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03524U - 集中散热式充气泵及充气泵配件收纳结构 - Google Patents

集中散热式充气泵及充气泵配件收纳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03524U
CN212803524U CN202020519097.8U CN202020519097U CN212803524U CN 212803524 U CN212803524 U CN 212803524U CN 202020519097 U CN202020519097 U CN 202020519097U CN 212803524 U CN212803524 U CN 2128035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shell
groove
inflator
k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1909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世友
蒋一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eih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eih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eih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1909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035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035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035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集中散热式充气泵及充气泵配件收纳结构,包括壳本体及充气泵组件;所述壳本体的内部具有安装充气泵组件的内腔;所述壳本体的外侧设置有可用于放置充气泵配件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散热通孔贯通内腔、凹槽,所述散热通孔对应充气泵组件设置。通过在壳本体外侧设置凹槽,且在凹槽内设置向下贯通的散热孔,将散热孔集中在凹槽区域,给发热部位进行散热,如此,提高了散热性能,同时,巧妙利用充气泵配件起到防尘作用。

Description

集中散热式充气泵及充气泵配件收纳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气泵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集中散热式充气泵及充气泵配件收纳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充气泵大多应用于汽车轮胎,充气泵大多配置有不同的充气接口,为了放置方便,会在充气泵上设置固定放置位;且充气泵工作时,壳体内会产生较多的热量,为了加快散热会在壳体上开设散热孔;但是,现有的充气泵仍存在部分不足:1、充气接口放置位的设计不够巧妙,导致壳体的体积大;2、充气泵散热缓慢,且闲置时,灰尘容易通过散热孔进入壳体内;3、壳体的定位组装不够巧妙,导致充气泵体积大,放车上携带占用空间大,便携性不理想。4、现有的充气泵,通过按键操控对不同类型的轮胎进行充气,按键受损故障时,拆卸维修困难,容易损坏按键内部元件,往往导致充气泵需整体报废。
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集中散热式充气泵及充气泵配件收纳结构,其通过在壳本体外侧设置凹槽,且在凹槽内设置向下贯通的散热孔,将散热孔集中在凹槽区域,给发热部位进行散热,如此,提高了散热性能,同时,巧妙利用充气泵配件起到防尘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集中散热式充气泵,包括壳本体及充气泵组件;其中:所述壳本体的内部具有安装充气泵组件的内腔(A);所述壳本体的外侧设置有可用于放置充气泵配件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散热通孔贯通内腔(A)、凹槽,且,所述散热通孔对应充气泵组件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本体设置有散热风扇,在壳本体的内腔(A)中形成散热对流风道,所述散热对流风道连通充气泵组件两对侧之间,并于充气泵组件两对侧分别与外界贯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凹槽设置于壳本体的一侧,所述散热通孔作为散热对流风道与外界贯通的一侧通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凹槽包括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环绕第二凹槽布置,所述散热通孔设置于第一凹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有弹性卡扣。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本体包括第一前壳、第二前壳、下壳、上壳、第一后壳、第二后壳;
所述第一前壳外周后端周向折弯形成开口向外的环形卡槽;相应的,所述下壳、上壳的前端分别延伸有前侧半环形卡凸和后侧半环形卡凸;
所述第一前壳的前端外周沿周向设置有向前凸起的环形斜壁,所述环形斜壁和第二前壳的外缘之间形成第一凹槽;
所述散热通孔设置于环形斜壁的内侧,且,向后贯穿第一前壳至内腔;
所述第二前壳的前端面向后凹设有开口向前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前壳设置有对应的让位孔,所述第一前壳组装于第二前壳,所述第二凹槽伸入让位孔中。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凹槽分别设置于壳本体的两对侧,两对侧的散热通孔作为散热对流风道与外界贯通的两对侧通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包括按键组、胎压监测传感器、控制单元,所述按键组、胎压监测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所述胎压监测传感器将实时检测到的胎压值反馈给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连接于充气泵组件;所述按键组可操控充气泵组件进行不同类型的轮胎类型充气;
所述按键组包括按键外件、按键内件、弹性件;所述按键内件设置于按键外件的内侧,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按键内件的内侧;
所述按键内件具有基体及与基体通过弹性臂连接的抵压部,所述抵压部下端作用于弹性件;所述基体上左、右间距式设置有横向延伸的安装限位孔;所述按键外件上左、右分别延伸有安装卡柱可转动式插接于安装限位孔中。
一种充气泵配件收纳结构,包括有充气泵和可取放式收纳于充气泵上的充气泵配件;所述充气泵为前述的集中散热式充气泵;
所述充气泵配件可取放式位于凹槽内;当充气泵配件取下使用时,散热通孔贯通内腔(A)、凹槽至外界;当充气泵配件放入凹槽内后,充气泵配件遮挡住散热通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充气泵配件包括充气管和充气接口;所述充气管和充气接口分别布置于不同的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在壳本体外侧设置凹槽,且在凹槽内设置向下贯通的散热通孔,将散热通孔集中在凹槽区域,给发热部位进行散热,如此,提高了散热性能,同时,巧妙利用充气泵配件起到防尘作用:工作时,取出充气泵配件使用,壳本体内的热量从散热孔中挥发到外界;闲置时,所述充气泵配件设置于凹槽内同时对散热孔形成遮挡,避免了空气中的灰尘进入壳本体的内腔;
其次是,在壳本体上设置散热风扇,在壳本体的两端分别形成进风和出风,在壳本体内形成对流;加快了内腔中的热气体和外界冷气体的交换,提高了充气泵的散热性能;凹槽可以设置于壳本体的单侧或两对侧,当设置于两对侧时,可将充气泵配件分别对进、出风部位作防尘处理;
再者是,所述壳本体的上壳、中壳、下壳结构巧妙、组装紧凑,体积小,方便携带,尤其是放置于汽车内只占用较少的空间,需对轮胎充气时方便取出使用,具有极强的便捷性;
以及,通过按键组操控充气泵组件对不同类型的轮胎进行充气,尤其是,按键组的结构设计巧妙合理,易于操作,设置美观,适合拆卸维修,免去其他位置因按键内部元件损坏维修困难。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装立体示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分解示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截面示图;
图5是图4中A处放大示图;
图6是图4中B处放大示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另一截面示图;
图8是图7的局部放大示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示图;
图10是图9的局部放大示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大致控制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前壳分解示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局部分解示图;
图14是图13的局部放大示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壳本体 11、前壳
111、第一前壳 1110、环形卡槽
1111、环形斜壁 1113、第一定位圈
112、第二前壳 1120、第二定位圈
1121、第二凹槽 12、主壳
121、下壳 1210、折弯部
122、上壳 13、后壳
131、第一后壳 132、第二后壳
14、套筒 141、第一卡凸
142、止挡槽 20、散热通孔
30、进风槽 31、第一进风槽
32、第二进风槽 40、散热风扇
50、充气泵组件 60、充气泵配件
61、充气管 62、充气接口
71、按键外件 711、安装卡柱
72、按键内件 721、基部
722、抵压部 723、安装限位孔
73、弹性件 74、LED灯
80、显示屏 90、PCB板
101、第一凹槽 1、按键组
2、胎压监测传感器 3、控制单元
1122、弹性卡扣 701、镂空位。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1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一种集中散热式充气泵,包括壳本体10,所述壳本体10内有可用于安装充气泵组件50的内腔A;所述壳本体10的一侧设置有可用于放置充气泵配件60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散热通孔20贯穿凹槽壁至壳本体10的内腔A;且,所述散热通孔20对应充气泵组件50设置;所述壳本体10的另一侧设置有散热风扇40,在壳本体10的两端分别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在壳本体10的内腔A中形成散热对流风道;所述散热对流风道连通充气泵组件50两对侧之间,并于充气泵组件50两对侧分别与外界贯通。
通常,所述凹槽设置于壳本体10的一侧,所述散热通孔20作为散热对流风道与外界贯通的一侧通孔。当然,将所述凹槽分别设置于壳本体(10)的两对侧,两对侧的散热通孔(20)作为散热对流风道与外界贯通的两对侧通孔也可。
具体而言:
所述凹槽设置在壳本体10的前端面,所述散热通孔20设置在凹槽内,具体地说,所述散热通孔20从壳本体10的前侧贯穿凹槽壁至内腔A;所述散热风扇40装设在壳本体10的内腔A的后侧,进风方向朝后设置,相应的,所述壳本体10的后端面设置有进风槽30。
在本实施例中,壳本体10形成的凹槽有两个,分别是第一凹槽101(其实际为环形凹槽)、第二凹槽1121;所述第一凹槽101环绕第二凹槽1121布置,所述散热通孔20设置于第一凹槽101内;此处,所述散热通孔20于第一凹槽101的后侧沿第一凹槽101延伸方向布置,因此,所述散热通孔20是环形的间隙结构;
所述充气泵配件60包括充气管61和充气接口62;所述充气管61布置于第一凹槽101内,所述充气接口62布置于第二凹槽1121内。
进一步而言:
所述壳本体10包括前壳11、主壳12、后壳13、套筒14;所述前壳11组装于主壳12的前端,所述后壳13组装于主壳12的后端;所述套筒14套设于主壳12的外围;所述前壳11、主壳12、后壳13、套筒14组装形成上述内腔A。
进一步的,所述前壳11包括第一前壳111、第二前壳112、所述主壳12包括下壳121、上壳122、所述后壳13包括第一后壳131、第二后壳132。
所述第一前壳111外周后端周向折弯形成开口向外的环形卡槽1110用于和主壳12组装定位,所述第一前壳111的前端外周沿周向设置有向前凸起的环形斜壁1111,所述环形斜壁1111和第二前壳112的外缘之间形成第一凹槽101,其是环形凹槽;所述环形斜壁1111的内侧设置有散热通孔20向后贯穿第一前壳111至内腔A,具体地说,所述散热通孔20为环绕第一前壳11外周的散热间隙;所述第一前壳111还设置有用于和第二前壳112组装定位的第一定位圈1113。
所述第二前壳112的端面向后延伸第二定位圈1120和所述第一定位圈1113配合,所述第二定位圈1120配合于第一定位圈1113的外侧,所述第二定位圈1120的壁体和第二前壳112的端面以及上述环形斜壁1111形成第一凹槽101;通常,所述第一凹槽101用于放置充气管61,相应的,在第一凹槽101上相应的容纳位用于容纳充气管的接口端;固定气管于第一凹槽101时,所述环形斜壁1111、第二限位圈1120、第二前壳112的端面对气管进行定位、限位;且,所述气管对第一前壳111的散热通孔20形成遮挡;
所述第二前壳112的上端面向后凹设有开口向前的第二凹槽1121用于放置额外的充气接口62,所述第一前壳111设置有对应的让位孔,所述第一前壳111组装于第二前壳112时,所述第二凹槽1121伸入所述让位孔中;所述第二凹槽1121内还设置有弹性卡扣1122对充气接口进行固定。
所述下壳121的前端延伸有前侧半环形卡凸和第一前壳111的环形卡槽1110配合;所述下壳121的后侧具有向内侧折弯的折弯部1210,所述套筒14下侧设置有第一卡凸141组装于折弯部1210;所述套筒14的第一卡凸14套筒14和套筒14的后端形成止挡槽142,组装定位时,所述第一后壳131的前侧上端受限于止挡槽142;所述折弯部1210的后端向内侧延伸和上壳122配合。
所述上壳122的前端延伸有后侧半环形卡凸和第一前壳111的环形卡槽1110配合;所述上壳122向下侧凹设有电池腔;通常,所述电池腔装设电池后,在电池腔的上侧安装有若干PCB板90,所述套筒14套设于主壳12时,所述PCB板90位于套筒14的内侧;所述上壳122后端向内侧延伸和下壳121配合。
所述第一后壳131的下侧外周向前延伸有定位板1311,所述定位板1311受限于止挡槽142;所述第一后壳131的上侧止挡于PCB板90;所述第一后壳131的后侧面向前凹设有安装第二后壳132的安装位,所述第二后壳132安装于所述安装位中;所述第一后壳131设置有第一进风槽31,所述第二后壳132设置有第二进风槽32,所述散热风扇40装设于第一进风槽31前侧,开口朝下,对外吸风,对内吹风。所述第一进风槽31、第二进风槽32均为条形槽;所述第一后壳131还设置有供第二后壳132插接的安装孔。
如图8、图9、图10、图11、图13所示,所述充气泵还设置有按键组1、胎压监测传感器2、显示屏80,所述PCB板90具有控制单元3,所述按键组1、胎压监测传感器2、显示屏80均与控制单元3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单元3控制充气泵组件50;所述按键组1可操控充气泵组件50进行不同类型的轮胎类型充气,所述显示屏80可显示实时检测到的胎压及显示当前类型轮胎充气的工作模式;
具体地说,所述胎压监测传感器2设置于壳本体10内,所述胎压监测传感器2将检测到的实时胎压反馈给控制单元3并通过控制单元3传至显示屏80。
所述控制单元3具有储存模块,所述储存模块可以储存用户对不同类型轮胎充气功能模式设置的胎压值;所述按键组1包括有五个按键,即:电源键、灯控制键、充气类型切换键、胎压值+键、胎压值-键。用户可以通过按键组1可以预设不同类型轮胎充气的胎压值,控制单元3将用户预设的胎压值储存于储存模块中;通常,不同预计的胎压数值对应不同的车型,如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等,当然,也可对篮球一类球体进行充气;对轮胎进行充气时,当轮胎的胎压达到预设的胎压值时,充气泵组件50停止充气。
优选的,所述按键组1安装设置于壳本体10的一侧边;所述按键组包括按键外件71、按键内件72、弹性件73;所述按键内件72设置于按键外件71的内侧,所述弹性件73设置于按键内件72的内侧;进一步而言:
所述按键内件72具有基体721及与基体721通过弹性臂连接且向上拱起的抵压部722;所述抵压部722下端面延伸凸柱用于和抵压部下侧的弹性件73可脱离式接触;所述弹性臂、抵压部722与基体721之间保留有镂空位701。所述基体721上还设置有横向延伸的安装限位孔723,优选的,所述安装限位孔723为2个左右间距布置于基体721上;相应的,所述按键外件71上左、右分别延伸有安装卡柱711插接于安装限位孔723中。优选地,所述安装卡柱711位于按键外件71的一端,按键外件71的另一对侧端朝向壳本体10的一侧边外侧,如此按压按键时,手感好,操作顺畅。
需补充的是:所述安装卡柱711插接于安装限位孔723时,是可转动的,当人手按压按键外件71时,所述按键外件71下压,按键内件72的抵压部722的凸柱和弹性件73接触触发按键模块,进行相应的功能启动或转换,释放按键外件71,弹性件73向上弹起推动按键内件72和按键外件71复位。
所述按键外件71内侧还设置有LED灯74,所述LED灯74用于照亮按键外件71的功能图案;所述LED灯74和控制单元电性连接。具体而言:所述基体721下方设置PCB板90,所述基体721定位于PCB板90上;所述PCB板90上设置有照亮按键外件的LED灯74。
所述按键组1布置于壳本体10的一侧边的边缘上,所述若干个按键内件72连接成一排,可由一体成型制得,如此,在提高了按键内件72的刚性的同时也方便了按键内件72的安装、且不容易移位。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在壳本体外侧设置凹槽,且在凹槽内设置向下贯通的散热通孔,将散热通孔集中在凹槽区域,给发热部位进行散热,如此,提高了散热性能,同时,巧妙利用充气泵配件起到防尘作用:工作时,取出充气泵配件使用,壳本体内的热量从散热孔中挥发到外界;闲置时,所述充气泵配件设置于凹槽内同时对散热孔形成遮挡,避免了空气中的灰尘进入壳本体的内腔;
其次是,在壳本体上设置散热风扇,在壳本体的两端分别形成进风和出风,在壳本体内形成对流;加快了内腔中的热气体和外界冷气体的交换,提高了充气泵的散热性能;凹槽可以设置于壳本体的单侧或两对侧,当设置于两对侧时,可将充气泵配件分别对进、出风部位作防尘处理;
再者是,所述壳本体的上壳、中壳、下壳结构巧妙、组装紧凑,体积小,方便携带,尤其是放置于汽车内只占用较少的空间,需对轮胎充气时方便取出使用,具有极强的便捷性;
以及,通过按键组操控充气泵组件对不同类型的轮胎进行充气,尤其是,按键组的结构设计巧妙合理,易于操作,设置美观,适合拆卸维修,免去其他位置因按键内部元件损坏维修困难。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集中散热式充气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壳本体(10)及充气泵组件(50);其中:所述壳本体(10)的内部具有安装充气泵组件(50)的内腔(A);所述壳本体(10)的外侧设置有可用于放置充气泵配件(60)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散热通孔(20)贯通内腔(A)、凹槽,且,所述散热通孔(20)对应充气泵组件(50)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中散热式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本体(10)设置有散热风扇(40),在壳本体(10)的内腔(A)中形成散热对流风道,所述散热对流风道连通充气泵组件(50)两对侧之间,并于充气泵组件(50)两对侧分别与外界贯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中散热式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设置于壳本体(10)的一侧,所述散热通孔(20)作为散热对流风道与外界贯通的一侧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集中散热式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有第一凹槽(101)、第二凹槽(1121),所述第一凹槽(101)环绕第二凹槽(1121)布置,所述散热通孔(20)设置于第一凹槽(101)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集中散热式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1121)内设置有弹性卡扣(112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集中散热式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本体(10)包括第一前壳(111)、第二前壳(112)、下壳(121)、上壳(122)、第一后壳(131)、第二后壳(132);
所述第一前壳(111)外周后端周向折弯形成开口向外的环形卡槽(1110);相应的,所述下壳(121)、上壳(122)的前端分别延伸有前侧半环形卡凸和后侧半环形卡凸;
所述第一前壳(111)的前端外周沿周向设置有向前凸起的环形斜壁(1111),所述环形斜壁(1111)和第二前壳(112)的外缘之间形成第一凹槽(101);
所述散热通孔(20)设置于环形斜壁(1111)的内侧,且,向后贯穿第一前壳(111)至内腔;
所述第二前壳(112)的前端面向后凹设有开口向前的第二凹槽(1121),所述第一前壳(111)设置有对应的让位孔,所述第一前壳(111)组装于第二前壳(112),所述第二凹槽(1121)伸入让位孔中。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中散热式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分别设置于壳本体(10)的两对侧,两对侧的散热通孔(20)作为散热对流风道与外界贯通的两对侧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中散热式充气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按键组(1)、胎压监测传感器(2)、控制单元(3),所述按键组(1)、胎压监测传感器(2)分别与控制单元(3)电性连接;所述胎压监测传感器(2)将实时检测到的胎压值反馈给控制单元(3),所述控制单元(3)连接于充气泵组件(50);所述按键组(1)可操控充气泵组件(50)进行不同类型的轮胎类型充气;
所述按键组(1)包括按键外件(71)、按键内件(72)、弹性件(73);所述按键内件(72)设置于按键外件(71)的内侧,所述弹性件(73)设置于按键内件(72)的内侧;
所述按键内件(72)具有基体(721)及与基体(721)通过弹性臂连接的抵压部(722),所述抵压部(722)下端作用于弹性件(73);所述基体(721)上左、右间距式设置有横向延伸的安装限位孔(723);所述按键外件(71)上左、右分别延伸有安装卡柱(711)可转动式插接于安装限位孔(723)中。
9.一种充气泵配件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充气泵和可取放式收纳于充气泵上的充气泵配件(60);所述充气泵为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集中散热式充气泵;
所述充气泵配件(60)可取放式位于凹槽内;当充气泵配件(60)取下使用时,散热通孔(20)贯通内腔(A)、凹槽至外界;当充气泵配件(60)放入凹槽内后,充气泵配件(60)遮挡住散热通孔(2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充气泵配件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泵配件(60)包括充气管(61)和充气接口(62);所述充气管(61)和充气接口(62)分别布置于不同的凹槽内。
CN202020519097.8U 2020-04-10 2020-04-10 集中散热式充气泵及充气泵配件收纳结构 Active CN2128035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19097.8U CN212803524U (zh) 2020-04-10 2020-04-10 集中散热式充气泵及充气泵配件收纳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19097.8U CN212803524U (zh) 2020-04-10 2020-04-10 集中散热式充气泵及充气泵配件收纳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03524U true CN212803524U (zh) 2021-03-26

Family

ID=75080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19097.8U Active CN212803524U (zh) 2020-04-10 2020-04-10 集中散热式充气泵及充气泵配件收纳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035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803524U (zh) 集中散热式充气泵及充气泵配件收纳结构
CN212803523U (zh) 一种适于拆卸式按键结构及充气泵
CN216278330U (zh) 充气泵
CN109668064B (zh) 手电筒
CN211343253U (zh) 一种兼具移动电源功能的紧凑型充气泵
CN214231202U (zh) 具有多充电模式的吸尘器
CN211212886U (zh) 手持式吸尘器
CN217407919U (zh) 骑行头盔
CN210183779U (zh) 一种用于网络技术的散热路由器
CN218976419U (zh) 无线充电装置、手机充电设备及汽车仪表台
CN216477719U (zh) 一种便携式多功能充气泵
CN211599060U (zh) 一种蓄电气泵
CN217682194U (zh) 充气设备
CN212373112U (zh) 车用紫外杀菌盒
CN217792811U (zh) 吸尘器
CN212629019U (zh) 紧凑型手机散热器
CN220958173U (zh) 无螺钉车灯结构
CN216136175U (zh) 一种模块化电焊面罩
US20060071765A1 (en) Tire pressure monitoring device
CN218760296U (zh) 手钻充气泵
CN211408865U (zh) 一种可防电池过热的真空吸尘器
CN217446938U (zh) 快速出风的高速电吹风
CN218247167U (zh) 一种用于一体化内窥镜的插头结构
CN214528142U (zh) 臭氧机
CN210639406U (zh) 一种双层结构的上盖及其投影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2nd floor, building B, Beisi intelligent park, 2008 Xuegang Road, Gangtou community, Bantian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Beis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505, building 3, Yunli intelligent park, No.5, middle Changfa Road, Yangmei community, Bantian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Beihang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