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23293U - 收发一体线圈系统及磁共振线圈组件 - Google Patents

收发一体线圈系统及磁共振线圈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23293U
CN212723293U CN202021079871.4U CN202021079871U CN212723293U CN 212723293 U CN212723293 U CN 212723293U CN 202021079871 U CN202021079871 U CN 202021079871U CN 212723293 U CN212723293 U CN 2127232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terminal
receiving
capacitor
coi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7987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建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7987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232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232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232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收发一体线圈系统及磁共振线圈组件。收发一体线圈系统包括基板、多个发射线圈和多个接收线圈。基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多个发射线圈设置于第一表面。多个发射线圈形成第一线圈阵列。多个接收线圈设置于第二表面。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相对设置。多个接收线圈形成第二线圈阵列。第一线圈阵列中发射线圈的密度小于第二线圈阵列中接收线圈的密度,且第一线圈阵列向第一表面的投影包围第二线圈阵列向第二表面的投影。相较于现有技术,收发一体线圈系统用于设置于患者的待检测部位。发射线圈与待检测部位的距离减小。电磁波传播途中的耗损量减小。收发一体线圈系统所需的发射功率较小,避免了局部发热现象。

Description

收发一体线圈系统及磁共振线圈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磁共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收发一体线圈系统及磁共振线圈组件。
背景技术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缩写为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诊断技术,其基本原理在于含单数质子的原子核(例如人体内广泛存在的氢原子核)质子有自旋运动,带正电,产生磁矩,有如一个小磁体。小磁体自旋轴的排列无一定规律。但在均匀的强磁场中,小磁体的自旋轴将按磁场磁力线的方向重新排列。在这种状态下,用特定频率的射频(Radio Frequency,RF)脉冲进行激发,作为小磁体的氢原子核吸收一定的能量而共振,即发生了磁共振现象。停止发射射频脉冲,则被激发的氢原子核把所吸收的能逐步释放出来,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MRI与X射线、CI等成像原理不同,它对人体没有损害,因此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丰富的临床诊断手段。
磁共振成像系统主要由磁体、梯度线圈、射频线圈、谱仪系统以及图像处理和显示系统五部分组成。梯度线圈的作用是修改主磁场,产生梯度磁场。其磁场强度虽只有主磁场的儿百分之一,但梯度磁场为人体磁共振信号提供了空间定位的三维编码的可能。射频线圈由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组成,发射线圈类似一个短波发射台及发射天线,用适当的射频波向人体发射脉冲进行激励,人体内氢原子核(含单数质子的原子核)相当一台收音机接收脉冲。脉冲停止发射(激励)后,人体氢原子核变成一个短波发射台,而磁共振信号接收器则成为台收音机接收磁共振信号。磁共振信号接收器的作用是由接收线圈来实现的。
现有技术中采用多通道并行发射或改变极化方式改善射频场的不均匀性,以提高检测精度。但采用多通道并行发射或改变极化方式也带来局部比吸收率增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怎样降低局部比吸收率的问题,提供一种收发一体线圈系统及磁共振线圈组件。
所述一种收发一体线圈系统包括基板、多个发射线圈和多个接收线圈。所述基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多个所述发射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多个所述发射线圈形成第一线圈阵列。多个所述接收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接收线圈与所述发射线圈相对设置。多个所述接收线圈形成第二线圈阵列,所述第一线圈阵列中所述发射线圈的密度小于所述第二线圈阵列中所述接收线圈的密度,且所述第一线圈阵列向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包围所述第二线圈阵列向所述第二表面的投影。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线圈包括第一线圈本体和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所述开关电路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线圈本体的工作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一失谐电路和第二失谐电路。所述第一失谐电路和所述第二失谐电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所述第一线圈本体围构形成线圈空间。所述收发一体线圈系统包括第二线圈阵列。所述第二线圈阵列包括多个列接收线圈组。所述列接收线圈组包括m个所述接收线圈。其中第n个所述接收线圈的所述第二失谐电路设置于第n+1个所述接收线圈的所述线圈空间内。第n个所述接收线圈的所述第一失谐电路设置于第n-1个所述接收线圈的所述线圈空间内,2≤n≤m-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发一体线圈系统还包括第一接收装置。所述列接收线圈组中的第1个所述接收线圈至第m-1个所述接收线圈的所述第一失谐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接收装置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发一体线圈系统还包括陷波器。所述陷波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接收装置与所述第一失谐电路之间的导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本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二失谐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端之间,所述第一失谐电路包括第一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二电感和第一二极管。
所述第一电感包括第一电感端和第二电感端,所述第一电感端与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包括第一电容端和第二电容端。所述第一电容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端与所述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包括第三电容端和第四电容端。所述第三电容端与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包括第三电感端和第四电感端。所述第三电感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端连接。所述第四电感端与所述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包括第一正极端和第一负极端。所述第一正极端、所述第二电感端和所述第一电容端连接。所述第一负极端、所述第四电容端和所述第三电感端连接,且所述第一负极端接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失谐电路包括第三电容、第三电感、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
所述第三电容包括第五电容端和第六电容端。所述第五电容端与所述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端与所述第四端连接。所述第三电感包括第五电感端和第六电感端。所述第五电感端与所述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包括第二正极端和第二负极端。所述第二正极端与所述第六电感端连接。所述第二负极端与所述第四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包括第三正极端和第三负极端。所述第三正极端与所述第四端连接。所述第三负极端与所述第六电感端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线圈还包括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所述第四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且所述第四电容设置于所述第一失谐电路和所述第二失谐电路之间。所述第五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所述第五电容设置于所述第一失谐电路和所述第二失谐电路之间,且与所述第四电容相对设置。
一种磁共振线圈组件。所述磁共振线圈组件包括多个发射线圈和多个接收线圈。多个所述发射线圈沿设定方向延伸形成第一线圈阵列。多个所述接收线圈沿设定方向延伸形成第二线圈阵列。所述第一线圈阵列与所述第二线圈阵列间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线圈阵列中所述发射线圈的密度小于所述第二线圈阵列中所述接收线圈的密度,且所述第一线圈阵列沿设定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线圈阵列沿设定方向的尺寸。
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接收线圈分别包括:第一线圈本体、第一失谐电路和第二失谐电路。所述第一线圈本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失谐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端之间。所述第二失谐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端之间。且其中一个所述接收线圈的所述第一失谐电路与另一个所述接收线圈的所述第二失谐电路通过感性器件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收发一体线圈系统中的所述接收线圈用于设置于患者的待检测部位,以便接收待检测部位发射的电磁波。由于所述接收线圈与所述发射线圈均设置于所述基板,在检测过程中,所述发射线圈随所述基板和所述发射线圈一同靠近患者待检测部位设置。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将所述发射线圈布设于筒体结构,远离患者的待检测部位的方案,所述发射线圈与所述待检测部位的距离减小。所述发射线圈发射的电磁波到达所述待检测部位的距离减小。电磁波传播途中的耗损量减小。故要达到同样的检测效果,所需的发射功率较小。因此,所述收发一体线圈系统将所述发射线圈和所述接收线圈整合在一起,减小了所需的发射功率,减小了所述待检测部位的电磁波的局部比吸收率,避免了所述待检测部位的局部发热现象。此外,发射线圈形成的第一线圈阵列与接收线圈形成的第二线圈阵列间隔相对设置,接收线圈在发射线圈发射射频脉冲时失谐,可减少接收线圈对于发射线圈形成发射场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收发一体线圈系统的截面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收发一体线圈系统的形状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第二线圈阵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接收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接收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A-A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A-A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部分所述第二线圈阵列细化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陷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陷波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陷波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发射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
收发一体线圈系统10
基板20
第一表面201
第二表面202
第二线圈阵列30
发射线圈300
T/R开关310
功放装置320
第二接收装置330
第二线圈阵列40
接收线圈400
列接收线圈组410
行接收线圈组420
线圈空间401
第四电容402
第五电容403
第一线圈本体50
第一部分510
第一端511
第二端512
第二部分520
第三端521
第四端522
开关电路600
第一失谐电路60
第一电感610
第一电感端611
第二电感端612
第一电容620
第一电容端621
第二电容端622
第二电容630
第三电容端631
第四电容端632
第二电感640
第三电感端641
第四电感端642
第一二极管650
第一正极端651
第一负极端652
第二失谐电路70
第三电容710
第五电容端711
第六电容端712
第三电感720
第五电感端721
第六电感端722
第二二极管730
第二正极端731
第二负极端732
第三二极管740
第三正极端741
第三负极端742
第一电感器件750
第二电感器件760
第一接收装置810
陷波器820
固定导电层821
可活动导电层822
第一外壁导电层801
第二外壁导电层802
凹槽803
线缆1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见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磁共振线圈组件截面图。所述磁共振线圈组件包括多个发射线圈300和多个接收线圈400。多个所述发射线圈300沿设定方向延伸形成第一线圈阵列30。多个所述接收线圈400沿设定方向延伸形成第二线圈阵列40。所述第一线圈阵列30与所述第二线圈阵列40间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线圈阵列30中所述发射线圈300的密度小于所述第二线圈阵列40中所述接收线圈400的密度,且所述第一线圈阵列30沿设定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线圈阵列40沿设定方向的尺寸。
本申请的所述磁共振线圈组件中所述第一线圈阵列30正常工作时所形成的发射区域大于所述第二线圈阵列40所形成的接收区域,保证成像对象不会出现截断伪影。此外,所述接收线圈400与所述发射线圈300相对设置。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将所述发射线圈300布设于筒体结构,远离患者的待检测部位的方案,所述发射线圈300与所述待检测部位的距离减小。所述发射线圈300发射的电磁波到达所述待检测部位的距离减小。电磁波传播途中的耗损量减小。故要达到同样的检测效果,所需的发射功率较小。因此,所述磁共振线圈组件减小了所需的发射功率,减小了所述待检测部位的电磁波的局部比吸收率,避免了所述待检测部位的局部发热现象。
所述第一线圈阵列30与所述第二线圈阵列40可通过设置隔离物间隔开,或者两者之间形成间隔空隙。所述第一线圈阵列30与所述第二线圈阵列40可相对固定,两者也可采用可拆卸方式组合,所述接收线圈400在所述发射线圈300发射射频脉冲时失谐,可减少所述接收线圈400对于所述发射线圈300形成发射场的影响。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所述收发一体线圈系统10。所述一种收发一体线圈系统10包括基板20、多个发射线圈300和多个接收线圈400。所述基板20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201和第二表面202。多个所述发射线圈300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201。多个所述发射线圈300形成第一线圈阵列30。多个所述接收线圈400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202。所述接收线圈400与所述发射线圈300相对设置。多个所述接收线圈400形成第二线圈阵列40,所述第一线圈阵列30中所述发射线圈300的密度小于所述第二线圈阵列40中所述接收线圈400的密度,且所述第一线圈阵列30向所述第一表面201的投影包围所述第二线圈阵列40向所述第二表面202的投影。
本申请的所述收发一体线圈系统10中的所述接收线圈400用于设置于患者的待检测部位,以便接收待检测部位发射的电磁波。由于所述接收线圈400与所述发射线圈300均设置于所述基板20,在检测过程中,所述发射线圈300随所述基板20和所述发射线圈300一同靠近患者待检测部位设置。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将所述发射线圈300布设于筒体结构,远离患者的待检测部位的方案,所述发射线圈300与所述待检测部位的距离减小。所述发射线圈300发射的电磁波到达所述待检测部位的距离减小。电磁波传播途中的耗损量减小。故要达到同样的检测效果,所需的发射功率较小。因此,所述收发一体线圈系统10将所述发射线圈300和所述接收线圈400整合在一起,减小了所需的发射功率,减小了所述待检测部位的电磁波的局部比吸收率,避免了所述待检测部位的局部发热现象。
同时,所述收发一体线圈系统10的发射功率减小,则对所述收发一体线圈系统10中元器件的耐压和功率要求降低,所述收发一体线圈系统10可以选择耐压值和额定功率值低的元器件,缩减了成本。此外,所述发射线圈300在执行射频脉冲的激发后,还可切换至接收模式,所述发射线圈300处于接收模式时获得磁共振信号与所述接收线圈400接收的磁共振信号叠加,可以提高信噪比。
所述第一线圈阵列30中所述发射线圈300的密度小于所述第二线圈阵列40中所述接收线圈400的密度,且所述第一线圈阵列30向所述第一表面201的投影包围所述第二线圈阵列40向所述第二表面202的投影。这样所述第一线圈阵列30正常工作时所形成的发射区域大于所述第二线圈阵列40所形成的接收区域,保证成像对象不会出现截断伪影。
请一并参见图2和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板20的形状包括平板结构、弧形结构、开口圆筒结构或其他结构。所述接收线圈400和所述发射线圈300设置于所述基板20。所述接收线圈400和所述发射线圈300为平板结构、弧形结构、开口圆筒结构或其他结构。
所述基板20可以为柔性结构或刚性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板20为柔性结构,便于检测时,贴敷于待检测部位,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所述第二线圈阵列40或所述发射线圈阵列为平板结构、弧形结构、开口圆筒结构或其他结构。
所述收发一体线圈系统10可以佩戴于患者的待检测部位。在佩戴时,所述接收线圈400的一侧靠近患者待检测部位设置,所述基板20形状也可以依据检测部位设计。
请一并参见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线圈400包括第一线圈本体50和开关电路600。所述开关电路600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50。所述开关电路600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线圈本体50的工作状态。所述开关电路600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线圈本体50是否与待检测部位的电磁波共振。
所述开关电路600包括谐振电路和PIN二极管、微机电系统(MEMS)开关或其他类型的开关电路。
请一并参见图5和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路600包括第一失谐电路60和第二失谐电路70。所述第一失谐电路60和所述第二失谐电路70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50。所述第一线圈本体50围构形成线圈空间401。所述第二线圈阵列40包括多个列接收线圈组410。所述列接收线圈组410包括m个所述接收线圈400。其中第n个所述接收线圈400的所述第二失谐电路70设置于第n+1个所述接收线圈400的所述线圈空间401内。第n个所述接收线圈400的所述第一失谐电路60设置于第n-1个所述接收线圈400的所述线圈空间401内,2≤n≤m-1。所述列接收线圈组410的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接收线圈400相互嵌套,可以在传输操作期间有效地实现两个所述接收线圈400的去耦。
所述第一线圈本体50、所述第一失谐电路60和所述第二失谐电路70形成闭合的回路。当所述发射线圈300向人体发射电磁波脉冲进行激励,人体内氢原子核(含单数质子的原子核)接收脉冲,同时所述接收线圈400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失谐电路60和所述第二失谐电路70,失谐电路开始工作形成高阻串联在所述接收线圈400中,抑制所述接收线圈400中感应到的电流。脉冲停止发射(激励)后,人体氢原子核发射励磁电磁波。同时所述接收线圈400过控制所述第一失谐电路60和所述第二失谐电路70,失谐电路失效,所述接收线圈400对氢原子核发射励磁电磁波产生感应电流,被所述接收线圈400接收,在输出端转换为电压信号,即为检测信号。
所述接收线圈400设置两个失谐电路,在传输操作期间有效地实现收发相邻两个线圈的去耦,能够降低所述接收线圈400对所述发射线圈300的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本体50、所述第一失谐电路60和所述第二失谐电路70形成的闭合回路的形状为圆形、方形或多边形等。
所述第一失谐电路60和所述第二失谐电路70相对设置,进一步在传输操作期间有效地实现相邻两个线圈的去耦。
所述第一失谐电路60包括巴伦电路。所述第二失谐电路70包括有源失谐电路或无源失谐电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线圈阵列40包括多个行接收线圈组420。所述行接收线圈组420的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接收线圈400相互嵌套,可以在传输操作期间有效地实现两个所述接收线圈400的去耦。
请一并参见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位于非边缘区域,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接收线圈400,其中一个所述接收线圈400的所述第一失谐电路60与另一个相邻的所述接收线圈400的所述第二失谐电路70通过感性器件连接。示例性的,其中一个所述接收线圈400的第二端512连接第一电感器件750的一端,所述第一电感器件750的另一端连接另一个所述接收线圈400的GND端。其中一个所述接收线圈400的第四端522连接所述第二电感器件760的一端,所述第二电感器件760的另一端连接另一个所述接收线圈400的B点。
所述第一电感器件750与所述第二电感器件760为射频扼流圈。所述第一电感器件750与所述第二电感器件760用于允许控制信号从B点通过所述第二电感器件760流入所述第二失谐电路70中的二极管,同时阻断二个所述接收线圈400之间的射频信号。所述第一电感器件750用于提供控制信号到地的回路。
请一并参见图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发一体线圈系统10还包括第一接收装置810。所述列接收线圈组410中的第1个所述接收线圈400至第m-1个所述接收线圈400的所述第一失谐电路60分别与所述第一接收装置810连接。
每个所述接收线圈400均与所述第一接收装置810连接。所述第一接收装置810用于输出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二线圈阵列40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接收线圈400工作。所述第一接收装置810还用于采集工作的所述接收线圈400的电压信号。
所述第二线圈阵列40中的所述接收线圈400可以全部工作,也可以依据检测部位选择性的工作。所述第一接收装置810通过所述开关电路600实现了工作区域的选择作用。
所述第一接收装置810包括前放电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收装置810独立设置于所述第二线圈阵列40和所述发射线圈300的外部,降低了所述发射线圈300对所述第一接收装置810的损坏,同时减小所述第一接收装置810对所述发射线圈300的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发一体线圈系统10还包括陷波器820。所述陷波器820设置于所述第一接收装置810与所述第一失谐电路60之间的导线。通过设置所述陷波器820可抑制线缆上的共模信号和抑制产生大电流对病人的灼烧。
请参见图9、图10和图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陷波器820包括固定导电层821和可活动导电层822。所述固定导电层821包括配合的第一外壁导电层801和第二外壁导电层802。所述第一外壁导电层801和所述第二外壁导电层802上分别设置贯通的凹槽803。该两外壁导电层的凹槽形成贯通的穿孔,线缆可通过该穿孔。所述可活动导电层822套设在所述固定导电层821的外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壁导电层801和/或所述第二外壁导电层802为中间断开,两侧覆盖相对应的金属化涂层,可活动导电层为圆筒状导电层,可活动导电层的部分包绕所述第一外壁导电层801和/或所述第二外壁导电层802的中间断开区域。根据公式C=εS/4πd,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沿着所述第一外壁导电层801和/或第二外壁导电层802的长度方向滑动可活动导电层。使所述可活动导电层822与所述固定导电层821相对应金属化涂层的重叠面积可以实现可调,来改变参数S,实现电容大小可调;d为上层PCB板板厚。
所述可活动导电层822会通过介电常数较好的薄壁材料实现所述第一外壁导电层801和/或所述第二外壁导电层802的绝缘,从而使d保持最小。这样就实现良好的电容可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收装置810与所述接收线圈400之间通过同轴导线连接。所述陷波器820设置于所述接收线圈400之外的同轴导线上。所述第一接收装置810的个数、所述同轴导线的个数和所述陷波器820的个数均可以依据具体需求设计。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本体50包括第一部分510和第二部分520。所述第一部分510包括第一端511和第二端512。所述第二部分520包括第三端521和第四端522。所述第二失谐电路70连接于所述第二端512和所述第四端522之间,所述第一失谐电路60包括第一电感610、第一电容620、第二电容630、第二电感640和第一二极管650。
所述第一电感610包括第一电感端611和第二电感端612,所述第一电感端611与所述第一端511连接。所述第一电容620包括第一电容端621和第二电容端622。所述第一电容端621与所述第二电感端612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端622与所述第三端521连接。所述第二电容630包括第三电容端631和第四电容端632。所述第三电容端631与所述第一端511连接。所述第二电感640包括第三电感端641和第四电感端642。所述第三电感端641与所述第四电容端632连接。所述第四电感端642与所述第三端521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650包括第一正极端651和第一负极端652。所述第一正极端651、所述第二电感端612和所述第一电容端621连接。所述第一负极端652、所述第四电容端632和所述第三电感端641连接,且所述第一负极端652接地。
所述第一失谐电路60在B点与所述第一接收装置810连接。
所述第一失谐电路60为平衡到非平衡转换电路。所述第一失谐电路60的作用为:使所述接收线圈400输出的阻抗匹配至共振所需的阻抗,一般为50ohm;抑制输出线上的共模干扰;当给B点电信号,使所述第一失谐电路60导通时,可以形成两个并联谐振高阻电路。且高阻电路串联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50,提高了信号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n个所述接收线圈400的所述第二失谐电路70和第n+1个所述接收线圈400的所述第一失谐电路60设置于同一个PCB板。第n个所述接收线圈400的所述第一失谐电路60和第n-1个所述接收线圈400的所述第二失谐电路70设置于同一个PCB板。当发射线圈工作时,所述第一失谐电路60通电,同时邻近的所述第二失谐电路70也会导通,减小了共振干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失谐电路70包括第三电容710、第三电感720、第二二极管730和第三二极管740。
所述第三电容710包括第五电容端711和第六电容端712。所述第五电容端711与所述第二端512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端712与所述第四端522连接。所述第三电感720包括第五电感端721和第六电感端722。所述第五电感端721与所述第二端512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730包括第二正极端731和第二负极端732。所述第二正极端731与所述第六电感端722连接。所述第二负极端732与所述第四端522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740包括第三正极端741和第三负极端742。所述第三正极端741与所述第四端522连接。所述第三负极端742与所述第六电感端722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线圈400还包括第四电容402和第五电容403。所述第四电容402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50,且所述第四电容402设置于所述第一失谐电路60和所述第二失谐电路70之间,所述第一失谐电路60和所述第二失谐电路70之间的连线为铜皮。所述第五电容403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50。所述第五电容403设置于所述第一失谐电路60和所述第二失谐电路70之间,所述第四电容402和所述第五电容403与相连的铜皮一起谐振。所述第四电容402和第五电容403可以依据应用需求在所述第一失谐电路60和所述第二失谐电路70之间灵活放置。
第二线圈阵列所述接收线圈400相邻边嵌套设计,能够在传输操作期间有效地实现相邻两个线圈的去耦,减小对所述发射线圈300的影响。
请一并参见图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射线圈300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发射线圈300行阵列排布。相邻的两个发射线圈300部分交叠,在传输操作期间有效地实现相邻两个线圈的去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发一体线圈系统10还包括T/R开关310、功放装置320和第二接收装置330。所述T/R开关310设置于所述发射线圈300。所述功放装置320与所述T/R开关310连接。所述第二接收装置330与所述T/R开关310连接。
所述收发一体线圈系统10通过T/R开关310实现收发一体切换。当所述T/R开关310控制所述功放装置320与所述发射线圈300导通时,所述发射线圈300发射电磁波。当所述T/R开关310控制所述第二接收装置330与所述发射线圈300导通时,所述第二接收装置330接收所述发射线圈300中感应的电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发一体线圈系统10还包括数据处理装置。所述数据处理装置与所述第一接收装置810和所述第二接收装置330连接。所述数据处理装置对所述第一接收装置810接收的信号和所述第二接收装置330接收的信号进行综合处理,进一步提高了信噪比。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收发一体线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多个发射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且多个所述发射线圈形成第一线圈阵列;
多个接收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接收线圈与所述发射线圈相对设置,且多个所述接收线圈形成第二线圈阵列,所述第一线圈阵列中所述发射线圈的密度小于所述第二线圈阵列中所述接收线圈的密度,且所述第一线圈阵列向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包围所述第二线圈阵列向所述第二表面的投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发一体线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包括:
第一线圈本体;
开关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所述开关电路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线圈本体的工作状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发一体线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一失谐电路和第二失谐电路,所述第一失谐电路和所述第二失谐电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所述第一线圈本体围构形成线圈空间,所述第二线圈阵列包括多个列接收线圈组,所述列接收线圈组包括:
m个所述接收线圈,其中第n个所述接收线圈的所述第二失谐电路设置于第n+1个所述接收线圈的所述线圈空间内,第n个所述接收线圈的所述第一失谐电路设置于第n-1个所述接收线圈的所述线圈空间内,2≤n≤m-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发一体线圈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接收装置,所述列接收线圈组中的第1个所述接收线圈至第m-1个所述接收线圈的所述第一失谐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接收装置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收发一体线圈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陷波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接收装置与所述第一失谐电路之间的导线。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发一体线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二失谐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端之间,所述第一失谐电路包括:
第一电感,包括第一电感端和第二电感端,所述第一电感端与所述第一端连接;
第一电容,包括第一电容端和第二电容端,所述第一电容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端与所述第三端连接;
第二电容,包括第三电容端和第四电容端,所述第三电容端与所述第一端连接;
第二电感,包括第三电感端和第四电感端,所述第三电感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端连接,所述第四电感端与所述第三端连接;
第一二极管,包括第一正极端和第一负极端,所述第一正极端、所述第二电感端和所述第一电容端连接,所述第一负极端、所述第四电容端和所述第三电感端连接,且所述第一负极端接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收发一体线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失谐电路包括:
第三电容,包括第五电容端和第六电容端,所述第五电容端与所述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端与所述第四端连接;
第三电感,包括第五电感端和第六电感端,所述第五电感端与所述第二端连接;
第二二极管,包括第二正极端和第二负极端,所述第二正极端与所述第六电感端连接,所述第二负极端与所述第四端连接;
第三二极管,包括第三正极端和第三负极端,所述第三正极端与所述第四端连接,所述第三负极端与所述第六电感端连接。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发一体线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还包括:
第四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且所述第四电容设置于所述第一失谐电路和所述第二失谐电路之间;
第五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所述第五电容设置于所述第一失谐电路和所述第二失谐电路之间,且与所述第四电容相对设置。
9.一种磁共振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发射线圈,沿设定方向延伸形成第一线圈阵列;
多个接收线圈,沿设定方向延伸形成第二线圈阵列,所述第一线圈阵列与所述第二线圈阵列间隔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线圈阵列中发射线圈的密度小于所述第二线圈阵列中接收线圈的密度,且所述第一线圈阵列沿设定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线圈阵列沿设定方向的尺寸。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磁共振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接收线圈分别包括:
第一线圈本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
第一失谐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端之间;
第二失谐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端之间;
且其中一个所述接收线圈的所述第一失谐电路与另一个所述接收线圈的所述第二失谐电路通过感性器件连接。
CN202021079871.4U 2020-06-12 2020-06-12 收发一体线圈系统及磁共振线圈组件 Active CN2127232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79871.4U CN212723293U (zh) 2020-06-12 2020-06-12 收发一体线圈系统及磁共振线圈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79871.4U CN212723293U (zh) 2020-06-12 2020-06-12 收发一体线圈系统及磁共振线圈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23293U true CN212723293U (zh) 2021-03-16

Family

ID=74950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79871.4U Active CN212723293U (zh) 2020-06-12 2020-06-12 收发一体线圈系统及磁共振线圈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232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42222B2 (en) Phased array knee coil
US8380266B2 (en) Coil element decoupling for MRI
US8742759B2 (en) High-frequency coil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evice
US6943551B2 (en) Magnetic resonance antenna
CN104067136B (zh) 用于mr图像生成的多谐振t/r天线
CN106932743B (zh) 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射频线圈单元和射频线圈
US4649348A (en) Radio frequency coils fo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ystems
JP5179019B2 (ja) コイル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核磁気共鳴撮像装置
US7589530B2 (en) Coil device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7248051B2 (en) Receiver coil array for 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ystem
WO2011122084A1 (ja) Rfコイル及び磁気共鳴撮像装置
CN104698411B (zh) 用于开放式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多通道射频线圈
CN209746108U (zh) 用于磁共振断层成像设备的局部线圈
CN101856229B (zh) 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的射频线圈装置
US20140049259A1 (en) Resonant magnetic ring antenna
CN113671429A (zh) 多核射频接收线圈结构、多核射频接收装置及设备
CN212723293U (zh) 收发一体线圈系统及磁共振线圈组件
CN1910467B (zh) 用于开放式mri系统的平面rf共振器
US20060238197A1 (en) Magnetic resonance system with suppression of capacitive coupling between an rf source and the subject
CN110869789B (zh) 用于针对tx模式和rx模式对rf天线设备的场均化的无源rf匀场共振器
RU183997U1 (ru) Радиочастотная катушка магнитно-резонансного томографа
US20140191758A1 (en) Transmit Antenna Selector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ystem
JP2010125050A (ja) 高周波コイルユニット
CN216449718U (zh) 多核射频接收线圈结构、接收装置及磁共振成像设备
WO2011003105A2 (en) Millipede surface coi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