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58921U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58921U
CN212658921U CN202021631007.0U CN202021631007U CN212658921U CN 212658921 U CN212658921 U CN 212658921U CN 202021631007 U CN202021631007 U CN 202021631007U CN 212658921 U CN212658921 U CN 2126589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reflective
reflection
backlight module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3100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常彬彬
张广虎
周贺龙
王文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3100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589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589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589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属于液晶显示技术领域,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和导光板,导光板设置于底板,且导光板的入光面正对多个光源,入光面上对应每个光源设置有第一反射结构,第一反射结构具有供光线穿过的间隙,相邻的两个第一反射结构之间形成入射区,任意相邻的两个光源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反射结构,光源发出的部分光线能够经第一反射结构反射至至少一个第二反射结构,并经该第二反射结构反射后由对应的入射区进入导光板。能够提高入光面在相邻两个第一反射结构之间的区域的光照强度,消除照射盲区,提高入射到导光板中的光线分布均匀性,使得液晶面板的背光亮度均匀,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显示器的体积需求日趋轻薄,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体积大,并且耗电多,已经被市场淘汰。而液晶显示装置由于具有操作电压低、无辐射、重量轻及体积小等优点,已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
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面板两个部分,通过背光模组提供光源,使液晶显示面板利用加在液晶分子上电场强度的变化,改变液晶分子的取向,控制透光的强弱来显示图像。背光模组通常由背板、光源、导光板、光学膜片等组成,光源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LED灯,LED发出的光线通过导光板的入光面进入导光板,但是由于LED灯间隔设置,受LED灯发光角度和强度的限制,相邻两个LED灯之间容易出现照射盲区,照射盲区的亮度相对入光面正对LED灯的区域的亮度较暗,导致液晶显示面板上出现明暗交替的现象,用户体验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由于LED灯间隔设置,相邻两个LED灯之间容易出现照射盲区,照射盲区的亮度相对入光面正对LED灯的区域的亮度较暗,导致液晶显示面板上出现明暗交替的现象,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和导光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围设在所述底板上的多个侧板,其中一个所述侧板上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光源,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背板内,且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正对所述光源,所述入光面上对应每个所述光源设置有第一反射结构,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具有供光线穿过的间隙,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之间形成入射区,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光源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反射结构,所述光源发出的部分光线能够经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反射至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反射结构,并经所述第二反射结构反射后由所述第二反射结构对应的所述入射区进入所述导光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包括第一反射组件和第二反射组件,所述第二反射结构包括第三反射组件和第四反射组件,所述第一反射组件能够将光线反射至对应的所述光源一侧的所述第四反射组件,所述第二反射组件能够将光线反射至对应的所述光源另一侧的所述第三反射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反射件,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反射件之间形成有所述间隙,所述第四反射组件包括多个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反射件,所述第一反射件的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件的反射面平行,所述第一方向为多个所述光源的排列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反射组件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反射件,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反射件之间形成有所述间隙,所述第三反射组件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四反射件,所述第二反射件的反射面和所述第四反射件的反射面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五反射件,所述第二反射结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六反射件,每个所述第五反射件能够将光线反射至对应的所述光源两侧的一所述第六反射件。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开设有多个穿设孔,每个所述光源穿设于一个所述穿设孔中,所述散热板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反射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板上开设有透气孔。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电路板,多个所述光源均设置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反射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边框,所述边框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连接于设置有所述光源的所述侧板,所述第二部盖设于多个所述光源形成灯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方案中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通过设置第一反射结构和第二反射结构,光源发出的光线,一部分直接照射入导光板内,另一部分经第一反射结构反射至第二反射结构,随后再经第二反射结构反射后由入射区进入导光板内,从而能够提高入光面在相邻两个第一反射结构之间的区域的光照强度,消除照射盲区,提高入射到导光板中的光线分布均匀性,从而避免液晶显示面板上出现明暗交替的现象,使得液晶面板的背光亮度均匀,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俯视图。
图中:
1、背板;11、底板;12、侧板;2、导光板;21、入光面;3、反射片;4、光学膜片组;5、电路板;6、光源;7、边框;71、第一部;72、第二部;8、第一反射结构;81、第一反射组件;811、第一反射件;82、第二反射组件;821、第三反射件;83、第五反射件;9、第二反射结构;91、第三反射组件;911、第四反射件;92、第四反射组件;921、第二反射件;93、第六反射件;10、散热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剖视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俯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和导光板2,背板1包括底板11和围设在底板11上的多个侧板12,其中一个侧板12上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光源6,导光板2设置于底板11,且导光板2的入光面21正对于多个光源6,导光板2的入光面21上对应每个光源6设置有第一反射结构8,第一反射结构8具有供光线穿过的间隙,相邻的两个第一反射结构8之间形成入射区,任意相邻的两个光源6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反射结构9,光源6发出的部分光线能够经第一反射结构8反射至至少一个第二反射结构9,并经该第二反射结构9反射后由对应的入射区进入导光板2。
可以理解的是,光源6发出的光线,一部分经间隙直接照射入导光板2内,另一部分经第一反射结构8反射至第二反射结构9,随后再经第二反射结构9反射后由对应的入射区进入导光板2内,从而能够提高入光面21在相邻两个第一反射结构8之间的区域的光照强度,消除照射盲区,提高入射到导光板2中的光线分布均匀性,使得液晶面板的背光亮度均匀,提高用户体验。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每个光源6发出的光线的范围有限,如果光源6与导光板2的间距较小,光源6发出的光线并未充分扩散开,容易使得入光面21上出现光线未照射到的区域,也就是照射盲区,从而导致液晶显示面板上出现暗区。因此,为了避免液晶显示面板上出现暗区,通常需要增加光源6与导光板2之间的距离,使得光源6发出的光线充分扩散,以此来使得入光面21整个面上的都有光线照入。但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第一反射结构8和第二反射结构9,能够使得每个光源6发出的部分光线通过与该光源6对应的第一反射结构8两侧的入射区进入到导光板2,以此来消除照射盲区,从而能够减小光源6和导光板2的入光面21的距离,有助于显示装置的窄形化设计。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反射结构9包括第一反射组件81和第二反射组件82,第二反射结构9包括第三反射组件91和第四反射组件92,第一反射组件81能够将光线反射至对应的光源6一侧的第四反射组件92,第二反射组件82能够将光线反射至对应的光源6另一侧的第三反射组件91。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反射组件81和第二反射组件82能够将对应的光源6发出的光线分别向该光源6的两侧反射,随后经第二反射结构9反射后由与该光源6对应的第一反射结构8两侧的入射区进入导光板2内。
进一步地,第一反射组件81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反射件811,相邻两个第一反射件811之间形成有间隙,第四反射组件92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反射件921,第一反射件811的反射面与第二反射件921的反射面平行,第一方向为多个光源6的排列方向。第二反射组件82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反射件821,相邻两个第三反射件821之间形成有间隙,第三反射组件91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四反射件911,第三反射件821的反射面和第四反射件911的反射面平行。可以理解的是,经过第一反射件811反射的光线都能够经第二反射件921反射后垂直入光面21进入导光板2,经过第三反射件821反射的光线都能够经第四反射件911反射后垂直入光面21进入导光板2。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件811、第三反射件821、第四反射件911和第二反射件921均为直三棱柱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具有反射面的结构。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反射件811的反射面和第二反射件921的反射面可呈第一预设夹角,此时可调整由第一反射件811反射的光线经第二反射件921反射后与入光面21之间的角度。此外,第三反射件821的反射面和第四反射件911的反射面可呈第二预设夹角,此时可调整由第三反射件821反射的光线经第四反射件911反射后与入光面21之间的角度。上述第一预设夹角和第二预设夹角均不等于90°。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可以通过调整光源6与导光板2的入光面21之间的间距以及反光面的大小来调整被第一反射结构8反射的光线占光源6发出的总光线的比例,以此来保证直接射入到导光板2中的光线和经过两次反射后射入到导光板2的光线的能量保持一致,以此来消除照射盲区。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包括电路板5,多个光源6均设置于电路板5,电路板5上设置有上述第二反射结构9。在本实施例中,光源6优选为LED灯。
进一步地,该背光模组还包括边框7,边框7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71和第二部72,第一部71连接于设置有光源6的侧板12,第二部72盖设于多个光源6形成灯罩。可以理解的是,边框7为“L”形结构。通过设置边框7来形成灯罩,能够避免对侧板12弯曲形成灯罩,降低背板1的加工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71卡接于对应的侧板12,具体地,侧板12上设置有多个卡凸,第一部71上设置有多个卡孔,多个卡孔和多个卡凸一一对应卡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部71还可通过螺栓连接、粘接等方式连接于侧板12。
如图1所示,该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3和光学膜片组4,反射片3、导光板2和光学膜片组4由下至上依次叠放于底板11上,反射片3和光学膜片组4均为现有背光模组中常见的结构,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设置第一反射结构8和第二反射结构9,光源6发出的光线,一部分经间隙直接照射入导光板2内,另一部分经第一反射结构8反射至第二反射结构9,随后再经第二反射结构9反射后由入射区进入导光板2内,从而能够提高入光面21在相邻两个第一反射结构8之间的区域的光照强度,消除照射盲区,提高入射到导光板2中的光线分布均匀性,使得液晶面板的背光亮度均匀,提高用户体验。此外,通过将部分光线经过两次反射进入到导光板2中,能够减少光源6和导光板2的入光面21的距离,有助于显示装置的窄形化设计。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组。
实施例二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剖视图,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与实施例一中的背光模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所示,第一反射结构8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五反射件83,相邻两个第五反射件83之间形成有间隙,第二反射结构9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六反射件93,相邻两个第六反射件93之间形成有间隙,每个第五反射件83能够将光线反射至对应的光源6一侧的一第六反射件93和另一侧的一第六反射件93。可以理解的是,照射到第五反射件83上的光线一部分被反射到光源6一侧的其中一个第六反射件93,另一部分光线被反射到光源6另一侧的其中一个第六反射件93。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五反射件83具有两个反射面,每个第六反射件93具有两个反射面。为了便于描述,将第五反射件83的两个反射面分别定义为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将第六反射件93的两个反射面分别定义为第三反射面和第四反射面。第五反射件83的第一反射面与对应的两个第六反射件93中的一个第六反射件93的第三反射面平行或呈第三预设夹角,第五反射件83的第二反射面与对应的两个第六反射件93中另一个第六反射件93的第四反射面平行或呈第四预设夹角,第三预设夹角和第四预设夹角都不等于90°。
进一步优选地,第五反射件83的第一反射面与对应的两个第六反射件93中的一个第六反射件93的第三反射面平行,且该第五反射件83的第二反射面与对应的两个第六反射件93中另一个第六反射件93的第四反射面平行。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五反射件83和第六反射件93均为三棱柱结构,三棱柱结构的其中两个侧面均为反射面。
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一中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俯视图,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背光模组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包括散热板10,散热板10上开设有多个穿设孔,每个光源6穿设于一个散热孔,散热板10上设置有第二反射结构9。散热板10由耐高温的导热材料制成。通过设置散热板10,能够提高对光源6的散热效果,以降低光源6的温度,避免导光板2受热融化而影响导光板2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上述散热板10上开设有多个透气孔。进一步优选地,散热板10的六个面上均开设有透气孔,加速空气的对流,从而加快对光源6产生热量的散失。
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背光模组的结构均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通过设置第一反射结构8和第二反射结构9,光源6发出的光线,一部分直接照射入导光板2内,另一部分经第一反射结构8反射至第二反射结构9,随后再经第二反射结构9反射后由入射区进入导光板2内,从而能够提高入光面21在相邻两个第一反射结构8之间的区域的光照强度,消除照射盲区,提高入射到导光板2中的光线分布均匀性,从而避免液晶显示面板上出现明暗交替的现象,使得液晶面板的背光亮度均匀,提高用户体验。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和导光板(2),所述背板(1)包括底板(11)和围设在所述底板(11)上的多个侧板(12),其中一个所述侧板(12)上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光源(6),所述导光板(2)设置于所述背板(1)内,且所述导光板(2)的入光面(21)正对所述光源(6),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面(21)上对应每个所述光源(6)设置有第一反射结构(8),所述第一反射结构(8)具有供光线穿过的间隙,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反射结构(8)之间形成入射区,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光源(6)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反射结构(9),所述光源(6)发出的部分光线能够经所述第一反射结构(8)反射至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反射结构(9),并经所述第二反射结构(9)反射后由所述第二反射结构(9)对应的所述入射区进入所述导光板(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8)包括第一反射组件(81)和第二反射组件(82),所述第二反射结构(9)包括第三反射组件(91)和第四反射组件(92),所述第一反射组件(81)能够将光线反射至对应的所述光源(6)一侧的所述第四反射组件(92),所述第二反射组件(82)能够将光线反射至对应的所述光源(6)另一侧的所述第三反射组件(9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组件(81)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反射件(811),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反射件(811)之间形成有所述间隙,所述第四反射组件(92)包括多个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反射件(921),所述第一反射件(811)的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件(921)的反射面平行,所述第一方向为多个所述光源(6)的排列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组件(82)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反射件(821),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反射件(821)之间形成有所述间隙,所述第三反射组件(91)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四反射件(911),所述第二反射件(921)的反射面和所述第四反射件(911)的反射面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8)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五反射件(83),所述第二反射结构(9)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六反射件(93),每个所述第五反射件(83)能够将光线反射至对应的所述光源(6)两侧的所述第六反射件(9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散热板(10),所述散热板(10)开设有多个穿设孔,每个所述光源(6)穿设于一个所述穿设孔中,所述散热板(10)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反射结构(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10)上开设有透气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电路板(5),多个所述光源(6)均设置于所述电路板(5),所述电路板(5)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反射结构(9)。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边框(7),所述边框(7)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71)和第二部(72),所述第一部(71)连接于设置有所述光源(6)的所述侧板(12),所述第二部(72)盖设于多个所述光源(6)形成灯罩。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2021631007.0U 2020-08-07 2020-08-07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26589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31007.0U CN212658921U (zh) 2020-08-07 2020-08-07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31007.0U CN212658921U (zh) 2020-08-07 2020-08-07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58921U true CN212658921U (zh) 2021-03-05

Family

ID=74770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31007.0U Active CN212658921U (zh) 2020-08-07 2020-08-07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5892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17475A (zh) * 2021-12-28 2022-03-22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17475A (zh) * 2021-12-28 2022-03-22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4217475B (zh) * 2021-12-28 2023-12-22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516380C2 (ru) Освет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телевизионный приемник
CN102980105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0698045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8752973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20070189032A1 (en) Backlight system
JP2004206916A (ja) 面状光源
CN103115284B (zh) 背光单元和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TWI479234B (zh) 顯示裝置
CN111465895B (zh) 发光机构及背光模块
US20120212682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WO2010146920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TW200424689A (en) Backlight unit in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8876316B2 (en) Backlight module
CN212658921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RU2478872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свещени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телевизионный приемник
JP3086609B2 (ja) 液晶用照明装置
CN201819150U (zh) 光源反射罩及背光模组
CN103672634B (zh) 模块式平板灯
RU2488034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одсветк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телевизионный приемник
KR20120030908A (ko) 백라이트 플레이트 구조
CN210864273U (zh) 发光机构及背光模块
KR20070108712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CN106773294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3088594A1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1266709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