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156332U - 一种气道异物排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道异物排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156332U
CN213156332U CN202021141649.2U CN202021141649U CN213156332U CN 213156332 U CN213156332 U CN 213156332U CN 202021141649 U CN202021141649 U CN 202021141649U CN 213156332 U CN213156332 U CN 2131563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foreign matter
inner cover
spring
oute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4164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晓霞
李祖亮
王爱民
赵震
肖成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2114164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1563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1563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1563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急救装置,具体是涉及到一种气道异物排出装置,包括相互套设且开口位于同侧的外罩和内罩,以及朝向开口设置在内罩内的按压机构,内罩罩底通过连接环与外罩内壁连接,外罩内壁和内罩外壁之间滑动设置有环形活塞,环形活塞背离开口一侧固定设置有连杆,连杆贯穿连接环固定设置有连接板,外罩与内罩的罩底之间设置有驱动连接环沿外罩轴向滑动的驱动机构,外罩和内罩的侧壁与环形活塞形成负压腔,本实用新型设置外罩和内罩和环形活塞,外罩和内罩的侧壁与环形活塞形成负压腔,可在自救的同时,通过驱动机构增加负压腔体积,将装置吸附在上腹部的皮肤上,避免出现移动的情况,帮助患者将其装置与上腹部紧密贴合,提高按压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气道异物排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急救装置,具体是涉及到一种气道异物排出装置。
背景技术
食物、异物吞咽和误食过程中,容易造成人(尤其老人和小孩)气道被卡,导致呼吸困难,如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抢救,很容易引起窒息,危及生命。发生噎食时通常表现呼吸困难,无法发声,严重呛咳,呼吸频率发生变化,面部苍白或者青紫,目前气道异物多采取吸引器吸引口腔食物,畅通呼吸道,时间较长,抢救成功率低。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目前一种有效的急救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对患者的上腹部施压,迫使其上腹部下陷,造成膈肌突然上升,患者的胸腔压力骤然增加,胸腔内的气体便会从气道中排出,这样卡在气道中的食物或者异物便会顺着气流排出,恢复气道的顺畅。
申请号为CN201910536252.9名称为“一种海姆立克急救机”的中国发明专利记载了一种海姆立克急救机,其适用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在患者进食前即将急救机穿戴在患者身上,但是对于由于意外情况堵塞气管且没有穿戴急救机的正常人或患者,该急救机需要临时通过绑带1绑在人的身上,操作不便,延误抢救时机,同时,该急救机通过凸轮5和推杆11驱动按压板12进行按压,行程较短,且很难达到合适的按压力度,如果将凸轮5做大,增加行程,则导致装置体积增大,穿戴舒适度和便携性变差,同时按压板12设置在人体上腹部时,会出现上下左右移动,不便于准确定位,一旦按压板12出现偏移,严重影响按压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定位精准,按压效果的气道异物排出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包括相互套设且开口位于同侧的外罩和内罩,以及朝向开口设置在内罩内的按压机构,所述内罩罩底通过连接环与外罩内壁连接,外罩内壁和内罩外壁之间滑动设置有环形活塞,环形活塞背离开口一侧固定设置有连杆,连杆贯穿所述连接环固定设置有连接板,所述外罩与内罩的罩底之间设置有驱动连接环沿外罩轴向滑动的驱动机构,外罩和内罩的侧壁与环形活塞形成负压腔。
更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外罩罩底的电机以及与电机输出端连接的丝杆,所述连接环上设置有与丝杆配合的螺纹孔。
更进一步地,所述外罩罩底背离开口一侧设置有凸伸部,所述电机设置在凸伸部内。
更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拉杆,拉杆一端与连接板连接,另一端贯穿外罩罩底设置,所述拉杆与外罩之间设置有限位机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拉杆上设置有弹簧限位块,限位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外罩和弹簧限位块上相互配合的限位齿和限位爪。
更进一步地,所述外罩罩底背离开口一侧设置有凸伸部,所述限位齿设置在凸伸部内壁。
更进一步地,所述拉杆与连接板转动连接,连接板上设置有与弹簧限位块一侧抵接的定位块,拉杆与连接板之间设置有扭簧,扭簧使弹簧限位块与定位块始终接触,所述拉杆位于凸伸部与弹簧限位块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
更进一步地,所述按压机构包括设置在内罩罩底的电磁铁、设置在电磁铁上的导向杆、滑动设置在导向杆上的永磁体以及与永磁体连接的按压块,所述电磁铁连接有电池和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控制电磁铁通断电和切换电磁铁输入电源极性。
更进一步地,所述电磁铁与永磁体之间通过弹簧连接,弹簧套设在导向杆上,导向杆端部设置有激光发射器,所述按压块设置有与激光发射器对齐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设置在外罩上用于播报操作方法的语言提示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人在进食或其它情况出现气道被卡时,手持外罩,将开口一侧对齐自身上腹部按压贴紧,例如肚脐向上两横指处,随后按压机构对患者上腹部进行往复按压,按压过程中,按压机构迫使患者的上腹部下陷,造成膈肌突然上升,患者的胸腔压力骤然增加,胸腔内的气体便会从气道中排出,卡在气道中的食物或者异物便会顺着气流排出,恢复气道的顺畅,进行自救,本实用新型设置外罩和内罩,外罩内壁和内罩外壁之间滑动设置有环形活塞,外罩和内罩的侧壁与环形活塞形成负压腔,可在患者自救的同时,将外罩和内罩的开口紧贴患者上腹部皮肤,通过驱动机构增加负压腔体积,将装置吸附在上腹部的皮肤上,避免出现移动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将其装置与上腹部紧密贴合,提高按压效果,增加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正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正剖视图。
图7为图6中A-A向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立体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部分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外罩;101-凸伸部;103-限位齿;2-内罩;3-连接环;301-导向孔;4-电磁铁;5-导向杆;501-激光发射器;6-永磁体;7-按压块;8-弹簧;9-环形活塞;10-连杆;11-连接板;1101-螺纹孔;12-电机;13-丝杆;14-拉杆;1401-弹簧限位块;1402-拉手;15-限位爪;16-扭簧;17-定位块;18-复位弹簧;19-负压腔;20-密封垫。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相互套设且开口位于同侧的外罩1和内罩2,以及朝向开口设置在内罩2内的按压机构,所述内罩2罩底通过连接环3与外罩1内壁连接,外罩1内壁和内罩2外壁之间滑动设置有环形活塞9,环形活塞9背离开口一侧固定设置有连杆10,连杆10贯穿所述连接环3固定设置有连接板11,连接环3上设置有与连杆10配合的导向孔301,所述外罩1与内罩2的罩底之间设置有驱动连接环3沿外罩1轴向滑动的驱动机构,外罩1和内罩2的侧壁与环形活塞9形成负压腔19。
在进食或其它情况出现气道被卡时,手持外罩1,将开口一侧对齐自身上腹部按压贴紧,例如肚脐向上两横指处,随后按压机构对患者上腹部进行往复按压,在按压过程中,按压机构迫使患者的上腹部下陷,造成膈肌突然上升,患者的胸腔压力骤然增加,胸腔内的气体便会从气道中排出,这样卡在气道中的食物或者异物便会顺着气流排出,恢复气道的顺畅,实现气道异物排出进行自救,本实用新型设置外罩1和内罩2,外罩1内壁和内罩2外壁之间滑动设置有环形活塞9,外罩1和内罩2的侧壁与环形活塞9形成负压腔19,可在患者将外罩1和内罩2的开口紧贴在患者上腹部皮肤的同时,通过驱动机构驱动环形活塞9移动,负压腔19体积增大,使外罩1和内罩2紧密贴附在上腹部皮肤上,在按压过程中不会出现左右移动的情况,避免移动导致按压位置不正确、按压效果差以及无法排除异物的情况,同时负压腔19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将其与上腹部紧密贴合,提高按压效果,增加成功率,如图4所示,环形活塞9通过连杆10连接有连接板11,连接板11设置在外罩1与内罩2的罩底之间,并且通过驱动机构进行驱动,以使负压腔19产生负压,将外罩1和内罩2紧密贴合至患者上腹部。
本实用新型为了保证负压腔19与环状上腹部的密封性,外罩1和外罩2的开口均做弧度处理,该弧度使的开口与患者上腹部皮肤紧密贴合,提高吸附效果,更进一步地,外罩1和外罩2的开口处设置有密封垫20,进一步提高吸附效果。
驱动机构可以为电动驱动,也可以为手动驱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采用电动驱动,包括设置在外罩1罩底的电机12以及与电机12输出端连接的丝杆13,所述连接环3上设置有与丝杆13配合的螺纹孔1101,电机12驱动丝杆13转动,连接环3通过螺纹孔1101沿丝杆13的轴线向上移动,进而带动环形活塞9向上位移,本实施例中,连杆10和导向孔301呈环形阵列设置有若干组,使环形活塞9各个位置进行同步移动,另外,连杆10和导向孔301的配合,保证丝杆13在转动时,连接环3不会跟随丝杆13转动,而是沿丝杆13轴线移动,本实施例采用电动驱动,减少患者的劳动强度,提高实用性。
为了提高丝杆13驱动的行程,增加连接板11位移行程,以增加负压腔19的负压大小,增加吸附紧密性,所述外罩1罩底背离开口一侧设置有凸伸部101,所述电机12设置在凸伸部101内,本实施例中,排出装置的控制器也可以设置在凸伸部101的端部,便于控制且减少误触的情况。
其中,所述按压机构包括设置在内罩2罩底的电磁铁4、设置在电磁铁4上的导向杆5、滑动设置在导向杆5上的永磁体6以及与永磁体6连接的按压块7,所述电磁铁4连接有电池和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控制电磁铁4通断电和切换电磁铁4输入电源极性,具体地,在需要使用时,控制器控制电路连通,电磁铁4首先与永磁体6异性相吸,永磁体6与按压块7受到吸力沿导向杆5向电磁铁4滑动,进行按压准备,随后控制器切换电磁铁4的输入电源极性,电磁铁4与永磁体6同性相斥,永磁体6连同按压块7迅速朝向患者上腹部冲击,实现按压,以此循环往复,进行往复按压,最终将气道内异物排出,本实施例中,按压块7朝向上腹部一侧为圆锥状,以提高按压力度,按压块7可按压30-50mm,保证按压效果。
本实施例中,电池和控制器可以设置在内罩2内,也可以设置在外罩1外,将电池和控制器设置在内罩2或外罩1上,提高装置一体性,电池可采用充电电池,提高便携性和便于多次使用,同样,电机12也与电池和控制器电连接,在开启按压机构的同时将装置吸附在患者上腹部。
为了防止永磁体6与按压块7掉落,所述电磁铁4与永磁体6之间通过弹簧8连接,弹簧8套设在导向杆5上,通过弹簧8,使电磁铁4在断电时,永磁体6与按压块7靠近开口一侧设置,便于按压块7的定位,为了防止永磁体6与按压块7掉落,也可以在导向杆5端部和按压块7内设置限位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杆5端部设置有激光发射器501,所述按压块7设置有与激光发射器501对齐的通孔,在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患者上腹部时,激光发射器501发射激光,可让患者直观的看到按压块7最后按压着力的位置,提高安装精准度,保证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设置在外罩1上用于播报操作方法的语言提示器,语音提示器可用于播放操作方法、海姆立克急救法以及发出呼救,让患者了解使用方法,同时让周围的人知道患者气道堵塞,以增加救治成功率,本实施例中,语音提示器为语音模块,与控制器和电池电连接,电机12、电磁铁4和语音提示器同时开始工作。
实施例二
如图5-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驱动机构为手动驱动,具体为: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拉杆14,拉杆14一端与连接板11连接,另一端贯穿外罩1罩底设置,所述拉杆14与外罩1之间设置有限位机构,通过拉动设置在外罩1外的拉杆14,以驱动连接板11、拉杆14和环形活塞9移动,设置限位机构,保证拉动后自动限位,无需手动保持,本实施例采用手动驱动,降低装置成本,减少故障率,提高可靠性,本实施例中,拉杆14位于外罩1外部分连接有拉手1402,便于患者拉动。
所述拉杆14上设置有弹簧限位块1401,限位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外罩1和弹簧限位块1401上相互配合的限位齿103和限位爪15,具体地,限位齿103设置在外罩1内壁两侧,限位爪15设置在弹簧限位块1401的两侧且与限位齿103相互对应,限位机构通过限位齿103和限位爪15进行限位,保证限位效果,在拉动拉杆14时无需其它多余操作,拉动拉杆14后自动进行限位,操作便捷,为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为了减小弹簧限位块1401的尺寸,在较小的长度下既可与限位齿103配合,所述外罩1罩底背离开口一侧设置有凸伸部101,所述限位齿103设置在凸伸部101内壁,如图6和图8所示,通过拉动拉手1402,将弹簧限位块1401和连接板11向上拉动,直到弹簧限位块1401上限位爪15与凸伸部101内限位齿103配合即可防止连接板11复位。
为了便于连接板11的复位,所述拉杆14与连接板11转动连接,连接板11上设置有与弹簧限位块1401一侧抵接的定位块17,拉杆14与连接板11之间设置有扭簧16,扭簧16使弹簧限位块1401与定位块17始终接触,具体的,扭簧16的一端与拉杆1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板11固定连接,初始状态下,扭簧16的扭力使弹簧限位块1401始终与定位块17紧密贴合,此时,限位齿103与限位爪15相互对齐,拉动拉杆14一定距离后,弹簧限位块1401上的限位爪15与限位齿103配合进行限位,当救治完成后,转动拉手1402,拉杆14和弹簧限位块1401轴线转动,使拉杆14和连接板11进行复位,所述拉杆14位于凸伸部101与弹簧限位块1401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18,更利于拉杆14和连接板11的复位,并且在初始状态下,使连接板11与内罩2的底部紧密贴合,保证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Claims (10)

1.一种气道异物排出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相互套设且开口位于同侧的外罩(1)和内罩(2),以及朝向开口设置在内罩(2)内的按压机构,所述内罩(2)罩底通过连接环(3)与外罩(1)内壁连接,外罩(1)内壁和内罩(2)外壁之间滑动设置有环形活塞(9),环形活塞(9)背离开口一侧固定设置有连杆(10),连杆(10)贯穿所述连接环(3)固定设置有连接板(11),所述外罩(1)与内罩(2)的罩底之间设置有驱动连接环(3)沿外罩(1)轴向滑动的驱动机构,外罩(1)和内罩(2)的侧壁与环形活塞(9)形成负压腔(1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道异物排出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外罩(1)罩底的电机(12)以及与电机(12)输出端连接的丝杆(13),所述连接环(3)上设置有与丝杆(13)配合的螺纹孔(110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道异物排出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外罩(1)罩底背离开口一侧设置有凸伸部(101),所述电机(12)设置在凸伸部(101)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道异物排出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拉杆(14),拉杆(14)一端与连接板(11)连接,另一端贯穿外罩(1)罩底设置,所述拉杆(14)与外罩(1)之间设置有限位机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道异物排出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拉杆(14)上设置有弹簧限位块(1401),限位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外罩(1)和弹簧限位块(1401)上相互配合的限位齿(103)和限位爪(15)。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道异物排出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外罩(1)罩底背离开口一侧设置有凸伸部(101),所述限位齿(103)设置在凸伸部(101)内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道异物排出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拉杆(14)与连接板(11)转动连接,连接板(11)上设置有与弹簧限位块(1401)一侧抵接的定位块(17),拉杆(14)与连接板(11)之间设置有扭簧(16),扭簧(16)使弹簧限位块(1401)与定位块(17)始终接触,所述拉杆(14)位于凸伸部(101)与弹簧限位块(1401)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18)。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气道异物排出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按压机构包括设置在内罩(2)罩底的电磁铁(4)、设置在电磁铁(4)上的导向杆(5)、滑动设置在导向杆(5)上的永磁体(6)以及与永磁体(6)连接的按压块(7),所述电磁铁(4)连接有电池和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控制电磁铁(4)通断电和切换电磁铁(4)输入电源极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道异物排出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电磁铁(4)与永磁体(6)之间通过弹簧(8)连接,弹簧(8)套设在导向杆(5)上,导向杆(5)端部设置有激光发射器(501),所述按压块(7)设置有与激光发射器(501)对齐的通孔。
10.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气道异物排出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设置在外罩(1)上用于播报操作方法的语言提示器。
CN202021141649.2U 2020-06-18 2020-06-18 一种气道异物排出装置 Active CN2131563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41649.2U CN213156332U (zh) 2020-06-18 2020-06-18 一种气道异物排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41649.2U CN213156332U (zh) 2020-06-18 2020-06-18 一种气道异物排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156332U true CN213156332U (zh) 2021-05-11

Family

ID=75788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41649.2U Active CN213156332U (zh) 2020-06-18 2020-06-18 一种气道异物排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1563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91475B (zh) 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担架系统
NO20061352L (no) Manuelt operert andedrettsapparat, ballongenhet og ventilhus for et manuelt operert adedrettsapparat
WO2004110857A3 (en) Underwater breathing devices and methods
CN110478586B (zh) 一种急救用便携式人工呼吸器
CN213156332U (zh) 一种气道异物排出装置
US20110218467A1 (en) Portabl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or for implement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N101116652B (zh) 气动心肺复苏机的控制电路
CN210844769U (zh) 一种护理用人工呼吸装置
CN108721092A (zh) 半自动心肺复苏机
CN204319445U (zh) 便携式智能呼吸抢救机
CN201366024Y (zh) 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担架床
CN2808130Y (zh) 窒息抢救机
CN201356780Y (zh) 一种小型化便携式心肺复苏辅助装置
CN113440326B (zh) 一种急诊科用带收集功能的催吐装置
CN113975131A (zh) 一种单人操作的心肺复苏装置
CN211357233U (zh) 多频式自动呼吸装置
CN210044442U (zh) 压力感知智能自动心肺复苏器
CN218979910U (zh) 一种新型急救吸引器
CN217244724U (zh) 一种新型气道异物排出装置
CN220477916U (zh) 一种人工呼吸辅助装置
CN201108579Y (zh) 气动心肺复苏机的控制电路
CN113171283A (zh) 一种清肺排痰装置
CN209187671U (zh) 一种儿科护理可视吸痰器
CN108969855B (zh) 一种重症室用电控呼吸机
CN203169771U (zh) 一种人工呼吸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