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11154U - 一种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11154U
CN213311154U CN202021785992.0U CN202021785992U CN213311154U CN 213311154 U CN213311154 U CN 213311154U CN 202021785992 U CN202021785992 U CN 202021785992U CN 213311154 U CN213311154 U CN 2133111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th
transfer mattress
post
air chamber
oper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8599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宝富
伏传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178599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111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111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111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所述转移床垫包括第一布料和第二布料,所述第一布料位于所述第二布料的上方且两者的边缘处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布料和所述第二布料之间为气室,所述气室通过多个纵向分隔物被分割为多个纵向气室,包括位于所述转移床垫中间的第二气室和位于所述转移床垫两侧的第三气室;所述第二布料靠近所述纵向分隔物处设有多个排气孔;所述转移床垫的一端中间处设有头端孔;另一端的边缘处设有充气孔,本实用新型通过气室的孔径差,形成了第一内凹面和第二内凹面。第一内凹面能有效拖起患者;第二内凹面与所述排气孔排气形成一个空气回流区,能提升气垫悬浮的效率,节约充气装置的能源。

Description

一种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
背景技术
手术后病人的转运是医院手术室和外科病房每天都要遇到问题。传统的方法需要4-5个人,费时费力,随着肥胖病人越来越多,术后搬运转移病人至病房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实情。不恰当的搬运不仅会增加病人的痛苦,而且有可能造成新的伤害,如颈部损伤、肢体的挤压、手术部位收到影响等,都增加了病人及家属的痛苦。
现有充气式转移床垫大部分床垫底面为水平式,气体逸出速度快,升力不够大,需要大功率的充气装置;有些其结构较为复杂,仅一次性使用,造价高昂;有些需要绑带来固定患者的位置,在有些情况下,会显得比较麻烦;它们都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型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包括:
所述转移床垫包括第一布料和第二布料,所述第一布料位于所述第二布料的上方且两者的边缘处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布料和所述第二布料之间为气室,所述气室通过多个纵向分隔物被分割为多个纵向气室;所述第二布料靠近所述纵向分隔物处设有多个排气孔;所述转移床垫的一端中间处设有头端孔,另一端的边缘处设有充气孔。
优选的是,所述头端孔外侧设有第一气室,多个所述纵向气室包括位于所述转移床垫中间的第二气室和位于所述转移床垫两侧的第三气室;所述第一气室孔径大于所述第二气室孔径;所述第三气室孔径是所述第二气室孔径的3-5倍。
优选的是,所述排气孔为针刺小孔,其轴线与竖直方向成45度夹角。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布料由无纺织布制成;所述第二布料由尼龙布制成。
优选的是,所述头端孔的形状为半圆形。
优选的是,所述充气孔为环形筒状并连接有搭扣,所述搭扣为长条状。
优选的是,充气装置,所述充气装置与所述转移床垫通过所述充气孔连接;所述充气装置包括移动电源、风机本体和充气管路;所述移动电源设于所述风机本体之上,所述充气管路的一端连接所述风机本体,另一端连接所述充气孔。
优选的是,多个牵引带,多个所述牵引带设于所述转移床垫的四周,所述牵引带为C形,且其两端均与所述转移床垫的边缘处连接。
优选的是,一对捆绑带,所述一对捆绑带的一端分别设于所述转移床垫的中间两侧,另一端连接相对应的卡扣。
优选的是,起吊装置,所述起吊装置与所述转移床垫通过牵引带连接;所述起吊装置包括控制盒、气缸、挂钩、气体管路、阀岛、多个小滑轮、滑车和工字行架;所述工字行架固定连接在天花板上;所述小滑轮、所述滑车均设于所述工字行架上,所述气缸悬挂于所述滑车的下方;所述挂钩悬挂于所述气缸的下方;多个所述小滑轮与所述气体管路悬挂连接;所述气体管路分别与所述气缸、所述控制盒、所述阀岛连接,所述阀岛与地面固定连接。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结构简单,无纺布和尼龙布材料,可清洗及高压消毒,也可一次性使用,价格低廉。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充气后表面无纺布层形成的第一凹面能托起住患者,防止患者滑脱导致二次损伤,安全方便。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充气后底面尼龙层形成一个内凹的封闭空间。通过排气孔逸出气体形成气体回流区,提升气垫悬浮的效率,节约充气装置能源。
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起吊装置绝大部分都悬挂于天花板上,节约了手术地面空间,同时在人员不足或病人超重的情况下,可以起辅助抬升的作用。
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充气装置上加装移动电源,不需要连接固定电源,方便移动充气装置。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的横向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的纵向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中局部充气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的仰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起吊装置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充气装置示意图。
1-1为第一布料、1-2为第二布料、2为捆绑带、2-1为卡扣、3为充气孔、3-1为搭扣、4为第一气室、5为纵向气室、5-1为第二气室、5-2为第三气室、6为纵向分隔物、7为头端孔、8为牵引带、9为排气孔、10第一内凹面、11为第二内凹面、12为气缸、13为挂钩、14为气体管路、15为阀岛、16为小滑轮、17为滑车、18为工字行架、19为控制盒、20为风机本体、21为充气管路、22为移动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包括:
转移床垫,所述转移床垫包括第一布料1-1和第二布料1-2,所述第一布料1-1位于所述第二布料1-2的上方且两者的边缘处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布料1-1和所述第二布料1-2之间为气室,所述气室通过多个纵向分隔物6被分割为多个纵向气室5;所述第二布料1-2靠近所述纵向分隔物6处设有多个排气孔9;所述转移床垫的一端中间处设有头端孔7,另一端的边缘处设有充气孔3。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通过纵向分隔物6可以形成不同形状的纵向气室5。孔径不同的纵向气室5形成了第一内凹面10和第二内凹面11,排气孔9排出的气体与形成的第二内凹面11形成气体回流区。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充气前,所述床垫仅为两层布料的厚度,可以平铺在手术台上。充气后,形成的第一内凹面10可以托起患者;第二内凹面11形成的气体回流区可以减小气体逸出速度,提升气垫悬浮的效率,节约充气装置的能源。
参阅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头端孔7外侧设有第一气室4,多个所述纵向气室5包括位于所述转移床垫中间的第二气室5-1和位于所述转移床垫两侧的第三气室5-2;所述第一气室4孔径大于所述第二气室5-1孔径;所述第三气室5-2孔径是所述第二气室5-1孔径的3-5倍。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在气垫内部孔径不一样,其充气后扩展到竖直方向的高度也不一样,将第三气室5-2孔径设置成第二气室5-1孔径的3-5倍,使充气后气垫两侧气室膨胀增高,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封闭区。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充气后第一布料1-1能形成第一内凹面10和第二内凹面11,第一内凹面10能托起患者,防止患者滑脱导致二次损伤,安全方便。
参阅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孔9为针刺小孔,其轴线与竖直方向成45度夹角。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充气时,第二内凹面11和床面形成了一个封闭区。排气孔9将气体排出碰到床面反射到第二内凹面11一个冲击力,在封闭区形成一个气体回流区,抬升气垫,气体逸出。通过优化排气孔9与竖直方向的角度,使得排气孔9排出气体给第二内凹面11的冲击力最大化提升气垫的悬浮效率。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降低了底面摩擦系数,减小气体逸出速度,提升气垫悬浮的效率,节约充气装置能源。
参阅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布料1-1由无纺织布制成;所述第二布料1-2由尼龙布制成。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在使用时在病人身体下方先铺设,第一布料1-1朝上,第二布料1-2朝下;上面无纺布亲肤、抗菌、易消毒,适合放置病人;下面尼龙布耐磨,可更换。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无纺布材料和尼龙材料制成的床垫,可一次性使用,也可清洗及高压消毒循环使用,降低成本。
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头端孔7的形状为半圆形。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符合人体工程学。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可以放后脑勺,防止凸起受压。
参阅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气孔3为环形筒状并连接有搭扣3-1,所述搭扣3-1为长条状。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所述搭扣3-1材料为尼龙材料,可以密封充气孔3和充气管路21。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所述搭扣3-1用于将充气孔3反折固定于床垫上;使用时用于将充气装置与充气孔3固定密封。
参阅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气装置与所述转移床垫通过所述充气孔3连接;所述充气装置包括移动电源22、风机本体20和充气管路21;所述移动电源22设于所述风机本体20之上,所述充气管路21的一端连接所述风机本体20,另一端连接所述充气孔3。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所述移动电源22为风机本体20提供能源。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不需要连接固定电源,方便移动充气装置。
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牵引带8,多个所述牵引带8设于所述转移床垫的四周,所述牵引带8为C形,且其两端均与所述转移床垫的边缘处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牵引带8可以让拉扯力均匀分布在气垫上。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拖拉牵引带8实现转运操作,便捷省力。也可以用起吊装置通过牵引带8进行起吊。
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一对捆绑带2,所述一对捆绑带2的一端分别设于所述转移床垫的中间两侧,另一端连接相对应的卡扣2-1。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捆绑带2上连接有卡扣2-1,类似于平时所用背包的卡扣,拔插式设计,捆绑带2可选择性的使用。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固定患者的位置,避免患者滑脱,同时医护人员可以针对不同体型的病人调整捆绑带2的长度,使用方便。
参阅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起吊装置,所述起吊装置与所述转移床垫通过牵引带8连接;所述起吊装置包括控制盒19、气缸12、挂钩13、气体管路14、阀岛15、多个小滑轮16、滑车17和工字行架18;所述工字行架18固定连接在天花板上;所述小滑轮16、所述滑车17均设于所述工字行架18上,所述气缸12悬挂于所述滑车17的下方;所述挂钩13悬挂于所述气缸12的下方;多个所述小滑轮16与所述气体管路14悬挂连接;所述气体管路14分别与所述气缸12、所述控制盒19、所述阀岛15连接,所述阀岛15与地面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气体管路14连接到阀岛15,气缸12,控制盒19形成了气动回路,通过控制盒19上按钮控制阀岛15切换气动回路,可以控制气缸12的伸缩,进而起吊转移床垫。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起吊装置绝大部分都悬挂于天花板上,节约了手术地面空间,同时在人员不足或病人超重的情况下,可以起辅助抬升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与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10)

1.一种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移床垫,所述转移床垫包括第一布料(1-1)和第二布料(1-2),所述第一布料(1-1)位于所述第二布料(1-2)的上方且两者的边缘处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布料(1-1)和所述第二布料(1-2)之间为气室,所述气室通过多个纵向分隔物(6)被分割为多个纵向气室(5);所述第二布料(1-2)靠近所述纵向分隔物(6)处设有多个排气孔(9);所述转移床垫的一端中间处设有头端孔(7),另一端的边缘处设有充气孔(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端孔(7)外侧设有第一气室(4),多个所述纵向气室(5)包括位于所述转移床垫中间的第二气室(5-1)和位于所述转移床垫两侧的第三气室(5-2);所述第一气室(4)孔径大于所述第二气室(5-1)孔径;所述第三气室(5-2)孔径是所述第二气室(5-1)孔径的3-5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孔(9)为针刺小孔,其轴线与竖直方向成45度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布料(1-1)由无纺织布制成;所述第二布料(1-2)由尼龙布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端孔(7)的形状为半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孔(3)为环形筒状并连接有搭扣(3-1),所述搭扣(3-1)为长条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充气装置,所述充气装置与所述转移床垫通过所述充气孔(3)连接;所述充气装置包括移动电源(22)、风机本体(20)和充气管路(21);所述移动电源(22)设于所述风机本体(20)之上,所述充气管路(21)的一端连接所述风机本体(20),另一端连接所述充气孔(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牵引带(8),多个所述牵引带(8)设于所述转移床垫的四周,所述牵引带(8)为C形,且其两端均与所述转移床垫的边缘处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两个捆绑带(2),两个所述捆绑带(2)分别设于所述转移床垫的两侧中间位置,且两个所述捆绑带(2)的端部通过卡扣(2-1)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起吊装置,所述起吊装置与所述转移床垫通过牵引带(8)连接;所述起吊装置包括控制盒(19)、气缸(12)、挂钩(13)、气体管路(14)、阀岛(15)、多个小滑轮(16)、滑车(17)和工字行架(18);所述工字行架(18)固定连接在天花板上;所述小滑轮(16)、所述滑车(17)均设于所述工字行架(18)上,所述气缸(12)悬挂于所述滑车(17)的下方;所述挂钩(13)悬挂于所述气缸(12)的下方;多个所述小滑轮(16)与所述气体管路(14)悬挂连接;所述气体管路(14)分别与所述气缸(12)、所述控制盒(19)、所述阀岛(15)连接,所述阀岛(15)与地面固定连接。
CN202021785992.0U 2020-08-25 2020-08-25 一种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 Active CN2133111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85992.0U CN213311154U (zh) 2020-08-25 2020-08-25 一种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85992.0U CN213311154U (zh) 2020-08-25 2020-08-25 一种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11154U true CN213311154U (zh) 2021-06-01

Family

ID=76099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85992.0U Active CN213311154U (zh) 2020-08-25 2020-08-25 一种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111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40461A1 (en) * 2021-08-25 2023-03-01 GBUK Group Limited Transfer mattres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40461A1 (en) * 2021-08-25 2023-03-01 GBUK Group Limited Transfer mattres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35251B2 (ja) 患者を位置決めするための膨張可能なスリング及び方法
US7574761B2 (en) Inflatable mattress and method for positioning a patient
US6085372A (en) Anti-decubitus pneumatic mattress
CN103800152B (zh) 多功能床垫
CN213311154U (zh) 一种手术后充气式转移床垫
CN112842758A (zh) 防褥疮且便于转运的医用垫
CN203841944U (zh) 多功能床垫
CN201267584Y (zh) 一种医用充气床垫
CN208426337U (zh) 一种气动翻身床垫
CN215229550U (zh) 防褥疮且便于转运的医用垫
CN210020150U (zh) 一种交替充气式按摩体位垫
CN216148482U (zh) 一种内置拉环的充气悬浮床单
CN215652239U (zh) 一种平车过床器
CN210582913U (zh) 一种用于病人腰部缓解压疮的装置
CN215937832U (zh) 一种胸外科术后护理带
CN216570560U (zh) 具有翻身辅助功能的护理床垫
CN212877747U (zh) 多功能妇科术后病号裤
CN210521270U (zh) 用于辅助患者翻身时的安全防护装置
CN113730137A (zh) 一种平车过床器
GB2611058A (en) Inflatable support
CN205626313U (zh) 一种使用方便的急诊内科担架
MXPA06006954A (en) Pneumatic lif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