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73507U - 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 Google Patents

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73507U
CN213473507U CN202022286379.0U CN202022286379U CN213473507U CN 213473507 U CN213473507 U CN 213473507U CN 202022286379 U CN202022286379 U CN 202022286379U CN 213473507 U CN213473507 U CN 2134735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peller
motor
aerial vehicle
unmanned aerial
e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8637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翔
谢亦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8637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735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735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7350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器。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包括机架、正转旋翼、反转旋翼。正转旋翼包括第一电机、第一螺旋桨以及第一弹性件。反转旋翼包括第二电机、第二螺旋桨以及第二弹性件。第一螺旋桨的桨座设有第一卡合部,第一螺旋桨能够沿第一电机的旋转轴的轴向滑动,直至第一弹性件与第一卡合部相卡合,使第一螺旋桨在第一电机的旋转轴的轴向上被限位。第二螺旋桨的桨座设有第二卡合部,第二螺旋桨能够沿第二电机的旋轴的轴向滑动,直至第二弹性件与第二卡合部相卡合,使第二螺旋桨在第二电机的旋转轴的轴向上被限位,第二电机通过第二卡合部带动第二螺旋桨旋转。上述多旋翼无人飞行器能够使螺旋桨保持稳定连接。

Description

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飞行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背景技术
目前,多旋翼无人飞行器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无人机技术。多旋翼无人飞行器通过一定的机械连接结构将螺旋桨安装在驱动电机上。连接结构起到固定螺旋桨、传递升力、传递扭矩等作用。
通常,多旋翼无人飞行器的连接结构大多是通过螺旋桨转动,使螺旋桨卡入连接结构的卡槽内,形成卡合连接。在驱动电机的旋转周向上,螺旋桨与驱动电机之间形成限位卡合。但是,当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在无人飞行器的升降过程中,螺旋桨产生沿驱动轴轴向的浮力,相应的,螺旋桨也后受到反方向的作用力。则螺旋桨在该作用力容易沿驱动轴轴向发生位移。因此,在传统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中,螺旋桨与驱动轴之间存在脱轴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保持螺旋桨与驱动轴稳定连接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包括:
机架;
电源,设于所述机架上;
正转旋翼,包括第一电机、第一螺旋桨以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在所述机架上,且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固定在所述第一电机上,所述第一螺旋桨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安装在所述第一电机上,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一螺旋桨沿正向旋转;
反转旋翼,包括第二电机、第二螺旋桨以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电机安装在所述机架上,且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固定在所述第二电机上,所述第二螺旋桨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安装在所述第二电机上,所述第二电机带动所述第一螺旋桨沿反向旋转;
其中,所述第一螺旋桨的桨座设有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一螺旋桨能够沿所述第一电机的旋转轴的轴向滑动,直至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一卡合部相卡合,使所述第一螺旋桨在所述第一电机的旋转轴的轴向上被限位,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所述第一卡合部带动所述第一螺旋桨旋转;
所述第二螺旋桨的桨座设有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螺旋桨能够沿所述第二电机的旋轴的轴向滑动,直至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卡合部相卡合,使所述第二螺旋桨在所述第二电机的旋转轴的轴向上被限位,所述第二电机通过所述第二卡合部带动所述第二螺旋桨旋转。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及所述第二弹性件设有卡勾,所述第一螺旋桨的第一卡合部及所述第二螺旋桨的第二卡合部为用于与所述卡勾相卡合的卡槽。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及所述第二弹性件设有卡槽,所述第一螺旋桨及所述第二螺旋桨的桨座设有用于与所述卡槽相卡合的卡合结构。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槽为多个。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卡槽关于电机的旋转轴呈中心对称状态中心对称分布。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均与所述卡槽的形状相适配。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包括多个弹性臂及连接部,所述弹性臂与所述卡槽对应设置,所述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电机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卡勾包括所述弹性臂的自由端弯折形成的第一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能够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滑入所述卡槽内。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臂设有凹槽,所述第一螺旋桨的桨座内设有用于与所述凹槽相卡合的卡合凸起。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部设有回弯部,所述卡合凸起设有第一限位面,所述回弯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抵持,所述回弯部与所述卡合凸起之间在沿所述旋转轴方向上存在第一限位力。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臂还包括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二弹性部设有抵持面,所述卡合凸起设有第二限位面,所述抵持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沿所述旋转轴方向上存在第二限位力。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相对倾斜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面及所述第二限位面均与所述旋转轴方向之间存在夹角。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面及所述第二限位面均为平面。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件能够发生弹性形变,致使所述第一螺旋桨沿所述第一电机的旋转轴的轴向自由滑动而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分离。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螺旋桨的桨座于所述卡槽的外侧设有避让缺口,所述避让缺口使所述第一弹性部外露。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为一体结构。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螺旋桨沿第一方向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螺旋桨沿第二方向开设有第二卡槽。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不同。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方向沿顺时针方向倾斜。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方向沿逆时针方向倾斜。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机及第二电机包括转子、转动端及定心轴,所述转动端绕所述旋转轴转动,所述桨座上设有定心孔,所述桨座通过所述定心孔设于所述定心轴上。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定心轴的轴向与所述旋转轴位于同一轴线上。
上述多旋翼无人飞行器,通过正转旋翼与反转旋翼驱动无人飞行器飞行。其中,第一电机驱动第一螺旋桨正转,第二电机驱动第二螺旋桨反转。第一螺旋桨的桨座通过第一卡合部与第一弹性件卡合安装。第二螺旋桨的桨座通过第二卡合部与第二弹性件卡合安装。并且,第一螺旋桨的桨座沿旋转轴的轴向滑动至使第一弹性件与第一卡合部相卡合,使第一螺旋桨在第一电机的旋转轴的轴向上被限位。第二螺旋桨的桨座沿旋转轴的轴向滑动至使第二弹性件与第二卡合部相卡合,使第二螺旋桨在第二电机的旋转轴的轴向上被限位。因此,上述多旋翼无人飞行器的螺旋桨在轴向上被限定,从而避免螺旋桨在转动过程中,沿旋转轴的轴向移动,甚至与旋转轴脱离,发生飞行事故等危险。
并且,螺旋桨的安装方向为沿旋转轴的轴向滑动安装直至卡合固定,螺旋桨的安装方向与螺旋桨的转动方向无关。即使第一螺旋桨及第二螺旋桨的不同旋转方向对螺旋桨的固定安装也不会产生干扰影响。因此,上述多旋翼无人飞行器的安装方式,使螺旋桨的安装操作较为方便,保证螺旋桨的安装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正转旋翼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正转旋翼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正转旋翼的剖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的正转旋翼的组装过程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的正转旋翼的剖视图;
图7为图1所示的正转旋翼的俯视图;
图8为图1所示的反转旋翼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机架;11;中心体;12;机翼;20、正转旋翼;21、第一电机;211、转动端;212、定心轴;22、第一螺旋桨;221、桨座;222、桨叶;223、定心孔;224、第一卡合部;25、卡槽;251、第一卡槽;226、卡合凸起;2261、第一限位面;2262、第二限位面;227、避让缺口;229、夹缝;23、第一弹性件;231、弹性臂;2311、第一弹性部;2312、第二弹性部;2313、凹槽;2314、夹臂;2315、回弯部;2316、抵持面;232、连接部;30、反转旋翼;31、第二电机;32、第二螺旋桨;321、桨座;351、第二卡槽;33、第二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包括电源、机架10、正转旋翼20及反转旋翼30。
机架10可以作为多旋翼无人飞行器的支撑主体。机架10可以包括中心体11及多个机翼12。中心体11可以作为机架10的中心基准。以中心体11为中心,多个机臂分布于中心体11的外周。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多旋翼无人飞行器为四旋翼无人飞行器。
正转旋翼20及反转旋翼30设于机架10上。正转旋翼20与反转旋翼30交替固定于机臂远离中心体11的一端。正转旋翼20及反转旋翼30可以为多旋翼无人飞行器提供飞行动力。正转旋翼20与反转旋翼30的设置个数相同,以保证机架10受力均衡,保持平稳平行。正转旋翼20及反转旋翼30调节螺旋桨的转速,以使多旋翼无人飞行器上升、下降、前进、后退、左转、右转等操作。
正转旋翼20与反转旋翼30均包括电机、螺旋桨及弹性件。电源设于机架上,并与电源电连接。电源为电机提供电力。电源可以为可充电锂电池等。该电源可以为多个,多个电源可拆卸设于机架上。
请同时参阅图7及图8,正转旋翼20包括第一电机21、第一螺旋桨22以及第一弹性件23。反转旋翼30包括第二电机31、第二螺旋桨32以及第二弹性件33。其中,第一电机21与第二电机31设于机架上,并与电源电连接。第一电机21与第二电机31的结构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电机21为正转电机,第二电机31为反转电机。第一螺旋桨22与第二螺旋桨32的结构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螺旋桨22为正转螺旋桨,第二螺旋桨32为反转螺旋桨。第一电机21驱动第一螺旋桨22顺时针转,第二电机22驱动第二螺旋桨32逆时针转。现对第一电机21、第一螺旋桨22为例进行说明,第二电机31、第二螺旋桨32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2,其中,第一电机21包括定子(图未示)、转子(图未示)、转动端211及定心轴212。定子与转子相对转动。转动端211绕第一螺旋桨22的旋转轴转动。定心轴212位于转动端211的中心位置,定心轴212的轴向与所述旋转轴位于同一轴线上。定心轴212用于驱动第一螺旋桨22转动。第一螺旋桨22包括桨座221及桨叶222。其中,桨叶222为两个,分别设有桨座221的两端。桨座221开设有用于安装桨叶222的夹缝229。桨叶222收容于该夹缝229内,并通过螺栓将桨叶222与桨座221固定,以实现桨叶222的稳固安装。
桨座221通过与定心轴212固定连接,使桨叶222能够旋转。其中,第一螺旋桨22的桨叶222倾斜方形与第二螺旋桨32的桨叶222倾斜方向不同。因此,定心轴212所在轴向与第一螺旋桨22的旋转轴的轴向重合。为方便说明,现规定定心轴212的轴向为Z轴方向,两个桨叶222所在的方向为Y轴方向。即,第一螺旋桨22及第二螺旋桨32的旋转轴轴向即为Z轴方向,如图2所示。
第一电机21安装在机架10的机翼12的一端上。第一电机21为正转电机。第一电机21带动第一螺旋桨22沿正向旋转。请参阅图3,第一螺旋桨22的桨座221上设有定心孔223,桨座221通过定心孔223设于定心轴212上。定心孔223的形状与定心轴212的形状相适配,定心轴212转动从而带动桨座221转动,桨座221从而带动桨叶222转动,使第一螺旋桨22产生动力。
请再次参阅图2,正转旋翼20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电机21及第一螺旋桨22的第一弹性件23。第一弹性件23可以增强第一电机21与第一螺旋桨22相互连接的连接强度,从而保证第一螺旋桨22能够稳定地设于机架10上,在第一螺旋桨22在转动过程中,第一螺旋桨22保持与定心轴212稳定连接,避免发出第一螺旋桨22脱轴的风险。
请再次参阅图3,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件23固定在第一电机21上。第一弹性件23可以通过螺接、焊接等方式固定设于第一电机21的转动端211上。第一螺旋桨22通过第一弹性件23安装在第一电机21上。并且,第一电机21的转动端211的表面上开设有收容槽219。第一弹性件23与转动端211接触的一端收容于收容槽219内,从而对第一弹性件23进行限位,保持第一弹性件23能够稳定地与转动端211固定连接。
反转旋翼30的第二电机31带动第二螺旋桨32沿反向旋转。第二弹性件33固定在第二电机31上。第二弹性件33可以通过螺接、焊接等方式固定设于第二电机31的转动端上。第二螺旋桨32通过第二弹性件33安装在第二电机31上。
请参阅图4,第一螺旋桨22的桨座221设有第一卡合部224。在安装第一螺旋桨22的时候,第一螺旋桨22的桨座221能够沿着定心轴212的轴向滑动,即,桨座221沿Z轴滑动。在桨座221沿Z轴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弹性件23会运动至第一卡合部224的位置,并实现与第一卡合部224相卡合,使第一螺旋桨22在第一电机21的旋转轴的轴向上被限位,因此第一螺旋桨22可以避免从定心轴212上脱离,发生脱轴的危险。
第二螺旋桨32的桨座321设有第二卡合部(图未示)。在安装第二螺旋桨32的时候,第二螺旋桨32的桨座321能够沿着定心轴的轴向滑动,即,桨座321沿Z轴滑动。在桨座321沿Z轴移动的过程中,第二弹性件33会运动至第二卡合部的位置,并实现与第二卡合部相卡合,使第二螺旋桨32在第二电机31的旋转轴的轴向上被限位,因此第二螺旋桨32可以避免从定心轴上脱离,发生脱轴的危险。
可以理解,第一卡合部224及第二卡合部至少为一个,可以为多个。此处对第一卡合部224及第二卡合部的个数不做限定。并且,第一螺旋桨22的第一卡合部224与第二螺旋桨32的第二卡合部的个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并且,第一卡合部224与第二卡合部的具体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第一卡合部224与第二卡合部能够与第一弹性件23与第二弹性件33保持Z轴轴向上限位即可。
第一弹性件23及第二弹性件33设有卡勾。第一螺旋桨22的第一卡合部224及所述第二螺旋桨32的第二卡合部为用于与所述卡勾相卡合的卡槽25。其中,卡槽25可以为通槽,也可以为半封闭槽。第一螺旋桨22的卡槽25的内侧壁上可以设有第一卡合部224。第二螺旋桨32的卡槽的内侧壁上可以设有第二卡合部。
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件23及第二弹性件33均设有卡勾。第一螺旋桨22与第二螺旋桨32均开设有卡槽。卡勾与卡槽配合卡合,以使第一弹性件23与第一螺旋桨22,第二弹性件33与第二螺旋桨32达到较为稳固的卡合效果。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件23及第二弹性件33也可以为卡槽,第一卡合部224及第二卡合部也可以为与卡槽配合卡合的卡勾或其他卡合结构。因此,此处对第一弹性件23与第一螺旋桨22、第二弹性件33与第二螺旋桨32之间的具体的卡合结构不做限定。
第一弹性件23及第二弹性件33均包括多个弹性臂及连接部。第一弹性件23与第二弹性件33的结构形状大致相同,现以第一弹性件23为例进行说明。第一螺旋桨22与第二螺旋桨32的结构形状也大致相同。为方便说明,现以第一螺旋桨22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4及图5,第一弹性件23可以包括多个弹性臂231及连接部232。弹性臂231与卡槽25对应设置,连接部232用于与电机固定连接。弹性臂231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则卡槽25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一弹性件23与卡槽25的形状相适配。连接部232可以通过焊接或螺接等方式固定于电机的转动端211。
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件23呈U形。第一弹性件23设有两个相对设置弹性臂231,连接部232位于两个弹性臂231之间。相应的,桨座221的卡槽25也可以为两个,两个卡槽25相对设置。弹性臂231也可以为三个、四个等,卡槽25也为三个、四个等。并且,弹性臂231及卡槽25也关于电机的旋转轴呈中心对称分布,以便于第一弹性件23与桨座221之间保持受力均衡。
并且,第一弹性件23为一体结构。第一弹性件23为金属板材弯折而成。第一弹性件23的两端经弯折形成带有弹性的弹性臂23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件23也可以为分体结构。多个弹性臂231通过连接部232固定连接。
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机的定心轴212穿过连接部232,两个弹性臂231与桨座221的卡槽两个卡槽25分别位于电机的旋转轴的两侧进行卡合连接。则第一弹性件23与第一螺旋桨22的桨座221之间的卡合作用力能够对称分布于旋转轴的两侧,可以保证第一弹性件23与第一螺旋桨22之间的作用力相对平衡,使桨座221能够保持稳定连接。
两个弹性臂231的结构相同,现针对其中一个弹性臂231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弹性臂231上形成有卡勾。卡勾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勾可以包括第一弹性部2311。如图4所示,弹性臂231的自由端弯折形成第一弹性部2311,第一弹性部2311能够沿旋转轴的轴向滑入卡槽25内。如图5所示,第一弹性部2311通过卡槽25的时候,第一弹性部2311在沿垂直于旋转轴的轴向方向上压缩变形,以沿旋转轴的轴向卡入到卡槽25内。即,第一弹性部2311沿X轴方向收缩,沿Z轴方向卡入到卡槽25内。如图6所示,第一弹性部2311滑入卡槽25内,恢复弹性形变,从而与卡槽25卡合固定。
并且,弹性臂231设有凹槽2313。第一螺旋桨的22桨座221内用于与凹槽2313相卡合的卡合凸起226。当第一弹性部2311卡合于卡槽25内时,卡合凸起226也会对应卡入弹性臂231的凹槽2313内,从而形成另一卡合连接作用,增强第一弹性件23与第一螺旋桨22连接的稳固性。
请参阅图4及图5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部2311为弹性臂231的自由端弯折,形成的V形结构。第一弹性部2311可以包括两个呈夹角设置的夹臂2314。两个夹臂2314相交的位置处为圆角光滑过渡,以便于第一弹性部2311穿入卡槽25内。
并且,第一弹性部2311的自由端处设有回弯部2315。该回弯部2315为一夹臂2314的自由端朝向另一夹臂2314弯折而成。请参阅图6,卡合凸起226设有第一限位面2261。回弯部2315与第一限位面2261相抵持,回弯部2315与卡合凸起226之间在沿旋转轴方向上存在第一限位力。第一限位力能够平衡第一螺旋桨22在旋转过程中受到沿旋转轴方向的反作用力,第一限位力可以防止第一螺旋桨22发生脱轴。
并且,在第一螺旋桨22的旋转过程中,浮力产生的反作用力,会加紧第一弹性件23与第一限位面2261之间的抵持关系,进一步加固了第一弹性件23与卡合凸起226之间的卡合固定关系,因此,第一螺旋桨22的旋转工作不但不会使第一螺旋桨22脱轴,还会进一步加强第一螺旋桨22与第一弹性件23之间的固定关系。
回弯部2315增大第一弹性部2311与卡合凸起226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回弯部2315与卡合凸起226的第一限位面2261保持面接触,使第一弹性部2311与卡合凸起226之间保持稳定。
并且,弹性臂231还包括第二弹性部2312。第二弹性部2312为弯折结构。第二弹性部2312为弹性臂231远离第一弹性部2311的一端弯折而成。第二弹性部2312能够在沿Z轴方向发生弹性形变。
当第一弹性部2311与卡合凸起226卡合抵持的时候,第一弹性件23会收到沿旋转轴方向的作用力。该作用力容易导致第二弹性部2312沿旋转轴轴向发生弹性形变。第二弹性部2312设有抵持面2316。卡合凸起226设有第二限位面2262。则抵持面2316与第二限位面2262相互抵持,则抵持面2316与第二限位面2262之间沿旋转轴方向上存在第二限位力。第二限位力可以抵消第一弹性部2311与卡合凸起226之间的部分作用力,第二限位面2262可以抵持第二弹性部2312,避免第一弹性部2311发生较大形变,保证弹性臂231能够稳定卡合于卡槽25内。
第一限位面2261与第二限位面2262相对倾斜设置。第一限位面2261及第二限位面2262均与旋转轴方向之间存在夹角。第一限位面2261与第二限位面2262为卡合凸起226的两个侧面,因此,卡合凸起226的形状为楔形。并且,第二限位面2262相对于旋转轴方向倾斜,第二限位面2262可以引导第一弹性部2311卡入卡槽25内,起到导向作用。
并且,第一限位面2261及所述第二限位面2262均为平面。第一限位面2261、第二限位面2262与弹性臂231之间均为面接触,保证弹性臂231与卡合凸起226的稳定接触。
当需要将第一螺旋桨22拆卸下来的时候,第一弹性件23能够发生弹性形变,致使第一螺旋桨22沿所述第一电机21的旋转轴的轴向自由滑动而与第一卡合部224分离,从而实现第一螺旋桨22与第一弹性件23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操作方便。
具体地,在拆卸第一螺旋桨22的时候,可同时参阅图5,首先将第一弹性件23的第一弹性部2311发生弹性形变,第一弹性部2311沿X轴方向收缩变形,使第一弹性部2311与卡合凸起226的第一限位面2261相分离,以将第一弹性件23能够从卡槽25内沿旋转轴的轴向滑出,从而实现第一螺旋桨22与第一弹性件23的分离。两个第一弹性件23相对设置,操作人员可以同时把持两个第一弹性件23,并相对捏合,即可使两个第一弹性件23同时收缩变形。请参阅图3及图4,然后,将第一螺旋桨22沿Z轴方向上拉,即实现第一弹性件23与第一螺旋桨22的拆卸。
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螺旋桨22的桨座221于卡槽25的外侧设有避让缺口227,避让缺口227使第一弹性部2311外露,即第一弹性部2311的夹臂2314外露。通过该避让缺口227,操作人员可以直接对第一弹性部2311的夹臂2314进行操作,通过按压第一弹性部2311,使夹臂2314收缩变形,方便实现第一弹性件23的拆卸。
第二弹性件33与第一弹性件23的结构相近似,第二螺旋桨32与第一螺旋桨22的结构相近似,第二弹性件33与第二螺旋桨32的固定方式与第一弹性件23与第一螺旋桨22的固定方式相近似,其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因此,第二螺旋桨32通过第二弹性件33与第二卡合部的卡合连接,使第二螺旋桨32在所述第二电机31的旋转轴的轴向上被限位,避免第二螺旋桨32在旋转过程中发生脱轴的危险。
请参阅图7及图8,其中,第一螺旋桨22与第二螺旋桨32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螺旋桨22为正转螺旋桨,第二螺旋桨32为反转螺旋桨。第一螺旋桨22与第二螺旋桨32的转动方向相反,因此在安装第一螺旋桨22与第二螺旋桨32的时候,需要区分,避免误装。
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螺旋桨22的卡槽25为沿第一方向开设的第一卡槽251。第二螺旋桨32的卡槽35为沿第二方向开设的第二卡槽351。并且,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不同。因此,第一弹性件23与第二弹性件33的延伸方向也不同,并保证第一弹性件23可以对应安装于第一卡槽251内,第二弹性件33可以对应安装于第二卡槽351内。
因此,第一卡槽251与第二卡槽351根据不同的开设方向可以进行区分,从而可以对第一螺旋桨22及第二螺旋桨32,第一弹性件23及第二弹性件33进行区分,在安装第一螺旋桨22及第二螺旋桨32的时候起到防呆的作用。
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沿顺时针方向倾斜。第一方向为Y轴方向沿顺时针转动锐角角度后的方向。第二方向沿逆时针方向倾斜。第二方向为Y轴方向沿逆时针转动锐角角度后的方向。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正转旋翼20与反转旋翼30还可以设有其他机械防呆设计,例如,定心轴212、定心孔223的形状设计等。
上述多旋翼无人飞行器的螺旋桨在Z轴方向上被限定,从而在螺旋桨在转动过程中,螺旋桨不会沿旋转轴的轴向移动,避免螺旋桨与旋转轴脱离,发生飞行事故等危险。
并且,螺旋桨的安装方向为沿旋转轴的轴向滑动安装直至卡合固定,螺旋桨的安装方向与螺旋桨的转动方向无关。即使第一螺旋桨22及第二螺旋桨32的不同旋转方向对螺旋桨的固定安装也不会产生干扰影响。因此,上述多旋翼无人飞行器的安装方式,使螺旋桨的安装操作较为方便,保证螺旋桨的安装合格率。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22)

1.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
电源,设于所述机架上;
正转旋翼,包括第一电机、第一螺旋桨以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在所述机架上,且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固定在所述第一电机上,所述第一螺旋桨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安装在所述第一电机上,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一螺旋桨沿正向旋转;
反转旋翼,包括第二电机、第二螺旋桨以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电机安装在所述机架上,且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固定在所述第二电机上,所述第二螺旋桨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安装在所述第二电机上,所述第二电机带动所述第一螺旋桨沿反向旋转;
其中,所述第一螺旋桨的桨座设有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一螺旋桨能够沿所述第一电机的旋转轴的轴向滑动,直至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一卡合部相卡合,使所述第一螺旋桨在所述第一电机的旋转轴的轴向上被限位,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所述第一卡合部带动所述第一螺旋桨旋转;
所述第二螺旋桨的桨座设有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螺旋桨能够沿所述第二电机的旋轴的轴向滑动,直至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卡合部相卡合,使所述第二螺旋桨在所述第二电机的旋转轴的轴向上被限位,所述第二电机通过所述第二卡合部带动所述第二螺旋桨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及所述第二弹性件设有卡勾,所述第一螺旋桨的第一卡合部及所述第二螺旋桨的第二卡合部为用于与所述卡勾相卡合的卡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及所述第二弹性件设有卡槽,所述第一螺旋桨及所述第二螺旋桨的桨座设有用于与所述卡槽相卡合的卡合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为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卡槽关于电机的旋转轴呈中心对称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均与所述卡槽的形状相适配。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包括多个弹性臂及连接部,所述弹性臂与所述卡槽对应设置,所述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电机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勾包括所述弹性臂的自由端弯折形成的第一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能够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滑入所述卡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设有凹槽,所述第一螺旋桨的桨座内设有用于与所述凹槽相卡合的卡合凸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设有回弯部,所述卡合凸起设有第一限位面,所述回弯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抵持,所述回弯部与所述卡合凸起之间在沿所述旋转轴方向上存在第一限位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还包括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二弹性部设有抵持面,所述卡合凸起设有第二限位面,所述抵持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沿所述旋转轴方向上存在第二限位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相对倾斜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面及所述第二限位面均与所述旋转轴方向之间存在夹角。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面及所述第二限位面均为平面。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能够发生弹性形变,致使所述第一螺旋桨沿所述第一电机的旋转轴的轴向自由滑动而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分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桨的桨座于所述卡槽的外侧设有避让缺口,所述避让缺口使所述第一弹性部外露。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为一体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桨沿第一方向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螺旋桨沿第二方向开设有第二卡槽。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不同。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沿顺时针方向倾斜。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方向沿逆时针方向倾斜。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及第二电机包括转子、转动端及定心轴,所述转动端绕所述旋转轴转动,所述桨座上设有定心孔,所述桨座通过所述定心孔设于所述定心轴上。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心轴的轴向与所述旋转轴位于同一轴线上。
CN202022286379.0U 2020-10-14 2020-10-14 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34735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86379.0U CN213473507U (zh) 2020-10-14 2020-10-14 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86379.0U CN213473507U (zh) 2020-10-14 2020-10-14 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73507U true CN213473507U (zh) 2021-06-18

Family

ID=76367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86379.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3473507U (zh) 2020-10-14 2020-10-14 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735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73542A1 (en) Rotor assembly an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CN210479018U (zh) 动力组件及无人飞行器
EP3219607B1 (en) Driving device, propeller and propulsion system
CN109677576B (zh) 驱动装置、螺旋桨及动力系统
CN106715264B (zh) 锁定机构、螺旋桨、电机、动力系统组件及飞行器
US9540103B2 (en) Passive deployment mechanism for lift fan
EP3445153B1 (en) Low-energy blade system having a quick-attach mechanism
EP3713724B1 (en) Hair cutting unit having a coupling structure
US20210139132A1 (en) Propellers, power assemblies and aerial vehicles
WO2021035631A1 (zh) 快拆件、螺旋桨组件及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CN213473507U (zh) 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CN107108011B (zh) 无人机及其机臂机构
CN113661119A (zh) 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WO2022077290A1 (zh) 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WO2021016881A1 (zh) 动力组件及无人飞行器
CN113678059A (zh) 云台相机及其机壳、可移动平台
CN205952312U (zh) 旋翼保护架的连接组件、无人多旋翼飞行器
CN214029129U (zh) 保护机构、无人机组件及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CN214380350U (zh) 永磁同步电机及转子组件
US20210047023A1 (en) Propeller mounting structure, propeller, power package, an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WO2020062509A1 (zh) 一种螺旋桨结构、动力装置及无人飞行器
WO2022110211A1 (zh) 保护机构、无人机组件及无人机
CN213094044U (zh) 定子固定座及绕线设备
CN110891858B (zh) 旋翼组件及无人飞行器
CN217100452U (zh) 一种桨叶、螺旋桨及无人飞行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