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96076U - 一种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96076U
CN212696076U CN202021575947.2U CN202021575947U CN212696076U CN 212696076 U CN212696076 U CN 212696076U CN 202021575947 U CN202021575947 U CN 202021575947U CN 212696076 U CN212696076 U CN 2126960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era
housing
damping
guide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7594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大福
金祖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7594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960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960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960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机壳及摄像头组件,摄像头组件滑动连接于机壳,摄像头组件可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一开口滑动至位于机壳的内部及沿第一开口滑动至位于机壳的外部的状态之间转换,其中,摄像头组件滑动至位于机壳的内部时,摄像头组件至少部分露出于第二开口。当需要使用拍摄功能时,由于摄像头组件至少部分露出于第二开口,用户可通过第二开口手动给摄像头组件施加外力,以推动摄像头组件滑动至机壳的外部进行拍摄;当结束拍摄功能时,由于摄像头组件位于机壳的外部,用户可手动给摄像头组件施加外力,以推动摄像头组件滑动回机壳的内部。如此设置,摄像头组件不需占用电子设备的正面空间,从而可实现电子设备的全面屏设计。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电子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或手机等)的前置摄像头主要设置在电子设备的正面且拍摄方向垂直于电子设备的正面。但是,因前置摄像头对电子设备正面空间的占用,导致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无法实现真正的全面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可以实现电子设备的全面屏设计,且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的使用便捷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设有连通于所述机壳的内部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二面设有连通于所述机壳的内部的第二开口;以及
摄像头组件,所述摄像头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机壳,所述摄像头组件可在外力作用下沿所述第一开口滑动至位于所述机壳的内部及沿所述第一开口滑动至位于所述机壳的外部的状态之间转换;
所述摄像头组件位于所述机壳的内部时,所述摄像头组件至少部分露出于所述第二开口。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摄像头组件的露出所述第二开口的部分用于在外力作用下使所述摄像头组件自所述机壳的内部滑动至所述机壳的外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固设于所述机壳的内部,所述第一导向件上设有第一导向部;以及
摄像头支架,所述摄像头支架设于所述机壳的内部,所述摄像头支架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部对应设置的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导向部,所述摄像头组件设于所述摄像头支架;
其中,所述第一导向部与所述第二导向部的导向方向与所述摄像头组件的滑动方向相同。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导向件和所述摄像头支架,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在所述摄像头组件相对所述机壳滑动至位于所述机壳的外部或由所述机壳的外部滑动至位于所述机壳的内部时,提供所述摄像头组件保持当前的状态的预紧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摄像头支架固设有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二导向部设于所述第二导向件,所述保持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二导向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摄像头支架上设有凹槽,所述第二导向件设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一导向件收容于所述凹槽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机壳的内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面和第二内壁面,所述第一导向件固设于所述第一内壁面;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两第三导向件,两所述第三导向件间隔固设于所述第二内壁面,各所述第三导向件设有第三导向部,所述摄像头支架的两侧分设有第四导向部,两所述第四导向部分别滑动连接于两所述第三导向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摄像头组件包括第一摄像头和具有第一容置槽的壳体,所述壳体设于所述摄像头支架,所述第一摄像头可转动设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用于在所述摄像头组件滑动至所述机壳的外部时由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转动至露出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外,以改变所述第一摄像头的拍摄角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摄像头的一侧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设于所述壳体;
所述摄像头组件还包括阻尼机构,所述阻尼机构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以提供所述第一转轴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的阻尼作用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阻尼机构包括第一阻尼部件、第二阻尼部件以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阻尼部件固设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阻尼部件可滑动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且与所述第一阻尼部件相邻设置,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第二阻尼部件相邻设置且与所述第一阻尼部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提供所述第二阻尼部件在所述第一转轴上滑动的阻尼作用力,所述第二阻尼部件用于在所述第二弹性件的阻尼作用下抵接于所述第一阻尼部件,以提供所述第一转轴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的阻尼作用力;或,
所述阻尼机构为弹性圈,所述弹性圈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以提供所述第一转轴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的阻尼作用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尼部件、所述第二阻尼部件两者之一为凹轮,两者另一为凸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尼部件具有第一抵止斜面,所述第二阻尼部件对应所述第一抵止斜面设有第二抵止斜面,所述第二阻尼部件用于在所述第一转轴带动所述第一阻尼部件转动至所述第一抵止斜面与所述第二抵止斜面抵接时,提供所述第一转轴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的阻尼作用力,以使所述第一摄像头保持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的状态;
所述第一阻尼部件还具有第三抵止斜面,所述第三抵止斜面与所述第一抵止斜面相邻设置,所述第二阻尼部件对应所述第三抵止斜面设有第四抵止斜面,所述第四抵止斜面与所述第二抵止斜面相邻设置,所述第二阻尼部件还用于在所述第一转轴带动所述第一阻尼部件转动至所述第三抵止斜面与所述第四抵止斜面抵接时,提供所述第一转轴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的阻尼作用力,以使所述第一摄像头保持露出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外的状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摄像头组件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固定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阻尼部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以及所述第二阻尼部件外,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一阻尼部件可相对于所述套筒转动,所述套筒内设有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阻尼部件设有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面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二阻尼部件相对所述套筒转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一侧,所述第一转轴部分伸入所述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阻尼部件、所述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阻尼部件以及所述套筒均位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摄像头的另一侧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可转动设于所述壳体。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以及所述壳体三者任一设有抵止部,所述抵止部用于限制所述摄像头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转动角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具有转动连接槽,所述转动连接槽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另一侧,所述第二转轴可转动设于所述转动连接槽,所述抵止部为凸设于所述第二转轴的抵止凸块,所述抵止部自所述转动连接槽内延伸至所述转动连接槽的槽口,所述抵止部用于在转动至抵接于所述槽口的内壁面时限制所述第一摄像头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转动角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具有贯通至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拨动缺口,所述第一摄像头设有拨动部,所述拨动部部分伸入所述拨动缺口,用于在外力的拨动作用下带动所述第一摄像头相对所述壳体转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摄像头组件包括第二摄像头,所述第二摄像头位于所述机壳的内部时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取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口贯通于所述第一开口。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面为所述机壳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端面或所述机壳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侧面,所述第二面为所述机壳的背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子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包括机壳及摄像头组件的电子设备,摄像头组件滑动连接于机壳,摄像头组件可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一开口滑动至位于机壳的内部及沿第一开口滑动至位于机壳的外部的状态之间转换,其中,摄像头组件滑动至位于机壳的内部时,摄像头组件至少部分露出于第二开口。当需要使用拍摄功能时,由于摄像头组件至少部分露出于第二开口,用户可通过第二开口手动给摄像头组件施加外力,以推动摄像头组件滑动至机壳的外部进行拍摄;当结束拍摄功能时,由于摄像头组件位于机壳的外部,用户可手动给摄像头组件施加外力,以推动摄像头组件滑动回机壳的内部。如此设置,摄像头组件不需占用电子设备的正面空间,从而可实现电子设备的全面屏设计。
另外,由于摄像头的拍摄角度可调整,可提高电子设备拍摄功能的灵活性,以满足用户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下的不同拍摄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三;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四。
图标:1-机壳;11-第一面;111-第一开口;12-第二面;121-第二开口;1211-抵止缺口;13-第一内壁面;14-第二内壁面;2-摄像头组件;21-前置摄像头;211-第一转轴;212-第二转轴;2121-抵止部;213-拨动部;22-壳体;221-第一容置槽;222-第二容置槽;223-转动连接槽;224-拨动缺口;231-第一阻尼部件;2311-第一抵止斜面;2312-第三抵止斜面;232-第二阻尼部件;2321-第二抵止斜面;2322-第四抵止斜面;2323-第二限位面;24-套筒;241-第一限位面;3-摄像头支架;31-第二导向件;311-第二导向部;32-凹槽;33-第四导向部;4-第一导向件;41-第一导向部;5-第三导向件;51-第三导向部;6-第一弹性件;61-第一端;62-第二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可以实现电子设备的全面屏设计,且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的使用便捷性。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机壳1及摄像头组件2,机壳1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第一面11设有连通于机壳1的内部的第一开口111,第二面12设有连通于机壳1的内部的第二开口121,摄像头组件2滑动连接于机壳1,摄像头组件2可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一开口111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内部(如图1所示)及沿第一开口111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外部(如图2所示)的状态之间转换,摄像头组件2位于机壳1的内部时,摄像头组件2至少部分露出于第二开口121。
本方案的电子设备可为但不局限于家教机、学习平板、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在此不对其进行限定。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摄像头组件2滑动连接于机壳1,摄像头组件2可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一开口111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内部及沿第一开口111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外部的状态之间转换,且摄像头组件2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内部时,摄像头组件2至少部分露出于第二开口121,摄像头组件2的露出第二开口121的部分用于在外力作用下使摄像头组件2自机壳1的内部滑动至机壳1的外部。当需要使用拍摄功能时,由于摄像头组件2至少部分露出于第二开口121,用户可通过第二开口121手动给摄像头组件2施加外力,以推动摄像头组件2滑动至机壳1的外部进行拍摄;当结束拍摄功能时,由于摄像头组件2位于机壳1的外部,用户可手动给摄像头组件2施加外力,以推动摄像头组件2滑动回机壳1的内部。如此设置,摄像头组件2不需占用电子设备的正面空间,从而可实现电子设备的全面屏设计。
另外,摄像头组件2采用手动推动的设计方式,一方面,由于无需在机壳1的内部设置驱动装置,简化了电子设备的结构设计,可减小电子设备的体积和重量,有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另一方面,采用手动驱动的方式,相对于采用驱动装置驱动的方式,可以减少电子设备的耗电,从而可在电量一定的情况下延长电子设备的续航时间;再一方面,采用手动推动摄像头组件2的设计方式,可以提高用户与电子设备之间的互动性,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摄像头组件2可包括前置摄像头21和后置摄像头(未图示),当摄像头组件2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内部时,前置摄像头21藏设于机壳1的内部,后置摄像头露出于第二开口121,此时后置摄像头可通过第二开口121取景拍摄,当摄像头组件2滑动至位于机壳的外部时,前置摄像头21和后置摄像头均露出于机壳1的外部,此时前置摄像头21和后置摄像头均可以进行拍摄。采用这样的设计方式,当用户需要使用后置摄像头进行拍摄时,用户无需将摄像头组件2由位于机壳1的内部滑动至机壳1的外部,后置摄像头通过第二开口121进行取景即可实现用户的拍摄需求;当用户需要使用前置摄像头21进行拍摄时,用户可以通过手动推动摄像头组件2,以使摄像头组件2由位于机壳1的内部滑动至机壳1的外部,从而前置摄像头21露出于机壳1的外部,即可实现用户的拍摄需求。如此设置,可通过调整摄像头组件2的状态以满足用户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下的不同拍摄需求,从而可提高电子设备拍摄功能的灵活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该摄像头组件2还可只设置前置摄像头21,在此实施方式下,该摄像头组件2可利用前置摄像头21实现前置拍摄。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面11为机壳1的长度方向X上的一端端面或机壳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一侧侧面。当第一面11为机壳1的长度方向X上的一端端面时,第一开口111设于机壳1的长度方向X上的一端端面,摄像头组件2可在外力作用下由机壳1的长度方向X上的一端端面滑出;当第一面11为机壳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一侧侧面时,第一开口111设于机壳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一侧侧面,摄像头组件2可在外力作用下由机壳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一侧侧面滑出。由上述可知,电子设备可为但不局限于家教机、学习平板、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第一面11为机壳1的长度方向X上的顶面时,第一开口111设于机壳1的长度方向X上的顶面,可以使得摄像头组件2在外力作用下由机壳1的长度方向X上的顶面滑出,即摄像头组件2在使用时的位置更接近于传统电子设备中摄像头组件2的设置位置,更切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因此,可优选将第一开口111设于机壳1的长度方向X上的顶面。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面11还可以为机壳1的长度方向X的底面或者为机壳1的宽度方向Y的侧面等,在此不对其进行限定。
进一步地,由于第二面12和第一面11相邻设置,考虑到若第二面12为机壳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一侧侧面时,第二开口121设于机壳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一侧侧面,此时,摄像头组件2只有设于靠近机壳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一侧时,用户才能通过第二开口121手动给摄像头组件2施加外力以实现摄像头组件2从第一开口111滑出,这种方式会限制摄像头组件2的设置位置。因此,本方案的第二面12为机壳1的沿厚度方向Z上的背面,即第二开口121设于机壳1的厚度方向Z上的背面,以使第一开口111可以设于机壳1的长度方向X上的顶面的任意位置。
可选地,第一开口111设于机壳1的长度方向X上的顶面的中部位置,以使摄像头组件2可沿机壳1的长度方向X上的顶面的中部位置滑出,即摄像头组件2在使用时的位置更接近于传统电子设备中摄像头组件2的设置位置,更切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结合图3和图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用户对摄像头组件2施加外力,以将摄像头组件2自机壳1的内部滑动至机壳1的外部,第二开口121贯通于第一开口111。采用这样的设计方式,由于第二开口121贯通于第一开口111,用户在对摄像头组件2施加外力以推动摄像头组件2自机壳1的内部滑动至机壳1的外部的过程中,不会受到机壳1的阻碍,从而可方便用户推动摄像头组件2滑动。
进一步地,摄像头组件2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内部时,摄像头组件2封盖第一开口111和第二开口121。采用这样的设计方式,一方面,由于摄像头组件2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内部时可封盖第一开口111和第二开口121,可保证电子设备的整体性;另一方面,由于摄像头组件2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内部时可封盖第二开口121,可增大摄像头组件2露出于第二开口121的面积,以方便用户对摄像头组件2施加外力以驱动摄像头组件2自机壳1的内部滑动至机壳1的外部。
更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限定摄像头组件2滑动至机壳1的内部的滑动位置,第二开口121上还具有抵止缺口1211,摄像头组件2在滑动至机壳1的内部时,摄像头组件2抵止于抵止缺口1211,从而实现摄像头组件2在机壳1的内部的限位。另外,采用摄像头组件2抵止于抵止缺口1211的设计方式,有助于摄像头组件2在机壳1的内部的定位安装,从而提高该电子设备的安装效率。
结合图4和图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包括用于支撑摄像头组件2的摄像头支架3,摄像头支架3设于机壳1的内部且滑动连接于机壳1,摄像头组件2设于摄像头支架3,从而实现摄像头组件2滑动连接于机壳1。摄像头支架3具体可为能够容置摄像头组件2的薄块状或者壳体结构,这样摄像头组件2可设于摄像头支架3的中上部,以使摄像头组件2在摄像头支架3的带动下可以由机壳1的长度方向X上的顶面滑出。采用摄像头支架3为板状结构的设计方式,可以使得摄像头支架3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从而能够更好地支撑摄像头组件2。可以理解的是,摄像头支架3还可以为框架结构等其他结构,在此不对其进行限定。
示例性地,摄像头支架3具体可为矩形薄块状结构,从而使得摄像头支架3沿机壳1的宽度方向Y上各处对摄像头组件2的支撑强度相同。可以理解的是,摄像头支架3还可以为三角形薄块状结构或梯形薄块状结构等其他形状的薄块状结构,在此不对其进行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摄像头支架3在滑动时能够沿预设轨迹运动,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一导向件4,第一导向件4固设于机壳1的内部,第一导向件4上设有第一导向部41,摄像头支架3固设有第二导向件31,第二导向件31设有与第一导向部41对应设置的第二导向部311,第二导向部311滑动连接于第一导向部41,其中,第一导向部41与第二导向部311的导向方向与摄像头组件2的滑动方向相同。采用这样的设计方式,通过摄像头支架3的第一导向部41以及第一导向件4的第二导向部311的配合连接,还可以提高摄像头支架3在机壳1上滑动的稳定性,使得摄像头组件2可以准确滑动至预设位置。其中,该预设轨迹为可以带动摄像头组件2在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内部及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外部的轨迹,该预设位置为摄像头组件2露出第一开口111外不受到机壳1遮挡且能够正常进行拍摄的位置。
进一步地,摄像头支架3上设有凹槽32,第二导向件31固设于凹槽32内,第一导向件4收容于凹槽32内。采用第二导向件31固设于摄像头支架3上的凹槽32内且第一导向件4收容于凹槽32内的设计方式,可以使得摄像头支架3、第一导向件4以及第二导向件31的结构更紧凑,有利于该电子设备整体向小型化发展。
更进一步地,为了第一导向件4和第二导向件31可以更好地容置于凹槽32,第一导向件4和第二导向件31均为块状结构,采用第一导向件4和第二导向件31均为块状结构的设计方式,可以使得第一导向件4和第二导向件31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从而使得第一导向件4和第二导向件31具有更好的连接稳定性。
示例性地,摄像头支架3上的凹槽32为矩形凹槽,第一导向件4和第二导向件31为适配于凹槽32的矩形块状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凹槽32、第一导向件4以及第二导向件31还可以为其他形状,本实施例不对其进行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部41为两个,两个第一导向部41分设于第一导向件4的相对两侧,第二导向部311为两个,两第二导向部311分设于第二导向件31的相对两侧。采用第一导向部41和第二导向部311均为两个的设计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二导向件31与第一导向件4的连接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摄像头组件2在机壳1上滑动连接的稳定性更佳。
进一步地,第一导向部41、第二导向部311两者之一为导向槽,两者另一为导向块,即,当第一导向部41为导向槽时,第二导向部311为导向块,当第一导向部41为导向块时,第二导向部311为导向槽。本实施例以第一导向部41为导向槽,第二导向部311为导向块进行示例。
更进一步地,考虑到第二导向件31固设于摄像头支架3的凹槽32内,若第二导向件31紧贴凹槽32的内壁面,即为导向块的第二导向部311会紧贴凹槽32的内壁面,无法实现与为导向槽的第二导向部311实现滑动连接,因此,第二导向部311连接于第一导向件4的两侧并分别自第一导向件4的两侧沿背离凹槽32的方向折弯设置,以使第二导向部311可实现与第一导向部41实现滑动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机壳1的内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面13和第二内壁面14,第一导向件4固设于第一内壁面13,第一导向件4固设于第一内壁面13,为了进一步提高摄像头支架3在机壳1上滑动的稳定性,电子设备还包括两第三导向件5,两第三导向件5间隔固设于第二内壁面14,各第三导向件5设有第三导向部51,摄像头支架3的两侧分设有第四导向部33,两第四导向部33分别滑动连接于两第三导向部51,通过摄像头支架3的第四导向部33以及第三导向件5的第三导向部51的配合连接以提高设有摄像头支架3在机壳1上滑动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三导向部51、第四导向部33两者之一为导向槽,两者另一为导向块,即,当第三导向部51为导向槽时,第四导向部33为导向块;当第三导向部51为导向块时,第四导向部33为导向槽。本实施例以第三导向部51为导向槽,第四导向部33为导向块进行示例。
示例性地,两第三导向件5为条形导向件,采用第三导向件5为条形导向件的设计方式,使得第三导向件5的结构更精简,有利于该电子设备整体向小型化发展。
结合图4和图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摄像头组件2在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内部时可以保持在位于机壳1的内部的状态,以及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外部时可以保持在位于机壳1的外部的状态,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一弹性件6,第一弹性件6具有相对的第一端61和第二端62,第一端61转动连接于第一导向件4,第二端62转动连接于第二导向件31,第一弹性件6用户在摄像头组件2相对机壳1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外部或由机壳1的外部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内部时,提供摄像头组件2保持当前的状态的预紧力。
具体地,当摄像头组件2沿第一开口111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内部时,第二端62相对于第一端61位于背离第一开口111的位置,第一弹性件6用于提供摄像头支架3向下的预紧力,以使摄像头组件2保持位于机壳1的内部的状态。摄像头组件2由位于机壳1的内部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外部的过程中,第一端61相对于第一导向件4转动,第二端62在摄像头支架3的带动下由相对于第一端61由背离第一开口111的位置滑动至相对于第一端61靠近第一开口111的位置;当摄像头组件2沿第一开口111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外部时,第二端62相对于第一端61位于靠近第一开口111的位置,第一弹性件6用于提供摄像头支架3向上的预紧力,以使摄像头组件2保持位于机壳1的外部的状态。
可选地,第一弹性件6为扭簧,即扭簧的第一端61转动连接于第一导向件4,第二端62转动连接于摄像头支架3。采用第一弹性件6为扭簧的设计方式,由于扭簧的结构较为简单,通过简单的结构即可实现摄像头支架3以及摄像头组件2的固持。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设计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方式,在此不对其进行限定。
以下对摄像头组件2相对于机壳1滑动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说明。
摄像头组件2由位于机壳1的内部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外部:用户通过第二开口121手动给摄像头组件2施加外力,摄像头组件2在外力的作用下带动摄像头支架3相对于机壳1滑动,与此同时,在摄像头支架3的带动下,第二导向件31上的第二导向部311相对于第一导向件4上的第一导向部41滑动、摄像头支架3上的第四导向部33相对于第三导向件5上的第三导向部51滑动,第二端62在摄像头支架3的带动下由相对于第一端61背离第一开口111的位置朝向相对于第一端61靠近第一开口111的位置滑动,当摄像头组件2沿第一开口111滑动至露出第一开口111外不受到第一开口111遮挡且能够正常进行拍摄的位置时,第二导向件31上的第二导向部311停止相对于第一导向件4上的第一导向部41滑动、摄像头支架3上的第四导向部33停止相对于第三导向件5上的第三导向部51滑动,摄像头组件2与摄像头支架3停止相对于机壳1滑动,第二端62相对于第一端61位于靠近第一开口111的位置,第一弹性件6用于提供摄像头支架3向上的预紧力,以使摄像头组件2保持位于机壳1的外部的状态。
摄像头组件2由位于机壳1的外部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内部:用户手动给摄像头组件2施加外力,摄像头组件2在外力的作用下带动摄像头支架3相对于机壳1滑动,与此同时,在摄像头支架3的带动下,第二导向件31上的第二导向部311相对于第一导向件4上的第一导向部41滑动、摄像头支架3上的第四导向部33相对于第三导向件5上的第三导向部51滑动,第二端62在摄像头支架3的带动下由相对于第一端61靠近第一开口111的位置朝向相对于第一端61背离第一开口111的位置滑动,当摄像头组件2沿第一开口111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内部且摄像头组件2抵止于抵止缺口1211时,摄像头组件2与摄像头支架3停止相对于机壳1滑动,第二导向件31上的第二导向部311停止相对于第一导向件4上的第一导向部41滑动、摄像头支架3上的第四导向部33停止相对于第三导向件5上的第三导向部51滑动,第二端62相对于第一端61位于背离第一开口111的位置,第一弹性件6用于提供摄像头支架3向下的预紧力,以使摄像头组件2保持位于机壳1的内部。
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9,一些实施例中,摄像头组件2还包括具有第一容置槽221的壳体22,壳体22设于摄像头支架3,前置摄像头21可转动设于第一容置槽221,用于在摄像头组件2滑动至机壳1的外部时由位于第一容置槽221内(如图6所示)转动至露出于第一容置槽221(如图7所示)外,以改变前置摄像头21的拍摄角度,当用户需要调整前置摄像头21的拍摄角度时,可手动拨动前置摄像头21以调整前置摄像头21的拍摄角度。采用这样的设计方式,由于前置摄像头21的拍摄角度可调整,可提高电子设备拍摄功能的灵活性,以满足用户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下的不同拍摄需求。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前置摄像头21与壳体22的可转动连接,前置摄像头2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转轴211和第二转轴212,第一转轴211和第二转轴212均可转动设于壳体22,从而实现前置摄像头21与壳体22的可转动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前置摄像头21未受到外力的拨动时相对于壳体22发生转动,摄像头组件2还包括阻尼机构,阻尼机构设于第一转轴211,以提供第一转轴211相对于壳体22转动的阻尼作用力,从而避免前置摄像头21在未受到外力的拨动时相对于壳体22发生转动。当用户需要转动前置摄像头21以调整前置摄像头21的拍摄角度时,可对前置摄像头21施加大于阻尼机构的阻尼作用力的外力,以使前置摄像头21相对于壳体22转动,即可实现前置摄像头21拍摄角度的调整。
进一步地,阻尼机构包括第一阻尼部件231、第二阻尼部件232以及第二弹性件(未图示),第一阻尼部件231固设于第一转轴211,第二阻尼部件232可滑动套设于第一转轴211且与第一阻尼部件231相邻设置,第二弹性件套设于第一转轴211,第二弹性件与第二阻尼部件232相邻设置且与第一阻尼部件231相对设置,第二弹性件用于提供第二阻尼部件232在第一转轴211上滑动的阻尼作用力,第二阻尼部件232用于在第二弹性件的阻尼作用下抵接于第一阻尼部件231,以提供第一转轴211相对于壳体22转动的阻尼作用力。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阻尼机构还可以为弹性圈,弹性圈套设于第一转轴211,以提供第一转轴211相对于壳体22转动的阻尼作用力。
更进一步地,第一阻尼部件231、第二阻尼部件232两者之一为凹轮,两者另一为凸轮,即当第一阻尼部件231为凹轮时,第二阻尼部件232为凸轮,当第一阻尼部件231为凸轮时,第二阻尼部件232为凹轮。本实施例以第一阻尼部件231为凹轮、第二阻尼部件232为凸轮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第一阻尼部件231和第二阻尼部件232还可以为具有阻尼作用的垫片,在此不对其进行限定。
示例性的,第二弹性件具体可为弹簧,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弹性件还可以为中空的弹性橡胶等其他具有弹性的部件,在此不对其进行限定。
如图10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前置摄像头21相对于壳体22转动至位于第一容置槽221内时可以保持位于第一容置槽221内的状态,第一阻尼部件231具有第一抵止斜面2311,第二阻尼部件232对应第一抵止斜面2311设有第二抵止斜面2321,第二阻尼部件232用于在第一转轴211带动第一阻尼部件231转动至第一抵止斜面2311与第二抵止斜面2321抵接时,提供第一转轴211相对于壳体22转动的阻尼作用力,以使前置摄像头21保持位于第一容置槽221内的状态。
同理,为了前置摄像头21相对于壳体22转动至位于第一容置槽221外时可以保持位于第一容置槽221外的状态,第一阻尼部件231还具有第三抵止斜面2312,第三抵止斜面2312与第一抵止斜面2311相邻设置,第二阻尼部件232对应第三抵止斜面2312设有第四抵止斜面2322,第四抵止斜面2322与第二抵止斜面2321相邻设置,第二阻尼部件232还用于在第一转轴211带动第一阻尼部件231转动至第三抵止斜面2312与第四抵止斜面2322抵接时,提供第一转轴211相对于壳体22转动的阻尼作用力,以使前置摄像头21保持露出于第一容置槽221外的状态。
请再次参阅图8和图9,一些实施例中,摄像头组件2还包括套筒24,套筒24固定于壳体22内,且套筒24套设于第一阻尼部件231、第二弹性件以及第二阻尼部件232外,以对第一阻尼部件231、第二弹性件以及第二阻尼部件232进行定位。其中,第一转轴211及第一阻尼部件231可相对于套筒24转动,从而实现第一转轴211及第一阻尼部件231可相对于壳体22转动;第二阻尼部件232可相对于套筒24滑动,以使第二阻尼部件232可相对于壳体22滑动,从而实现第二阻尼部件232可相对于第一转轴211滑动。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第二阻尼部件232相对于套筒24转动,套筒24内设有第一限位面241,第二阻尼部件232设有第二限位面2323,第二限位面2323与第一限位面241配合,以限制第二阻尼部件232相对套筒24转动,从而限制第二阻尼部件232相对于套筒24转动。
更进一步地,壳体22还具有第二容置槽222,第二容置槽222位于第一容置槽221的一侧,第一转轴211部分伸入第二容置槽222,第一阻尼部件231、第二弹性件、第二阻尼部件232以及套筒24均位于第二容置槽222内。
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2还具有转动连接槽223,转动连接槽223位于第一容置槽221的另一侧,第二转轴212可转动设于转动连接槽223,以实现第二转轴212与壳体22的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用户拨动前置摄像头21的力度大于第三抵止斜面2312与第四抵止斜面2322抵接时提供的阻尼作用力,以致前置摄像头21相对于壳体22的转动角度过大影响拍摄效果,第二转轴212设有抵止部2121,抵止部2121用于限制前置摄像头21相对于壳体22的转动角度,以使得前置摄像头21相对于壳体22转动至第三抵止斜面2312与第四抵止斜面2322的抵接位置即停止转动。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抵止部2121还可以设于第一转轴211或壳体22中,只要可以实现限制前置摄像头21相对于壳体22的转动角度即可,在此不对其进行限定。
更进一步地,抵止部2121为凸设于第二转轴212的抵止凸块,抵止部2121自转动连接槽223内延伸至转动连接槽223的槽口,抵止部2121用于在转动至抵接于槽口的内壁面时限制前置摄像头21相对于壳体22的转动角度。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用户拨动前置摄像头21以调整前置摄像头21的拍摄角度,壳体22还具有贯通至第一容置槽221的拨动缺口224,前置摄像头21设有拨动部213,拨动部213部分伸入拨动缺口224,用于在外力的拨动作用下带动前置摄像头21相对壳体22转动。当用户需要手动拨动前置摄像头21以调整前置摄像头21的拍摄角度时,可伸入拨动缺口224内拨动前置摄像头21的拨动部213,以实现对前置摄像头21的拨动,从而实现前置摄像头21拍摄角度的调整。
以下对前置摄像头21相对于壳体22转动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说明。
前置摄像头21相对于壳体22转动至露出于第一容置槽221外:用户手动伸入拨动缺口224内拨动前置摄像头21的拨动部213,拨动部213在外力的作用下带动前置摄像头21相对于壳体22转动,与此同时,第一转轴211相对于壳体22,第一阻尼部件231在第一转轴211的带动下相对于第二阻尼部件232转动,第二阻尼部件232在第一阻尼部件231的作用下相对于第一转轴211滑动,当第一阻尼部件231转动至第三抵止斜面2312抵接于第二阻尼部件232的第四抵止斜面2322且第二转轴212的抵止部2121转动抵接于转动连接槽223的槽口时,前置摄像头21相对于壳体22转动至露出于第一容置槽221外。
前置摄像头21相对于壳体22转动至位于第一容置槽221内:用户手动推动前置摄像头21或前置摄像头21的拨动部213,前置摄像头21相对于壳体22转动,与此同时,第一转轴211相对于壳体22,第一阻尼部件231在第一转轴211的带动下相对于第二阻尼部件232转动,第二阻尼部件232在第一阻尼部件231的作用下相对于第一转轴211滑动,当第一阻尼部件231转动至第一抵止斜面2311抵接于第二阻尼部件232的第二抵止斜面2321时,前置摄像头21相对于壳体22转动至位于第一容置槽221内。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不同,摄像头组件2的状态也不同,可包括以下几种:
作为一种可选的应用场景:用户需使用后置摄像头的拍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摄像头组件2位于机壳1的内部时,后置摄像头露出于第二开口121,后置摄像头可通过第二开口121进行取景拍摄以实现用户的拍摄需求,此状态下,后置摄像头可以用于拍摄远处的景物等。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应用场景:用户需使用前置摄像头21的拍摄功能且无需调整前置摄像头21的拍摄角度。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可通过手动推动摄像头组件2,以使摄像头组件2由位于机壳1的内部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外部,以使前置摄像头21露出机壳1的外部,从而使得前置摄像头21可实现用户的拍摄需求,此状态下,前置摄像头21朝向用户,可以用于自拍、视频通话等功能。
作为又一种可选的应用场景:用户需使用前置摄像头21的拍摄功能且需调整前置摄像头21的拍摄角度。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可通过手动推动摄像头组件2,以使摄像头组件2由位于机壳1的内部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外部,进而使前置摄像头21露出机壳1的外部,以及,用户可通过手动拨动前置摄像头21以使前置摄像头21相对于壳体22转动,以将前置摄像头21调整至所需拍摄的角度,从而使得前置摄像头21可实现用户的拍摄需求,此状态下,前置摄像头21朝向电子设备前方的平面区域,可以对放置于电子设备前方的平面区域上的景物进行拍摄,例如,当该电子设备作为学习辅助设备使用时,可对放置于平面上的学习资料进行拍照搜题等功能,有效提高该电子设备拍摄功能的灵活性。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使用场景仅为用于举例说明的部分使用场景,本方案还包括其他没有列举的使用场景,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摄像头组件2滑动连接于机壳1,摄像头组件2可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一开口111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内部及沿第一开口111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外部的状态之间转换,且摄像头组件2滑动至位于机壳1的内部时,摄像头组件2至少部分露出于第二开口121,摄像头组件2的露出第二开口121的部分用于在外力作用下使摄像头组件2自机壳1的内部滑动至机壳1的外部。当需要使用后置拍摄功能时,后置摄像头可通过第二开口121进行取景拍摄以实现用户的拍摄需求;当需要使用前置拍摄功能时,由于摄像头组件2至少部分露出于第二开口121,用户可通过第二开口121手动给摄像头组件2施加外力,以推动摄像头组件2滑动至机壳1的外部进行拍摄;当结束前置拍摄功能时,由于摄像头组件2位于机壳1的外部,用户可手动给摄像头组件2施加外力,以推动摄像头组件2滑动回机壳1的内部。如此设置,摄像头组件2不需占用电子设备的正面空间,从而可实现电子设备的全面屏设计。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子设备;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21)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设有连通于所述机壳的内部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二面设有连通于所述机壳的内部的第二开口;以及
摄像头组件,所述摄像头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机壳,所述摄像头组件可在外力作用下沿所述第一开口滑动至位于所述机壳的内部及沿所述第一开口滑动至位于所述机壳的外部的状态之间转换;
所述摄像头组件位于所述机壳的内部时,所述摄像头组件至少部分露出于所述第二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组件的露出所述第二开口的部分用于在外力作用下使所述摄像头组件自所述机壳的内部滑动至所述机壳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固设于所述机壳的内部,所述第一导向件上设有第一导向部;以及
摄像头支架,所述摄像头支架设于所述机壳的内部,所述摄像头支架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部对应设置的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导向部,所述摄像头组件设于所述摄像头支架;
其中,所述第一导向部与所述第二导向部的导向方向与所述摄像头组件的滑动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导向件和所述摄像头支架,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在所述摄像头组件相对所述机壳滑动至位于所述机壳的外部或由所述机壳的外部滑动至位于所述机壳的内部时,提供所述摄像头组件保持当前的状态的预紧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支架固设有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二导向部设于所述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二导向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支架上设有凹槽,所述第二导向件设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一导向件收容于所述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内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面和第二内壁面,所述第一导向件固设于所述第一内壁面;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两第三导向件,两所述第三导向件间隔固设于所述第二内壁面,各所述第三导向件设有第三导向部,所述摄像头支架的两侧分设有第四导向部,两所述第四导向部分别滑动连接于两所述第三导向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组件包括第一摄像头和具有第一容置槽的壳体,所述壳体设于所述摄像头支架,所述第一摄像头可转动设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用于在所述摄像头组件滑动至所述机壳的外部时由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转动至露出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外,以改变所述第一摄像头的拍摄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摄像头的一侧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设于所述壳体;
所述摄像头组件还包括阻尼机构,所述阻尼机构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以提供所述第一转轴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的阻尼作用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机构包括第一阻尼部件、第二阻尼部件以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阻尼部件固设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阻尼部件可滑动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且与所述第一阻尼部件相邻设置,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第二阻尼部件相邻设置且与所述第一阻尼部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提供所述第二阻尼部件在所述第一转轴上滑动的阻尼作用力,所述第二阻尼部件用于在所述第二弹性件的阻尼作用下抵接于所述第一阻尼部件,以提供所述第一转轴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的阻尼作用力;或,
所述阻尼机构为弹性圈,所述弹性圈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以提供所述第一转轴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的阻尼作用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部件、所述第二阻尼部件两者之一为凹轮,两者另一为凸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部件具有第一抵止斜面,所述第二阻尼部件对应所述第一抵止斜面设有第二抵止斜面,所述第二阻尼部件用于在所述第一转轴带动所述第一阻尼部件转动至所述第一抵止斜面与所述第二抵止斜面抵接时,提供所述第一转轴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的阻尼作用力,以使所述摄像头保持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的状态;
所述第一阻尼部件还具有第三抵止斜面,所述第三抵止斜面与所述第一抵止斜面相邻设置,所述第二阻尼部件对应所述第三抵止斜面设有第四抵止斜面,所述第四抵止斜面与所述第二抵止斜面相邻设置,所述第二阻尼部件还用于在所述第一转轴带动所述第一阻尼部件转动至所述第三抵止斜面与所述第四抵止斜面抵接时,提供所述第一转轴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的阻尼作用力,以使所述第一摄像头保持露出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外的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组件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固定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阻尼部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以及所述第二阻尼部件外,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一阻尼部件可相对于所述套筒转动,所述套筒内设有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阻尼部件设有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面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二阻尼部件相对所述套筒转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一侧,所述第一转轴部分伸入所述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阻尼部件、所述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阻尼部件以及所述套筒均位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摄像头的另一侧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可转动设于所述壳体。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以及所述壳体三者任一设有抵止部,所述抵止部用于限制所述摄像头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转动角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具有转动连接槽,所述转动连接槽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另一侧,所述第二转轴可转动设于所述转动连接槽,所述抵止部为凸设于所述第二转轴的抵止凸块,所述抵止部自所述转动连接槽内延伸至所述转动连接槽的槽口,所述抵止部用于在转动至抵接于所述槽口的内壁面时限制所述第一摄像头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转动角度。
1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具有贯通至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拨动缺口,所述第一摄像头设有拨动部,所述拨动部部分伸入所述拨动缺口,用于在外力的拨动作用下带动所述第一摄像头相对所述壳体转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组件包括第二摄像头,所述第二摄像头位于所述机壳的内部时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取景。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任一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贯通于所述第一开口。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任一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为所述机壳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端面或所述机壳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侧面,所述第二面为所述机壳的背面。
CN202021575947.2U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电子设备 Active CN2126960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75947.2U CN212696076U (zh)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75947.2U CN212696076U (zh)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96076U true CN212696076U (zh) 2021-03-12

Family

ID=74900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75947.2U Active CN212696076U (zh)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960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926665U (zh) 移动终端
CN108600464A (zh) 电子设备及其功能模组控制方法
KR100605842B1 (ko) 휴대 단말기의 카메라 렌즈 모듈 회전 장치
CN207968573U (zh) 移动终端
EP1805903B1 (en) Camera rotating apparatus of portable terminal
CN108811416A (zh) 电子设备
CN208158639U (zh) 移动终端
US8368808B2 (en) Camera module having a rotatable imaging unit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207926661U (zh) 移动终端
CN110460698A (zh) 电子设备
CN208522805U (zh) 折叠式移动终端
CN208445598U (zh) 电子设备
CN111294427A (zh) 电子设备
CN208386614U (zh) 电子设备
CN110460697A (zh) 电子设备
CN110460693A (zh) 电子设备
CN110460694A (zh) 电子设备
CN110460689A (zh) 电子设备
CN212696076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3333151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0183420U (zh) 一种拍摄角度可调的智能终端设备
CN208445591U (zh) 电子设备
EP1489256B1 (en) Hinge for a portable terminal
CN208174748U (zh) 移动终端
CN112351157B (zh) 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