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43855U - 一种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43855U
CN213043855U CN202020337287.8U CN202020337287U CN213043855U CN 213043855 U CN213043855 U CN 213043855U CN 202020337287 U CN202020337287 U CN 202020337287U CN 213043855 U CN213043855 U CN 2130438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ontact
temperature sensing
conductive elastic
electric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3728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Zhitao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Zhitao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Zhitao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Zhitao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33728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438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438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438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包括胆身,胆身底部设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包括与胆身底部紧贴的发热盘以及紧贴于发热盘上的加热管,其中,发热盘上还设有感温安全控制组件,感温安全控制组件包括壳体以及设在壳体内的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的两端均伸出到壳体的外部,壳体的第一端面上分别设有连接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的第一感温开关和第二感温开关,第一感温开关的感温阈值低于第二感温开关的感温阈值,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靠近加热管两极的端头分别与加热管的两极紧贴接触。本实用新型能够简化内胆底部的布线,使部件的安装方便,结构紧凑。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像电热开水瓶等液体加热容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越来越广泛。上述这些液体加热容器都是在容器底部设置加热组件,然后通过电控组件来控制加热组件对容器中的液体进行加热。为了符合安规的要求,在容器底部还必须设置多道感温安全开关,以保证在电控组件控制失效且容器底部的加热组件温度异常时能够断开加热组件与电控组件之间的电路连接,避免发生危险。另外,为了出水更方便快捷,一些液体加热容器还在底部设置了水泵组件,以便电动出水。现有的这些液体加热容器,电控组件、加热组件、多道感温安全开关以及水泵组件等都是分开布置在容器底部的,且它们之间都是通过导线进行连接,这就使得容器底部的布线比较复杂;另外,由于容器底部空间有限,各部件的安装操作也不方便,而且容易出现导线破损互相粘连发生短路的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液体加热容器其底部的布线比较复杂,部件的安装操作不方便,且容易出现导线破损互相粘连发生短路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简化容器底部的布线,使得部件的安装操作方便,且能够减少导线破损互相粘连发生短路危险的发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包括胆身,所述胆身底部的外侧面上设有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一侧面与所述胆身底部的外侧面紧贴的发热盘以及紧贴于所述发热盘另一侧面上的加热管,其中,所述发热盘另一侧面上还设有感温安全控制组件,所述感温安全控制组件包括壳体以及对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所述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的两端均伸出到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壳体的第一端面上与所述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导电体通/断路和所述第二导电体通/断路的可自动复位的第一感温开关和非自动复位的第二感温开关,所述第一感温开关的感温阈值低于所述第二感温开关的感温阈值,所述壳体的第一端面与所述发热盘另一侧面紧贴。所述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靠近所述加热管两极的端头分别与所述加热管的两极紧贴接触,以此来实现加热管与感温安全控制组件之间的电连接,这就省去了两条导线;所述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的另一端头分别用于连接电源的零线和火线。该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应用在液体加热容器上时通常还需要在其底部设置一个电控组件和温度传感器,第一导电体另一端头和第二导电体的另一端头可以通过导线分别与电控组件的两极连接,以实现与电源的零火线连接。由于第一感温开关和第二感温开关是直接设置在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的壳体的第一端面上的,两个感温开关这里又可以省去几条导线。这就极大的简化了液体加热器底部的布线,使得液体加热器底部的各部件安装操作也方便,而且结构紧凑。具体工作时,液体加热容器底部的加热组件是由电控组件根据液体加热容器底部的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数值来控制加热组件的工作启停的,也就是说电控组件不出现问题时,第一感温开关和第二感温开关都是不会动作的,处于备用状态。一旦电控组件出现问题,不能在加热组件该停止时让其停止,那么加热管就会持续工作,发热盘的温度就会持续上升,当发热盘的温度上升到第一感温开关的感温阈值时,第一感温开关就会动作切断第一导电体的通路,使得加热管断电,避免发生危险。如果电控组件和第一感温开关都失效的情况下,还有第二感温开关,其原理与第一感温开关类似,当发热盘的温度上升到第二感温开关的感温阈值时,第二感温开关就会动作切断第二导电体的通路,使得加热管断电,避免发生危险。这样,就相当于给液体加热容器设置了三道安全开关,基本可以完全避免发生危险。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感温开关为可自复位的感温开关,所述第一导电体包括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壁上的第一导电金属片和第一导电弹片,所述第一导电金属片和第一导电弹片的一端均伸出到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第一导电金属片和第一导电弹片的另一端均置于所述壳体内部,且所述第一导电金属片和第一导电弹片的另一端上分别设有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相接触,所述第一导电弹片为自然状态,所述第一感温开关与所述第一导电弹片靠近所述第二触点的位置连接。这样,当发热盘温度上升到第一感温开关的感温阈值时,第一感温开关就会动作将第一导电弹片顶开,使得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分开,则第一导电体的通路就断开了,此时第一导电弹片发生了变形,处于蓄能状态,当发热盘温度降低到低于第一感温开关的感温阈值时,第一感温开关就会自动复位,第一导电弹片在其自身的弹力作用下就会弹回,使得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再次接触,则第一导电体的通路就又导通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感温开关包括第一连接柱和可自复位感温片,所述第一连接柱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弹片靠近所述第二触点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可自复位感温片固定在所述壳体的第一端面上与所述第一连接柱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一端面上与所述可自复位感温片的第一变形端对应的位置设有供所述第一变形端弯折变形的第一凹位,所述第一连接柱另一端伸出到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一凹位中并与所述可自复位感温片的第一变形端正对。可自复位感温片在低于其感温阈值的温度时,其第一变形端是朝向一侧的,当温度上升到其感温阈值时,其第一变形端就会朝向相反的一侧弯折变形,当温度再次降低后,其第一变形端又能够自动复位。本实用新型中,可自复位感温片在温度到达其感温阈值时,其第一变形端就会朝向第一凹位这一侧弯折变形,并挤压第一连接柱,通过第一连接柱将第一导电弹片挤压变形,使得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分开;当温度再次降低到低于其感温阈值时,其第一变形端就会朝向第一凹位相反的这一侧变形复位,第一导电弹片在其自身的弹力作用下也会复位。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感温开关为不可复位的感温开关,所述第二导电体包括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壁上的第二导电金属片和第二导电弹片,所述第二导电金属片和第二导电弹片的一端均伸出到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第二导电金属片和第二导电弹片的另一端均置于所述壳体内部,且所述第二导电金属片和第二导电弹片的另一端上分别设有第三触点和第四触点,所述第二感温开关与所述第二导电弹片靠近所述第四触点的位置连接,并将所述第二导电弹片挤压变形使得所述第三触点和第四触点相接触,所述第二导电弹片为蓄能状态。这样,当发热盘温度上升到第二感温开关的感温阈值时,第二感温开关就会松开第二导电弹片,第二导电弹片在其自身弹力作用下弹开,使得第三触点和第四触点分开,则第二导电体的通路就断开了,此时第二导电弹片发生变形后处于自然状态,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它是不会自动再弹回去使得第三触点和第四触点接触的,由于第二感温开关是不可复位的,所以第二导电体的通路断开了就不能再自动导通了。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感温开关为一圆柱形热熔断体,所述圆柱形热熔断体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弹片靠近所述第四触点的位置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面固定连接。圆柱形热熔断体将第二导电弹片挤压变形使得第三触点和第四触点相接触,当温度到达圆柱形热熔断体的感温阈值时,圆柱形热熔断体就会融化断掉,第二导电弹片失去了挤压力就会弹回到自然状态。
作为另一种优方案,所述第二感温开关为可手动复位的感温开关,所述第二导电体包括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壁上的第二导电金属片和第二导电弹片,所述第二导电金属片和第二导电弹片的一端均伸出到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第二导电金属片和第二导电弹片的另一端均置于所述壳体内部,且所述第二导电金属片和第二导电弹片的另一端上分别设有第三触点和第四触点,所述第三触点和第四触点相接触,所述第二导电弹片为自然状态,所述第二感温开关与所述第二导电弹片靠近所述第四触点的位置连接。这样,当发热盘温度上升到第二感温开关的感温阈值时,第二感温开关就会动作将第二导电弹片顶开,使得第三触点和第四触点分开,则第二导电体的通路就断开了,此时第二导电弹片发生了变形,处于蓄能状态;但是由于第二感温开关只能手动复位,并不能自动复位,所以当发热盘温度降低到低于第二感温开关的感温阈值时,第二感温开关也不会自动复位,必须手动施加外力才能让第二感温开关复位,第二导电弹片在其自身的弹力作用下就会弹回,使得第三触点和第四触点再次接触,则第二导电体的通路就又导通了。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感温开关包括第二连接柱和不可自复位感温片,所述第二连接柱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弹片靠近所述第四触点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不可自复位感温片固定在所述壳体的第一端面上与所述第二连接柱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一端面上与所述不可自复位感温片的第二变形端对应的位置设有供所述第二变形端弯折变形的第二凹位,所述第二连接柱另一端伸出到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二凹位中并与所述不可自复位感温片的第二变形端正对。这种情况下,第二感温开关的结构与第一感温开关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第二感温开关采用的是不可自复位感温片,所以一旦第二感温开关发生了动作,就需要拆机维修,通过施加外力来使得不可自复位感温片恢复原来位置。
进一步的,为了更方便的维修,可以在第三感温开关上设置一个手动复位装置,这样就不用拆机也可以手动进行复位。手动复位装置的具体结构如下:所述壳体的第二端面上与所述第二连接柱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中活动穿设有顶杆,所述顶杆一端伸入到所述壳体内部并与所述第二导电弹片上与所述第二连接柱连接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顶杆另一端伸出到所述壳体外部一定长度。顶杆另一端可以设置的伸出到液体加热容器底部外侧,这样,在液体加热容器底部外侧通过按压顶杆即可将第三感温开关手动复位。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靠近所述加热管两极的一侧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固定有NTC感温探头,所述发热盘上与所述NTC感温探头对应的位置设有与所述NTC感温探头紧贴的承接部,所述承接部边缘的一侧通过连接段与所述发热盘连接,所述承接部边缘其他部分与所述发热盘分离设置。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的底部必须要设置NTC感温探头来探测温度以便回传给电控组件来作为控制加热组件工作的依据,在感温安全控制组件的壳体上设置用于安装NTC感温探头的支撑架就可以更方便的安装固定NTC感温探头,不需要再单独安装固定NTC感温探头。设置承接部的目的一是保护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的胆身底部,二是为了使得NTC感温探头探测的温度更加接近内胆内部的液体温度。如果直接在发热盘设置一个孔,让NTC感温探头穿过这个孔直接与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的胆身底部接触,这样虽然可以保证探测的温度更加接近内胆内部的液体温度,但是NTC感温探头安装时必须要紧贴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的胆身底部,而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的胆身底部一般较薄,安装NTC感温探头时容易使得该处的胆身底部向内胆内侧凸起,影响美观和使用;所以设置一承接部,并使其一侧通过连接段与所述发热盘连接,保证该处具有一定的强度,不会出现胆身底部向内凸起的问题;承接部边缘其他部分与所述发热盘分离设置的目的是最大程度的隔绝发热盘自身热量对承接部的影响,进而保证NTC感温探头探测的是更接近内胆内部液体的温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通过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的一端分别直接与加热管两极紧贴接触来实现了加热组件与感温安全控制组件的连接,并通过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实现了加热组件和电控组件的连接,并在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上分别集成了第一感温开关和第二感温开关,省去了感温开关、加热组件和电控组件之间的多条连接导线,大大简化了液体加热容器底部的布线设置,还可以减少导线破损互相粘连发生短路危险的发生。另外,通过感温安全开关就实现了NTC感温探头和水泵组件的固定,使得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底部的部件安装变得简单了,且结构紧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感温安全控制组件第一端面这一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感温安全控制组件第二端面这一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导电体和第一感温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二导电体和第二感温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感温安全控制组件与发热盘和加热管连接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第二导电体和第二感温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感温安全控制组件第二端面这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一种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包括胆身1,所述胆身1底部的外侧面上设有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一侧面与所述胆身1底部的外侧面紧贴的发热盘3以及紧贴于所述发热盘3另一侧面上的加热管4,其中,所述发热盘3另一侧面上还设有感温安全控制组件,所述感温安全控制组件包括壳体5以及对称设置在所述壳体5内的第一导电体6和第二导电体7,所述第一导电体6和第二导电体7的两端均伸出到所述壳体5的外部,所述壳体5的第一端面51上与所述第一导电体6和第二导电体7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导电体6通/断路和所述第二导电体7通/断路的可自动复位的第一感温开关8和非自动复位的第二感温开关9,所述第一感温开关8的感温阈值低于所述第二感温开关9的感温阈值,所述壳体5的第一端面51与所述发热盘3另一侧面紧贴。所述第一导电体6和第二导电体7靠近所述加热管4两极的端头分别与所述加热管4的两极紧贴接触,以此来实现加热管4与感温安全控制组件之间的电连接,这就省去了两条导线;所述第一导电体6和第二导电体7的另一端头分别用于连接电源的零线和火线。该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应用在液体加热容器上时通常还需要在其底部设置一个电控组件和温度传感器,第一导电体6另一端和第二导电体7的另一端可以通过导线分别与电控组件的两极连接,以此实现与电源的零火线连接。由于第一感温开关8和第二感温开关9是直接设置在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的壳体5的第一端面51上的,两个感温开关这里又可以省去几条导线。这就极大的简化了液体加热器底部的布线,使得液体加热器底部的各部件安装操作也方便,而且结构紧凑。具体工作时,液体加热容器底部的加热组件是由电控组件根据液体加热容器底部的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数值来控制加热组件的工作启停的,也就是说电控组件不出现问题时,第一感温开关8和第二感温开关9都是不会动作的,处于备用状态。一旦电控组件出现问题,不能在加热组件该停止时让其停止,那么加热管4就会持续工作,发热盘3的温度就会持续上升,当发热盘3的温度上升到第一感温开关8的感温阈值时,第一感温开关8就会动作切断第一导电体6的通路,使得加热管4断电,避免发生危险。如果电控组件和第一感温开关8都失效的情况下,还有第二感温开关9,其原理与第一感温开关8类似,当发热盘3的温度上升到第二感温开关9的感温阈值时,第二感温开关9就会动作切断第二导电体7的通路,使得加热管4断电,避免发生危险。这样,就相当于给液体加热容器设置了三道安全开关,基本可以完全避免发生危险。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感温开关8为可自复位的感温开关,所述第一导电体6包括固定在所述壳体5内壁上的第一导电金属片61和第一导电弹片62,所述第一导电金属片61和第一导电弹片62的一端均伸出到所述壳体5外部,所述第一导电金属片61和第一导电弹片62的另一端均置于所述壳体5内部,且所述第一导电金属片61和第一导电弹片62的另一端上分别设有第一触点10和第二触点11,所述第一触点10和第二触点11相接触,所述第一导电弹片62为自然状态,所述第一感温开关8与所述第一导电弹片62靠近所述第二触点11的位置连接。这样,当发热盘3温度上升到第一感温开关8的感温阈值时,第一感温开关8就会动作将第一导电弹片62顶开,使得第一触点10和第二触点11分开,则第一导电体6的通路就断开了,此时第一导电弹片62发生了变形,处于蓄能状态,当发热盘3温度降低到低于第一感温开关8的感温阈值时,第一感温开关8就会自动复位,第一导电弹片62在其自身的弹力作用下就会弹回,使得第一触点10和第二触点11再次接触,则第一导电体6的通路就又导通了。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感温开关8包括第一连接柱81和可自复位感温片82,所述第一连接柱81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弹片62靠近所述第二触点11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可自复位感温片82固定在所述壳体5的第一端面51上与所述第一连接柱81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一端面51上与所述可自复位感温片82的第一变形端821对应的位置设有供所述第一变形端821弯折变形的第一凹位511,所述第一连接柱81另一端伸出到所述第一端面51的第一凹位511中并与所述可自复位感温片82的第一变形端821正对。可自复位感温片82在低于其感温阈值的温度时,其第一变形端821是朝向一侧的,当温度上升到其感温阈值时,其第一变形端821就会朝向相反的一侧弯折变形,当温度再次降低后,其第一变形端821又能够自动复位。本实用新型中,可自复位感温片82在温度到达其感温阈值时,其第一变形端821就会朝向第一凹位511这一侧弯折变形,并挤压第一连接柱81,通过第一连接柱81将第一导电弹片62挤压变形,使得第一触点10和第二触点11分开;当温度再次降低到低于其感温阈值时,其第一变形端821就会朝向第一凹位511相反的这一侧变形复位,第一导电弹片62在其自身的弹力作用下也会复位。
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感温开关9为不可复位的感温开关,所述第二导电体7包括固定在所述壳体5内壁上的第二导电金属片71和第二导电弹片72,所述第二导电金属片71和第二导电弹片72的一端均伸出到所述壳体5外部,所述第二导电金属片71和第二导电弹片72的另一端均置于所述壳体5内部,且所述第二导电金属片71和第二导电弹片72的另一端上分别设有第三触点12和第四触点13,所述第二感温开关9与所述第二导电弹片72靠近所述第四触点13的位置连接,并将所述第二导电弹片72挤压变形使得所述第三触点12和第四触点13相接触,所述第二导电弹片72为蓄能状态。这样,当发热盘3温度上升到第二感温开关9的感温阈值时,第二感温开关9就会松开第二导电弹片72,第二导电弹片72在其自身弹力作用下弹开,使得第三触点12和第四触点13分开,则第二导电体7的通路就断开了,此时第二导电弹片72发生变形后处于自然状态,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它是不会自动再弹回去使得第三触点12和第四触点13接触的,由于第二感温开关9是不可复位的,所以第二导电体7的通路断开了就不能再自动导通了。
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感温开关9为一圆柱形热熔断体,所述圆柱形热熔断体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弹片72靠近所述第四触点13的位置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5的第一端面51固定连接。圆柱形热熔断体将第二导电弹片72挤压变形使得第三触点12和第四触点13相接触,当温度到达圆柱形热熔断体的感温阈值时,圆柱形热熔断体就会融化断掉,第二导电弹片72失去了挤压力就会弹回到自然状态。
如图3到图5、图8所示,所述壳体5靠近所述加热管4两极的一侧设有支撑架20,所述支撑架20上固定有NTC感温探头22,所述发热盘3上与所述NTC感温探头22对应的位置设有与所述NTC感温探头22紧贴的承接部23,所述承接部23边缘的一侧通过连接段24与所述发热盘3连接,所述承接部23边缘其他部分与所述发热盘3分离设置。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的底部必须要设置NTC感温探头22来探测温度以便回传给电控组件来作为控制加热组件工作的依据,在感温安全控制组件的壳体5上设置用于安装NTC感温探头22的支撑架20就可以更方便的安装固定NTC感温探头22,不需要再单独安装固定NTC感温探头22。设置承接部23的目的一是保护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的胆身1底部,二是为了使得NTC感温探头22探测的温度更加接近内胆内部的液体温度。如果直接在发热盘3设置一个孔,让NTC感温探头22穿过这个孔直接与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的胆身1底部接触,这样虽然可以保证探测的温度更加接近内胆内部的液体温度,但是NTC感温探头22安装时必须要紧贴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的胆身1底部,而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的胆身1底部一般较薄,安装NTC感温探头22时容易使得该处的胆身1底部向内胆内侧凸起,影响美观和使用;所以设置一承接部23,并使其一侧通过连接段24与所述发热盘3连接,保证该处具有一定的强度,不会出现胆身1底部向内凸起的问题;承接部23边缘其他部分与所述发热盘3分离设置的目的是最大程度的隔绝发热盘3自身热量对承接部23的影响,进而保证NTC感温探头22探测的是更接近内胆内部液体的温度。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其区别在于,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感温开关9为可手动复位的感温开关,所述第二导电体7包括固定在所述壳体5内壁上的第二导电金属片71和第二导电弹片72,所述第二导电金属片71和第二导电弹片72的一端均伸出到所述壳体5外部,所述第二导电金属片71和第二导电弹片72的另一端均置于所述壳体5内部,且所述第二导电金属片71和第二导电弹片72的另一端上分别设有第三触点12和第四触点13,所述第三触点12和第四触点13相接触,所述第二导电弹片72为自然状态,所述第二感温开关9与所述第二导电弹片72靠近所述第四触点13的位置连接。这样,当发热盘3温度上升到第二感温开关9的感温阈值时,第二感温开关9就会动作将第二导电弹片72顶开,使得第三触点12和第四触点13分开,则第二导电体7的通路就断开了,此时第二导电弹片72发生了变形,处于蓄能状态;但是由于第二感温开关9只能手动复位,并不能自动复位,所以当发热盘3温度降低到低于第二感温开关9的感温阈值时,第二感温开关9也不会自动复位,必须手动施加外力才能让第二感温开关9复位,第二导电弹片72在其自身的弹力作用下就会弹回,使得第三触点12和第四触点13再次接触,则第二导电体7的通路就又导通了。
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感温开关9包括第二连接柱91和不可自复位感温片92,所述第二连接柱91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弹片72靠近所述第四触点13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不可自复位感温片92固定在所述壳体5的第一端面51上与所述第二连接柱91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一端面51上与所述不可自复位感温片92的第二变形端921对应的位置设有供所述第二变形端921弯折变形的第二凹位512,所述第二连接柱91另一端伸出到所述第一端面51的第二凹位512中并与所述不可自复位感温片92的第二变形端921正对。这种情况下,第二感温开关9的结构与第一感温开关8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第二感温开关9采用的是不可自复位感温片92,所以一旦第二感温开关9发生了动作,就需要拆机维修,通过施加外力来使得不可自复位感温片92恢复原来位置。
如图9和图10所示,为了更方便的维修,可以在第三感温开关上设置一个手动复位装置,这样就不用拆机也可以手动进行复位。手动复位装置的具体结构如下:所述壳体5的第二端面52上与所述第二连接柱91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通孔521,所述第一通孔521中活动穿设有顶杆14,所述顶杆14一端伸入到所述壳体5内部并与所述第二导电弹片72上与所述第二连接柱91连接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顶杆14另一端伸出到所述壳体5外部一定长度。顶杆14另一端可以设置的伸出到液体加热容器底部外侧,这样,在液体加热容器底部外侧通过按压顶杆14即可将第三感温开关手动复位。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包括胆身(1),所述胆身(1)底部的外侧面上设有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一侧面与所述胆身(1)底部紧贴的发热盘(3)以及紧贴于所述发热盘(3)另一侧面上的加热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3)另一侧面上还设有感温安全控制组件,所述感温安全控制组件包括壳体(5)以及对称设置在所述壳体(5)内的第一导电体(6)和第二导电体(7),所述第一导电体(6)和第二导电体(7)的两端均伸出到所述壳体(5)的外部,所述壳体(5)的第一端面(51)上与所述第一导电体(6)和第二导电体(7)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导电体(6)通/断路和所述第二导电体(7)通/断路的可自复位的第一感温开关(8)和非自动复位的第二感温开关(9),所述第一感温开关(8)的感温阈值低于所述第二感温开关(9)的感温阈值,所述壳体(5)的第一端面(51)与所述发热盘(3)另一侧面紧贴,所述第一导电体(6)和第二导电体(7)靠近所述加热管(4)两极的端头分别与所述加热管(4)的两极紧贴接触,所述第一导电体(6)和第二导电体(7)的另一端头分别用于连接电源的零线和火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体(6)包括固定在所述壳体(5)内壁上的第一导电金属片(61)和第一导电弹片(62),所述第一导电金属片(61)和第一导电弹片(62)的一端均伸出到所述壳体(5)外部,所述第一导电金属片(61)和第一导电弹片(62)的另一端均置于所述壳体(5)内部,且所述第一导电金属片(61)和第一导电弹片(62)的另一端上分别设有第一触点(10)和第二触点(11),所述第一触点(10)和第二触点(11)相接触,所述第一导电弹片(62)为自然状态,所述第一感温开关(8)与所述第一导电弹片(62)靠近所述第二触点(11)的位置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温开关(8)包括第一连接柱(81)和可自复位感温片(82),所述第一连接柱(81)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弹片(62)靠近所述第二触点(11)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可自复位感温片(82)固定在所述壳体(5)的第一端面(51)上与所述第一连接柱(81)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一端面(51)上与所述可自复位感温片(82) 的第一变形端(821)对应的位置设有供所述第一变形端(821)弯折变形的第一凹位(511),所述第一连接柱(81)另一端伸出到所述第一端面(51)的第一凹位(511)中并与所述可自复位感温片(82)的第一变形端(821)正对。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感温开关(9)为不可复位的感温开关,所述第二导电体(7)包括固定在所述壳体(5)内壁上的第二导电金属片(71)和第二导电弹片(72),所述第二导电金属片(71)和第二导电弹片(72)的一端均伸出到所述壳体(5)外部,所述第二导电金属片(71)和第二导电弹片(72)的另一端均置于所述壳体(5)内部,且所述第二导电金属片(71)和第二导电弹片(72)的另一端上分别设有第三触点(12)和第四触点(13),所述第二感温开关(9)与所述第二导电弹片(72)靠近所述第四触点(13)的位置连接,并将所述第二导电弹片(72)挤压变形使得所述第三触点(12)和第四触点(13)相接触,所述第二导电弹片(72)为蓄能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感温开关(9)为一圆柱形热熔断体,所述圆柱形热熔断体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弹片(72)靠近所述第四触点(13)的位置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5)的第一端面(51)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感温开关(9)为可手动复位的感温开关,所述第二导电体(7)包括固定在所述壳体(5)内壁上的第二导电金属片(71)和第二导电弹片(72),所述第二导电金属片(71)和第二导电弹片(72)的一端均伸出到所述壳体(5)外部,所述第二导电金属片(71)和第二导电弹片(72)的另一端均置于所述壳体(5)内部,且所述第二导电金属片(71)和第二导电弹片(72)的另一端上分别设有第三触点(12)和第四触点(13),所述第三触点(12)和第四触点(13)相接触,所述第二导电弹片(72)为自然状态,所述第二感温开关(9)与所述第二导电弹片(72)靠近所述第四触点(13)的位置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感温开关(9)包括第二连接柱(91)和不可自复位感温片(92),所述第二连接柱(91)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弹片(72)靠近所述第四触点(13)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不可自复位感温片(92)固定在所述壳体(5)的第一端面(51)上与所述第二连接柱(91)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一端面(51)上与所述不可自复位感温片(92)的第二变形端(921)对应的位置设有供所述第二变形端(921)弯折变形的第二凹位(512),所述第二连接柱(91)另一端伸出到所述第一端面(51)的第二凹位(512)中并与所述不可自复位感温片(92)的第二变形端(921)正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5)的第二端面(52)上与所述第二连接柱(91)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通孔(521),所述第一通孔(521)中活动穿设有顶杆(14),所述顶杆(14)一端伸入到所述壳体(5)内部并与所述第二导电弹片(72)上与所述第二连接柱(91)连接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顶杆(14)另一端伸出到所述壳体(5)外部一定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5)靠近所述加热管(4)两极的一侧设有支撑架(20),所述支撑架(20)上固定有NTC感温探头(22),所述发热盘(3)上与所述NTC感温探头(22)对应的位置设有与所述NTC感温探头(22)紧贴的承接部(23),所述承接部(23)边缘的一侧通过连接段(24)与所述发热盘(3)连接,所述承接部(23)边缘其他部分与所述发热盘(3)分离设置。
CN202020337287.8U 2020-03-17 2020-03-17 一种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 Active CN2130438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37287.8U CN213043855U (zh) 2020-03-17 2020-03-17 一种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37287.8U CN213043855U (zh) 2020-03-17 2020-03-17 一种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43855U true CN213043855U (zh) 2021-04-23

Family

ID=75520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37287.8U Active CN213043855U (zh) 2020-03-17 2020-03-17 一种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438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248143A1 (en) Water heating systems and methods
US20070246556A1 (en) Water heating system and method
US20070248340A1 (en) Water heating systems and methods
JPH06507266A (ja) 投げ込みヒータ
US20070246552A1 (en) Water heating systems and methods
US20070246557A1 (en) Water heating systems and methods
CN213043855U (zh) 一种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内胆
CN213030492U (zh) 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内胆
CN211719899U (zh) 一种集成化感温安全控制组件
CN214549064U (zh) 一种破壁机
CN213189143U (zh) 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CN216416883U (zh) 一种液体加热模组
CN216357354U (zh) 一种集成化即热式加热模块
CN210040064U (zh) 一种多功能温控器
US6057751A (en) Overheat and overload sensing device
CN210743871U (zh) 带过热保护功能的耦合器改进结构
CN211828633U (zh) 一种具有熔断功能的突跳式温控器
CN214044252U (zh) 小家电耦合器
CN219226160U (zh) 自保持限温器
CN210006671U (zh) 带弹性过热保护棒的耦合器
CN215127261U (zh) 一种温控器结构及具有该温控器结构的电水壶
CN210245413U (zh) 带过热保护棒的耦合器
CN219846088U (zh) 一种加热底座
CN219873310U (zh) 一种新型的过热过流断电保护装置
CN217983207U (zh) 一种带熔断功能的温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