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73092U - 带音隧的薄形扬声器 - Google Patents

带音隧的薄形扬声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73092U
CN213073092U CN202021740914.9U CN202021740914U CN213073092U CN 213073092 U CN213073092 U CN 213073092U CN 202021740914 U CN202021740914 U CN 202021740914U CN 213073092 U CN213073092 U CN 2130730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ng diaphragm
sound
diaphragm
loudspeaker
tu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4091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海鸥
吴念博
何新喜
朱信智
李碧英
杨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Liyue Musical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Liyue Mus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Liyue Musical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Liyue Mus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4091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730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730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730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Abstract

一种带音隧的薄形扬声器,包括音圈及振膜;振膜呈碟形,其外缘结合于扬声器外框,内缘结合于音圈上端;振膜的至少一侧表面上设有至少两沟槽,且各沟槽呈放射状排布,将振膜表面等分成多块共振区;沟槽凹设于振膜的表面形成音隧。本实用新型将振膜由以往的自由振动模式改变为现在的规范振动模式,从振动、共鸣、发声的角度解决了扬声器高音区亮不出来,而低音区浑厚圆润不够的问题,实践证明该改进设计方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并且获得了明显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带音隧的薄形扬声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扬声器,具体涉及一种带音隧的薄形扬声器,该薄形扬声器可应用于耳机、耳麦、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
背景技术
扬声器(又称喇叭)是将电信号转换为声信号的一种装置,如图1~8所述,传统的薄形扬声器通常由音圈1、振膜2以及磁体和导磁结构(图中未绘出)等结构组成。扬声器在工作时,由放大器输出大小不等的电流通过频率波转化成声波,通过功率的推动而提高其输出的能量,在磁场的作用下使音圈1移动,同时音圈1连接在振膜2上并带动振膜2振动,再由振膜2的振动推动空气,从而发出声音。
传统的薄形扬声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扬声器发音时有一个固有的谐振频率,超出谐振频率区域的一定范围后,高音区亮不出来,低音区浑厚圆润不够。低音必须通过专门的低音扬声器实现,高音则必须通过专门的高音扬声器实现,即音色和扬声器的数量成正比,无法通过单个扬声器实现全频段的优质音色。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的扬声器振膜无法满足从高音区到低音区之间良好的宽频振动,即不能同时适应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较宽频率变化共鸣和振动。总结,传统的薄形扬声器其结构设计不合理,不利于振膜发挥从高音区到低音区之间良好声波振动。
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便成为本实用新型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音隧的薄形扬声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音隧的薄形扬声器,包括音圈以及振膜;所述振膜呈碟形,其外缘结合于扬声器的外框,其内缘结合于音圈的上端;
所述振膜的至少一侧表面上设有至少两条沟槽,且各所述沟槽以扬声器水平方向的中心为基准呈放射状排布,进而将振膜表面等分成多块共振区;
其中,所述沟槽凹设于所述振膜的表面形成音隧。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各所述沟槽以扬声器水平方向的中心为基准呈放射状均匀排布,有助于将音圈的振动通过沟槽形成的放射状音隧(即声音的隧道)迅速向振膜的四周传递。
2.上述方案中,所述振膜上还设有数条凹槽,且各所述凹槽呈放射状排布,以此提升振膜的结构强度。凹槽可以是平直的设计,以避免干涉音隧。
3.上述方案中,所述振膜从发音频段区分为外段的高音区、中段的中音区以及内段的低音区;其中,所述振膜壁厚由外至内逐渐增厚,构成低音区的壁厚大于中音区的壁厚,中音区的壁厚大于高音区的壁厚;
借此设计,通过将较厚的低音区设置于接近音圈的位置,可使得频率较低、振幅较大的低频振动在振膜的低音区发出更为浑厚、圆润的低音;通过将较薄的高音区设置于远离音圈的位置,可使得频率较高、振幅较小的高频振动在振膜的高音区发出更为通透、明亮的高音,进而令扬声器在全频段产生的音色、音质均得到有效提升。
4.上述方案中,各所述沟槽均为弧形槽,可以使得振膜在厚度上尽量减少厚薄突变,影响振膜的共鸣和振动。
5.上述方案中,所述沟槽的长度小于所述振膜的宽度,沟槽的两外端与振膜的表面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一种带音隧的薄形扬声器,包括音圈及振膜;振膜呈碟形,其外缘结合于扬声器外框,内缘结合于音圈上端;振膜的至少一侧表面上设有至少两沟槽,且各沟槽呈放射状排布,将振膜表面等分成多块共振区;沟槽凹设于振膜的表面形成音隧。
相比现有技术而言,为了解决现有薄形扬声器无法兼顾高、中、低音区同时具备良好共鸣音色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对现有扬声器,特别是扬声器内的振膜设计进行了改进。具体通过在振膜的表面上开设有放射状沟槽,该放射状沟槽在振膜的表面上形成放射状音隧。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薄形扬声器高音区亮不出来,而低音区浑厚圆润不够的问题,对扬声器的设计及发声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找出了现有扬声器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色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振膜设计不合理所致。据此,发明人打破了以往薄形扬声器组成设计的束缚,大胆提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设计方案,这种改进设计方案将振膜由以往的自由振动模式改变为现在的规范振动模式,从振动、共鸣、发声的角度解决了扬声器高音区亮不出来,而低音区浑厚圆润不够的问题,实践证明该改进设计方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并且获得了明显的技术效果。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薄形扬声器振膜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振膜的表面上开设有放射状沟槽,该放射状沟槽在振膜上实际形成放射状音隧,且接近音圈的区域对音圈振动进行汇集,再通过放射状音隧(即声音的隧道)迅速向振膜的四周边缘传递,这对改善高音区的音色和音质起到了关键作用。
2. 本实用新型通过放射状沟槽的设计,在振膜上等分出与沟槽数量相同的N块共振区。当扬声器工作时音圈的振动先传递到振膜中心区域,然后通过音隧传递至各共振区,并产生共鸣和振动,以此将外部声源的振动放大为振膜的共鸣声。每个共振区可产生一个声波量,加上一个原声波量,共计N+1个声波量。声波量即声波的数量,声波量直接影响振膜的音色、穿透力和音量。因此本发明设计能够明显改善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色,增加高音区和低音区的穿透力和音量。
3. 本实用新型沟槽可设于振膜的上表面,也可设于振膜的下表面,还可同时设置于振膜的上、下两表面。
附图说明
附图1为传统耳机扬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附图3为传统耳麦扬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图3中A-A向剖视图;
附图5为传统手机扬声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附图6为图5中A-A向剖视图;
附图7为传统手机扬声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8为图7中A-A向剖视图;
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耳机扬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0为图9中A-A向剖视图;
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耳麦扬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2为图11中A-A向剖视图;
附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手机扬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4为图13中A-A向剖视图;
附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手机扬声器的桥式音梁设于振膜下表面时的示意图;
附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手机扬声器的桥式音梁同时设于振膜上下表面时的示意图;
附图1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手机扬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8为图17中A-A向剖视图;
附图1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手机扬声器的桥式音梁设于振膜下表面时的示意图;
附图2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手机扬声器的桥式音梁同时设于振膜上下表面时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音圈;2.振膜;3.振膜;4.桥式音梁;5.沟槽;6.共振区;7.桥洞;8.凹槽;9.防尘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以下将以图式及详细叙述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楚说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后,当可由本实用新型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围。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连接”或“设置”,均可指二或多个组件或装置相互直接作实体接触,或是相互间接作实体接触,亦可指二或多个组件或装置相互操作或动作。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包含”、“包括”、“具有”等,均为开放性的用语,即意指包含但不限于。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词(terms),除有特别注明外,通常具有每个用词使用在此领域中、在本案内容中与特殊内容中的平常意义。某些用以描述本案的用词将于下或在此说明书的别处讨论,以提供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有关本案描述上额外的引导。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上”、“下”为方向性用词,在本实用新型中仅为说明各结构之间位置关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方案及实际实施时的具体方向。
参见附图9~20所示,一种带音隧的薄形扬声器,包括音圈1、振膜3以及导磁结构(图中未绘出)。所述振膜3呈碟形,其外缘结合于扬声器的外框,其内缘结合于音圈1的上端。
所述振膜3上设有一桥式音梁4,该桥式音梁4呈环状,架设于振膜3的内缘处上表面,并在扬声器的水平方向上位于音圈1的上端外侧,与音圈1的防尘罩9具有一距离。
优选的,所述振膜3从发音频段区分为外段的高音区、中段的中音区以及内段的低音区;所述振膜3壁厚由外至内逐渐增厚,构成低音区的壁厚大于中音区的壁厚,中音区的壁厚大于高音区的壁厚;所述桥式音梁4位于所述低音区,可提升振膜3的中部载荷。
通过在振膜3的上表面上设置桥式音梁4,由于低音相对高音振幅大、频率低,低音共鸣集中在振膜3靠近音圈1的中央区域,高音共鸣集中在振膜3的四周边缘区域,加强振膜3中央区域强度,对改善低音区音色和音质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振膜3的厚度为中央区域厚而四周薄的厚度渐变构造(即外薄内厚的设计),加强了振膜3中央区域强度,相对而言也改变了振膜3中央区域与四周边缘区域厚薄差,对改善高音区音色和音质也可起到有益作用。
所述振膜3的上表面上设有至少两条沟槽5,且各所述沟槽5以扬声器水平方向的中心为基准呈放射状均匀排布,进而将位于所述桥式音梁4外侧的振膜3表面等分成多块共振区6;各沟槽5在扬声器的水平方向上均横穿桥式音梁4,并以沟槽5的长度方向与桥式音梁4垂直。
其中,所述沟槽5凹设于所述振膜3的上表面形成音隧。
通过在振膜3上表面上开设有放射状沟槽5,该放射状沟槽5在振膜3的上表面上实际形成放射状音隧,且接近音圈1的区域将音圈1振动收集,并通过放射状音隧(即声音的隧道)迅速向振膜3的四周边缘传递,这对改善高音区的音色和音质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通过在振膜3上等分出四块共振区6,振动可通过音隧传递至这四个共振区6,并产生谐振,可明显改善低音区和高音区的音色。
优选的,所述振膜3上还设有数条凹槽8,且各所述凹槽8呈放射状排布,以此提升振膜3的结构强度。凹槽8可以是平直的设计,以避免干涉音隧。
其中,所述桥式音梁4的底部设有桥洞7,该桥洞7在桥式音梁4的宽度方向贯穿设置,且桥洞7的下方敞口对应所述沟槽5。将音梁设计成桥式音梁4结构,特别是在音梁的一侧设计有桥洞7(洞缺),使桥式音梁4象桥拱结构一样。当这样的桥式音梁4架设在音隧上更有利于通过音隧传递振动,以更有利于振膜3的共鸣和快速振动响应。
优选的,当所述振膜3水平时,所述桥式音梁4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线与振膜3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线重叠。
各所述沟槽5均为弧形槽,可以使得振膜3在厚度上尽量减少厚薄突变,避免影响振膜3的共鸣和振动。其中,所述沟槽5的长度小于所述振膜3的宽度,沟槽5的两外端与振膜3的上表面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
下面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情况以及结构变化作如下说明:
1.以上实施例中,图示的薄形扬声器仅作为举例说明之用,其结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其它类似结构的薄形扬声器若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2.以上实施例中,在桥式音梁4上设有桥洞7,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可以不设桥洞7,或设置类似桥洞7的其它便于振动通过音隧传递的结构,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3.以上实施例中,所述桥式音梁4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并列或其他有助于加强振膜3中部载荷的设计,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4.以上实施例中,所述桥式音梁4以及所述沟槽5可位于振膜3的上表面(如图10、12、14、18所示),也可位于振膜3的下表面(如图15、19所示),还可同时设置于振膜3的上、下两表面(如图16、20所示)。
5.以上实施例中,所述沟槽5为弧形槽。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可以将沟槽设计成其它形状,比如V形、U形、W形等凹形结构。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6.以上实施例中,所述振膜3的材质可以为金属材质、碳纤维材质、复合材质或纸材质等。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薄形扬声器高音区亮不出来,而低音区浑厚圆润不够的问题,对薄形扬声器的设计及发声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找出了现有薄形扬声器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色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振膜设计不合理所致。据此,发明人打破了以往薄形扬声器组成设计的束缚,大胆提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设计方案,这种改进设计方案将振膜由以往的自由振动模式改变为现在的规范振动模式,从振动、共鸣、发声的角度解决了扬声器高音区亮不出来,而低音区浑厚圆润不够的问题,提高了各频段声音的保真度,实践证明该改进设计方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并且获得了明显的技术效果。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带音隧的薄形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音圈(1)以及振膜(3);所述振膜(3)呈碟形,其外缘结合于扬声器的外框,其内缘结合于音圈(1)的上端;
所述振膜(3)的至少一侧表面上设有至少两条沟槽(5),且各所述沟槽(5)以扬声器水平方向的中心为基准呈放射状排布,进而将振膜(3)表面等分成多块共振区(6);
其中,所述沟槽(5)凹设于所述振膜(3)的表面形成音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音隧的薄形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3)上还设有数条凹槽(8),且各所述凹槽(8)呈放射状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音隧的薄形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3)从发音频段区分为外段的高音区、中段的中音区以及内段的低音区;
所述振膜(3)壁厚由外至内逐渐增厚,构成低音区的壁厚大于中音区的壁厚,中音区的壁厚大于高音区的壁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音隧的薄形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沟槽(5)均为弧形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音隧的薄形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5)的长度小于所述振膜(3)的宽度,沟槽(5)的两外端与振膜(3)的上表面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
CN202021740914.9U 2020-08-19 2020-08-19 带音隧的薄形扬声器 Active CN2130730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40914.9U CN213073092U (zh) 2020-08-19 2020-08-19 带音隧的薄形扬声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40914.9U CN213073092U (zh) 2020-08-19 2020-08-19 带音隧的薄形扬声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73092U true CN213073092U (zh) 2021-04-27

Family

ID=75553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40914.9U Active CN213073092U (zh) 2020-08-19 2020-08-19 带音隧的薄形扬声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730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036956A1 (zh) 一种带音梁及音隧的全频段高音质扬声器
WO2022036957A1 (zh) 一种带音梁及音隧的全频段高音质电子产品扬声器
CN111954134A (zh) 一种带音梁及音隧的全频段高音质薄形扬声器
CN213073092U (zh) 带音隧的薄形扬声器
CN212435921U (zh) 一种带音梁及音隧的全频段高音质薄形扬声器
CN212785837U (zh) 带音隧的电子产品扬声器
CN213073091U (zh) 带环形分段式音梁的薄形扬声器
CN212435922U (zh) 一种带音梁及音隧的全频段高音质电子产品扬声器
CN213073087U (zh) 带音梁的薄形扬声器
WO2022036958A1 (zh) 一种带音梁及音隧的全频段高音质碗形扬声器
CN212785841U (zh) 带环形分段式音梁的电子产品扬声器
CN212785834U (zh) 带音隧的扬声器
CN212785839U (zh) 带音梁的电子产品扬声器
CN212435923U (zh) 一种带音梁及音隧的全频段高音质扬声器
CN212785836U (zh) 带音隧的碗形扬声器
CN212435924U (zh) 一种带音梁及音隧的全频段高音质碗形扬声器
CN213073090U (zh) 带环形整体式音梁的平面谐振扬声器
CN213073088U (zh) 带环形分段式音梁的碗形扬声器
CN213073085U (zh) 带环形分段式音梁的扬声器
CN213073103U (zh) 带环形整体式音梁的助听器
CN213073089U (zh) 带音梁的扬声器
CN213073086U (zh) 带环形分段式音梁的平面谐振扬声器
CN212785840U (zh) 带音梁的碗形扬声器
CN111954141A (zh) 一种带音梁及音隧的全频段高音质助听器
CN218124916U (zh) 一种带内嵌式音梁的电子产品振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