为散热面,提高电池的散热性能,进而提高电池的功率性能,并提高电池在高功率充放电使用过程中的循环寿命,降低电池高功率充放电过程中因热量累积带来的安全隐患;第二方面可以作为电芯的热管理用热冷板的导热面,导热面可以及时将热量从电芯内部散出,降低电池的热管理的技术难度。
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的电池,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电池,该电池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的电池。其中,所述车辆例如可以为全电动汽车,也可以为油、电混合汽车。
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具有以上技术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的车辆具有更好地爬坡性能和加速性能。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片包括片状的集流体以及敷设在该集流体的至少一面的部分区域的活性物质材料,所述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用作所述电极片的至少部分极耳,以导电连接外电路;其中,所述集流体为多边形,所述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在所述集流体的外边缘部位,沿着所述集流体的周向延伸,且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集流体的至少一边的边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为方形,所述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在所述集流体的外边缘部位,沿着所述集流体的周向延伸,且延伸的长度等于所述集流体的相邻两边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片为正极电极片,所述活性物质材料为正极活性物质材料;或,所述电极片为负极电极片,所述活性物质材料为负极活性物质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物质材料敷设在所述集流体的两相对面,且从垂直于所述集流体表面的视觉角度观察,所述集流体的两相对面上的活性物质材料所在的区域的外轮廓彼此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为长方形,该长方形的集流体的长边与宽边的比值大于2。
6.一种电池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包括层叠设置的电极片,相邻两电极片中的其中一者为正极电极片,另一者为负极电极片;所述正极电极片的与所述负极电极片相贴合的部位配置为同所述负极电极片的与所述正极电极片相贴合的部位阻性接触;其中,所述电极片为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极片,所述正极电极片的活性物质材料为正极活性物质材料,所述负极电极片的活性物质材料为负极活性物质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电极片与所述负极电极片之间设有隔膜,以使所述正极电极片的与所述负极电极片相贴合的部位同所述负极电极片的与所述正极电极片相贴合的部位彼此电子绝缘;或,
不同正极电极片的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彼此电连接,以及不同负极电极片的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负极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彼此电连接;或,
相邻两电极片中,正极电极片的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与负极电极片的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电连接,以使层叠设置的正极电极片与负极电极片依次串联;或,
所述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所对应的集流体的每边均电连接有导电片,以作为所述电芯的引出端,与外电路导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电极片的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与所述负极电极片的集流体的未敷设所述负极活性物质材料的部分在集流体的环周方向上彼此错开;和/或,
从垂直于所述集流体表面的视觉角度观察,所述正极电极片的集流体的敷设有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材料的区域的外轮廓与所述负极电极片的集流体的敷设有所述负极活性物质材料的区域的外轮廓彼此重合。
9.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电芯,以及封装在该电芯外部以作为电池外壳的铝塑复合膜,所述电芯为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的电芯。
10.一种车辆,包括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为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16591.9U CN213483772U (zh) | 2020-11-12 | 2020-11-12 | 电极片、电池的电芯、电池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16591.9U CN213483772U (zh) | 2020-11-12 | 2020-11-12 | 电极片、电池的电芯、电池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483772U true CN213483772U (zh) | 2021-06-18 |
Family
ID=76354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616591.9U Active CN213483772U (zh) | 2020-11-12 | 2020-11-12 | 电极片、电池的电芯、电池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48377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02780A1 (zh) * | 2021-12-08 | 2023-06-15 |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
2020
- 2020-11-12 CN CN202022616591.9U patent/CN21348377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02780A1 (zh) * | 2021-12-08 | 2023-06-15 |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20336880A1 (en) | Self-Heating Battery | |
US6379840B2 (en) |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 |
JP6512645B2 (ja) | ゼリーロール間に追加材料を有する複数のゼリーロールを含むリチウムイオン角柱型セル | |
CN103109408B (zh) | 堆叠二次电池 | |
US11271274B2 (en) | Secondary battery | |
US20200212415A1 (en) | Secondary cell and battery pack | |
US20170187025A1 (en) | Secondary battery | |
US20040072078A1 (en) | Stacked battery, assembled battery and vehicle | |
TW201304248A (zh) | 組電池 | |
KR20050035108A (ko) | 박형 전지, 배터리, 조합 배터리, 및 차량 | |
WO2020192206A1 (zh) | 一种电池、用电装置及电芯安装方法 | |
CN215911557U (zh) | 电芯极片、电芯极组和电芯 | |
CN213483772U (zh) | 电极片、电池的电芯、电池和车辆 | |
US12021269B2 (en) | Electrode assembly, battery cell, battery, electrical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device | |
CN213366748U (zh) | 电极芯及软包电池 | |
CN216818419U (zh) | 一种全极耳叠片式锂电池 | |
CN221226514U (zh) | 叠片式全极耳结构的软包电池 | |
CN217768692U (zh) | 一种电池 | |
CN216054838U (zh) | 一种芯包及电池 | |
CN214956989U (zh) | 叠片结构及软包电芯 | |
CN217589312U (zh) | 隔膜、电池单体、热压模具、电池和用电装置 | |
CN220856846U (zh) | 一种电池极耳以及电池 | |
CN114006076A (zh) | 电芯、电池及车辆 | |
US20240274982A1 (en) |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comprising same | |
CN221407578U (zh) | 电芯组件及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