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38585U - 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38585U
CN213238585U CN202022084023.9U CN202022084023U CN213238585U CN 213238585 U CN213238585 U CN 213238585U CN 202022084023 U CN202022084023 U CN 202022084023U CN 213238585 U CN213238585 U CN 2132385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tank
blast pipe
storage water
waste hea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8402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东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New Dongbo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New Dongbo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New Dongbo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New Dongbo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8402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385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385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385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供热系统换风口辅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包括第一储水箱,所述第一储水箱左侧固定连通有第一排气管,所述第一排气管左侧固定连通有第二储水箱,所述第二储水箱左侧固定连通有第二排气管。本实用新型由于在第一储水箱和第二储水箱之间通过第一排气管相连接,进而可以将两个相同的储水箱对换风口进行气体回收吸收其内部的余热,保证气体内部的余热可以多次与余热回收用水进行接触,进而对气体内部的余热进行回收处理,并且在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内部通过密封轴承安装有转动杆,进而可以通过转动转动杆带动其底部的止料板在排气管内部进行转动,较为实用,适合广泛推广与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供热系统换风口辅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供热系统在使用时往往利用换风口进行换风,将供热系统内部多余热量或是废气进行排放,而换风口在换风时排出的热气会带出供热系统内部部分热量,从而需要余热回收结构对排出气体进行余热回收。
但是,现如今使用的余热回收装置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在使用回收用水对余热进行回收处理时,一般都只是对余热气体进行单一回收,而在回收完成后的排出的气体中仍然存在热量,并且由于气体的排放速度过快,导致回收用水无法充分的与气体进行接触而对其内部的余热进行回收处理。因此,我们提出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包括第一储水箱,所述第一储水箱左侧固定连通有第一排气管,所述第一排气管左侧固定连通有第二储水箱,所述第二储水箱左侧固定连通有第二排气管,所述第二排气管左侧表面固定连通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底端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第一储水箱右侧固定连通有输气管,所述连接管右侧底端固定连通在输气管顶端中部,所述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顶端中部通过密封轴承转动安装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底端表面固定安装有止料板。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顶部中端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连接管顶端表面固定安装有存放盒,所述存放盒内部固定安装有单片机,所述存放盒右侧顶端表面固定安装有警示灯。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右侧顶端贯穿固定连通有排放管,所述排放管右侧顶端通过螺纹拧接有密封盖。
优选的,所述转动杆外侧壁粘合有隔热垫。
优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数据输出端与单片机的数据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单片机的数据输出端与警示灯的数据输入端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由于在第一储水箱和第二储水箱之间通过第一排气管相连接,进而可以将两个相同的储水箱对换风口进行气体回收吸收其内部的余热,保证气体内部的余热可以多次与余热回收用水进行接触,进而对气体内部的余热进行回收处理,并且在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内部通过密封轴承安装有转动杆,进而可以通过转动转动杆带动其底部的止料板在排气管内部进行转动,进而调节止料板在排气管内部的转动角度,进而改变排气管内部的气体流速,进而可以保证气体在流通的流速进行减缓,保证第一储水箱和第二储水箱的可以对气体中的余热充分进行接触,对余热进行吸收。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由于在连接管右侧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对连接管内部流通的气体进行温度检测,进而可以在气体内部的余热尚未被完全吸收后,可以通过连接管将气体再次排放至输气管内部再次经过第一储水箱和第二储水箱内部对余热进行回收处理,保证气体内部的余热的充分回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的整体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的第一储水箱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储水箱;2、第一排气管;3、第二储水箱;4、第二排气管;5、密封轴承;6、转动杆;7、止料板;8、连接管;9、排放管;10、密封盖;11、电磁阀;12、温度传感器;13、存放盒;14、单片机;15、警示灯;16、隔热垫;17、输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用电器的型号仅供参考。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更换功能相同的不同型号用电器,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2所示,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包括第一储水箱1,所述第一储水箱1左侧固定连通有第一排气管2,所述第一排气管2左侧固定连通有第二储水箱3,所述第二储水箱3左侧固定连通有第二排气管4,所述第二排气管4左侧表面固定连通有连接管8,所述连接管8底端设置有电磁阀11,所述第一储水箱1右侧固定连通有输气管17,所述连接管8右侧底端固定连通在输气管17顶端中部,所述第一排气管2和第二排气管4顶端中部通过密封轴承5转动安装有转动杆6,所述转动杆6底端表面固定安装有止料板7。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由于在第一储水箱1和第二储水箱3之间通过第一排气管2相连接,进而可以将两个相同的储水箱对换风口进行气体回收吸收其内部的余热,保证气体内部的余热可以多次与余热回收用水进行接触,进而对气体内部的余热进行回收处理,并且在第一排气管2和第二排气管4内部通过密封轴承5安装有转动杆6,进而可以通过转动转动杆6带动其底部的止料板7在排气管内部进行转动,进而调节止料板7在排气管内部的转动角度,进而改变排气管内部的气体流速,进而可以保证气体在流通的流速进行减缓,保证第一储水箱1和第二储水箱3的可以对气体中的余热充分进行接触,对余热进行吸收。
其中,所述连接管8顶部中端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2,所述连接管8顶端表面固定安装有存放盒13,所述存放盒13内部固定安装有单片机14,所述存放盒13右侧顶端表面固定安装有警示灯15。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由于在连接管8右侧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2,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12对连接管8内部流通的气体进行温度检测,进而可以在气体内部的余热尚未被完全吸收后,可以通过连接管8将气体再次排放至输气管17内部再次经过第一储水箱1和第二储水箱3内部对余热进行回收处理,保证气体内部的余热的充分回收。
其中,所述连接管8右侧顶端贯穿固定连通有排放管9,所述排放管9右侧顶端通过螺纹拧接有密封盖10。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保证气体不会任意的从排放管9内部排出。
其中,所述转动杆6外侧壁粘合有隔热垫16。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避免热量传导至转动杆6表面而影响其正常使用。
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12的数据输出端与单片机14的数据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单片机14的数据输出端与警示灯15的数据输入端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保证温度传感器12的检测可以被警示灯15进行观测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者本邻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工作时,将所需回收的气体通过输气管17输送至第一储水箱1和第二储水箱3内部,转动转动杆6,调节气体在第一排气管2和第二排气管4内部的流速,通过外部的控制开关打开单片机14和温度传感器12,对连接管8内部的气体进行温度检测,在气体温度尚未达到相应的设置值时,打开电磁阀11将气体再次输送至第一储水箱1和第二储水箱3内部对余热进行二次回收,而在连接管8内部的温度达到相应的设置值后,关闭电磁阀11,转动密封盖10,将气体从排放管9内部排出,相较于传统的供热系统换风口辅助技术,本装置由于在第一储水箱1和第二储水箱3之间通过第一排气管2相连接,进而可以将两个相同的储水箱对换风口进行气体回收吸收其内部的余热,保证气体内部的余热可以多次与余热回收用水进行接触,进而对气体内部的余热进行回收处理,并且在第一排气管2和第二排气管4内部通过密封轴承5安装有转动杆6,进而可以通过转动转动杆6带动其底部的止料板7在排气管内部进行转动,进而调节止料板7在排气管内部的转动角度,进而改变排气管内部的气体流速,进而可以保证气体在流通的流速进行减缓,保证第一储水箱1和第二储水箱3的可以对气体中的余热充分进行接触,对余热进行吸收。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5)

1.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包括第一储水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水箱(1)左侧固定连通有第一排气管(2),所述第一排气管(2)左侧固定连通有第二储水箱(3),所述第二储水箱(3)左侧固定连通有第二排气管(4),所述第二排气管(4)左侧表面固定连通有连接管(8),所述连接管(8)底端设置有电磁阀(11),所述第一储水箱(1)右侧固定连通有输气管(17),所述连接管(8)右侧底端固定连通在输气管(17)顶端中部,所述第一排气管(2)和第二排气管(4)顶端中部通过密封轴承(5)转动安装有转动杆(6),所述转动杆(6)底端表面固定安装有止料板(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8)顶部中端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2),所述连接管(8)顶端表面固定安装有存放盒(13),所述存放盒(13)内部固定安装有单片机(14),所述存放盒(13)右侧顶端表面固定安装有警示灯(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8)右侧顶端贯穿固定连通有排放管(9),所述排放管(9)右侧顶端通过螺纹拧接有密封盖(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6)外侧壁粘合有隔热垫(16)。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12)的数据输出端与单片机(14)的数据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单片机(14)的数据输出端与警示灯(15)的数据输入端相连接。
CN202022084023.9U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 Active CN2132385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84023.9U CN213238585U (zh)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84023.9U CN213238585U (zh)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38585U true CN213238585U (zh) 2021-05-18

Family

ID=75875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84023.9U Active CN213238585U (zh)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385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238585U (zh) 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
CN213024534U (zh) 一种具有防高低温功能的高强度翼门闸机
CN206721992U (zh) 一种具有水压检测的智能消防栓
CN213518152U (zh) 一种防爆工业计算机机箱
CN210381712U (zh) 一种变电站户外防尘散热控制柜
CN207762380U (zh) 一种无卤合金料管
CN203879588U (zh) 一种大功率双燃料机车发动机排气防爆系统
CN207945763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节能中央空调
CN109443469A (zh) 一种智能节能型电子水表
CN202512501U (zh) 一种智能笔记本散热器
CN209133909U (zh) 一种室外光伏配电箱
CN206685532U (zh) 一种卫星通信天线、用于该天线的散热装置及散热系统
CN207701828U (zh) 一种三通阀
CN205811349U (zh) 一种自动散热电力柜
CN208797415U (zh) 一种具有良好散热性能的电梯应急电源柜
CN208900790U (zh) 一种煤气炉出口钟罩阀系统
CN209085093U (zh) 一种排空型太阳能热水器防冻装置
CN114279809B (zh) 一种检测高氯废水中cod的消解装置
CN205986335U (zh) 一种智能电网调度控制器
CN213461513U (zh) 一种对内部线路保护的防潮变频柜
CN218816551U (zh) 一种汽轮机组速关阀用定位控制机构
CN220624995U (zh) 一种新型余热回收装置
CN212390863U (zh) 一种高效率节能的冷却塔
CN215766106U (zh) 颗粒物储料箱加热防潮装置
CN217428055U (zh) 一种具备防护功能的太阳能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