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44415U - 一种设置有通气通道的粘贴式口罩 - Google Patents

一种设置有通气通道的粘贴式口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44415U
CN213344415U CN202020502563.1U CN202020502563U CN213344415U CN 213344415 U CN213344415 U CN 213344415U CN 202020502563 U CN202020502563 U CN 202020502563U CN 213344415 U CN213344415 U CN 2133444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inating
cover body
unit
user
atta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0256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鑫元
郭良敏
吕倩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 3 Peoples Hospital of Chengdu
Original Assignee
No 3 Peoples Hospital of Chengd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 3 Peoples Hospital of Chengdu filed Critical No 3 Peoples Hospital of Chengdu
Priority to CN20202050256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444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444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444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置有通气通道的粘贴式口罩,包括罩体,在所述罩体上设置有贴合部,贴合部用于与使用者面部的局部区域贴合,贴合部具有粘性,使贴合部能够附着在使用者的面部上,贴合部包括至少两条贴合单元,贴合单元为环带状,在使用者佩戴后,所述贴合单元围绕在使用者的口部和鼻部外,相邻贴合单元之间隔开形成通气通道。所以在本方案中,将贴合部设置为至少两条贴合单元环绕,在相邻贴合单元之间形成通气通道的方式,形成的通气通道,在空气流动时,实现贴合部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的交换,进而便于这些粘贴位置的湿气排出,能够提高这些位置的高爽程度,进而避免或者减轻皮疹、压疮或瘙痒等症状。

Description

一种设置有通气通道的粘贴式口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护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置有通气通道的粘贴式口罩。
背景技术
口罩被广泛运用于防护用品领域中,用于减少或者防止灰尘、病菌以及细菌等进入人体口鼻,特别是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其使用的防护意义就更加重要。
对于口罩的防护效果,不仅与口罩本身结构和材质相关,同时也与佩戴者的使用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常见的,口罩边缘是否与使用者面部紧密贴合就直接影响着口罩的防护效果,若口罩边缘与使用者面部之间存在缝隙,就可能造成防护失效,导致医护人员暴露于职业风险之中。
进一步的,目前现行有效的法规对口罩和脸型之间的密合度有相关的要求,如:《GB/T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3.1.25条、3.1.26条、3.1.27条、3.1.28条中都明确的指出密合度的重要性;《GB 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3.2条、3.3条,也对医用防护口罩的密合度提出了要求。
所以,在实际口罩佩戴时,为了确保口罩边缘能够与使用者面部良好贴合,通常做法是增大口罩耳带或者绑带的束紧程度,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口罩的防护效果,这样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确保了防护效果,但是却对使用者的面部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在长时间和高频次使用后,面部常常出现压力性损伤的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佩戴者的正常工作,也进一步的加急了感染风险,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就广泛出现了医护人员面部被压伤的问题。
所以,目前亟需一种能够在确保良好防护效果的同时,又能够避免压伤风险的口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口罩使用中,存在压伤使用者面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良好防护效果的同时,又能够避免压伤风险的口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设置有通气通道的粘贴式口罩,包括罩体,在所述罩体上设置有贴合部,所述贴合部用于与使用者面部的局部区域贴合,所述贴合部具有粘性,使所述贴合部能够附着在使用者的面部上,所述贴合部包括至少两条贴合单元,所述贴合单元为环带状,在使用者佩戴后,所述贴合单元围绕在使用者的口部和鼻部外,相邻贴合单元之间隔开形成通气通道。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贴合单元的宽度为2-10mm。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通气通道的宽度为1-3mm。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贴合单元中,位于最外侧的为第一贴合单元,位于所述第一贴合单元内侧的为第二贴合单元,在每一个所述第二贴合单元上都设置有至少一个缺口。如此,使各通气通道都与罩体使用时的内部空间相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相邻所述贴合单元上的缺口错开布置。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同一贴合单元,位于所述罩体上侧贴合单元宽度大于位于所述罩体竖向两侧和下侧的贴合单元宽度。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单个所述贴合单元的其中部分或者全部为沿所述罩体内侧起伏的波浪形。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罩体竖向侧边对应的贴合单元为沿所述罩体内侧起伏的波浪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贴合部设置在罩体的边缘部位。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贴合部设置在罩体的边缘部位内侧,所述罩体的边缘超出所述贴合部的边缘形成翼边。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翼边朝背离使用者面部的方向翘起。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贴合部包括粘胶层和纱布层,所述粘胶层粘附在所述罩体上,所述纱布层覆盖在所述粘胶层上,所述纱布层厚度确保所述粘胶层能够透过纱布层粘附在使用者面部。
有益效果:
1、本实施方式的口罩,包括罩体,在罩体上不设置耳带或者其他用于束缚罩体的束缚带,采用贴合部将罩体通过粘贴的方式附着在使用者的面部,通过这样的方式,直接避免了因为束缚带或者耳带过紧而造成的面部压伤风险,进而方便医护人员使用,避免因压伤而带来的伤口感染等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贴合部采用不易过敏的医用粘剂材料,例如医用敷贴等;
2、采用粘贴的方式进行体表皮肤的粘贴,在长时间和/或高频次使用后,一方面是由于汗水等湿气的浸渍,另一方面是由于被粘贴部分的体表皮肤呼吸被阻,这些部位的皮肤容易出现皮疹、压疮或瘙痒等症状,所以在本方案中,将贴合部设置为至少两条贴合单元环绕,在相邻贴合单元之间形成通气通道的方式,形成的通气通道,在空气流动时,实现贴合部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的交换,进而便于这些粘贴位置的湿气排出,能够提高这些位置的高爽程度,进而避免或者减轻皮疹、压疮或瘙痒等症状;
3、特别的,也是由于将贴合部设置为多圈贴合单元,首先是各圈贴合单元之间相互拉伸的关系弱与整体式的贴合单元,所以能够更方便的与面部不同位置的皮肤相适配,更为重要的是,各圈贴合部可以设置得较窄,在更换口罩时,重新佩戴口罩时,新口罩贴合单元对应的面部位置与上次口罩贴合单元对应的面部位置容易错开,重要大幅降低了同一面部皮肤被高频次粘贴的几率,进而大幅降低同一位置的面部皮肤被高频次长时间粘贴而导致的伤害;
4、通过最外圈的第一贴合单元实现口罩边缘的封闭,第一贴合单元和第二贴合单元同时提供粘附力,避免呼出气体压力过大导致最外侧的第一贴合单元与面部之间出现缝隙,确保良好的防护效果;而第二贴合单元上缺口的设置,使各通气通道都与罩体使用时的内部空间相连通,避免通气通道封闭而出现湿气或者汗液汇聚的情况;
5、各个贴合单元的缺口在圆周方向上错开,避免缺口对齐而导致某一局部位置贴附不牢固的问题;
6、罩体上侧对应的贴合部的宽度大于罩体竖向两侧和下侧对应的贴合部宽度,通过罩体上侧部分的贴合部提供主要粘附力,如此可以大幅减小罩体竖向侧边以及罩体下侧部分贴合部的宽度,进而降低这些部位的不舒适感和感染风险,特别的,由于罩体上侧贴合部的较宽,实质上也增加该处罩体的厚度,在实际使用中,当使用者佩戴护目镜时,护目镜的下缘可以压在罩体上侧具有贴合部的部分上,即贴合部还与护目镜下侧相配合,如此,也降低了护目镜下侧对面部压伤的风险,而且,由于贴合部质地柔软,能良好的填充在护目镜下侧与面部之间,所以也大幅提高了护目镜下侧与面部之间的密封效果,而对于护目镜而言,由于下侧对于使用者眼部下方和鼻梁部位,这些位置本身不平整,所以护目镜的下侧与使用者面部贴合不紧密的问题,采用本申请方案的口罩,还能够解决护目镜下侧贴合不紧密的问题;
7、罩体竖向侧边对应的是人体面部活动部位,在使用者说话等动作时,这些部位活动,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部分对应的贴合单元设置为波浪形,一方面是提高这些部位贴合单元的粘附可靠性,确保良好密闭效果,另一方面是,波浪形能够提高良好的变形余量,在面部这些部位活动时,贴合单元能够提供与之一致的形变,进而也进一步的确保了贴附可靠性和密闭可靠性,进一步确保口罩良好的防护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罩体内侧与贴合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粘胶层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罩体内侧与贴合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罩体内侧与贴合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罩体;2、贴合部;3、翼边;4、粘胶层;5、纱布层,6-第一贴合单元,7-第二贴合单元,8-通气通道,9-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如图1-5所示的:
一种设置有通气通道的粘贴式口罩,包括罩体1,在所述罩体1上设置有贴合部2,所述贴合部2用于与使用者面部的局部区域贴合,所述贴合部2具有粘性,使所述贴合部2能够附着在使用者的面部上,所述贴合部2包括至少两条贴合单元,所述贴合单元为环带状,在使用者佩戴后,所述贴合单元围绕在使用者的口部和鼻部外,相邻贴合单元之间隔开形成通气通道8。
本实施方式的口罩,包括罩体1,在罩体1上不设置耳带或者其他用于束缚罩体1的束缚带,采用贴合部2将罩体1通过粘贴的方式附着在使用者的面部,通过这样的方式,直接避免了因为束缚带或者耳带过紧而造成的面部压伤风险,进而方便医护人员使用,避免因压伤而带来的伤口感染等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贴合部2采用不易过敏的医用粘剂材料,例如医用敷贴等;
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中,采用粘贴的方式进行体表皮肤的粘贴,在长时间和/或高频次使用后,一方面是由于汗水等湿气的浸渍,另一方面是由于被粘贴部分的体表皮肤呼吸被阻,这些部位的皮肤容易出现皮疹、压疮或瘙痒等症状,所以在本方案中,将贴合部2设置为至少两条贴合单元环绕,在相邻贴合单元之间形成通气通道8的方式,一方面是形成的通气通道8,在空气流动时,实现贴合部2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的交换,进而便于这些粘贴位置的湿气排出,能够提高这些位置的干爽程度,进而避免或者减轻皮疹、压疮或瘙痒等症状;特别的,也是由于将贴合部2设置为多圈贴合单元,首先是各圈贴合单元之间相互拉伸的关系弱与整体式的贴合单元,所以能够更方便的与面部不同位置的皮肤相适配,更为重要的是,各圈贴合部2可以设置得较窄,在更换口罩时,重新佩戴口罩时,新口罩贴合单元对应的面部位置与上次口罩贴合单元对应的面部位置容易错开,重要大幅降低了同一面部皮肤被高频次粘贴的几率,进而大幅降低同一位置的面部皮肤被高频次长时间粘贴而导致的伤害。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贴合单元的宽度为2-10mm。采用该宽度,既能够确保良好的粘贴稳固性,又能够避免宽度过快而粘贴过大面积面部皮肤。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通气通道8的宽度为1-3mm。通气通道8采用该宽度在能够实现良好通气效果的同时,也不至于过多增大贴吧的面积。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的,所述贴合单元中,位于最外侧的为第一贴合单元6,位于所述第一贴合单元6内侧的为第二贴合单元7,在每一个所述第二贴合单元7上都设置有至少一个缺口9。如此,通过最外圈的第一贴合单元6实现口罩边缘的封闭,第一贴合单元6和第二贴合单元7同时提供粘附力,避免呼出气体压力过大导致最外侧的第一贴合单元6与面部之间出现缝隙,确保良好的防护效果;而第二贴合单元7上缺口9的设置,使各通气通道8都与罩体1使用时的内部空间相连通,避免通气通道8封闭而出现湿气或者汗液汇聚的情况。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相邻所述贴合单元上的缺口9错开布置。各个贴合单元的缺口9在圆周方向上错开,避免缺口9对齐而导致某一局部位置贴附不牢固的问题。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的,同一贴合单元,位于所述罩体1上侧贴合单元宽度大于位于所述罩体1竖向两侧和下侧的贴合单元宽度。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口罩,通过贴合部2将罩体1粘附在使用面部,进而免去了耳带和束缚带所带来的挤压风险,在本方案中,罩体1上侧对应的贴合部2的宽度大于罩体1竖向两侧和下侧对应的贴合部2宽度,通过罩体1上侧部分的贴合部2提供主要粘附力,如此可以大幅减小罩体1竖向侧边以及罩体1下侧部分贴合部2的宽度,进而降低这些部位的不舒适感和感染风险,特别的,由于罩体1上侧贴合部2的较宽,实质上也增加该处罩体1的厚度,在实际使用中,当使用者佩戴护目镜时,护目镜的下缘可以压在罩体1上侧具有贴合部2的部分上,即贴合部2还与护目镜下侧相配合,如此,也降低了护目镜下侧对面部压伤的风险,而且,由于贴合部2质地柔软,能良好的填充在护目镜下侧与面部之间,所以也大幅提高了护目镜下侧与面部之间的密封效果,而对于护目镜而言,由于下侧对于使用者眼部下方和鼻梁部位,这些位置本身不平整,所以护目镜的下侧与使用者面部贴合不紧密的问题,采用本申请方案的口罩,还能够解决护目镜下侧贴合不紧密的问题。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单个所述贴合单元的其中部分或者全部为沿所述罩体1内侧起伏的波浪形。在该方式中,将贴合单元设置为波浪形,能够大幅提贴附的牢固性。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罩体1竖向侧边对应的贴合单元为沿所述罩体1内侧起伏的波浪形。罩体1竖向侧边对应的是人体面部活动部位,在使用者说话等动作时,这些部位活动,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部分对应的贴合单元设置为波浪形,一方面是提高这些部位贴合单元的粘附可靠性,确保良好密闭效果,另一方面是,波浪形能够提高良好的变形余量,在面部这些部位活动时,贴合单元能够提供与之一致的形变,进而也进一步的确保了贴附可靠性和密闭可靠性,进一步确保口罩良好的防护效果。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贴合部2设置在罩体1的边缘部位。如此可以确保罩体1具有足够大的过滤部位。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贴合部2设置在罩体1的边缘部位内侧,所述罩体1的边缘超出所述贴合部2的边缘形成翼边3。形成的翼边3,方便罩体1的取下。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翼边3朝背离使用者面部的方向翘起。翼边3的翘起,避免形成阻碍而导致贴合部2与面部贴合不紧密的问题。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贴合部2包括粘胶层4和纱布层5,所述粘胶层4粘附在所述罩体1上,所述纱布层5覆盖在所述粘胶层4上,所述纱布层5厚度确保所述粘胶层4能够透过纱布层5粘附在使用者面部。在本实施方式的方案中,粘胶层4采用医用粘胶材料,在其表面覆盖纱布,粘胶能够透过纱布实现对使用者面部的粘贴,并且确保面部粘贴位置处具有一定的透气效果,降低长时间使用时出现压疮等问题。进一步的,在本申请的方案中,贴合部2粘胶材料的粘胶粘贴强度,确保粘贴可靠性的同时又利于取下,并且确保取下时不粘伤皮肤,粘胶粘贴强度的选择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有限次数的实验进行选择的,在本申请内容中不再赘述。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粘胶层4还还设置有若干的透气孔。透气孔的设置,进一步的提高了粘贴部位的透气能力。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因此任何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设置有通气通道的粘贴式口罩,包括罩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罩体上设置有贴合部,所述贴合部用于与使用者面部的局部区域贴合,所述贴合部具有粘性,使所述贴合部能够附着在使用者的面部上,所述贴合部包括至少两条贴合单元,所述贴合单元为环带状,在使用者佩戴后,所述贴合单元围绕在使用者的口部和鼻部外,相邻贴合单元之间隔开形成通气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贴式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单元的宽度为2-1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粘贴式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通道的宽度为1-3mm。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粘贴式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单元中,位于最外侧的为第一贴合单元,位于所述第一贴合单元内侧的为第二贴合单元,在每一个所述第二贴合单元上都设置有至少一个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粘贴式口罩,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贴合单元上的缺口错开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粘贴式口罩,其特征在于:同一贴合单元,位于所述罩体上侧贴合单元宽度大于位于所述罩体竖向两侧和下侧的贴合单元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粘贴式口罩,其特征在于:单个所述贴合单元的其中部分或者全部为沿所述罩体内侧起伏的波浪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粘贴式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竖向侧边对应的贴合单元为沿所述罩体内侧起伏的波浪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粘贴式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部设置在罩体的边缘部位内侧,所述罩体的边缘超出所述贴合部的边缘形成翼边,所述翼边朝背离使用者面部的方向翘起。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粘贴式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部包括粘胶层和纱布层,所述粘胶层粘附在所述罩体上,所述纱布层覆盖在所述粘胶层上,所述纱布层厚度确保所述粘胶层能够透过纱布层粘附在使用者面部。
CN202020502563.1U 2020-04-08 2020-04-08 一种设置有通气通道的粘贴式口罩 Active CN2133444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02563.1U CN213344415U (zh) 2020-04-08 2020-04-08 一种设置有通气通道的粘贴式口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02563.1U CN213344415U (zh) 2020-04-08 2020-04-08 一种设置有通气通道的粘贴式口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44415U true CN213344415U (zh) 2021-06-04

Family

ID=76125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02563.1U Active CN213344415U (zh) 2020-04-08 2020-04-08 一种设置有通气通道的粘贴式口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444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20180795A1 (en) Two Sided Pad
CN209883131U (zh) 防护口罩
CN213344415U (zh) 一种设置有通气通道的粘贴式口罩
CN213344414U (zh) 一种呼出气体独立排出的防护口罩
CN214016075U (zh) 一种防压伤口罩组
CN111513380A (zh) 一种粘贴式口罩
CN213154120U (zh) 一种避免压伤风险的粘贴式口罩
CN111513381A (zh) 一种利于透气的粘贴式口罩
CN213881878U (zh) 一种口鼻气体分离式口罩
CN111513379A (zh) 一种口罩组
CN211882304U (zh) 隔离面罩
CN213587483U (zh) 折叠型高端个人防护口罩
CN211272991U (zh) 一种新型氧气面罩
CN111493397B (zh) 一种高效防传染的防护口罩
CN103211326A (zh) 一种舒适型口罩
CN214630105U (zh) 一种脸部防勒痕护具
EP2387895A1 (en) Three dimensional face mask
CN215083819U (zh) 一种无创呼吸机面罩衬罩
CN213074544U (zh) 一种口罩
CN214179257U (zh) 一种具有透气功能的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
CN204838110U (zh) 防止呼吸气体影响视线的医用口罩
CN214759280U (zh) 一种舒适型医用口罩
CN216875140U (zh) 一次性防勒耳口罩
CN213881860U (zh) 一种高贴合防勒医用口罩
CN213785473U (zh) 一种设置有水汽吸收组件的防护口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