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94115U - 双层生态浮岛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双层生态浮岛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94115U
CN212894115U CN202020888259.5U CN202020888259U CN212894115U CN 212894115 U CN212894115 U CN 212894115U CN 202020888259 U CN202020888259 U CN 202020888259U CN 212894115 U CN212894115 U CN 2128941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pipe
floating bed
pile
plant floating
emer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8825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齐昌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Jiangr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Jiang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Jiangr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Jiang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8825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941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941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941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层生态浮岛结构,在河床上设置钢板桩围堰,在所述钢板桩围堰底部河床上依次设置所述第一抗拔桩、第二抗拔桩和钢管桩,索扣设置在钢管上部,沉水植物浮床一端设置在钢管上,挺水植物浮床一端设置在钢管上,另一端设置在钢管桩上,不锈钢绳一端设置在第一贯穿扣件底部,另一端通过各个定滑轮、沉水植物浮床和挺水植物浮床设置在索扣上,保证沉水植物的采光与成活率且能深层净水,具有稳定可靠的效果。

Description

双层生态浮岛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浮岛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层生态浮岛结构。
背景技术
人类生产活动所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是全球性的水环境问题。生态浮岛,又称人工浮床、生态浮床等,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物的自然生态习性,在受损水体中吸收、吸附消化和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通常用于生态修复城市、农村的水体污染,也用于建设城市湿地景区等等。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国内、外生态浮岛技术得到极大完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生态浮岛技术仍处于试验与示范阶段,并在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国内、外使用的生态浮岛单体面积较小,净化修复效果小,且生态浮岛使用时,容易被风浪吹走或者相邻浮岛之间发生碰撞;而且传统的沉水植物浮床入水深度固定,不能根据不同沉水植物进行深度调节而导致沉水植物因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而难以成活,难以发挥生态浮岛深层净水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种能扩大净化修复空间,保证沉水植物的采光与成活率且能深层净水,稳定可靠的双层生态浮岛结构。
本技术方案提供一种一种双层生态浮岛结构,设置在河床上,包括:
钢板桩围堰、钢管、不锈钢绳、第一抗拔桩、第二抗拔桩、钢管桩、沉水植物浮床以及挺水植物浮床;
其中钢板桩围堰设置在河床上形成包围空间,在钢板桩围堰围成的包围空间底部的河床上依次间隔设置第一抗拔桩、第二抗拔桩和钢管桩,钢管设置于第二抗拔桩上,沉水植物浮床和挺水植物浮床间隔连接于钢管;
第一抗拔桩顶部设置定滑轮,钢管顶端的两侧设置定滑轮,第一穿孔设置在钢管两端部,第二穿孔设置在挺水植物浮床靠近钢管一侧,钢管上端的第一穿孔下方两侧设置定滑轮,索扣设置在钢管上部且位于定滑轮下方,第一贯穿扣件设置在沉水植物浮床上,底部设置有定滑轮,第二贯穿扣件设置在沉水植物浮床靠近钢管上;
不锈钢绳一端设置在第一贯穿扣件底部,另一端通过各个定滑轮、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设置在索扣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不锈钢绳一端连接第一贯穿扣件底部,依次通过置于第一抗拔桩顶部的定滑轮,置于第二贯穿扣件底部的定滑轮,置于第二抗拔桩靠近第一抗拔桩一侧的定滑轮,钢管底部的第一穿孔,置于第二抗拔桩靠近第一抗拔桩一侧的定滑轮,置于挺水植物浮床上的第二穿孔,钢管顶部靠近挺水植物浮床一侧的定滑轮,钢管顶部的第一穿孔,钢管顶部靠近沉水植物浮床一侧的定滑轮后连接在索扣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抗拔桩直径大于第一抗拔桩的直径,钢管和钢管桩的直径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沉水植物浮床位于挺水植物浮床的下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沉水植物种植在沉水植物浮床上,挺水植物种植在挺水植物浮床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沉水植物浮床和挺水植物浮床分置于钢管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套箍设置在沉水植物浮床一侧的两角处和挺水植物浮床的四角处,沉水植物浮床一端通过套箍设置在钢管上,挺水植物浮床一端通过套箍设置在钢管上,另一端通过套箍设置在钢管桩上。
相较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坚实的抗拔桩和钢管桩为主轴,大大提高生态浮岛的抗风浪性能,减少人工浮岛被风浪吹走或者相邻浮岛之间发生碰撞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设置的滑轮系统可以调节沉水植物浮床的入水深度,提升生态浮岛的深层净水能力,保证沉水植物的采光与成活率。
本实用新型设置的双层生态浮岛在生态浮岛单体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大大深化和增加了生态浮岛的净化修复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双层生态浮岛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双层生态浮岛结构的施工示意图。
图3是第一抗拔桩、第二抗拔桩、钢管桩的布置图。
图4是沉水植物浮床的俯视图。
图5是挺水植物浮床的俯视图。
其中:1——水面;2——河床;3——第一贯穿扣件;4——沉水植物浮床;5——第二贯穿扣件;6——索扣;7——钢管;8——第一穿孔;9——第二穿孔;10——挺水植物浮床;11——定滑轮;12——不锈钢绳;13——第一抗拔桩;14——第二抗拔桩;15——钢管桩;16——套箍;17——沉水植物;18——挺水植物;19——钢板桩围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所述的双层生态浮岛结构:包括第一贯穿扣件(3)、沉水植物浮床(4)、第二贯穿扣件(5)、索扣(6)、钢管(7)、第一穿孔(8)、第二穿孔(9)、挺水植物浮床(10)、定滑轮(11)、不锈钢绳(12)、第一抗拔桩(13)、第二抗拔桩(14)、钢管桩(15)、套箍(16)、沉水植物(17)、挺水植物(18)和钢板桩围堰(19)。
钢板桩围堰(19)设置在河床(2)上,具体的,在河床(2)上打设插入钢板桩,利用钢板桩上的锁口相互咬合形成方形空间的钢板桩围堰(19),形成一包围空间,在所述钢板桩围堰(19)围成的包围空间底部的河床(2)上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抗拔桩(13)、第二抗拔桩(14)和钢管桩(15),钢管(7)设置于第二抗拔桩(14)上,其中钢管(7)预埋于第二抗拔桩(14)上,沉水植物浮床(4)和挺水植物浮床(10)间隔垂直连接于钢管(7),且沉水植物浮床(4)位于挺水植物浮床(10)的下方。
其中第一抗拔桩(13)、第二抗拔桩(14)浇筑在相应的位置,使用打桩机在河床(2)的相应位置处打设钢管桩(15)至设计深度。即,先根据第一抗拔桩(13)、第二抗拔桩(14)的直径在相应位置处钻孔到设计深度,然后沉放钢筋笼依次浇筑第一抗拔桩(13)、第二抗拔桩(14),最后使用打桩机在河床相应位置处打设钢管桩(15)至设计深度。
其中所述套箍(16)设置在沉水植物浮床(4)一侧的两角处和挺水植物浮床(10)的四角处,所述沉水植物浮床(4)一端通过套箍(16)设置在钢管(7)上,挺水植物浮床(10)一端通过套箍(16)设置在钢管(7)上,另一端通过套箍(16)设置在钢管桩(15)上。
所述第一抗拔桩(13)顶部设置定滑轮(11),钢管(7)顶端的两侧设置定滑轮(11),所述第一穿孔(8)设置在钢管(7)两端部,所述钢管(7)上端的第一穿孔(8)下方两侧设置定滑轮(11),所述索扣(6)设置在钢管(7)上部且位于定滑轮(11)下方。
所述第二穿孔(9)设置在挺水植物浮床(10)靠近钢管(7)一侧,所述第二贯穿扣件(5)设置在沉水植物浮床(4)靠近钢管(7)一侧,底部设置有定滑轮(11),所述第一贯穿扣件(3)设置在沉水植物浮床(4)另一侧,所述不锈钢绳(12)一端设置在第一贯穿扣件(3)底部,另一端通过各个定滑轮、第一穿孔(8)和第二穿孔(9)设置在索扣(6)上。
具体的,不锈钢绳(12)一端连接第一贯穿扣件(3)底部,依次通过置于第一抗拔桩(13)顶部的定滑轮,置于第二贯穿扣件(5)底部的定滑轮,置于第二抗拔桩(14)靠近第一抗拔桩(13)一侧的定滑轮,钢管(8)底部的第一穿孔(8),置于第二抗拔桩(14)靠近第一抗拔桩(13)一侧的定滑轮,置于挺水植物浮床(10)上的第二穿孔(9),钢管(7)顶部靠近挺水植物浮床(10)一侧的定滑轮,钢管(7)顶部的第一穿孔(8),钢管(7)顶部靠近沉水植物浮床(4)一侧的定滑轮后连接在索扣(6)上。
所述第二抗拔桩(14)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抗拔桩(13),所述钢管(7)和所述钢管桩(15)直径相同。
其中沉水植物(17)种植在沉水植物浮床(4)上,挺水植物(18)种植在挺水植物浮床(10)上。
沉水植物浮床(4)和挺水植物浮床(10)采用PE材料制作形成的薄型浮箱制作得到。
其中沉水植物浮床(4)和挺水植物浮床(10)分置于钢管(7)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双层生态浮岛结构,设置在河床(2)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钢板桩围堰(19)、钢管(7)、不锈钢绳(12)、第一抗拔桩(13)、第二抗拔桩(14)、钢管桩(15)、沉水植物浮床(4)以及挺水植物浮床(10);
其中钢板桩围堰(19)设置在河床(2)上形成包围空间,在钢板桩围堰(19)围成的包围空间底部的河床(2)上依次间隔设置第一抗拔桩(13)、第二抗拔桩(14)和钢管桩(15),钢管(7)设置于第二抗拔桩(14)上,沉水植物浮床(4)和挺水植物浮床(10)间隔连接于钢管(7);
第一抗拔桩(13)顶部设置定滑轮(11),钢管(7)顶端的两侧设置定滑轮(11),第一穿孔(8)设置在钢管(7)两端部,第二穿孔(9)设置在挺水植物浮床(10)靠近钢管(7)一侧,钢管(7)上端的第一穿孔(8)下方两侧设置定滑轮(11),索扣(6)设置在钢管(7)上部且位于定滑轮(11)下方,第一贯穿扣件(3)设置在沉水植物浮床(4)上,底部设置有定滑轮(11),第二贯穿扣件(5)设置在沉水植物浮床(4)靠近钢管(7)上;
不锈钢绳(12)一端设置在第一贯穿扣件(3)底部,另一端通过各个定滑轮、第一穿孔(8)和第二穿孔(9)设置在索扣(6)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生态浮岛结构,其特征在于,不锈钢绳(12)一端连接第一贯穿扣件(3)底部,依次通过置于第一抗拔桩(13)顶部的定滑轮,置于第二贯穿扣件(5)底部的定滑轮,置于第二抗拔桩(14)靠近第一抗拔桩(13)一侧的定滑轮,钢管(7)底部的第一穿孔(8),置于第二抗拔桩(14)靠近钢管桩(15)一侧的定滑轮,置于挺水植物浮床(10)上的第二穿孔(9),钢管(7)顶部靠近挺水植物浮床(10)一侧的定滑轮,钢管(7)顶部的第一穿孔(8),钢管(7)顶部靠近沉水植物浮床(4)一侧的定滑轮后连接在索扣(6)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生态浮岛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抗拔桩(14)直径大于第一抗拔桩(13)的直径,钢管(7)和钢管桩(15)的直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生态浮岛结构,其特征在于,沉水植物浮床(4)位于挺水植物浮床(10)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生态浮岛结构,其特征在于,沉水植物(17)种植在沉水植物浮床(4)上,挺水植物(18)种植在挺水植物浮床(10)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生态浮岛结构,其特征在于,沉水植物浮床(4)和挺水植物浮床(10)分置于钢管(7)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生态浮岛结构,其特征在于,套箍(16)设置在沉水植物浮床(4)一侧的两角处和挺水植物浮床(10)的四角处,沉水植物浮床(4)一端通过套箍(16)设置在钢管(7)上,挺水植物浮床(10)一端通过套箍(16)设置在钢管(7)上,另一端通过套箍(16)设置在钢管桩(15)上。
CN202020888259.5U 2020-05-22 2020-05-22 双层生态浮岛结构 Active CN2128941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88259.5U CN212894115U (zh) 2020-05-22 2020-05-22 双层生态浮岛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88259.5U CN212894115U (zh) 2020-05-22 2020-05-22 双层生态浮岛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94115U true CN212894115U (zh) 2021-04-06

Family

ID=75265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88259.5U Active CN212894115U (zh) 2020-05-22 2020-05-22 双层生态浮岛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941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999795U (zh) 一种连续沉降式沉水植物生态网床
CN201777934U (zh) 一种连续可调式沉水植物种植网床
CN203530027U (zh) 节杆支撑式沉水植物种植网床
CN110089471A (zh) 一种张力式模块组合深水养殖网箱
CN2865272Y (zh) 可沉浮式养殖网箱
CN112602641B (zh) 一种岛礁外海中小型智能养殖网箱
CN206302808U (zh) 一种沉水植物种植床
CN205838691U (zh) 能自动调节高低位置的生态浮床
CN114133037A (zh) 河道多层式生态保护修复装置及方法
CN215828456U (zh) 一种用于水环境治理及绿化的生态种植浮块
CN104872008B (zh) 一种深远海防风浪养殖网箱装置
CN102106284A (zh)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深海养殖浮台
CN208561852U (zh) 沉水型水生态修复系统
CN212894115U (zh) 双层生态浮岛结构
CN204474417U (zh) 一种人工水草
CN111576467B (zh) 双层生态浮岛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6284123U (zh) 一种使用人工鱼礁的网箱锚泊系统
CN205933400U (zh) 生物浮岛装置
CN209957481U (zh) 一种组合式生态浮床
CN201395530Y (zh) 开放性水体控制性种养水葫芦技术用的化浪浮床
CN217479166U (zh) 用于浅水型湖泊原位净化装置
KR20090067387A (ko) 심해 반잠수식 가두리 양식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8793414B (zh) 一种浮床模块及其构成的生态浮床
CN103121747A (zh) 一种立体人工水草及其使用方法
CN111533273A (zh) 临床生态浮船及其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