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72747U - 胫骨托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胫骨托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72747U
CN213372747U CN202020748203.XU CN202020748203U CN213372747U CN 213372747 U CN213372747 U CN 213372747U CN 202020748203 U CN202020748203 U CN 202020748203U CN 213372747 U CN213372747 U CN 2133727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bial tray
positioning
positioning member
length
detec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4820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延东
赵开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Microport Orthorec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Microport Orthorec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Microport Orthorec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Microport Orthorec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4820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727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727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727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胫骨托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胫骨托的安装槽的长度。胫骨托检测装置包括定位件以及旋转组件,其中定位组件,定位组件用于嵌设在检测胫骨托的倒扣内,定位组件形成有容纳间隙,旋转组件设有检测部,检测部用于嵌入容纳间隙内,检测部在第一方向上具有最大长度,检测部在第二方向上具有最小长度,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成夹角,并且所述最大长度与所述定位组件在矢状面上的长度之和大于所述最小长度与所述定位组件在矢状面上的长度之和。上述胫骨托检测装置利用通止规原理,能有效地检测出胫骨托的安装槽的长度是否合格,胫骨托检测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检测效率高。

Description

胫骨托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一种胫骨托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单髁置换术采用微创伤切口、同时能保留患者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术后生理活动度好等优点,因此单髁置换术被广泛地运用于单间室的骨关节炎的治疗中。单髁置换术需要采用股骨假体替换患者的病变股骨关节面,采用胫骨衬垫替换患者的病变胫骨关节面,从而使患者得到新的膝关节。
单髁固定平台胫骨托一般设有带倒扣的安装槽结构,胫骨托通过卡扣连接的方式与胫骨衬垫形成配合,以锁定胫骨衬垫。胫骨托的安装槽尺寸对胫骨衬垫的锁定性能有重要影响,安装槽尺寸过小会导致胫骨衬垫安装困难,甚至造成安装过程中胫骨衬垫变形。尺寸过大则会造成胫骨衬垫与胫骨托前后方向配合间隙增大,在关节运动过程中会增加胫骨衬垫的微动位移,加剧胫骨衬垫背部磨损。因此,在胫骨托生产制造过程中,对胫骨托安装槽的检测必不可少。然而,由于胫骨托的安装槽结构尺寸较小且有倒扣遮挡,传统的检测工具如游标卡尺、深度规、投影仪及三坐标等测量工具难以适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检测胫骨托安装槽尺寸的问题,提供一种胫骨托检测装置。
一种胫骨托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胫骨托的安装槽的长度,所述胫骨托检测装置包括:
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用于嵌设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定位组件形成有容纳间隙;以及,
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设有检测部,所述检测部用于嵌入所述容纳间隙内,所述检测部在第一方向上具有最大长度,所述检测部在第二方向上具有最小长度,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成夹角,并且所述最大长度与所述定位组件在矢状面上的长度之和大于所述最小长度与所述定位组件在矢状面上的长度之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定位件以及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件以及所述第二定位件共同限定形成所述容纳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相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可活动连接,且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能作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组件还包括可伸缩的连接模块,所述连接模块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定位件以及所述第二定位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模块包括可滑动连接的第一伸缩件与第二伸缩件,以及用于固定所述的第一伸缩件与第二伸缩件的相对位置的锁紧件,所述第一伸缩件与所述第一定位件连接,所述第二伸缩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件设有第一边缘以及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用于与所述胫骨托的安装槽的最内侧槽壁抵接,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第一边缘相垂直,所述第二定位件设有第三边缘以及第四边缘,所述第三边缘用于与所述胫骨托的安装槽的最内侧槽壁抵接,所述第四边缘与所述第三边缘相垂直,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第四边缘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定位件及所述第二定位件相邻一侧并限定形成所述容纳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件为梯形、扇形或不规则形状,所述第二定位件为梯形、扇形或不规则形状,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的形状相同或不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组件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与所述检测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柄远离所述检测部的一端设有防滑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或近似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部为椭圆形结构,所述检测部的椭圆长轴的方向即为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检测部的椭圆短轴的方向即为所述第二方向。
上述胫骨托检测装置通过在胫骨托的安装槽内嵌设定位组件,然后利用通止规原理,通过检验旋转组件的检测部是否能放入定位组件的容纳间隙内,并且检验旋转组件的检测部是否能在容纳间隙内旋转,从而有效地检测出胫骨托的安装槽尺寸是否合格,相比于传统复杂且不好操作的测量工具,本申请的胫骨托检测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检测效率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胫骨托检测装置嵌入胫骨托的安装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胫骨托检测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胫骨托检测装置在C-C截面的截面图;
图4为图3中所示的胫骨托检测装置在D-D截面的截面图;
图5为一实施例的胫骨托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所示的胫骨托在A-A截面的截面图;
图7为图6中所示的胫骨托在B-B截面的截面图;
图8为图1中所示的胫骨托检测装置的第一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所示的第一定位件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所示的胫骨托检测装置的第二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所示的第二定位件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中所示的胫骨托检测装置的旋转组件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第一定位件;111、第一边缘;112、第二边缘;12、第二定位件;121、第三边缘;122、第四边缘;13、容纳间隙;20、旋转组件;21、检测部;22、手柄;23、防滑部;40、胫骨托;41、安装槽;411、最前端槽壁;412、最后端槽壁;413、最内侧槽壁;414、最外侧槽壁;42、倒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4,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胫骨托检测装置在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胫骨托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胫骨托40的安装槽41尺寸是否合格。胫骨托检测装置包括定位组件以及旋转组件20,其中定位组件用于嵌设在被测胫骨托40的安装槽41内,定位组件形成有容纳间隙13。旋转组件20设有检测部21,检测部21用于嵌入容纳间隙13内。参见图12,检测部21在第一方向上具有最大长度L3,检测部21在第二方向上具有最小长度L4,并且检测部21的最大长度L3与定位组件在矢状面上的长度之和等于胫骨托40的安装槽41长度的公差上限值Lmax(允许的最大极限值),检测部21的最小长度L4与定位组件在矢状面上的长度之和等于胫骨托40的安装槽41长度的公差下限值Lmin(允许的最小极限值)。此处所述“矢状面”是指,将胫骨托以植入人体的方位摆放时,与人体矢状面相平行的面。将检测部21看成一个平面图形,其在各方向上的长度不同,“最大长度”是指所有方向中长度最长的一个,“最小长度”是指所有方向中长度最短的一个。
具体地,参见图5-7,图5-7示出了一实施例中的胫骨托4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胫骨托40面向胫骨衬垫的一面设有内凹的安装槽41,安装槽41用于容纳胫骨衬垫的安装部(未图示),安装槽41的边缘形成有一圈凸缘,该凸缘称为倒扣42。倒扣42用于与胫骨衬垫的安装部卡接,以使胫骨托40与胫骨衬垫相固定。参见图6并结合图4所示,上述胫骨托40的安装槽41长度指的是安装槽41的最前端槽壁411到安装槽41的最后端槽壁412的距离L0。进一步地,定位组件能嵌设在被测胫骨托40的安装槽41内(倒扣42的下方),因此,定位组件在矢状面上的厚度小于安装槽41的底壁到倒扣42的高度H0。具体地,安装槽41的最前端槽壁411指的是:胫骨托40安装到人体关节后,安装槽41内最靠近人体腹部的一端的槽壁。安装槽41的最后端槽壁412指的是:胫骨托40安装到人体关节后,安装槽41内最靠近人体背部的一端的槽壁。
进一步地,图8-11,定位组件包括相分离设置的第一定位件11与第二定位件12,从而使第一定位件11与第二定位件12之间形成用于供旋转组件20的检测部21穿入的容纳间隙13。具体地,第一定位件11在矢状面上的长度为L1,第一定位件11在冠状面上的宽度为W1,第一定位件11的厚度为H1。第二定位件12在矢状面上的长度为L2,第二定位件12在冠状面上的宽度为W2,第二定位件12的厚度为H2。其中,此处所述“冠状面”是指,将胫骨托以植入人体的方位摆放时,与人体冠状面相平行的面,冠状面与矢状面相互垂直。参见图12,检测部21在第一方向上具有最大长度L3,检测部21在第二方向上具有最小长度L4。参见图4,在本实施例中,检测部21的最大长度L3与定位组件在矢状面上的长度之和等于胫骨托40的安装槽41长度的公差上限值Lmax,即为Lmax=L1+L2+L3。检测部21的最小长度L4与定位组件在矢状面上的长度之和等于胫骨托40的安装槽41长度的公差下限值Lmin,即为Lmin=L1+L2+L4。
进一步地,第一定位件11的厚度H1与第二定位件12的厚度H2均小于安装槽41的底壁到倒扣42的高度H0,从而保证第一定位件11与第二定位件12均能嵌设到倒扣42内。第一定位件11在冠状面上的宽度W1与第二定位件12在冠状面上的宽度为W2均小于安装槽41的最外侧槽壁414到安装槽41最内侧槽壁413的距离W0,从而使第一定位件11以及第二定位件12与能顺利放入安装槽41内。具体地,安装槽41的最内侧槽壁413指的是:胫骨托40安装到人体关节后,安装槽41内最靠近人体中央矢状面的一侧的槽壁。安装槽41的最外侧槽壁414指的是:胫骨托40安装到人体关节后,安装槽41内最远离人体中央矢状面的一侧的槽壁。
进一步地,检测部21的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成夹角,优选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较佳地,参见图12,检测部21为椭圆形结构,检测部21的椭圆长轴方向即为第一方向,检测部21的椭圆短轴方向即为第二方向。检测部21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只要其在成夹角的两个方向上分别具有最大长度和最小长度即可。
进一步地,如图2-4所示,上述胫骨托40检测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使第一定位件11紧靠安装槽41的最前端槽壁411以及安装槽41的最内侧槽壁413。并使第二定位件12紧靠安装槽41的最后端槽壁412以及安装槽41的最内侧槽壁413。
S2:然后将检测部21在椭圆短轴平行于矢状面的方向的姿态下放入第一定位件11与第二定位件12之间的容纳间隙13内,若检测部21能顺利放入容纳间隙13内,即通规能通过,则表示胫骨托40的安装槽41长度L0大于公差下限值Lmin。
S3:转动旋转组件20,使检测部21在容纳间隙13内转动,若检测部21无法在第一定位件11与第二定位件12之间的容纳间隙13内旋转360°,即止规被止住,则表示胫骨托40的安装槽41长度L0小于公差上限值Lmax。
因此,通过上述检测步骤,若检测部21能顺利放入容纳间隙13内,并且无法在容纳间隙13内旋转360°,即Lmin<L0<Lmax,则表示该胫骨托40的安装槽41长度合格。反之,若胫骨托40不能放入容纳间隙13内,或者检测部21放入容纳间隙13后还能在容纳间隙13内旋转360°,则表示该胫骨托40的安装槽41长度不合格。
上述胫骨托40检测装置通过在胫骨托40的安装槽41内嵌设定位组件,然后利用通止规原理,通过检验旋转组件20的检测部21是否能放入定位组件的容纳间隙13内,并且检验旋转组件20的检测部21是否能在容纳间隙13内旋转,从而有效地检测出胫骨托40的安装槽41长度是否合格,相比于传统复杂且不好操作的测量工具,本申请的胫骨托40检测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检测效率高。
具体地,定位组件除了上述第一定位件11与第二定位件12相分离的结构形式外,定位组件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例如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定位组件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具体地,一实施例的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定位件11以及第二定位件12,第一定位件11与第二定位件12可活动连接,第一定位件11与第二定位件12能作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运动,并且第一定位件11与第二定位件12共同限定形成容纳间隙13,从而通过使第一定位件11与第二定位件12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运动以保证在检测时,第一定位件11与第二定位件12分别紧靠安装槽41的最前端槽壁411以及安装槽41的最后端槽壁412。通过使第一定位件11与第二定位件12形成整体结构,可防止第一定位件11或第二定位件12丢失,便于运输和管理。
进一步地,定位组件还包括可伸缩的连接模块(未图示),连接模块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定位件11以及第二定位件12,从而通过可伸缩的连接模块使第一定位件11以及第二定位件12成为一体化结构的同时能做靠近或相互远离的运动。较佳地,连接模块包括可滑动连接的第一伸缩件与第二伸缩件,以及用于固定的第一部与第二部的相对位置的锁紧件,第一伸缩件与第一定位件11连接,第二伸缩件与第二定位件12连接。优选地,第一伸缩件与第二伸缩件为滑动套设的第一伸缩管以及第二伸缩管管,锁紧件为螺纹件,锁紧件穿设在第一伸缩管上并与第二伸缩管抵接,从而通过旋转锁紧件,可固定第一伸缩件与第二伸缩件的相对位置。进一步地,第一伸缩件与第二伸缩件还可以为活动连接的第一杆与第二杆,第一杆上开设有滑槽,锁紧件为螺栓,螺栓的尾部滑槽与第二杆螺纹连接,从而通过旋松螺栓,可使得第二杆能沿滑槽相对第一杆滑动,进而实现第一杆与第二杆的整体长度伸长或伸短,进而实现第一定位件11相互远离或相互靠近。进一步地,通过锁紧螺栓,又能使得第一杆与第二杆相对固定,从而便于进行检测操作。进一步地,能实现连接模块伸缩的方式还有很多,只要不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冲突,均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做赘述。
进一步地,参见图8-11,第一定位件11设有第一边缘111以及第二边缘112,第一边缘111用于与胫骨托40的安装槽41的最内侧槽壁413抵接,第二边缘112与第一边缘111相垂直,第二定位件12设有第三边缘121以及第四边缘122,第三边缘121用于与胫骨托40的安装槽41的最内侧槽壁413抵接,第四边缘122与第三边缘121相垂直,第二边缘112与第四边缘12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定位件11及所述第二定位件12相邻一侧并限定形成容纳间隙13。通过使第二边缘112与第一边缘111相垂直,并使第四边缘122与第三边缘121相垂直,并保证了检测的准确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定位件11的形状与第二定位件12形状不限于图中所示形状,事实上,只要与胫骨托40倒扣42里面的形状相匹配,可以采用任何形状,如扇形、梯形或不规则图形等。第一定位件11的形状与第二定位件12形状可以相同或不同。
参见图1,旋转组件20还包括手柄22,手柄22与检测部21连接,手柄22用于操作者握持,从而便于旋转检测部21。较佳地,手柄22远离检测部21的一端设有防滑部23,从而避免在旋转手柄22时手部打滑。优选地,防滑部23可以为耐磨胶套,耐磨胶套套设在手柄22上。或者防滑部23也可以是设置在手柄22上的凹凸纹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胫骨托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胫骨托的安装槽的长度,其特征在于,所述胫骨托检测装置包括:
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用于嵌设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定位组件形成有容纳间隙;以及,
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设有检测部,所述检测部用于嵌入所述容纳间隙内,所述检测部在第一方向上具有最大长度,所述检测部在第二方向上具有最小长度,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成夹角,并且所述最大长度与所述定位组件在矢状面上的长度之和大于所述最小长度与所述定位组件在矢状面上的长度之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胫骨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定位件以及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件以及所述第二定位件共同限定形成所述容纳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胫骨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相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胫骨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可活动连接,且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能作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胫骨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还包括可伸缩的连接模块,所述连接模块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定位件以及所述第二定位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胫骨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模块包括可滑动连接的第一伸缩件与第二伸缩件,以及用于固定所述的第一伸缩件与第二伸缩件的相对位置的锁紧件,所述第一伸缩件与所述第一定位件连接,所述第二伸缩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胫骨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件设有第一边缘以及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用于与所述胫骨托的安装槽的最内侧槽壁抵接,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第一边缘相垂直,所述第二定位件设有第三边缘以及第四边缘,所述第三边缘用于与所述胫骨托的安装槽的最内侧槽壁抵接,所述第四边缘与所述第三边缘相垂直,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第四边缘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定位件及所述第二定位件相邻一侧并限定形成所述容纳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胫骨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件为梯形或扇形,所述第二定位件为梯形或扇形,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的形状相同或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胫骨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与所述检测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胫骨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远离所述检测部的一端设有防滑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胫骨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或近似垂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胫骨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部为椭圆形结构,所述检测部的椭圆长轴的方向即为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检测部的椭圆短轴的方向即为所述第二方向。
CN202020748203.XU 2020-05-08 2020-05-08 胫骨托检测装置 Active CN2133727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48203.XU CN213372747U (zh) 2020-05-08 2020-05-08 胫骨托检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48203.XU CN213372747U (zh) 2020-05-08 2020-05-08 胫骨托检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72747U true CN213372747U (zh) 2021-06-08

Family

ID=76178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48203.XU Active CN213372747U (zh) 2020-05-08 2020-05-08 胫骨托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727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67624B2 (ja) 拘束式膝プロテーゼ
US7878989B2 (en) Knee prostheses
AU73623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cating resection at the distal condylar femur, tibia, and patella
ES2585838T3 (es) Placa de base tibial con la colocación asimétrica de estructuras de fijación
JP6591452B2 (ja) 医療用システム
ES2473328T3 (es) Ensamblaje de aguja
US20180344335A1 (en) Patient matched instrument
JP7114762B2 (ja) 人工膝関節置換用プロテーゼ
BR112013001669B1 (pt) Componentes tibiais assimétricas para prótese de joelho
Baldini et al. Rotational alignment of the tibial component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he anterior tibial cortex is a reliable landmark
AU2017334537A1 (en) Arthroscopic retracting probe
WO2016048800A1 (en) Posterior-stabilized knee implants, designs and related methods and tools
JPH11164845A (ja) 全膝関節形成術で使用するための手術装置
US11013606B2 (en) Modular patella trials
US10582982B2 (en) Disposable multi-purpose tool fo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CN107280817A (zh) 股骨侧内侧、外侧单髁假体和股骨滑车假体
CN213372747U (zh) 胫骨托检测装置
US9138259B2 (en) External tibial mill guide and method of use
CN108403120B (zh) 股骨外旋定位器
Hanson et al. In vivo anterior tibial post contact after posterior stabiliz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Yoshioka et al. Geometry of the first 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
JP2018527111A5 (zh)
US20180028202A1 (en) Centering guide system for arthroplasty
Panisset et al. Navigated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correlation between computer data and radiographic measurements.
CN111772887A (zh) 膝关节系统、胫骨假体、胫骨托假体系列及胫骨托假体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