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50080U - 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250080U CN213250080U CN202021044672.XU CN202021044672U CN213250080U CN 213250080 U CN213250080 U CN 213250080U CN 202021044672 U CN202021044672 U CN 202021044672U CN 213250080 U CN213250080 U CN 21325008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miting
- limiting surface
- plate body
- guard plate
- knee joi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包括转动连接的大腿支撑板和小腿支撑板,所述大腿支撑板包括上护板和设置于上护板上的第一内垫块,上护板包括第一护板本体和设置于第一护板本体上的第一台阶形限位结构,第一台阶形限位结构位于第一护板本体和第一内垫块之间。本实用新型的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通过在护板内侧设置台阶形限位结构,使得使用过程中不容易向下滑落,提高使用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护膝器械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膝关节减负荷装置为接地架构式,主要用于半月板及膝关节软骨面损伤的临床治疗,经统计疗效满意,但体积较大,携带不方便,不方便患者使用。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向下滑落,使用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目的是提高使用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包括转动连接的大腿支撑板和小腿支撑板,所述大腿支撑板包括上护板和设置于上护板上的第一内垫块,上护板包括第一护板本体和设置于第一护板本体上的第一台阶形限位结构,第一台阶形限位结构位于第一护板本体和第一内垫块之间。
所述第一台阶形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护板本体上的第一限位凸起,第一限位凸起设置多个且所有第一限位凸起为沿第一护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包括第一上限位面和第二上限位面,第一上限位面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护板本体连接,第一上限位面的第二端与第二上限位面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上限位面的第二端与第一护板本体连接,第一上限位面的第二端与第一护板本体之间具有距离,且同一个第一限位凸起的第一上限位面位于第二上限位面的上方。
对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其中一个第一限位凸起的第二上限位面的第二端与另一个第一限位凸起的第一上限位面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小腿支撑板包括下护板和设置于下护板上的第二内垫块,下护板包括第二护板本体和设置于第二护板本体上的第二台阶形限位结构,第二台阶形限位结构位于第二护板本体和第二内垫块之间。
所述第二台阶形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护板本体上的第二限位凸起,第二限位凸起设置多个且所有第二限位凸起为沿第二护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包括第一下限位面和第二下限位面,第一下限位面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护板本体连接,第一下限位面的第二端与第二下限位面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下限位面的第二端与第一护板本体连接,第一下限位面的第二端与第二护板本体之间具有距离,且同一个第二限位凸起的第一下限位面位于第二下限位面的下方。
对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其中一个第二限位凸起的第二下限位面的第二端与另一个第二限位凸起的第一下限位面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的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大腿支撑板上的上平衡带、上固定带和上加强带,上平衡带、上固定带和上加强带均为弹性扎带。
所述的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小腿支撑板上的下平衡带、下固定带和下加强带,下平衡带、下固定带和下加强带均为弹性扎带。
本实用新型的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通过在护板内侧设置台阶形限位结构,使得使用过程中不容易向下滑落,提高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台阶形限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二台阶形限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第一护板本体;2、第一内垫块;3、第一限位凸起;4、第一上限位面;5、第二上限位面;6、第二护板本体;7、下支撑板;8、第二限位凸起;9、第一下限位面;10、第二下限位面;11、上平衡带;12、上固定带;13、上加强带;14、下平衡带;15、下固定带;16、下加强带;17、旋转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并不代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包括转动连接的大腿支撑板和小腿支撑板,大腿支撑板包括上护板和设置于上护板上的第一内垫块2,上护板包括第一护板本体1和设置于第一护板本体1上的第一台阶形限位结构,第一台阶形限位结构位于第一护板本体1和第一内垫块2之间。
具体地说,如图1和图2所示,大腿支撑板还包括与第一护板本体1固定连接的旋转板17,旋转板17位于第一护板本体1的下方,旋转板17的上端与第一护板本体1的下端固定连接,旋转板17的下端与小腿支撑板转动连接。第一内垫块2是用于与患者大腿处皮肤接触,第一内垫块2的材质为医用纺织材料,以满足使用者对舒适性的要求。第一内垫块2位于第一护板本体1的内侧,第一内垫块2与上护板的内壁面固定连接,第一内垫块2与第一台阶形限位结构和第一护板本体1贴合。第一台阶形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第一护板本体1上的第一限位凸起3,第一限位凸起3设置多个且所有第一限位凸起3为沿第一护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一护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与人体大腿长度方向相平行。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限位凸起3包括第一上限位面4和第二上限位面5,第一上限位面4的第一端与第一护板本体1连接,第一上限位面4的第二端与第二上限位面5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上限位面5的第二端与第一护板本体1连接,第一上限位面4的第二端与第一护板本体1之间具有距离,且同一个第一限位凸起3的第一上限位面4位于第二上限位面5的上方。第一限位凸起3为固定设置在第一护板本体1的内壁面上,第一上限位面4为与第一护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平面,第二上限位面5为倾斜设置的平面,第二上限位面5的倾斜方向与第一护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第一上限位面4和第二上限位面5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护板本体1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第一上限位面4和第二上限位面5为沿第一护板本体1的整个宽度方向延伸。第一上限位面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第一上限位面4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第一上限位面4的宽度方向与第一护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相垂直,第一上限位面4的第一端与第一护板本体1固定连接,第一上限位面4的第二端与第二上限位面5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二上限位面5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第二上限位面5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第二上限位面5的宽度方向也即其倾斜方向,第二上限位面5的第二端与第一护板本体1固定连接,第二上限位面5的第二端位于第一端的下方。
如图2所示,对于相邻的两个第一限位凸起3,其中一个第一限位凸起3的第二上限位面5的第二端与另一个第一限位凸起3的第一上限位面4的第一端连接,也即位于上方的第一限位凸起3的第二上限位面5的第二端与位于下方的第一限位凸起3的第一上限位面4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二上限位面5的第一端与第一护板本体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上限位面5的第二端与第一护板本体1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上护板的内壁面上形成台阶形的限位结构,以产生提升力,阻止膝关节减负荷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向下滑动,提高使用效果。
如图1和图3所示,小腿支撑板包括下护板和设置于下护板上的第二内垫块,下护板包括第二护板本体6和设置于第二护板本体6上的第二台阶形限位结构,第二台阶形限位结构位于第二护板本体6和第二内垫块之间。小腿支撑板还包括与第二护板本体6固定连接的下支撑板7,下支撑板7位于第二护板本体6的上方,下支撑板7的下端与第二护板本体6的上端固定连接,下支撑板7的上端与旋转板17的下端转动连接。第二内垫块是用于与患者小腿处皮肤接触,第二内垫块的材质为医用纺织材料,以满足使用者对舒适性的要求。第二内垫块位于第二护板本体6的内侧,第二内垫块与下护板的内壁面固定连接,第二内垫块与第二台阶形限位结构和第二护板本体6贴合。第二台阶形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第二护板本体6上的第二限位凸起8,第二限位凸起8设置多个且所有第二限位凸起8为沿第二护板本体6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二护板本体6的长度方向与人体小腿长度方向相平行。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限位凸起8包括第一下限位面9和第二下限位面10,第一下限位面9的第一端与第二护板本体6连接,第一下限位面9的第二端与第二下限位面10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下限位面10的第二端与第一护板本体1连接,第一下限位面9的第二端与第二护板本体6之间具有距离,且同一个第二限位凸起8的第一下限位面9位于第二下限位面10的下方。第二限位凸起8为固定设置在第二护板本体6的内壁面上,第一下限位面9为与第二护板本体6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平面,第二下限位面10为倾斜设置的平面,第二下限位面10的倾斜方向与第二护板本体6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第一下限位面9和第二下限位面10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护板本体6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第一下限位面9和第二下限位面10为沿第二护板本体6的整个宽度方向延伸。第一下限位面9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第一下限位面9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第一下限位面9的宽度方向与第二护板本体6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相垂直,第一下限位面9的第一端与第二护板本体6固定连接,第一下限位面9的第二端与第二下限位面1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二下限位面1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第二下限位面10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第二下限位面10的宽度方向也即其倾斜方向,第二下限位面10的第二端与第二护板本体6固定连接,第二下限位面10的第二端位于第一端的上方。
如图3所示,对于相邻的两个第二限位凸起8,其中一个第二限位凸起8的第二下限位面10的第二端与另一个第二限位凸起8的第一下限位面9的第一端连接,也即位于下方的第二限位凸起8的第二下限位面10的第二端与位于上方的第二限位凸起8的第一下限位面9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二下限位面10的第一端与第二护板本体6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下限位面10的第二端与第二护板本体6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下护板的内壁面上形成台阶形的限位结构,以产生向下的阻力,阻止膝关节减负荷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向下滑动,提高使用效果。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大腿支撑板上的上平衡带11、上固定带12和上加强带13,上平衡带11、上固定带12和上加强带13均为弹性扎带,可通过毛勾带粘贴连接。上护板设置两个,两个上护板为相对布置,在使用时,将两个上护板分别置于患者大腿两侧,然后使用上平衡带11、上固定带12和上加强带13将上护板绑缚固定在患者大腿上。上护板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护板本体1上的上拉力杆,上拉力杆与第一护板本体1固定连接,上拉力杆具有让上固定带12、上平衡带11和上加强带13穿过的长槽。上固定带12穿过两个上护板的上拉力杆上的长槽,上固定带12的一端与其中一个上护板连接,上固定带12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上固定带12用于将两个上护板绑缚固定到人体大腿上。上平衡带11位于上固定带12的外侧,上平衡带11与两个上护板连接,上平衡带11从上固定带12的后侧绕过。上加强带13也位于上固定带12的外侧,上加强带13的一端与其中一个上护板连接,上加强带13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上加强带13也用于将两个上护板绑缚固定到人体大腿上,且上加强带13从上固定带12的前侧绕过。通过设置上平衡带11、上固定带12和上加强带13,可以保持装置的中立位和增强外固定捆扎力。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小腿支撑板上的下平衡带14、下固定带15和下加强带16,下平衡带14、下固定带15和下加强带16均为弹性扎带,可通过毛勾带粘贴连接。下护板设置两个,两个下护板为相对布置,在使用时,将两个下护板分别置于患者小腿两侧,然后使用下平衡带14、下固定带15和下加强带16将下护板绑缚固定在患者小腿上。下护板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护板本体1上的下拉力杆,下拉力杆与第二护板本体6固定连接,下拉力杆具有让下固定带15、下平衡带14和下加强带16穿过的长槽。下固定带15穿过两个下护板的下拉力杆上的长槽,下固定带15的一端与其中一个下护板连接,下固定带15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下固定带15用于将两个下护板绑缚固定到人体小腿上。下平衡带14位于下固定带15的外侧,下平衡带14与两个下护板连接,下平衡带14从下固定带15的后侧绕过。下加强带16也位于下固定带15的外侧,下加强带16的一端与其中一个下护板连接,下加强带16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下加强带16也用于将两个下护板绑缚固定到人体小腿上,且下加强带16从下固定带15的前侧绕过。通过设置下平衡带14、下固定带15和下加强带16,可以保持装置的中立位和增强外固定捆扎力。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包括转动连接的大腿支撑板和小腿支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腿支撑板包括上护板和设置于上护板上的第一内垫块,上护板包括第一护板本体和设置于第一护板本体上的第一台阶形限位结构,第一台阶形限位结构位于第一护板本体和第一内垫块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台阶形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护板本体上的第一限位凸起,第一限位凸起设置多个且所有第一限位凸起为沿第一护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包括第一上限位面和第二上限位面,第一上限位面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护板本体连接,第一上限位面的第二端与第二上限位面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上限位面的第二端与第一护板本体连接,第一上限位面的第二端与第一护板本体之间具有距离,且同一个第一限位凸起的第一上限位面位于第二上限位面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其中一个第一限位凸起的第二上限位面的第二端与另一个第一限位凸起的第一上限位面的第一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支撑板包括下护板和设置于下护板上的第二内垫块,下护板包括第二护板本体和设置于第二护板本体上的第二台阶形限位结构,第二台阶形限位结构位于第二护板本体和第二内垫块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台阶形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护板本体上的第二限位凸起,第二限位凸起设置多个且所有第二限位凸起为沿第二护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包括第一下限位面和第二下限位面,第一下限位面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护板本体连接,第一下限位面的第二端与第二下限位面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下限位面的第二端与第一护板本体连接,第一下限位面的第二端与第二护板本体之间具有距离,且同一个第二限位凸起的第一下限位面位于第二下限位面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其中一个第二限位凸起的第二下限位面的第二端与另一个第二限位凸起的第一下限位面的第一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大腿支撑板上的上平衡带、上固定带和上加强带,上平衡带、上固定带和上加强带均为弹性扎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小腿支撑板上的下平衡带、下固定带和下加强带,下平衡带、下固定带和下加强带均为弹性扎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044672.XU CN213250080U (zh) | 2020-06-09 | 2020-06-09 | 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044672.XU CN213250080U (zh) | 2020-06-09 | 2020-06-09 | 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250080U true CN213250080U (zh) | 2021-05-25 |
Family
ID=75955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044672.XU Active CN213250080U (zh) | 2020-06-09 | 2020-06-09 | 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250080U (zh) |
-
2020
- 2020-06-09 CN CN202021044672.XU patent/CN21325008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050552B (zh) | 腕管缓解装置 | |
CN213250080U (zh) | 人体膝关节减负荷装置 | |
CN203619739U (zh) | 下肢牵引带 | |
CN103054666A (zh) | 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治疗装置 | |
CN211911936U (zh) | 一种有效固定双手的约束装置 | |
CN212756121U (zh) | 一种躯干部烧伤包扎固定带 | |
CN209645175U (zh) | 一种手腕的支撑结构 | |
CN213310711U (zh) | 一种便于调节的骨科用腿部关节固定装置 | |
CN219461738U (zh) | 一种辅助翻身垫板 | |
CN214908898U (zh) | 一种用于制动锁骨骨折患者手部的防坠床约束带 | |
CN205458884U (zh) | 多功能腹股沟止血腹带垫 | |
CN212347111U (zh) | 一种骨科康复训练支架 | |
CN218922925U (zh) | 一种骨科夹板安装紧固装置 | |
CN214285320U (zh) | 一种多功能腘窝保护垫 | |
CN220898008U (zh) | 一种多段调节的防滑落及防牵扯护腿护膝套 | |
CN210472455U (zh) | 一种适用于转运床约束带的连接器 | |
CN215229260U (zh) | 一种加长腹带结构 | |
CN209898336U (zh) | 一种新型护膝 | |
CN213963817U (zh) | 锁骨骨折用骨折复位固定装置 | |
CN209332432U (zh) | 一种功能位手型约束手套 | |
CN209301435U (zh) | 一种上肢体约束用的约束装置 | |
CN217040459U (zh) | 一种用于肋骨骨折的腰部康复装置 | |
CN219423090U (zh) | 一种骨折用卡扣型绑带 | |
CN215535445U (zh) | 一种医用防跌落肩膀约束带 | |
CN216651385U (zh) | 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腰肌劳损的护腰束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