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69261U - 一种光缆分纤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缆分纤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069261U CN213069261U CN202021615030.0U CN202021615030U CN213069261U CN 213069261 U CN213069261 U CN 213069261U CN 202021615030 U CN202021615030 U CN 202021615030U CN 213069261 U CN213069261 U CN 2130692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tical cable
- opening
- inner tube
- fiber
- tub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缆分纤结构。在光缆设有至少一对开口,一对开口分为在光缆长度方向上分隔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抽出至少一根纤芯,被抽出的纤芯在第二开口处断开,被抽出的纤芯用于分级连接,第一开口处以及第二开口处均设有保护结构,保护结构用于将两侧光缆形成刚性连接以及包裹两侧光缆和露出的纤芯。本实用新型在一根光缆中可以设置多条纤芯,一根光缆便可以连接到多个光纤用户设备中,极大地减少了从路边机柜分出的线路数量,路边机柜的接口便可以连接更多的光纤用户设备,铺设成本和复杂度都得到降低,铺设占用空间也得到减少,满足网络运营商的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缆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光缆分纤结构。
背景技术
光缆是为了满足光学、机械或环境的性能规范而制造的,它是利用置于包覆护套中的一根或多根光纤作为传输媒质并可以单独或成组使用的通信线缆组件。光缆是一定数量的光纤按照一定方式组成缆芯,外包有护套,有的还包覆外护层,用以实现光信号传输的一种通信线路。光纤到户会使用到路边机柜,再从路边机柜分出多条光纤线路分别连接到光纤用户设备中。这样会造成路边机柜需要许多连接口以及单独光纤线,提高了铺设成本,而且铺设复杂度也更高,多条单独光纤线也会占用更多空间,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而提供一种光缆分纤结构,减少多条单独光纤线的铺设,降低铺设成本、降低铺设复杂度,减少占用空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光缆分纤结构,在光缆设有至少一对开口,一对开口分为在光缆长度方向上分隔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抽出至少一根纤芯,被抽出的纤芯在第二开口处断开,被抽出的纤芯用于分级连接,第一开口处以及第二开口处均设有保护结构,保护结构用于将两侧光缆形成刚性连接以及包裹两侧光缆和露出的纤芯。
保护结构包括截面为匚型的长条形铝材内管,光缆沿长度方向置入于内管中,内管套在对应光缆的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处并且内管两端分别夹紧对应的光缆。
内管的两端分别设有可弯折的第一夹板,内管的每一端至少设有两块第一夹板,每一端的一边侧壁至少设有一块第一夹板。
在内管同一端中,相对侧壁上的第一夹板在内管长度方向的位置相互错开。
保护结构还包括有截面为匚型的长条形铝材外管,外管用于套在内管之外以围成一个截面为方形的管道腔体将光缆包裹。
保护结构还包括有热缩带,热缩带缠绕在外管、内管外表面以及未被外管、内管包裹的外侧光缆表面。
保护结构还包括有分支护管,分支护管用于套在从光缆的第一开口抽出来的纤芯上以起保护作用。
内管还设有用于夹紧分支护管和纤芯的第二夹板。
光缆为带有加强芯的光缆,内管侧壁设有至少一个缺口;在剪切加强芯时,光缆置入内管中并同时抵顶内管底面和带有缺口的侧壁,缺口对应光缆加强芯待剪切一侧,缺口用于供剪切刀具的刀头插入定位,缺口深度对应位置不超过光缆中的纤芯或纤芯外围铠管。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光缆开设开口,将里面的纤芯抽出用作分级连接,并且设置保护结构将开口和光缆进行有效保护,在一根光缆中可以设置多条纤芯,一根光缆便可以连接到多个光纤用户设备中,极大地减少了从路边机柜分出的线路数量,路边机柜的接口便可以连接更多的光纤用户设备,铺设成本和复杂度都得到降低,铺设占用空间也得到减少,满足网络运营商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光缆分纤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光缆分纤结构的第一开口处光缆与保护结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光缆分纤结构的第二开口处光缆与保护结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光缆分纤结构的保护结构内管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光缆分纤结构的保护结构内管用于辅助剪切光缆时的剖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视图所示产品均为适应图纸大小及视图清楚而进行了适当的缩小/放大,并不对视图所示产品大小加以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介绍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光缆分纤结构。在光缆30设有一对开口,一对开口分为在光缆30长度方向上分隔的第一开口31和第二开口3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31和第二开口39均是将光缆30断开但会保留内部纤芯32。第一开口31抽出一根纤芯321,而被抽出的纤芯321是在第二开口39处断开。被抽出的纤芯321用于分级连接。第一开口31处以及第二开口39处分别设有保护结构200、600。保护结构200、600用于将两侧光缆30形成刚性连接以及包裹固定两侧光缆30、露出的纤芯32和被抽出的纤芯321。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同一根光缆中设置多于1对开口。
在其他实施例中,若同一根光缆中设置多于1对开口,那么在相邻两对开口中,第一开口可以作为相邻一对开口中的第二开口,或者第二开口可以作为相邻一对开口中的第一开口,可以缩减相邻两对开口的距离。
如图2所示,光缆30的第一开口31将光缆30分割成独立的两侧,而两侧光缆30通过内部多条的纤芯32连接。保护结构200包括截面为匚型的长条形内管10以及截面为匚型的长条形外管20。内管10、外管20均由铝材制成。光缆30沿长度方向置入于内管10中,而内管10套在对应光缆30的开口31处并且内管10两端分别夹紧对应的光缆30。外管20用于套在内管10之外以围成一个截面为方形的管道腔体将光缆30包裹。具体地,内管10的两端分别设有可弯折的第一夹板111,而内管10的每一端设有两块第一夹板111,每一端的一边侧壁11设有一块第一夹板111。而且,在内管10同一端中,相对侧壁11上的第一夹板111在内管10长度方向的位置相互错开,避免第一夹板111弯折时出现相互干涉。
图2状态是光缆30已经放入内管10中,此时可以用钳子分别将两端第一夹板111向内折弯、并通过第一夹板111与内管10底面12将光缆30夹紧。将第一夹板111都折弯并夹紧光缆30之后,外管20沿着内管10侧壁法向靠近内管10并从外侧逐步将内管10套入外管20之中,使得内管10的开口被外管20的侧壁覆盖,内管10中的光缆30便不会外露。为了安装方便,外管20与内管10的配合是间隙配合,为此保护结构200还包括有热缩带(未示出)。将热缩带缠绕在外管20、内管10外表面以及未被外管20、内管10包裹的外侧光缆30表面,随后对热缩带施加适当热量(譬如用打火机烘烤),让热缩带收缩、使得内部结构被热缩带裹紧。
此外,如图2所示,光缆30开口31处抽出一条单独的纤芯321。为此,保护结构300还包括有分支护管21。分支护管31用于套在从光缆30的开口31抽出来的纤芯321上以起保护作用。内管10其中一端还设有两块相对的第二夹板113,用钳子将第二夹板113向内折弯便可以将分支护管21和单独的纤芯321夹紧于内管10中,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如图3所示,光缆30的第二开口39将光缆30分割成独立的两侧,而两侧光缆30通过内部多条的纤芯32连接。保护结构600包括截面为匚型的长条形内管50以及截面为匚型的长条形外管60。内管50、外管60均由铝材制成。光缆30沿长度方向置入于内管50中,而内管50套在对应光缆30的第二开口39处并且内管50两端分别夹紧对应的光缆30。外管60用于套在内管50之外以围成一个截面为方形的管道腔体将光缆30包裹。具体地,内管50的两端分别设有可弯折的第一夹板511,而内管50的每一端设有两块第一夹板511,每一端的一边侧壁51设有一块第一夹板511。而且,在内管50同一端中,相对侧壁51上的第一夹板511在内管50长度方向的位置相互错开,避免第一夹板511弯折时出现相互干涉。
图3状态是光缆30已经放入内管50中,此时可以用钳子分别将两端第一夹板511向内折弯、并通过第一夹板511与内管50底面52将光缆30夹紧。将第一夹板511都折弯并夹紧光缆30之后,外管60沿着内管50侧壁51法向靠近内管50并从外侧逐步将内管50套入外管60之中,使得内管50的开口被外管60的侧壁覆盖,内管50中的光缆30便不会外露。为了安装方便,外管60与内管50的配合是间隙配合,为此保护结构600还包括有热缩带(未示出)。将热缩带缠绕在外管60、内管50外表面以及未被外管60、内管50包裹的外侧光缆30表面,随后对热缩带施加适当热量(譬如用打火机烘烤),让热缩带收缩、使得内部结构被热缩带裹紧。
如图3所示,第一实施例光缆30为蝶形光缆,带有两条加强芯34。如图4所示,内管50侧壁51设有一个缺口512。在剪切加强芯34时,如图5所示,光缆30置入于内管50中并同时抵顶内管50底面52和带有缺口512的侧壁51。缺口512对应光缆30加强芯34待剪切一侧。缺口512用于供剪切刀具40的刀头41插入定位。缺口512深度对应位置A不超过光缆30中的纤芯32外围铠管33,避免剪切刀具40剪到纤芯32外围铠管33。在图5状态时,剪切刀具40插入缺口512中再进行剪切,剪切刀具40只会切断加强芯34和周围包胶35。在图3中切断一侧加强芯34之后,将光缆30翻转,同样的方法切断同一位置另一侧加强芯34和周围包胶35,随后绕切断位置扭转光缆30便可以将剩余其他包胶扭断,形成光缆30第二开口39,并露出内部的纤芯32和铠管33(图1中已将第二开口39中的铠管去掉)。
图1中的内管10同样设有缺口115,图1中内管10缺口115的作用与图4和图5的内管50缺口512作用是相同的。
在其他实施例中,若光缆的纤芯外围没有铠管,则在剪切时,缺口深度对应位置不超过光缆中的纤芯。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陈述仅以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但不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仅限于此,任何依本实用新型所做的技术延伸或再创造,均受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Claims (10)
1.一种光缆分纤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光缆设有至少一对开口,一对开口分为在光缆长度方向上分隔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抽出至少一根纤芯,被抽出的纤芯在第二开口处断开,被抽出的纤芯用于分级连接,所述第一开口处以及第二开口处均设有保护结构,所述保护结构用于将两侧光缆形成刚性连接以及包裹固定两侧光缆和露出的纤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缆分纤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对开口中,第一开口作为相邻一对开口中的第二开口,或者第二开口作为相邻一对开口中的第一开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缆分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结构包括截面为匚型的长条形铝材内管,所述光缆沿长度方向置入于内管中,所述内管套在对应光缆的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处并且内管两端分别夹紧对应的光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缆分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两端分别设有可弯折的第一夹板,所述内管的每一端至少设有两块所述第一夹板,每一端的一边侧壁至少设有一块所述第一夹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缆分纤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管同一端中,相对侧壁上的第一夹板在内管长度方向的位置相互错开。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缆分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结构还包括有截面为匚型的长条形铝材外管,所述外管用于套在内管之外以围成一个截面为方形的管道腔体将光缆包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缆分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结构还包括有热缩带,所述热缩带缠绕在外管、内管外表面以及未被外管、内管包裹的外侧光缆表面。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缆分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结构还包括有分支护管,所述分支护管用于套在从所述光缆的第一开口抽出来的纤芯上以起保护作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缆分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还设有用于夹紧分支护管和纤芯的第二夹板。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缆分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缆为带有加强芯的光缆,所述内管侧壁设有至少一个缺口;在剪切加强芯时,所述光缆置入内管中并同时抵顶内管底面和带有缺口的侧壁,所述缺口对应光缆加强芯待剪切一侧,所述缺口用于供剪切刀具的刀头插入定位,所述缺口深度对应位置不超过光缆中的纤芯或纤芯外围铠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615030.0U CN213069261U (zh) | 2020-08-05 | 2020-08-05 | 一种光缆分纤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615030.0U CN213069261U (zh) | 2020-08-05 | 2020-08-05 | 一种光缆分纤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069261U true CN213069261U (zh) | 2021-04-27 |
Family
ID=75580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615030.0U Active CN213069261U (zh) | 2020-08-05 | 2020-08-05 | 一种光缆分纤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069261U (zh) |
-
2020
- 2020-08-05 CN CN202021615030.0U patent/CN21306926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910879B1 (en) | Fiber optic cables and assemblies for fiber to the subscriber applications | |
US7590321B2 (en) | Mid-span breakout with helical fiber routing | |
JP5121211B2 (ja) | 光ファイバ配線ケーブル及びその構造 | |
KR100261762B1 (ko) | 리본형광섬유의 보호지지판 | |
CN1967304B (zh) | 具有凹面的光纤电缆 | |
US7403685B2 (en) | Overmold zip strip | |
EP2128668A1 (en) | Optical cable connecting closure and optical interconnection system | |
US9229187B2 (en) | Fan-out assemblies and fiber optic assemblies including fiber management structure for furcations | |
KR19980703324A (ko) | 광섬유 스플라이스 구조체 | |
CN101128764A (zh) | 具有至少一个接入位置的分布光纤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 |
WO2007103434A2 (en) | Fiber optic cable breakout configuration with excess fiber length | |
CN112835162A (zh) | 一种光纤带光缆 | |
CN113711320A (zh) | 一种室内外两用通信光缆及电缆 | |
CA2017325C (en) | Optical fiber cable having optical fibers with various lengths | |
CN213069261U (zh) | 一种光缆分纤结构 | |
US20120189256A1 (en) | Fiber Optic Cable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the Same | |
CN211265032U (zh) | 一种多边形光电混合缆 | |
JP6253310B2 (ja) | 端キャップ、終端接続構造及び終端接続構造用キット | |
CN212781397U (zh) | 一种光缆开口保护结构 | |
CN111812791B (zh) | 一种光缆分纤方法 | |
CN211265083U (zh) | 一种医疗仪器仪表中使用的光电复合缆 | |
CN218567696U (zh) | 一种光缆分纤柔性支撑连接结构 | |
EP2124080A1 (en) | Optical wiring system | |
KR101051080B1 (ko) | 통신기기함의 광케이블 배선설치방법과 그 배선설치구조 | |
JP2661960B2 (ja) | 多心光コード分岐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