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72756U - 一种水利工程防堵蓄水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利工程防堵蓄水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72756U
CN212772756U CN202021542707.2U CN202021542707U CN212772756U CN 212772756 U CN212772756 U CN 212772756U CN 202021542707 U CN202021542707 U CN 202021542707U CN 212772756 U CN212772756 U CN 2127727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screen
cistern
water
hydraulic engineering
reservo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4270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艾强
石建伟
张波
胡雨杰
陈宏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Junla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2154270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727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727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727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利工程防堵蓄水池。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水利工程防堵蓄水池,包括底部倾斜的蓄水池、设置在蓄水池底部最低处的排泥口和设置蓄水池侧壁上的进水口与出水口,蓄水池内、位于进水口的下方倾斜设置有第一过滤网,蓄水池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过滤网的最低处相通的排渣口;蓄水池内、出水口的下方设置有格栅网,格栅网底面的栅条上铰接有盖板,格栅网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过滤网,第二过滤网与格栅网之间的距离小于盖板的长度,蓄水池的底部设置有推动机构,推动机构的输出杆伸进蓄水池内并固定在第二过滤网的底面中心处。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蓄水池出水口堵塞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水利工程防堵蓄水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利工程防堵蓄水池。
背景技术
水利工程是为了控制、利用和保护地表及地下的水资源与环境而进行的各项工程建设的总称,水利工程蓄水池是用人工材料修建、具有防渗作用的蓄水设施,根据其地形和土质条件可以修建在地上或地下,即分为开敝式和封闭式两大类,按形状特点又可分为圆形和矩形两种。现有技术中,一般都在蓄水池的进出水口处增加过滤网和防护网,从而避免水中杂质堵塞出水口,但是,进入蓄水池内部的杂质和沉积在底部的淤泥由于不能及时的清理,时间久了后还是存在堵塞出水口的问题,而且,蓄水池的出水口在进行排水时,还会带着池底的淤泥随水流一起流出,使得出水水质较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利工程防堵蓄水池,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蓄水池出水口堵塞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利工程防堵蓄水池,包括底部倾斜的蓄水池、设置在蓄水池底部最低处的排泥口和设置蓄水池侧壁上的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蓄水池内、位于所述进水口的下方倾斜设置有第一过滤网,所述蓄水池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过滤网的最低处相通的排渣口;所述蓄水池内、所述出水口的下方设置有格栅网,所述格栅网底面的栅条上铰接有盖板,所述格栅网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与格栅网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盖板的长度,所述蓄水池的底部设置有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的输出杆伸进所述蓄水池内并固定在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底面中心处。
优选的,所述进水口设置在靠近所述蓄水池的顶部,所述出水口设置在靠近所述蓄水池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盖板的面积大于等于由所述栅条交错围成的独立区域。
优选的,所述盖板与栅条铰接处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过滤网铰接。
优选的,所述蓄水池的底部设置有供所述推动机构的输出杆穿过的通孔,位于所述蓄水池内、围绕所述输出杆设置有直径大于所述通孔孔径的套筒,所述套筒的顶部围绕所述输出杆设置有弹性套,所述弹性套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输出杆上。
优选的,所述蓄水池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排泥口和排渣口相通的储泥管。
优选的,所述蓄水池的侧壁上、位于排渣口的下方设置有滤水口,所述滤水口上设置有第三过滤网,所述滤水口与所述储泥管相通。
优选的,位于所述蓄水池内、所述进水口上设置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朝向第一过滤网倾斜。
优选的,位于所述蓄水池内、所述出水口处倾斜设置有第四过滤网。
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蓄水池的底部设置格栅网,在格栅网的底部铰接盖板,在格栅网的下方设置第二过虑网,盖板搭放或铰接在第二过滤网上,通过推动机构推动第二过滤网上下移动,从而达到盖板盖住或打开格栅网网孔的目的,使得淤泥始终位于格栅网的下方、蓄水池的底部,从根源上避免了淤泥对出水口的堵塞,并能够保证出水水质。
2.在本实用新型中,无论是排泥还是排水,位于蓄水池底部的淤泥始终在格栅网的下方,而不会进入到上方的水体中,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淤泥对出水口的堵塞。而且,在进水时就对较大的杂质进行了过滤,避免了杂质对格栅网的堵塞,同时也避免了杂质对出水口的堵塞。本实用新型不仅达到防堵的目的,还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出水水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格栅网结构示意图;
图中:蓄水池1、排泥口2、进水口3、出水口4、第一过滤网5、排渣口6、格栅网7、栅条8、盖板9、第二过滤网10、推动机构11、套筒12、弹性套13、储泥管14、滤水口15、第三过滤网16、进水管17、第四过滤网1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举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
参考图1-图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利工程防堵蓄水池,包括底部倾斜的且呈封闭式的蓄水池1、设置在蓄水池1底部最低处的排泥口2和设置蓄水池1侧壁上的进水口3与出水口4,进水口3设置在靠近蓄水池1的顶部,出水口4设置在靠近蓄水池1的底部,可同侧设置,可不同侧设置。蓄水池1底部倾斜设置可以使沉淀的淤泥自动滑落至排泥口2处。蓄水池1内、位于进水口3的下方倾斜设置有第一过滤网5,第一过滤网5由进水口3朝向与之对应的蓄水池1的另一侧倾斜,第一过滤网5固定在蓄水池1的内壁上,第一过滤网5的宽度大于进水口3的最大直径,从而避免较大杂质进入到蓄水池1内堵塞格栅网7;当然,也可以在第一过滤网5的两侧设置两个挡边,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第一过滤网5上的杂质被冲进蓄水池1内;如果第一过滤网5的边缘均与蓄水池1的内侧壁贴合固定,则无需设置挡边。蓄水池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过滤网5的最低处相通的排渣口6,排渣口6同样倾斜设置,由蓄水池1内朝向蓄水池1外倾斜,倾斜角度大于等于第一过滤网5,从而便于第一过滤网5上的较大颗粒的杂质通过排渣口6排出。而为了使第一过滤网5上的杂质能够容易且顺利的通过排渣口6,在蓄水池1内、进水口3上设置有进水管17,进水管17朝向第一过滤网5倾斜。进水管17能够增加通过进水口3进入到蓄水池1内的水流速度,使停留在第一过滤网5上的杂质被冲到排渣口6处,从而通过排渣口6排出。即通过进水管17的水泥通过持续对第一过滤网5进行冲刷的方式,使第一过滤网5上的杂质被冲至排渣口6处,此时,进水管17的管口处与排渣口6最好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出水口4打开时,沉积在蓄水池1底部的淤泥通过出水口4排出,在蓄水池1内、出水口4的下方设置有格栅网7,格栅网7由若干个栅条8纵横交错组成,并形成若干个格子状结构。格栅网7底面的栅条8上铰接有盖板9,格栅网7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过滤网10,第二过滤网10的作用并不是为了对淤泥进行过滤,而是使淤泥通过。第二过滤网10与格栅网7之间的距离小于盖板9的长度,即盖板9搭放在第二过滤网10上。盖板9与栅条8通过耳座和转轴可转动连接。蓄水池1的底部设置有推动机构11,推动机构11的输出杆伸进蓄水池1内并固定在第二过滤网10的底面中心处。应该理解的是:推动机构11可以是气缸、电动推杆、液压杆等能够进行直线运动的设备。当蓄水池1设置在地面上时,推动机构11放置在地面上;当蓄水池1设置在地下时,推动机构11置于地底下。为了避免推动机构11在启动的过程中,使得第二过滤网10与格栅网7的距离大于盖板9的长度,导致盖板9与栅条8呈垂直状态,使盖板9无法成功的搭放在第二过滤网10上。因此,盖板9与栅条8铰接处的另一侧与第二过滤网10铰接,同样是通过耳座和转轴可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推动机构11带着第二过滤网10上下运动从而实现格栅网7上网格的打开和闭合,从而有效的避免了第二过滤网10下方的淤泥进入到格栅网7的上方,通过出水口4排出。
进一步的,由于格栅网7的网格呈均匀分布的状态,且网格的大小相同。因此,盖板9设置在每个网格的下方,与栅条8铰接,且每个盖板9能够完全盖住与之对应的网格,即盖板9的面积大于等于由栅条8交错围成的独立区域的面积,一个盖板9盖住一个网格。本实用新型中,盖板9设置的方向相同。当然,也可以设置成不同的方向,盖板9设置的方向并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
更进一步的,格栅网7上的网格可以以横排或竖排为基础,设置盖板9,即盖板9的面积大于等于由栅条8交错围成的数个独立区域组成的组合区域,且组合区域呈直线排列。同样的,盖板9的朝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常规设置。即一个盖板9盖住一列或一排网格。
进一步的,蓄水池1的底部设置有供推动机构11的输出杆穿过的通孔,通孔的孔径大于输出杆的直径,使输出杆能够在通孔内上下移动。为了避免位于蓄水池1底部的淤泥以及含有的水通过通孔流出,在蓄水池1内、围绕输出杆设置有直径大于通孔孔径的套筒12,套筒12能够将通孔完全罩住,且顶部同样开设有供输出杆穿过且能够自由上下移动的孔,并在套筒12的顶部、围绕输出杆(孔周围)设置有弹性套13,弹性套13的另一端固定在输出杆上,弹性套13有一定的延展性和褶皱,能够使输出杆进行上下运动,从而避免淤泥和水进入到由弹性套13和套筒12所围成的区域内。当然,也可以不使用套筒12,直接由弹性套13对通孔和输出杆进行密封。本实用新型设置套筒12的目的也是为了使输出杆和蓄水池1底部之间的密封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蓄水池1的一侧设置有与排泥口2和排渣口6相通的储泥管14。应该理解的是:储泥管14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如果蓄水池1设置在地面上,则可以不设置储泥管14,直接将淤泥和杂质进行回收处理。如果设置在地下,则设置储泥管14。在本实用新型中,储泥管14与蓄水池1相接触的位置上、是蓄水池1的外壁作为储泥管14的侧壁,使排泥口2和排渣口6直接与储泥管14相通。
更进一步的,为了避免大量的水流进入到储泥管14内,导致对储泥管14内的淤泥排泥困难,在蓄水池1的侧壁上、位于排渣口6的下方设置有滤水口15,滤水口15上设置有第三过滤网16,滤水口15与储泥管14相通。应该理解为:滤水口15设置在排泥口2和排渣口6之间,当储泥管14内有过多的水时,通过滤水口15上的第三过滤网16流回至蓄水池1内。滤水口15呈倾斜设置,由储泥管14朝向蓄水池1内倾斜,同时,第三过滤网16与蓄水池1的外壁齐平,避免淤泥沉淀在滤水口15上。而进入到储泥管14内的淤泥可通过螺旋输送机构或者抽你泵将淤泥抽出,都属于现有设备。
更进一步的,位于蓄水池1内、出水口4处倾斜设置有第四过滤网18,从而更加进一步的避免淤泥堵塞出水口。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可根据人工观察或者在蓄水池1内安装浊度仪,通过检测格栅网7上方的水的浊度等方式确定沉积的淤泥的位置。当蓄水池1内的淤泥较多,已经或者快要到达第二过滤网10时,推动机构11启动,使第二过滤网10向上移动,推动盖板9完全盖住格栅网7的网孔位置,然后再对储泥管14内的淤泥进行排出工作。如果盖板9不盖住格栅网7,则在抽泥的过程中,会使得淤泥中的细小颗粒又会通过第二过滤网10和格栅网7进入到蓄水池1内的清水中,又需要进行新一轮的沉淀。如果在沉淀之前打开出水口4,则出水的水质就会比较浑浊。
同时,在蓄水池1底部的淤泥未达到临界状态时,需要打开出水口4时,也需要启动推动机构使盖板9盖住格栅网7的网孔。因为在排水的过程中,水流也会带着蓄水池1底部的淤泥通过出水口4排出。在本实用新型中,无论是排泥还是排水,位于蓄水池1底部的淤泥始终在格栅网7的下方,而不会进入到上方的水体中,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淤泥对出水口4的堵塞。而且,在进水时就对较大的杂质进行了过滤,避免了杂质对格栅网7的堵塞,同时也避免了杂质对出水口4的堵塞。本实用新型不仅达到防堵的目的,还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出水水质。
当排泥完成或出水完成后,打开盖板9。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排泥完成后,打开盖板9,那么水流通过格栅网7和第二过滤网10进入到蓄水池1底部时,水流会对粘附在蓄水池1底部和侧壁上的淤泥进行冲刷,使得污水部分通过排泥口2进入到储泥管14的底部,避免了淤泥附着在蓄水池1底部和侧壁不便于清理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水利工程防堵蓄水池,包括底部倾斜的蓄水池(1)、设置在蓄水池(1)底部最低处的排泥口(2)和设置蓄水池(1)侧壁上的进水口(3)与出水口(4),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1)内、位于所述进水口(3)的下方倾斜设置有第一过滤网(5),所述蓄水池(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过滤网(5)的最低处相通的排渣口(6);所述蓄水池(1)内、所述出水口(4)的下方设置有格栅网(7),所述格栅网(7)底面的栅条(8)上铰接有盖板(9),所述格栅网(7)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过滤网(10),所述第二过滤网(10)与格栅网(7)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盖板(9)的长度,所述蓄水池(1)的底部设置有推动机构(11),所述推动机构(11)的输出杆伸进所述蓄水池(1)内并固定在所述第二过滤网(10)的底面中心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防堵蓄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3)设置在靠近所述蓄水池(1)的顶部,所述出水口(4)设置在靠近所述蓄水池(1)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防堵蓄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9)的面积大于等于由所述栅条(8)交错围成的独立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防堵蓄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9)与栅条(8)铰接处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过滤网(10)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防堵蓄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1)的底部设置有供所述推动机构(11)的输出杆穿过的通孔,位于所述蓄水池(1)内、围绕所述输出杆设置有直径大于所述通孔孔径的套筒(12),所述套筒(12)的顶部围绕所述输出杆设置有弹性套(13),所述弹性套(13)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输出杆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防堵蓄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1)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排泥口(2)和排渣口(6)相通的储泥管(1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防堵蓄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1)的侧壁上、位于所述排渣口(6)的下方设置有滤水口(15),所述滤水口(15)上设置有第三过滤网(16),所述滤水口(15)与所述储泥管(14)相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防堵蓄水池,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蓄水池(1)内、所述进水口(3)上设置有进水管(17),所述进水管(17)朝向第一过滤网(5)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防堵蓄水池,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蓄水池(1)内、所述出水口(4)处倾斜设置有第四过滤网(18)。
CN202021542707.2U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水利工程防堵蓄水池 Active CN2127727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42707.2U CN212772756U (zh)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水利工程防堵蓄水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42707.2U CN212772756U (zh)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水利工程防堵蓄水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72756U true CN212772756U (zh) 2021-03-23

Family

ID=75040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42707.2U Active CN212772756U (zh)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水利工程防堵蓄水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7275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02127A (zh) * 2021-07-13 2021-09-17 福泉环保城发展有限公司 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及过滤机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02127A (zh) * 2021-07-13 2021-09-17 福泉环保城发展有限公司 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及过滤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653075U (zh) 一种雨污分流的过滤装置
CN212772756U (zh) 一种水利工程防堵蓄水池
CN211898821U (zh) 一种引流防堵塞城市排水收集口结构
CN208363229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排污管道
CN208472830U (zh) 一种坡地雨水收集就地自流灌溉装置
CN216108889U (zh) 带有雨水收集净化功能的环保园林透水道路结构
CN212866146U (zh) 一种雨水收集设备
CN210078926U (zh) 用于江、河、湖、库、海排污口的雨污水过滤沉淀装置
CN209099439U (zh) 一种提高地下水回灌效率的回灌井
CN209369013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管道清淤接口
CN209798710U (zh) 沃柑种植地灌溉用蓄水装置
CN207144137U (zh) 一种水土流失收集装置
CN217773504U (zh) 一种降低堆坡建筑设计抗浮水位的建筑结构
CN219430901U (zh) 一种蓄水池
CN214940648U (zh) 一种水利建设工程用排水装置
CN106592712B (zh) 储水浇灌装置
CN210288617U (zh) 一种建筑屋面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
CN213418006U (zh) 一种海绵城市下水道
CN115400367B (zh) 一种高层建筑消防系统
CN220813265U (zh) 一种道路下沉式绿化带
CN214994269U (zh) 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防堵蓄水池
CN217780903U (zh) 一种雨水处理回用装置
CN218911719U (zh) 一种园林设计排污装置
CN218357753U (zh) 一种河流水灌溉用砂石过滤装置
CN212176334U (zh) 一种屋顶绿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04

Address after: 232000 Office 01 of Junla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Jinshan Garden Property House, Sanhe Town, Shannan New District, Huainan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Anhui Junla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610039, No. 999, Jin Zhou road, Jinniu District, Sichuan, Chengdu

Patentee before: XIHUA University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