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50978U - 平衡车 - Google Patents

平衡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50978U
CN212950978U CN202021358903.4U CN202021358903U CN212950978U CN 212950978 U CN212950978 U CN 212950978U CN 202021358903 U CN202021358903 U CN 202021358903U CN 212950978 U CN212950978 U CN 2129509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rusion
axle
wheel
shaft
inner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5890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甄旭彬
张令
乔万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5890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509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509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509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平衡车,平衡车包括第一车轮、第二车轮、第一车体、第二车体、第一横轴、第二横轴和轴承座,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设在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之间且彼此间隔开,第一横轴与第一车体相连,第二横轴与第二车体相连,轴承座位于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之间,轴承座设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第一横轴的内端配合在第一轴承内,第二横轴的内端配合在第二轴承内,第一横轴相对第二横轴可转动。本实用新型的平衡车,转向结构简单、转向功能可靠性高。

Description

平衡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代步工具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平衡车。
背景技术
平衡车,例如通常所称的扭扭车,是一种用于承载人的代步工具,通常包括左车体和右车体、左车轮和右车轮,左车轮包括左轮毂电机,右车轮包括右轮毂电机,左车体和右车体通过转向横轴相连,以使左车体和右车体实现相对转动。相关技术中,转向横轴存在结构复杂、安装不便和可靠性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平衡车,具有转向结构简单、转向功能可靠性高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包括第一车轮、第二车轮、第一车体、第二车体、第一横轴、第二横轴和轴承座,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设在所述第一车轮和所述第二车轮之间且彼此间隔开;所述第一横轴与所述第一车体相连,所述第二横轴与所述第二车体相连;所述轴承座位于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之间,所述轴承座设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横轴的内端配合在所述第一轴承内,所述第二横轴的内端配合在所述第二轴承内,所述第一横轴相对所述第二横轴可转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第一横轴与轴承座内的第一轴承配合,第二横轴与轴承座内的第二轴承配合,以形成转向横轴结构,该转向横轴结构零件少,结构简单,转向功能可靠性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承座包括上轴承座和下轴承座,所述上轴承座和所述下轴承座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轴承座包括上弧形部、与所述上弧形部的第一侧边相连的第一上凸耳和与所述上弧形部的第二侧边相连的第二上凸耳,所述第一上凸耳设有第一上通孔,所述第二上凸耳设有第二上通孔;
所述下轴承座包括下弧形部、与所述下弧形部的第一侧边相连的第一下凸耳和与所述下弧形部的第二侧边相连的第二下凸耳,所述第一下凸耳设有第一下通孔,所述第二下凸耳设有第二下通孔;
所述上轴承座和所述下轴承座通过穿过所述第一上通孔和所述第一下通孔的螺栓以及穿过所述第二上通孔和所述第二下通孔的螺栓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轴的内端面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二横轴的内端面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在所述第一横轴和所述第二横轴的周向上间隔开以将所述第一横轴和所述第二横轴相对转动角度限定在预定角度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在所述第一横轴和所述第二横轴的径向上彼此相对且间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的横截面为扇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轴的内端面设有第一限位凸缘,所述第一凸起形成在所述第一限位凸缘的内端面上,所述第二横轴的内端面设有第二限位凸缘,所述第二凸起形成在所述第二限位凸缘的内端面上,所述第一凸起的外周弧面与所述第一限位凸缘的外周面平齐,所述第二凸起的外周弧面与所述第二限位凸缘的外周面平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中心开口槽,所述第二凸起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二中心开口槽,所述第一中心开口槽的开口与所述第二中心开口槽的开口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的横截面为弓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轴的内端面设有第一限位凸缘,所述第一凸起形成在所述第一限位凸缘的内端面上,所述第二横轴的内端面设有第二限位凸缘,所述第二凸起形成在所述第二限位凸缘的内端面上,所述第一凸起的外周弧面与所述第一限位凸缘的外周面平齐,所述第二凸起的外周弧面与所述第二限位凸缘的外周面平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车轮具有第一轮轴,所述第二车轮具有第二轮轴,所述第一轮轴的内端与所述第一车体相连,所述第二轮轴的内端与所述第二车体相连,所述第一横轴的外端与所述第一车体相连,所述第二横轴的外端与所述第二车体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车轮具有第一轮轴,所述第二车轮具有第二轮轴,所述第一轮轴的内端与所述第一横轴的外端相连,所述第二轮轴的内端与所述第二横轴的外端相连,所述第一车体安装在所述第一横轴和/或所述第一轮轴上,所述第二车体安装在所述第二横轴和/或所述第二轮轴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车轮包括第一轮毂电机,所述第一轮毂电机具有第一电机轴,所述第二车轮包括第二轮毂电机,所述第二轮毂电机具有第二电机轴,所述第一电机轴构成所述第一轮轴,所述第二电机轴构成所述第二轮轴。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在轴承座中心处的横剖视图。
附图标记:
平衡车100,第一车轮1,第二车轮2,第一车体3,第二车体4,第一横轴5,第一限位凸缘501,第一凸起502,第一中心开口槽503,第二横轴6,第二限位凸缘601,第二凸起602,第二中心开口槽603,轴承座7,上轴承座701,上弧形部7011,第一上凸耳7012,第二上凸耳7013,第一上通孔7014,第二上通孔7015,下轴承座702,下弧形部7021,第一下凸耳7022,第二下凸耳7023,第一下通孔7024,第二下通孔7025,第一轴承8,第二轴承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100包括第一车轮1、第二车轮2、第一横轴5、第二横轴6、第一车体3、第二车体4和轴承座7。
第一车体3和第二车体4设在第一车轮1和第二车轮2之间且彼此间隔开。第一车轮1安装于第一车体3的左侧,第二车轮2安装于第二车体4的右侧,第一车体3和第二车体4由左至右间隔排布。
第一横轴5与第一车体3相连,且第一横轴5的内端凸出于第一车体3的右侧面,第二横轴6与第二车体4相连,且第二横轴6的内端凸出于第二车体4的左侧面。轴承座7位于第一车体3和第二车体4之间,轴承座7设有第一轴承8和第二轴承9,第一横轴5的内端配合在第一轴承8内,第二横轴6的内端配合在第二轴承9内,第一横轴5相对第二横轴6可转动。
具体地,第一轴承8安装在轴承座7上且第一轴承8套设在第一横轴5的右端(内端)。第二轴承9安装在轴承座7上且第二轴承9套设在第二横轴6的左端(内端)。由此,第一横轴5可通过第一轴承8相对于轴承座7转动,第二横轴6可通过第二轴承9相对于轴承座7转动,进而第一横轴5相对第二横轴6可转动以便第一车体3相对第二车体4可转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100,第一横轴5与轴承座7内的第一轴承8配合,第二横轴6与轴承座7内的第二轴承9配合,以形成转向横轴结构,该转向横轴结构零件少,结构简单,转向功能可靠性更高。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平衡车100可以为扭扭车,但不限于扭扭车,可以是通过第一车体3和第二车体4发生相对转动以完成转向操作的任何代步工具。
为了便于理解,图1中的箭头A所示为平衡车100的左右方向,图1中的箭头B所示为平衡车100左半部分的内外方向,图1中的箭头C所示为平衡车100右半部分的内外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轴承座7包括上轴承座701和下轴承座702,上轴承座701和下轴承座702可拆卸地连接。如图1所示,上轴承座701的内壁面设有上轴承限位槽,上轴承限位槽的左右两端设有上限位台阶。下轴承座702的内壁面设有下轴承限位槽,下轴承限位槽的左右两端均设有下限位台阶。
在上轴承座701与下轴承座702连接后,上轴承限位槽和下轴承限位槽扣合形成轴承容置腔,第一轴承8和第二轴承9配合在轴承容置腔内,上限位台阶和下限位台阶构成用于止挡第一轴承8和第二轴承9的止挡环形凸台,使得第一轴承8和第二轴承9更加稳固地固定在轴承容置腔内。
上轴承座701和下轴承座702可拆卸连接,第一轴承8和第二轴承9的安装和拆卸、第一横轴5与第一轴承8的配合和拆卸及第二横轴6与第二轴承9的配合和拆卸更加方便。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横轴5的右端设有第一限位凸缘501,第一轴承8设置于第一限位凸缘501的左侧,并与第一限位凸缘501的左端面抵接。第二横轴6的左端设有第二限位凸缘601,第二轴承9设置于第二限位凸缘601的右侧,并与第二限位凸缘601的右端面抵接。由此,转向横轴结构完成安装后,第一轴承8和第二轴承9能够被更加稳固地定位,可靠性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轴承座701包括上弧形部7011、与上弧形部7011的第一侧边相连的第一上凸耳7012和与上弧形部7011的第二侧边相连的第二上凸耳7013。第一上凸耳7012设有第一上通孔7014,第二上凸耳7013设有第二上通孔7015。
下轴承座702包括下弧形部7021、与下弧形部7021的第一侧边相连的第一下凸耳7022和与下弧形部7021的第二侧边相连的第二下凸耳7023。第一下凸耳7022设有第一下通孔7024,第二下凸耳7023设有第二下通孔7025。
如图1所示,上弧形部7011的内壁面形成上轴承限位槽,下弧形部7021的内壁面形成下轴承限位槽。第一上凸耳7012上的第一上通孔7014和第一下凸耳7022上的第一下通孔7024均为两个且一一对应。第二上凸耳7013上的第二上通孔7015和第二下凸耳7023上的第二下通孔7025均为两个且一一对应。上轴承座701与下轴承座702配合后,第一上凸耳7012的下表面与第一下凸耳7022的上表面贴合,第二上凸耳7013的下表面与第二下凸耳7023的上表面贴合。
上轴承座701和下轴承座702通过穿过第一上通孔7014和第一下通孔7024的螺栓以及穿过第二上通孔7015和第二下通孔7025的螺栓相连。如图1所示,螺栓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螺栓穿过第一上通孔7014和相应第一下通孔7024并与螺母螺纹配合,另外两个螺栓穿过第二上通孔7015和相应第二下通孔7025并与螺母螺纹配合,进而完成上轴承座701和下轴承座702的固定连接。
由此,上轴承座701和下轴承座702形成容置第一轴承8(包括第一横轴5的右端)和第二轴承9(包括第二横轴6的左端)的轴承容置腔,提高了第一车体3相对第二车体4转动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凸缘501的内端面设有第一凸起502,第二限位凸缘601的内端面设有第二凸起602,第一凸起502和第二凸起602在第一横轴5的周向(也可以描述为第二横轴6的周向)上间隔设置,以将第一横轴5和第二横轴6相对转动角度限定在预定角度范围内,该预定角度范围可以根据具体设计和需要确定。
如图1所示,第一凸起502设置于第一限位凸缘501的右端面上,第二凸起602设置于第二限位凸缘601的左端面上,第一凸起502为沿第一横轴5的轴向延伸的柱状结构,第二凸起602为沿第二横轴6的轴向延伸的柱状结构。在安装完成后,第一凸起502和第二凸起602在周向间隔设置,由此,当第一横轴5和第二横轴6相对转动预定角度后,第一凸起502和第二凸起602相互抵接以阻止第一横轴5和第二横轴6继续相对转动。
由此,通过设置第一凸起502和第二凸起602,可将第一横轴5和第二横轴6相对转动角度限定在预定角度范围内,以避免第一车体3和第二车体4相对扭转的角度过大而导致自动恢复困难。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502和第二凸起602在第一横轴5和第二横轴6的径向上彼此相对且间隔开。由此,在第一横轴5和第二横轴6相对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凸起502和第二凸起602不会发生相互接触,进而不会产生影响第一横轴5和第二横轴6相对转动的摩擦,进一步提高了平衡车100实现转向功能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502和第二凸起602的横截面为扇形。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凸起502和第二凸起602的径向截面形状均为扇形,第一凸起502的扇形夹角和第二凸起602的扇形夹角之和小于360°,第一凸起502和第二凸起602同轴设置。安装完成后,第一凸起502和第二凸起602在周向间隔设置,在第一横轴5和第二横轴6相对转动预定角度后,第一凸起502和第二凸起602相互抵接以阻止第一横轴5和第二横轴6继续相对转动。
由此,在第一凸起502和第二凸起602相互抵接时,两者之间的接触为面接触,由此,第一凸起502和第二凸起602不易发生变形,进而第一横轴5和第二横轴6的相对转动角度能够被准确限定在预定角度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502的外周弧面与第一横轴5的外周面平齐,第二凸起602的外周弧面与第二横轴6的外周面平齐。需要理解的是,在第一横轴5的右端设有第一限位凸缘501而第二横轴6的左端设有第二限位凸缘601的情况下,第一凸起502的外周弧面与第一限位凸缘501的外周面平齐,第二凸起602的外周弧面与第二限位凸缘601的外周面平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502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中心开口槽503,第二凸起602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二中心开口槽603,第一中心开口槽503的开口与第二中心开口槽603的开口相对。优选地,第一中心开口槽503的内周弧面与第一凸起502的外周弧面的共轴。
由此,通过设置第一中心开口槽503的开口和第二中心开口槽603的开口相对,在第一横轴5和第二横轴6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保证第一凸起502和第二凸起602不会相互接触而产生影响第一横轴5和第二横轴6相对转动的摩擦,进一步提高了转向的可靠性。
优选地,第一凸起502的右端面与第二横轴6的左端面间隔开,第二凸起602的左端面与第一横轴5的右端面间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502和第二凸起602的横截面为弓形,第一凸起502的外周弧面与第一横轴5的外周面同心,第二凸起602的外周弧面与第二横轴6的外周面同心。
具体地,第一凸起502和第二凸起602的横截面形状均为劣弧弓形,第一凸起502的外周壁面包括一个外周弧面和一个平面,第二凸起602的外周壁面包括一个外周弧面和一个平面,第一凸起502的平面和第二凸起602的平面彼此相对且间隔开。在第一横轴5和第二横轴6相对转动预定角度后时,第一凸起502和第二凸起602相互抵接,以阻止第一横轴5和第二横轴6继续相对转动,此时,第一凸起502和第二凸起602之间为线接触。优选地,在第一凸起502和第二凸起602的横截面均为弓形时,第一凸起502的外周弧面也与第一横轴5的外周面平齐,第二凸起602的外周弧面也与第二横轴6的外周面平齐。需要理解的是,在第一横轴5的右端设有第一限位凸缘501而第二横轴6的左端设有第二限位凸缘601的情况下,第一凸起502的外周弧面与第一限位凸缘501的外周面平齐,第二凸起602的外周弧面与第二限位凸缘601的外周面平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车轮1具有第一轮轴,第二车轮2具有第二轮轴,第一轮轴的内端与第一车体3相连,第二轮轴的内端与第二车体4相连,第一横轴5的外端与第一车体3相连,第二横轴6的外端与第二车体4相连。
如图1所示,第一轮轴的右端与第一车体3连接,第一横轴5的左端与第一车体3连接,例如第一轮轴通过压块固定在第一车体3的下表面,第一横轴5的左端配合在第一车体3的右侧面内并通过螺栓与第一车体3固定连接,进而完成第一轮轴、第一车体3和第一横轴5三者的相对固定。第二轮轴的左端与第二车体4连接,第二横轴6的右端与第二车体4连接,例如第二轮轴通过压块固定在第二车体4的下表面,第二横轴6的右端配合在第二车体4的左侧面内并通过螺栓与第二车体4固定连接,进而完成第二横轴6、第二车体4和第二轮轴三者的相对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车轮1具有第一轮轴,第二车轮2具有第二轮轴,第一轮轴的内端与第一横轴5的外端相连,第二轮轴的内端与第二横轴6的外端相连,第一车体3安装在第一横轴5和/或第一轮轴上,第二车体4安装在第二横轴6和/或第二轮轴上。
具体地,第一轮轴的右端与第一横轴5的左端固定连接,第一车体3与第一轮轴和第一横轴5中的至少一者连接,以完成第一车体3、第一横轴5和第一轮轴三者的相对固定。第二轮轴的左端与第二横轴6的右端固定连接,第二车体4与第二轮轴和第二横轴6中的至少一者连接,以完成第二车体4、第二横轴6和第二轮轴三者的相对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车轮1包括第一轮毂电机,第一轮毂电机具有第一电机轴,第二车轮2包括第二轮毂电机,第二轮毂电机具有第二电机轴,第一电机轴构成第一轮轴,第二电机轴构成第二轮轴。
第一电机轴可以通过压块固定在第一车体3的下表面,进而使得第一轮毂电机的机体间隔地配合在第一车体3的左侧。第二电机轴可以通过压块固定在第二车体4的下表面,进而使得第二轮毂电机的机体间隔地配合在第二车体4的右侧。
下面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示例的平衡车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100包括第一车轮1、第二车轮2、第一横轴5、第二横轴6、第一车体3、第二车体4、上轴承座701、下轴承座702、第一轴承8和第二轴承9。
第一车轮1包括第一轮毂电机,第一轮毂电机具有第一电机轴,第一电机轴通过压块固定在第一车体3的下表面。第一横轴5的左端例如插入第一车体3的右侧面内且通过螺栓与第一车体3固定连接。
第二车轮2包括第二轮毂电机,第二轮毂电机具有第二电机轴,第二电机轴通过压块固定在第二车体4的下表面,第二横轴6的右端例如插入第二车体4的左侧面内且通过螺栓与第二车体4固定连接。
第一横轴5的右端设有第一限位凸缘501,第一轴承8配合在第一横轴5的右端,并与第一限位凸缘501的左端面抵接。第二横轴6的左端有第二限位凸缘601,第二轴承9配合在第二横轴6的左端,并与第二限位凸缘601的右端面抵接。
上轴承座701和下轴承座702扣接以形成轴承容置腔,第一轴承8和第二轴承9定位在轴承容置腔内。上轴承座701的第一上凸耳7012的下表面和下轴承座702的第一下凸耳7022的上表面相互贴合,两个第一上通孔7014和两个第一下通孔7024一一对应,螺栓穿过第一上通孔7014和相应第一下通孔7024并与螺母螺纹配合。上轴承座701的第二上凸耳7013的下表面和下轴承座702的第二下凸耳7023的上表面相互贴合,两个第二上通孔7015和两个第二下通孔7025一一对应,螺栓穿过第二上通孔7015和相应第二下通孔7025并与螺母螺纹配合。
第一横轴5的右端面设有第一凸起502,第二横轴6的左端面设有第二凸起602,第一凸起502和第二凸起602的径向截面形状均为扇形,且第一凸起502和第二凸起602同轴设置,第一凸起502和第二凸起602在第一横轴5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一凸起502的右端面与第二横轴6的左端面间隔开,第二凸起602的左端面与第一横轴5的右端面间隔开。
第一凸起502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中心开口槽503。第二凸起602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二中心开口槽603,第一中心开口槽503的开口和第二中心开口槽603的开口在第一横轴5的径向相对,以进一步保证第一凸起502和第二凸起602在第一横轴5的径向间隔开,避免第一横轴5和第二横轴6相对转动时相互摩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3)

1.一种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
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设在所述第一车轮和所述第二车轮之间且彼此间隔开;
第一横轴和第二横轴,所述第一横轴与所述第一车体相连,所述第二横轴与所述第二车体相连;
轴承座,所述轴承座位于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之间,所述轴承座设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横轴的内端配合在所述第一轴承内,所述第二横轴的内端配合在所述第二轴承内,所述第一横轴相对所述第二横轴可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包括上轴承座和下轴承座,所述上轴承座和所述下轴承座可拆卸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轴承座包括上弧形部、与所述上弧形部的第一侧边相连的第一上凸耳和与所述上弧形部的第二侧边相连的第二上凸耳,所述第一上凸耳设有第一上通孔,所述第二上凸耳设有第二上通孔;
所述下轴承座包括下弧形部、与所述下弧形部的第一侧边相连的第一下凸耳和与所述下弧形部的第二侧边相连的第二下凸耳,所述第一下凸耳设有第一下通孔,所述第二下凸耳设有第二下通孔;
所述上轴承座和所述下轴承座通过穿过所述第一上通孔和所述第一下通孔的螺栓以及穿过所述第二上通孔和所述第二下通孔的螺栓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轴的内端面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二横轴的内端面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在所述第一横轴和所述第二横轴的周向上间隔开以将所述第一横轴和所述第二横轴相对转动角度限定在预定角度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在所述第一横轴和所述第二横轴的径向上彼此相对且间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的横截面为扇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轴的内端面设有第一限位凸缘,所述第一凸起形成在所述第一限位凸缘的内端面上,所述第二横轴的内端面设有第二限位凸缘,所述第二凸起形成在所述第二限位凸缘的内端面上,所述第一凸起的外周弧面与所述第一限位凸缘的外周面平齐,所述第二凸起的外周弧面与所述第二限位凸缘的外周面平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中心开口槽,所述第二凸起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二中心开口槽,所述第一中心开口槽的开口与所述第二中心开口槽的开口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的横截面为弓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轴的内端面设有第一限位凸缘,所述第一凸起形成在所述第一限位凸缘的内端面上,所述第二横轴的内端面设有第二限位凸缘,所述第二凸起形成在所述第二限位凸缘的内端面上,所述第一凸起的外周弧面与所述第一限位凸缘的外周面平齐,所述第二凸起的外周弧面与所述第二限位凸缘的外周面平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轮具有第一轮轴,所述第二车轮具有第二轮轴,所述第一轮轴的内端与所述第一车体相连,所述第二轮轴的内端与所述第二车体相连,所述第一横轴的外端与所述第一车体相连,所述第二横轴的外端与所述第二车体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轮具有第一轮轴,所述第二车轮具有第二轮轴,所述第一轮轴的内端与所述第一横轴的外端相连,所述第二轮轴的内端与所述第二横轴的外端相连,所述第一车体安装在所述第一横轴和/或所述第一轮轴上,所述第二车体安装在所述第二横轴和/或所述第二轮轴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轮包括第一轮毂电机,所述第一轮毂电机具有第一电机轴,所述第二车轮包括第二轮毂电机,所述第二轮毂电机具有第二电机轴,所述第一电机轴构成所述第一轮轴,所述第二电机轴构成所述第二轮轴。
CN202021358903.4U 2020-07-10 2020-07-10 平衡车 Active CN2129509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58903.4U CN212950978U (zh) 2020-07-10 2020-07-10 平衡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58903.4U CN212950978U (zh) 2020-07-10 2020-07-10 平衡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50978U true CN212950978U (zh) 2021-04-13

Family

ID=75391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58903.4U Active CN212950978U (zh) 2020-07-10 2020-07-10 平衡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509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92276B1 (en) Hub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KR200457252Y1 (ko) 유급 변조 타이어 압력 검출 센서 신호 박스 조립체
EP2695793B1 (en) Steering device
US4585276A (en) Single and dual wheel configuration for vehicles
US6340210B1 (en) Wheel for vehicle
US8657316B1 (en) Rear axle support assembly
CN114506183B (zh) 独立驱动轮模块及其安装方法
CN212950978U (zh) 平衡车
CN210591204U (zh) 一片式汽车轮辋卸胎槽填平装置
US3988038A (en) Universal wheel system
US20140084670A1 (en) Safety Wheel and Tire Assembly
CN213057361U (zh) 平衡车
CN212950979U (zh) 平衡车
WO2007023266A2 (en) Vehicle wheel
CN214057805U (zh) 平衡车的转向机构安装结构
US4929032A (en) Emergency spare wheel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stalling same
JPS6223602Y2 (zh)
CN212921822U (zh) 平衡车
CN209972047U (zh) 一种含有刹车附件的电动车轮毂
CN111204252A (zh) 锁紧机构、电池包快换机构及车辆
CN209738735U (zh) 平衡轴总成及使用平衡轴总成的车辆
CN217320632U (zh) 平衡车
CN220996605U (zh) 一种电动车的电池固定结构
CN214084600U (zh) 平衡车的电机轴安装结构
CN214449994U (zh) 便于连接器定位的轮辋辐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