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51017U - 一种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51017U
CN212751017U CN202021418251.9U CN202021418251U CN212751017U CN 212751017 U CN212751017 U CN 212751017U CN 202021418251 U CN202021418251 U CN 202021418251U CN 212751017 U CN212751017 U CN 2127510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groove
housing
battery module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1825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鹏飞
周锦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Poweramp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Poweramp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Poweramp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Poweramp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41825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510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510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510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中的电芯包括电芯主体部及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第一固定带,沿电芯的厚度方向,环绕包围所述电芯组件;第二固定带,沿电芯的厚度方向,环绕包围所述电芯组件;在沿所述电芯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固定带的投影位置距离所述电芯主体部第一端的距离小于或等于L/4,所述第二固定带的投影位置距离所述电芯主体部第二端的距离小于或等于L/4,所述L为所述电芯主体部的长度。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新能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电池模组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电池模组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电池模组在使用过程中,电池模组的体积会随着充放电循环发生膨胀,导致电池模组循环性能降低。业内常用的解决方案是对电池模组进行加压,但现有的解决方案存在加压均衡性问题,传统的加压方式中,电池模组膨胀后,其各个部分受到的外部压力并不均衡,且无精确的压力调控致使电池模组不同区域压力值并不相同,这对电池模组的电循环性能造成不良影响。现有的解决方案还存在使电芯短路的问题,或因固定装置发生偏移而造成失效的问题。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考虑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中的电芯包括电芯主体部及极耳,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第一固定带,沿电芯的厚度方向,环绕包围所述电芯组件;第二固定带,沿电芯的厚度方向,环绕包围所述电芯组件;在沿所述电芯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固定带的投影位置距离所述电芯主体部第一端的距离小于或等于L/4,所述第二固定带的投影位置距离所述电芯主体部第二端的距离小于或等于L/4,所述L为所述电芯主体部的长度。
通过设置固定带对电芯组件施加压力,使得电芯组件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膨胀受到限制,可提升电池模组的循环性能。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前述电池模组,所述第一固定带的投影位置距离所述电芯主体部第一端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L/25。通过选取该值,可以避免电芯组件的中间区域压力过大。
结合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固定带的投影位置距离所述电芯主体部第二端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L/25。
结合第一种及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于所述固定带与所述电芯组件之间。通过选取该预设区域的值,可以避免电芯组件的外侧区域压力过大。
结合第一种至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端板,沿所述电芯的堆叠方向,所述端板设置于所述电芯组件最外侧电芯与所述固定带之间。
结合第一种至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壳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凹槽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
结合第一种至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带与所述壳体接触的部分设置于所述凹槽中。凹槽可用于限制固定带的移动,避免固定带因电池模组膨胀而发生移位。
结合第一种至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带的数量为两条,两条所述固定带间隔设置,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子槽、第二子槽、第三子槽及第四子槽,所述第一子槽及所述第二子槽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三子槽及所述第四子槽形成于所述第二表面,一条所述固定带设置于所述第一子槽及所述第三子槽中,另一所述固定带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槽及所述第四子槽中。间隔设置的两个固定带可使施加于电芯组件上的压力更加均衡。
结合第一种至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端板,沿所述电芯的堆叠方向,所述端板设置于所述电芯组件最外侧电芯与所述固定带之间。固定带与外壳之间设置有端板,端板可增强外壳的受压能力,避免外壳因受压过大发生损坏。
结合第一种至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还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所述端板与所述第三表面及所述第四表面接触,所述壳体还包括至少两个容置槽,至少两个所述容置槽形成于所述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所述端板设置于所述容置槽中。所述端板设置于所述容置槽中,可避免端板因电池模组膨胀而发生错位。
结合第一种至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一子壳及第二子壳,所述第一子壳及所述第二子壳扣合形成所述壳体,所述第一子壳设置有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子壳设置有第二表面,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五表面及第六表面,所述第一子壳与所述第二子壳的扣合面分割所述第三表面、第四表面、第五表面及第六表面,所述容置槽包括第一分槽及第二分槽,所述第一分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子壳,所述第二分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子壳。扣合的第一子壳及第二子壳可使得壳体与电芯组件在安装过程中更加便捷。
结合第一种至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带包括至少一个压力调节单元,所述压力调节单元用于调节所述固定带挤压所述壳体的压力。通过设置压力调节单元可实现固定带对电芯组件的压力的精确微调。
结合第一种至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压力调节单元包括螺丝和螺母,所述螺丝承受的扭矩大于或等于1.5NM。
结合第一种至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带为条状,所述固定带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调节部及第二调节部,所述压力调节单元与所述第一调节部及所述第二调节部可活动的连接,所述压力调节单元通过调节所述第一调节部与所述第二调节部之间的距离调节所述固定带对所述壳体的压力。
结合第一种至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带对所述壳体的压力值的范围为0kgf至100kgf,使得电芯组件受到的压力在一合理范围内,可有效提升电池模组的循环性能。
结合第一种至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带的横截面的面积的总和大于或等于60mm2,可保证固定带具有足够的强度。
结合第一种至第十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壳还包括前盖及控制电路,所述前盖扣合于所述壳体一端,所述控制电路设置于所述端板与所述前盖之间。
结合第一种至第十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安装槽,所述电芯组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安装槽中。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电池模组,通过在电芯组件外侧设置环绕的固定带对电芯组件施加压力,使得电芯组件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膨胀受限,提升电池模组的循环性能。进一步的,在沿电芯的长度方向上,固定带的至少部分设置于一预设区域内,预设区域包括电芯主体部一端至距离所述电芯主体部一端的L/4处,使得电池模组受到的压力更加均衡,电池模组电循环性能提升更大。进一步的,电芯组件与固定带之间设置有外壳,避免因固定带与电芯组件直接接触而可能造成的损坏或短路。进一步的,固定带与外壳之间设置有端板,端板可增强外壳的受压能力,避免外壳因受压过大发生损坏。进一步的,固定带可设置于外壳的凹槽中,避免固定带因电池模组膨胀而发生移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局部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透视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第一固定带在沿电芯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一端大于L/4且第二固定带在沿电芯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二端的距离大于L/4时端板的形变程度分布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第一固定带在沿电芯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一端小于且第二固定带临近第二端的距离可以为第二固定带在沿电芯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二端小于2L/25时端板的形变程度分布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第一固定带在沿电芯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一端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L/25且小于或等于L/4且第二固定带在沿电芯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二端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L/25且小于或等于L/4时端板的形变程度分布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池模组 1
外壳 10
壳体 11
第一表面 111
第二表面 112
第三表面 113
第四表面 114
第五表面 115
第六表面 116
扣合面 117
第一子壳 118
第二子壳 119
固定带 12
第一固定带 121
第二固定带 122
带体 120
第一调节部 125
第二调节部 126
压力调节单元 123
端板 13
前盖 14
控制电路 15
凹槽 16
第一子槽 161
第二子槽 162
第三子槽 163
第四子槽 164
安装槽 17
容置槽 18
第一分槽 181
第二分槽 182
电芯组件 19
电芯 190
电芯主体部 191
第一端 193
第二端 194
极耳 192
第一形变区 211
第二形变区 212
第三形变区 213
第四形变区 221
第五形变区 222
第六形变区 223
第七形变区 231
第八形变区 232
第九形变区 233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将参考附图以更全面地描述本申请内容。附图中所示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在此阐述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这些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使本申请透彻和完整,并且将本申请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组件。
本文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示例性实施例的目的,而不意图限制本申请。如本文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此外,当在本文中使用时,“包括”和/或“包含”或“包括”和/或“包括”或“具有”和/或“具有”,整数,步骤,操作,组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区域,整数,步骤,操作,组件,组件和/或其群组。
除非另外定义,否则本文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此外,除非文中明确定义,诸如在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技术和本申请内容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
以下内容将结合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描述。须注意的是,参考附图中所描绘的组件不一定按比例显示;而相同或类似的组件将被赋予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或类似的技术用语。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8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模组1,电池模组1包括电芯组件19。
如图3所示,电芯组件19包括多个堆叠设置的电芯190,每个电芯190包括片状的电芯主体部191及极耳192,多个电芯主体部191在沿电芯主体部191的厚度方向上堆叠设置。于一实施例中,每个电芯190之间可设置有泡棉;两个电芯组件19可堆叠设置形成一容量更大的电芯整体,相邻两个电芯组件19之间可设置有一加压泡棉。
于一实施例中,电池模组1还包括固定带12,固定带12沿电芯190的厚度方向,环绕包围电芯组件19,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带12还可包括一绝缘结构,该绝缘结构至少设置于固定带12与电芯组件19之间,避免固定带12在加压过程中导致电芯组件19短路。
于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电池模组1还包括外壳10,外壳10包括壳体11、端板13、前盖14以及控制电路15,壳体11设置于固定带12及电芯组件19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外壳10可以为多个单元结合形成,壳体11与前盖14连接。于一实施例中,壳体11可以为一整体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11还可以为多个支架堆叠组成。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0为多个单元结合形成,壳体11与前盖14连接,壳体11可以为一整体结构。
电芯组件19设置于壳体11内部,固定带12环绕壳体11的外侧设置,端板13设置于壳体11外表面,前盖14扣合于壳体11外侧,控制电路15设置于壳体11与前盖14之间。
如图1、图2、图4所示,于一实施例中,壳体11大致为一六面体结构,壳体11包括第一表面111、第二表面112、第三表面113、第四表面114、第五表面115以及第六表面116。第一表面111与第二表面112相背设置。第三表面113与第四表面114相背设置。第五表面115与第六表面116相背设置。壳体11还包括第一子壳118及第二子壳119,第一子壳118及第二子壳119扣合形成壳体11,第一子壳118与第二子壳119的扣合面117分割第三表面113、第四表面114、第五表面115及第六表面116。第一表面111设置于第一子壳118,第二表面112设置于第二子壳119。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11及第二表面112对应电芯主体部191的长和高(厚度)所围成的面,第三表面113及第四表面114对应电芯主体部191的长和宽所围成的面,第五表面115及第六表面116对应电芯主体部191的宽和高(厚度)所围成的面。
如图5及图6所示,壳体11的外表面形成有凹槽16,凹槽16由壳体11的外表面向壳体11内部凹陷形成,如图2及图3所示,于一实施例中,凹槽16形成于第一表面111及第二表面112。凹槽16包括第一子槽161、第二子槽162、第三子槽163及第四子槽164。第一子槽161及第二子槽162形成于第一表面111,第三子槽163及第四子槽164形成于第二表面112。
固定带12沿电芯主体部191的厚度方向(即,多个电芯190的堆叠方向)环绕设置于壳体11的外侧,固定带12通过给壳体11施加压力使壳体11及电芯组件19被固定,同时,固定带12与电芯组件19不接触以避免在加压过程中对电芯组件19造成损毁或导致电芯组件19短路。固定带12与壳体11接触的部分设置于凹槽16中,凹槽16可对固定带12的位置进行限定,避免固定带12因电池模组1发生膨胀而移位或脱落。
于一实施例中,固定带12可以为钢带,在一些情形下,所述钢带外部可设置有绝缘结构,该绝缘结构可覆盖所述钢带的表面。
如图4所示,每个固定带12包括带体120及至少一个压力调节单元123,压力调节单元123与带体120可活动的连接使带体120形成一环形结构,压力调节单元123用于调节固定带12挤压壳体11的压力。在本实施例中,压力调节单元123可以为一螺母与螺丝相互配合的松紧调节单元,可以通过调节螺丝拧紧时的扭矩来调节固定带对壳体11的初始预压力,螺丝可选用M5、M6、M8的型号,紧固时对螺丝承受的扭矩预计在1.5NM~50NM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带12包括钢带。
在其他实施例中,压力调节单元123还包括其他类型的调节单元。于一实施例中,压力调节单元123对固定带12提供的扭矩范围可以为1.5NM~50NM,过小的扭矩(例如,小于1.5NM)使得固定带12比较松弛,无法在电芯组件19膨胀后提供压力,过大的扭矩(例如,大于50NM)使得固定带12的紧固结构可能被破坏从而导致结构失效。
如图7所示,于一实施例中,固定带12可以为条状,固定带12还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调节部125及第二调节部126,第一调节部125及第二调节部126位于带体120的两端。如图7所示,于一实施例中,压力调节单元123与第一调节部125及第二调节部126可活动的连接,压力调节单元123通过调节第一调节部125与第二调节部126之间的距离以调节固定带12对壳体11的压力。在其他实施例中,一个固定带12还可以由两条独立的子带在两端通过两个不同的压力调节单元123连接形成。
于一实施例中,固定带12的数量为两条,每条固定带12环绕第一表面111、第二表面112、第三表面113及第四表面114设置。两条固定带12间隔设置,两条固定带12可分别设置于电池模组1的两侧,该结构可为电池模组1提供较为均衡的压力支持。一条固定带12设置于第一子槽161及第三子槽163中,另一固定带12设置于第二子槽162及第四子槽164中。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带12的数量可以为大于两条,多条固定带12可接触,例如交叉,进一步可以为相互垂直。
于一实施例中,两条固定带12分别为第一固定带121及第二固定带122,第一固定带121及第二固定带122可以具备相同的结构。电芯主体部191包括第一端193及第二端194,第一端193与第二端194设置于电芯主体部191相背的两侧,第一端193及第二端194可分别对应电芯190的厚度与宽度所对应的端面。
于一实施例中,当电池模组1处于初始状态,所述初始状态包括电池模组1制造完毕后,投入实际使用前这一时间段的状态,此状态的电池模组1中的电芯组件19未发生膨胀;固定带12对壳体11的压力值的范围为0kgf至100kgf,固定带12对于壳体11的初始压力较小,当电池模组1中的电芯组件19开始充放电循环后,电池模组1的发生膨胀,固定带12对壳体11的压力会随之增大,从而增强电芯的循环性能。固定带12的总体横截面的面积大于或等于60mm2,于一实施例中,固定带12的带体120的横截面可以为长度为19mm、宽度为0.8mm的矩形,4个固定带12的横截面积之和大于60mm2。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带12还可以为圆柱状等其他形状。
于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固定带121靠近第一端193设置,第二固定带122靠近第二端194设置。在沿电芯190的长度方向上,围绕电芯组件19的第一固定带121,在电芯主体部191长度方向上的投影位置距离电芯主体部191的第一端193距离小于或等于L/4,进一步可以大于或等于2L/25;围绕电芯组件19的第二固定带122,在电芯主体部191长度方向上的投影位置距离电芯主体部191的第二端194距离小于或等于L/4,进一步可以大于或等于2L/25。其中,L为电芯主体部191的长度。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带121与第二固定带122可对称设置,具体的,第一固定带121与第二固定带122可依据多个电芯190位于同一侧的长度所对应的边的中点的连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于一实施例中,可以选取固定带12在电芯主体部191长度方向上的投影的中点或中线或同侧的侧边作为计算该投影距离电芯主体部191的第一端193或第二端194的长度的基点或基线。
于一实施例中,用于容纳固定带12的凹槽16可依据固定带12的摆放位置对应设置。
端板13设置于固定带12与电芯组件19之间,当固定带12在沿电芯190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一端193或第二端194的距离设置于不同位置时,电芯组件19因充放电循环发生膨胀引起端板13的形变程度分布示意如图9至图11所示。
如图9所示,为电池模组1的第一固定带121在沿电芯190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一端193大于L/4且第二固定带122在沿电芯190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二端194的距离大于L/4时端板13的形变程度分布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带121在沿电芯190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一端193的长度例如可以为L/3,第二固定带122在沿电芯190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二端194的长度例如可以为L/3。端板13依形变程度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第二形变区212分布于端板13中部较窄区域以及端板13两侧边缘,第五形变区222及第八形变区232由第二形变区212分割为两部分,第五形变区222及第八形变区232分别向端板13上下两侧外缘渐次演变分布并快速变小。第二形变区212的形变程度大于第五形变区222的形变程度,第五形变区222的形变程度大于第八形变区232的形变程度。具体的,电芯190的厚度范围可以为9~~20mm(例如可以为13mm),电芯190的宽度范围可以为122~~142mm,电芯190的长度范围可以为265~~360mm(例如可以为360mm);沿端板13厚度方向上,当压力载荷为5KN时,第二形变区212的最大形变量范围可以为δ=5mm~6mm(两端的最大形变值可以为δmax=5.506mm),第五形变区222的最大形变量范围可以为δ=3mm~4mm(具体可以为δmax=3.75mm),第八形变区232的最大形变量范围可以为δ=1mm~2mm(具体可以为δmax=1.875mm)。端板13的形变程度分布并不均衡。端板13两端形变程度较大,端板13两端的压力较大,端板13受到的压力分布不均衡且发生翘边,对应的,电芯组件19受到的压力分布不均衡。
如图10所示,为电池模组1的固定带12设置于临近电芯主体部191(参见图8)一端的情形下端板13的形变程度分布示意图,第一固定带121临近第一端193的距离可以为第一固定带121在沿电芯190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一端193小于2L/25(例如可以为L/28),第二固定带122临近第二端194的距离可以为第二固定带122在沿电芯190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二端194小于2L/25(例如可以为L/28)。端板13依形变程度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第三形变区213分布于端板13中部区域,第六形变区223及第九形变区233由第三形变区213向端板13外边缘渐次演变分布。第三形变区213的形变程度大于第六形变区223的形变程度,第六形变区223的形变程度大于第九形变区233的形变程度。具体的,电芯190的厚度范围可以为9~~20mm(例如可以为13mm),电芯190的宽度范围可以为122~~142mm,电芯190的长度范围可以为265~~360mm(例如可以为360mm);沿端板13厚度方向上,当压力载荷为5KN时,第三形变区213的最大形变量范围可以为δ=5mm~6mm(具体可以为δmax=5.941mm),第六形变区223的最大形变量范围可以为δ=4mm~5mm(具体可以为δmax=4.375mm),第九形变区233的最大形变量范围可以为δ=3mm~4mm(具体可以为δmax=3.125mm)。端板13的总体形变程度由中部区域向外围区域缓慢逐渐减小,使整个端板13的形变呈现大致均匀的变化,变化趋势较为均衡,对应的,端板13的压力分布较为均衡。相较于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端板13受到的压力分布较为均衡,并未出现翘边或破损。对应的,电芯组件19受到的压力分布较为均衡。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带12的数量为两条,两条固定带12分别设置于两侧。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带12的数量可以为三条,其中两条固定带12设置于两侧,一条固定带12设置于中部区域,进一步可以为覆盖端板13的中心点,使得端板13的压力分布更加均衡。
如图11所示,为电池模组1的第一固定带121在沿电芯190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一端193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L/25且小于或等于L/4,第二固定带122在沿电芯190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二端194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L/25且小于或等于L/4时端板13的形变程度分布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带121在沿电芯190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一端193的距离可以为L/6,第二固定带122在沿电芯190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二端194的距离可以为L/6处。端板13依形变程度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第一形变区211分布于端板13中部区域,第四形变区221及第七形变区231由第一形变区211向端板13外边缘渐次演变分布。第一形变区211的形变程度大于第四形变区221的形变程度,第四形变区221的形变程度大于第七形变区231的形变程度。具体的,电芯190的厚度范围可以为9~~20mm(例如可以为13mm),电芯190的宽度范围可以为122~~142mm,电芯190的长度范围可以为265~~360mm(例如可以为360mm);沿端板13厚度方向上,当压力载荷为5KN时,第一形变区211的最大形变量范围可以为δ=5mm~6mm(具体可以为δmax=5.687mm),第四形变区221的最大形变量范围可以为δ=4mm~5mm(具体可以为δmax=4.375mm),第七形变区231的最大形变量范围可以为δ=3mm~4mm(具体可以为δmax=3.75mm)。相较于图9及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端板13的形变程度分布更加均衡,即,端板13处受到的压力更加均衡。对应的,电芯组件19受到的压力分布均衡。
端板13的形变程度与端板13受到的压力呈正相关,端板13受到的压力与电芯组件19受到的压力亦呈正相关。由图9可知,当电池模组1的第一固定带121在沿电芯190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一端193大于L/4且第二固定带122在沿电芯190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二端194的距离大于L/4时,端板13中部较窄区域以及端板13两侧边缘区域的形变程度较大,端板13两侧边缘形变程度过大,另两侧区域边缘形变程度过小,端板13整体受压力明显不均衡,电芯组件19受到的压力分布明显不均衡。由图10可知,固定带12设置于临近电芯主体部191(参见图8)一端的情形下,第一固定带121临近第一端193的距离可以为第一固定带121在沿电芯190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一端193小于2L/25,第二固定带122临近第二端194的距离可以为第二固定带122在沿电芯190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二端194小于2L/25,端板13中部区域形变程度较为适中,边缘区域的形变程度均匀分布,端板13整体受压力较为均衡,电芯组件19受到的压力分布较为均衡。由图11可知,当第一固定带121在沿电芯190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一端193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L/25且小于或等于L/4,第二固定带122在沿电芯190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二端194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L/25且小于或等于L/4时,端板13的中部形变程度较高,且端板13的中部呈高形变的区域面积适中,端板13的形变程度由中部向外围区域合理的逐渐减小,相较于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端板13受到的压力更加均衡,电芯组件19受到的压力分布亦更加均衡。
于一实施例中,电芯组件19与固定带12之间可不设置端板13,对于该实施方式,如前述内容列举的图9至图11所展示的形变程度、压力分布及变化趋势对应为电芯组件19最外侧电芯190的形变程度、压力分布及变化趋势。即,对应图9及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电芯组件19最外侧电芯190上的压力分布较为均衡,对应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电芯组件19最外侧电芯190上的压力分布较为均衡。
端板13沿电芯190堆叠方向设置于固定带12与壳体11最外侧之间,端板13与第三表面113及第四表面114接触。
于一实施例中,端板13的材料可以为金属,例如铝,壳体11的材料可以为绝缘材质,例如绝缘塑料。端板13设置于壳体11一侧可避免固定带12加压过程中对壳体11造成损伤。
如图3所示,壳体11还包括至少两个容置槽18,至少两个容置槽18形成于第三表面113及第四表面114。于一实施例中,容置槽18分别由第三表面113及第四表面114向壳体11内部凹陷形成,端板13设置于容置槽18中。压力调节单元123设置于端板13远离壳体11一侧。
于一实施例中,容置槽18包括第一分槽181及第二分槽182,第一分槽181设置于第一子壳118,第二分槽182设置于第二子壳119。
壳体11内部设置有安装槽17,电芯组件19的至少部分设置于安装槽17中。于一实施例中,安装槽17的数量为多个,一个安装槽17对应一个电芯主体部191,电芯190可通过设置于安装槽17中的粘胶与壳体11固定。
上文中,参照附图描述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偏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各种变更和替换。

Claims (18)

1.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中的电芯包括电芯主体部及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
第一固定带,沿电芯的厚度方向,环绕包围所述电芯组件;
第二固定带,沿电芯的厚度方向,环绕包围所述电芯组件;以及
在沿所述电芯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固定带的投影位置距离所述电芯主体部第一端的距离小于或等于L/4,所述第二固定带的投影位置距离所述电芯主体部第二端的距离小于或等于L/4,所述L为所述电芯主体部的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带的投影位置距离所述电芯主体部第一端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L/25。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带的投影位置距离所述电芯主体部第二端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L/2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于所述固定带与所述电芯组件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端板,沿所述电芯的堆叠方向,所述端板设置于所述电芯组件最外侧电芯与所述固定带之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壳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凹槽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设置于所述凹槽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的数量为两条,两条所述固定带间隔设置,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子槽、第二子槽、第三子槽及第四子槽,所述第一子槽及所述第二子槽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三子槽及所述第四子槽形成于所述第二表面,一条所述固定带设置于所述第一子槽及所述第三子槽中,另一所述固定带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槽及所述第四子槽中。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端板,沿所述电芯的堆叠方向,所述端板设置于所述电芯组件最外侧电芯与所述固定带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所述端板与所述第三表面及所述第四表面接触,所述壳体还包括至少两个容置槽,至少两个所述容置槽形成于所述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所述端板设置于所述容置槽中。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一子壳及第二子壳,所述第一子壳及所述第二子壳扣合形成所述壳体,所述第一子壳设置有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子壳设置有第二表面,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五表面及第六表面,所述第一子壳与所述第二子壳的扣合面分割所述第三表面、第四表面、第五表面及第六表面,所述容置槽包括第一分槽及第二分槽,所述第一分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子壳,所述第二分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子壳。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包括至少一个压力调节单元,所述压力调节单元用于调节所述固定带挤压所述壳体的压力。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调节单元包括螺丝和螺母,所述螺丝承受的扭矩大于或等于1.5NM。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为条状,所述固定带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调节部及第二调节部,所述压力调节单元与所述第一调节部及所述第二调节部可活动的连接,所述压力调节单元通过调节所述第一调节部与所述第二调节部之间的距离调节所述固定带对所述壳体的压力。
1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对所述壳体的压力值的范围为0kgf至100kgf。
1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的横截面的面积的总和大于或等于60mm2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前盖及控制电路,所述前盖扣合于所述壳体一端,所述控制电路设置于所述端板与所述前盖之间。
1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安装槽,所述电芯组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安装槽中。
CN202021418251.9U 2020-07-17 2020-07-17 一种电池模组 Active CN2127510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18251.9U CN212751017U (zh) 2020-07-17 2020-07-17 一种电池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18251.9U CN212751017U (zh) 2020-07-17 2020-07-17 一种电池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51017U true CN212751017U (zh) 2021-03-19

Family

ID=75037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18251.9U Active CN212751017U (zh) 2020-07-17 2020-07-17 一种电池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5101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16600A (zh) * 2020-07-17 2020-11-10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16600A (zh) * 2020-07-17 2020-11-10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16600A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109962192B (zh) 电池模块
CN102447128B (zh) 二次电池
US11088388B2 (en) Clamping member and battery module using the same
KR100805152B1 (ko) 전지 모듈
JP4547886B2 (ja) 組電池
CN212751017U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104218271A (zh) 电池模块
CN210136909U (zh) 温控组件及电池包
KR20160123091A (ko) 이차 전지 팩
KR20190072289A (ko)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의 충방전용 가압 지그
CN109037527B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109830627A (zh) 一种电池模组
JP2018032581A (ja) 組電池
KR20180038181A (ko) 플렉서블 플레이트가 형성되어 있는 가압 플레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지셀 가압 장치
CN114388961A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
KR102663021B1 (ko) 배터리 팩
JPH05190162A (ja) バッテリハウジングアセンブリ
CN113497304A (zh) 电池组
CN210142671U (zh) 电池模块
CN210073966U (zh) 软包电池散热板及软包电池模组
KR102110805B1 (ko) 전지셀 정렬을 위한 가이드 블록이 형성된 고정용 지그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클램핑 장치
CN210668435U (zh) 电池及电子设备
JP2022544427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0805153B1 (ko) 전지 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