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63777U - 热电偶检定炉 - Google Patents

热电偶检定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63777U
CN212963777U CN202022086790.3U CN202022086790U CN212963777U CN 212963777 U CN212963777 U CN 212963777U CN 202022086790 U CN202022086790 U CN 202022086790U CN 212963777 U CN212963777 U CN 2129637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urnace body
body shell
air guide
furn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8679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高飞
李学灿
王刚
张�浩
罗齐琦
刘新
高洪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onst Instruments Technology Inc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onst Instruments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onst Instruments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onst Instruments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CN20202208679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637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637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637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ffle Furnaces And Rotary Kil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电偶检定炉,属于温度计量校准技术领域,该热电偶检定炉包括炉体外壳和密封固定于炉体外壳内的炉芯组件,炉芯组件的加热腔左、右两端开口,在炉体外壳内炉芯组件下方位置设有隔热板,在炉体外壳隔热板的下部设置进风孔,在炉体外壳的前侧面或后侧面上部位于左、右两端中间位置设有出风口,在隔热板远离出风口的一边设有导风通道,导风通道包括一组或多组导风孔。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散热不均、影响炉内温场均匀性、成本较高等问题。

Description

热电偶检定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度计量校准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电偶检定炉。
背景技术
管式炉是热电偶校准/检定的关键设备之一,为了保证校准/检定的精准度,对于管式炉温场也有比较高的要求。
炉芯是管式炉的主要工作组件之一,炉芯内设有加热腔用于在校准/检定时为待测热电偶提供高温温场环境,工作状态下,炉芯侧壁有一定量的发热,为了避免热量积累对其它元器件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对炉芯进行不断的散热处理。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对炉芯侧壁环境进行散热。第一种是自然对流散热方式,该方式的散热效率相对较低,且散热均匀性差,容易热累积造成局部高温,且对炉芯温场的均匀性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种风冷方式的散热技术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现有技术的热电偶检定炉,炉体外壳01和炉芯组件02之间设有空腔03可供空气流通,炉芯组件02内设有加热腔04,加热腔04轴向贯穿炉体外壳01并在炉体外壳01的两端设有第一开口021和第二开口022,炉体外壳0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进风口011和第一出风口012,第一进风口011有多个并环绕第一开口021,第一出风口012有多个并环绕第二开口012,第一进风口011和/或第一出风口012上设有风机,工作时,冷空气从第一进风口011进入,并沿空腔03的轴向运动,从第一出风口012排出,完成对于炉芯组件02周围环境的降温;此外,为了实现对设置于其它位置的功能性用电器件05(例如配电盘、测量等组件)的降温,结合图2,炉体外壳01的两侧还设置了第二进风口013和第二出风口014,第二进风口013和第二出风口014的位置和功能性用电器件05的位置相对应,第二进风口013和/或第二出风口014上设有风机,工作时,冷空气从第二进风口013进入,并穿过功能性用电器件05带走热量,从第二出风口014排出,完成对于功能性用电器件05及其周围环境的降温。
第二种风冷散热技术中,在第一开口021和第二开口022附近设置风口,将带动空气扰动,促使加热腔04内发生空气流动,众所周知的,热电偶检定炉要求加热腔04内的温场均匀、稳定,而发热腔04内发生空气流动,无论是何方向,都会带来一个轴向上的不均匀影响且降低热效率,降低了热电偶检定炉的性能;此外,进风端空气温度较低,出风端空气温度会上升,炉芯外壁面的散热温差分布在炉芯轴向不均,促使炉芯中心高温区偏离物理中心,给轴向温场带来显著的不利影响。
此外,为了实现同时对炉芯组件及功能性用电器件的散热,需要安装两套风机和控制系统,经济性上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式风冷结构设计的热电偶检定炉。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热电偶检定炉,包括炉体外壳和密封固定于炉体外壳内的炉芯组件,炉芯组件的加热腔左、右两端开口,其中:在炉体外壳内炉芯组件下方位置设有隔热板,在炉体外壳隔热板的下部设置进风孔,在炉体外壳的前侧面或后侧面上部位于左、右两端中间位置设有出风口,在隔热板远离出风口的一边设有导风通道,导风通道包括一组或多组导风孔。
以上所述的热电偶检定炉,还包括配电组件,配电组件固定在炉体外壳内且位于进风孔和隔热板之间。
以上所述的热电偶检定炉,还包括测温组件,测温组件固定在炉体外壳内且位于进风孔和隔热板之间。
以上所述的热电偶检定炉,所述导风通道包括一组导风孔,导风孔从隔热板远离出风孔的一边延伸至隔热板的中部,且导风孔的通风面积随距出风孔的距离缩短而减小。或,所述导风通道包括和出风口距离不同的多组导风孔,距离出风口较近的一组导风孔的通风面积小于距离出风口较远的一组导风孔的通风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通道的一组导风孔是单孔连续分布和/或多孔连通分布的。
以上所述的热电偶检定炉,可选择的,设于隔热板上的导风通道包括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第一导风通道设置在隔热板远离出风口的一边,第二导风通道设置在隔热板的中部。
进一步的,所述热电偶检定炉中还包括导风板,导风板的一端设置在隔热板上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之间,另一端斜向上延伸且与隔热板的角度可调。
以上所述全部形式的热电偶检定炉中,所述出风口为一个,位于炉体外壳前侧面或后侧面纵向中心线位置;或所述出风口为两个,靠近该纵向中心线对称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孔为炉体外壳底部设有的第一进风结构,或第一进风结构和设于炉体外壳的前侧面和/或后侧面的第二进风结构和/或第三进风结构,第二进风结构和第三进风结构位于隔热板的下方。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新式风冷结构的热电偶检定炉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散热不均、影响炉内温场均匀性、成本较高等问题,至少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本实用新型设置的通风冷却结构实现炉芯的外围冷却,不仅可有效避减炉体外壳的局部高温,有利于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还大幅减少了局部高温引起的炉芯内温场不均的问题。
其二、本实用新型的冷空气的进气端位于炉体底部、出气端位于炉体侧面中部,二者的分布位置远离炉体外壳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二者的炉体外循环通道不经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故冷空气的流动不会对加热腔的两端开口附近造成空气扰动,避免了对加热腔内温度的影响;
其三、本实用新型在炉体外壳内的隔热板上设置导风孔,其能使炉芯全部外表面的通风散热尽量均匀,从而使环绕炉芯组件的两路冷空气的冷却效果相当,从而实现了对于炉芯组件周围空间的均匀散热;相对于现有技术,具备更高的轴向温场的对称性。
其四、使用一个风机即可同时实现对于炉芯组件以及其它发热元器件的冷却,且无需采用特别复杂的风道结构,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热电偶检定炉的侧面截面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热电偶检定炉的端面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热电偶检定炉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热电偶检定炉的ABDC面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热电偶检定炉的CDD’C’面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热电偶检定炉的隔热板的俯视(从ACC’A’角度)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热电偶检定炉的CDD’C’面截面的冷空气流动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热电偶检定炉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热电偶检定炉的ABDC面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热电偶检定炉的CDD’C’面截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隔热板的俯视(从ACC’A’角度)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所示热电偶检定炉的CDD’C’面截面的冷空气流动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隔热板的俯视(从ACC’A’角度)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隔热板的俯视(从ACC’A’角度)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隔热板的俯视(从ACC’A’角度)示意图。
附图标记:
炉体外壳1,炉芯组件2,配电组件3,隔热板4,测温组件5,加热腔201,保温层202,第一开口2011,第二开口2012,出风口11、11’,第一进风结构121,第二进风结构122,第三进风结构123,第一导风通道41,第二导风通道42,第三导风通道43,第一冷却风道13,第二冷却风道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一些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进行具体描述。
实施例一
图3至图7示出了一种热电偶检定炉的实施方式,热电偶检定炉的基本构成与现有技术相同,包括炉体外壳1和设于炉体外壳内的炉芯组件2,还设有配合热电偶检定炉工作的配电组件3(位置与背景技术图2中的其它元器件05相似)。
炉芯组件2的中部中空形成加热腔201,环绕加热腔为保温层202,保温层主要由高热绝缘性材料构成,保温层202内侧环绕加热腔201设置有电加热体用于对加热腔201进行加热。
加热腔201在两端设有开口,相应的,炉体外壳1在两端设有配合的开口结构,使形成第一开口2011和第二开口2012,第一开口2011和第二开口2012均可供热电偶置入加热腔201内;在第一开口2011和第二开口2012所在的两端面,炉芯组件2的两端面(图4的左、右端)和炉体外壳1密封固定,本实施例所采用的密封方式为法兰密封,且炉芯组件2保温层202外壁(参见图5)与炉体外壳1留有间距,如此在炉芯组件2外壁和炉体外壳1内的空间形成了供空气流通的空腔。
炉芯组件2设置在炉体外壳1内部空间的中部偏上位置,配电组件3设置在炉体外壳1内部空间的下部接近底部位置,炉芯组件2和配电组件3之间设有隔热板4,隔热板4上下面与炉芯组件2和配电组件3之间均有间距,侧边与炉体外壳1连接并密封从而将炉体外壳1内的空间分隔为上、下两部分。隔热板4采用高热绝缘性材料制成。
炉体外壳1在两侧面中的ABDC面(参见图3)设有出风结构,出风结构包括出风口11和设置在出风口处的风机,风机在通电后可将炉体外壳1内的气体排出至炉体外壳1,出风结构的出风口11设置在炉体外壳1侧面的上部且位于两端面(图3、图4的左右面为端面)中间位置以尽量远离第一开口2011和第二开口2012;炉体外壳1的底部设有第一进风结构121(参见图4和图5),第一进风结构121包括进风板,进风板上分布设有多个进风孔,进风孔可供冷空气流过。进风板可作为炉体外壳1的底板或底板的一部分。炉体外壳1在两侧面中的ABDC面的下侧设有第二进风结构122(参见图3和图5),第二进风结构122包括均匀分布的多个进风孔,第二进风结构122的位置位于隔热板4的下方且和配电组件3的位置相对应(例如,第二进风结构122的进风孔位置正对配电组件3)。炉体外壳1在两侧面中的A’B’D’C’面的下侧设有第三进风结构123(参见图5),第三进风结构123包括均匀分布的多个进风孔(与图3所示第二进风结构122的进风孔相似),第三进风结构123的位置位于隔热板4的下方(作为示例,第三进风结构123的位置可以略高于或者略低于配电组件3的位置)。
隔热板4上设有第一导风通道41,第一导风通道41设置在偏向于炉体外壳1两侧面中的A’B’C’D’面(参见图5)的位置(结合图6所示),继续结合图6所示,第一导风通道41由两排连续分布的导风孔构成,导风孔可供冷空气流过,在图5所示CDD’C’剖面视角,第一导风通道41和出风口11相对炉芯组件2中心所成夹角α为135°到180°之间。
在工作时,接通电源,配电组件3为炉芯组件2和出风结构的风机供电,如图7所示,图中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冷空气从炉体底部的第一进风结构121以及第二进风结构122的进风孔进入,首先在下部空腔内环绕配电组件3通过为配电组件3降温,从第三进风结构123进入的冷空气基本不参与对配电组件3的降温过程,直接在第一导通风道41的附近和第一进风结构121以及第二进风结构122进入的冷空气汇合,汇合后的冷空气穿过第一导风通道41的导风孔,进入炉体外壳1内部空间被隔热板4分隔的上部,此时,在CDD’C’剖面角度,炉体外壳1、炉芯组件2、隔热板4、第一导风通道41和出风结构形成了环绕炉芯组件2的第一冷却风道13(图7中左侧)和第二冷却风道14(图7中右侧),第一冷却风道13的冷空气从第一导风通道41出发,经过炉芯组件2和隔热板4之间的空间,再经过炉芯组件2和炉体外壳1的ABDC面之间的空间,最终到达出风结构的出风口11,第二冷却风道14的冷空气从第一导风通道41出发,经过炉芯组件2和炉体外壳1的A’B’D’C’面之间的空间,再经过炉芯组件2和炉体外壳1的ACC’A’面之间的空间,最终到达出风结构的出风孔11。通过第一导风通道41位置、其与出风孔11夹角α的设计,使得第一冷却风道13和第二冷却风道14路径长度大体相同,如此,冷空气在进入炉体外壳1内部空间的上部后,分为通风量大致相等的两部分,分别从第一冷却风道13和第二冷却风道14通过,从而带走炉芯组件2散发热量,并且能使炉芯组件2周围环境温度尽可能保持一致。并且,冷空气被封闭在炉体外壳1的内部空间内运动,该实施例的热电偶检定炉的出风口11仅有一个且设置在远离加热腔201两端开口的位置,从该唯一出口被排出的冷空气不再会对加热腔201内的温场造成扰动。
作为本实施例的延伸实施方式,为了使加热腔内温度可以稳定在某一恒定值,可在热电偶检定炉外增加控制设备,控制设备可以对热电偶检定炉的供电电源进行控制,也可以对配电组件3直接进行控制,配电组件3电连接风机、电加热体等电器元件并向其供电从而使热电偶检定炉内温度稳定。
特别说明的,本实施例中,可以只设置第一进风结构121或者只设置第二进风结构122,第三进风结构123的设置是可选的,但不适合只设置第三进风结构123。本实施例中的进风结构的可以参照以下原则扩展设计:进风结构设置于隔热板4的下方,且至少有部分进风结构设置在远离第一导风通道41的位置,即通过这部分进风结构的冷空气的流动路径经过配电组件3。仅在靠近第一导风通道41的位置设置进风结构,使冷空气基本不能流经配电组件3的设计形式并非本发明的设计方案。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热电偶检定炉构成如图8所示,包括炉体外壳1、炉芯组件2、配电组件3,还包括设在炉体外壳1内下部的测温组件5。
本实施例中炉体外壳1、炉芯组件2、配电组件3与实施例一的描述基本相同,相同内容不再赘述。不同之处有:
结合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测温组件5设置在炉体外壳1内部空间的下部,配电组件3和炉体外壳1的ABDC面接触固定,测温组件5和炉体外壳1的ABB’A’面接触固定;安装时,在炉体外壳1的ABDC面设有配电安装口,配电安装口和配电组件3外形相配合,炉体外壳1的ABB’A’面设有测温安装口,测温安装口和测温组件5外形相配合,安装完成后,配电组件3的一端和炉体外壳1的ABDC面尽可能密封固定,测温组件5的一端和炉体外壳1的ABB’A’面尽可能密封固定,在本实施例中,配电组件3以及测温组件5和炉体外壳1在连接处设有橡胶密封件。本实施例中需设置有第一进风结构121,由于配电组件3和测温组件5均有朝向炉体外壳的暴露面能与外界空气接触而自然散热,本实施例不设第二进风结构122。第三进风结构123可按实施例1的方式设置或不设置。
本实施例中增设了测温组件5用于对加热腔201测温:在准备工作阶段,从第一开口2011向所述加热腔201内放入一个或多个测温热电偶作为温度传感器,其中测温热电偶的测量端被配置在加热腔201内的待测温度点位置,测温热电偶的参考端露出在加热腔201之外,测温热电偶的参考端通过连接线和测温组件5信号连接。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是在以上描述的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基础上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该方式对出风口进行延伸设计,相同内容不再赘述。不同设计如图8所示(图示以基于实施例二为代表),在炉体外壳1的ABDC面的出风结构设为两个出风口11和11’,每一出风口配一台风机,出风口11和11’同样设置在炉体外壳1侧面的上部靠中间位置以尽量远离第一开口2011和第二开口2012,具体的两个出风口相对于炉体外壳1的ABDC面的纵向中心线对称分布并尽量靠近。
两个出风口是一个出风口的替代设计,相较于一个出风口需要出风口的口径较大,相应的风机的功率也较大,两个出风口的设计可以缩小各自口径,相应的风机的功率也可较小而使使用更为方便。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是在以上描述的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基础上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该方式对隔热板的导风通道进行改动,其它部分相同。
改动设计参见图10和图11所示(图示以基于实施例二的改动为代表),隔热板4上设有第一导风通道41和第二导风通道42,第一导风通道41设置在偏向于A’B’C’D’面(参见图10)的位置,第一导风通道41可由四排连续分布的导风孔构成(参见图11),在图10所示的CDD’C’剖面视角,第一导风通道41和出风口11相对炉芯组件2中心所成夹角α(参考图5所示)为150°到210°之间(出风口最下一点、炉芯组件中心和导风通道最左一点构成最小夹角,出风口最上一点、炉芯组件中心和导风通道最右一点构成最大夹角);第二导风通道42可由两排连续分布的导风孔构成(参见图11)并设置在隔热板4的中部位置(参考图10和图11);第一导风通道41和第二导风通道42的导风孔孔径和排布密度相同,故第一导风通道41的通风面积大于第二导风通道42的面积。
本实施例的热电偶检定炉开始工作,接通电源,此时,配电组件3为炉芯组件2、测温组件5以及出风结构的风机供电;如图12所示,图中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冷空气从炉体底部的第一进风结构121的进风孔进入,首先在下部空腔内环绕配电组件3及测温组件5通过,为配电组件3及测温组件5降温,之后穿过第一导风通道41和第二导风通道42的导风孔,进入炉体外壳1内部空间的上部空腔,此时,在CDD’C’剖面角度,炉体外壳1内壁、炉芯组件2外壁、隔热板4上面、第一导风通道41、第二导风通道42以及出风结构形成了环绕炉芯组件2的第一冷却风道13和第二冷却风道14。具体的,
第一冷却风道13由第二导风通道42、炉芯组件2、炉体外壳1和隔热板4构成,较少量冷空气从第二导风通道42出发,经过炉芯组件2和隔热板4之间的空间,再经过炉芯组件2和炉体外壳1的ABDC面之间的空间,最终到达出风结构的出风口11。第二冷却风道14由第一导风通道41、炉芯组件2和炉体外壳1构成,较多量冷空气从第一导风通道41出发,经过炉芯组件2和炉体外壳1的A’B’D’C’面之间的空间,再经过炉芯组件2和炉体外壳1的ACC’A’面之间的空间,最终到达出风结构的出风口11。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导风通道41和第二导风通道42位置的设计、第一导风通道有三排导风孔以及第二导风通道有两排导风孔的设计,使得第一冷却风道13的单位时间进风量较小,但路径较短,冷空气循环较快,第二冷却风道14的单位时间进风量较大,但路径较长,冷空气循环较慢,因此,在工作中,两条冷却风道的冷却效果相当,可实现均衡的热量转移,使炉芯组件2周围环境温度尽可能保持一致。并且,与实施例一类似,冷空气被封闭在炉体外壳1的内部空间内运动,该实施例的出风口11和11’均设置在远离加热腔201两端开口的位置,从该出口被排出的冷空气不会对加热腔201内的温场造成扰动。
另外,作为实施例四的延伸,可为热电偶检定炉配置一台控制设备,控制设备通过信号连接线和测温组件5以及配电组件3信号连接,接收测温组件5传递来的温度信号,并根据期望的目标温度对配电组件3进行控制,从而使加热腔201内温度稳定在某一确定温度值。
以上描述虽然将隔热板上第一导风通道41和第二导风通道42的改进设计只组合于设置了第一进风结构121的热电偶检定炉,但根据实施例一的设计思路,也可以将该改进设计组合于设置第二进风结构122和/或第三进风结构123的热电偶检定炉,且各进风结构的形式并非限定于多排进风孔的形式,也可以是其它的允许冷空气穿过的形式。
实施例五
实施例五基于前述实施例的描述,对隔热板4中导风通道进行改动,并组合前述实施例描述的其余部分组成本实施例的热电偶检定炉。
对隔热板4中导风通道的改动如图13所示,隔热板4设有第一导风通道41、第二导风通道42和第三导风通道43,第一导风通道41设置在靠近炉体外壳1的A’B’D’C’面的位置,第三导风通道43设置在隔热板4的中部,第二导风通道42设置在第一导风通道41和第三导风通道43之间,且通过各导风通道上分布的导风孔的设计,例如,第一导风通道41设三排均布导风孔、第二导风通道42设两排均布导风孔、第三导风通道43设一排均布导风孔,使得第一导风通道41的通风面积大于第二导风通道42的通风面积,第二导风通道42的通风面积大于第三导风通道43的通风面积。
将该隔热板4装配于热电偶检定炉中而其余配件不变,如此,第一冷却风道13的通风路径较短,冷空气循环快,但进风量少(冷却气源主要来自于第二导风通道42和第三导风通道43),第二冷却风道14的通风路径较长,冷空气循环慢,但进风量大(冷却气源主要来自于第一导风通道41和第二导风通道42),从而实现更精准的调节使两条冷却风道的冷却效果相当,保障炉芯组件周围环境温度更均匀。
实施例六
实施例六同样是对隔热板4中导风通道进行改动,并组合前述实施例描述的其余部分组成本实施例的热电偶检定炉。
如图14所示,针对实施例一的隔热板4进行改进,隔热板4设有第一导风通道41,第一导风通道41从靠近炉体外壳1的A’B’D’C’面的位置延伸值隔热板4的中部,第一导风通道41由多个不同孔径的导风孔构成,且距离炉体外壳1的A’B’D’C’面越近的导风孔孔径越大,距离炉体外壳1的A’B’D’C’面越远的导风孔孔径越小。
将该隔热板4装配于热电偶检定炉中而其余配件不变,如此,第一冷却风道13的通风路径较短,冷空气循环快,但进风量少(靠近第一冷却风道13的导风孔孔径较小),第二冷却风道14的通风路径较长,冷空气循环慢,但进风量大(靠近第二冷却风道14的导风孔孔径较大),从而实现更精准的调节使两条冷却风道的冷却效果相当,保障炉芯组件周围环境温度一致。
实施例七
实施例七是对隔热板4中导风通道形式进行改动,并组合前述实施例描述的其余部分组成本实施例的热电偶检定炉。
以针对实施例一的隔热板4导风通道形式进行延伸设计为代表,如图15所示,其中第一导风通道41中的导风孔可以改为多个连通,成为具有一定长度的导风条孔,且靠近炉体外壳A’B’D’C’面的那排导风条孔的通风面积略大于另一排。另外,图15所示的多排导风孔形式也可改为导风条孔形式,且距离炉体外壳A’B’D’C’面近的导风条孔的通风面积大于距离炉体外壳A’B’D’C’面远的导风条孔的通风面积。将该隔热板4装配于实施例一的热电偶检定炉中而其余配件不变,能实现与实施例一同样的功能,而隔热板4的加工相对更简单。
实施例八
实施例八是基于前述实施例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是在前述实施例四基础上,在导风通道附近设置导风板,导风板位于导风通道的上部,导风板的一端设置在隔热板上位于第一导风通道靠炉体组件的一边或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之间的位置,导风板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向上延伸并与炉体组件外壁留有间距。并且,导风板的角度可调。导风板的设计使冷空气在通过导风孔后将朝向偏向于第一冷却风道13或第二冷却风道14的方向移动,因此,设置导风板可以加强各导风通道的引流效果,由于导风板的角度可调,使操作人员在隔热板固定(即导风通道的位置、形态已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对炉芯组件周围的冷却效果进行微调,示例的,在加装导风板的情况下,如果测试发现第一冷却风道13的冷却效果强于第二冷却风道14的冷却效果,则可以通过调整导风板的角度,使冷空气在通过导风孔后将更加偏向于第二冷却风道14的方向移动;如果测试发现第二冷却风道13的冷却效果弱于第二冷却风道14的冷却效果,则可以调整导风板的角度使导风板带来的引流效果将减弱,如此能使操作人员在不拆装更换硬件(如隔热板)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导风板角度调整而对炉芯组件周围的冷却环境进行调整使之更均匀,从而方便使用。

Claims (10)

1.一种热电偶检定炉,包括炉体外壳和密封固定于炉体外壳内的炉芯组件,炉芯组件的加热腔左、右两端开口,其特征在于:
在炉体外壳内炉芯组件下方位置设有隔热板,在炉体外壳隔热板的下部设置进风孔,在炉体外壳的前侧面或后侧面上部位于左、右两端中间位置设有出风口,在隔热板远离出风口的一边设有导风通道,导风通道包括一组或多组导风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偶检定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配电组件,配电组件固定在炉体外壳内且位于进风孔和隔热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偶检定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温组件,测温组件固定在炉体外壳内且位于进风孔和隔热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偶检定炉,其特征在于:导风通道包括一组导风孔,导风孔从隔热板远离出风孔的一边延伸至隔热板的中部,且导风孔的通风面积随距出风孔的距离缩短而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偶检定炉,其特征在于:导风通道包括和出风口距离不同的多组导风孔,距离出风口较近的一组导风孔的通风面积小于距离出风口较远的一组导风孔的通风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偶检定炉,其特征在于:导风通道的一组导风孔是单孔连续分布和/或多孔连通分布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偶检定炉,其特征在于:设于隔热板上的导风通道包括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第一导风通道设置在隔热板远离出风口的一边,第二导风通道设置在隔热板的中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电偶检定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风板,导风板的一端设置在隔热板上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之间,另一端斜向上延伸且与隔热板的角度可调。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热电偶检定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为一个,位于炉体外壳前侧面或后侧面纵向中心线位置;或所述出风口为两个,靠近该纵向中心线对称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热电偶检定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孔为炉体外壳底部设有的第一进风结构,或第一进风结构和设于炉体外壳的前侧面和/或后侧面的第二进风结构和/或第三进风结构,第二进风结构和第三进风结构位于隔热板的下方。
CN202022086790.3U 2020-09-22 2020-09-22 热电偶检定炉 Active CN2129637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86790.3U CN212963777U (zh) 2020-09-22 2020-09-22 热电偶检定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86790.3U CN212963777U (zh) 2020-09-22 2020-09-22 热电偶检定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63777U true CN212963777U (zh) 2021-04-13

Family

ID=75369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86790.3U Active CN212963777U (zh) 2020-09-22 2020-09-22 热电偶检定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637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52299B (zh) 探测组件的散热结构及探测设备
EP3739314A1 (en) Flow guiding and heat dissipating type dry block temperature calibrator
EP2835623A1 (en) Temperature calibration arrangement and calibration oven comprising such an arrangement
CN212963777U (zh) 热电偶检定炉
CN114739144A (zh) 一种烘箱
CN212432358U (zh) 用于微波辐射计的黑体定标源和微波辐射计
CN216907601U (zh) 烹饪设备
CN103763805A (zh) 采用风冷的微波加热装置
CN110370964A (zh) 端子防水散热机构和充电枪
FI88575B (fi) Kyldisk
CN114965158B (zh) 气幕机构及测量装置
CN214746569U (zh) 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方式的相机散热装置
CN111346239A (zh) 一种消毒柜
CN209402923U (zh) 探测组件及其散热结构
CN115951197A (zh) 芯片测试装置和芯片测试系统
CN117084545A (zh) 烹饪设备
CN112842092B (zh) 烤箱
CN216114180U (zh) 一种电磁炉
CN215343592U (zh) 散热风机模块
CN220024790U (zh) 一种具有烤功能的烹饪内胆结构及烹饪设备
CN218998685U (zh) 扫描成像设备
JPH09260879A (ja) 発熱体用筐体
CN220017425U (zh) 用于火电厂的火焰检测的探头以及火焰检测仪
CN220911497U (zh) 烹饪设备
CN220323470U (zh) 一种控温测试温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