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66404U - 一种建筑节能通风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节能通风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066404U CN213066404U CN202021748014.9U CN202021748014U CN213066404U CN 213066404 U CN213066404 U CN 213066404U CN 202021748014 U CN202021748014 U CN 202021748014U CN 213066404 U CN213066404 U CN 21306640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ilding
- air
- ventilation
- plate
- window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的一种建筑节能通风结构。包括设置于建筑顶面的天窗和建筑立面上的门窗,门窗上设有风量自调机构,天窗上设有自动开合机构,建筑内天花板与建筑外顶面之间有空隙形成架空层,架空层两端设有气窗,建筑本体外表面还设有一层遮阴网。带有天窗的建筑结构,利用伯努利原理使建筑顶部形成竖井结构,加速室内通风;同时在门窗上增设风量自调机构,辅助室内自然通风的进风量大小和进风风向。本实用新型结构设置合理,能有效的优化建筑室内通风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节能通风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通风分为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自然通风是在不消耗人工能源的情况下,利用风压、热压来实现建筑内部的空气流通和置换;机械通风则主要是靠通风设施提供动力实现室内的空气流动。做好通风,就是提高建筑内外空气流通效果,综合建筑朝向、房间布局、开口设置、风路设计,结构设计等方面;同时做好机械通风。
自然通风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最基本方法,也是增强室内热舒适的方法之一,更是减低建筑空调负荷的免费措施之一。自然通风是在压差推动下的空气流动。根据压差形成的机理,自然通风可以分为风压作用下的通风和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在具有良好的外部风环境的地区,风压可作为实现自然通风的主要手段。在非空调建筑中,利用风压促进建筑的室内空气流通,改善室内的空气环境质量,是一种常用的建筑处理手段。
但单纯的自然通风由于窗户的开口、朝向固定,因此对气候依赖性较大,仅仅能通过窗户开口的大小来调节进风量,实用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建筑节能通风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建筑节能通风结构,包括设置于建筑顶面的天窗和建筑立面上的门窗,门窗上设有风量自调机构,天窗上设有自动开合机构,建筑内天花板与建筑外顶面之间有空隙形成架空层,架空层两端设有气窗,建筑本体外表面还设有一层遮阴网。
具体的,所述风量自调机构包括导向板、透风板、限流板,所述透风板位于中间,限流板贴紧透风板设置于室内一侧且与透风板滑动连接,导向板设置于透风板室外一侧且与透风板转动连接,透风板上设有若干矩阵分布的第一风孔,限流板上对应第一风孔设有第二风孔,导向板连接于第一风孔的外沿,以第一风孔为中心绕第一风孔可旋转连接。
具体的,所述导向板上设有穿线孔。
具体的,所述气窗靠近建筑外侧的一端开口大于靠近建筑内侧一端的开口。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包括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为带有天窗的建筑结构,利用伯努利原理使建筑顶部形成竖井结构,加速室内通风;同时在门窗上增设风量自调机构,辅助室内自然通风的进风量大小和进风风向。本实用新型结构设置合理,能有效的优化建筑室内通风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风量自调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自动开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附图所示,一种建筑1节能通风结构,包括设置于建筑1顶面的天窗和建筑1立面上的门、窗,建筑1内天花板与建筑1外顶面之间留有30-50cm的空隙形成架空层10。建筑1本体外表面还设有一层遮阴网。
门、窗是自然通风最基础的设置,顶面的天窗用于平衡门、窗之间自然风对流的风速、风量。在建筑1设计中,利用建筑1物内部贯穿多层的竖向空腔——即本实用新型中的天窗结构,可满足进排风的高差要求,顶部设置可以控制的开口,将建筑1各层的热空气排出,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即我们常说的热压式排风。热压作用与进、出风口的高差和室内外的温差有关,室内外温差和进、出风口的高差越大,则热压作用越明显。热压式自然通风更能适应常变的外部风环境和不良的外部风环境。
上部设置架空层10,两端设有气窗贯通,把通风层设置在屋面结构层上,利用中间的空气间层带走热量,达到屋面降温的目的,另外架空板还能起到保护屋面防水层的效果。层也可以利用坡屋顶自身的坡面结构,在结构层中间形成风道,也可达到上述隔热效果。
优选的,气窗靠近建筑1外侧的一端开口大于靠近建筑1内侧一端的开口。架空层10内由于不参与建筑1内部空气流通,因此不必考虑风量过大降低舒适度的因素。风从建筑1外进入建筑1内时由于通道逐渐变窄,流速逐渐变大,可以加快架空层10内热量交换。
具体的,在门、窗上设有风量自调机构20,用于控制建筑1平面上的进风量和风向,天窗上设有自动开合机构。
所述风量自调机构20包括导向板23、透风板22、限流板21,其中透风板 22位于中间,限流板21贴紧透风板22设置于室内一侧,导向板23设置于透风板22室外一侧。透风板22上设有若干矩阵分布的第一风孔221,限流板21上对应第一风孔221设有第二风孔211,通过调节限流板21相对透风板22的位置间接调节第一风孔221和第二风孔211的重叠面积,从而控制进风量的大小。导向板23连接于第一风孔221的外沿,以第一风孔221为中心绕第一风孔221可旋转连接。
优选的,导向板23上设有穿线孔231,多个导向板23之间可以通过穿线孔 231连接在一起实现批量控制,连接后只需要一次控制即可完成多个导向板23 的转向调节。
建筑1物门窗2开口的优化配置以及开口的尺寸、窗户的型式和开启方式,窗墙面积比等的合理设计,直接影响着建筑1物内部的空气流动以及通风效果。根据调查数据测定,当门窗2开口宽度为开间宽度的1/3―2/3时,开口大小为地板总面积的15%―25%时,通风效果最佳。门窗2开口的相对位置对气流路线起着决定作用。进风口与出风口以对错开布置为佳,这样可以使气流在室内改变方向,使室内气流更均匀,通风效果更好。
天窗上的自动开合机构包括挡板31和挡板31左右两侧连接的拉绳32,挡板31和天花板之间还设有滑轨311,挡板31在滑轨311的限制下在滑轨311内做往复运动,天窗的左右两侧对应拉绳32设有定滑轮33,拉绳32绕过定滑轮 33沿建筑1墙面垂到距离地面1-1.5m高度内,方便人站在地面上拉动拉绳32。具体的,拉动拉绳32的动作可以通过电机控制来实现,与人手拉动的运动状态相同,此处以能拉动拉绳32调节挡板31位置为最终目的,动力来源不做具体限定。
自然通风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通风方式,它具有节能、改善室内热舒适性和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优点,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赖以调节室内环境的原始手段。在空调技术得以普及,机械通风广泛应用的今天,在节约能源、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的双重压力下,自然通风技术的前景仍然十分可观。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4)
1.一种建筑节能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建筑顶面的天窗和建筑立面上的门窗,门窗上设有风量自调机构,天窗上设有自动开合机构,建筑内天花板与建筑外顶面之间有空隙形成架空层,架空层两端设有气窗,建筑本体外表面还设有一层遮阴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节能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量自调机构包括导向板、透风板、限流板,所述透风板位于中间,限流板贴紧透风板设置于室内一侧且与透风板滑动连接,导向板设置于透风板室外一侧且与透风板转动连接,透风板上设有若干矩阵分布的第一风孔,限流板上对应第一风孔设有第二风孔,导向板连接于第一风孔的外沿,以第一风孔为中心绕第一风孔可旋转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节能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上设有穿线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节能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窗靠近建筑外侧的一端开口大于靠近建筑内侧一端的开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748014.9U CN213066404U (zh) | 2020-08-20 | 2020-08-20 | 一种建筑节能通风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748014.9U CN213066404U (zh) | 2020-08-20 | 2020-08-20 | 一种建筑节能通风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066404U true CN213066404U (zh) | 2021-04-27 |
Family
ID=75554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748014.9U Active CN213066404U (zh) | 2020-08-20 | 2020-08-20 | 一种建筑节能通风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066404U (zh) |
-
2020
- 2020-08-20 CN CN202021748014.9U patent/CN21306640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870450B2 (ja) | ダブルスキンカーテンウォールおよび空調システム | |
CN101187488A (zh) | 一种双层玻璃幕墙的通风技术和方法及构造 | |
CN202380616U (zh) | 一种双层幕墙系统 | |
CN201087486Y (zh) | 外循环双层通风玻璃幕墙 | |
CN101403526B (zh) | 无人值守机房或基站控温空调的节电方法改进 | |
CN101397820A (zh) | 外循环双层通风玻璃幕墙 | |
CN106761187A (zh) | 一种建筑双层节能窗结构及方法 | |
CN209891487U (zh) | 一种多通风道双层单元幕墙结构 | |
CN201897282U (zh) | 门窗、幕墙动力通风器 | |
CN116290508A (zh) | 自然通风空气净化玻璃幕墙 | |
CN205557817U (zh) | 一种建筑节能光伏系统 | |
CN207130942U (zh) | 双层通风式玻璃幕墙 | |
CN206337712U (zh) | 通风节能墙以及空调房 | |
CN213066404U (zh) | 一种建筑节能通风结构 | |
CN1974974A (zh) | 一种内外双循环双层幕墙 | |
CN210562916U (zh) | 一种采光通风光伏发电一体化节能双层屋面 | |
CN1542237A (zh) | 夹层通风墙体 | |
CN202324270U (zh) | 双层呼吸式玻璃幕墙 | |
CN200971574Y (zh) | 一种内外双循环双层幕墙 | |
CN213872994U (zh) | 一种智能调控式建筑表皮循环系统 | |
CN2911149Y (zh) | 带节能通风窗的窗户 | |
CN102677808A (zh) | 双层呼吸式玻璃幕墙 | |
CN202577693U (zh) | 双层呼吸式玻璃幕墙 | |
CN204513684U (zh) | 一种室内自然通风装置和系统 | |
CN112502328A (zh) | 节能环保的双层玻璃幕墙及节能环保的双层玻璃幕墙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