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96583U - 一种防反水地漏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反水地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96583U
CN213296583U CN202021111535.3U CN202021111535U CN213296583U CN 213296583 U CN213296583 U CN 213296583U CN 202021111535 U CN202021111535 U CN 202021111535U CN 213296583 U CN213296583 U CN 2132965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or drain
drain core
grate
cover plate
rever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1153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仓
闫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Bo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o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2111153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965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965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965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反水地漏,包括漏斗和地漏芯,所述漏斗包括用于过滤沉积物的箅子和用于支撑箅子的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支撑台阶,所述箅子设置于支撑台阶上,所述地漏芯设置于漏斗的内部,所述地漏芯包括盖板、空心球体和地漏芯筒体,所述空心球体设置于地漏芯筒体中,位于盖板的下方,可根据浮力沿着地漏芯筒体壁上下移动。当防反水地漏正常工作时,污水从箅子上方流入,经过地漏芯的盖板和下方的地漏芯筒体流入下水道,当出现反水时,空心球体在浮力的作用下沿着地漏芯筒体侧壁浮起,封住盖板的下部,从而达到防反水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防反水地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反水地漏。
背景技术
地漏作为连接排水管道系统与室内地面的重要接口,具有防堵、防臭、防反水等功能,但现有的地漏防反水效果较差,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当排水管道中的的排水量过大或排水管发生堵塞时,地漏容易反水,造成室内积水。
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反水地漏,旨在解决现有地漏防反水效果差、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反水地漏,包括漏斗和地漏芯,所述漏斗包括用于过滤沉积物的箅子和用于支撑箅子的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支撑台阶,所述箅子设置于支撑台阶上,所述地漏芯设置于漏斗的内部,所述地漏芯包括盖板、空心球体和地漏芯筒体,所述空心球体设置于地漏芯筒体中,位于盖板的下方,可根据浮力沿着地漏芯筒体壁上下移动。
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用于支撑地漏芯的支撑平台,所述地漏芯架设于支撑平台上。
所述盖板为凸台状,所述盖板倒立设置于支撑平台上。
所述盖板与地漏芯筒体通过螺纹件连接,所述螺纹件设置于地漏芯筒体的上端。
所述盖板的中心设置有用于限制空心球体上下移动的盖板孔。
所述箅子为镂空的箅子。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的防反水地漏,包括漏斗和地漏芯,所述漏斗包括用于过滤沉积物的箅子和用于支撑箅子的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支撑台阶,所述箅子设置于支撑台阶上,所述地漏芯设置于漏斗的内部,所述地漏芯包括盖板、空心球体和地漏芯筒体,所述空心球体设置于地漏芯筒体中,位于盖板的下方,可根据浮力沿着地漏芯筒体壁上下移动。当防反水地漏正常工作时,污水从箅子上方流入,经过地漏芯的盖板和下方的地漏芯筒体流入下水道,当出现反水时,空心球体在浮力的作用下沿着地漏芯筒体侧壁浮起,封住盖板的下部,从而达到防反水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反水地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装设于”、“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一种防反水地漏,包括漏斗1和地漏芯2,所述漏斗1包括用于过滤沉积物的箅子10和用于支撑箅子10的底座11,所述底座11上设置有支撑台阶12,所述箅子10设置于支撑台阶12上,所述地漏芯2设置于漏斗1的内部,所述地漏芯2包括盖板20、空心球体21和地漏芯筒体22,所述空心球体设置于地漏芯筒体22中,位于盖板20的下方,可根据浮力沿着地漏芯筒体22壁上下移动。
所述箅子10为镂空的箅子10,镂空的箅子10使得水流更加的平缓,避免了因水流冲击过大导致地漏芯2错位,所述箅子10的外缘架设于底座11的支撑台阶12上用于隔离沉积物,避免沉积物从箅子10进入地漏芯2,所述支撑台阶12的两端的伸出部架设于下水道口支撑整个地漏,所述盖板20的上表面的中心也为镂空的,作为二次过滤沉积物的屏障,使得过滤效果更好,所述空心球体21为不锈钢空心球,所述地漏芯筒体22为6根圆筋组成的筐,为地漏芯筒体22中的空心球体21起导向作用。当防反水地漏正常工作时,污水从箅子10上方流入,经过地漏芯2的盖板20和下方的地漏芯筒体22流入下水道,当出现反水时,空心球体21在浮力的作用下沿着地漏芯筒体22侧壁浮起,封住盖板的下部,从而达到防反水的效果。
所述底座11上还设置有用于支撑地漏芯2的支撑平台,所述地漏芯2架设于支撑平台上(图中未标注),所述支撑平台的两侧为圆弧状,使得水流更加的顺畅。
所述盖板20为凸台状,所述盖板20倒立设置于支撑平台上,所述盖板20与地漏芯筒体22通过螺纹件23连接,所述螺纹件23设置于地漏芯筒体22的上端。
所述盖板20的上端在重力的作用下与支撑平台抵接,通过所述盖板20将整个地漏芯2支撑于底座11的水流通道上,所述盖板20的下端与螺纹件23内壁通过螺接的方式紧固,所述螺纹件23的下端通过焊接的方式设置于地漏芯筒体22的上端。
所述盖板20的中心设置有用于限制空心球体上下移动的盖板孔24,所述盖板孔24的直径小于空心球体21的直径,当出现反水现象时,空心球体21沿着地漏芯筒体22的侧壁向上浮起,直到空心球体21的侧壁与盖板20的下端抵接,从而达到密封的效果,实现地漏的防反水功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反水地漏,包括漏斗和地漏芯,所述漏斗包括用于过滤沉积物的箅子和用于支撑箅子的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支撑台阶,所述箅子设置于支撑台阶上,所述地漏芯设置于漏斗的内部,所述地漏芯包括盖板、空心球体和地漏芯筒体,所述空心球体设置于地漏芯筒体中,位于盖板的下方,可根据浮力沿着地漏芯筒体壁上下移动。当防反水地漏正常工作时,污水从箅子上方流入,经过地漏芯的盖板和下方的地漏芯筒体流入下水道,当出现反水时,空心球体在浮力的作用下沿着地漏芯筒体侧壁浮起,封住盖板的下部,从而达到防反水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防反水地漏,包括漏斗和地漏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包括用于过滤沉积物的箅子和用于支撑箅子的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支撑台阶,所述箅子设置于支撑台阶上,所述地漏芯设置于漏斗的内部,所述地漏芯包括盖板、空心球体和地漏芯筒体,所述空心球体设置于地漏芯筒体中,位于盖板的下方,可根据浮力沿着地漏芯筒体壁上下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反水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用于支撑地漏芯的支撑平台,所述地漏芯架设于支撑平台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反水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为凸台状,所述盖板倒立设置于支撑平台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反水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与地漏芯筒体通过螺纹件连接,所述螺纹件设置于地漏芯筒体的上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反水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的中心设置有用于限制空心球体上下移动的盖板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反水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箅子为镂空的箅子。
CN202021111535.3U 2020-06-16 2020-06-16 一种防反水地漏 Active CN2132965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11535.3U CN213296583U (zh) 2020-06-16 2020-06-16 一种防反水地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11535.3U CN213296583U (zh) 2020-06-16 2020-06-16 一种防反水地漏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96583U true CN213296583U (zh) 2021-05-28

Family

ID=76017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11535.3U Active CN213296583U (zh) 2020-06-16 2020-06-16 一种防反水地漏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965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90036931A (ko) 배수트랩
CN213296583U (zh) 一种防反水地漏
CN211948791U (zh) 一种城市排水分流井
CN201043288Y (zh) 防臭防虫防返水地漏
CN214884239U (zh) 一种地漏
CN202081501U (zh) 自动密封型防臭地漏
CN211973778U (zh) 一种城市排水井
CN201010956Y (zh) 浮球式防污水止回器
CN208763156U (zh) 一种建筑排水汇集装置
CN108797771B (zh) 双浮力球防返溢地漏
CN109281383B (zh) 一种大流量浮球式地漏
CN209603264U (zh) 具有截流功能的雨水口
CN111155606A (zh) 一种带有主副止回阀的新型下水管道
CN207110000U (zh) 多用防臭防倒灌下水器
CN201512856U (zh) 新型地漏
CN202882067U (zh) 偏心浮球式地漏
CN202440929U (zh) 多功能地漏
CN209352609U (zh) 一种防止磁体流失的混凝池
CN211621821U (zh) 一种带有主副止回阀的新型下水管道
CN202144604U (zh) 一种储水装置
CN212427219U (zh) 一种防倒灌式井盖
CN220849009U (zh) 一种游泳池回水装置
CN212358532U (zh) 一种具备防逆流功能的浮球地漏
CN2844243Y (zh) 子母式马桶用水箱
CN214738636U (zh) 一种双防臭防返水地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