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10818U - 温度控制电路及按摩仪 - Google Patents

温度控制电路及按摩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10818U
CN213210818U CN202022193011.XU CN202022193011U CN213210818U CN 213210818 U CN213210818 U CN 213210818U CN 202022193011 U CN202022193011 U CN 202022193011U CN 213210818 U CN213210818 U CN 2132108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ler
mos tube
circuit
temperatur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9301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江波
杨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huliantianxi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huliantianxi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huliantianxi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huliantianxi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9301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108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108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108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温度控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温度控制电路及按摩仪,所述温度控制电路包括帕尔贴驱动电路、第一测温电路和控制器;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包括P沟道型MOS管Q1、P沟道型MOS管Q2、N沟道型MOS管Q10和N沟道型MOS管Q11组成的桥式驱动电路;所述第一测温电路包括电流检测电阻R13,所述电流检测电阻R13一端与所述N沟道型MOS管Q10和N沟道型MOS管Q11的源极连接,并设置有温度测量点;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温度测量点获取经过所述电流检测电阻R13的电流值,并根据所述电流值对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进行控制,实现了对温度的精确控制。

Description

温度控制电路及按摩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温度控制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温度控制电路和按摩仪。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生活的日益改善,越来越多的女性有强烈的追求美的心理,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有人发明了超声波美容仪,可以塑身,也有人发明了动力光美容仪,可以祛痘,美白,除皱。有人设计了RF射频仪,刺激皮肤底层胶原蛋白再生,达到皮肤紧致的效果。
本申请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现有的多种功能的美容设备对皮肤进行制冷或加热时,无法有效的对温度进行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度控制电路及按摩仪,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进行温度控制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温度控制电路,包括:帕尔贴驱动电路、第一测温电路和控制器;
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包括P沟道型MOS管Q1、P沟道型MOS管Q2、N 沟道型MOS管Q10和N沟道型MOS管Q11组成的桥式驱动电路;
所述第一测温电路包括电流检测电阻R13,所述电流检测电阻R13一端与所述N沟道型MOS管Q10和N沟道型MOS管Q11的源极连接,并设置有温度测量点;
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温度测量点获取经过所述电流检测电阻R13的电流值,并根据所述电流值对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进行控制。
进一步包括第二测温电路;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包括制冷片;
所述第二测温电路包括热敏电阻R17和热敏电阻R18,所述热敏电阻R17 和热敏电阻R18分别设置在所述制冷片两侧;
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热敏电阻R17和热敏电阻R18获取所述制冷片两侧的温度值,并根据所述温度值对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包括NPN型三极管Q3;
所述NPN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NPN型三极管 Q3的集电极与所述P沟道型MOS管Q2的栅极连接;
所述P沟道型MOS管Q2的漏极与制冷片连接;
所述N沟道型MOS管Q10的漏极与制冷片连接,所述N沟道型MOS 管Q10的栅极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分别通过所述NPN型三极管Q3的基极和所述N沟道型MOS 管Q10的栅极进行制冷或加热。
进一步的,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包括NPN型三极管Q4;
所述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NPN型三极管 Q4的集电极与所述P沟道型MOS管Q1的栅极连接;
所述P沟道型MOS管Q1的漏极与制冷片连接;
所述N沟道型MOS管Q11的漏极与制冷片连接,所述N沟道型MOS 管Q11的栅极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分别通过所述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和所述N沟道型MOS 管Q11的栅极进行加热或制冷。
进一步包括第一接触点、第一回路检测电路、第三接触点和第三回路检测电路;
所述第一接触点一端用于接触人体,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回路检测电路连接;
所述第一回路检测电路包括电压输入端、控制端和电压输出端,所述电压输入端与电源连接,所述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回路检测电路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通过电压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接触点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一接触点提供电压;
所述第三接触点一端用于接触人体,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回路检测电路电连接;
所述第三回路检测电路包括第三检测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三回路检测电路通过所述第三检测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用于通过所述第三检测信号输出端获取流经所述第一接触点和所述第三接触点之间的第三检测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三检测信号对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回路检测电路包括:NPN型三极管Q16和PNP型三极管Q13;
所述NPN型三极管Q16的基极作为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控制器100的控制信号,所述NPN型三极管Q16的集电极与所述PNP型三极管Q13的基极连接;
所述PNP型三极管Q13的发射极作为电压输入端与电源连接,所述PNP 型三极管Q13的集电极作为电压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接触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回路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60和电容C7;
所述电阻R60与所述电容C7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接触点连接,并设置有第三检测信号输出端;
所述第三检测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三检测信号输出端获取第三检测信号。
所述温度控制电路进一步包括可控硅PCR606;
所述可控硅PCR606一端与所述PNP型三极管Q13的集电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接触点连接,所述可控硅PCR606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可控硅PCR606的控制端控制所述可控硅PCR606的断开与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按摩仪,所述按摩仪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温度控制电路。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所述Q11和Q10的源极之间设置电流检测电阻R13,在R13和源极之间设置温度测量点与所述控制器100 相连,所述控制器通过获取帕尔贴驱动电路的电流,实现了精确的温度控制。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温度控制电路框架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帕尔贴驱动电路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阻和温度对照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测温电路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温度控制流程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的电路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稳压电路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温度控制电路框架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回路检测电路和第三回路检测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温度控制电路的框架图,包括:帕尔贴驱动电路1000、第一测温电路1010和控制器100;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1000用于根据控制器100的控制对皮肤进行制冷或加热;所述第一测温电路1010用于对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的温度进行测量,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导致皮肤被冻伤或者烧伤,通过所述第一测温电路可以有效的对帕尔贴驱动电路的加热或制冷情况进行反馈,较好的控制对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的温度进行控制。
具体的,所述温度控制电路的电路图如图2所示,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包括P沟道型MOS管Q1、P沟道型MOS管Q2、N沟道型MOS管Q10和N 沟道型MOS管Q11组成的桥式驱动电路;所述第一测温电路包括电流检测电阻R13,所述电流检测电阻R13一端与所述N沟道型MOS管Q10和N沟道型MOS管Q11的源极连接,并设置有温度测量点;所述控制器通过管脚 CHECKWEN连接所述温度测量点,获取经过所述电流检测电阻R13的电流值,并根据所述电流值对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进行控制,即通过PET+和PET- 端口对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1000进行控制。其中J12PIN为制冷片,所述制冷片为热电偶,当电流通过热电偶时,其中一个结点散发热而另一个结点吸收热,因此,可以起到加热和制冷的效果。
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还包括包括NPN型三极管Q3和NPN型三极管Q4,所述NPN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NPN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P沟道型MOS管Q2的栅极连接;所述P沟道型MOS管Q2 的漏极与制冷片连接;所述N沟道型MOS管Q10的漏极与制冷片连接,所述N沟道型MOS管Q10的栅极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P沟道型 MOS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P沟道型MOS管Q1的漏极与制冷片连接;所述N沟道型MOS管Q11的漏极与制冷片连接,所述N沟道型MOS管Q11 的栅极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N沟道型MOS管Q11的源极与所述N沟道型 MOS管Q10的源极连接,并通过电流检测电阻R13接地,所述电流检测电阻 R13和所述N沟道型MOS管Q11的源极与所述N沟道型MOS管Q10的源极之间设置温度测量点,与所述控制器的管脚CHECK WEN连接。
当所述控制器100通过输出端PET-通过电阻R7向所述NPN型三极管 Q3输出控制信号,并且通过输出端PET-向N-MOS管Q10输出控制信号时,所述Q3、Q2、Q10导通,所述PET-作用于所述制冷片的一侧,从而将J12PIN 的一侧制冷,起到制冷的效果。当所述控制器100通过输出端PET+通过电阻 R9向所述NPN型三极管Q4输出控制信号时,并且通过输出端PET+向N-MOS 管Q11输出控制信号时,所述Q4、Q1、Q11导通,所述PET+作用于所述制冷片的另一侧,从而将J12PIN进行加热,起到加热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加 PET+施加于制冷一侧,PET-施加于加热一侧,都可以使所述制冷片产生制冷或加热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所述Q11和Q10的源极之间设置电流检测电阻R13,在R13和源极之间设置温度测量点与所述控制器100的CHECK WEN管脚相连,所述控制器100通过检测CHECK WEN的电压可以检测经过帕尔贴驱动电路的电流,当控制温度时,结合检测电流通过调整PET+/PET-的PWM波形的占空比可以达到精准的测温,图3为电阻和温度的曲线图,示例出了电阻阻值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因此,通过所述电流检测电路R13可以很好的对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进行温度控制。
同时为了进一步的对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进行保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增加了第二测温电路,当温度过高时,则停止加热。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测温电路包括热敏电阻R17和热敏电阻R18,所述热敏电阻R17和热敏电阻R18分别设置在所述制冷片两侧;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热敏电阻R17和热敏电阻R18获取所述制冷片两侧的温度值,并根据所述温度值对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进行控制。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测温电路为NTC检测电路,所述热敏电阻R17和 R18通常和帕尔贴驱动电路设置在一起,用于测量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的温度。所述热敏电阻R17一端与驱动板JP1连接,另一端通过电容C6接地,在所述R17和C6之间设置温度输出点与控制器100的NTC1管脚连接。所述热敏电阻R18一端与驱动板JP1连接,另一端通过电容C5接地,在所述R18 和C7之间设置温度输出点与控制器100的NTC2管脚连接。所述NTC1和 NTC2分别设置在制冷片的两面,对制冷片的温度进行采集。
具体的,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测温电路和所述第二测温电路对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进行温度控制的流程如图4所示:
步骤701:设置参考温度值T;
设置初始的加热温度值T,即目标温度值,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将以所述温度值T为标准对人体皮肤进行加热。
步骤702:采集温度T1和T2;
所述温度T1为所述制冷片靠近用户皮肤一面的温度值,及用户使用面的温度值;T2为另一面的温度值。所述T1和T2为所述控制器通过第二测温电路获取的制冷片两面的温度值。
步骤703:判断T是否大于T1;
即所述控制器判断接触人体皮肤一侧的温度值是否达到预设的温度值T,如果没有达到,则转步骤704;否则转步骤705。
步骤704:控制正面进行加热;
即继续对所述制冷片接触皮肤的一侧进行加热。
步骤705:控制正面制冷;
即对所述制冷片接触皮肤的一侧进行制冷。
步骤706:判断所述预设值T与T1之间的差值是否小于预设阈值;
判断所述预设值T与T1之间的差值是否小于预设阈值,如果小于预设阈值,则说明接触皮肤的温度接近与预设值,则转步骤707,减小加热功率到 1/3功率进行加热;
如果大于预设阈值,则说明所述接触皮肤的温度还差的比较多,则转步骤708,以正常功率进行加热。
步骤707:减小加热功率到1/3进行加热。
步骤708:按正常功率进行加热。
步骤709:判断接触皮肤的温度T1是否达到预设温度值T;
如果达到预设温度值T,则转步骤710;否则转步骤702,重新进行温度判断。
步骤710:减少与预定功率,保持温度。
步骤711:结束。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帕尔贴驱动电路将加热和制冷功能集成在一起,实现了设备的紧凑,同时通过设置第一测温电路和第二测温电路,分别对所述帕尔贴的温度进行测量,所述控制器根据测量温度对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进行控制,提高了用户体验。
图6和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采用的控制器的管脚图,所述控制器 100可采用常用的可编程控制器100件PLC、数字处理芯片DSP或单片机等,在本实施例中,我们示例性的采用STM32F030R8T6可编程控制芯片作为控制器100,具体管脚如图6所示,包括信号输入管脚、信号输出管脚以及输入和输出管脚等,例如:DCDC EN管脚:控制器100作为使能端为各控制单元使能;RF-PWM管脚:作为RF控制信号输出端,与EMS/RF控制电路300 连接;EMS-PWM管脚:作为EMS控制信号输出端,与EMS/RF控制电路300 连接;DR-PWM管脚:用于向第一回路检测电路500输出控制信号;HZ管脚:用于向测肤电路400输出控制信号;KG1和KG2管脚:用于向开关电路 200输出控制信号;KG3管脚:用于控制可控硅的通断;CHECK P1管脚:用于接收第二检测信号;CHECK P2管脚:用于接收第一检测信号;CHECK S 管脚:用于接收第三检测信号;Motor管脚:用于向电机驱动电路800输出控制信号;BUZZER管脚:用于向蜂鸣器900输出控制信号;PET+、PET-管脚:用于向帕尔贴驱动电路输出温度控制信号;CHECKWEN管脚:用于检测帕尔贴的电流;NTC1、NTC2管脚:用于检测温度信息;等等。更加具体和详细的芯片管脚说明,在这里不再详细赘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管脚进行控制,在下文中,当用到具体管脚时,将直接引用其管脚名称,可以直接理解为和控制器100的管脚连接,将不再说明其和控制器100的对应关系。
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稳压电路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无线充电方式为所述温度控制电路提供电源,无线充电电路采用 DS_JDS9002设计,是一款集成无线接收,锂电池保护芯片,充电管理的三合一芯片,最大充电电流450mA,带专用的通讯协议;稳压芯片采用XC6206P33 芯片设计,输出稳定的3.3V,最小漏电流7uA。
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温度控制电路图,包括第一回路检测电路500、第三回路检测电路700、第一接触点TB1 和第三接触点P1,用于检测所述温度控制电路是否接触皮肤,并根据检测结果,控制启动或断开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如果在没有接触皮肤时,就进行加热,则一方面会造成能源浪费,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操作意外,对人体造成损害。
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接触点TB1一端用于接触人体,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回路检测电路连接;所述第一回路检测电路500包括电压输入端、控制端和电压输出端,所述电压输入端与电源连接,所述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100 连接,所述第一回路检测电路500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通过电压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接触点TB1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一接触点TB1提供电压;所述第三接触点P1一端用于接触人体,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回路检测电路700电连接;所述第三回路检测电路700包括第三检测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三回路检测电路700通过所述第三检测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100用于通过所述第三检测信号输出端获取流经所述第一接触点TB1和所述第三接触点P1之间的第三检测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三检测信号对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进行控制。
具体的,第一回路检测电路和第三回路检测电路的电路图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回路检测电路500包括PNP型三极管Q13、NPN型三极管Q16以及可控硅PCR606;所述NPN型三极管Q16的基极通过限流电阻R39与控制器 100的DR-PWM管脚连接,用于接收控制器100的控制信号,所述NPN型三极管Q16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通过电阻R36与所述PNP型三极管Q13的基极连接;所述PNP型三极管Q13的发射极接3.3V的电压,集电极通过电阻R17与可控硅PCR606的一端连接;所述可控硅PCR606另一端与第一接触点TB1连接,一端与所述PNP型三极管Q1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可控硅的控制极与所述控制器100的KG3端口电连接。当所述控制器100通过 DR-PWM端口发送高电平信号时,同时,通过KG3端口控制所述可控硅 PCR606导通时,所述第一回路检测电路500中的PNP三极管Q13和NPN三极管Q16导通,为第一接触点TB1提供电压信号。
所述第三回路检测电路700包括第三接触点P1、上拉电阻R60和电容C7,所述控制器100的CHECK S端口直接与所述第三接触点P1连接,用于接收第三检测信号。
当控制器100需要启动温度加热功能时,控制器100通过DR-PWM端口输出控制信号,如上图,第一接触点TB1接触人脸部,第三接触点P1为手部电极片为手握端,DR-PWM控制NPN三极管Q16的导通和截止,Q13为 PNP三极管,当DR-PWM为高电平时,Q16三极管导通,同时Q13三极管导通,R1为限流电阻以及分压电阻,PCR606为单向可控硅,KG3为高电平时可控硅导通,电压到达脸部,当手接触P1电极片时,CHECK-S为1.65V左右电压,系统则判定手部和脸部同时接触皮肤,此时启动帕尔贴驱动电路1000 工作。通过第一回路检测电路500和第三回路检测电路700来实现帕尔贴功能的开启,保证了安全和误触发。
因此,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帕尔贴驱动电路1000通过和第一回路检测电路500和第三回路检测电路700相结合,只有在所述控制器 100检测到所述第一接触点TB1和第三接触点P1和人体接触时,才启动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对皮肤进行加热或制冷,避免了无用工作,节省了电源,也避免了误操作对人体造成伤害。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按摩仪,所述按摩仪采用上述实施例中提到的一种或多种温度控制电路,具体的温度控制电路跟上述描述一致,在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实施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此外,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施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施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9)

1.一种温度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帕尔贴驱动电路、第一测温电路和控制器;
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包括P沟道型MOS管Q1、P沟道型MOS管Q2、N沟道型MOS管Q10和N沟道型MOS管Q11组成的桥式驱动电路;
所述第一测温电路包括电流检测电阻R13,所述电流检测电阻R13一端与所述N沟道型MOS管Q10和N沟道型MOS管Q11的源极连接,并设置有温度测量点;
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温度测量点获取经过所述电流检测电阻R13的电流值,并根据所述电流值对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进行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测温电路;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包括制冷片;
所述第二测温电路包括热敏电阻R17和热敏电阻R18,所述热敏电阻R17和热敏电阻R18分别设置在所述制冷片两侧;
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热敏电阻R17和热敏电阻R18获取所述制冷片两侧的温度值,并根据所述温度值对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进行控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包括NPN型三极管Q3;
所述NPN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NPN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P沟道型MOS管Q2的栅极连接;
所述P沟道型MOS管Q2的漏极与制冷片连接;
所述N沟道型MOS管Q10的漏极与制冷片连接,所述N沟道型MOS管Q10的栅极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分别通过所述NPN型三极管Q3的基极和所述N沟道型MOS管Q10的栅极进行制冷或加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包括NPN型三极管Q4;
所述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P沟道型MOS管Q1的栅极连接;
所述P沟道型MOS管Q1的漏极与制冷片连接;
所述N沟道型MOS管Q11的漏极与制冷片连接,所述N沟道型MOS管Q11的栅极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分别通过所述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和所述N沟道型MOS管Q11的栅极进行加热或制冷。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接触点、第一回路检测电路、第三接触点和第三回路检测电路;
所述第一接触点一端用于接触人体,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回路检测电路连接;
所述第一回路检测电路包括电压输入端、控制端和电压输出端,所述电压输入端与电源连接,所述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回路检测电路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通过电压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接触点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一接触点提供电压;
所述第三接触点一端用于接触人体,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回路检测电路电连接;
所述第三回路检测电路包括第三检测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三回路检测电路通过所述第三检测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用于通过所述第三检测信号输出端获取流经所述第一接触点和所述第三接触点之间的第三检测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三检测信号对所述帕尔贴驱动电路进行控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度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路检测电路包括:NPN型三极管Q16和PNP型三极管Q13;
所述NPN型三极管Q16的基极作为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控制器100的控制信号,所述NPN型三极管Q16的集电极与所述PNP型三极管Q13的基极连接;
所述PNP型三极管Q13的发射极作为电压输入端与电源连接,所述PNP型三极管Q13的集电极作为电压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接触点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度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回路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60和电容C7;
所述电阻R60与所述电容C7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接触点连接,并设置有第三检测信号输出端;
所述第三检测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三检测信号输出端获取第三检测信号。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温度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控硅PCR606;
所述可控硅PCR606一端与所述PNP型三极管Q13的集电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接触点连接,所述可控硅PCR606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可控硅PCR606的控制端控制所述可控硅PCR606的断开与连接。
9.一种按摩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温度控制电路。
CN202022193011.XU 2020-09-29 2020-09-29 温度控制电路及按摩仪 Active CN2132108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93011.XU CN213210818U (zh) 2020-09-29 2020-09-29 温度控制电路及按摩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93011.XU CN213210818U (zh) 2020-09-29 2020-09-29 温度控制电路及按摩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10818U true CN213210818U (zh) 2021-05-14

Family

ID=75825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93011.XU Active CN213210818U (zh) 2020-09-29 2020-09-29 温度控制电路及按摩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108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76693B2 (en) High-frequency cosmetic treatment apparatus
CN104507426B (zh) 温冷美容处理装置
CN213940707U (zh) 回路检测电路及按摩仪
CN105050777B (zh) 男用干法剃刀
JP2017005828A (ja) 充電制御装置、充電器及びバッテリパック
CN109998667B (zh) 射频减脂设备
CN112234830A (zh) Ems和rf功能切换电路及按摩仪
CN213210818U (zh) 温度控制电路及按摩仪
CN213484754U (zh) 多功能切换电路及按摩仪
CN104473712A (zh) 一种护肤装置
CN117032353A (zh) 一种保健理疗发热垫的快速升温控制方法
CN111578554A (zh) 一种头戴式温度调节装置
CN107635732A (zh) 用户电器和用于调节用户电器的冷却元件的最大冷却温度的方法
CN212165484U (zh) 恒温水毯
CN109730408A (zh) 一种对人体手部局部调温的手环和调温方法
CN111780455A (zh) 一种机体温度的调控方法
CN213484753U (zh) Ems和rf功能切换电路及按摩仪
CN109893242B (zh) 冷热射频深部温热仪
CN213484755U (zh) 多功能切换电路及按摩仪
CN211592175U (zh) 一种智能汽车空调的加热系统
CN111643260A (zh) 一种体温调节系统
CN115337539A (zh) 按摩仪的控制方法、装置、按摩仪及存储介质
CN112234831A (zh) 多功能切换电路及按摩仪
CN209984416U (zh) 一种热敷仪的快速加热模块
CN104799997B (zh) 基于单片机的微波加热电暖宝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