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94993U - 磁感应组件 - Google Patents

磁感应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94993U
CN212694993U CN202021415459.5U CN202021415459U CN212694993U CN 212694993 U CN212694993 U CN 212694993U CN 202021415459 U CN202021415459 U CN 202021415459U CN 212694993 U CN212694993 U CN 2126949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side winding
slot
magnetic induction
induction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1545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治宏
张坤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n Shine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in Shine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n Shine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Pin Shine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41545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949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949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949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磁感应组件,包括一磁心、一初级侧绕组、一次级侧绕组、及一基座;其中,该基座具有一主体,该主体具有一轴向贯穿的中空部,其表面上形成有n个向外凸出的槽座,n≧1,将该主体分隔为n+1个绕线区提供所述初级侧绕组选择性缠绕,该槽座内具有一槽室,一与所述中空部互通的穿孔,以及一容许次级侧绕组进入到该槽室中的开口,借此,以所述磁心贯穿中空部、穿孔及导电片的循环与该初级侧绕组及次级侧绕组感应导磁。本实用新型不仅利于自动化制造及快速组装,即便使用于高频的电源环境,也能够降低漏感对变压器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而减少对变压器和开关器件的损耗发生。

Description

磁感应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可作为变压器的磁感应组件。
背景技术
变压器主要是由磁心与线圈组成,该线圈通常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绕组,其中连接于电源端的绕组称为一次侧绕组(或称为初级侧绕组),其余的绕组则称为二次侧绕组(或称为次级侧绕组);一般的变压器设计具有降压、升压、信号耦合、能量传递、变换阻抗、隔离等作用。
变压器在工作中由一次侧绕组产生、但无法耦合到二次侧绕组的磁通将会形成“漏感”,漏感分布在变压器的整个线圈中,与该线圈的绕组是串联关系,因其产生的能量不能向二次侧释放,所以在电源关断时会产生较大的电压尖峰值而增加电源端的电压应力与发热,同时也使整体的变压器效能变差;通常变压器的漏感产生与该一次侧绕组的圈(匝)数有关,理论上通过减少该绕组的圈数可以减小漏感的产生。
此外,已知降低变压器“漏感”的方法还可以把该一次侧的绕组放在内、外层,而将该二次侧的绕组夹在中间的绕法,即俗称的 “三明治”绕线;但是,如果一次侧绕组的绕线层数太多,漏感仍会增加,而且层间分布的电容变大,特别是在高频环境中工作时,若变压器的漏感变大,会造成电源开关瞬间的振荡,并增加变压器和开关器件的损耗。
已知变压器“三明治”绕线的线圈,不论是一次或二次侧的绕组都是使用导线直接缠绕在一线圈架上,如前所述,由于该一次侧绕组分布在二次侧绕组的内、外层,在绕线时必然要越过二次侧绕组,如果在布在线没有作好安排,将很难导入自动化生产,必须仰赖人力而缺乏效率,而且该一次侧绕组与二次侧绕组之间也难以建立安全的电气隔离。
包括中国台湾公告第I447758号专利所公开的先前技术,为了缩小变压器的体积而舍弃隔离一次侧绕组与二次侧绕组之间的叶片,都有可能因为漏感的产生而对变压器和开关器件造成损耗,特别是在高频的电源环境下。
实用新型内容
为改善先前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更为新颖的“磁感应组件”,相较于先前技术,不仅利于自动化制造及快速组装,即便使用于高频的电源环境,也能够降低漏感对变压器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而减少对变压器和开关器件的损耗发生,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
为实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磁感应组件,主要包括有一磁心、一初级侧绕组、一次级侧绕组、及一基座;其中,该基座具有一主体,该主体具有一轴向贯穿的中空部,以及其外表面上形成有n个向外凸出的槽座,n≧1,而将该主体分隔为n+1个绕线区提供所述初级侧绕组缠绕,该槽座包括有一槽室、一与所述中空部互通的穿孔、以及一容许次级侧绕组进入到该槽室中的开口,借此,以所述磁心贯穿基座的中空部、槽座的穿孔、以及导电片的循环而与该初级侧绕组、次级侧绕组磁感应及耦合。
另作为优选的是,在该槽座的开口的相对端设有至少一线槽,在该导线越过次级侧绕组时经由槽座上的线槽配置而得到适当定位,不仅可避免受外物(力)的干扰,并与该次级侧绕组之间形成电气隔离,且更有利于投入自动化的绕线程序。
另作为优选的是,该次级侧绕组为一扁平的导电片,该导电片具有至少一开放式的循环以及二导通端,该二导通端用与外部的线路连接,并在该导电片的循环外部包覆有一绝缘的隔离层,同时建立有一隔片在该二导通端之间避免其短路接触。
至于本实用新型的详细构造及其它细部特征,配合后叙的实施方式、配合图式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模块的立体外观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模块的另一视角立体外观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模块的俯视图;
图5是图4标示A-A方向的剖面图;
图6是图4标示B-B方向的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模块的仰视图;
图8~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模块的其它实施例仰视图。
附图中的符号说明:
1 线圈模块;
10 初级侧绕组;
100 导线;
101、102 二端部;
11 次级侧绕组;
110 导电片;
111 循环;
112、113 导通端;
114 隔离层;
115 隔片;
12 基座;
120 主体;
121 中空部;
122 绕线区;
123 载台;
124 导电针;
125 隔板;
2 磁心;
20 中柱;
3 槽座;
30 槽室;
31 穿孔;
32 开口;
33 线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指的磁感应组件,例如电感器或变压器,但不以此为限;后段的叙述内容为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势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型态上产生不脱离专利范围的各种变化,且其中的说明及参考图示在本质上作为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案,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首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一线圈模块1及一磁心2,所述磁心2穿套于该线圈模块1中,在该线圈模块1通电后与磁心2产生电磁感应及耦合。
以变压器为例,请同时参考图2~图7,所述线圈模块1包括一初级侧绕组10、一次级侧绕组11、以及一基座12,所述初级侧绕组10及次级侧绕组11被固定在该基座12上,借该些绕组的匝比及与磁心2耦合产生电压值变化的使用需求。
所述基座12还包括有一主体120,提供所述初级侧绕组10固定于此,该主体120具有一轴向贯穿的中空部121,其外表面上形成有n个槽座3,n≧1,进而将该主体120分隔为n+1个绕线区122;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各图式中,该槽座3凸出该主体120的外表面并与之一体成型,但不以此为限。另外,该主体120轴向的两端各连接有一载台123,请参考图1,该载台123可用以承载磁心2的放置,且在该载台123中设置有至少一导电针124用于与外部的线路连通;较佳地,该载台123上还建立有一与该槽座3同向的隔板125作为电气隔离。
所述槽座3内具有一槽室30,以及一与基座120中空部121互通的穿孔31,该中空部121及穿孔31提供磁心2的中柱20穿置于其中;该槽座3还具有一开口32可容许次级侧绕组11自该开口32进入到槽室30中,在该开口32相对端的槽座3上设有至少一线槽33,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各图式中,该线槽33的数量为二,分别设置在该槽座3二侧向的端部。
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各图式中,所述初级侧绕组10由一导线100圈绕而成,该导线100可以是常用的裸铜线表面涂布绝缘漆,或已知的三层绝缘线,但不以此为限;所述导线100以缠绕方式固定在基座12的主体120上,更具体而言,请参考图7~图10,该导线100可选择性缠绕在由槽座3所区隔的不同绕线区122上,或将该次级侧绕组11夹置于其中,形成一种“三明治”的绕线型式。特别是,该导线100在越过该次级侧绕组11时经由槽座3上的线槽33配置而得到适当定位,不仅可避免受外物(力)的干扰,并与该次级侧绕组11之间形成电气隔离,且更有利于投入自动化的绕线程序;最终,该导线100的二端部101、102被分别固接在该载台123中的导电针124上导通,当该导电针124接上外部的电源后使电流通过该初级侧绕组10产生磁场并与该磁芯2耦合。
所述次级侧绕组11为一扁平的导电片110,该导电片110具有至少一开放式的循环111以及二导通端112、113,该二导通端112、113用于与外部的电路连接,例如负载端的电路;为了增加电气隔离,在该导电片110的循环111外部包覆有一绝缘的隔离层114,并建立有一隔片115在该二导通端112、113之间避免其短路接触;这个隔离层114的形成可以是将绝缘材料直接射出成型在该循环111上,但不以此为限。
将该包覆有隔离层114的导电片110自该槽座3的开口32插入到槽室30中,二导电端112、113则外露用于与外部的电路连接。在二导电端112、113与外部电路连通后,该次级侧绕组11与磁心2耦合转换的电压值便可供应给该外部电路使用。
通过本实用新型上述的设计,请同时参考图7~图10,该次级侧绕组11还可以视外部连接电路开发者的需求增加或扩充圈(匝)数,或通过二导通端112、113以串联或并联方式与其外部的线路相连而得到电路配置的灵活性;特别是,以该槽座3提供所述次级侧绕组11的组装,不仅增加了与初级侧绕组10之间的安全距离,更尽可能减少所占据的空间,且即便使用在高频的电源环境,也能把变压器漏感产生的损失与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以上说明,仅列举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之一、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熟悉该项技艺的人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进行的任何等效置换与简单修饰,例如定义该线圈的初级侧绕组或次级侧绕组的位置、数量、形式,或使用的材料等替代方案,皆仍应被申请专利的权利要求书范围所涵盖。

Claims (7)

1.一种磁感应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磁心;
一初级侧绕组,由一导线圈绕而成;
一次级侧绕组,为一导电片,该导电片具有至少一开放的循环以及二导通端;
一基座,具有一主体,该主体具有一轴向贯穿的中空部,其表面上形成有n个向外凸出的槽座,n≧1,将该主体分隔为n+1个绕线区提供所述导线选择性缠绕;其中,该槽座内具有一槽室,一与所述中空部互通的穿孔,以及一容许该次级侧绕组进入到该槽室中的开口;借此,以所述磁心贯穿该中空部、该穿孔及该导电片的循环与所述初级侧绕组及该次级侧绕组耦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感应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槽座上设有至少一线槽提供该初级侧绕组的导线跨越该次级侧绕组及定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感应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线槽的数量为二,分布于该槽座的开口的相对端二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磁感应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片的循环外部包覆有一绝缘的隔离层,并建立有一隔片在该二导通端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磁感应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基座的主体轴向两端各连接有一载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感应组件,其特征在于,该载台中设置有至少一导电针与该初级侧绕组的导线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感应组件,其特征在于,该载台上建立有一与该槽座同向的隔板作为电气隔离。
CN202021415459.5U 2020-07-17 2020-07-17 磁感应组件 Active CN2126949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15459.5U CN212694993U (zh) 2020-07-17 2020-07-17 磁感应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15459.5U CN212694993U (zh) 2020-07-17 2020-07-17 磁感应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94993U true CN212694993U (zh) 2021-03-12

Family

ID=74899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15459.5U Active CN212694993U (zh) 2020-07-17 2020-07-17 磁感应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949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48297A (zh) * 2020-07-17 2022-01-18 品翔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磁感应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48297A (zh) * 2020-07-17 2022-01-18 品翔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磁感应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09483B (zh) 变压器和板状线圈模制主体
US7889043B2 (en) Assembly structure of transformer, system circuit board and auxiliary circuit board
TW392181B (en) Inductive component and inductive component assembly
CN103137305B (zh) 一种变压器导电结构及变压器
EP0267108A1 (en) Miniaturized transformer
JP6572871B2 (ja) トランス装置およびその組み立て方法
CN109215992A (zh) 磁性组件及包含该磁性组件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EP1547103A1 (en) Coil form
GB2355343A (en) Printed circuit board having a built-in inductive device
CN212694993U (zh) 磁感应组件
CN113948297A (zh) 磁感应组件
JPH056829A (ja) 薄型トランス
TWM601891U (zh) 磁感應組件
TWI771711B (zh) 磁感應組件
JP2001110646A (ja) 変圧器
US8970335B2 (en) Coil form for forming an inductive element
CN210805472U (zh) 磁感应元件
CN114078625A (zh) 变压器
CN218918608U (zh) 平面变压器、电源转换电路及适配器
US20220028598A1 (en) Magnetic induction assembly
CN217788165U (zh) 一种平面变压器
CN218939408U (zh) 平面变压器、电源转换电路及适配器
CN217306282U (zh) 一种立式变压器
CN110648828B (zh) 平面变压器及开关电源
FI113810B (fi) Menetelmä magneettisen tehokomponentin valmistamiseksi ja magneettinen tehokomponentti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