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43725U - 移动终端保护壳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保护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43725U
CN213043725U CN202021322481.5U CN202021322481U CN213043725U CN 213043725 U CN213043725 U CN 213043725U CN 202021322481 U CN202021322481 U CN 202021322481U CN 213043725 U CN213043725 U CN 2130437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terminal
contour line
air bag
frame
buck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2248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佳
黄小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hoton Zhuoyu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hoton Zhuoyu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hoton Zhuoyu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hoton Zhuoyu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2248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437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437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437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终端保护壳,包括主壳体,主壳体在厚度方向上依次包括底部、侧边部和扣合部,三者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纳移动终端的容置腔;主壳体与底部相对的一面设置有开口,以供移动终端放入容置腔;扣合部的一端与侧边部连接,另一端朝向开口弯曲,用于扣合移动终端的上表面;扣合部包括位于最内侧的第一轮廓线和位于最顶部的第二轮廓线,扣合部在周向上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部和角部,至少一个角部的第一、第二轮廓线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连接部的第一、第二轮廓线之间的最小距离。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保护壳,使用较小的外力掰扯角部的扣合部,即可扩大角部开口的尺寸,进而将整个移动终端脱离保护壳,从而能够避免在拆装机时损坏移动终端。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保护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护壳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终端保护壳。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又称为移动通信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广义的讲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游戏机机甚至包括车载电脑,可穿戴智能设备等。移动智能终端拥有接入互联网能力,通常搭载各种操作系统,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化各种功能。随着智能手机、蓝牙耳机、智能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电子产品的普及,为了防止机器刮伤及摔坏,需要给产品外壳进行有效的保护。
现在大多数保护壳一般采用硬质塑胶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能力,当移动终端从高处摔落时,保护壳不易变形,从而能够避免移动终端脱离保护壳,避免移动终端被摔破损。但是硬质塑胶材料制成的保护壳,拆装机比较麻烦,在将移动终端装入保护壳内,或者将移动终端从保护壳内取出时,容易对移动终端本身造成损害。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保护壳,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包括主壳体,所述主壳体在厚度方向上依次包括底部、侧边部和扣合部,所述底部、侧边部和扣合部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纳移动终端的容置腔;所述主壳体与所述底部相对的一面设置有开口,以供所述移动终端放入所述容置腔;所述扣合部的一端与侧边部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开口弯曲,用于扣合所述移动终端的上表面;所述扣合部包括位于最内侧的第一轮廓线和位于最顶部的第二轮廓线,所述扣合部在周向上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部和角部,至少一个角部的第一、第二轮廓线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连接部的第一、第二轮廓线之间的最小距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角部的扣合部通过圆弧过渡,包括第一圆弧轮廓线和第二圆弧轮廓线;所述第一圆弧轮廓线靠近所述开口,所述第二圆弧轮廓线背离所述开口;所述第一圆弧轮廓线的曲率半径为R1,所述第二轮廓线的曲率半径为R2,R1<R2。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壳呈矩形,所述主壳体在周向上包括依次连接的四个连接部和四个角部,四个角部的扣合部均通过圆弧过渡,均包括第一圆弧轮廓线和第二圆弧轮廓线,所述第一圆弧轮廓线靠近所述开口,所述第二圆弧轮廓线背离所述开口;所述第一圆弧轮廓线的曲率半径为R1,第二轮廓线的曲率半径为R2,R1<R2。
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保护壳还包括金属背框;所述主壳体在厚度方向上还包括过渡部,过渡部位于侧边部和底部之间,所述过渡部和侧边部包围底部的外部边缘;所述过渡部背离容置腔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主壳体的周圈方向分布;所述金属背框的形状与所述凹槽的形状相匹配,所述金属背框用于镶嵌于所述凹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背框用于通过点胶工艺或者模内注塑工艺镶嵌于所述凹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壳体包括侧框和下盖,所述侧框包围所述下盖的外部边缘,所述侧框和下盖采用同样的材料一体成型,所述凹槽开设于所述侧框背离容置腔的一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壳体包括侧框和下盖,所述侧框和下盖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所述侧框的弹性大于所述下盖的弹性;所述凹槽开设于侧框背离容置腔的一侧;所述下盖包括盖体和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和所述金属背框均用于镶嵌在所述凹槽内,并且所述延伸部位于金属背框与侧框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通过模内注塑工艺镶嵌于所述凹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保护壳还包括边框;所述侧边部开设有气囊槽,所述边框设置在所述气囊槽的表面开口处,所述边框与气囊槽之间形成封闭式气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囊槽开设于所述侧边部靠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所述封闭式气囊形成于所述保护壳的内侧;或者,所述气囊槽开设于所述侧边部背离所述容置腔的一侧,所述封闭式气囊形成于所述保护壳的外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囊槽连续设置于所述侧边部,所述边框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边框连续地盖设于所述气囊槽的表面开口处;或者,所述气囊槽的数量为两个以上,间隔设置于所述侧边部,所述侧边部不同气囊槽之间设置有功能区,所述边框的数量与气囊槽的数量相同,所述边框分段式地盖设于所述气囊槽的表面开口处。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其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保护壳,通过减小主壳体角部的第一、第二轮廓线之间的最小距离,当用户想要将移动终端从保护壳的容置腔内取出时,使用较小的外力掰扯角部的扣合部,即可扩大角部开口的尺寸,先将移动终端的一个角部脱离保护壳的容置腔,然后即可整个移动终端脱离保护壳的容置腔。将移动终端放入保护壳的容置腔内,其操作过程与取出移动终端的操作过程相反,从而,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保护壳,能够在有效保护移动终端免于被摔破损的基础上,方便地将移动终端从保护壳的容置腔内取出,或者将移动终端放入保护壳的容置腔内,从而能够避免在拆装机时损坏移动终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的纵向截面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角部区域扣合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的纵向截面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的纵向截面剖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的纵向截面剖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主壳体100,底部110,过渡部120,凹槽121,侧边部130,气囊槽131,扣合部140,第一轮廓线141,第二轮廓线142,第一圆弧轮廓线143,第二圆弧轮廓线144,容置腔150,开口151,连接部160,角部170;侧框180,下盖190,盖体191,延伸部192;金属背框200,边框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另外,需要说明是,在本文附图中的剖视图中,剖面线的设置是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在一个剖面图中,相同的剖面线示意性地表示同一个部件或者表示采用相同材质的不同部件,剖面线的形状,包括倾斜角度和间隔距离,并不严格遵从机械制图中关于不同材质的剖面线设定。例如,在本文中的附图中,倾斜45°的剖面线并不一定代表金属材质,还可以表示其他非金属材质。
移动终端,又称为移动通信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广义的讲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游戏机机甚至包括车载电脑,可穿戴智能设备等。移动智能终端拥有接入互联网能力,通常搭载各种操作系统,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化各种功能。随着智能手机、蓝牙耳机、智能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电子产品的普及,为了防止机器刮伤及摔坏,需要给产品外壳进行有效的保护。现在大多数保护壳一般采用硬质塑胶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能力,当移动终端从高处摔落时,保护壳不易变形,从而能够避免移动终端脱离保护壳,避免移动终端被摔破损。但是硬质塑胶材料制成的保护壳,拆装机比较麻烦,在将移动终端装入保护壳内,或者将移动终端从保护壳内取出时,容易对移动终端本身造成损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移动终端保护壳。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保护壳的结构如图1至图4所示,其中,图1为移动终端保护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移动终端保护壳的纵向截面剖视图,图3为移动终端保护壳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移动终端保护壳角部170区域扣合部140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移动终端包括主壳体100,主壳体100在厚度方向上依次包括底部110、侧边部130和扣合部140,侧边部130和扣合部140均沿主壳体100的周圈方向分布,侧边部130和扣合部140包围底部110的外部边缘,侧边部130位于底部110和底部110扣合部140之间,并且底部110、侧边部130和扣合部140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纳移动终端的容置腔150。主壳体100与底部110相对的一面设置有开口151,以方便移动终端放入容置腔150;扣合部140的一端与侧边部130连接,另一端朝向开口151弯曲,用于扣合移动终端的上表面。
如图3和图4所示,主壳体100在周向上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部160和角部170,由于扣合部140沿主壳体100的周圈方向分布,因此,扣合部140在周向上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部160和角部170。如图2所示,扣合部140包括位于最内侧的第一轮廓线141和位于最顶部的第二轮廓线142,此处所说的最内侧的第一轮廓线141是指扣合部140最靠近开口151的轮廓线,最顶部的第二轮廓线142是指扣合部距离底部110最远的轮廓线。图2中位于最内侧的第一轮廓线141和位于最顶部的第二轮廓线142在俯视图中的投影如图3所示,第一轮廓线141靠近开口151,第二轮廓线142背离开口151,第一轮廓线141和第二轮廓线142之间的最小距离表示扣合量;连接部160的第一轮廓线141和第二轮廓线142相互平行,扣合量为D1。角部170的扣合部140通过圆弧过渡,角部170的扣合量为D2,D1>D2。即在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减小主壳体100角部170的扣合量,当用户想要将移动终端从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取出时,使用外力掰扯角部170的扣合部140,使得角部170的扣合部140背离开口151弯曲,扩大角部170开口151的尺寸,先将移动终端的一个角部脱离保护壳的容置腔150,然后再将整个移动终端脱离保护壳的容置腔150。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角部170的扣合部140通过圆弧过渡,包括第一圆弧轮廓线143和第二圆弧轮廓线14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圆弧轮廓线143和第二圆弧轮廓线144均位于主壳体100的角部170,第一圆弧轮廓线143是第一轮廓线141的一部分,第二圆弧轮廓线144是第二轮廓线142的一部分。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圆弧轮廓线143和第二圆弧轮廓线144均为四分之一圆弧段,第一圆弧轮廓线143的曲率半径为R1,第二圆弧轮廓线144的曲率半径为R2,R1<R2,从而使得角部170具有较小的扣合量D2,方便用户从保护壳的角部170将移动终端脱离保护壳的容置腔150。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保护壳呈矩形,主壳体100在周向上包括依次连接的四个连接部160和四个角部170,每个连接部160的第一轮廓线141和第二轮廓线142均相互平行,扣合量为D1。每个角部170的扣合部140均通过圆弧过渡,均包括第一圆弧轮廓线143和第二圆弧轮廓线144,第一圆弧轮廓线143的曲率半径为R1,第二轮廓线142的曲率半径为R2,R1<R2,从而使得每个角部170均具有较小的扣合量D2。用户可以使用外力掰扯任意一个角部170的扣合部140,先将移动终端的一个角部脱离保护壳的容置腔150,然后再将整个移动终端脱离保护壳的容置腔150。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仅将主壳体100一个角部170的扣合部140设计为具有较小的扣合量,当用户想要将移动终端从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取出时,使用外力掰扯具有较小扣合量的扣合部140,先将移动终端的一个角部脱离保护壳的容置腔150,然后再将整个移动终端脱离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即可。或者,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其中两个或者三个角部170设计为具有较小的扣合量,两个或者三个角部170的扣合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保护壳的形状不进行限定,在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保护壳呈矩形。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保护壳还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保护壳还可以呈三角形,具有三个角部170;或者,保护壳还可以呈五边形,具有五个角部170,只要至少一个角部170的扣合量小于连接部160的扣合量,当用户想要将移动终端从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取出时,使用外力掰扯具有较小扣合量的扣合部140,先将移动终端的一个角部脱离保护壳的容置腔150,然后即可将整个移动终端脱离保护壳的容置腔150。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将移动终端放入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其操作过程与取出移动终端的操作过程相反,上述设计,既方便将移动终端从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取出,也方便将移动终端放入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移动终端保护壳还包括金属背框200;主壳体100在厚度方向上还包括过渡部120,过渡部120和侧边部130均沿主壳体100的周圈方向分布,过渡部120位于侧边部130和底部110之间,过渡部120和侧边部130包围底部110的外部边缘;过渡部120背离容置腔150的一侧设置有凹槽121,凹槽121沿主壳体100的周圈方向分布;金属背框200的形状与凹槽121的形状相匹配,金属背框200用于镶嵌于凹槽121内。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金属背板为铝合金材质,通过锻压工艺一体成型。
在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通过将金属背框200镶嵌在过渡部120的凹槽121内,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保护壳耐刮、防折弯的性能,使得保护壳在受到外力冲击时不容易变形,防止移动终端在摔落时脱离保护壳;另一方面,金属背框200还能够有效地分散吸收移动终端摔落时的冲击力,防止移动终端被摔破损。另外,由于主壳体100角部170的扣合量较小,金属背框200的设置,不会影响将移动终端从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取出,也不会影响将移动终端放入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当用户想要将移动终端从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取出时,使用外力掰扯角部170的扣合部140,使得角部170的扣合部140背离开口151弯曲,扩大角部170开口151的尺寸,先将移动终端的一个角部脱离保护壳的容置腔150,然后即可将整个移动终端脱离保护壳的容置腔150。
另外,如图5和图6所示,主壳体100包括侧框180和下盖190,侧框180包围下盖190的外部边缘,侧框180和下盖190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侧框180的弹性大于下盖190的弹性;凹槽121开设于侧框180背离容置腔150的一侧;下盖190包括盖体191和延伸部192,延伸部192和金属背框200均用于镶嵌在凹槽121内,并且延伸部192位于金属背框200与侧框180之间。即首先将下盖190的延伸部192镶嵌在凹槽121内,然后再将金属背框200镶嵌在延伸部192外。如此设置,由于侧框180的弹性大于下盖190的弹性,当保护壳受到外力冲击时,下盖190的变形程度小,将金属背框200镶嵌在下盖190的延伸部192外,可以避免由延伸部192变形过大所引起的金属背框200翘边或者与主壳体100脱离的现象。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下盖190和侧框180均由塑胶材料制成,例如,侧框180可以采用聚氨酯、弹性体橡胶等弹性较好的材质制成,盖体191可以采用力学强度和韧性均较好的聚碳酸酯制成。另外,为了提高下盖190与侧框180的结合强度,下盖190通过嵌注工艺与侧框180相结合,此处所说的嵌注,即是指模内注塑,即,先将注塑成型下盖190,然后将成型好的下盖190放置在侧框180的成型模具型腔内,然后注入高温熔融的侧框180物料,使得侧框180与下盖190在高温下结合;或者,先将注塑成型侧框180,然后将成型好的侧框180放置在下盖190的成型模具型腔内,然后注入高温熔融的下盖190物料,使得下盖190与侧框180在高温下结合。从而,通过嵌注工艺将下盖190的延伸部192镶嵌在侧框180的凹槽121内,可以提高下盖190延伸部192与侧框180结合处的力学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金属背框200的外表面与侧框180以及下盖190的外表面相平齐,金属背框200与延伸部192的结合面位于凹槽121内。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金属背框200通过点胶工艺镶嵌于主壳体100的凹槽121内,点胶镶嵌式的结构设计,使得金属背框200与延伸部192之间的点胶粘接面位于凹槽121内,不易发生粘接失效,进而使得金属背框200能够牢固地设置在主壳体100上,避免金属背框200翘边或者与主壳体100脱离。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金属背框200通过嵌注工艺镶嵌于主壳体100的凹槽121内,即将金属背框200放置在下盖190的成型模具型腔内,然后注入高温熔融的下盖190物料,使得金属背框200与下盖190的延伸部192在高温下结合。从而,通过嵌注工艺将金属背框200镶嵌在主壳体100的凹槽121内,可以提高金属背框200与下盖190延伸部192结合处的力学强度,避免金属背框200翘边或者与主壳体100脱离。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主壳体100的侧框180和下盖190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主壳体100的侧框180和下盖190还可以采用同样的材料一体成型,例如,主壳体100的侧框180和下盖190可以均采用力学强度和韧性均较好的聚碳酸酯制成,金属背框200直接与凹槽121内的侧框180相结合,进而镶嵌在凹槽121内。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11所示,移动终端保护壳还包括边框300,侧边部130靠近容置腔150的一侧开设有气囊槽131,气囊槽131沿主壳体100的周圈分布,边框300设置在气囊槽131的表面开口处,边框300与气囊槽131之间形成封闭式气囊。当移动终端从高处跌落或者受到外力冲击时,封闭式气囊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分散、吸收跌落时的冲击力,有效地保护移动终端免被碰损。
另外,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气囊槽131的数量为两个以上,间隔设置于侧边部130靠近容置腔150的一侧,边框300的数量与气囊槽131的数量相同,边框300分段式地盖设在气囊槽131的表面开口处,每一个边框300与每一个气囊槽131之间均形成一个封闭式气囊,从而使得各个气囊独立设置,一个气囊的破损或者失效,不会影响其他气囊的缓冲功能。另外,在图8和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不同气囊槽131之间紧密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侧边部130上不同气囊槽131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功能区,功能区上可以开设功能孔或者设置按键,功能孔用于插入电源线、数据线或者耳机插头,或者用于传递信号或者声音,或者用于连接挂等等。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气囊槽131连续设置于侧边部130靠近容置腔150的一侧,边框300为一体成型结构,边框300连续地盖设于气囊槽131的表面开口处。通过将边框300设计为一体成型结构,从而可以简化边框300的制作过程以及边框300与主壳体100的装配过程。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至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气囊槽131开设于侧边部130靠近容置腔150的一侧,封闭式气囊形成于保护壳的内侧。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气囊槽131还可以开设于侧边部130背离容置腔150的一侧,封闭式气囊形成于保护壳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保护壳,通过减小主壳体100角部170的扣合量,当用户想要将移动终端从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取出时,使用外力掰扯角部170的扣合部140,使得角部170的扣合部140背离开口151弯曲,扩大角部170开口151的尺寸,先将移动终端的一个角部脱离保护壳的容置腔150,然后即可整个移动终端脱离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将移动终端放入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其操作过程与取出移动终端的操作过程相反,从而,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保护壳,能够在有效保护移动终端免于被摔破损的基础上,方便地将移动终端从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取出,或者将移动终端放入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从而能够避免在拆装机时损坏移动终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移动终端保护壳,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壳体,所述主壳体在厚度方向上依次包括底部、侧边部和扣合部,所述底部、侧边部和扣合部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纳移动终端的容置腔;所述主壳体与所述底部相对的一面设置有开口,以供所述移动终端放入所述容置腔;所述扣合部的一端与侧边部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开口弯曲,用于扣合所述移动终端的上表面;所述扣合部包括位于最内侧的第一轮廓线和位于最顶部的第二轮廓线,所述扣合部在周向上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部和角部,至少一个角部的第一、第二轮廓线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连接部的第一、第二轮廓线之间的最小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角部的扣合部通过圆弧过渡,包括第一圆弧轮廓线和第二圆弧轮廓线;所述第一圆弧轮廓线靠近所述开口,所述第二圆弧轮廓线背离所述开口;所述第一圆弧轮廓线的曲率半径为R1,所述第二轮廓线的曲率半径为R2,R1<R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呈矩形,所述主壳体在周向上包括依次连接的四个连接部和四个角部,四个角部的扣合部均通过圆弧过渡,均包括第一圆弧轮廓线和第二圆弧轮廓线,所述第一圆弧轮廓线靠近所述开口,所述第二圆弧轮廓线背离所述开口;所述第一圆弧轮廓线的曲率半径为R1,第二轮廓线的曲率半径为R2,R1<R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金属背框;所述主壳体在厚度方向上还包括过渡部,过渡部位于侧边部和底部之间,所述过渡部和侧边部包围底部的外部边缘;所述过渡部背离容置腔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主壳体的周圈方向分布;所述金属背框的形状与所述凹槽的形状相匹配,所述金属背框用于镶嵌于所述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背框用于通过点胶工艺或者模内注塑工艺镶嵌于所述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包括侧框和下盖,所述侧框包围所述下盖的外部边缘,所述侧框和下盖采用同样的材料一体成型,所述凹槽开设于所述侧框背离容置腔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包括侧框和下盖,所述侧框和下盖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所述侧框的弹性大于所述下盖的弹性;所述凹槽开设于侧框背离容置腔的一侧;所述下盖包括盖体和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和所述金属背框均用于镶嵌在所述凹槽内,并且所述延伸部位于金属背框与侧框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通过模内注塑工艺镶嵌于所述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边框;所述侧边部开设有气囊槽,所述边框设置在所述气囊槽的表面开口处,所述边框与气囊槽之间形成封闭式气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槽开设于所述侧边部靠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所述封闭式气囊形成于所述保护壳的内侧;或者,所述气囊槽开设于所述侧边部背离所述容置腔的一侧,所述封闭式气囊形成于所述保护壳的外侧。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槽连续设置于所述侧边部,所述边框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边框连续地盖设于所述气囊槽的表面开口处;或者,所述气囊槽的数量为两个以上,间隔设置于所述侧边部,所述侧边部不同气囊槽之间设置有功能区,所述边框的数量与气囊槽的数量相同,所述边框分段式地盖设于所述气囊槽的表面开口处。
CN202021322481.5U 2020-07-06 2020-07-06 移动终端保护壳 Active CN2130437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22481.5U CN213043725U (zh) 2020-07-06 2020-07-06 移动终端保护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22481.5U CN213043725U (zh) 2020-07-06 2020-07-06 移动终端保护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43725U true CN213043725U (zh) 2021-04-23

Family

ID=75524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22481.5U Active CN213043725U (zh) 2020-07-06 2020-07-06 移动终端保护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437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345741A1 (en) Composite protective case for phones, othe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and other apparatus
EP2590048B1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udio output unit
JP4821592B2 (ja) 枠体の補強構造及び該構造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9215299B2 (en) Cover member engaging device and portable terminal with battery cover engaging structure using the same
WO2021238003A1 (zh) 移动终端保护壳
CN212628011U (zh) 移动终端保护壳
CN213043725U (zh) 移动终端保护壳
CN213073270U (zh) 移动终端保护壳
WO2022007208A1 (zh) 移动终端保护壳
CN213305473U (zh) 移动终端保护壳
US9772658B1 (en) Case for protecting battery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212590791U (zh) 移动终端保护壳
CN113905546B (zh) 移动终端保护壳
CN212970326U (zh) 移动终端保护壳
CN212590788U (zh) 数码产品保护壳
CN212115847U (zh) 金属包边移动终端保护壳
US11058015B2 (en) Housing,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3615945A (zh) 移动终端保护壳
CN113520003A (zh) 数码产品保护壳
CN208768135U (zh) 一种移动终端保护壳
CN113382569A (zh) 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N211744960U (zh) 电子装置及其外壳
CN217406601U (zh) 保护壳
CN215871518U (zh) 电子设备保护壳
CN212938464U (zh) 数码产品保护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