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155337U - 一种铁铝铁复合的真不锈不粘铁锅 - Google Patents

一种铁铝铁复合的真不锈不粘铁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155337U
CN213155337U CN202020682140.2U CN202020682140U CN213155337U CN 213155337 U CN213155337 U CN 213155337U CN 202020682140 U CN202020682140 U CN 202020682140U CN 213155337 U CN213155337 U CN 2131553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ron
stick
layer
aluminum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8214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宏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Foscom Kitchen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Foscom Kitchen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Foscom Kitchen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Foscom Kitchen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8214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1553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1553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1553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铁铝铁复合的真不锈不粘铁锅,包括锅边和锅体,锅体由外而内依次包括第一铁层、铝层和第二铁层,第二铁层的内表面上均匀设置有网纹结构、网纹结构使得第二铁层的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凹陷部,第一铁层的外表面、第二铁层的内表面以及网纹结构和凹陷部的表面设置有氮化层,凹陷部设置有不粘涂层。通过上述设置,具有受热均匀的优点,同时网纹结构的设置能够保护不粘涂层,使其免于锅铲的损害,从而增加不粘锅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铁铝铁复合的真不锈不粘铁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为一种铁铝铁复合的真不锈不粘铁锅。
背景技术
现有的锅具市场中,常见的锅有铁锅、不粘锅、不锈钢锅等。但铁锅容易生锈,使食物焦化。普通的不粘锅是在锅底部的内表面上直接进行处理,使其形成不粘黏层,长期用锅铲进行翻炒时,锅铲会刮损不粘黏层,易造成不粘黏层损坏而失去不粘锅的作用,同时也会导致食物表面受热不均匀;而且若不粘黏层脱落进入食物中,对人体健康也会造成损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铁铝铁复合的真不锈不粘铁锅,其具有受热均匀的优点,同时网纹结构的设置能够保护不粘涂层,使其免于锅铲的损害,从而增加不粘锅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铁铝铁复合的真不锈不粘铁锅,包括锅边和锅体,所述锅体包括锅底,所述锅体由外而内依次包括第一铁层、铝层和第二铁层,所述第二铁层的内表面上均匀设置有网纹结构、所述网纹结构使得所述第二铁层的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凹陷部,所述第一铁层的外表面、所述第二铁层的内表面以及所述网纹结构和所述凹陷部的表面设置有氮化层,所述凹陷部内位于所述氮化层上设置有不粘涂层。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氮化层具有很高的硬度,因此能够抵抗刀具的刮碰和钢丝球的洗刷;铝层的设置能够整体的增强锅体的导热性能,从而使得锅体的热量传导更加的均匀;由于网纹结构凸出设置在不粘涂层外,因此在使用锅铲等器具时对不粘涂层进行良好的保护,从而增加锅具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位于所述锅底内的铝层上均匀设置有以所述锅底的中心为中心的环形凸起,所述第一铁层和所述第二铁层的接触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环形凸起插接的环形凹槽。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环形凸起和环形凹槽的设置能够增强铝层与第一铁层和第二铁层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三者间的导热性能,进一步的使得该不粘锅受热均匀,有利于使用者进行使用。
优选的,所述环形凸起上设置有弧形部,所述环形凹槽连接有与所述弧形部紧密接触的弧形面。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弧形部和弧形面能够进一步的增大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使得该不粘锅的受热更加均匀。
优选的,位于所述锅底的所述第一铁层的中心设置有铜制导热芯,所述导热芯均匀连接有呈放射状分布的铜制导热杆。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日常使用的灶具一般会存在中间温度高的特点,且由于筒具有更加由于铝和铁的导热性能,因此在铜制导热芯受热后通过铜制导热杆快速的将热量传导到整个锅底,从而使得锅底受热均匀。
优选的,所述氮化层的厚度25到35μm。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氮化层采用厚度既能够满足对于不粘锅的硬度要求又不会使得工艺过于复杂,具有成本较低的优点。
优选的,所述不粘涂层的厚度30到40μm。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不粘涂层能够通过网格结构进行保护,因此该厚度相较于传统不粘锅要低,能够节省不粘涂层材料,降低不粘涂层的成本。
优选的,所述第一铁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二铁层的厚度相等,且所述铝层的厚度为所述第一铁层厚度的1.5倍到4倍之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铝层的厚度设置为第一铁层的1.5倍到4倍,能够充分利用铝层的良好的导热性能,使得锅体受热均匀,从而更好的对食物进行加热。
优选的,所述第一铁层的厚度为0.5到0.6mm。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二铁层和第一铁层的厚度相等,且铝层厚度为第一铁层的1.5倍到4倍,因此该锅体的整体重量能够控制在一个比较合适的范围内,适于操作者进行良好的使用。
优选的,所述网纹结构为蜂窝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蜂窝状结构的网纹能够在较低成本的前提下被制造出来,同时蜂窝状的网纹结构具有良好的几何力学性能,因此更加耐久和牢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氮化层的表面硬度高,防刮耐磨,可以抵抗刀具的刮痕与钢铁铲的铲刮痕和钢丝球洗刷,表面不会出现伤痕;
(2)锅体表面设置网纹结构,同时在凹陷处设置不粘涂层,因此具有良好的不粘性能,而网纹结构的凸起,则保护了凹陷处的不粘涂层,在使用锅铲等器具时,使其无法接触到不粘涂层表面,从而增加了不粘涂层的使用寿命;
(3)设置铝层和铜制导热芯以及铜制导热杆,由于铝的导热性相对于铁要好的多,因此能够使得导热均匀,储热强、导热快,实现恒温烹饪,减少碳排量的同时还有效缩短烹饪时间,节能省时;
(4)设置环形凸起和环形凹槽以及弧形部和弧形面,能够增大铝层与第一铁层和第二铁层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强导热性能,使得该不粘锅能够受热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锅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蜂窝状网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螺旋线分布的网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同心圆分布的网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铜制导热芯和铜制导热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锅边;2、锅体;3、第一铁层;4、铝层;5、第二铁层;6、网纹结构;7、凹陷部;8、氮化层;9、不粘涂层;10、环形凸起;11、环形凹槽;12、弧形部;13、弧形面;14、铜制导热芯;15、铜制导热杆;16、锅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
一种铁铝铁复合的真不锈不粘铁锅,包括锅边1和锅体2,锅体2包括锅底16,锅体2由外而内依次包括第一铁层3、铝层4和第二铁层5,第二铁层5的内表面上均匀设置有网纹结构6、网纹结构6使得第二铁层5的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凹陷部7,第一铁层3的外表面、第二铁层5的内表面以及网纹结构6和凹陷部7的表面设置有氮化层8,凹陷部7内位于氮化层8上设置有不粘涂层9。
氮化层8具有很高的硬度,因此能够抵抗刀具的刮碰和钢丝球的洗刷;铝层4的设置能够整体的增强锅体2的导热性能,从而使得锅体2的热量传导更加的均匀;由于网纹结构6凸出设置在不粘涂层9外,因此在使用锅铲等器具时对不粘涂层9进行良好的保护,从而增加锅具的使用寿命。
位于锅底16内的铝层4上均匀设置有以锅底16的中心为中心的环形凸起10,第一铁层3和第二铁层5的接触面上设置有与环形凸起10插接的环形凹槽11。环形凸起10上设置有弧形部12,环形凹槽11连接有与弧形部12紧密接触的弧形面13。通过环形凸起10和环形凹槽11以及弧形部12和弧形面13的设置能够增强铝层4与第一铁层3和第二铁层5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三者间的导热性能,进一步的使得该不粘锅受热均匀,有利于使用者进行使用。
位于锅底16的第一铁层3的中心设置有铜制导热芯14,导热芯均匀连接有呈放射状分布的铜制导热杆15。日常使用的灶具一般会存在中间温度高的特点,且由于筒具有更加由于铝和铁的导热性能,因此在铜制导热芯14受热后通过铜制导热杆15快速的将热量传导到整个锅底16,从而使得锅底16受热均匀。
氮化层8的厚度25到35μm。氮化层8采用厚度既能够满足对于不粘锅的硬度要求又不会使得工艺过于复杂,具有成本较低的优点。
不粘涂层9的厚度30到40μm。由于不粘涂层9能够通过网格结构进行保护,因此该厚度相较于传统不粘锅要低,能够节省不粘涂层9材料,降低不粘涂层9的成本。
第一铁层3的厚度与第二铁层5的厚度相等,且铝层4的厚度为第一铁层3厚度的1.5倍到4倍之间。将铝层4的厚度设置为第一铁层3的1.5倍到4倍,能够充分利用铝层4的良好的导热性能,使得锅体2受热均匀,从而更好的对食物进行加热。
第一铁层3的厚度为0.5到0.6mm。由于第二铁层5和第一铁层3的厚度相等,且铝层4厚度为第一铁层3的1.5倍到4倍,因此该锅体2的整体重量能够控制在一个比较合适的范围内,适于操作者进行良好的使用。
本实施例中网纹结构6有以下几种形式:1、如图3所示,网纹结构6为蜂窝状;2、如图4所示,网纹结构6为以锅底16的中心为中心的螺纹线;3、如图5所示,网纹结构6为以锅底16的中心为中心的均匀分布的同心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氮化层8的表面硬度高,防刮耐磨,可以抵抗刀具的刮痕与钢铁铲的铲刮痕和钢丝球洗刷,表面不会出现伤痕;(2)锅体2表面设置网纹结构6,同时在凹陷处设置不粘涂层9,因此具有良好的不粘性能,而网纹结构6的凸起,则保护了凹陷处的不粘涂层9,在使用锅铲等器具时,使其无法接触到不粘涂层9表面,从而增加了不粘涂层9的使用寿命;(3)设置铝层4和铜制导热芯14以及铜制导热杆15,由于铝的导热性相对于铁要好的多,因此能够使得导热均匀,储热强、导热快,实现恒温烹饪,减少碳排量的同时还有效缩短烹饪时间,节能省时;(4)设置环形凸起10和环形凹槽11以及弧形部12和弧形面13,能够增大铝层4与第一铁层3和第二铁层5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强导热性能,使得该不粘锅能够受热均匀。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9)

1.一种铁铝铁复合的真不锈不粘铁锅,其特征在于:包括锅边(1)和锅体(2),所述锅体(2)包括锅底(16),所述锅体(2)由外而内依次包括第一铁层(3)、铝层(4)和第二铁层(5),所述第二铁层(5)的内表面上均匀设置有网纹结构(6)、所述网纹结构(6)使得所述第二铁层(5)的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凹陷部(7),所述第一铁层(3)的外表面、所述第二铁层(5)的内表面以及所述网纹结构(6)和所述凹陷部(7)的表面设置有氮化层(8),所述凹陷部(7)内位于所述氮化层上设置有不粘涂层(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铁铝铁复合的真不锈不粘铁锅,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锅底(16)内的铝层(4)上均匀设置有以所述锅底(16)的中心为中心的环形凸起(10),所述第一铁层(3)和所述第二铁层(5)的接触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环形凸起(10)插接的环形凹槽(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铁铝铁复合的真不锈不粘铁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凸起(10)上设置有弧形部(12),所述环形凹槽(11)连接有与所述弧形部(12)紧密接触的弧形面(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铁铝铁复合的真不锈不粘铁锅,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锅底(16)的所述第一铁层(3)的中心设置有铜制导热芯(14),所述导热芯均匀连接有呈放射状分布的铜制导热杆(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铁铝铁复合的真不锈不粘铁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氮化层(8)的厚度25到35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铁铝铁复合的真不锈不粘铁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不粘涂层(9)的厚度30到40μ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铁铝铁复合的真不锈不粘铁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铁层(3)的厚度与所述第二铁层(5)的厚度相等,且所述铝层(4)的厚度为所述第一铁层(3)厚度的1.5倍到4倍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铁铝铁复合的真不锈不粘铁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铁层(3)的厚度为0.5到0.6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铁铝铁复合的真不锈不粘铁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纹结构(6)为蜂窝状。
CN202020682140.2U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铁铝铁复合的真不锈不粘铁锅 Active CN2131553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82140.2U CN213155337U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铁铝铁复合的真不锈不粘铁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82140.2U CN213155337U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铁铝铁复合的真不锈不粘铁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155337U true CN213155337U (zh) 2021-05-11

Family

ID=75764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82140.2U Active CN213155337U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铁铝铁复合的真不锈不粘铁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1553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215045U (zh) 烤盘及具有其的烹饪炊具
CN210433346U (zh) 一种双重加热的食物加工机
CN213155337U (zh) 一种铁铝铁复合的真不锈不粘铁锅
CN201200288Y (zh) 节能型电磁电饭锅
CN103110337B (zh)
CN209252392U (zh) 新型复底不锈无油烟铁锅
CN209252393U (zh) 新型平复底不锈无油烟铁锅
CN216020530U (zh) 一种锅具
CN211093305U (zh) 一种生铁少油烟不粘锅
CN201360907Y (zh) 具平均锅温的热对流节能锅具结构
CN2305125Y (zh) 可电磁灶使用不粘锅
CN209846881U (zh) 容器及烹饪器具
CN209770010U (zh) 一种快热节能炒锅
CN204654578U (zh) 一种生铁少油烟不粘锅
CN207745046U (zh) 一种电烧烤装置
CN207461972U (zh) 一种环保健康低油烟钛复合材料煎锅
CN213046503U (zh) 一种防腐蚀性好的炒锅
CN208784485U (zh) 一种复底不锈无油烟铁锅
CN211408576U (zh) 一种新型耐磨不粘锅
CN217723268U (zh) 一种具有防粘防刮的钎焊底不锈钢炒锅
CN218651444U (zh) 一种不粘锅炒锅
CN218186299U (zh) 一种复合铁锅
CN220192824U (zh) 一种蒸煮一体的精铸不粘煎锅
CN214180049U (zh) 一种耐腐蚀的多层钢复合片
CN219422611U (zh) 一种蒸烫一体式火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