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149384U - 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及应用其的ar设备 - Google Patents

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及应用其的ar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149384U
CN213149384U CN202022435143.9U CN202022435143U CN213149384U CN 213149384 U CN213149384 U CN 213149384U CN 202022435143 U CN202022435143 U CN 202022435143U CN 213149384 U CN213149384 U CN 2131493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arized light
polarization state
light
linearly polarized
guid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3514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昕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Qiyuan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Iqi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Iqi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Iqi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3514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1493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1493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1493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及应用其的AR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显示结构会存在杂散光而影响画面显示效果的技术问题。所述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包括:显示图像源,以及与显示图像源间隔设置的导光体基底;导光体基底远离显示图像源的一侧区域处设置有导光体内反射面,导光体基底上位于导光体内反射面与显示图像源之间处设置有导光体反射出射面;导光体基底远离人眼的一侧设置有相位延迟器;其中,显示图像源发出的光线为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相位延迟器能够将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转换为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导光体内反射面能够反射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透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从而实现对杂散光的消除。

Description

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及应用其的AR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AR设备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及应用其的AR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增强现实技术(英文名称:Augmented Reality,缩写为AR),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广泛运用了多媒体、三维建模、实时跟踪及注册、智能交互、传感等多种技术手段,将计算机生成的文字、图像、三维模型、音乐、视频等虚拟信息模拟仿真后,应用到真实世界中,两种信息互为补充,从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增强”。
其中,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显示结构中正常光路的结构示意图;图2 为现有技术提供的显示结构中杂散光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地,如图1所示,光线(正常光路)由显示图像源1发出后经过导光体基底2全反射,并入射导光体内反射面3,再经导光体反射出射面4后进入人眼,也即正常光路总共经过三次反射;如图2所示,显示图像源1发出的大角度光线(杂散光路)不经过导光体基底2全反射,而直接入射导光体内反射面3,再经导光体反射出射面4反射进入人眼,也即杂散光路总共经过两次反射。
然而,本申请人发现,由于正常光路总共经过三次反射进入人眼,杂散光路总共经过两次反射进入人眼,因此杂散光路相对于正常光路图像会成倒影,从而影响显示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及应用其的AR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显示结构会存在杂散光而影响画面显示效果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包括:显示图像源,以及与所述显示图像源间隔设置的导光体基底;所述导光体基底远离所述显示图像源的一侧区域处设置有导光体内反射面,所述导光体基底上位于所述导光体内反射面与所述显示图像源之间处设置有导光体反射出射面;所述导光体基底远离人眼的一侧设置有相位延迟器;
所述显示图像源发出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入射至所述导光体基底后,通过所述相位延迟器将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转换为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
所述导光体内反射面采用偏振分光面,所述导光体内反射面能够反射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透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所述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依次经过所述导光体内反射面、所述导光体反射出射面的反射作用后进入人眼,同时,所述显示图像源发出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中的杂散光路透射所述导光体内反射面。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图像源发出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通过LCD 或LCOS偏振光源获得。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图像源发出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通过 OLED或LED非偏振光源经第一吸收式偏振片获得;
所述第一吸收式偏振片能够吸收所述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透射所述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
进一步的,所述导光体基底靠近人眼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吸收式偏振片;
所述第二吸收式偏振片能够吸收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透射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
内反射面为普通镜面反射面,不进行偏振分光,可以为金属或者介质反射面。
进一步的,所述导光体内反射面可替换为镜面反射面。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图像源发出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通过LCD 或LCOS偏振光源获得。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图像源发出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通过 OLED或LED非偏振光源经第一吸收式偏振片获得;
所述第一吸收式偏振片能够吸收所述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透射所述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
进一步的,所述相位延迟器包括1/4波片,所述相位延迟器的材质采用聚合物波片、液晶波片或晶体波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为P偏振光,所述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为S偏振光;
或者,
所述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为S偏振光,所述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为P偏振光。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增强现实显示结构中,由于显示图像源发出的光线为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且导光体内反射面反射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透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因此正常光路在相位延迟器的外表面发生全反射后,入射导光体内反射面,且光线先后两次通过相位延迟器,由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转换为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并经由导光体内反射面反射后,由导光体反射出射面再次反射进入人眼;并且,由于显示图像源发出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中的杂散光路,会透射导光体内反射面,而无法经由导光体反射出射面反射进入人眼,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杂散光的消除,提高了成像的清晰度。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AR设备,该AR设备包括:如上述的增强现实显示结构。
所述AR设备与上述增强现实显示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显示结构中正常光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提供的显示结构中杂散光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增强现实显示结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增强现实显示结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增强现实显示结构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显示图像源;2-导光体基底;3-导光体内反射面;4-导光体反射出射面; 5-相位延迟器;6-第二吸收式偏振片;7-第一吸收式偏振片;
其中,图中的箭头为光线的传播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增强现实显示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包括:显示图像源1,以及与显示图像源1间隔设置的导光体基底2;导光体基底2 远离显示图像源1的一侧区域处设置有导光体内反射面3,导光体基底1上位于导光体内反射面3与显示图像源1之间处设置有导光体反射出射面4;导光体基底1位于显示图像源1与导光体内反射面3之间、且远离人眼的一侧设置有相位延迟器5;
并且,显示图像源1用于发出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入射至导光体基底2,通过相位延迟器5将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转换为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
导光体内反射面3采用偏振分光面,导光体内反射面3能够反射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透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上述的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经过所述导光体内反射面3反射后,再经过导光体反射出射面4的反射作用后进入人眼,同时,显示图像源1发出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中的杂散光路则直接透射导光体内反射面3。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可以采用P 偏振光,此时,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为S偏振光;
或者,
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采用S偏振光,此时,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为P偏振光。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由于显示图像源发出的光线为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且导光体内反射面反射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透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因此正常光路在相位延迟器的外表面发生全反射后,入射导光体内反射面,且光线先后两次通过相位延迟器,由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转换为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并经由导光体内反射面反射后,由导光体反射出射面再次反射进入人眼;并且,由于显示图像源发出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中的杂散光路,会透射导光体内反射面,而无法经由导光体反射出射面反射进入人眼,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杂散光的消除,提高了成像的清晰度。
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本实施例中的显示图像源1发出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可以通过LCD或LCOS偏振光源获得。
具体地,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的简称),液晶显示。LCD的构造是在两片平行的玻璃基板当中放置液晶盒,下基板玻璃上设置TFT(薄膜晶体管),上基板玻璃上设置彩色滤光片,通过TFT上的信号与电压改变来控制液晶分子的转动方向,从而达到控制每个像素点偏振光出射与否而达到显示目的。
具体地,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即液晶附硅,也叫硅基液晶,是一种基于反射模式,尺寸非常小的矩阵液晶显示装置。这种矩阵采用CMOS 技术在硅芯片上加工制作而成。
由于LCD或LCOS偏振光源的发光原理属于现有技术,因此,本实施例中不再对其原理进行说明。
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参照图5,显示图像源1发出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可以通过OLED或LED非偏振光源经第一吸收式偏振片7获得;
,该第一吸收式偏振片7设置在非偏振光源和导光体基底2之间,第一吸收式偏振片7能够吸收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透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当需要入射光为P偏振态光线时,则偏振片7吸收S偏振光线,透射P偏振光线;当需要入射光为S偏振态光线时,则偏振片7吸收P偏振光线,透射S偏振光线。
其中,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又称为有机电激光显示、有机发光半导体(Organic Electroluminesence Display,OLED)。OLED属于一种电流型的有机发光器件,是通过载流子的注入和复合而致发光的现象,发光强度与注入的电流成正比。OLED在电场的作用下,阳极产生的空穴和阴极产生的电子就会发生移动,分别向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注入,迁移到发光层。当二者在发光层相遇时,产生能量激子,从而激发发光分子最终产生可见光。
其中,LED为发光二极管。由含镓(Ga)、砷(As)、磷(P)、氮(N) 等的化合物制成。当电子与空穴复合时能辐射出可见光,因而可以用来制成发光二极管。在电路及仪器中作为指示灯,或者组成文字或数字显示。
由于OLED或LED的发光原理属于现有技术,因此,本实施例中不再对其原理进行说明。
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导光体基底2靠近人眼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吸收式偏振片6;第二吸收式偏振片6能够吸收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透射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二吸收式偏振片6时,由于第二吸收式偏振片6能够吸收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透射第二种状态的线偏振光,因此,导光体内反射面3可以替换为普通镜面反射面,不再进行偏振分光,该镜面反射面可以采用金属或者其他介质反射面。
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本实施例中的相位延迟器5可以采用1/4波片,该相位延迟器5的材质可以采用聚合物波片、液晶波片或晶体波片等。
具体地,1/4波片为一定厚度的双折射单晶波片。当光从法向入射透过波片时,寻常光(o光)和非常光(e光)之间的位相差等于π/2或其奇数倍,这样的晶片称为四分之一波片或1/4波片。当线偏振光垂直入射1/4波片,并且光的偏振和波片的光轴面(垂直自然裂开面)成θ角,出射后成椭圆偏振光。特别当θ=45°时,出射光为圆偏振光。
本实施例中,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先后两次通过1/4波片,可以将偏振状态转换为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例如,P偏振光先后两次通过 1/4波片,可以转换为S偏振光;或者,S偏振光先后两次通过1/4波片,可以转换为P偏振光。
下面,结合具体的应用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展开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3所示,显示图像源1发出P偏振光,导光体内反射面3反射S偏振光,透射P偏振光;正常光路(P偏振光)在相位延迟器5的外表面发生全反射后,入射导光体内反射面3,由于P偏振光先后两次通过相位延迟器5,因此P偏振光的偏振状态转换为S偏振光,S偏振光经由导光体内反射面3 反射后,由导光体反射出射面4反射进入人眼;关于杂散光路,由于显示图像源1发出的光线为P线偏振光,因此,P偏振光中的杂散光路可以直接透射导光体内反射面3,而无法经由导光体反射出射面4反射进入人眼,从而实现了杂散光的消除。
上述过程中,P偏振光即为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S偏振光即为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
实施例二:
继续参照图3,显示图像源1发出S线偏振光,导光体内反射面3反射P 偏振光,透射S偏振光;正常光路(S偏振光)在相位延迟器5的外表面发生全反射后,入射导光体内反射面3,由于S偏振光先后两次通过相位延迟器5,因此S偏振光的偏振状态转换为P偏振光,P偏振光经由导光体内反射面3 反射后,由导光体反射出射面4反射进入人眼;关于杂散光路,由于显示图像源1发出的光线为S偏振光,因此,S偏振光中的杂散光路可以直接透射导光体内反射面3,而无法经由导光体反射出射面4反射进入人眼,从而实现了杂散光的消除。
上述过程中,S偏振光即为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P偏振光即为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
实施例三:
如图4所示,显示图像源1发出P偏振光,P偏振光经过相位延迟器5 的外表面发生全反射后,入射导光体内反射面3,由于P偏振光先后两次通过相位延迟器5,因此偏振状态由P偏振光转换为S偏振光,S偏振光经由导光体内反射面3反射后,由导光体反射出射面4反射进入吸收式偏振片6,吸收式偏振片6吸收P线偏振光,透射S偏振光,从而S偏振光可以透射吸收式偏振片6进入人眼;关于P偏振光的杂散光路,由于显示图像源1发出的光线为P偏振光,因此经由导光体内反射面3反射,再经由导光体反射出射面4 反射进入吸收式偏振片6后被吸收,而无法进入人眼,从而实现了杂散光的消除。
上述过程中,P偏振光即为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S偏振光即为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导光体内反射面3可以采用镜面反射面,不需要采用偏振分光面就可以达到对杂散光的消除。当然,为了更好的达到对对杂散光的消除的消除效果,导光体内反射面3也可以采用偏振分光面,该偏振分光面可以投射P偏振光,反射S偏振光。
实施例四:
继续参照图4,显示图像源1发出S偏振光,S偏振光经过相位延迟器5 的外表面发生全反射后,入射导光体内反射面3,由于S偏振光先后两次通过相位延迟器5,因此S偏振光的偏振状态转换为P偏振光,P偏振光经由导光体内反射面3反射后,由导光体反射出射面4反射进入吸收式偏振片6,吸收式偏振片6吸收S偏振光,透过P偏振光,从而光路可以透过吸收式偏振片6 进入人眼;关于杂散光路,由于显示图像源1发出的光线为S偏振光,因此经由导光体内反射面3反射,再经由导光体反射出射面4反射进入吸收式偏振片6后被吸收,而无法进入人眼,从而实现了杂散光的消除。
上述过程中,S偏振光即为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P偏振光即为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导光体内反射面3采用镜面反射面,不需要采用偏振分光面就可以达到对杂散光的消除。当然,为了更好的达到对对杂散光的消除的消除效果,导光体内反射面3也可以采用偏振分光面,该偏振分光面可以投射S偏振光,反射P偏振光。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AR设备,该AR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任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增强现实显示结构。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及应用其的AR设备,利用偏振原理对杂散光进行了消除,从而有效实现无鬼像显示。
此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AR设备可以是:手持式控制器、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虚拟现实手柄图形空间定位装置、头戴式显示器、信号增强器、虚拟现实眼镜盒、虚拟现实头盔、无线操控式数据处理设备、声频交互式信息处理设备、5G眼镜;混合虚拟现实显示装置及显示系统、远程全景图像实时传输和显示系统、声频交互式信息处理系统、远程全景图像全方位实时传输和显示系统、虚拟现实特征定位系统、用于增强和虚拟现实的系统、三维虚拟和增强现实显示系统、用于从导光体中输出不同波长光的架构和系统、由可穿戴设备进行面部模型捕获系统、具有主动中央凹能力的宽视场(FOV)成像设备及成像系统、整合虚拟现实场景参数的装置及系统等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图像源,以及与所述显示图像源间隔设置的导光体基底;所述导光体基底远离所述显示图像源的一侧区域处设置有导光体内反射面,所述导光体基底上位于所述导光体内反射面与所述显示图像源之间处设置有导光体反射出射面;所述导光体基底远离人眼的一侧设置有相位延迟器;
所述显示图像源发出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入射至所述导光体基底后,通过所述相位延迟器将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转换为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
所述导光体内反射面采用偏振分光面,所述导光体内反射面能够反射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透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所述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依次经过所述导光体内反射面、所述导光体反射出射面的反射作用后进入人眼,同时,所述显示图像源发出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中的杂散光路透射所述导光体内反射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图像源发出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通过LCD或LCOS偏振光源获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图像源发出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通过OLED或LED非偏振光源经第一吸收式偏振片获得;
所述第一吸收式偏振片能够吸收所述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透射所述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基底靠近人眼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吸收式偏振片;
所述第二吸收式偏振片能够吸收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透射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内反射面可替换为镜面反射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图像源发出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通过LCD或LCOS偏振光源获得。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图像源发出的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通过OLED或LED非偏振光源经第一吸收式偏振片获得;
所述第一吸收式偏振片能够吸收所述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透射所述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位延迟器包括1/4波片,所述相位延迟器的材质采用聚合物波片、液晶波片或晶体波片。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为P偏振光,所述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为S偏振光;
或者,
所述第一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为S偏振光,所述第二种偏振状态的线偏振光为P偏振光。
10.一种AR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增强现实显示结构。
CN202022435143.9U 2020-10-28 2020-10-28 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及应用其的ar设备 Active CN2131493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35143.9U CN213149384U (zh) 2020-10-28 2020-10-28 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及应用其的ar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35143.9U CN213149384U (zh) 2020-10-28 2020-10-28 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及应用其的ar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149384U true CN213149384U (zh) 2021-05-07

Family

ID=75721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35143.9U Active CN213149384U (zh) 2020-10-28 2020-10-28 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及应用其的ar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14938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30332A (zh) * 2020-10-28 2020-12-25 南京爱奇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及应用其的ar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30332A (zh) * 2020-10-28 2020-12-25 南京爱奇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及应用其的ar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30332A (zh) 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及应用其的ar设备
US9684174B2 (en) Imaging structure with embedded light sources
US11022796B2 (en) Virtual reality display device
US9726887B2 (en) Imaging structure color conversion
US20230038591A1 (en) Near-eye display device
US20200201065A1 (en) Display device, optical system and virtual reality head-mounted display device
CN112005161B (zh) 成像器件、显示装置和成像设备
WO2022237077A1 (zh) 近眼显示装置
CN114660807B (zh) 一种近眼显示装置
US10310285B2 (en) Wafer-level liquid-crystal-on-silicon projection assembly, systems and methods
CN213149384U (zh) 增强现实显示结构及应用其的ar设备
US11592608B2 (en) Switchable polarization retarder array for active zonal illumination of display
US11067801B2 (en) Head-mounted display device
CN113767317A (zh) 具有硅上单色液晶显示器的设备
CN212460200U (zh) 一种近眼显示装置
CN11115818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130330A (zh) 双焦、多焦平面显示系统及应用其的vr或ar设备
US20230236422A1 (en) Near-eye display device
CN110989191B (zh) 集成式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20238993A1 (zh) 立体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210116727A1 (en) Optical device including faraday rotator
CN114063286A (zh) 用于增强现实的光学系统及头戴式增强现实设备
US10690926B1 (en) Near-eye augmented reality device
CN212694162U (zh) 用于增强现实的光学系统及头戴式增强现实设备
CN218601591U (zh) 光学模块和头戴显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Room 1103, building C, Xingzh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Nan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0038

Patentee after: Nanjing Qiyu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103, building C, Xingzh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Nan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0038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iqi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