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171942U - 沉淀池及污水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沉淀池及污水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171942U
CN213171942U CN202021319254.7U CN202021319254U CN213171942U CN 213171942 U CN213171942 U CN 213171942U CN 202021319254 U CN202021319254 U CN 202021319254U CN 213171942 U CN213171942 U CN 2131719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dimentation
filler
sewage
plate
tank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1925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继
徐志亮
焦恒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us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us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us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us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1925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1719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1719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1719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沉淀池及污水处理装置,沉淀池包括池体和多个沉淀板,多个沉淀板将池体的内部空间分隔形成多个过水空间;沉淀板朝向过水空间的一侧还设置有填料,污水能够在流经过水空间的过程中充分接触对应的填料上生长的生物膜,从而以使填料上生长的生物膜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沉淀板连同填料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当沉淀板及填料处于第一位置时,沉淀板及填料相对池体的倾斜角度为第一角度,以使污水中的沉积泥在污水流动穿过过水空间时沉降至填料上,当沉淀板及填料处于第二位置时,沉淀板及填料相对池体的倾斜角度为第二角度,以使沉积泥连同附着在填料上老化的生物膜依靠重力与填料相分离并落入至池体的底部。

Description

沉淀池及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沉淀池及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中,污水的生化处理与污泥沉淀是分开在不同的生化池和沉淀池内进行,然而这种处理设施普遍存在占地面积大、处理效率低等问题,使得上述处理设施难以满足当前污水处理的实际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的沉淀池及污水处理装置。
一种沉淀池,包括:
池体,用于收容污水;及
多个沉淀板,多个所述沉淀板沿所述池体的深度方向设置于所述池体内,并将所述池体的内部空间分隔形成多个过水空间;所述沉淀板朝向所述过水空间的一侧还设置有用于供生物膜生长的填料,所述污水能够在流经所述过水空间的过程中充分接触对应的所述填料上生长的生物膜并在所述生物膜的表面形成水膜,从而以使所述填料上生长的生物膜对所述污水进行生化处理;
所述沉淀板连同所述填料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当所述沉淀板及所述填料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沉淀板及所述填料相对所述池体的倾斜角度为第一角度,以使所述污水中的沉积泥在所述污水流动穿过所述过水空间时沉降至所述填料上,当所述沉淀板及所述填料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沉淀板及所述填料相对所述池体的倾斜角度为第二角度,且所述第二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角度,以使所述沉积泥连同附着在所述填料上老化的生物膜依靠重力与所述填料相分离并落入至所述池体的底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填料为独立铺设在所述沉淀板朝向所述过水空间一侧的第一填料;或者所述填料为一体成型在所述沉淀板朝向所述过水空间一侧的第二填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沉淀板之间、最顶层的所述沉淀板与所述池体的顶部之间及最底层的所述沉淀板与所述池体的底部之间形成所述过水空间,所述沉淀板的顶底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填料,位于所述沉淀板顶侧的所述填料用于承载所述沉积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转轴,所述沉淀板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设于所述池体内,进而以实现所述沉淀板连同所述填料在所述池体内的相对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沉淀板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沉淀板连同所述填料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件和绳体,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池体内,所述绳体的一端设于所述驱动件上,所述绳体的另一端与所述沉淀板连接,所述驱动件能够收放卷所述绳体,以调整所述绳体连接于所述沉淀板一端的长度,从而以使所述绳体对沉淀板及所述填料的拉持力大小可调,进而以使所述沉淀板连同所述填料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弹性件,所述沉淀板通过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池体内,所述弹性件用于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弹性支撑所述沉淀板及所述填料,从而以使所述沉淀板连同所述填料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浮体,所述浮体与所述沉淀板连接,所述浮体能够漂浮于所述污水的表面或悬浮于所述污水中,以向所述沉淀板及所述填料提供上浮力,通过改变所述池体内的所述污水的水位深度,可调整所述浮体浸没于所述污水的体积,从而以使所述浮体向所述沉淀板及所述填料提供的上浮力的大小可调,进而以使所述沉淀板连同所述填料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隔挡件,所述隔挡件设于所述过水空间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所述隔挡件具有挡水状态和放水状态,当所述隔挡件处于所述挡水状态时,所述隔挡件能够阻挡新进入所述池体内的所述污水相对所述过水空间的流动穿过,当所述隔挡件处于所述放水状态时,所述隔挡件能够导通新进入所述池体内的所述污水相对所述过水空间的流动穿过。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上述沉淀池。
上述沉淀池,池体内沿池体的深度方向设置多个沉淀板,以将池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多个过水空间,且沉淀板朝向过水空间的一侧还设置有用于供生物膜生长的填料,污水能够在流经过水空间的过程中充分接触对应的填料上生长的生物膜并在生物膜的表面形成水膜,从而以使填料上生长的生物膜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进而达到有效实现污水的脱氮以及污水中的有机物的降解的作用,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施,生化处理效率高的优点,并且通过将填料集成在池体内设置的沉淀板上,从而节省了生化池,有效减少了处理设施的占地面积;
并且通过多个过水空间的设置,并结合沉淀板连同填料在池体内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切换的特性,从而可利用浅池理论有效缩短污水中的沉积泥与污水水体的相互作用的时间,使得沉淀板及填料处于第一位置(沉淀板及填料相对池体的倾斜角度为第一角度)时,污水中的沉积泥在污水流动穿过过水空间时能够快速沉降至填料上,当填料上沉积的沉积泥达到一定沉积量时,将沉淀板连同填料由第一位置旋转切换至第二位置(沉淀板及填料相对池体的倾斜角度为第二角度,第二角度大于第一角度),从而使得沉降至该填料上的沉积泥连同附着在填料上老化的生物膜依靠重力与填料快速分离并落入至池体的底部,实现污水中的沉积泥连同附着在填料上老化的生物膜相对池体底部的快速沉降,大大提升了污水的净化处理质量与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沉淀池在沉淀板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沉淀池在沉淀板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另一实施例中沉淀池在沉淀板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中沉淀池中沉淀板与转轴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另一实施例中沉淀池中沉淀板与转轴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另一实施例中沉淀池中沉淀板与转轴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另一实施例中沉淀池中沉淀板与转轴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另一实施例中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另一实施例中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另一实施例中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一实施例中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污水处理装置在另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中的沉淀池100包括池体110和多个沉淀板120,池体110用于收容污水;多个沉淀板120沿池体110的深度方向设置于池体110 内,并将池体110的内部空间分隔形成多个过水空间130;沉淀板120朝向过水空间130的一侧还设置有用于供生物膜生长的填料102,污水能够在流经过水空间130的过程中充分接触对应的填料102上生长的生物膜并在生物膜的表面形成水膜,从而以使填料102上生长的生物膜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
沉淀板120连同填料102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当沉淀板 120及填料102处于第一位置时,沉淀板120及填料102相对池体110的倾斜角度为第一角度,以使污水中的沉积泥在污水流动穿过过水空间130时沉降至填料102上,当沉淀板120及填料102处于第二位置时,沉淀板120及填料102 相对池体110的倾斜角度为第二角度,且第二角度大于第一角度,以使沉积泥连同附着在填料102上的老化生物膜依靠重力与填料102相分离并落入至池体 110的底部。
上述沉淀池100,池体110内沿池体110的深度方向设置多个沉淀板120,以将池体110的内部空间分割为多个过水空间130,且沉淀板120朝向过水空间 130的一侧还设置有用于供生物膜生长的填料102,污水能够在流经过水空间130 的过程中充分接触对应的填料102上生长的生物膜并在生物膜的表面形成水膜,从而以使填料102上生长的生物膜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进而达到有效实现污水的脱氮以及污水中的有机物的降解的作用,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施,生化处理效率高的优点,并且通过将填料102集成在池体110内设置的沉淀板120 上,从而节省了生化池,有效减少了处理设施的占地面积;
并且通过多个过水空间130的设置,并结合沉淀板120连同填料102在池体110内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切换的特性,从而可利用浅池理论有效缩短污水中的沉积泥与污水水体的相互作用的时间,使得沉淀板120及填料102处于第一位置(沉淀板120及填料102相对池体110的倾斜角度为第一角度)时,污水中的沉积泥在污水流动穿过过水空间130时能够快速沉降至填料102上,当填料102上沉积的沉积泥达到一定沉积量时,将沉淀板120连同填料102由第一位置旋转切换至第二位置(沉淀板120及填料102相对池体110 的倾斜角度为第二角度,第二角度大于第一角度),从而使得沉降至该填料102 上的沉积泥连同附着在填料102上老化的生物膜依靠重力与填料102快速分离并落入至池体110的底部,实现污水中的沉积泥连同附着在填料102上老化的生物膜相对池体110底部的快速沉降,大大提升了污水的净化处理质量与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生物膜包括生长在其表面的好氧微生物和生长在其内部的厌氧微生物或兼性厌氧微生物。当污水与生物膜接触时,由于生物膜能够通过水膜形成表面充氧且内部缺氧的环境条件,因此,生物膜表面的好氧微生物在其所处的充氧条件下可实现对污水的硝化处理,从而将污水中的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氮和/或硝酸盐氮,当生物膜表面的好氧微生物完成对污水的硝化处理以后,生物膜内部的厌氧微生物或兼性厌氧微生物在其所处的缺氧条件下可实现对污水的反硝化处理,从而将生物膜表面的好氧微生物硝化阶段产生的亚硝酸盐氮和/或硝酸盐氮转为化氮气,从而最终实现生物膜对污水的脱氮处理。与此同时,在好氧微生物对污水进行硝化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能够被吸附于生物膜表面,此时生物膜表面的好氧微生物能够利用此有机物作为底物而繁殖生长,从而起到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的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填料102为独立铺设在沉淀板120朝向过水空间130一侧的第一填料,具体的,第一填料可以为布质填料、陶粒填料及塑料填料中的任意一种;进一步地,当第一填料为布质填料时,第一填料可以由土工布、纺织布及纤维布中的任意一种布料材质制成;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填料102可以为一体成型在沉淀板120朝向过水空间130一侧的第二填料,具体的,第二填料可以但不限于为粗糙凹凸结构,总之能够实现供生物膜的生长的填料应当都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角度为0~20度。也就是说,当沉淀板120及填料102 处于第一位置时,沉淀板120及填料102相对池体110的倾斜角度为0~20度,即沉淀板120及填料102处于第一位置时,沉淀板120及填料102相对池体110 水平设置或成一相对较小的角度倾斜设置,以确保污水中的沉积泥在污水流动穿过过水空间130时能够稳定地沉降至填料102上。优选地,第一角度为0度或10度。
进一步地,第二角度为45~90度,也就是说,当沉淀板120及填料102处于第二位置时,沉淀板120及填料102相对池体110的倾斜角度为45~90度,即沉淀板120及填料102处于第二位置时,沉淀板120及填料102相对池体110 成另一相对较大的角度倾斜设置或垂直设置,以确保沉积泥连同附着在填料102 上老化的生物膜能够依靠重力实现与填料102的分离。如图2至图4所示,优选地,第二角度为45度、75度或90度。
可以理解的是,在池体110的相同深度布置空间内,沉淀板120布置的数量越多,过水空间130在池体110的深度方向的尺寸越小,从而使得污水中的沉积泥的沉降速率越快。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沉淀板120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沉淀组件122。如此设置,以便于多个沉淀板120相对池体110的整体安装与拆卸,提高沉淀池100的装拆便捷性。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沉淀组件122包括多组,多组沉淀组件122沿池体1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池体110内,在本实施例中,沉淀组件122包括两组,两组沉淀组件122沿池体1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池体110内,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沉淀组件122的数量可以为一组或两组以上,具体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沉淀板120沿池体110的深度方向依次错位设置;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沉淀板120沿池体110的深度方向对准设置。
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任意相邻两个沉淀板120之间、最顶层的沉淀板120与池体110的顶部之间及最底层的沉淀板120与池体110的底部之间形成过水空间130。沉淀板120的顶底两侧均设置有填料102,以增大过水空间 130内可供生物膜附着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污水的生化处理效率。具体地,位于沉淀板120顶侧的填料102用于承载沉积泥。
在一实施例中,任意相邻两个沉淀板120之间平行设置。进一步地,任意相邻两个沉淀板120之间平行等间距设置,以使得污水中的沉积泥在任意相邻两个沉淀板120之间形成的过水空间130内具有相同的沉降速率,从而达到提高污水中的沉积泥的沉降均匀性的作用。在一实施例中,任意相邻两个沉淀板 120之间的间距为3cm~3m。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沉淀池100还包括转轴140,沉淀板120 通过转轴140转动设于池体110内,进而以实现沉淀板120连同填料102在池体内的相对转动。在一实施例中,转轴140包括多个,多个转轴140分别与多个沉淀板120一一对应,即沉淀板120通过对应的转轴140转动设于池体110 内。
如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转轴140为单轴结构,该转轴140转动穿设于整个沉淀板120,进而实现沉淀板120在池体110内的相对转动;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转轴140可以为双轴结构,即转轴140包括两个基轴142,沉淀板120的两侧分别与两个基轴142转动连接,进而实现沉淀板120在池体 110内的相对转动。
需要指出的是,转轴140可设置于沉淀板120的不同位置,如图8及图9 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转轴140设置于沉淀板120的边缘或中部。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多个转轴140分别设置于多个沉淀板120对应的同一位置,以使当多个沉淀板120沿池体110的深度方向依次错位设置时,多个转轴140沿池体 110的深度方向依次错位设置,即多个转轴140在池体110的深度方向上的投影依次间隔设置,在一实施例中,多个转轴140在池体110的深度方向上的投影可依次平行设置;如图3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转轴140分别设置于多个沉淀板120对应的同一位置,以使当多个沉淀板120沿池体110的深度方向对准设置时,多个转轴140沿池体110的深度方向对准设置,即多个转轴140 在池体110的深度方向上的投影相互重叠。
如图6及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转轴140的轴向与污水的流动方向平行或垂直。在其他实施例中,转轴140的轴向还可与污水的流动方向成一定夹角设置,具体的,转轴140的轴向与污水的流动方向形成的夹角为0~45度。
如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沉淀池100还包括驱动机构150,驱动机构150与沉淀板120连接,驱动机构150用于带动沉淀板120连同填料102 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如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驱动机构150包括驱动件152和绳体154,驱动件152设于池体110内,绳体154的一端设于驱动件152上,绳体154的另一端与沉淀板120连接,驱动件152能够收放卷绳体154,以调整绳体154连接于沉淀板120一端的长度,从而以使绳体154对沉淀板120及填料102的拉持力大小可调,进而以使沉淀板120连同填料10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具体的,初始时,绳体154连接于沉淀板120一端具有第一长度,绳体154 对沉淀板120及填料102具有第一拉持力,在绳体154的第一拉持力作用下使得沉淀板120及填料102保持在第一位置(沉淀板120及填料102相对池体110 的倾斜角度为第一角度),此时污水中的沉积泥在污水流动穿过过水空间130时即可快速沉降至填料102上;当填料102上沉积的沉积泥达到一定沉积量时,通过驱动件152放卷绳体154,以增大绳体154连接于沉淀板120一端的长度,从而达到减小绳体154对沉淀板120及填料102的拉持力的作用,由于此时一定沉积量的沉积泥沉降在填料102上,在沉积泥重力作用下使得沉淀板120及填料102整体向下的作用力增大,而当前绳体154对沉淀板120及填料102向上的拉持力作用减小,从而使得沉淀板120及填料102形成一个整体向下的合力,因此,沉淀板120及填料102在自身整体向下的合力作用下由当前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进行旋转切换,当沉淀板120及填料102旋转切换至第二位置时,此时绳体154连接于沉淀板120一端的长度由初始的第一长度增大至当前的第二长度,而使绳体154对沉淀板120及填料102的拉持力由初始的第一拉持力减小至当前的第二拉持力,此时沉降至该填料102上的沉积泥连同附着在填料 102上老化的生物膜即可依靠重力与填料102快速分离并落入至池体110的底部。
当填料102上的沉积泥以及老化的生物膜排出完毕以后,此时可通过驱动件152收卷绳体154,以减小绳体154连接于沉淀板120一端长度,从而达到增大绳体154对沉淀板120及填料102的拉持力的作用,此时填料102上因没有沉积泥以及老化的生物膜的负载而使得沉淀板120及填料102整体向下的作用力显著减小,而当前绳体154对沉淀板120及填料102向上的拉持力作用增大,从而使得沉淀板120及填料102形成一个整体向上的合力,因此,沉淀板120 及填料102在自身整体向上的合力作用下由当前第二位置旋转切换至初始的第一位置,此时绳体154连接于沉淀板120一端的长度重新恢复至初始的第一长度,而使绳体154对沉淀板120及填料102的拉持力的大小重新恢复至初始的第一拉持力,污水中的沉积泥在污水流动穿过过水空间130时即可实现相对填料102的重新沉降,因此通过驱动件152对绳体154的收放卷循环操作,实现沉淀板120连同填料10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旋转切换。
如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驱动件152包括驱动轴156,驱动轴156转动设于池体110内,具体的,驱动轴156转动设于池体110的相对两内侧壁之间,绳体154远离沉淀板120的一端绕设于驱动轴156上,通过驱动驱动轴156 绕自身的轴向转动,以收放卷绳体154,以调整绳体154连接于沉淀板120一端的长度,从而以使绳体154对沉淀板120及填料102的拉持力大小可调,进而以使沉淀板120连同填料10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如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沉淀池100还包括弹性件160,沉淀板 120通过弹性件160设于池体110内,弹性件160用于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弹性支撑沉淀板120及填料102,从而以使沉淀板120连同填料10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具体的,初始时,沉淀板120及填料102在弹性件160的弹性支撑力作用下保持在第一位置(沉淀板120及填料102相对池体110的倾斜角度为第一角度),此时污水中的沉积泥在污水流动穿过过水空间130时可快速沉降至填料102 上;当填料102上沉积的沉积泥达到一定沉积量时,在沉积泥重力作用下使得沉淀板120及填料102对弹性件160的压持力增大,此时沉淀板120及填料102 对弹性件160的压持力将会超过弹性件160的弹性支撑力的范围,从而使得沉淀板120及填料102形成一个整体向下的合力,因此,沉淀板120及填料102在自身整体向下的合力作用下由当前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进行旋转切换,此时沉降至该填料102上的沉积泥连同附着在填料102上老化的生物膜即可依靠重力与填料102快速分离并落入至池体110的底部。
当填料102上的沉积泥以及老化的生物膜排出完毕以后,此时填料102上因没有沉积泥以及老化的生物膜的负载而对弹性件160的压持力显著减小,此时沉淀板120及填料102对弹性件160的压持力将会低于弹性件160的弹性支撑力的范围,从而使得沉淀板120及填料102形成一个整体向上的合力,因此,沉淀板120及填料102在自身整体向上的合力作用下由当前第二位置旋转切换至初始的第一位置,此时污水中的沉积泥在污水流动穿过过水空间130时即可实现相对填料102的重新沉降。
如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弹性件160包括多个,多个弹性件160分别与多个沉淀板120一一对应,弹性件160用于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弹性支撑对应的沉淀板120及填料102,从而以使对应的沉淀板120连同填料10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如图1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沉淀池100还包括浮体170,浮体170 可以但不限于为球状结构,浮体170与沉淀板120连接,浮体170能够漂浮于污水的表面或悬浮于污水中,以向沉淀板120及填料102提供上浮力,通过改变池体110内的污水的水位深度,可调整浮体170浸没于污水中的体积,从而以使浮体170向沉淀板120及填料102提供的上浮力的大小可调,进而以使沉淀板120连同填料10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具体的,初始时,池体110内的污水位的深度为第一深度,浮体170浸没于污水中的体积为第一体积,浮体170对沉淀板120及填料102的提供的上浮力为第一上浮力,在浮体170提供的第一上浮力作用下使得沉淀板120及填料 102保持在第一位置(沉淀板120及填料102相对池体110的倾斜角度为第一角度),此时污水中的沉积泥在污水流动穿过过水空间130时即可快速沉降至填料 102上;当填料102上沉积的沉积泥达到一定沉积量时,通过降低池体110内的污水的水位深度,以减小浮体170浸没于污水的体积,从而以减小浮体170向沉淀板120及填料102提供的上浮力大小,由于此时一定沉积量的沉积泥沉降在填料102上,在沉积泥重力作用下使得沉淀板120及填料102整体向下的作用力增大,而当前浮体170向沉淀板120及填料102提供的上浮力作用减小,从而使得沉淀板120及填料102形成一个整体向下的合力,因此,沉淀板120 及填料102在自身整体向下的合力作用下由当前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进行旋转切换,当沉淀板120及填料102旋转切换至第二位置时,池体110内的污水位的深度由初始的第一深度减小至当前的第二深度,而使浮体170浸没于污水中的体积由初始的第一体积减小至当前的第二体积,从而使得浮体170对沉淀板 120及填料102的提供的上浮力由初始的第一上浮力减小至当前的第二上浮力,此时沉降至该填料102上的沉积泥连同附着在填料102上老化的生物膜即可依靠重力与填料102快速分离并落入至池体110的底部。
当填料102上的沉积泥以及老化的生物膜排出完毕以后,通过增大池体110 内的污水的水位深度,以增大浮体170浸没于污水的体积,从而以增大浮体170 向沉淀板120及填料102提供的上浮力大小,此时填料102上因没有沉积泥以及老化的生物膜的负载而使得沉淀板120及填料102整体向下的作用力显著减小,而当前浮体170向沉淀板120及填料102提供的上浮力作用增大,从而使得沉淀板120及填料102形成一个整体向上的合力,因此,沉淀板120及填料 102在自身整体向上的合力作用下由当前第二位置旋转切换至初始的第一位置,此时池体110内的污水位的深度重新恢复至初始的第一深度,而使浮体170浸没于污水中的体积重新恢复至第一体积减小,从而使得浮体170对沉淀板120 及填料102的提供的上浮力重新恢复至初始的第一上浮力,此时污水中的沉积泥在污水流动穿过过水空间130时即可实现相对填料102的重新沉降。
如图1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浮体170包括多个,多个浮体170分别与多个沉淀板120一一对应,浮体170用于向对应的沉淀板120及对应的填料102 提供上浮力,从而以使对应的沉淀板120连同对应的填料10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如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沉淀池100还包括联动件180,联动件 180与多个沉淀板120连接,以使多个沉淀板120连同对应的多个填料102在池体110内同步转动,以减少用于驱动沉淀板120转动的驱动单元的设置数量,有效降低沉淀池100的生产成本。
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沉淀池100还包括隔挡件190,隔挡件190设于过水空间130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隔挡件190具有挡水状态和放水状态,当隔挡件190处于挡水状态时,隔挡件190能够阻挡新进入池体110内的污水相对过水空间130的流动穿过,当隔挡件190处于放水状态时,隔挡件190能够导通新进入池体110内的污水相对过水空间130的流动穿过。
当沉淀板120连同填料102旋转至第二位置以通过沉积泥自身的重力作用实现排泥时,此时新进入池体110内的污水中的沉积泥在该污水流动穿过过水空间130时只有极少部分能够沉降至填料102上,从而将会影响污水中的沉积泥的沉淀,造成最终沉淀池100的出水水质不达标。通过在过水空间130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设置隔挡件190,当沉淀板120连同填料102旋转至第二位置时可将隔挡件190设置成挡水状态,以阻挡新进入池体110内的污水相对过水空间130的流动穿过,避免新进入池体110内的污水中的沉积泥因无法有效沉降至填料102上而影响沉淀池100的出水水质,然后待沉淀板120连同填料102 旋转切换至第一位置时再将隔挡件190切换至放水状态,以导通新进入池体110 内的污水相对过水空间130的流动穿过;并且当沉淀板120连同填料102旋转至第一位置时可使隔挡件190保持在挡水状态一段时间,以延长过水空间130 内的污水在过水空间130内的停留时间,使得过水空间130内的污水中的沉积泥能够充分沉降到填料102上,然后再将隔挡件190切换至放水状态,以导通新进入池体110内的污水相对过水空间130的流动穿过,进而实现新进入池体 110内的污水中的沉积泥在过水空间130内的有效沉降。
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隔挡件190与池体110的顶部转动连接,以实现隔挡件190在挡水状态和放水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具体的,隔挡件190通过连接轴与池体110的顶部转动连接。
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沉淀池100还包括第一导流件 191,第一导流件191设于过水空间130的入口端,第一导流件191用于将待输入至过水空间130的污水进行均匀分配,以增强过水空间130的进水均匀性。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流件191可以但不限于为设有多个均匀间隔分布的过水孔的隔板。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沉淀池100还包括第二导流件192,第二导流件192设于过水空间130的出口端,第二导流件192用于将过水空间130输出的污水进行均匀分配,以增强过水空间130的出水均匀性。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导流件192可以但不限于为设有多个均匀间隔分布的过水孔的隔板。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沉淀池100还包括排泥管193,排泥管193设于池体 110的底部,排泥管193用于依靠负压将沉降至池体110底部的沉积泥连同老化的生物膜排出至池体110外。
如图13及图14所示,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10,上述污水处理装置10包括沉淀池100。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污水处理装置10还包括配水池200,配水池200设于池体110的上游端,配水池200用于储存待处理的污水并均衡待处理的污水的水质水量,以确保进入到沉淀池100 的各过水空间130的待处理的污水的水质水量均衡,从而确保沉淀池100的正常运行。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污水处理装置10还包括集水池,集水池设于池体110的下游端,集水池用于储存经沉淀池100净化后的污水并均衡该净化后的污水的水质水量,以确保该净化后的污水进入到下一工序的水处理单元的水质水量均衡,从而确保该水处理单元的正常运行。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污水处理装置10还包括絮凝池,絮凝池设于池体110 的上游端,絮凝池用于对待处理的污水进行预先絮凝沉淀,以增强进入至池体 110内的污水的清洁度,降低沉淀池100对污水的净化处理难度,延长沉淀池 100的使用寿命。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池体,用于收容污水;及
多个沉淀板,多个所述沉淀板沿所述池体的深度方向设置于所述池体内,并将所述池体的内部空间分隔形成多个过水空间;所述沉淀板朝向所述过水空间的一侧还设置有用于供生物膜生长的填料,所述污水能够在流经所述过水空间的过程中充分接触对应的所述填料上生长的生物膜并在所述生物膜的表面形成水膜,从而以使所述填料上生长的生物膜对所述污水进行生化处理;
所述沉淀板连同所述填料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当所述沉淀板及所述填料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沉淀板及所述填料相对所述池体的倾斜角度为第一角度,以使所述污水中的沉积泥在所述污水流动穿过所述过水空间时沉降至所述填料上,当所述沉淀板及所述填料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沉淀板及所述填料相对所述池体的倾斜角度为第二角度,且所述第二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角度,以使所述沉积泥连同附着在所述填料上老化的生物膜依靠重力与所述填料相分离并落入至所述池体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为独立铺设在所述沉淀板朝向所述过水空间一侧的第一填料;或者所述填料为一体成型在所述沉淀板朝向所述过水空间一侧的第二填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沉淀板之间、最顶层的所述沉淀板与所述池体的顶部之间及最底层的所述沉淀板与所述池体的底部之间形成所述过水空间,所述沉淀板的顶底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填料,位于所述沉淀板顶侧的所述填料用于承载所述沉积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轴,所述沉淀板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设于所述池体内,进而以实现所述沉淀板连同所述填料在所述池体内的相对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沉淀板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沉淀板连同所述填料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件和绳体,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池体内,所述绳体的一端设于所述驱动件上,所述绳体的另一端与所述沉淀板连接,所述驱动件能够收放卷所述绳体,以调整所述绳体连接于所述沉淀板一端的长度,从而以使所述绳体对沉淀板及所述填料的拉持力大小可调,进而以使所述沉淀板连同所述填料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件,所述沉淀板通过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池体内,所述弹性件用于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弹性支撑所述沉淀板及所述填料,从而以使所述沉淀板连同所述填料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浮体,所述浮体与所述沉淀板连接,所述浮体能够漂浮于所述污水的表面或悬浮于所述污水中,以向所述沉淀板及所述填料提供上浮力,通过改变所述池体内的所述污水的水位深度,可调整所述浮体浸没于所述污水的体积,从而以使所述浮体向所述沉淀板及所述填料提供的上浮力的大小可调,进而以使所述沉淀板连同所述填料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挡件,所述隔挡件设于所述过水空间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所述隔挡件具有挡水状态和放水状态,当所述隔挡件处于所述挡水状态时,所述隔挡件能够阻挡新进入所述池体内的所述污水相对所述过水空间的流动穿过,当所述隔挡件处于所述放水状态时,所述隔挡件能够导通新进入所述池体内的所述污水相对所述过水空间的流动穿过。
10.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沉淀池。
CN202021319254.7U 2020-07-07 2020-07-07 沉淀池及污水处理装置 Active CN2131719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19254.7U CN213171942U (zh) 2020-07-07 2020-07-07 沉淀池及污水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19254.7U CN213171942U (zh) 2020-07-07 2020-07-07 沉淀池及污水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171942U true CN213171942U (zh) 2021-05-11

Family

ID=75791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19254.7U Active CN213171942U (zh) 2020-07-07 2020-07-07 沉淀池及污水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17194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05498A (zh) * 2021-08-25 2021-11-05 贵州绿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清洗的不锈钢水箱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05498A (zh) * 2021-08-25 2021-11-05 贵州绿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清洗的不锈钢水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77324B (zh) 一种去除总氮的水处理装置
JP2009028720A (ja) 曝気レス水処理装置
CN203866157U (zh) 一种一体化折流板式厌氧/缺氧/好氧/膜过滤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装置
CN102964037B (zh) 一种新型轻质滤料与重质滤料曝气生物滤池联合使用的污水处理方法
CN213171942U (zh) 沉淀池及污水处理装置
CN110975344A (zh) 沉淀池的排泥方法
CN211885519U (zh) 沉淀池及污水处理装置
CN110975343A (zh) 沉淀池的排泥方法
CN104355401A (zh) 一种整体式复合膜生物反应器装置
CN210163288U (zh) 污水处理装置、包含其的系统
CN114906986B (zh) 一种可调工艺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CN103613255A (zh) 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与处理方法
CN102381809A (zh) 煤矿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和处理方法
CN202226752U (zh) 煤矿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CN111298484A (zh) 沉淀池及污水处理装置
CN211814035U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113233607A (zh) 一种多功能浮动式人工湿地系统
CN113321305A (zh) 一种微动力曝气水体净化装置
CN106745748A (zh) 利用太阳能的新型综合生物反应池
CN207891128U (zh) 一种用于河道水体治理与修复的mabr装置
CN218931900U (zh) 集成高效污水处理器
CN110975346A (zh) 沉淀池及污水处理装置
CN211972069U (zh) 一种高效节能的污水处理系统
CN220745653U (zh) 一种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110975347A (zh) 沉淀池及污水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