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15398U - 一种新型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15398U
CN212715398U CN202021265566.4U CN202021265566U CN212715398U CN 212715398 U CN212715398 U CN 212715398U CN 202021265566 U CN202021265566 U CN 202021265566U CN 212715398 U CN212715398 U CN 2127153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water
vertical plate
expansion joint
uppe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6556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Vanke Enterpri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Vanke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Vanke Enterpri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Vanke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6556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153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153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153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包括呈“U”形的第一结构板、呈“Z”形的第二结构板、填充于第二结构板与第一结构板连接处的缓冲止水单元、设置于第一结构板的底部并贯穿第一结构板的至少一个排水单元以及设置于第一结构板与第二结构板连接处的避水板。其优点在于,用“U”形的第一结构板与“Z”形的第二结构板形成的复合结构板,形成液体疏导通道,避免液体向伸缩缝渗漏,不易出现材料失效等问题;与传统的封堵式防渗漏方法相比,复合结构板的防渗漏效果更持久,不易出现因防渗漏材料失效造成的液体渗透至上盖板下方的空间内等情况,减少防渗漏材料的更换次数,极大地降低了后期维护难度,减少维护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TOD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
背景技术
在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项目中,通常会利用地铁上方空间作为规划建设基地,即地铁上盖板空间。与传统项目中以土地地面为基地相比,TOD项目以地铁建筑的屋面作为基地进行建设。
地铁建筑及其地铁上盖板通常采用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大部分的地铁上盖板均为混凝土框架体系。由于混凝土材料本身存在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热胀冷缩,为了避免混凝土裂缝,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需要在地铁上盖板设置伸缩缝。
为保证地铁的运行安全,依据《上海市轨道交通上盖建筑设计标准》的规定,地铁站、轨行区原则上均不允许设置变形缝和伸缩缝。由于混凝土材料必须设缝,但是地铁上盖板的伸缩缝设置,往往需要结合下部的地铁车场的布置,而非依据最合理的伸缩缝布置原则来布置。因此,地铁上盖板存在比常规建筑伸缩缝更大的伸缩形变可能。
目前国内和上海本地真正意义上的地铁上盖项目极少,并未形成成体系的设缝处理办法。因为考虑到上盖板的上部通常会走车,所以已有的项目通常会选用国标图集中停车屋面变形缝做法来处理地铁上盖板的设缝。以国标图集14J936 《变形缝建筑构造》A系列停车屋面变形缝为例,常规的构造通常只是考虑对设缝的材料封堵,从面层至底层的结构通常为:金属盖板+2层止水带+保温材料封堵+阻火带+排水沟。在国标图集中,如图1所示,真正起到防水作用的构造实际为:金属盖板、2层止水带和下挂的排水沟。
现有的这种防渗漏设计思路采用的是材料封堵这一设计思路。然而,这种设计思路需要依赖节点材料本身的安装质量、耐候耐久性等,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此外,这种封堵方法具有以下缺陷:
上盖板与面层连接往往为双侧打胶,因为上盖板的上部连接的空间类型较多,交接部位、经常走车的路面等部位,胶条极易老化脱落;
如果出现挤压形变,上盖板通常会被破坏;然而,上盖板的上部空间和面层处理方式不同,裸露在外的上盖板如有破坏,发现和更换都较为容易;但如果存在上盖板的上部被面层覆盖,则无法察觉和检修;
与上盖板连接的止水带,会随着上盖板的破坏而被破坏;
二层止水带也存在破坏和渗漏风险,由于存在上盖板上的二次施工,难以避免止水带在施工过程中被破坏;此外,由于设缝处过多,存在渗漏隐患;
对于下挂式金属排水沟,易出现排水管截断或不连续等问题。
因此,亟需一种解决地铁上盖板伸缩缝渗漏问题的渗漏结构,提高耐候性、快速排水、便于后期维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包括:
第一结构板,所述第一结构板设置于所述伸缩缝的一侧,所述第一结构板呈“U”形,所述第一结构板包括:
第一横板;
第一竖板,所述第一竖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横板的第一端连接;
第二竖板,所述第二竖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横板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竖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竖板的高度;
第二结构板,所述第二结构板设置于所述伸缩缝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结构板与所述第一结构板形成复合结构板,所述第二结构板呈“Z”形,所述第二结构板包括:
第二横板,所述第二横板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竖板的第一端的上部;
第三竖板,所述第三竖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板的第二端连接;
第四竖板,所述第四竖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横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竖板的第一端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竖板的第一端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缓冲止水单元,所述缓冲止水单元填充于所述第二横板与所述第二竖板之间的缓冲空间;
至少一个排水单元,至少一个所述排水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结构板的底部,并贯穿所述第一横板设置。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防水层,所述防水层覆盖所述复合结构板的外表面。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避水板,所述避水板至少与所述第四竖板、第二竖板连接,以封盖所述第二横板与所述第二竖板之间的缓冲空间。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避水板包括:
第一避水子板,所述第一避水子板设置于所述第四竖板的第一端的上部;
第二避水子板,所述第二避水子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避水子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避水子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竖板的靠近所述第一竖板的一侧,并封盖所述第二横板与所述第二竖板之间的缓冲空间。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避水子板向所述第二竖板倾斜。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避水板还包括:
第三避水子板,所述第三避水子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避水子板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避水子板向所述第二竖板倾斜。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盖板,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结构板的上部,所述盖板的第一端的端面至少与所述第一竖板的远离所述第二竖板的侧面处于同一垂直面,所述盖板的第二端的端面至少与所述第四竖板的靠近所述第三竖板的侧面处于同一垂直面。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板的纵截面呈“凹”形。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检修口,所述检修口设置于所述第一竖板的远离所述第二竖板的一侧,并与所述排水单元对应。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止水单元的截面呈环形。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竖板与所述第二竖板之间的水平距离至少为200mm,且大于等于所述伸缩缝的宽度;
所述第二横板的厚度至少为200mm。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利用“U”形的第一结构板与“Z”形的第二结构板形成的复合结构板,形成液体疏导通道,避免液体向伸缩缝渗漏,不易出现材料失效等问题;与传统的封堵式防渗漏方法相比,复合结构板的防渗漏效果更持久,不易出现因防渗漏材料失效造成的液体渗透至上盖板下方的空间内等情况,减少防渗漏材料的更换次数,极大地降低了后期维护难度,减少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伸缩缝结构。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渗漏结构的示意图(不含防水层和避水板)。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渗漏结构的示意图(不含排水单元和检修口)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渗漏结构的纵截面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渗漏结构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结构板的纵截面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结构板的纵截面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缓冲止水单元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竖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横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竖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竖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避水板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纵截面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避水板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纵截面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避水板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纵截面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
在图1中:上盖板A、伸缩缝B、覆土层C、垫层D、面层E、防水层F、止水带G、金属盖板H、下挂式金属排水沟I;
在图2~图15中:上盖板100、伸缩缝200、第一结构板300、第二结构板 400、缓冲止水单元500、排水单元600、防水层700、避水板800、盖板900、检修口1000、覆土层1100、地面面层1200、垫层1300;
第一横板301、第一竖板302、第二竖板303;
第二横板401、第三竖板402、第四竖板403;
第一避水子板801、第二避水子板802、第三避水子板8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2~4所示,一种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包括第一结构板300、第二结构板400、缓冲止水单元500、至少一个排水单元600和避水板800,第一结构板300和第二结构板400分别与上盖板100固定连接,并位于伸缩缝200的两侧,缓冲止水单元500设置在第一结构板300与第二结构板400的连接处,至少一个排水单元600设置于第一结构板 300的内部,避水板800设置在第一结构板300与第二结构板400的连接处。
如图6所示,第一结构板300包括第一横板301、第一竖板302和第二竖板 303。第一横板301的第一端与第一竖板302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第一横板301 的第二端与第二竖板303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即第一横板301、第一竖板302、第二竖板303形成一个“U”形结构,且第一横板301与第一竖板302的连接处与上盖板100固定连接。
其中,第一竖板302的高度大于第二竖板303的高度,且第一竖板302与第二竖板303之间的水平距离至少为200mm,且大于等于伸缩缝200的宽度,形成具有一定容积的疏排水腔,用于在极端情况下,容纳一定量的液体(如雨水),避免排水腔内的液位快速提高。
其中,第一结构板300的厚度为150mm~300mm,优选的厚度为 195mm~215mm,更优选的厚度为200mm。
一般地,第一结构板300为一体式结构板。
如图7所示,第二结构板400包括第二横板401、第三竖板402和第四竖板 403。第二横板401的第一端与第四竖板403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第二横板401 的第二端与第三竖板40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即第二横板401、第三竖板402、第四竖板403形状一个“Z”形结构,且第三竖板402的第二端与上盖板100固定连接。
其中,第二横板401的厚度(即在纵截面上的垂直距离)需要满足结构设计要求,具有一定的载重抗压能力,可以满足消防车、施工中车的行车要求。一般地,第二横板401的厚度至少为200mm~350mm,优选的厚度为300mm。
同样地,第四竖板403的宽度(即在纵截面上的水平距离)也需要满足结构设计要求,具有一定的载重抗压能力。一般地,第四竖板403的厚度(宽度)至少为200mm。
一般地,第二结构板400为一体式结构板
如图2、图4所示,第二结构板400的第二横板401的第一端位于第一结构板300的第二竖板303的上部,并且第二横板401的第一端的端面与第二竖板 303的靠近第一竖板302的端面处于同一垂直面、第四竖板403的靠近第一竖板 302的端面与第二竖板303的靠近第一竖板302的端面处于同一垂直面,第四竖板403的第一端的端面与第一竖板302的第一端的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以使第一结构板300与第二结构板400形成复合结构板,对伸缩缝200起到防渗漏保护作用。
缓冲止水单元500填充于第二横板401与第二竖板303之间的缓冲空间,用于防止液体从缓冲空间进入到伸缩缝200。
其中,缓冲空间的高度为40mm~60mm,优选的的高度为45mm~55mm。
一般而言,由于第一结构板300与第二结构板400形成的复合结构板具有特殊结构,使得液体仅能进入第一竖板302与第二竖板303之间的疏排水腔。在极端情况下,液体在疏排水腔内迅速积聚,液位不断上涨,有较小的可能液位高于第二竖板303的上端面。由于缓冲止水单元500的存在,液体无法通过缓冲空间进入到伸缩缝200,避免伸缩缝200出现液体渗透。
如图8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缓冲止水单元500呈环形的中空结构,如O 形空心橡胶条,具有一定的缓冲变形能力。
其中,缓冲止水单元500的轴向可以沿着第二竖板303的长度方向设置,也可以沿着第二竖板303的宽度方向设置。具体地,在装配过程中,将每一缓冲止水单元500压扁后塞入第二横板401与第二竖板303之间,然后在弹性力的作用下,缓冲止水单元500紧密贴合第二横板401的下表面和第二竖板303的上表面,起到阻液作用;即使在极端情况下,即疏排水腔的内部的液位高于第二竖板303 的第一端的上端面的情况下,防止液体进入缓冲空间。
排水单元600设置于第一结构板300的内部的底部,并贯穿第一横板301设置。排水单元600与上盖板100下方的排水设施连通,使进入到第一结构板300 内的液体通过排水单元600进入排水设施,避免液体在第一结构板300内积聚。
其中,排水单元600包括排水斗和排水管,排水斗设置在第一横板301的内部,或者设置在第一横板301的上方,排水管的两端分别与排水管、排水设施连接。
此外,在第一结构板300的内部,按一定距离设置若干排水单元600,用于提高排水速率,减少液体在疏排水腔内停留时间,避免液体在疏排水腔内积聚。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防水效果,如图3、图4所示,防渗漏结构还包括防水层700,防水层700覆盖上盖板100的上表面以及复合结构板的外表面设置。
具体地,防水层700覆盖第一横板301的上表面、第一竖板302的上表面、第一竖板302的远离第二竖板303的侧表面、第一竖板302靠近第二竖板303的侧表面、第二竖板303的上表面、第二竖板303的靠近第一竖板302的侧表面、第二横板401的上表面、第三竖板402的远离第四竖板403的侧表面、第四竖板 403的上表面、第四竖板403的靠近第三竖板402的侧表面以及第四竖板403远离第三竖板402的侧表面。
其中,防水层700的厚度为1mm~5mm,优选的厚度为2mm~4mm。一般来说,防水层700为4mm。
利用防水层700的设置,阻隔了液体直接接触第一结构板300与第二结构板 400的概率,进一步地避免液体渗透入伸缩缝200。
如图9~12所示,防水层700和避水板800的设置方式如下:
如图9所示,在第三竖板403的第一端的端面,由上至下依次为避水板800、防水层700和第三竖板403;
如图10所示,在第二横板401的第一端的端面,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二横板 401、防水层700和避水板800;
如图11所示,在第二竖板303的第一端的端面,由上至下依次为防水层700 和第二竖板303,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二竖板303、防水层700和避水板800;
如图12所示,在第二竖板303的靠近第一竖板302的侧表面,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二竖板303、防水层700和避水板800。
如图13所示,避水板800包括第一避水板801和第二避水板802,第一避水板801设置于第二竖板303的第一端的上部(即顶部),第二避水板802的第一端与第一避水板80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且第二避水板802设置在第二竖板 303靠近第一竖板301的一侧。此外,第二避水板802的第二端的底面与缓冲空间的下表面至少位于同一水平面,或者第二避水板802的第二端的底面位于缓冲空间的下表面的下方。
在液体由第一结构板300的上方向下流动时,液体沿着避水板800向下流动,避免液体由第二竖板303的第一端的上部向下流动时进入缓冲空间。
在避水板800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避水板801与第二避水板802之间的夹角α为直角,即第一避水板801贴合第四竖板403的第一端的端面,第二避水板802依次贴合第四竖板403的靠近第一竖板302的一侧的端面、第二横板 401的第一端的端面、第二竖板303的靠近第一竖板302的一侧的端面。
在避水板800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第一避水板801与第二避水板802之间的夹角α为锐角,如5°~25°。具体地,第一避水板801贴合第四竖板403的第一端的端面,第二避水板802斜向下设置,即第二避水板802向第二竖板303弯折并与第二竖板303接触或贴合。
在避水板800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避水板800还包括第三避水板803,第三避水板803的第一端与第二避水板802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第二避水板802与第三避水板803之间的夹角β为钝角,如105°~125°。具体地,第三避水板803斜向下设置,即第三避水板803向第二竖板303弯折并与第二竖板 303接触或贴合。
在避水板800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利用弯折的第二避水板802、第三避水板803,使避水板800以抵住的方式与第二竖板303贴合,防止液体从上向下流动至缓冲空间,以及防止液体从下向上渗入至缓冲空间,极大地提高了防渗漏效果。
在暴雨天,若在瞬间降雨量突然变大的情况下,第一结构板300的疏排水腔的内部的积水无法立刻排出,则利用避水板800可以避免液体溅入第二横板401 与第二竖板303之间的缓冲空间;同时,避水板800也避免液体从第四竖板403 的上端向下流到缓冲空间。
为了减少液体直接进入第一结构板300的疏排水腔,防渗漏结构还包括盖板 900。
盖板900设置于第一结构板300的上方,其作用是让液体首先渗透入第一结构板300、第二结构板400两侧的覆土层1100,从而减少渗透入疏排水腔的液体的体积。
具体地,盖板900的第一端的端面至少与第一竖板302的远离第二竖板303 的一侧的端面处于同一垂直面,盖板900的第二端的端面至少与第四竖板403的靠近第三竖板402的一侧的端面处于同一垂直面。
盖板900的纵截面呈“凹”形。具体地,盖板900包括两个竖板和一个横板,其中,横板的纵截面可以是矩形、弧形、角形中的任意一种。
其中,盖板900为金属盖板,其能够根据使用需要对厚度、形状进行定制。
其中,盖板900的厚度为2mm~5mm,优选的厚度为2mm。
在盖板900的凹口内,可以填充与相邻空间相同的面层材料,如石材、面砖、混凝土、沥青等,从而确保与周边环境的观感一致。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对排水单元600进行检修,防渗漏结构还包括检修口 1000。
检修口1000设置于排水单元600的一侧。具体地,在排水单元600位置,第一竖板302向远离第二竖板303的方向凸起,即在俯视视角观察,在排水单元 600位置,第一竖板302呈“凸”形。
其中,对于检修口1000的横截面而言,其规格(长*宽)可以是 400mm*400mm,用于容纳清洁机器人;其规格也可以是600mm*600mm,用于容纳清洁工人。
一般地,检修口1000的规格为600mm*600mm。
因此,对于第一结构板300来说,在未设置排水单元600的位置,第一竖板 302与第二竖板303之间的水平距离至少为200mm;在设置排水单元600的位置,即检修口1000的位置,第一竖板302与第二竖板303之间的水平距离至少为 400mm,用于容纳清洁机器人(如400mm~500mm)或容纳清洁工人(至少为 600mm)。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法如下:如图4所示,在施工过程中,将第一结构板 300、第二结构板400分别与上盖板100进行固定连接(可以是一体浇筑),使第一结构板300、第二结构板400分列于伸缩缝200的两侧;将第一结构板300 与第二结构板400进行装配,即第二横板401的第一端位于第二竖板303的第一端的上部,以形成复合结构板;在第二横板401的第一端的下部放置缓冲止水单元500,以填充第二横板401与第二竖板303之间的缓冲空间;将排水单元600 安装于第一结构板300的内部;在上盖板100的上表面和复合结构板的外表面铺设防水层700;将避水板800设置于第二竖板303,以封盖缓冲空间;将盖板900 放置于第一结构板300的上部;在地面面层1200(或位于地面面层1200的下方的垫层1300)与上盖板100、第一结构板300、第二结构板200之间的空隙内填充覆土层1100即可完成施工过程。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利用第一结构板300与第二结构板400形成的复合结构板,在对伸缩缝200防护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疏排水腔,极大地减少了液体(雨水)渗透入伸缩缝200的概率,并利用疏导的方式将液体从上盖板100的上部排到上盖板100的下部,解决了传统防渗漏结构仅能通过封堵的方式进行防渗漏导致各种问题。
此外,与传统的防渗漏结构相比,本申请的防渗漏结构容易检修和维护,如移除盖板900后,即可对避水板800进行更换;检修人员进入检修口1000后,即可对疏排水腔的排水单元600进行清理,或者移除避水板800后,对缓冲止水单元500进行更换。
对于实际使用情况,分别如下:
在下雨天,在盖板900的作用下,雨水向盖板900的两侧向下渗入伸缩缝 200上方的覆土层1100,少量雨水会渗入到盖板900的下方;在避水板800的作用下,雨水进入第一结构板300的疏排水腔并通过排水单元600排出至上盖板 100的下方的排水设施;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渗入第一结构板300的疏排水腔的雨水较多,雨水在疏排水腔内发生飞溅或滴溅,利用避水板800防止飞溅的雨水进入第二竖板303与第二横板401之间;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渗入第一结构板300的疏排水腔的雨水极多,且疏排水腔内的液位高于第二竖板303的第一端的上端面,此时,避水板800阻挡雨水涌入缓冲空间,且缓冲止水单元500阻止雨水进入缓冲空间。
对于维护检修情况:
在建筑材料受热膨胀的情况下,会出现挤压形变,可以通过盖板900与地面面层1200的挤压形变情况判断挤压形变的程度;在挤压形变过大的情况下,盖板900拱起,此时需要检修或更换避水板800;在更换避水板800的同时,需要检查缓冲止水单元500是否存在向疏排水腔脱出情况;若挤压形变程度超过伸缩缝宽度计算值的1/2或超过缓冲止水单元500的周长时,缓冲止水单元500有可能向疏排水腔移动,将缓冲止水单元500塞回即可;
在建筑材料受冷收缩的情况下,会出现拉伸形变,可以通过盖板900与地面面层1200的之间的空隙判断拉伸形变的程度;在拉伸形变过大的情况下,盖板 900与地面面层1200之间的空隙的宽度大于预留空隙的宽度至少一倍时,此时需要检修或更换避水板800;在更换避水板800的同时,需要检查缓冲止水单元 500是否存在向伸缩缝200脱出情况;若挤压形变程度超过伸缩缝宽度计算值的 1/2或超过缓冲止水单元500的周长时,无论是否探测到缓冲止水单元500存在,都应向第二竖板303与第二横板之间塞入一个新的缓冲止水单元500,用于防止局部封堵不密实的情况发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新型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结构板,所述第一结构板设置于伸缩缝的一侧,所述第一结构板呈“U”形,所述第一结构板包括:
第一横板;
第一竖板,所述第一竖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横板的第一端连接;
第二竖板,所述第二竖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横板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竖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竖板的高度;
第二结构板,所述第二结构板设置于所述伸缩缝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结构板与所述第一结构板形成复合结构板,所述第二结构板呈“Z”形,所述第二结构板包括:
第二横板,所述第二横板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竖板的第一端的上部;
第三竖板,所述第三竖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板的第二端连接;
第四竖板,所述第四竖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横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竖板的第一端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竖板的第一端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缓冲止水单元,所述缓冲止水单元填充于所述第二横板与所述第二竖板之间的缓冲空间;
至少一个排水单元,至少一个所述排水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结构板的底部,并贯穿所述第一横板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防水层,所述防水层覆盖所述复合结构板的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避水板,所述避水板至少与所述第四竖板、第二竖板连接,以封盖所述第二横板与所述第二竖板之间的缓冲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避水板包括:
第一避水子板,所述第一避水子板设置于所述第四竖板的第一端的上部;
第二避水子板,所述第二避水子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避水子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避水子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竖板的靠近所述第一竖板的一侧,并封盖所述第二横板与所述第二竖板之间的缓冲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避水子板向所述第二竖板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避水板还包括:
第三避水子板,所述第三避水子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避水子板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避水子板向所述第二竖板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盖板,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结构板的上部,所述盖板的第一端的端面至少与所述第一竖板的远离所述第二竖板的侧面处于同一垂直面,所述盖板的第二端的端面至少与所述第四竖板的靠近所述第三竖板的侧面处于同一垂直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检修口,所述检修口设置于所述第一竖板的远离所述第二竖板的一侧,并与所述排水单元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止水单元的截面呈环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板与所述第二竖板之间的水平距离至少为200mm,且大于等于所述伸缩缝的宽度;
所述第二横板的厚度至少为200mm。
CN202021265566.4U 2020-07-01 2020-07-01 一种新型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 Active CN2127153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65566.4U CN212715398U (zh) 2020-07-01 2020-07-01 一种新型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65566.4U CN212715398U (zh) 2020-07-01 2020-07-01 一种新型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15398U true CN212715398U (zh) 2021-03-16

Family

ID=74965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65566.4U Active CN212715398U (zh) 2020-07-01 2020-07-01 一种新型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153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38801B2 (en) Support structures on roofs
CN100570098C (zh) 一种保温防水屋面引气排水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A2737345A1 (en) Support structures on roofs
CN211850072U (zh) 一种抗震室内地面伸缩缝结构
WO2007119986A1 (en) Double floor type inducing waterproof structure and green roof structure using the same
KR101966036B1 (ko) 옥상 스틸 방수공법 및 그 방수공법에 의해 시공된 옥상 스틸 방수구조
CN111173150A (zh) 一种建筑变形缝的防水连接结构
CN112411770A (zh) 一种建筑工程防水排水施工方法
CN212715398U (zh) 一种新型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
CN111663667B (zh) 一种tod上盖板伸缩缝的防渗漏结构
CN211312159U (zh) 防漏水栈桥
CN212926518U (zh) 一种建筑室外露台变形缝处防漏水构造
CN212052176U (zh) 一种新型塑胶跑道
CN215565997U (zh) 铁路隧道预制装配式拱墙结构
CN114961125A (zh) 屋面系统的施工方法
CN206428874U (zh) 屋顶变形缝处的防水结构及建筑物
KR100441965B1 (ko) 조립식 지붕 방수 시스템
GB2456041A (en) Modular bund with tiled floor
CN214219240U (zh) 一种可拆卸室外架空广场结构
CN211080612U (zh) 一种变形缝结构
CN210238575U (zh) 一种提高耐久性的叠合管廊
CN206784755U (zh) 一种屋面防水隔热结构
CN215670174U (zh) 一种双沟密排覆板伸缩缝构造
CN217782414U (zh) 一种屋面变形缝防水结构
CN110670740A (zh) 一种变形缝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