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92052U - 一种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392052U CN213392052U CN202022576630.7U CN202022576630U CN213392052U CN 213392052 U CN213392052 U CN 213392052U CN 202022576630 U CN202022576630 U CN 202022576630U CN 213392052 U CN213392052 U CN 21339205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joint body
- double
- wall
- inner slee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arth Dril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涉及钻井排堵技术领域,包括:排堵连接管,所述排堵连接管一端为通气端,所述通气端用于通入高压流体,另一端为连接端,所述连接端用于与双壁钻杆内管密封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能够不需要将钻杆提到地面就可以排除钻杆内的堵塞物,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钻井排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
背景技术
双壁钻杆由外管和内管组成,外管和内管之间设有环状间隙,采用气举反循环钻杆时,高压气体通过环状间隙喷入内管内部,形成无数小气泡,气泡沿内管内部迅速上升的同时体积膨胀,由于压缩空气不断地进入泥浆中,形成低比重的气水混合液,而井中的液体比重大,根据连通器原理,内管的气水混合液在压差作用下向上流动,从而产生气举作用,把井底的岩心或岩屑连续不断地带出地表,排入沉淀池。但当钻井人员操作不当,或井下地层为泥岩层时,双壁钻杆的内管内易发生堵塞钻具事故,目前均采用的方法是提钻排堵,就是将钻杆提到地面上将堵塞的杂物去除,这种方法极大消耗的人力物力及时间,不仅降低效率而且还增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不需要将钻杆提到地面就可以排除钻杆内的堵塞物,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包括:排堵连接管,所述排堵连接管一端为通气端,所述通气端用于通入高压流体,另一端为连接端,所述连接端用于与双壁钻杆内管密封连通。
优选的,所述排堵连接管外部用于与双壁钻杆外管可拆卸固定连接,内部用于与双壁钻杆内管密封连接。
优选的,所述排堵连接管包括接头体和内套,所述内套套设于所述接头体内部,所述接头体内侧壁设有内套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内套相对于所述接头体轴向移动,所述内套远离所述通气端的一端内侧壁设置有内管限位部,用于限制双壁钻杆内管相对于所述内套轴向移动,所述接头体与双壁钻杆外管固定连接后,能够使双壁钻杆内管抵接于所述内管限位部上,并使所述内套抵接于内套限位部上。
优选的,所述接头体的所述连接端外侧壁上设有螺纹,所述连接端用于与双壁钻杆外管螺纹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排堵连接管还包括压盖,所述压盖与所述通气端可拆卸固定连接,且所述压盖一端伸入至所述接头体内,所述压盖上设置有通道,所述通道与所述接头体内部连通,所述压盖与所述接头体内壁之间设置有高压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接头体内侧壁与所述内套外侧壁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内套上自所述内套远离所述通气端的端面沿轴向向内开设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底形成所述内管限位部,所述凹槽内壁与双壁钻杆内管的外壁紧密贴合,所述凹槽的槽底与双壁钻杆内管端部紧密贴合。
优选的,所述压盖与所述接头体上端面螺栓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端为圆台体形,所述连接端远离所述通气端的一端为小端,所述连接端用于插入双壁钻杆外管内,所述圆台体外侧壁上设有螺纹,所述接头体外侧壁设有外管限位部,所述外管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外管相对于所述接头体轴向移动。
优选的,所述通道外端口上固定连接一空心管,用于导入高压流体。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排堵连接管的连接端与双壁钻杆内管密封连通,通气端通入高压流体,利用高压流体冲击堵塞物,随着双壁钻杆内管压力的增加,能够将堵塞物冲开,不需要将双壁钻杆提到地面就能够排除双壁钻杆内的堵塞物,达到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效果。
进一步的,排堵连接管外部用于固定外管,内部与内管密封连接,使高压流体全部进入内管内,增大内管内压强。
进一步的,内套套设于接头体内部,方便拆卸;接头体与双壁钻杆外管固定连接后,内套限位部限制内套相对于接头体轴向移动,增大接头体与内套接触部位之间的压力,提高接头体与内套之间的密封效果,同时增大内套与双壁钻杆内管接触部位之间的压力,提高内套与双壁钻杆内管之间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的,连接端通过螺纹与双壁钻杆外管固定连接,结构简单,方便拆卸。
进一步的,压盖与通气端可拆卸固定连接,方便对接头体内部进行清洗;通道用于向接头体内部通入高压流体;高压密封圈设置在压盖外侧壁上,用于密封高压流体,提高压盖外侧壁与通气端内侧壁之间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的,密封圈设置在内套外侧壁上,用于密封高压流体,提高接头体内侧壁与内套外侧壁之间的密封效果;内套远离通气端的一端内壁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壁与双壁钻杆内管的外壁紧密贴合,凹槽的槽底与双壁钻杆内管端部紧密贴合,提高内套与双壁钻杆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的,压盖与接头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结构简单,方便拆卸。
进一步的,接头体设有螺纹的一端为圆台体形,连接端用于插入双壁钻杆外管内,能够使双壁钻杆外管与接头体螺纹连接更加紧固。
进一步的,通道外端口上固定连接一空心管,方便导入高压流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压盖、2-接头体、3-空心管、4-内套、5-内管限位部、6-圆台体、7-内套限位部、8-密封圈、9-高压密封圈、10-螺栓、11-通道、12-外管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不需要将钻杆提到地面就可以排除钻杆内的堵塞物,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如图1所示,于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包括排堵连接管,排堵连接管一端为通气端,通气端用于通入高压流体,另一端为连接端,连接端用于与双壁钻杆内管密封连通,通气端通入高压流体,利用高压流体冲击堵塞物,随着双壁钻杆内管压力的增加,能够将堵塞物冲开,不需要将双壁钻杆提到地面就能够排除双壁钻杆内的堵塞物,达到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效果。
于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排堵连接管外部用于与双壁钻杆外管可拆卸固定连接,内部用于与双壁钻杆内管密封连接,将高压流体通入内管,能够增大内管内压强,优选高压气体或高压泥浆。
于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排堵连接管包括接头体2和内套4,内套4套设于接头体2内部,方便拆卸;接头体2内侧壁设有内套限位部7,用于限制内套4相对于接头体2轴向移动,内套4远离通气端的一端内侧壁设置有内管限位部5,用于限制双壁钻杆内管相对于内套4轴向移动,接头体2与双壁钻杆外管固定连接后,能够使双壁钻杆内管抵接于内管限位部5上,并使内套4抵接于内套限位部7上,内套限位部7限制内套4相对于接头体2轴向移动,增大接头体2与内套4接触部位之间的压力,提高接头体2与内套4之间的密封效果,同时增大内套4与双壁钻杆内管接触部位之间的压力,提高内套4与双壁钻杆内管之间的密封效果;接头体2内壁沿轴向向内开设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的槽底形成内套限位部7,环形凹槽内侧壁与内套4的外侧壁紧密贴合,环形凹槽的槽底与内套4靠近通气端的一端紧密贴合,提高接头体2与内套4之间的密封效果。
于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接头体2的连接端外侧壁上设有螺纹,能够与双壁钻杆外管螺纹固定连接,结构简单,方便拆卸。
于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排堵连接管还包括压盖1,压盖1与通气端可拆卸固定连接,方便对接头体2内部进行清洗,压盖1一端伸入至接头体2内,压盖1上设置有通道11,通道11与接头体2内部连通,压盖1与接头体2内壁之间设置有高压密封圈9;提高压盖1外侧壁与接头体2内侧壁之间的密封效果,优选两道带挡圈的高压密封圈9。
于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接头体2内侧壁与内套4外侧壁之间设有密封圈8,提高接头体2内侧壁与内套4外侧壁之间的密封效果,优选两道带挡圈的密封圈8;内套4上自内套4远离通气端的端面沿轴向向内开设凹槽,凹槽的槽底形成内管限位部5,凹槽内壁与双壁钻杆内管的外壁紧密贴合,凹槽的槽底与双壁钻杆内管端部紧密贴合,提高内套4与双壁钻杆内管的密封效果。
于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压盖1与接头体2上端面螺栓10固定连接,结构简单,拆卸方便,优选6个螺栓10。
于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连接端为圆台体6形,连接端远离通气端的一端为小端,连接端用于插入双壁钻杆外管内,圆台体6外侧壁上设有螺纹,接头体2外侧壁开设有环状台阶,台阶底部形成外管限位部12,外管限位部12用于限制外管相对于接头体2轴向移动,外管限位部12限制外管相对于接头体2轴向移动,圆台体6形的连接端能够增强接头体2与双壁钻杆外管的连接强度。
于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通道11外端口上固定连接一空心管3,方便导入高压流体。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9)
1.一种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排堵连接管,所述排堵连接管一端为通气端,所述通气端用于通入高压流体,另一端为连接端,所述连接端用于与双壁钻杆内管密封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堵连接管外部用于与双壁钻杆外管可拆卸固定连接,内部用于与双壁钻杆内管密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堵连接管包括接头体和内套,所述内套套设于所述接头体内部,所述接头体内侧壁设有内套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内套相对于所述接头体轴向移动,所述内套远离所述通气端的一端内侧壁设置有内管限位部,用于限制双壁钻杆内管相对于所述内套轴向移动,所述接头体与双壁钻杆外管固定连接后,能够使双壁钻杆内管抵接于所述内管限位部上,并使所述内套抵接于内套限位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体的所述连接端外侧壁上设有螺纹,所述连接端用于与双壁钻杆外管螺纹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堵连接管还包括压盖,所述压盖与所述通气端可拆卸固定连接,且所述压盖一端伸入至所述接头体内,所述压盖上设置有通道,所述通道与所述接头体内部连通,所述压盖与所述接头体内壁之间设置有高压密封圈。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体内侧壁与所述内套外侧壁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内套上自所述内套远离所述通气端的端面沿轴向向内开设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底形成所述内管限位部,所述凹槽内壁与双壁钻杆内管的外壁紧密贴合,所述凹槽的槽底与双壁钻杆内管端部紧密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盖与所述接头体上端面螺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为圆台体形,所述连接端远离所述通气端的一端为小端,所述连接端用于插入双壁钻杆外管内,所述圆台体外侧壁上设有螺纹,所述接头体外侧壁设有外管限位部,所述外管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外管相对于所述接头体轴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外端口上固定连接一空心管,用于导入高压流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576630.7U CN213392052U (zh) | 2020-11-10 | 2020-11-10 | 一种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576630.7U CN213392052U (zh) | 2020-11-10 | 2020-11-10 | 一种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392052U true CN213392052U (zh) | 2021-06-08 |
Family
ID=76193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576630.7U Active CN213392052U (zh) | 2020-11-10 | 2020-11-10 | 一种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39205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37589A (zh) * | 2022-05-07 | 2022-08-02 | 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 | 一种用于反循环潜孔锤钻井的排堵系统 |
-
2020
- 2020-11-10 CN CN202022576630.7U patent/CN21339205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37589A (zh) * | 2022-05-07 | 2022-08-02 | 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 | 一种用于反循环潜孔锤钻井的排堵系统 |
CN114837589B (zh) * | 2022-05-07 | 2023-10-20 | 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 | 一种用于反循环潜孔锤钻井的排堵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086930B (zh) | 松软岩土地层反循环跟管钻具及钻进工艺 | |
CN107191172B (zh) | 封孔、水力压裂及瓦斯抽采一体化施工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1021960B (zh) | 一种提高低透松软煤层抽采钻孔稳定性的方法 | |
CN213392052U (zh) | 一种气举反循环钻杆排堵装置 | |
CN111485832B (zh) | 一种六棱形插接式外凹槽高压密钻杆 | |
CN112012698B (zh) | 一种煤矿井下孔内积水抽排装置及方法 | |
CN106194101A (zh) | 一种煤层动态裂隙自动充填密封装置及方法 | |
CN204920823U (zh) | 一种油气钻井用反循环空气锤双壁转换短节 | |
CN109339150A (zh) | 一种无塔自动供水真空管井 | |
CN211666686U (zh) | 一种封隔器及用于多层地下水独立处置的井结构 | |
CN113700522B (zh) | 一种随钻下筛管瓦斯抽采工艺方法及配套下筛管钻头 | |
CN202745769U (zh) | 连续管超长钻井工具的带压下入装置 | |
CN106761505B (zh) | 一种气举正循环钻进用混合器 | |
CN110552620B (zh) | 顶驱钻机用泵压式灌浆循环装置 | |
CN210564650U (zh) | 充填水下深部密闭空间的装配式储浆器 | |
CN212337212U (zh) | 一种煤矿巷道带压钻孔用装置 | |
CN106481291A (zh) | 一种具有供水防尘功能的凿岩机 | |
CN107869322A (zh) | 井下捞砂工具 | |
CN206053911U (zh) | 一种套管气回收装置 | |
CN114837589B (zh) | 一种用于反循环潜孔锤钻井的排堵系统 | |
CN220539595U (zh) | 一种孔口集尘装置 | |
CN110439478B (zh) | 内层套管为螺纹连接的双层组合套管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 |
CN214463955U (zh) | 循环四通灌浆接头 | |
CN203531833U (zh) | 一种液压楔入式封隔器 | |
CN217129452U (zh) | 一种煤矿井下高压注浆用高承压密封钻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