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81805U - 电流调整电路、座舱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流调整电路、座舱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81805U
CN212781805U CN202021771753.XU CN202021771753U CN212781805U CN 212781805 U CN212781805 U CN 212781805U CN 202021771753 U CN202021771753 U CN 202021771753U CN 212781805 U CN212781805 U CN 2127818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coupled
output end
current
resi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7175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会强
温亚远
赵珍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o Wheel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o Wheel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o Wheel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o Wheel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7175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818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818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818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流调整电路、座舱系统及车辆,该电路包括降压电路、模式切换电路和电源线性调整电路;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入端接入电源电压信号;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用于与中央处理器耦接;降压电路耦接于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模式切换电路的控制端与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耦接,模式切换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入端耦接,电源线性调整电路耦接于模式切换电路的输出端与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之间。本公开实施例技术方案仅使用电流输出能力较低的降压开关电源就可以实现输出瞬态大电流的目的,其制作成本低廉。

Description

电流调整电路、座舱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流调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流调整电路、座舱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设计理念超前的智能汽车上通常设置有智能化座舱系统。智能化座舱系统的核心处理器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其相当于智能座舱交互的大脑。
在实际中,这些CPU启动的时候往往需要输入瞬态大电流作为启动电流;而其正常工作条件下,其所需要的工作电流往往很小。针对于此,现有技术中采用两种电流输出能力不同的降压开关电源分别形成瞬态大电流和工作电流。但是降压开关电源的成本和输出电流能力成正比。具备瞬态大电流输出能力的降压开关电源的成本为具备工作电流输出能力的降压开关电源的成本的数倍,这使得整车生产成本过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流调整电路、座舱系统及车辆。
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流调整电路,
包括降压电路、模式切换电路和电源线性调整电路;
所述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入端接入电源电压信号;所述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用于与中央处理器耦接;
所述降压电路耦接于所述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所述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第一电信号;
所述模式切换电路的控制端与所述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耦接,所述模式切换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入端耦接,所述电源线性调整电路耦接于所述模式切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之间;所述模式切换电路根据所述第一电信号的电压幅值变化控制是否输出辅助电信号;所述电源线性调整电路对所述辅助电信号进行降压处理,形成第二电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模式切换电路包括比较器、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
所述第一电阻耦接于所述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和所述降压电路的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二电阻耦接于所述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和接地端之间;所述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接入基准电压;所述第三电阻耦接于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和所述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输入端之间,所述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耦接,所述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输入端还接入所述电源电压信号;所述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输出端作为所述模式切换电路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线性调整电路包括误差放大器、N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
所述第四电阻耦接于所述误差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与接地端之间;所述第五电阻耦接于所述误差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N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输出端之间;所述误差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接入基准电压;所述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N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控制端耦接,所述N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输入端与所述模式切换电路的输出端耦接,所述N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输出端作为所述电源线性调整电路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所述降压电路为降压开关电源。
进一步地,还包括基准电压生成电路,
所述基准电压生成电路的输入端接入所述电源电压信号;
所述基准电压生成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模式切换电路中所述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耦接;和/或,所述基准电压生成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线性调整电路中所述误差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耦接。
进一步地,所述基准电压生成电路包括第六电阻和稳压二极管;
所述第六电阻和所述稳压二极管顺次串联于所述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接地端之间,所述第六电阻与所述稳压二极管耦接的一端作为所述基准电压生成电路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容器;
所述第一电容器耦接于所述降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接地端之间。
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容器;
所述第二电容器耦接于所述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与接地端之间。
第二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座舱系统,所述座舱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和电流调整电路,所述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入端与汽车系统的电源耦接;所述中央处理器与所述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耦接;所述电流调整电路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所述的电流调整电路。
第三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所述的座舱系统。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实施例技术方案仅使用电流输出能力较低的降压开关电源就可以实现输出瞬态大电流的目的,其制作成本低廉,进而可以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本公开实施例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不同工作状态自动检测和切换,无需软件控制,可以降低该电流调整电路的应用难度,使其具有普适性。
本公开实施例技术方案中需要用到的元器件较少,可以减少印刷线路板的设计面积。
本公开实施例技术方案中电路为分离器件设计,选型容易,可靠性高,无需调试。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流调整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流调整电路的电路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流调整电路的电路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流调整电路的电路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高的一种座舱系统的局部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流调整电路的结构框图。参见图1,该电流调整电路包括降压电路10、模式切换电路20和电源线性调整电路30;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入端Vcc接入电源电压信号;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Vout用于与CPU(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耦接。
降压电路10耦接于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入端Vcc和输出端Vout之间;降压电路10的输出端输出第一电信号。
模式切换电路20的控制端与降压电路10的输出端耦接,模式切换电路20的输入端与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入端Vcc耦接,电源线性调整电路30耦接于模式切换电路20的输出端与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Vout之间。模式切换电路20根据第一电信号的电压幅值变化控制是否输出辅助电信号。
继续参见图1,降压电路10是指能够对由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入端Vcc输入的电源电压信号进行降压处理的电路。降压的目的是使得最终输入到中央处理器的电信号的电压值不会太高,以对中央处理器中的元器件进行保护。
模式切换电路20是指能够基于降压电路10输出的第一电信号的电压幅值大小确定是否输出辅助电信号的电路。此处,模式切换电路20可视作为开关。第一电信号可视作为控制模式切换电路20开启或关闭的控制信号。在实际中,可选地,设置仅在第一电信号幅值较低时,模式切换电路20开启,并输出辅助电信号。在第一电信号幅值较高时,模式切换电路20关闭,不输出辅助电信号。
电源线性调整电路30是指用于对辅助电信号进行降压处理的电路。辅助电信号经降压处理后转变为第二电信号。降压的目的是使得最终输入到中央处理器的电信号的电压值不会太高,以对中央处理器中的元器件进行保护。
继续参见图1,在使用时,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Vout与CPU耦接。在CPU启动时需要的启动电流比其正常工作时的额定电流大的多。相比于CPU正常工作,CPU启动时启动电流瞬时流过CPU上的连接走线,由于连接走线电阻的存在,会使得在连接走线产生大的电压降,最终使得降压电路10输出端第一电信号幅值被拉低。但在CPU正常工作时,连接走线不会产生大的电压降,不会将降压电路10输出端第一电信号幅值拉低。即,在CPU启动时,第一电信号幅值较低。在CPU正常工作时,第一电信号幅值较高。
在CPU正常工作时,降压电路10输出端第一电信号幅值不会被拉低,此时,模式切换电路20不输出辅助电信号,也无第二电信号。即在正常工作模式下,仅支路1存在可以输出至CPU的电信号,其为低压小电流信号。
在CPU启动时,降压电路10输出端第一电信号幅值会被拉低,此种情况下,模式切换电路20输出辅助电信号。辅助电信号经电源线性调整电路30降压处理后,变为第二电信号,沿支路2到达CPU。因此在CPU启动时,支路1和支路2均存在可以输出至CPU的电信号,两部分电信号叠加,最终使得Vout输出大电流信号。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模式切换电路,可以将支路2用作为瞬态电流供应部,仅在需要输出瞬态大电流时工作。其可以实现两种模式下电流的切换、输出,满足CPU瞬态大电流和工作电流的使用需求。
另外,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源线性调整电路30的作用是使得无论Vout端电流如何波动,其电压维持恒定或趋于恒定,这样设置不会影响整体供电输出,不容易烧毁与Vout端电连接的CPU中的元器件。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流调整电路的电路图。参见图2,可选地,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降压电路10为降压开关电源(DC-DC BUCK)。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模式切换电路20的具体设置方式有多种,示例性地,继续参见图2,模式切换电路20包括比较器OP1、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P0(P-MOSFET,PMOS)和第三电阻R3;降压电路10的输出端与比较器OP1的同相输入端耦接;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接入基准电压Ref1;第三电阻R3耦接于比较器的输出端和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P0的输入端之间,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P0的控制端与比较器OP1的输出端耦接,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P0的输入端还接入电源电压信号;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P0的输出端作为模式切换电路20的输出端。
其中,比较器OP1的作用是将降压电路10输出端的电压值与基准电压Ref1进行比较,以判断当前降压电路10输出端的电压值是否被拉低。若当前降压电路10输出端的电压值未被拉低,则比较器OP1的输出端输出高电平,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P0关闭,此时模式切换电路20无法输出辅助电信号。若当前降压电路10输出端的电压值被拉低,则比较器OP1的输出端输出低电平,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P0打开,此时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P0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电导通,模式切换电路20可以输出辅助电信号。这样设置可以实现自动检测和切换,无需软件控制。
电源线性调整电路的具体设置方式有多种,示例性地,继续参见图2,电源线性调整电路30包括误差放大器OP2、N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N0(N-MOSFET,NMOS)、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第四电阻R4耦接于误差放大器OP2的反相输入端与接地端之间;第五电阻R5耦接于误差放大器OP2的反相输入端与N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N0的输出端之间;误差放大器OP2的同相输入端接入基准电压Ref2;误差放大器OP2的输出端与N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N0的控制端耦接,N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N0的输入端与模式切换电路20的输出端耦接,N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N0的输出端作为电源线性调整电路30的输出端。电源线性调整电路30的作用是对辅助电信号进行降压处理,以防烧毁与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Vout连接的元器件。
在图2中,Vout=Ref·(1+R5/R6)。即在实际中,可以通过调整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的阻值来调整Vout端的电压值。
可选地,该电流调整电路还包括基准电压生成电路,基准电压生成电路的输入端接入电源电压信号,基准电压生成电路的输出端与模式切换电路中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耦接;和/或,基准电压生成电路的输出端与电源线性调整电路中误差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基准电压生成电路用于生成基准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模式切换电路20所需要输入的基准电压Ref1和电源线性调整电路30所需要输入的基准电压Ref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但是在实际中,显然若模式切换电路20和电源线性调整电路30所需要输入的基准电压相同,仅需要一个基准电压生成电路即可,这样从整体上可以简化电流调整电路的结构。
由于在实际中,若设置模式切换电路20所需要输入的基准电压和电源线性调整电路30所需要输入的基准电压相同,可能需要设置基准电压与降压电路10输出端的电压值相差较大,此时无论当前降压电路10输出端的电压值是否被拉低,都无法通过直接将降压电路10输出端的电压值与基准电压进行比较确定。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流调整电路的电路图。参见图3,此种情况下,可以设置该模式切换电路20还包括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第一电阻R1耦接于比较器OP1的同相输入端和降压电路10的输出端之间;第二电阻R2耦接于比较器OP1的同相输入端和接地端之间。在图3中,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作用是进行分压,这样无论基准电压Ref的取值为何,只要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取值合适,就能够判断当前降压电路10输出端的电压值是否被拉低。
继续参见图3,可选地,基准电压生成电路40包括第六电阻R6和稳压二极管Z;第六电阻R6和稳压二极管Z顺次串联于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入端Vcc与接地端之间,第六电阻R6与稳压二极管Z耦接的一端作为基准电压生成电路40的输出端。通过调整第六电阻R6和稳压二极管Z的阻值,可以实现基准电压Ref的幅值的调整。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流调整电路的电路图。参见图4,可选地,该电流调整电路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容器C1(示例性地,在图4中,共包括两个第一电容器C1,分别为第一电容器C11和第一电容C12);第一电容器C1耦接于降压电路10的输入端与接地端之间。由于第一电容器C1具有储能的作用,当Vcc端接入电源电压信号后,第一电容器C1会自动充电,进行电能存储,当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P0开启后,第一电容器C1会自动放电,瞬间释放其内存储的电能,使得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P0的输出端瞬间输出辅助电信号,因此可以缩短反馈时间,进而提高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Vout的响应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对第一电容器C1的设置数目不作限定,只要能使得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Vout响应速度足够短即可。
继续参见图4,可选地,该电流调整电路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容器C2;第二电容器C2耦接于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Vout与接地端之间。第二电容器C2的作用是通过分担压力的方式,降低第一电容器C1被冲击的可能性,降低电磁辐射,使得电流调整电路具有电磁兼容性(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需要强调的是,通过选择合适参数的元器件,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满足20A以上的电流输出(1ms)。
下面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对该电流调整电路进行进一步说明。假设该电流调整电路用于满足启动时需要持续时间为2us-1ms,16A,3.3V的瞬态启动电流,而其正常工作条件下,只需要1-3A的CPU的使用需求。
继续参见图4,Vcc接入汽车系统的电源,行业规范为14.4V,本实施例按照9-16V工作电压范围,按照12V进行计算。
基准电压生成电路40控制基准电压Ref精度为±1%,为此,稳压二极管Z可选择TL431或LM4040等型号的稳压二极管。通过选择合适参数的第六电阻R6和稳压二极管Z,以使得基准电压Ref为1.2V。
选定参数输入范围为9-16V,输出为3.3V(±1%),额定电流为5A的降压开关电源DC-DC BUCK作为降压电路10。
选定容量为220uF-470uF,耐压为25V,能够响应20us-1ms的瞬态电流的电解电容作为第一电容器C11。
选定容量为10uF-22uF,耐压为25V,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P0开启后,能够响应1us-20us的瞬态电流跳变的陶瓷电容作为第一电容器C12。
选定容量为10uF-100uF,耐压大于或等于6.3V的陶瓷电容作为第二电容器C2。
比较器OP1和误差放大器OP2可以选择相同的运算放大器,只是OP1当作比较器使用,OP2当作误差放大器使用。比较器OP1(或误差放大器OP2)的乘积带宽大于或等于1MHz即可。比较器OP1和误差放大器OP2的供电均使用Vcc输入电源。
在CPU启动后正常工作时,降压开关电源DC-DC BUCK稳定输出3.3V,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组成分压电路,检测降压开关电源DC-DC BUCK的输出电压。此时果输出电压大于3.2V,比较器OP1输出高电平,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P0关闭;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P0和N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N0均无电流流过,CPU由降压开关电源DC-DC BUCK供电。
在CPU启动时,降压开关电源DC-DC BUCK输出端的电压被拉低,使得降压开关电源DC-DC BUCK输出端的电压小于或等于3.2V,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组成分压电路,检测降压开关电源DC-DC BUCK的输出电压。此时输出电压小于或等于3.2V,比较器OP1输出低电平,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P0开启;N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N0开启工作和供电。通过选择合适的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可以使得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Vout为3.25V。并且,此时,降压开关电源DC-DC BUCK输出端提供5A电流,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P和N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N形成额外的瞬态电流通路,可以输出大于或等于11A的瞬态电流,最终两个支路的电流叠加,可使得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Vout输出大于或等于16A的电流。
由于高通CPU需要瞬态电流持续1us-1ms,假设在最坏工作条件下,压差按照10V计算,上述技术方案中N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N0在1ms产生的热量等于10V×11A×1ms=0.110J。其产生的热量相当于R0603封装电阻满负荷工作消耗,因此从产生热量角度讲,上述技术方案满足工作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技术方案中,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P0的电压大于或等于输出端,不会出现电流反灌导通回路的情况。
上述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势:
1.上述技术方案仅使用电流输出能力较低的降压开关电源就可以实现输出瞬态大电流的目的,其制作成本低廉,进而可以降低整车生产成本。研究表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流调整电路制造成本仅为现有方案制造成本的30%或者更低。
2.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不同工作状态自动检测和切换,无需软件控制,可以降低该电流调整电路的应用难度,使其具有普适性。
3.上述技术方案中需要用到的元器件较少,可以减少印刷线路板的设计面积。研究表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印刷线路板的设计面积仅为现有方案印刷线路板的设计面积的30%或者更低。
4.上述技术方案中电路为分离器件设计,选型容易,可靠性高,无需调试。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高的一种座舱系统的局部电路图。参见图5,该座舱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和电流调整电路100,电流调整电路100的输入端与汽车系统的电源(图5中未示出)耦接;中央处理器CPU与电流调整电路100的输出端耦接;电流调整电路10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电流调整电路。
由于上述座舱系统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电流调整电路,其具有其所包括的电流调整电路相同或相应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座舱系统。
由于上述车辆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座舱系统,其具有其所包括的座舱系统相同或相应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流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降压电路、模式切换电路和电源线性调整电路;
所述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入端接入电源电压信号;所述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与中央处理器耦接;
所述降压电路耦接于所述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所述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第一电信号;
所述模式切换电路的控制端与所述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耦接,所述模式切换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入端耦接,所述电源线性调整电路耦接于所述模式切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之间;所述模式切换电路根据所述第一电信号的电压幅值变化控制是否输出辅助电信号;所述电源线性调整电路对所述辅助电信号进行降压处理,形成第二电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切换电路包括比较器、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
所述第一电阻耦接于所述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和所述降压电路的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二电阻耦接于所述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和接地端之间;所述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接入基准电压;所述第三电阻耦接于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和所述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输入端之间,所述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耦接,所述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输入端还接入所述电源电压信号;所述P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输出端作为所述模式切换电路的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流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线性调整电路包括误差放大器、N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
所述第四电阻耦接于所述误差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与接地端之间;所述第五电阻耦接于所述误差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N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输出端之间;所述误差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接入基准电压;所述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N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控制端耦接,所述N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输入端与所述模式切换电路的输出端耦接,所述N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输出端作为所述电源线性调整电路的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压电路为降压开关电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流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准电压生成电路,
所述基准电压生成电路的输入端接入所述电源电压信号;
所述基准电压生成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模式切换电路中所述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耦接;和/或,所述基准电压生成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线性调整电路中所述误差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耦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流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电压生成电路包括第六电阻和稳压二极管;
所述第六电阻和所述稳压二极管顺次串联于所述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接地端之间,所述第六电阻与所述稳压二极管耦接的一端作为所述基准电压生成电路的输出端。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流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容器;
所述第一电容器耦接于所述降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接地端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流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容器;
所述第二电容器耦接于所述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与接地端之间。
9.一种座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座舱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和电流调整电路,所述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入端与汽车系统的电源耦接;所述中央处理器与所述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耦接;所述电流调整电路为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流调整电路。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舱系统。
CN202021771753.XU 2020-08-21 2020-08-21 电流调整电路、座舱系统及车辆 Active CN2127818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71753.XU CN212781805U (zh) 2020-08-21 2020-08-21 电流调整电路、座舱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71753.XU CN212781805U (zh) 2020-08-21 2020-08-21 电流调整电路、座舱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81805U true CN212781805U (zh) 2021-03-23

Family

ID=75054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71753.XU Active CN212781805U (zh) 2020-08-21 2020-08-21 电流调整电路、座舱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818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54263B2 (en) Linear regulator with switched capacitance output
US20040207373A1 (en) Low-cost DC-DC voltage switching converter regulator device
US9166476B2 (en) Charge extraction circuit for voltage converter
CN101911457A (zh) 具有与占空比无关的电流限制的电源调节器系统及其调节方法
US7352161B2 (en) Burst-mode switching voltage regulator with ESR compensation
JP2017085725A (ja) 降圧dc/dcコンバータおよびその制御回路、車載用電源装置
CN109004812A (zh) 开关变换器及其控制电路和控制方法
WO2015095400A1 (en)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over-current protection of dc-dc voltage converters
US20150263616A1 (en) Dc/dc converter
SE456948B (sv) Spaenningsregulator
US20200144914A1 (en) Detection method, detection circuit, controller and switching power supply
US10574138B2 (en) Power converter, power converting system, and power converter control method
CN112039319A (zh) 驱动电路和驱动方法
JP2011055692A (ja) スイッチングレギュレータ
US10411461B2 (en) Protection circuit for brushless DC motor, and control device
CN212781805U (zh) 电流调整电路、座舱系统及车辆
US7449870B2 (en) Circuitry and method for limiting peak current from a voltage source
US20120019213A1 (en) Efficient Power Supply/Charger
EP0662747B1 (en) A DC/DC converter for outputting multiple signals
JP2010015471A (ja) レギュレータ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電子機器
KR102345532B1 (ko) 전압 감지 장치
CN214374979U (zh) 一种电流检测装置
CN108988297B (zh) 打嗝时间控制电路及包含该电路的开关电源
CN113014099A (zh) 开关电源及其控制电路和方法
WO2012021128A1 (en) Efficient power supply/charg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