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26792U - 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 - Google Patents
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926792U CN212926792U CN202021146505.6U CN202021146505U CN212926792U CN 212926792 U CN212926792 U CN 212926792U CN 202021146505 U CN202021146505 U CN 202021146505U CN 212926792 U CN212926792 U CN 21292679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assroom
- handrail
- connecting rod
- mobile
- curv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课室的技术领域,公开了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在两个集装箱拼装成的VR移动课室的课室空间内,包括固定在课室空间内的连接杆以及扶手,所述连接杆纵向布置,所述扶手包括插杆以及水平布置供用户手扶的弧形杆,所述插杆的下部插设在连接杆上,所述弧形杆连接在所述插杆的上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其可以拆分有连接杆以及扶手,这样,便于安装以及拆卸,也便于维修,扶手包括插杆以及水平布置供用户手扶的弧形杆,弧形杆的设置,更便于用户的手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移动课室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是,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育人”教育改革全面开始。2016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推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指出加强实验教学与多学科融合STEAM教育、编程教育、创客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践等有机融合,2023年前要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依据。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5G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相关的领域也快速发展,VR技术则是较为突出的。
VR也称虚拟现实技术(英文名称:Virtual Reality),又称灵境技术,其囊括计算机、电子信息、仿真技术于一体,其基本实现方式是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 VR技术的需求日益旺盛。VR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并逐步成为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领域。
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知识是有价值的,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能够个性化地学习,尽可能以归纳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学)进行学习活动,能让学生会思考、会创造、变聪明和更加有智慧的教育(创新意识、人工智能时代的实践动手创新能力)。也就是说,让学习变得更简单、高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信息素养。
运用在教育行业中,利用VR技术,老师可以实现“一对多”的互动式教学管理,能将各学科的抽象难懂的知识点真实还原,将抽象概念具体化,难点的知识点可视化,让书本的知识真正“活”起来,让学习变得简单、快乐、高效。
VR教育基本在课室内进行,在进行VR教育时,由于用户带着VR眼镜,这样,则需要设置手扶结构供用户扶着,避免用户摔倒等,现有技术中,手扶结构都是整体固定化设置,这样,难以进行拆卸以及不便于维修整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手扶结构整体固定化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设置在两个集装箱拼装成的VR移动课室的课室空间内,包括固定在课室空间内的连接杆以及扶手,所述连接杆纵向布置,所述扶手包括插杆以及水平布置供用户手扶的弧形杆,所述插杆的下部插设在连接杆上,所述弧形杆连接在所述插杆的上部。
进一步的,所述插杆的上部连接在所述弧形杆的中部。
进一步的,所述弧形杆的两端同向弯曲,所述弧形杆围合呈容纳用户的弧形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中设有供插杆的下端插入的插入孔,所述连接杆的侧壁设置有紧固孔,所述紧固孔设置有锁紧螺栓。
进一步的,所述手扶结构包括防护绳,所述防护绳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弧形杆的两端,所述防护绳与弧形杆围合形成封闭圈。
进一步的,所述弧形杆的两端分别具有手握段,所述手握段上覆盖有弹性层。
进一步的,所述手扶结构包括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用于将相邻布置的弧形杆连接为一体。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上连接有摆动椅,所述摆动椅包括支撑架以及座垫,所述支撑架的内端与连接杆铰接,所述支撑架的外端与座垫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弧形杆包括中部段以及弯曲段,所述中部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弯曲段,所述弯曲段与中部段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中部段上设置有卡勾,当弯曲段朝向中部段摆动叠合后,所述卡勾勾住弯曲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其可以拆分有连接杆以及扶手,这样,便于安装以及拆卸,也便于维修,扶手包括插杆以及水平布置供用户手扶的弧形杆,弧形杆的设置,更便于用户的手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装箱的内侧板打开时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VR移动课室的主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VR移动课室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运用在VR移动课室中,当然,也可以运用在其他固定化的VR课室。
VR移动课室,包括两个可用运输车拖动的集装箱,利用运输车将集装箱拉到需要组装VR移动课室的地方。集装箱包括底板100、外侧板101、顶板以及相对于顶板上下摆动的内侧板104;两个集装箱并排布置,集装箱的内侧板104 朝上摆动以使集装箱的内侧打开。两个集装箱到达位置以后,集装箱的内侧板104 朝上摆动后,两个集装箱的内侧板104对接固定,两个集装箱围合形成课室空间 200;课室空间200内设置有屏幕500以及VR体验位,VR体验位设置有VR设备。
上述提供的VR移动课室,可以直接由两个集装箱组成形成课室空间200,利用运输车可以将集装箱运输到需要组装的地方,操作方便,在课室空间200内配置VR体验位以及VR设备以及其他一些设备,则可以实现VR教育等,形成 VR移动课室。
另外,针对学校的课室资源较为紧张的问题,该VR移动课室则恰好解决该问题,从而可以为所有的学校实施VR课堂项目。
集装箱的内侧板104朝上摆动至呈水平状,这样,便于两个内侧板104之间的对接,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将两个内侧板104呈一定的倾斜角度对接。
另外,在集装箱的内侧板104的顶部,可以设置撑架,再在撑架上搭设雨布,使得雨布覆盖两个组装后的集装箱,从而使得VR移动课室防雨。
集装箱的顶板包括固定部102以及摆动部103,固定部102的外侧与外侧板 101固定连接,摆动部103与内侧板104固定连接,并且,摆动部103与内侧板104之间呈弯折状,固定部102的内侧与摆动部103之间铰接,形成铰接边;摆动部103及内侧板104整体以所述铰接边为摆动边上下摆动。
内侧板104在摆动过程中,摆动部103也是随之摆动的,内侧板104朝上摆动至水平后,两个内侧板104是置于集装箱的顶板的上方的。摆动部103中可以设置窗孔,这样,当内侧板104以及摆动部103摆动上以后,窗孔连通课室空间 200,可以通风等。
两个集装箱的底板100之间具有间隔,课室空间200的底部铺设底铺板300,底铺板300覆盖在集装箱的底板100上,且覆盖间隔,这样,则将两个集装箱的底板100连接为一体。另外,在底铺板300上满铺地毯,地毯可卷起收纳。
集装箱的下方设置有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置于两个集装箱的间隔的下方,支撑结构的底部置于地面,支撑结构的顶部抵接着底铺板300。这样,可以将两个集装箱悬置布置,便于集装箱的运输以及组装。
支撑结构包括多个纵向布置的支撑柱以及多个横梁,支撑柱的底部置于地面,支撑柱的顶部抵接着底铺板300,横梁呈横向布置,且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相邻的支撑柱上。
支撑柱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与底铺板300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使得支撑柱与底铺板300之间连接稳固。
支撑柱为可以调节高度的伸缩柱,这样,根据VR移动课室的位置,通过调节支撑柱的高度,从而可以保证集装箱处于水平状态。
本实施例中,四个支撑柱间隔环绕布置,围合形成呈方形状的支撑单元,在支撑单元中,相邻的横梁的高度相异,这样,可以使得支撑单元的支撑强度更高。
上述的横梁的端部设置有套圈,套圈套设在支撑柱上,通过紧固件将套圈固定在支撑柱上,这样,通过套圈则可以调节横梁在支撑柱上高度位置。
集装箱的前端具有打开或关闭集装箱的门体,两个集装箱的门体之间具有通道开口,通道开口连通课室空间200。这样,通道开口则可以作为课室空间200 的大门,可供人员进出。
另外,集装箱的后端具有后端板,两个集装箱的后端板之间具有间距开口,该间距开口也可以作为课室空间200的大门。
通道开口处架设有楼梯架600,便于人员进出课室空间200。楼梯架600为一体成型,可以整体挂在通道开口,也可以直接整体拆卸。
楼梯架600的上端设置有朝下弯曲状的挂头,该挂头直接挂在底铺板300的侧边上,从而实现楼梯架600的倾斜固定。楼梯架600的底部设置有水平状的撑板,当楼梯架600挂好以后,该撑板支撑的地面上。
本实施例中,课室空间200的内侧板104覆盖有覆盖板,这样,使得课室空间200的内部更为平整中,便于其他设备的布置。在课室空间200内还可以设置服务器等,用于与外部通讯以及连接VR设备以及屏幕500等。
VR体验位上设置有VR设备,VR设备呈自上而下的悬挂状,这样,便于用户佩戴,且不易遗失。
VR设备上连接有弹性绳,该弹性绳的上端连接在课室空间200的顶部,弹性绳的下端连接着VR设备。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其设置在上述的两个集装箱拼装成的VR移动课室的课室空间内,包括固定在课室空间内的连接杆401以及扶手,连接杆401纵向布置,扶手包括插杆402以及水平布置供用户手扶的弧形杆 400,插杆402的下部插设在连接杆401上,弧形杆400连接在所述插杆402的上部。
上述提供的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其可以拆分有连接杆401以及扶手,这样,便于安装以及拆卸,也便于维修,扶手包括插杆402以及水平布置供用户手扶的弧形杆400,弧形杆400的设置,更便于用户的手握。
插杆402的上部连接在弧形杆400的中部。
弧形杆400的两端同向弯曲,弧形杆400围合呈容纳用户的弧形区域,这样,弧形杆400的弯曲包围,可对用户起到安全防护。
连接杆401中设有供插杆402的下端插入的插入孔,连接杆401的侧壁设置有紧固孔,紧固孔设置有锁紧螺栓。这样,根据用户的身高,可以调节插杆402 的插入深度,从而调节弧形杆400的高度。
手扶结构包括防护绳,防护绳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弧形杆400的两端,防护绳与弧形杆400围合形成封闭圈。这样,在用户的整个外周范围内,都可以起到防护作用。
弧形杆400的两端分别具有手握段,手握段上覆盖有弹性层。
手扶结构包括连接套,连接套用于将相邻布置的弧形杆400连接为一体,这样,当有多个手扶结构的弧形杆400时,可以将多个弧形杆400连接为一体,增加弧形杆400的稳固性。
连接杆401上连接有摆动椅,摆动椅包括支撑架以及座垫,支撑架的内端与连接杆401铰接,支撑架的外端与座垫铰接。这样,对于一些身体异常的用户,可以将座垫摆下,供用户乘坐,当用户不需要时,则可以将座垫抬起,靠着连接杆401上。
弧形杆400包括中部段以及弯曲段,中部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弯曲段,弯曲段与中部段铰接,这样,当不需要使用弧形杆400时,可以将弧形杆400的两个弯曲段朝向中部段叠合。
中部段上设置有卡勾,当弯曲段朝向中部段摆动叠合后,卡勾勾住弯曲段,使得叠合后的弧形杆400更为稳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在两个集装箱拼装成的VR移动课室的课室空间内,包括固定在课室空间内的连接杆以及扶手,所述连接杆纵向布置,所述扶手包括插杆以及水平布置供用户手扶的弧形杆,所述插杆的下部插设在连接杆上,所述弧形杆连接在所述插杆的上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杆的上部连接在所述弧形杆的中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杆的两端同向弯曲,所述弧形杆围合呈容纳用户的弧形区域。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中设有供插杆的下端插入的插入孔,所述连接杆的侧壁设置有紧固孔,所述紧固孔设置有锁紧螺栓。
5.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扶结构包括防护绳,所述防护绳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弧形杆的两端,所述防护绳与弧形杆围合形成封闭圈。
6.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杆的两端分别具有手握段,所述手握段上覆盖有弹性层。
7.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扶结构包括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用于将相邻布置的弧形杆连接为一体。
8.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上连接有摆动椅,所述摆动椅包括支撑架以及座垫,所述支撑架的内端与连接杆铰接,所述支撑架的外端与座垫铰接。
9.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杆包括中部段以及弯曲段,所述中部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弯曲段,所述弯曲段与中部段铰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段上设置有卡勾,当弯曲段朝向中部段摆动叠合后,所述卡勾勾住弯曲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146505.6U CN212926792U (zh) | 2020-06-18 | 2020-06-18 | 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146505.6U CN212926792U (zh) | 2020-06-18 | 2020-06-18 | 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926792U true CN212926792U (zh) | 2021-04-09 |
Family
ID=75323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146505.6U Active CN212926792U (zh) | 2020-06-18 | 2020-06-18 | 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926792U (zh) |
-
2020
- 2020-06-18 CN CN202021146505.6U patent/CN21292679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Hutchison | A natural history of place in education | |
Clarke | Ten key principles from research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 |
Ohakamike-Obeka | The school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students’ attitude and achievement in English language | |
CN212926792U (zh) | Vr移动课室的手扶结构 | |
CN212927190U (zh) | Vr移动课室 | |
CN212957828U (zh) | Vr移动课室的中间支撑结构 | |
CN212957827U (zh) | Vr移动课室的通道结构 | |
CN212862593U (zh) | 用于拼装vr移动课室的集装箱 | |
Chermayeff et al. | Working at play: Informal science education on museum playgrounds | |
CN212891951U (zh) | Vr移动课室的停车辅助设备 | |
Jugueta | Rethinking the Design of Portable Classrooms | |
Asaah et al. | Culturally sustaining pedagogies: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justice in a changing world | |
Bobo | Arch 502G-002: PS, Brooklyn | |
Johnson | Managing change | |
Niebuhr | School as a Creative Incubator: Facilitating Storytelling Through Creating a Expanded and Safer School Typology | |
Bylund | Learn-by-making and its role i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Examples from Sweden and Australia | |
Hallissy | Christianity, the Pagan Past, and the Rituals of Construction in William Golding's The Spire | |
Daqing et al. | Teaching Design Integration through a Hands-on Approach | |
Garii et al. | Voices of border crossings: Learning, teaching, and expanding visions | |
DIACONESCU et al. |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 |
Colombo et al. | Constructing Education Into Innov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at Viscontini School: A Case Study of an Italian Primary School | |
KANG | Teacher Reflection Researc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 |
Bylund | The Rose | |
Stančić et al. | Why Should We (Not) Research Our Own Practice: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tioners in Education2 | |
Hartman | The Fifth Grade Classroo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