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06443U - 椎间融合器 - Google Patents

椎间融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06443U
CN213406443U CN202020862942.1U CN202020862942U CN213406443U CN 213406443 U CN213406443 U CN 213406443U CN 202020862942 U CN202020862942 U CN 202020862942U CN 213406443 U CN213406443 U CN 2134064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connecting portion
support piece
hole
cage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6294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晓宇
张靖
徐凯
孙陆
秦杰
徐思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Zhisu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Zhisu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Zhisu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Zhisu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6294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064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064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064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涉及医疗器械领域。该椎间融合器包括:第一支撑件以及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相对设置的第二支撑件;在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设置有孔隙部,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远离所述孔隙部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远离所述孔隙部的一侧设置有凸起部,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支撑件、孔隙部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孔隙部连通。该椎间融合器可以在满足弹性模量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孔隙率,骨长入的效果好。

Description

椎间融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椎间融合器具有支撑、均分载荷等功能,能较好的恢复椎间隙高度和脊柱的生理曲度。但是,现有椎间融合器多由实体框架和通孔结构组成,具有体积大且孔隙率小缺点,影响骨融合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能够现有椎间融合器体积大且孔隙率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椎间融合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椎间融合器包括:第一支撑件以及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相对设置的第二支撑件;
在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设置有孔隙部,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远离所述孔隙部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远离所述孔隙部的一侧设置有凸起部,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支撑件、孔隙部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孔隙部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采用相同结构,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均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和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四连接部之间设置有第一预设夹角和第二预设夹角。
可选地,所述孔隙部靠近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沿着所述第二连接部或第三连接部并指向靠近所述第四连接部一侧。
可选地,所述孔隙部包括:多个第二通孔以及围绕所述第二通孔设置的晶格结构,所述多个第二通孔阵列且交错设置。
可选地,所述晶格结构为四面体结构、八面体结构或球体。
可选地,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为100μm-1500μm,所述第二通孔的体积与所述孔隙部的体积比值为5%至90%,位于不同列且相邻的两个第二通孔之间的间距Dt为1500μm≥Dt>800μm。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设置第三预设夹角θ,其中,20°≥θ>7°,所述椎间融合器的最大宽度W为16mm ≥W>12mm,最大长度L为16mm≥L≥10mm,最大高度H为12mm ≥H≥4mm。
可选地,所述凸起部为阵列设置的多个棱锥台形的凸起。
可选地,所述椎间融合器的弹性模量不超过6Gpa。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上述实用新型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设置孔隙部,形成全晶格包裹的结构,通过所述孔隙部可以在满足弹性模量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孔隙率,骨长入的效果好。
上述的非惯用的可选方式所具有的进一步效果将在下文中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椎间融合器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椎间融合器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椎间融合器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图1至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椎间融合器的示意图,参见图1 至图3,该椎间融合器可以应用在颈椎上,例如:在该椎间融合器进入临床实验之前,可以将该椎间融合器放置在羊颈椎上,来通过该椎椎间融合器在羊体内实验结果的反馈,对人体植入的椎间融合器进行改善。该椎间融合器具体可以包括:第一支撑件1以及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相对设置的第二支撑件2;在所述第一支撑件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之间设置有孔隙部12,所述第一支撑件1的远离所述孔隙部12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支撑件2的远离所述孔隙部12的一侧设置有凸起部 11,所述第一支撑件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支撑件1、孔隙部12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的第一通孔13,所述第一通孔13 和所述孔隙部12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支撑件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 之间填满所述孔隙部12,形成全晶格包裹的结构,这样通过所述孔隙部12可以在满足弹性模量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孔隙率,骨长入的效果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件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一支撑件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之间设置第三预设夹角θ,其中,20°≥θ>0°。优选地,20°≥θ>7°,来保证所述第一支撑件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能够与羊颈椎可以贴合在一起。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通孔13用于植入碎骨,所述第一通孔 13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或矩形等规则形状或不规则形状。为了保证所述第一通孔13的周围壁厚一致,可以将所述第一通孔13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的外形形状设置为类似的。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支撑件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为环形结构。
继续参见图1,所述椎间融合器可以为轴对称结构,所述第一支撑件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采用相同结构,所述第一支撑件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均包括:第一连接部14、第二连接部15、第三连接部16 和第四连接部17;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5的一端和所述第三连接部1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17 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5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连接部16的另一端连接。
继续参见图1,所述第一连接部14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 15、第三连接部16和第四连接部17均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 15和所述第三连接部16分别与所述第四连接部17之间设置有第一预设夹角和第二预设夹角,所述第一预设夹角和所述第二预设夹角可以相同或不同,当所述椎间融合器为对称结构时,所述第一预设夹角和所述第二预设夹角可以设置为相同的,例如:所述第一预设夹角和所述第二预设夹角均为直角或钝角。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所述第一预设夹角和所述第二预设夹角的取值,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并不具体限定所述第一预设夹角和所述第二预设夹角的取值。
由于所述椎间融合器的表面的摩擦系数小,在将椎间融合器植入所述羊颈椎后,会造成后期产生松动和移位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所述第一支撑件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为与羊颈椎接触的部分,在所述第一支撑件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上设置凸起部11,所述凸起部11 为阵列设置的多个棱锥台形的凸起,通过阵列设置的多个棱锥台形的凸起可以起到防滑的作用。
参见图2,所述孔隙部12靠近所述第四连接部17的一侧设置有凹槽31,所述凹槽31的开口沿着所述第二连接部15或第三连接部16并指向所述第四连接部17一侧。所述凹槽31用于在安装所述椎间融合器时以便于输送工具夹持,所述凹槽31的形状可以根据输送工具的形状确定。优选地,参见图2,所述凹槽31为2个矩形凹槽,所述凹槽 31位于靠近所述第四连接部17一侧,其中一个所述凹槽31的开口沿着所述第二连接部15并指向所述第四连接部17一侧,另外一个所述凹槽31的开口沿着所述第三连接部16并指向所述第四连接部17一侧,以便于输送工具从所述第四连接部17一侧插装到所述凹槽31中,来夹持所述椎间融合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输送工具插装在所述凹槽31中,可以有利于将融合器送入椎间指定位置,然后再通过所述凸起部11将椎间融合器进行固定,可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松动和移位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孔隙部12同样可以起到支撑作用,并且通过所述孔隙部12可以在满足弹性模量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保证孔隙率最大,孔隙率是指所述第二通孔121体积与所述孔隙部12体积的比值。继续参见图2,所述孔隙部12包括:多个第二通孔121以及围绕所述第二通孔121设置的晶格结构122,所述多个第二通孔121阵列且交错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该椎间融合器弹性模量非常小,不超过6Gpa。所述椎间融合器的弹性模量与所述孔隙部12的孔隙率或晶格结构122的形状有关。所述第二通孔121的直径大小以及形状、晶格结构122的形状均可以根据患处要求确定。也就是说可以根据患处的弹性模量的要求以及相关算法定制所述第二通孔121的直径大小以及形状、晶格结构122的形状。其中所述晶格结构122可以为四面体结构、八面体结构、球体或不规则晶格结构等多种形状的结构,当然并不仅限于此。
表1为椎间融合器的结构参数表,由表1可以得知,所述第二通孔121的直径D可以为100μm-1500μm,所述第二通孔121的体积与所述孔隙部12的体积比值可以为5%至90%,位于不同列且相邻的两个第二通孔121之间的间距Dt(或称为杆径)可以为100μm-1500μm。并且椎间融合器的压缩刚度应接近羊骨骼的刚度,减少应力遮挡作用,椎间融合器的刚度可以为1000-100000N/mm。优选地,为了满足弹性模量的要求,所述第二通孔121的直径D可以为100μm-1500μm,所述第二通孔121的体积与所述孔隙部12的体积比值可以为5%至90%,位于不同列且相邻的两个第二通孔121之间的间距Dt可以为1500μm ≥Dt>800μm。
表1椎间融合器的结构参数表
参数 L θ W W<sub>t</sub> H H<sub>t</sub> D&amp;D<sub>t</sub>
数值范围 11-16mm 0-15° 10-14mm 3-6mm 4-5mm 0.6mm 100-1500μm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有关所述第二通孔121的直径、所述第二通孔121的体积与所述孔隙部12的体积比以及位于不同列且相邻的两个第二通孔121之间的间距Dt取值范围的描述只是示例并非限定,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具体限定所述第二通孔121的直径、所述第二通孔121的体积与所述孔隙部12的体积比以及位于不同列且相邻的两个第二通孔121之间的间距Dt的取值范围。
为了满足羊颈椎尺寸要求,所述椎间融合器的最大宽度W为 16mm≥W>12mm,最大长度L为16mm≥L≥10mm,最大高度H为 12mm≥H≥4mm。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椎间融合器可以为分体式结构或一体式结构,所述椎间融合器为一体式结构时,所述椎间融合器可以通过注塑、3D打印或铸造等工艺方式一体成型。所述椎间融合器为分体式结构时,所述椎间融合器采用钛合金时,所述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可以采用焊接等方式制成。
所述椎间融合器可以采用聚醚醚酮(PEEK)和钛合金等材料,其中由PEEK材料制成的椎间融合器不具有生物活性,且与上下骨性终板组织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大多数表面被纤维组织覆盖,容易产生微动,进而影响椎体间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即会导致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得不到保证。钛合金材料制成的椎间融合器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支撑强度。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椎间融合器的材质优先选用钛合金。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有关所述椎间融合器材质的描述只是示例并非限定。
表2椎间融合器材料的化学成分 质量分数(%)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016667590000081
表2为椎间融合器所采用材料的化学成分表。由表2可以得知,所述椎间融合器的化学成分:Ti为基体,Al的质量分数为5.5~6.75%, V的质量分数为3.5~4.5%,杂质含量≤0.645%。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椎间融合器可以由3D打印材料一体成型,该椎间融合器的弹性模量接近羊骨弹性模量,避免发生应力遮挡。通过将输送工具插装在所述凹槽31中,可以有利于将融合器送入椎间指定位置,然后再通过所述凸起部11将椎间融合器进行固定,可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松动和移位的问题。通过在所述椎间融合器的四周设置孔隙部12,可以增加孔隙率,有利于骨质生长以及促进骨融合,能够满足颈椎间融合手术的需求。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取决于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件(1)以及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相对设置的第二支撑件(2);
在所述第一支撑件(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之间设置有孔隙部(12),所述第一支撑件(1)的远离所述孔隙部(12)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支撑件(2)的远离所述孔隙部(12)的一侧设置有凸起部(11),所述第一支撑件(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支撑件(1)、孔隙部(12)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的第一通孔(13),所述第一通孔(13)和所述孔隙部(1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采用相同结构,所述第一支撑件(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均包括:第一连接部(14)、第二连接部(15)、第三连接部(16)和第四连接部(17);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5)的一端和所述第三连接部(1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1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5)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连接部(16)的另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4)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15)和所述第三连接部(16)分别与所述第四连接部(17)之间设置有第一预设夹角和第二预设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隙部(12)靠近所述第四连接部(17)的一侧设置有凹槽(31),所述凹槽(31)的开口沿着所述第二连接部(15)或第三连接部(16)并指向靠近所述第四连接部(17)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隙部(12)包括:多个第二通孔(121)以及围绕所述第二通孔(121)设置的晶格结构(122),所述多个第二通孔(121)阵列且交错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晶格结构(122)为四面体结构、八面体结构或球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121)的直径为100μm-1500μm,所述第二通孔(121)的体积与所述孔隙部(12)的体积比值为5%至90%,位于不同列且相邻的两个第二通孔(121)之间的间距Dt为1500μm≥Dt>800μ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之间设置第三预设夹角θ,其中,20°≥θ>7°,所述椎间融合器的最大宽度W为16mm≥W>12mm,最大长度L为16mm≥L≥10mm,最大高度H为12mm≥H≥4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11)为阵列设置的多个棱锥台形的凸起。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椎间融合器的弹性模量不超过6Gpa。
CN202020862942.1U 2020-05-21 2020-05-21 椎间融合器 Active CN2134064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62942.1U CN213406443U (zh) 2020-05-21 2020-05-21 椎间融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62942.1U CN213406443U (zh) 2020-05-21 2020-05-21 椎间融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06443U true CN213406443U (zh) 2021-06-11

Family

ID=76224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62942.1U Active CN213406443U (zh) 2020-05-21 2020-05-21 椎间融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0644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35580A1 (zh) * 2021-09-13 2023-03-16 智塑健康科技(嘉兴)有限公司 一种融合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35580A1 (zh) * 2021-09-13 2023-03-16 智塑健康科技(嘉兴)有限公司 一种融合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44716B2 (en) Intervertebral implants
US9918849B2 (en) Coiled implants and system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US20070027544A1 (en) Spinal cage implant
US20070225810A1 (en) Flexible cage spinal implant
KR102136714B1 (ko) 개선된 고정부를 구비한 다공성 추간 유합 임플란트
US8747471B2 (en) Vertebral implants including asymmetric endplate contours and methods of use
CN213406443U (zh) 椎间融合器
CN113749830A (zh) 一种3d打印多孔型椎间融合器
CN108670507B (zh) 自适应的椎间融合器
CN212662034U (zh) 一种椎间融合器
CN213641422U (zh) 椎间融合器
CN210228406U (zh) 椎体假体
AU2007279177B2 (en) Intervertebral implant intended for osseous fusion
CN211325901U (zh) 一种人体椎间融合器结构及人体椎间手术设备
CN112402071A (zh) 一种椎间融合器
CN210990947U (zh) 一种椎间融合器
CN214414984U (zh) 具有缓震植入物-骨界面负荷作用的颈椎椎间高度维持器
CN210185776U (zh) 腰椎融合假体
CN110584845B (zh) 人体椎间融合器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200987698Y (zh) 一种腰椎椎间融合器
CN112402069A (zh) 一种椎间融合器
CN221083893U (zh) 组合式融合器
KR20020059359A (ko) 디스크 보철물
CN216676042U (zh) 一种3d打印多孔型椎间融合器
CN220141886U (zh) 椎间融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