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48554U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48554U
CN212648554U CN202021557242.8U CN202021557242U CN212648554U CN 212648554 U CN212648554 U CN 212648554U CN 202021557242 U CN202021557242 U CN 202021557242U CN 212648554 U CN212648554 U CN 2126485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plate
base body
support plat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5724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明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ianlin Precision Moul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ianlin Precision Moul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ianlin Precision Mould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ianlin Precision Moul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5724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485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485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485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包括:弹片端子、基体和压盖,弹片端子包括压紧部和插接部,压紧部设置在插接部的上端,用于安装连接导体;基体的上部开设有用于安装压紧部的安装槽,安装槽的底部开设有供插接部插入的安装孔;压盖的一侧与基体可转动地连接,另一侧与基体扣合以压紧所述压紧部。将弹片端子的插接部插入安装孔中,同时压紧部嵌入安装槽中,合上压盖,压盖与基体扣合以压紧压紧部,以实现弹片端子的安装固定,并增大弹片端子的保持力,进而实现连接导体的安装固定。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电子设备,而连接器是电子设备中的重要连接部件。目前的电子产品中应用的连接器多为单面或双面接触式,且通常采用硬干涉的方式与元器件连接,也即是利用连接器材质本身的弹性,与元器件硬干涉连接,此种连接方式的稳定性不高,接触效果和保持力均不理想,特别是在震动的环境中,连接器和元器件容易因震动分离,导致断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连接器,能够有效地避免现有的连接器连接不稳定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连接器,包括:
弹片端子,包括压紧部和插接部,所述压紧部设置在所述插接部的上端,用于安装连接导体;
基体,上部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压紧部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部开设有供所述插接部插入的安装孔;
压盖,一侧与所述基体可转动地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基体扣合以压紧所述压紧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连接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弹片端子包括压紧部和插接部,压紧部设置在插接部的上端,用于安装连接导体;基体的上部开设有用于安装压紧部的安装槽,安装槽的底部开设有供插接部插入的安装孔;将弹片端子的插接部插入安装孔中,同时压紧部嵌入安装槽中,合上压盖,压盖与基体扣合以压紧压紧部,以实现弹片端子的安装固定,并增大弹片端子的保持力,进而实现连接导体的安装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基体的底部开设有缺口槽,所述缺口槽与所述安装槽隔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压盖朝向所述基体的一侧设置有按压块,所述按压块与所述安装槽一一对应,所述压紧部嵌入所述安装槽,所述按压块从上端挤压所述压紧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压盖朝向所述基体的一侧设置有卡扣,所述基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扣匹配的卡接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压紧部包括底板、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所述左支撑板和所述右支撑板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两端,所述左支撑板和所述右支撑板均朝向所述底板折弯形成中空的柱体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压紧部还包括压板,所述压板平行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上方,且所述压板和所述底板靠近所述插接部的一端通过竖直布置的连接板连接;所述左支撑板、所述右支撑板、所述底板、所述压板和所述连接板围成用于插接所述连接导体的插接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插接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球形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插接槽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朝向所述插接槽的开口侧设置为斜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插接部上设置有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弹片端子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插接部的下端,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过孔。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盖与基体未扣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盖与基体扣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座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座的仰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片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片端子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
基体100、安装槽101、安装孔102、卡接块103、支撑柱104、缺口槽105;
压盖200、按压块201、卡扣202;
弹片端子300、压紧部310、底板311、左支撑板312、压板313、右支撑板314、连接板315、凸块316、球形凸起317;
插接部320、开口321;
连接部330、过孔331;
连接导体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连接器,整体结构如下:
包括基体100和压盖200,压盖200一侧与基体100可转动地连接,基体100上设置有弹片端子300,弹片端子300用于安装连接导体400,压盖200的另一侧与基体100扣合,以压紧弹片端子300,有利于增大弹片端子300的保持力,进而实现连接导体400的固定安装。
具体结构如下:
参照图1和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体100的上部并列开设有多个用于安装弹片端子300的安装槽101,安装槽101的底部开设有安装孔102,弹片端子300包括压紧部310和插接部320,压紧部310设置在插接部320的上端,用于安装连接导体400,将插接部320插入安装孔102中,同时压紧部310嵌入安装槽101,以实现弹片端子300的安装固定。
参照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体100的底部并列开设有多个缺口槽105,缺口槽105与安装槽101一一对应,且与安装槽101隔离,在保证基体100强度的同时,有利于减少基体100的重量。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体100的底部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柱104。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压盖200的一侧与基体100铰接,铰接为可转动连接的一种方式。
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压盖200朝向基体100的一侧设置有多个按压块201,按压块201与安装槽101一一对应,弹片端子300的压紧部310嵌入安装槽101后,合上压盖200,压盖200上的按压块201从上端挤压弹片端子300的压紧部310。
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体100上并列设置有多个卡接块103,每个安装槽101的两侧均设置有卡接块103。压盖200朝向基体100的一侧并列设置有多个卡扣202,按压块201和卡扣202交错布置,卡扣202与卡接块103一一对应;卡扣202与卡接块103匹配,二者配合以实现压盖200与基体100卡接。
参照图6和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弹片端子300的压紧部310包括底板311、左支撑板312、压板313和右支撑板314,压板313平行设置在底板311的上方,且压板313和底板311靠近插接部320的一端通过竖直布置的连接板315连接,压板313和底板311与连接板315之间均通过圆角过渡。左支撑板312和右支撑板314对称设置在底板311的两端,左支撑板312和右支撑板314均朝向底板311连续折弯形成中空的柱体结构,以使压紧部310具有弹性。左支撑板312和右支撑板314相对的一侧以及底板311、压板313和连接板315围成用于插接连接导体400的插接槽,连接导体400插入插接槽中,弹片端子300从四个方向压紧连接导体400,使连接导体400安装的更加牢靠,避免松动,防止断路,有利于加强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参照图6和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左支撑板312和右支撑板314相对的一侧,压板313朝向底板311的一侧均设置有均设置有球形凸起317,也即是插接槽的相邻的三个侧壁上均设置有球形凸起317,连接导体400插入插接槽后,其相邻的三个侧面与球形凸起317实现点接触,使连接导体400受力集中。在本实施例中,插接槽的每一面的球形凸起317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以增加连接导体400的集中受力点,使连接导体400的安装更加稳固。
进一步地,左支撑板312和右支撑板314折弯形成的柱体结构的侧壁未完全闭合,且柱体结构与底板311的接合处设置为斜面,以进一步增大压紧部310的弹性。
进一步地,底板311朝向压板313的一侧设置有凸块316,也即是插接槽的另一侧壁上设置有凸块316,凸块316朝向插接槽的开口侧设置为斜面,以便于连接导体400进入插接槽。
进一步地,弹片端子300的插接部320上设置有开口321,在保证弹片端子300强度的同时,有利于减少弹片端子300的重量,同时使插接部320具有一定的柔性,便于插接部320插入基体100的安装孔102中。
进一步地,弹片端子300还包括连接部330,连接部330设置在插接部320的下端,在实际应用时,本申请中的连接器可通过连接部330直接插入PCB板中使用,无需焊接,方便拆装,可维护性高;连接部330上设置有过孔331,过孔331使连接部330具有一定的柔性,在连接部330插入PCB板上的硬性孔时,连接部330受挤压可以向过孔331处弹性变形,能够有效避免连接部330与PCB板发生硬干涉导致PCB板的损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体100为LCP等耐高温塑胶绝缘材料,弹片端子300为高导电高性能的镍硅铜合金。在本实施例中,基体100的材料优选为LCP E30i黑色材料。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连接器,弹片端子300插入基体100内,连接导体400插入弹片端子300中的压紧部310的插接槽中,通过压盖200与基体100扣合以固定连接导体400。压盖200上的按压块201为弹片端子300的压紧部310提供垂直方向上的压力,由于弹片端子300的压紧部310具有弹力,可以缓冲按压块201施加的压力,避免连接导体4直接插入插接槽后,压紧部310因受力过大造成瞬间屈服而失效,使弹片端子300具有较高的使用寿命,并且可以避免硬干涉导致刮伤连接导体400。在连接导体400受到来自压板313的压力后,压力进入左支撑板312和右支撑板314,由于左支撑板312和右支撑板314的柱体结构的侧壁未完全闭合,且柱体结构与底板311的接合处设置为斜面,即使左支撑板312和右支撑板314受到连接导体400的挤压,也不会使压紧部310丧失弹性。在实际使用时,无需费力即可将连接导体400插入压紧部310的插接槽中,连接导体400与插接槽的多个侧壁弹性接触,压盖200与基体100扣合后,插接槽的多个侧壁进一步挤压连接导体400,连接导体400不易拔出,使连接导体400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连接器体积小、结构简单紧凑、组装方便,可应用在PCB板上,使PCB板同时与上下两面的电子元件连接导通,能够有效地避免现有的连接器连接不稳定的问题,实现信号地稳定传输。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弹片端子(300),包括压紧部(310)和插接部(320),所述压紧部(310)设置在所述插接部(320)的上端,用于安装连接导体(400);
基体(100),上部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压紧部(310)的安装槽(101),所述安装槽(101)的底部开设有供所述插接部(320)插入的安装孔(102);
压盖(200),一侧与所述基体(100)可转动地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基体(100)扣合以压紧所述压紧部(3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00)的底部开设有缺口槽(105),所述缺口槽(105)与所述安装槽(101)隔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盖(200)朝向所述基体(100)的一侧设置有按压块(201),所述按压块(201)与所述安装槽(101)一一对应,所述压紧部(310)嵌入所述安装槽(101),所述按压块(201)从上端挤压所述压紧部(3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盖(200)朝向所述基体(100)的一侧设置有卡扣(202),所述基体(100)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扣(202)匹配的卡接块(10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部(310)包括底板(311)、左支撑板(312)和右支撑板(314),所述左支撑板(312)和所述右支撑板(314)设置在所述底板(311)的两端,所述左支撑板(312)和所述右支撑板(314)均朝向所述底板(311)折弯形成中空的柱体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部(310)还包括压板(313),所述压板(313)平行设置在所述底板(311)的上方,且所述压板(313)和所述底板(311)靠近所述插接部(320)的一端通过竖直布置的连接板(315)连接;所述左支撑板(312)、所述右支撑板(314)、所述底板(311)、所述压板(313)和所述连接板(315)围成用于插接所述连接导体(400)的插接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球形凸起(31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槽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凸块(316),所述凸块(316)朝向所述插接槽的开口侧设置为斜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320)上设置有开口(32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端子(300)还包括连接部(330),所述连接部(330)设置在所述插接部(320)的下端,所述连接部(330)上设置有过孔(331)。
CN202021557242.8U 2020-07-30 2020-07-30 连接器 Active CN2126485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57242.8U CN212648554U (zh) 2020-07-30 2020-07-30 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57242.8U CN212648554U (zh) 2020-07-30 2020-07-30 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48554U true CN212648554U (zh) 2021-03-02

Family

ID=74763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57242.8U Active CN212648554U (zh) 2020-07-30 2020-07-30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485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69541A (zh) * 2021-08-23 2021-11-19 哈尔滨雪谷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防冻管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69541A (zh) * 2021-08-23 2021-11-19 哈尔滨雪谷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防冻管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58636B2 (en) Board moun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0941495Y (zh) 电连接器
KR100292632B1 (ko) 편평가요성회로용전기커넥터시스템
CN2562408Y (zh) 电池连接器
US2019036347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CN212648554U (zh) 连接器
US6371811B1 (en) Vertical-type universal serial bus connector having a low profile o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US2003021607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pivotable contact
CA2327868C (en) Self-aligning electrical interconnect
US6540535B1 (en) Socket connector having resilient element for increasing contact force to inserted plug
US7044804B2 (en) Optical-electric connector
US7597576B2 (en) Electrical system
CN214957448U (zh) 一种插座连接器
US6238238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inforced actuator
US6146172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074222A (en) Cable end connector
US20120045911A1 (en) Socket connector having carbon nanotube contacts for signal transmission and metallic contacts for power transimission
US20020004323A1 (en) Right-angle typ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257934B1 (en) Audio jack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05004289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215343091U (zh) 一种连接端子及插座连接器
CN220527224U (zh) 一种耐高温防脱落铜端子
CN219246979U (zh) 连接器导电接触结构
CN210576566U (zh) 连接端子
CN214313737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