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55588U - 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55588U
CN212655588U CN202020878036.0U CN202020878036U CN212655588U CN 212655588 U CN212655588 U CN 212655588U CN 202020878036 U CN202020878036 U CN 202020878036U CN 212655588 U CN212655588 U CN 2126555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sedimentation tank
pipe
blow
purification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7803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瑞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Ourui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Ourui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Ourui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Ourui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7803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555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555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555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装置领域,尤其为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沉淀池、净化池、清水池、排污管和输送管道,所述沉淀池的一侧设置有净化池、清水池,且净化池置于沉淀池和清水池之间,所述沉淀池和净化池的内部底面均设置有导流坡,所述导流坡底部中心处贯通安装有排污管,且排污管底端延伸至沉淀池和净化池的底部,所述排污管的底部贯通安装有输送管道,所述排污管顶端嵌入安装有活塞,所述沉淀池和净化池内壁一侧均设置有调节区,所述调节区上开设有若干组等距的疏水孔,本实用新型整体装置结构简单,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适用于建筑工地现场,因地制宜,同时造价和使用成本均低,经济高效,具有一定的推广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和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5类指标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且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而目前现有的很多的大型建筑工地对于污水处理上要么之间进行排放,污染环境,要么输送至指定站点进行处理,不能因地制宜,同时处理设备造价和使用成本均高,因此需要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装置对上述问题做出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沉淀池、净化池、清水池、排污管和输送管道,所述沉淀池的一侧设置有净化池、清水池,且净化池置于沉淀池和清水池之间,所述沉淀池和净化池的内部底面均设置有导流坡,所述导流坡底部中心处贯通安装有排污管,且排污管底端延伸至沉淀池和净化池的底部,所述排污管的底部贯通安装有输送管道,所述排污管顶端嵌入安装有活塞,所述沉淀池和净化池内壁一侧均设置有调节区,所述调节区上开设有若干组等距的疏水孔,所述调节区的两侧均设置有刻度线,所述刻度线和调节区之间从上至下依次固定安装有若干组等距的卡块,所述调节区上覆盖有拦截布,所述拦截布和沉淀池、净化池均通过固定杆固定安装,且固定杆置于导流坡顶端,所述拦截布顶端固定安装有移动安装架,且移动安装架和卡块卡接,所述沉淀池和净化池的内部分别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悬浮液、第一沉淀层和净化液、第二沉淀层。
优选的,所述拦截布采用双层环保塑胶纸定制而成,且呈透明状。
优选的,所述输送管道呈倾斜状安装,且其和排污管均置于地下。
优选的,所述净化池的内部放置有污水沉淀剂,且其为聚合氯化铝粉末。
优选的,所述固定杆和沉淀池、净化池均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安装,且两者之间放置有密封垫。
优选的,所述沉淀池、净化池和清水池均采用混凝土定制而成,且与导流坡一体浇筑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可将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投放至沉淀池的内部,并静置固定时长直至其内部出现分层,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悬浮液、第一沉淀层,此时可将移动安装架根据第一沉淀层的深度选择合适高度的卡块进行卡接,对拦截布的展开面积进行调整,从而使得调节区暴露相应的面积,而悬浮液会穿过疏水孔进入至净化池的内部,同时对净化池的内部的投放污水沉淀剂,并进行人工搅拌后开始静置直至其内部出现分层,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净化液、第二沉淀层,此时可将移动安装架根据第二沉淀层的深度选择合适高度的卡块进行卡接,对拦截布的展开面积进行调整,从而使得调节区暴露相应的面积,而净化液会穿过疏水孔进入至清水池的内部,且集中储存在清水池内部的净化液可作为建筑施工现场的用水,同时整体装置可将建筑污水回收进行沉淀净化变废为宝使得其再次变身为可用水,符合绿色建筑的实施标准,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于此同时,整体装置的造价和使用成本均低,经济高效,适用于建筑工地现场,因地制宜。
2、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可对活塞进行开启,将滞留在沉淀池和净化池内部底面的第一沉淀层和第二沉淀层通过排污管进入至输送管道输送至指定的工作站对其沉淀物进行处理,而通过设置在沉淀池和净化池内部底面的导流坡可加速其沉淀物的导出,同时避免其在沉淀池和净化池内部形成残留,于此同时,通过设置刻度线方便根据具体的悬浮液容积配比合适的污水沉淀剂,避免造成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安装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净化池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A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沉淀池、2-净化池、3-清水池、4-排污管、5-输送管道、6-活塞、7-悬浮液、8-第一沉淀层、9-第二沉淀层、10-净化液、11-导流坡、12-刻度线、13-拦截布、14-疏水孔、15-移动安装架、16-固定杆、17-卡块、18-调节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沉淀池1、净化池2、清水池3、排污管4和输送管道5,所述沉淀池1的一侧设置有净化池2、清水池3,且净化池2置于沉淀池1和清水池3之间,所述沉淀池1和净化池2的内部底面均设置有导流坡11,所述导流坡11底部中心处贯通安装有排污管4,且排污管4底端延伸至沉淀池1和净化池2的底部,所述排污管4的底部贯通安装有输送管道5,所述排污管4顶端嵌入安装有活塞6,所述沉淀池1和净化池2内壁一侧均设置有调节区18,所述调节区18上开设有若干组等距的疏水孔14,所述调节区18的两侧均设置有刻度线12,所述刻度线12和调节区18之间从上至下依次固定安装有若干组等距的卡块17,所述调节区18上覆盖有拦截布13,所述拦截布13和沉淀池1、净化池2均通过固定杆16固定安装,且固定杆16置于导流坡11顶端,所述拦截布13顶端固定安装有移动安装架15,且移动安装架15和卡块17卡接,所述沉淀池1和净化池2的内部分别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悬浮液7、第一沉淀层8和净化液10、第二沉淀层9,使用时,可将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投放至沉淀池1的内部,并静置固定时长直至其内部出现分层,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悬浮液7、第一沉淀层8,此时可将移动安装架15根据第一沉淀层8的深度选择合适高度的卡块17进行卡接,对拦截布13的展开面积进行调整,从而使得调节区18暴露相应的面积,而悬浮液7会穿过疏水孔14进入至净化池2的内部,同时对净化池2的内部的投放污水沉淀剂,并进行人工搅拌后开始静置直至其内部出现分层,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净化液10、第二沉淀层9,此时可将移动安装架15根据第二沉淀层9的深度选择合适高度的卡块17进行卡接,对拦截布13的展开面积进行调整,从而使得调节区18暴露相应的面积,而净化液10会穿过疏水孔14进入至清水池3的内部,且集中储存在清水池3内部的净化液10可作为建筑施工现场的用水,符合绿色建筑的实施标准,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于此同时,整体装置的造价和使用成本均低,经济高效,适用于建筑工地现场,因地制宜,使用时,可对活塞6进行开启,将滞留在沉淀池1和净化池2内部底面的第一沉淀层8和第二沉淀层9通过排污管4进入至输送管道5输送至指定的工作站对其沉淀物进行处理,而通过设置在沉淀池1和净化池2内部底面的导流坡11可加速其沉淀物的导出,同时避免其在沉淀池1和净化池2内部形成残留,于此同时,通过设置刻度线12方便根据具体的悬浮液7容积配比合适的污水沉淀剂,避免造成浪费。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使用时,可将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投放至沉淀池1的内部,并静置固定时长直至其内部出现分层,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悬浮液7、第一沉淀层8,此时可将移动安装架15根据第一沉淀层8的深度选择合适高度的卡块17进行卡接,对拦截布13的展开面积进行调整,从而使得调节区18暴露相应的面积,而悬浮液7会穿过疏水孔14进入至净化池2的内部,同时对净化池2的内部的投放污水沉淀剂,并进行人工搅拌后开始静置直至其内部出现分层,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净化液10、第二沉淀层9,此时可将移动安装架15根据第二沉淀层9的深度选择合适高度的卡块17进行卡接,对拦截布13的展开面积进行调整,从而使得调节区18暴露相应的面积,而净化液10会穿过疏水孔14进入至清水池3的内部,且集中储存在清水池3内部的净化液10可作为建筑施工现场的用水,而后可对活塞6进行开启,将滞留在沉淀池1和净化池2内部底面的第一沉淀层8和第二沉淀层9通过排污管4进入至输送管道5输送至指定的工作站对其沉淀物进行处理,整体装置结构简单,可将建筑污水回收进行沉淀净化变废为宝使得其再次变身为可用水,符合绿色建筑的实施标准,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且整体装置的造价和使用成本均低,经济高效,适用于建筑工地现场,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沉淀池(1)、净化池(2)、清水池(3)、排污管(4)和输送管道(5),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的一侧设置有净化池(2)、清水池(3),且净化池(2)置于沉淀池(1)和清水池(3)之间,所述沉淀池(1)和净化池(2)的内部底面均设置有导流坡(11),所述导流坡(11)底部中心处贯通安装有排污管(4),且排污管(4)底端延伸至沉淀池(1)和净化池(2)的底部,所述排污管(4)的底部贯通安装有输送管道(5),所述排污管(4)顶端嵌入安装有活塞(6),所述沉淀池(1)和净化池(2)内壁一侧均设置有调节区(18),所述调节区(18)上开设有若干组等距的疏水孔(14),所述调节区(18)的两侧均设置有刻度线(12),所述刻度线(12)和调节区(18)之间从上至下依次固定安装有若干组等距的卡块(17),所述调节区(18)上覆盖有拦截布(13),所述拦截布(13)和沉淀池(1)、净化池(2)均通过固定杆(16)固定安装,且固定杆(16)置于导流坡(11)顶端,所述拦截布(13)顶端固定安装有移动安装架(15),且移动安装架(15)和卡块(17)卡接,所述沉淀池(1)和净化池(2)的内部分别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悬浮液(7)、第一沉淀层(8)和净化液(10)、第二沉淀层(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截布(13)采用双层环保塑胶纸定制而成,且呈透明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道(5)呈倾斜状安装,且其和排污管(4)均置于地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池(2)的内部放置有污水沉淀剂,且其为聚合氯化铝粉末。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16)和沉淀池(1)、净化池(2)均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安装,且两者之间放置有密封垫。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净化池(2)和清水池(3)均采用混凝土定制而成,且与导流坡(11)一体浇筑而成。
CN202020878036.0U 2020-05-22 2020-05-22 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装置 Active CN2126555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78036.0U CN212655588U (zh) 2020-05-22 2020-05-22 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78036.0U CN212655588U (zh) 2020-05-22 2020-05-22 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55588U true CN212655588U (zh) 2021-03-05

Family

ID=74747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78036.0U Active CN212655588U (zh) 2020-05-22 2020-05-22 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555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61108B (zh) 水力浮动选择性取水装置
CN104787890A (zh) 一种智能型浮岛水处理装置
CN105645589B (zh) 一种可转换运行模式的深床人工湿地反应器
CN103193362A (zh) 一种排水自然回归系统及其处理方法与应用
CN105887968A (zh) 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海绵式立体雨水回用调蓄系统
CN201770585U (zh) 一种富营养化水体的景观型复合人工湿地处理装置
CN203938558U (zh) 雨、污两用景观型生态净化系统
CN205687758U (zh) 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
CN102408175A (zh) 一种家庭生活污水生态利用系统
CN212655588U (zh) 一种绿色建筑污水处理装置
CN106567361B (zh) 控制河道淤泥沉积的系统及方法
CN206069497U (zh) 一种太阳能和雨能耦合生态浮床系统
CN206256508U (zh) 一种综合雨水收集装置
CN212425773U (zh) 一种污水分布式排水管网收集和处理装置
CN104692591A (zh) 一种阶梯增氧城市河道处理设备及其污水处理方法
CN204752331U (zh) 一种用于城市污染水体的净化装置
CN2818472Y (zh) 生活污水、粪便污水原位复合反应处理装置
CN105621621A (zh) 一种保温型挂膜式生态浮箱
CN203373247U (zh) 一种油泥生物储池
CN111453853A (zh) 一种进行污水深度处理的人工湿地、系统及施工方法
CN207016650U (zh) 一种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CN204079705U (zh) 一种具有污水处理功能的绿化墙体装置
CN209923017U (zh) 一种可调节的新型人工湿地实验模型
CN104193100A (zh) 一种具有污水处理功能的绿化墙体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9952939A (zh) 一种农业用雨水收集处理滴管节能装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