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12827U - 一种安全直肠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安全直肠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12827U
CN213312827U CN202021459354.XU CN202021459354U CN213312827U CN 213312827 U CN213312827 U CN 213312827U CN 202021459354 U CN202021459354 U CN 202021459354U CN 213312827 U CN213312827 U CN 2133128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se
tube
safe
gasbag
rect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5935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建文
梁镜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Huajia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Huajia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Huajia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Huajia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45935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128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128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128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安全直肠管,其前端用于插入人体直肠内,后端用于与外部的污物袋连接,所述安全直肠管包括软管,所述软管中用于插入人体直肠内的前端外周由外往内依次间隔设有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经充气后用于抵紧人体直肠的内壁,所述软管中穿插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连通的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所述软管上还穿插设有延伸至其前端并用于连通软管内外的第三导管。本实用新型在软管地一端上间隔设置两个气囊,从而可轮换对两个气囊进行充放气,实现交替压迫直肠不同部位的目的,避免了长期压迫同一部位造成的粘膜损伤,更避免了将气囊放置于肛管内对于患者造成的强烈不适感以及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

Description

一种安全直肠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导便器中的安全直肠管。
背景技术
在医疗临床工作中,由于危重症和截瘫等失能患者无法自行控制排便,导致此类患者的大便清理和肛周皮肤护理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的处理方式有:垫纸尿片、肛门塞、粗肛管接便等,但均无法解决不易清理、刺激皮肤、污染空气、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等问题,比较好的是用单气囊体内固定的导便器,但仍然无法避免长期将单气囊放置于肛管内,导致患者强烈不适,肛管粘膜持续受压造成缺血坏死,且现有的肛门管基本上是硬管,肛门括约肌在外力作用下持续扩张受损等严重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安全直肠管,在软管中插入人体直肠内的一端上间隔设置两个气囊,从而可轮换对两个气囊进行充放气,实现交替压迫直肠不同部位的目的,从而避免了长期压迫同一部位造成的粘膜损伤,更避免了将气囊放置于肛管内对于患者造成的强烈不适感以及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全直肠管,其前端用于插入人体直肠内,后端用于与外部的污物袋连接,所述安全直肠管包括软管,所述软管中用于插入人体直肠内的前端外周由外往内依次间隔设有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经充气后用于抵紧人体直肠的内壁,所述软管中穿插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连通的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所述软管上还穿插设有延伸至其前端并用于连通软管内外的第三导管。
进一步的,所述软管中用于与外部的污物袋连接的后端端部处套接有连接头。
进一步的,所述软管的后端外周设有至少两个凸起的第二卡扣,所述连接头的内侧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扣卡合的第二卡槽。
进一步的,所述软管与所述连接头的内壁之间设有套装于软管外周的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头与污物袋连接的后端外周设有外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软管的外侧端上还活动套设有用于夹闭软管的止流夹。
进一步的,所述软管的后端上还穿插设有延伸至所述止流夹下侧并用于连通软管内外的第四导管。
进一步的,所述软管的后端上设有环状的止流标记位,所述止流夹在夹闭软管时夹持在所述止流标记位上;所述第四导管的内侧端位于所述止流标记位的下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第三导管和第四导管的外侧端均设有注入部。
进一步的,所述软管、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均采用硅胶或橡胶制成;所述第一气囊经充气后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气囊经充气后的外径。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安全直肠管首先采用的是软管,软管的一端从肛门插入至靠近肛管处的直肠中,而在软管中插入人体直肠内的一端上间隔设置两个气囊,从而可轮换对两个气囊进行充放气,在确保直肠管固定于人体内及管口始终处于开放状态的情况下,实现交替压迫直肠不同部位的目的,让受压部位可以适当恢复正常血流供应,从而避免了单一气囊长期压迫同一部位造成的粘膜损伤,气囊放置于直肠内,更避免了将气囊放置于肛管内对于患者造成的强烈不适感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也不影响肛门括约肌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另外可利用第三导管向直肠内注入药液或冲洗液,而冲洗后的污物沿软管向外排出。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实施例中安全直肠管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安全直肠管后端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安全直肠管前端的透视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中大便安全收纳器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中污物袋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中固定盖和过滤膜与袋嘴间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2中固定盖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2中污物袋袋嘴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介绍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正文中如有“第一”、“第二”等描述,是用于区分不同的部件等,不代表先后顺序,也不限定“第一”和“第二”是不同的类型。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安全直肠管,其前端用于插入人体直肠内,后端用于与外部的污物袋连接,从而将人体内的排泄物通过该直肠管排出至污物袋内;该安全直肠管包括软管200,软管200中用于插入人体直肠内的前端外周由外往内依次间隔设有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202,第一气囊201位于软管内侧端端部的外周,在实际中,可将两个气囊间的间隔控制在1-5cm;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202经充气后用于抵紧人体直肠的内壁,从而将软管固定在人体内,对两个气囊充气的另一个目的是确保软管的管口呈开放状态,使排泄物进入软管内;软管200中穿插设有分别与第一气囊201 和第二气囊202连通的第一导管203和第二导管204,从而通过第一导管203 和第二导管204对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202进行充放气,软管200上还穿插设有延伸至其前端并用于连通软管200内外的第三导管205;其中,第一导管203、第二导管204和第三导管205的外侧端均置于人体外,从而便于从外部向导管内注入气体或液体;上述结构中,在软管中插入人体直肠内的一端上间隔设置两个气囊,从而可轮换对两个气囊进行充放气,在确保直肠管固定于人体内及管口始终处于开放状态的情况下,实现交替压迫直肠不同部位的目的,让受压部位可以适当恢复正常血流供应,从而避免了单一气囊长期压迫同一部位造成的粘膜损伤,气囊放置于直肠内,更避免了将气囊放置于肛管内对于患者造成的强烈不适感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也不影响肛门括约肌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另外可利用第三导管向直肠内注入药液或冲洗液,而冲洗后的污物沿软管向外排出;在实际应用中,可相隔数小时交替对两个气囊进行充放气,保护直肠粘膜,但在对某一气囊进行放气时不能彻底将气放完,而是稍微抽出一点气体,使气囊不紧紧压迫在直肠内壁上就行,确保软管在使用时其管口始终处于开放状态,将肠道排泄物全部排出体外。
具体的,软管200中用于与外部的污物袋连接的后端端部处套接有连接头210,通过连接头210使软管与外部的污物袋固接在一起。
具体的,软管200的后端外周对称设有两个凸起的第二卡扣206,连接头210的内侧设有与第二卡扣206卡合的第二卡槽211,从而对两者进行定位和套接;另外,为了使软管与连接头密封连接在一起,利用胶水将软管的外周与连接头的内壁粘接固定,从而使两者密封。
具体的,软管200与连接头210的内壁之间设有套装于软管200外周的密封圈220,从而进一步提高两者的密封性。
具体的,连接头210与污物袋连接的后端外周设有外螺纹212,利用外螺纹与污物袋螺纹连接,保证了软管内壁的光滑平整,也保证了软管外表面在使用期间始终处于清洁状态。
本实施例中,软管200的外侧端上还活动套设有用于夹闭软管200的止流夹230,通过止流夹的夹持将软管的外侧夹闭,防止在更换污物袋期间有肠道排泄物排出造成污染;该止流夹横向安装在软管上,止流夹的横截面为扁圆环形且其一侧边设有弹性卡口,而在止流夹的内侧壁上设有两个互相咬合或相对的卡牙231,其中一个卡牙设置在弹性卡口的内侧,软管设于两个卡牙之间,这样再将弹性卡口压紧时,通过两个卡牙压扁软管实现对软管的封闭。
具体的,软管200的后端上还穿插设有延伸至止流夹230下侧并用于连通软管内外的第四导管207,这样在通过止流夹230夹闭软管后,可通过第四导管向软管内注入消毒液,利用止流夹的封闭避免消毒液通过管体进入人体内,实现对止流夹以下的管体内壁进行冲洗,一是避免在更换污物袋时,管道内有残留的排泄物滴落,造成二次污染,二是用于向污物袋内注入足够消毒液,对排泄物作初步消毒处理;另外,只对管体的部分进行消毒冲洗,可减少消毒液的使用量和减少冲洗面积,避免污物袋所装的消毒液过多导致溢出。
具体的,软管200的后端上设有环状的止流标记位208,止流夹230的两个卡牙在夹闭软管时夹持在止流标记位208上,第四导管207的内侧端位于止流标记位208的下侧,通过设计止流标记位,从而对夹持位进行定位,使止流夹230的夹持位始终位于第四导管内侧管口的上端,避免止流夹在夹持时夹持到第四导管内侧管口的下端导致消毒液不能向下流入污物袋而进入人体内的问题。
具体的,第一导管203、第二导管204、第三导管205和第四导管207 的外侧端均向外延伸并在端部处设有注入部209;在实际使用中,在注入部 209上的注入口通过弹性物(例如塑胶)进行封闭,可利用针筒将空气、药液或消毒液通过注入部注入相应的导管内,在不注入时,注入部上的弹性物自动进行弹性复位而封闭住各导管。
本实施例中,软管、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第三导管和第四导管均采用医用级的硅胶或橡胶制成,且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第三导管和第四导管均与软管一体成型制成。
本实施例中,第一气囊经充气后的外径大于第二气囊经充气后的外径,人体的直肠长约10-12cm,直肠内外两端分别连接乙状结肠和肛管,且直肠的内径由内往外逐渐缩小,因此,本实施例中设置两个充气后不等大的气囊,放置在直肠深处的第一气囊可膨胀体积较大,靠近肛管的第二气囊可膨胀体积相对较小,这样有利于根据直肠的内径来固定软管,避免外侧的第二气囊对直肠的压力过大。
于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对两个气囊充气的方式改为注水,从而通过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向第一和第二气囊内注水,以使两个气囊膨胀。
实施例2
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一种大便安全收纳器,包括如实施例1 所述且其前端用于插入人体直肠内的安全直肠管以及与安全直肠管后端连接的污物袋,从而将人体内的排泄物通过软管排出至污物袋内;该安全直肠管包括软管200,软管200中用于插入人体直肠内的前端外周由外往内依次间隔设有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202,第一气囊201位于软管前端端部的外周,在实际中,可将两个气囊间的间隔控制在1-5cm;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202经充气后用于抵紧人体直肠的内壁,从而将软管固定在人体内,对两个气囊充气的另一个目的是确保软管的管口呈开放状态,使排泄物进入软管内;软管200中穿插设有分别与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202连通的第一导管203和第二导管204,从而通过第一导管203和第二导管204对第一气囊201和第二气囊202进行充放气,软管200上还穿插设有延伸至其前端并用于连通软管200内外的第三导管205;其中,第一导管203、第二导管 204和第三导管205的外侧端均置于人体外,从而便于从外部向导管内注入气体或液体;污物袋包括具有一袋嘴11的袋体1,袋嘴11与软管200的后端密封连接,袋嘴11的一侧贯穿设有排气通道12,排气通道12内设有将通道隔断的过滤膜2,排气通道12的外侧孔口处套设有向内压紧过滤膜2的固定盖3,避免过滤膜脱落,固定盖3的外侧端部处设有多个与排气通道12连通的排气孔31,即将该污物袋与导管组装成导便器时,患者排出的气体通过导管进入袋体内后从排气通道排出,且气体在排出的过程中被通道内的过滤膜进行过滤后从排气孔中排出;上述结构中,在软管中插入人体直肠内的一端上间隔设置两个气囊,从而可轮换对两个气囊进行充放气,在确保大便安全收纳器固定于人体内及管口始终处于开放状态的情况下,实现交替压迫直肠不同部位的目的,让受压部位可以适当恢复正常血流供应,从而避免了单一气囊长期压迫同一部位造成的粘膜损伤,气囊放置于直肠内,更避免了将气囊放置于肛管内对于患者造成的强烈不适感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也不影响肛门括约肌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另外可利用第三导管向直肠内注入药液或冲洗液,而冲洗后的污物沿软管向外排出;在实际应用中,可相隔数小时交替对两个气囊进行充放气,保护直肠粘膜,但在对某一气囊进行放气时不能彻底将气放完,而是稍微抽出一点气体,使气囊不紧紧压迫在直肠内壁上就行,确保软管在使用时其管口始终处于开放状态,将肠道排泄物全部排出体外;还通过在袋嘴上设置排气通道解决其的排气问题,并在排气通道中设置过滤膜对排出的气体进行过滤,用于对肠道排出气体进行过滤,吸附异味和病原微生物,防止肠道气体污染病房环境,确保安全性。
具体的,软管200与污物袋之间通过连接头210连接,软管200的后端外周对称设有两个凸起的第二卡扣206,连接头210的内侧设有与第二卡扣 206卡合的第二卡槽211,从而对两者进行定位和套接;另外,为了使软管与连接头密封连接在一起,利用胶水将软管的外周与连接头的内壁粘接固定,从而使两者密封。
具体的,软管200与连接头210的内壁之间设有套装于软管200外周的密封圈220,从而进一步提高两者的密封性;袋嘴11的内侧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卡扣111,连接头210的后端外周设有与第一卡扣111螺接的外螺纹212,利用外螺纹与污物袋的袋嘴内壁螺纹连接,保证了软管内壁的光滑平整,也保证了软管外表面在使用期间始终处于清洁状态,避免了管道污染。
本实施例中,软管200的后端上还活动套设有用于夹闭软管200的止流夹230,通过止流夹的夹持将软管的外侧端夹闭,防止在更换污物袋期间有肠道排泄物排出造成污染;该止流夹横向安装在软管上,止流夹的横截面为扁圆环形且其一侧边设有弹性卡口,而在止流夹的内侧壁上设有两个互相咬合或相对的卡牙231,其中一个卡牙设置在弹性卡口的内侧,软管设于两个卡牙之间,这样再将弹性卡口压紧时,通过两个卡牙压扁软管实现对软管的封闭。
具体的,软管200的外侧端上还穿插设有延伸至止流夹230下侧并用于连通软管内外的第四导管207,这样在通过止流夹230夹闭软管后,可通过第四导管向软管内注入消毒液,利用止流夹的封闭避免消毒液通过管体进入人体内,实现对止流夹以下的管体内壁进行冲洗,一是避免在更换污物袋时,管道内有残留的排泄物滴落,造成二次污染,二是用于向污物袋内注入足够消毒液,对排泄物作初步消毒处理;另外,只对管体的部分进行消毒冲洗,可减少消毒液的使用量和减少冲洗面积,避免污物袋所装的消毒液过多导致溢出。
具体的,软管200的后端上设有环状的止流标记位208,止流夹230的两个卡牙在夹闭软管时夹持在止流标记位208上,第四导管207的内侧端位于止流标记位208的下侧,通过设计止流标记位,从而对夹持位进行定位,使止流夹230的夹持位始终位于第四导管内侧管口的上端,避免止流夹在夹持时夹持到第四导管内侧管口的下端导致消毒液不能向下流入污物袋而进入人体内的问题。
具体的,第一导管203、第二导管204、第三导管205和第四导管207 的外侧端均向外延伸并在端部处设有注入部209;在实际使用中,在注入部 209上的注入口通过弹性物(例如塑胶)进行封闭,可利用针筒将空气、药液或消毒液通过注入部注入相应的导管内,在不注入时,注入部上的弹性物自动进行弹性复位而封闭住各导管。
具体的,污物袋还包括盖合于固定盖3的外周并用于密封排气孔31的密封盖4,固定盖3的外侧端凸出于排气通道12,便于密封盖与固定盖之间的套装。
具体的,排气通道12包括设于袋嘴11外侧的容纳槽121以及设于袋嘴 11内侧并与容纳槽121连通的排气斜孔122,排气斜孔122朝袋体内向下倾斜设置,将排气斜孔设计成上斜式的结构,避免了排泄物经排气斜孔附着在过滤膜上,影响空气过滤效果;过滤膜2设于容纳槽121的内侧并盖住排气斜孔122的外侧孔口,从而有效对从排气斜孔处排出的气体进行过滤,固定盖3的一端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套设于容纳槽121内。
具体的,排气斜孔122的外侧孔口位于容纳槽121的内侧中心,从而可确保排气斜孔122的外侧孔口被过滤膜整体盖住,并利用固定盖向内顶紧过滤膜的四周,避免排出的气体从过滤膜与凹槽间的间隙排出,确保所有排出的气体均经过过滤膜过滤,提高安全性,且排气斜孔的外侧孔口尺寸大于内侧孔口尺寸,即将内侧孔口设计的相对比较小,可更好的避免排泄物进入排气斜孔中;过滤膜2的尺寸小于或等于容纳槽121的尺寸,便于将过滤膜装入容纳槽中。
具体的,袋嘴11的外周活动套设有第一套环13,第一套环13可在袋嘴上进行360度旋转,密封盖4通过第一外延连接部131与第一套环13连接,从而在打开密封盖后,使其悬挂在袋嘴上,避免打开密封盖后容易造成密封盖遗失的问题;在实际中,密封盖4、第一外延连接部131和第一套环13三者通过一体成型制成。
本实施例中,污物袋还包括密封盖合于袋嘴11上的袋盖5,在将污物袋与软管分离后,通过袋盖对袋嘴的袋口进行密封,避免袋体内的排泄物流出;具体的,袋盖5的一侧设有插入袋嘴内侧用于密封袋口的凸台51,袋嘴11 内侧设有多个等距间隔设置的第一卡扣111,凸台51的外周设有与第一卡扣 111一一对应卡合的第一卡槽511;且凸台51插入袋嘴11内的深度高于或低于排气通道12,在凸台51插入袋嘴11内的深度低于排气通道12时,排气通道12的内侧孔口被凸台密封住,从而可避免在运输使用过后的污物袋时排泄物进入排气通道的情况。
具体的,袋嘴11的外周活动套设有第二套环14,第二套环14可在袋嘴上进行360度旋转,袋盖5通过第二外延连接部141与第二套环14连接,从而在打开袋盖后,使其悬挂在袋嘴上,避免打开袋盖后容易造成袋盖掉落或遗失的问题;在实际中,袋盖5、第二外延连接部141和第二套环14三者通过一体成型制成。
具体的,该污物袋还包括一端活动套设于袋嘴11外周的悬挂吊带6,悬挂吊带6可在袋嘴上进行360度旋转,该悬挂吊带为穿插式扣合结构,用于将污物袋悬挂于床边等位置。
本实施例中,袋嘴11的顶端外周设有一外径大于袋嘴外径的连接台15,连接台15与袋嘴的顶面之间形成一凹槽151,用于容纳连接头。
本实施例中,软管、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第三导管和第四导管均采用医用级的硅胶或橡胶制成,且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第三导管和第四导管均与软管一体成型制成。
本实施例中,第一气囊经充气后的外径大于第二气囊经充气后的外径,人体的直肠长约10-12cm,直肠内外两端分别连接乙状结肠和肛管,且直肠的内径由内往外逐渐缩小,因此,本实施例中设置两个充气后不等大的气囊,放置在直肠深处的第一气囊可膨胀体积较大,靠近肛管的第二气囊可膨胀体积相对较小,这样有利于根据直肠的内径来固定软管,避免外侧的第二气囊对直肠的压力过大。
本实施例中,过滤膜为透气防水膜,使该污物袋应用于常规病患身上。
于其它实施例中,针对感染了新冠病毒或其它传染病毒的患者,过滤膜采用KN90过滤膜、KN95过滤膜、KN100过滤膜、N95过滤膜、N99过滤膜或 N100过滤膜,且该过滤膜可为防水的或不防水的。
实施例2中所示的大便安全收纳器使用过程为:先用针筒通过注入部向第一气囊充入气体,使第一气囊处于半膨胀状态,而后用推杆的端部置于第一气囊和软管间的连接缝隙处,再通过推杆将软管推进插入到直肠处,然后对第一气囊继续充气至充满状态,充气后轻轻牵拉软管,确保软管不会轻易脱出体外,即说明第一气囊已成功固定于直肠内;固定好软管之后,再将可更换的污物袋通过悬挂吊带悬挂于床边,打开密封盖,通过排气通道将肠道排出的气体进行过滤后排出;当医护人员需要时可通过第三导管将药液或冲洗液注入肠道内,更换污物袋时,先用止流夹夹闭软管,然后通过第四导管注入消毒液对管道进行冲洗,再取下污物袋;取下污物袋后,立即将密封盖和袋盖分别盖于固定盖和袋嘴上进行密封。
于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对两个气囊充气的方式改为注水,从而通过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向第一和第二气囊内注水,以使两个气囊膨胀。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安全直肠管,其前端用于插入人体直肠内,后端用于与外部的污物袋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直肠管包括软管,所述软管中用于插入人体直肠内的前端外周由外往内依次间隔设有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经充气后用于抵紧人体直肠的内壁,所述软管中穿插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连通的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所述软管上还穿插设有延伸至其前端并用于连通软管内外的第三导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直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中用于与外部的污物袋连接的后端端部处套接有连接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直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的后端外周设有至少两个凸起的第二卡扣,所述连接头的内侧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扣卡合的第二卡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直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与所述连接头的内壁之间设有套装于软管外周的密封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直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头与污物袋连接的后端外周设有外螺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直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的外侧端上还活动套设有用于夹闭软管的止流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直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的后端上还穿插设有延伸至所述止流夹下侧并用于连通软管内外的第四导管。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直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的后端上设有环状的止流标记位,所述止流夹在夹闭软管时夹持在所述止流标记位上;所述第四导管的内侧端位于所述止流标记位的下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安全直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第三导管和第四导管的外侧端均设有注入部。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安全直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均采用硅胶或橡胶制成;所述第一气囊经充气后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气囊经充气后的外径。
CN202021459354.XU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安全直肠管 Active CN2133128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59354.XU CN213312827U (zh)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安全直肠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59354.XU CN213312827U (zh)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安全直肠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12827U true CN213312827U (zh) 2021-06-01

Family

ID=76090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59354.XU Active CN213312827U (zh)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安全直肠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128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47627B2 (en) Bowel management system
CA2379187C (en) Ostomy irrigation system
CN100450461C (zh) 一种肛肠管护理装置
CN105664336A (zh) 一种导便器
CN213312827U (zh) 一种安全直肠管
CN212490950U (zh) 一种大便安全收纳器
CN209847533U (zh) 一种可更换式回肠造口装置
CN213430901U (zh) 一种安全污物袋
CN111729138A (zh) 一种大便安全收纳器
KR101392386B1 (ko) 착용식 소변장치
CN211884726U (zh) 一种可冲洗式猪尾巴膀胱造瘘管
CN112618336B (zh) 一种用于鼻腔清洗的装置
CN210542645U (zh) 一种临床用灌肠装置
CN215275340U (zh) 一种防逆流型肛门管
CN205814760U (zh) 一种精准灌肠设备
CN213284812U (zh) 灌肠套件收集装置
CN209827707U (zh) 一种水状大便失禁引流装置
CN105413007B (zh) 结肠造口灌洗装置
CN215608183U (zh) 一种新型简易实用无创伤通便灌肠装置
CN113384391B (zh) 一种流量可控的造口清洗装置
CN220588677U (zh) 一次性灌肠器
CN219354855U (zh) 一种多功能可冲洗肛袋
CN219983576U (zh) 造口灌肠用品
CN215780342U (zh) 肝胆外科专用引流装置
CN219230884U (zh) 一种粪便引流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