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67874U - 一种双通单体电池和动力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通单体电池和动力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967874U CN212967874U CN202021401044.2U CN202021401044U CN212967874U CN 212967874 U CN212967874 U CN 212967874U CN 202021401044 U CN202021401044 U CN 202021401044U CN 212967874 U CN212967874 U CN 21296787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ss
- insulating film
- battery
- electrode assembly
- cell ac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双通单体电池和动力电池,该电池壳体包括电芯、第一电极组件、第二电极组件和绝缘膜,第一电极组件与电芯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二电极组件与电芯的相对一端电性连接;绝缘膜的相对两端设置有防滑结构,绝缘膜包覆电芯的周侧面,且通过防滑结构连接在一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通单体电池和动力电池。
背景技术
一种电池包含顶盖、电池壳体、收容于壳体内的卷芯、连接顶盖和卷芯的连接片、注于电池壳体内的电解液以及包覆卷芯的绝缘膜。卷芯入壳体内部时容易刮擦壳体,可能导致卷芯破损和产生金属碎屑,进而导致卷芯内短路,产生安全事故。
但是绝缘膜包覆卷芯时两端容易产生错位,导致卷芯外露,在卷芯使用或者运输过程的震动导致卷芯晃动,外露卷芯可能与壳体短接,导致卷芯失效。
有鉴于此,亟需开发一款安全电池。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通单体电池和动力电池以解决安全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双通单体电池,该电池壳体包括电芯、第一电极组件、第二电极组件和绝缘膜,第一电极组件与电芯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二电极组件与电芯的相对一端电性连接;绝缘膜的相对两端设置有防滑结构,绝缘膜包覆电芯的周侧面,且通过防滑结构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绝缘膜的一端开设通孔,绝缘膜的相对一端设置有凸起,凸起插至于通孔中,以形成防滑结构。
进一步地,绝缘膜的厚度为0.05毫米至2.00毫米。
进一步地,绝缘膜的材质为聚丙烯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进一步地,双通单体电池还包括壳体和隔垫,壳体为双通结构,电芯容置于壳体中,隔垫的相对两侧分别贴合绝缘膜和壳体。
进一步地,隔垫的膨胀系数为1.0至3.0。
进一步地,隔垫开设有多个过孔。
进一步地,隔垫的材质为聚丙烯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周壁和端壁,周壁围设形成双通的容纳腔,端壁与周壁的一端连接,端壁开设有通孔,第一电极组件、电芯、绝缘膜、隔垫和第二电极组件整体插入容纳腔中,隔垫的相对两侧分别贴合绝缘膜和周壁,第一电极组件与端壁连接且进一步穿设通孔,第二电极组件与周壁连接且盖封容纳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动力电池包括外包壳和多个如上述任一项的双通单体电池,多个双通单体电池并排排列于外包壳中,双通单体电池的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朝向外包壳的厚度区域。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本申请的双通单体电池包括电芯、第一电极组件、第二电极组件和绝缘膜。第一电极组件与电芯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二电极组件与电芯的相对一端电性连接;绝缘膜的相对两端设置有防滑结构,绝缘膜包覆电芯的周侧面,且通过防滑结构连接在一起,避免绝缘膜包覆电芯时挪动而错位导致电芯外露而与其它金属部件短接,从而提升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前期研发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前期研发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动力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双通单体电池的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双通单体电池的另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
图示标记如下:
动力电池100 外包壳20 双通单体电池10
电芯11 第一电极组件12 第二电极组件13
绝缘膜14 通孔142 通孔144
壳体15 周壁152 端壁154
隔垫16 过孔162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动力电池100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的动力电池100安装于电动汽车的底盘上,作为蓄能部件。动力电池100包括外包壳20和多个双通单体电池10,多个双通单体电池10并排排列于外包壳20中,双通单体电池10的第一电极组件12和第二电极组件13朝向外包壳20的厚度区域,即双通电池的端部朝向底盘的高度区域。
请参阅图1和图2,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双通单体电池10的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
本申请的双通单体电池10包括电芯11、第一电极组件12、第二电极组件13和绝缘膜14。
第一电极组件12与电芯11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二电极组件13 与电芯11的相对一端电性连接;绝缘膜14的相对两端设置有防滑结构,绝缘膜14包覆电芯11的周侧面,且通过防滑结构连接在一起,避免绝缘膜14包覆电芯11时挪动而错位导致电芯11外露而与其它金属部件短接,从而提升安全性能。第一电极组件12和第二电极组件13用于将电芯11中的电量导出,也用于将电量导入至电芯11中。第一电极组件12可能是正极,对应地第二电极组件13为负极;第一电极组件12可能是负极,对应地第二电极组件13为正极。
绝缘膜14的一端开设通孔142,绝缘膜14的相对一端设置有凸起144,凸起144插至于通孔142中,以形成防滑结构。当然,防滑结构还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形成。
绝缘膜14的厚度为0.05毫米至2.00毫米,例如0.05毫米、0.20 毫米、0.50毫米、1.00毫米、2.00毫米等。
绝缘膜14的材质为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
请参阅图1和图3,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双通单体电池10的另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
本申请的双通单体电池10包括壳体15和隔垫16,壳体15为双通结构,电芯11容置于壳体15中,隔垫16的相对两侧分别贴合绝缘膜14和壳体15。隔垫16的作用有两个,1、方便电芯11在装入壳体15时,防护电芯11,避免壳体15表面的金属碎屑刺伤卷芯;2、壳体15中注入电解液后,隔垫16膨胀,填充电芯11和壳体15上下壁面之间的间隙,固定限制电芯11上下晃动。
隔垫16的膨胀系数为1.0至3.0例如1.0、2.0、3.0等。此处膨胀系数具体指隔垫16在浸泡电解液后的膨胀后的高度与没有膨胀前的比值。
隔垫16的材质为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
隔垫16开设有多个过孔162,过孔162用于通过电解液,防止在向壳体15中注入电解液时隔垫16出现挪动。过孔162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能是方形。
壳体15包括周壁152和端壁154,周壁152围设形成双通的容纳腔,端壁154与周壁152的一端连接,端壁154开设有通孔142,周壁152和端壁154可以一体成型连接,也可以焊接连接;第一电极组件12、电芯11和第二电极组件13在壳体15的外部装配好,第一电极组件12、电芯11和第二电极组件13等部件整体插入容纳腔中,电芯11收容于容纳腔中,第一电极组件12与端壁154连接且进一步穿设通孔142,以封堵通孔142,第二电极组件13与周壁152连接且盖封容纳腔。
在本实施例中,首先第一电极组件12、电芯11和第二电极组件 13在壳体15的外部装配好,然后第一电极组件12、电芯11和第二电极组件13整体插入容纳腔中,第一电极组件12封盖壳体15的一端,第二电极组件13封盖壳体15的相对一端以形成双通单体电池 10。因为第一电极组件12和第二电极组件13在壳体15外分别与电芯11两端的极耳连接在一起,所以可以在没有壳体15遮挡的前提下利用较短的极耳将第一电极组件12和第二电极组件13分别与电芯 11连接在一起,避免过多的极耳占用空间,提高了壳体15空间利用率。
如果先把电芯11装配于容纳腔中,再在壳体15的两端将第一电极组件12和第二电极组件13与电芯11连接在一起,这会导致如下几个缺点:1、操作难度大,空间不足,难以焊接、除尘;2、壳体15高度空间的利用率降低,体积能量密度同样降低;3、制造成本高昂。
另外,第一电极组件12和第二电极组件13分布在壳体15的两端,因此双通单体电池10可以做的又窄又长,从而双通单体电池10 便于以卧倒的方式排布于电动汽车的底盘中,即第一电极组件12和第二电极组件13朝向底盘的高度部分,双通单体电池10完全占用底盘的高度空间,从而提高了底盘高度部分的空间利用率。另外,双通单体电池10的体积做大后,可以减少单体电池的数量,进而减少辅助材料例如壳体15对底盘空间的占用。
在此需要解释的是,在电动汽车领域,单体电池一般为单通电池,即第一电极组件12和第二电极组件13分别在电池的一端,为了同时容下第一电极组件12和第二电极组件13,单体电池的端部会做的比较长,从而导致第一电极组件12和第二电极组件13朝向底盘的上端面摆放(如果正负极朝向底盘的高度部分,单体电池无法摆放),为了排布分别与第一电极组件12和第二电极组件13电性连接的导线,导致底盘的高度空间被过多占用。事实上,因为电动汽车制造标准的原因,底盘高度空间是固定的,因此底盘高度空间的利用率的提高也同样提高了动力电池100的能量密度。
双通单体电池10还包括胶塞,周壁152上开设有用于向容纳腔中注入电解液的注液孔,胶塞过盈配合于注液孔中。在注液时,双通单体电池10卧倒,以降低重心,从周壁152上的注液孔向壳体15的内部注射电解液。另外,注液孔设置在周壁152上远离第一电极组件12和第二电极组件13,从而避免向注液孔注液过程中外溢的电解液污染并腐蚀第一电极组件12和第二电极组件13。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双通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通单体动力电池括:
电芯;
第一电极组件,与所述电芯的一端电性连接;
第二电极组件,与所述电芯的相对一端电性连接;
绝缘膜,所述绝缘膜的相对两端设置有防滑结构,所述绝缘膜包覆所述电芯的周侧面,且通过所述防滑结构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通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膜的一端开设通孔,所述绝缘膜的相对一端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插至于所述通孔中,以形成所述防滑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通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膜的厚度为0.05毫米至2.00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通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膜的材质为聚丙烯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通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通单体电池还包括壳体和隔垫,所述壳体为双通结构,所述电芯容置于所述壳体中,所述隔垫的相对两侧分别贴合所述绝缘膜和所述壳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通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垫的膨胀系数为1.0至3.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通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垫开设有多个过孔。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通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垫的材质为聚丙烯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通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周壁和端壁,所述周壁围设形成双通的容纳腔,所述端壁与所述周壁的一端连接,所述端壁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电极组件、所述电芯、所述绝缘膜、所述隔垫和所述第二电极组件整体插入所述容纳腔中,所述隔垫的相对两侧分别贴合所述绝缘膜和所述周壁,所述第一电极组件与所述端壁连接且进一步穿设所述通孔,所述第二电极组件与所述周壁连接且盖封所述容纳腔。
10.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包括外包壳和多个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双通单体电池,所述多个双通单体电池并排排列于所述外包壳中,所述双通单体电池的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朝向所述外包壳的厚度区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401044.2U CN212967874U (zh) | 2020-07-15 | 2020-07-15 | 一种双通单体电池和动力电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401044.2U CN212967874U (zh) | 2020-07-15 | 2020-07-15 | 一种双通单体电池和动力电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967874U true CN212967874U (zh) | 2021-04-13 |
Family
ID=75393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401044.2U Active CN212967874U (zh) | 2020-07-15 | 2020-07-15 | 一种双通单体电池和动力电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967874U (zh) |
-
2020
- 2020-07-15 CN CN202021401044.2U patent/CN21296787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571193U (zh) | 一种双通单体电池和电池包 | |
CN209880740U (zh) | 二次电池和电池模块 | |
CN111697191A (zh) | 一种拼接式长动力电池及其组装方法、电池包 | |
CN212659597U (zh) | 一种二次电池及电池包 | |
CN218414936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111697170B (zh) | 一种双通单体电池及其组装方法、电池包 | |
CN212967874U (zh) | 一种双通单体电池和动力电池 | |
CN212461881U (zh) | 一种双通单体电池和电池包 | |
CN211980802U (zh) | 一种方形铝壳电芯 | |
CN212874628U (zh) | 一种电池模组和动力电池 | |
CN217768563U (zh) |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CN212461882U (zh) | 一种拼接式长动力电池和电池包 | |
CN213636152U (zh) | 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 |
CN212434752U (zh) | 一种双通单体电池及动力电池 | |
CN115881887A (zh) | 一种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KR100615153B1 (ko) | 리튬 2차 전지 | |
CN218887330U (zh) | 一种新型八棱柱状电池 | |
CN110931879A (zh) | 一种新型柱状锂离子电池 | |
CN219626756U (zh) | 外壳、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116742218A (zh) | 一种利于梯次利用的软包电池 | |
CN220914418U (zh) | 一种电池组件及用电设备 | |
CN219575769U (zh) | 壳体、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18334218U (zh) | 一种电芯、电池及汽车 | |
CN221766873U (zh) | 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20963528U (zh) | 电池壳体及锂离子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518000 1-2 Floor, Building A,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 18 Tangjianan Road,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07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18, Tangjia south,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