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45906U - 一种前臂低切迹解剖锁定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前臂低切迹解剖锁定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345906U CN213345906U CN202021979691.1U CN202021979691U CN213345906U CN 213345906 U CN213345906 U CN 213345906U CN 202021979691 U CN202021979691 U CN 202021979691U CN 213345906 U CN213345906 U CN 2133459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orearm
- main part
- board main
- locking plate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臂低切迹解剖锁定板,包括长条形的板主体,所述板主体具有表面、底面、首端、尾端以及位于表面和底面之间的二侧端,所述板主体的底面设置成贴合于骨面的管壁状结构,所述板主体的侧端呈弧形设置,其半径为300mm‑500mm;所述板主体的表面与底面之间的厚度自中部位置向二端部逐渐减薄,所述板主体沿其长度方向上设有多个固定孔,所述板主体的首端位置和尾端位置上还开设有克氏针孔。本方案的前臂低切迹解剖锁定板顺应尺桡骨曲度的解剖设计,能够很好地贴服于骨面,避免断端成角移位,非常有利于前臂旋转功能的恢复。同时其贴合前臂解剖形态,固定更稳固,有利于术后早期活动,促进骨折愈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臂低切迹解剖锁定板。
背景技术
前臂骨折是骨科的常见损伤,约占所有骨折的10%-14%。不恰当的治疗常导致前臂功能的显著丧失,旋转功能对手部灵巧功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持远端和近端尺桡关节以及骨间的解剖关系是保持其功能的关键因素。由于尺桡骨和它们所涉及关节的复杂性,以及前臂肌群的影响,所以无论前臂单骨折还是双骨折,均属不稳定骨折。对前臂骨折的治疗,不应作为一般骨干骨折来处理,而应像对待关节内骨折一样来加以处理治疗,力争解剖复位,恢复其旋转功能。
目前临床大多数人认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是治疗成人前臂骨折的首选方法。但这种传统手术方法的并发症并不鲜见,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时有发生,且大多数钢板均为直板,对于前臂的解剖复位以及前臂旋转功能的恢复效果不佳。
多年来也一直有人尝试用更微创的髓内固定的方法来治疗前臂骨折,髓内固定对骨折局部的血运干扰小兼具良好的抗剪切力,桡骨髓内针本身的曲度及弹性可维持并顺应桡骨的生理曲度,这些优势是钢板所不具备的。不足的是与所有其他部位的髓内针一样,前臂髓内针抗旋转能力差,尤其在前臂这个对旋转功能要求高的部位,术后不能像钢板固定那样早期活动,一般需长臂石膏或支具固定4周。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传统钢板及髓内针治疗的不足,提供一种前臂低切迹解剖锁定板,能够有效解决上述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前臂低切迹解剖锁定板,包括长条形的板主体,所述板主体具有表面、底面、首端、尾端以及位于表面和底面之间的二侧端,所述板主体的底面设置成贴合于骨面的管壁状结构,所述板主体的侧端呈弧形设置,其半径为300mm-500mm;所述板主体的表面与底面之间的厚度自中部位置向二端部逐渐减薄,所述板主体沿其长度方向上设有多个固定孔,所述板主体的首端位置和尾端位置上还开设有克氏针孔。
进一步的,所述板主体的中部位置的最大厚度为4.2mm。
进一步的,所述板主体的二端部的最大厚度为2.2mm。
进一步的,所述克氏针孔位于端部位置的第一个固定孔和第二个固定孔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孔是由锁定孔和加压孔组成的结合孔。
进一步的,所述板主体的材质为钛合金材质。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因尺桡骨存在一定得弧度,尤其是桡骨存在旋前弓和旋后弓,应用最大桡骨弧度定点值指导前臂旋转功能恢复对于前臂骨折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方案的前臂低切迹解剖锁定板顺应尺桡骨曲度的解剖设计,能够很好地贴服于骨面,避免断端成角移位,非常有利于前臂旋转功能的恢复。同时其贴合前臂解剖形态,固定更稳固,有利于术后早期活动,促进骨折愈合。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实施例中前臂低切迹解剖锁定板的正视图;
图2所示为实施例中前臂低切迹解剖锁定板的侧视图;
图3所示为实施例中前臂低切迹解剖锁定板的具体运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前臂低切迹解剖锁定板,包括长条形的板主体10,所述板主体具有表面101、底面102、首端103、尾端104以及位于表面101和底面102之间的二侧端(分别是左侧端105和右侧端106),所述板主体10的底面102设置成贴合于骨面的管壁状结构,所述板主体10的侧端(即左侧端105和右侧端106)呈弧形设置,其半径为300mm-500mm;具体的,图1中,本实施例中,左侧端105的半径425mm,右侧端106的半径459mm。能够很好的与骨膜贴合,避免断端成角。
所述板主体10的表面101与底面102之间的厚度自中部位置向二端部(即首端103和尾端104)逐渐减薄,术中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该锁定板对软组织的激惹。所述板主体10沿其长度方向上设有多个固定孔11,以通过固定针进行固定;所述板主体10的首端103位置和尾端104位置上还开设有克氏针孔12,可以通过植入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方便微调。
参照图3所示,本方案的前臂低切迹解剖锁定板固定于尺桡骨1上,能够很好的顺应尺桡骨1曲度的解剖设计,能够很好地贴服于骨面,避免断端成角移位,非常有利于前臂旋转功能的恢复。同时其贴合前臂解剖形态,固定更稳固,有利于术后早期活动,促进骨折愈合。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板主体10的中部位置的最大厚度d1为4.2mm,所述板主体的二端部即首端103和尾端104)的最大厚度d2为2.2mm,即所述板主体10的表面101与底面102之间的厚度自中部位置的4.2mm向二端部逐渐减薄至2.2mm,如此设置,既满足板主体10的强度也不会太厚而增加手术难度和增加激惹等异常。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其具体的厚度数值不局限于此。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克氏针孔12位于端部位置的第一个固定孔11和第二个固定孔11之间。如此设置,可省去最末端部用于布局克氏针孔12的位置,缩短总体长度,减小手术创口。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克氏针孔12的位置不局限于此。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孔11是由锁定孔和加压孔组成的结合孔,方便选择锁定或加压固定,即可以选择锁定螺钉成角固定,也可以采用普通螺钉对骨折断端进行加压,适用性好。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不局限于此。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板主体10的材质为钛合金材质,材质稳定,为现有医疗器具较为常用的材质。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不局限于此。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前臂低切迹解剖锁定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条形的板主体,所述板主体具有表面、底面、首端、尾端以及位于表面和底面之间的二侧端,所述板主体的底面设置成贴合于骨面的管壁状结构,所述板主体的侧端呈弧形设置,其半径为300mm-500mm;所述板主体的表面与底面之间的厚度自中部位置向二端部逐渐减薄,所述板主体沿其长度方向上设有多个固定孔,所述板主体的首端位置和尾端位置上还开设有克氏针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臂低切迹解剖锁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主体的中部位置的最大厚度为4.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臂低切迹解剖锁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主体的二端部的最大厚度为2.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臂低切迹解剖锁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克氏针孔位于端部位置的第一个固定孔和第二个固定孔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臂低切迹解剖锁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是由锁定孔和加压孔组成的结合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臂低切迹解剖锁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主体的材质为钛合金材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979691.1U CN213345906U (zh) | 2020-09-11 | 2020-09-11 | 一种前臂低切迹解剖锁定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979691.1U CN213345906U (zh) | 2020-09-11 | 2020-09-11 | 一种前臂低切迹解剖锁定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345906U true CN213345906U (zh) | 2021-06-04 |
Family
ID=76151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979691.1U Active CN213345906U (zh) | 2020-09-11 | 2020-09-11 | 一种前臂低切迹解剖锁定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345906U (zh) |
-
2020
- 2020-09-11 CN CN202021979691.1U patent/CN21334590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135507A (en) | Condylocephalic nail for fixation of p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 |
Schumpelick et al. | A new principle in 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 | |
Heim et al. | Internal fixation of small fractures: technique recommended by the AO-ASIF Group | |
Lascombes et al. | 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in forearm shaft fractures in children: 85 cases | |
Bezes et al. | 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Indications, Technique, and Results in 257 Cases. | |
Yung et al. | Percutaneous intramedullary Kirschner wiring for displaced diaphyseal forearm fractures in children | |
Weber et al. | The External Fixator: AO/ASIF-Threaded Rod System Spine-Fixator | |
CN213345906U (zh) | 一种前臂低切迹解剖锁定板 | |
Melendez | Opening-wedge osteotomy, bone graft, and external fixation for correction of radius malunion | |
CN215079506U (zh) | 一种胫骨近端辅助延长锁定接骨板 | |
Scolaro et al. | Tips and techniques-surgical fixation of extra-articular distal humerus fractures with a posterolateral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 |
CN212037715U (zh) | 一种踝上截骨锁定板 | |
Ye et al. | Modified medial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third diaphyseal fracture of humerus using a double plate technique | |
Igeta et al. | New Linked-Wire-Type External Fixator (the Ichi-Fixator System) for Metacarpal Fractures: Case Series and Literature Review | |
Wu | An improved surgical technique to treat femoral shaft malunion: revised reamed intramedullary nailing technique | |
Ravinath et al. | A prospective study in surgical management of distal end radius fracture with variable angle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 |
CN211610575U (zh) | 肱骨外固定器 | |
CN210095888U (zh) | 一种股骨远端髁上骨折固定装置 | |
CN220344471U (zh) | 固定掌骨基底部简单骨折的固定板 | |
CN216148179U (zh) | 一种尺骨冠状突锁定板 | |
Randall et al. | Oblique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 | |
CN213758506U (zh) | 一种尺骨鹰嘴骨折接骨板 | |
Al Traigy et al. | Minimal invasive technique in fixation of fracture phalanx by Intramedullary Herbert screw | |
CN213075873U (zh) | 一种尺骨冠状突骨折固定装置 | |
Shah et al. | MIPO with anatomical plate for distal tibia extra articular fractures: A safe and effective modalit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