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42010U - 直流降压电路及直流供电电路 - Google Patents

直流降压电路及直流供电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42010U
CN213342010U CN202021789278.9U CN202021789278U CN213342010U CN 213342010 U CN213342010 U CN 213342010U CN 202021789278 U CN202021789278 U CN 202021789278U CN 213342010 U CN213342010 U CN 2133420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module
transistor
constant
resi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8927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华
陈虎
樊光民
王强
冯红涛
廖武华
吴焯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nmi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nmi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nmi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unmi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8927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420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420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420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inuous-Control Power Sources That Use Transis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直流降压电路及直流供电电路,包括:恒压续流模块、储能模块以及稳压模块;所述恒压续流模块的输入端与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恒压续流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储能模块连接,所述稳压模块与所述恒压续流模块的控制端连接以使所述恒压续流模块维持于一工作电压并输出至所述储能模块。该直流降压电路由恒压续流模块、储能模块以及稳压模块的几个分立模块搭建而成,无需芯片,可通过恒压续流模块、稳压模块的不同选型,来决定输出电流、输出电压,适用于宽电压的应用,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直流降压电路适用电压范围较窄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直流降压电路及直流供电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流降压电路及直流供电电路。
背景技术
直流降压电路是一种将直流高压转换为直流低压的电路,常规的直流降压电路一般集成至芯片,适用范围较窄,输入电压兼容性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流降压电路及直流供电电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直流降压电路适用电压范围较窄的技术问题。
为此,根据第一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直流降压电路,包括:恒压续流模块、储能模块以及稳压模块;
所述恒压续流模块的输入端与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恒压续流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储能模块连接,所述稳压模块与所述恒压续流模块的控制端连接以使所述恒压续流模块维持于一工作电压并输出至所述储能模块。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恒压续流模块包括三极管Q1,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基极与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储能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所述稳压模块连接。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稳压模块包括稳压管ZD1,所述稳压管ZD1的负极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稳压管ZD1的正极接地。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储能模块包括电容EC1,所述电容EC1的正极与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容EC1的负极与所述稳压管ZD1的正极连接并接地。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直流降压电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源输入端之间的第一限流模块。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第一限流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1,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直流降压电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电源输入端之间的第二限流模块。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第二限流模块包括第二电阻R2,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第二限流模块还包括第二电阻R2,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
根据第二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直流供电电路,所述直流供电电路包括负载模块和第一方面所述的直流降压电路,所述负载模块的正极与所述直流降压电路中电容EC1的正极连接,所述负载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EC1的负极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稳压模块确定恒压续流模块的工作电压,并使恒压续流模块维持于该工作电压输出至储能模块以实现供电,该直流降压电路由恒压续流模块、储能模块以及稳压模块的几个分立模块搭建而成,无需芯片,可通过恒压续流模块、稳压模块的不同选型,来决定储能模块的输出电流、输出电压,适用于宽电压的应用,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直流降压电路适用电压范围较窄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直流降压电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直流降压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恒压续流模块;20、储能模块;30、稳压模块;Q1、三极管;ZD1、稳压管;EC1、电容;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其他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流降压电路,如图1及图2所示,该直流降压电路包括恒压续流模块10、储能模块20以及稳压模块30。
其中,恒压续流模块10的输入端与电源输入端连接,恒压续流模块10的输出端与储能模块20连接,稳压模块30与恒压续流模块10的控制端连接以使恒压续流模块10维持于一工作电压并输出至储能模块20。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稳压模块30确定恒压续流模块10的工作电压,并使恒压续流模块10维持于该工作电压输出至储能模块20以实现供电,该直流降压电路由恒压续流模块10、储能模块20以及稳压模块30的几个分立模块搭建而成,无需芯片,可通过恒压续流模块10、稳压模块30的不同选型,来决定储能模块 20的输出电流、输出电压,适用于宽电压的应用,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直流降压电路适用电压范围较窄的技术问题。
在一种实施例中,恒压续流模块10包括三极管Q1,三极管Q1的集电极、基极与电源输入端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储能模块20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与稳压模块30连接。外部电源经电源输入端流向三极管Q1的基极,给了三极管Q1的基极一个高电平以激发三极管Q1使其导通;然后,外部电源经电源输入端从三极管Q1的集电极流进,再从三极管Q1的发射极流出充电至储能模块20;因为三极管Q1的特性,三极管Q1的基极电压一直比发射极电压高0.6V 左右,而稳压模块30则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以保证三极管Q1的基极电压维持于一工作电压,进而保证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电压维持于一工作电压输出至储能模块20。
在一种实施例中,稳压模块30包括稳压管ZD1,稳压管ZD1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稳压管ZD1的正极接地。由于稳压管ZD1的负极与三极管 Q1的基极连接,当三极管Q1的基极电容随着集电极充电而上升,并上升到稳压管ZD1可以导通电压的时候,三极管Q1的基极电压将稳定在稳压管ZD1的导通电压。假设稳压管ZD1的导通电压为Vz,则三极管Q1基极的稳定电压与稳压管ZD1的导通电压相同为Vz;因为三极管Q1的特性,三极管Q1的基极电压一直比发射极电压高0.6V左右,因此,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电压将稳定在Vz-0.6V 左右。从而使得三极管Q1的发射极维持于一工作电压并输出至储能模块20。即本技术方案主要通过稳压管ZD1的导通确定三极管Q1的基极电压,进而达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可稳定的输出电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供的直流降压电路,可应用于各种低压直流供电电路,如蜂鸣器供电、风机供电以及电池阀供电等;且可通过三极管Q1参数的不同选型适配不同的输出电流,通过稳压管ZD1的工作电压选型选择不同的输出电压。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储能模块20包括电容EC1,电容EC1的正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即三极管Q1的发射极经稳压管ZD1确定后的稳定电压经电容EC1的正极输入;电容EC1的负极则与稳压管ZD1的正极连接并接地。
在一种实施例中,直流降压电路还包括连接在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源输入端之间的第一限流模块。通过第一限流模块限制电源输入端输向三极管Q1的集电极的电流大小,以防止流向三极管Q1的集电极的电流过大而损坏三极管Q1。
具体地,第一限流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电源输入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因此,通过第一电阻 R1阻值参数的选型,可以改变电源输入端输向三极管Q1的集电极的电流大小。
在一种实施例中,直流降压电路还包括连接在三极管Q1的基极与电源输入端之间的第二限流模块。通过第二限流模块限制电源输入端输向三极管Q1的基极的电流大小,以防止流向三极管Q1的基极的电流过大而损坏三极管Q1。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限流模块包括第二电阻R2,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电源输入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因此,通过第二电阻R2阻值参数的选型,可以电源输入端输向三极管Q1的基极的电流大小。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限流模块还包括第二电阻R2,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因此,通过第一电阻R1和/或第二电阻R2阻值参数的选型,可以电源输入端输向三极管Q1的基极的电流大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直流供电电路,直流供电电路包括负载模块和前述的直流降压电路,负载模块的正极与直流降压电路中电容EC1的正极(即电源输出端)连接,负载模块的另一端与电容EC1的负极连接。三极管的截止状态对应负载模块的关,三极管的导通状态对应的是负载模块的开。当负载模块关闭,三极管截止不再导通;当负载模块打开而消耗电容EC1的能量,三极管Q1马上继续导通,从而实现稳定的直流电压输出电容EC1。
如图2所示,负载模块可包括第三电阻R3,第三电阻R3的一端电容EC1 的正极连接,负载模块的另一端与电容的负极连接。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直流降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恒压续流模块、储能模块以及稳压模块;
所述恒压续流模块的输入端与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恒压续流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储能模块连接,所述稳压模块与所述恒压续流模块的控制端连接以使所述恒压续流模块维持于一工作电压并输出至所述储能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降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恒压续流模块包括三极管Q1,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基极与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储能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所述稳压模块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降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模块包括稳压管ZD1,所述稳压管ZD1的负极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稳压管ZD1的正极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降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模块包括电容EC1,所述电容EC1的正极与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容EC1的负极与所述稳压管ZD1的正极连接并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流降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降压电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源输入端之间的第一限流模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流降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流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1,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流降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降压电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电源输入端之间的第二限流模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流降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流模块包括第二电阻R2,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流降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流模块还包括第二电阻R2,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
10.一种直流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供电电路包括负载模块和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直流降压电路,所述负载模块的正极与所述直流降压电路中电容EC1的正极连接,所述负载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EC1的负极连接。
CN202021789278.9U 2020-08-24 2020-08-24 直流降压电路及直流供电电路 Active CN2133420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89278.9U CN213342010U (zh) 2020-08-24 2020-08-24 直流降压电路及直流供电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89278.9U CN213342010U (zh) 2020-08-24 2020-08-24 直流降压电路及直流供电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42010U true CN213342010U (zh) 2021-06-01

Family

ID=76099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89278.9U Active CN213342010U (zh) 2020-08-24 2020-08-24 直流降压电路及直流供电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420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663092U (zh) 一种电池过充电保护电路
CN103904628A (zh) 一种充电器及其过流保护电路
CN114336857B (zh) 串联充电并联供电的转换电路
CN213342010U (zh) 直流降压电路及直流供电电路
CN210380344U (zh) 供电电路以及智能照明装置
CN204557272U (zh) 汽车稳压电源电路
CN207853533U (zh) 一种供电电路
CN211127576U (zh) 一种供电电路、电池及飞行器
CN202997654U (zh) 一种恒压恒流充电电路
CN213637156U (zh) 直流电源及其充电电路
CN218829210U (zh) 一种电池充放电电源电路
CN108429464B (zh) 一种环路稳定的电源系统
CN206542330U (zh) 一种基于可控精密稳压源的自激式Buck变换器
CN104092370A (zh) 一种自激式Boost电路
CN211127579U (zh) 高效率不同电压切换升压电路
CN216210701U (zh) 一种程控电源用输出控制系统
CN220985536U (zh) 降压电路、电源管理电路及其电子设备
CN220732393U (zh) 一种均压保护电路以及储能电源
CN212063538U (zh) 一种用于低压输入的低功耗usb充电电路
CN211981537U (zh) 一种电流兼容型充电电路及充电器
CN210724204U (zh) 电流防倒灌电路以及智能门锁系统
CN213402485U (zh) 电池输出欠压保护电路及电池保护管理装置
CN218041210U (zh) 一种dc-dc稳压电路
CN117713259A (zh) 锂电池激活电路
CN217590242U (zh) 一种输出过压保护电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