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41667U - 坐便器 - Google Patents
坐便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641667U CN212641667U CN202021248159.2U CN202021248159U CN212641667U CN 212641667 U CN212641667 U CN 212641667U CN 202021248159 U CN202021248159 U CN 202021248159U CN 212641667 U CN212641667 U CN 21264166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flush
- valve
- outlet valve
- toilet bow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anitary Device For Flush Toil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坐便器。该坐便器包括:座体、水箱、进水阀、底冲出水阀和圈冲出水阀,其中,底冲出水阀和圈冲出水阀均为由液体压力致动打开的液压阀,并且容纳腔具有位于其内部的底部,底部具有第一平面部和第二平面部,底冲出水阀布置在第一平面部上,圈冲出水阀布置在第二平面部上,第一平面部和第二平面部沿竖直方向错开并且第一平面部在第二平面部的下方。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坐便器,能够使用于圈冲和底冲的两股水流的相互影响最小化,从而提供最佳的冲洗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生洁具制造领域,主要涉及一种坐便器,该坐便器能实现对纳污槽的包括圈冲和底冲在内的独立两路冲洗。
背景技术
长久以来,越来越多用户采用虹吸式坐便器来取代传统的直冲式坐便器。虹吸式坐便器具有冲洗力更强,更静音、隔臭效果更好的优势。虹吸式坐便器又可分为旋涡式虹吸式坐便器和喷射式虹吸式坐便器。例如,喷射式虹吸式坐便器是采用流体力学中的虹吸原理,启动冲水装置后,坐便器管道在真空状态下,排污管道瞬间产生强大负压,由于大气压作用,形成液柱高度差(即,压力差),从而使水流从受压力大的高水位流向压力小的低水位,并充满排污管道,产生所谓的虹吸现象,进而抽走污物。
现有的虹吸式坐便器大多包括位于坐便器的纳污池顶部的冲洗圈和位于坐便器的纳污池底部的喷射孔,从顶部的冲洗圈流出的水用于对坐便器的纳污面进行冲洗,而从喷射孔流出的水则用于对坐便器的纳污池底部的污水进行喷射,从而产生虹吸并将马桶池内的污物冲洗到排污弯道中。
为此,从坐便器水箱的排水组件排出的水一路分流至纳污池内壁的上沿多处,从而对纳污面进行从上向下冲洗,而另一路则分流至坐便器的纳污池底部对底部的污物进行虹吸式冲洗。
针对两路分流出水的流路,现有的坐便器水箱的排水组件构造成具有两个出水阀,分别对通向纳污面的水流和排污口的水流进行控制。
但这种现有设计存在的不足在于。一方面,现有的两个出水阀的设置使得了坐便器的水箱制造相对复杂,尤其是现有的水箱中的两个出水阀的排布会使得水箱模具复杂化,而且如果对两个出水阀直接操作,操作力会相比较单个出水阀增加。另一方面,水箱内通过两个出水阀流出的水流会相互干扰、出现紊流,对纳污面的冲洗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仍需要对现有的坐便器进行改进,提高对纳污面冲洗的有效性、操作的便利性并且尽可能地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坐便器,所述坐便器包括:座体,所述座体具有带有纳污面的纳污槽,所述纳污槽设有圈冲孔口和排污口;水箱,所述水箱具有能够容纳一定量水的容纳腔;进水阀,所述进水阀布置在所述水箱的所述容纳腔中;底冲出水阀,所述底冲出水阀布置在所述水箱的所述容纳腔中,并且构造成可操作地打开流体连通所述排污口的底冲管路;圈冲出水阀,所述圈冲出水阀布置在所述水箱的所述容纳腔中,并且构造成可操作地打开流体连通所述圈冲孔口的圈冲管路;其中,所述底冲出水阀和所述圈冲出水阀均为由液体压力致动打开的液压阀,并且所述容纳腔具有位于其内部的底部,所述底部具有第一平面部和第二平面部,所述底冲出水阀布置在所述第一平面部上,所述圈冲出水阀布置在所述第二平面部上,所述第一平面部和所述第二平面部沿竖直方向错开并且所述第一平面部在所述第二平面部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底部的中部设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的顶面构成所述第二平面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底部在靠近所述座体的侧壁处设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的顶面构成所述第一平面部,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二凸台之间由相对凹入的所述底部的一部分隔开,沿所述竖直方向所述第一凸台的所述顶面低于所述第二凸台的顶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第一凸台下方形成的空间与所述排污口流体连通,而所述第二凸台下方包围的空间与所述圈冲孔口流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第一平面部上设有第一座置孔,所述第二平面部上设有第二座置孔,所述第一座置孔大于所述第二平面上的第二座置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所述底冲出水阀和所述圈冲出水阀各自具有压力端口,所述压力端口连接到进水阀,当所述进水阀打开时,来自水源的进水与所述压力端口流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所述坐便器具有压力管路,所述压力管路包括连接进水阀的进口端、连接所述底冲出水阀的压力端口的底冲端以及连接所述圈冲出水阀的压力端口的圈冲端,在所述压力管路中,所述底冲端与所述圈冲端流体连通,使得当所述进水阀被致动打开时所述底冲出水阀和所述圈冲出水阀的压力端口能够同时接收到进水压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底冲出水阀的水量和所述圈冲出水阀的水量被选择为,所述底冲出水阀的水量大于所述圈冲出水阀的水量,并且,当所述进水阀被致动时,所述圈冲出水阀先于所述底冲出水阀打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在单次排水循环中,通过所述底冲出水阀流出的水量为通过所述圈冲出水阀的水量的3-5倍。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单元控制的液压排水阀能够精确以设定比例来供给两股水流。
较佳地,设置两个排水阀的第一平面部和第二平面部的高度差设定在3cm-6cm的范围内。
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坐便器,其底部安装了两个液压排水阀,其共同地由同一个进水阀来控制,液压排水阀的打开依靠进水阀控制的外部水源的水压来驱动,因此,显著减少了排水操作的操作力。
液压排水阀在水箱中被布置在不同的高度位置中,并且液压排水阀通过同一个进水阀来控制,这样可以使两个排水阀在排水过程中水流出现紊流现像最小化,使得分别用于圈冲和底冲的两股水流的相互影响最小化,从而提供最佳的冲洗效果。
附图说明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注意参考的附图并非都按比例绘制,而是可扩大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方面,且在这方面,附图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性的,附图分别为: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坐便器的立体图,其水箱的背面被剖切开以露出其内部的构造;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坐便器的截面图,其中示出了坐便器的水箱内部的构造;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坐便器的俯视图;以及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坐便器的截面图,其中示出了坐便器底部管路的构造。
附图标记列表:
10 坐便器
20 座体
21 纳污槽
22 排污口
25 纳污面
30 水箱
31 底部
301 侧部凸台、第一凸台
302 中间凸台、第二凸台
311 座置孔
312 座置孔
321 第一平面部
322 第二平面部
330 凹入部
340 空间
35 侧部
40 进水阀
50 底冲出水阀
60 圈冲出水阀
70 压力管路
71 底冲端
72 圈冲端
73 三通装置
501 底冲管路
601 圈冲管路
602 圈冲孔口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坐便器”是指用于冲厕的整个清洁系统,例如包括具有纳污槽的座体、坐便器便盖(特别是智能便盖)、坐便器水箱、各种管路、电线、接头、配件等。可以理解到,本实用新型的坐便器本身也不限类型,智能坐便器、虹吸式坐便器、各种传统坐便器均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坐便器10包括座体20和水箱30,座体20和水箱30例如由陶瓷材质制成。座体20和水箱30可以一体形成,也可分体形成。在坐便器10的座体20上方可以直接安置便盖,便盖可以为智能便盖,即能够根据需要向用户提供如厕清洗功能、烘干功能、消毒功能等。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坐便器10的座体20具有纳污槽21(或称纳污池),该纳污槽21具有适当尺寸和形状,以方便用户如厕。该纳污槽21通常包括纳污面25和位于槽底的排污口22。纳污面25(或称纳污槽21内壁、污物承接面)从纳污槽21的顶部向下延伸汇聚到排污口2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坐便器在单次排水循环中可同时具备圈冲和底冲两种冲水方式。圈冲是指对纳污槽21的纳污面25进行冲水,通常是至上而下在冲水,而底冲是指直接对排污口22所在位置进行冲水。
为实现对坐便器10的圈冲,如图3所示,座体20设置了圈冲孔口602。常规地,圈冲孔口602设置在纳污槽21上部的内缘部上,并且圈冲孔口602连接到通向坐便器10中设置的圈冲管路601。从而,来自水箱30的水通过圈冲管路601流到圈冲孔口602,并且从圈冲孔口602喷出供给到内缘部,随即为纳污面25提供冲洗水流,以此实现坐便器10的圈冲功能。来自水路中的水通过圈冲孔口602自上而下冲洗纳污面25,以全面地对该纳污面25进行清洗。
在其他替代实施例中,圈冲孔口602设置位置是可以变化的,它也可以直接开设纳污面25上、例如在纳污槽21从顶部到排污口22的中途的纳污面25任何合适的位置上。
优选地,纳污面25的结构设置成有利于水流旋转的结构,以使从602流出的水在其自上而下冲洗纳污面25的同时发生回旋,从而更彻底地清洗纳污面25以及纳污槽21。
为了实现对坐便器10的底冲,坐便器10还包括底冲管路501,底冲管路501通向纳污槽21底部的排污口22。水箱30内的储水能够通过底流管路流动到纳污槽21的底部的排污口22,实现对坐便器10的底冲。
图1和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坐便器10的水箱30内部的构造。坐便器10的水箱30的壁围绕形成容纳腔,该容纳腔能够储存足量的用于冲洗纳污槽21的水。如图1和图3所示,在较佳实施例中,水箱30的形成为大致方形,但可以理解,水箱的形状和大小没有特别限制,但也可以构造成其他形状和大小,只要是用于能够储存足量的水并容纳如下所述的设置在水箱30内部空间的形状和结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如图1所示,水箱30的容纳腔中布置有进水阀40、底冲出水阀50和圈冲出水阀60。进水阀40构造成用于向水箱30补水。当进水阀40打开时,外部水源供水能够进入到水箱30的容纳腔中,实现水箱30的补水。进水阀40可以通过安装到水箱30外侧的致动装置手动致动。但应当理解,在其他替代实施例中,进水阀40也可以以电动方式自动致动。进水阀40的关闭可以由水箱30中的水位控制,当水箱30中的水位不断上升,带动进水阀40的浮子随之上升,当浮子到达预定的高度位置后,便带动阀门移动到关闭位置,从而使进水阀40关断,这样进水就能够被切断。
底冲出水阀50和圈冲出水阀60各自独立地布置在水箱30的容纳腔中。底冲出水阀50对应于底冲管路501安装,由此底冲出水阀50被构造成可操作地打开流体连通纳污槽21底部的排污口22的底冲管路501。圈冲出水阀60对应于圈冲管路601安装,由此圈冲出水阀60被构造成可操作地打开流体连通圈冲孔口602的圈冲管路601。这两出水阀50和60作为两个独立的阀装置设置在水箱30的容纳腔中的不同位置处。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中,底冲和圈冲的水流分别由各自的出水阀独立进行控制,这样,使得底冲和圈冲的水流相互之间的影响减到最小,从而能够精确地对底冲和圈冲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底冲出水阀50和圈冲出水阀60均为液体压力致动打开的液压阀。具体地,底冲出水阀50和圈冲出水阀60均具有阀体、位于阀门件、压力控制组件和压力端口。在这种液压阀中,当压力端口接收到特定压力时,压力控制组件能够控制阀门件相对于配合的孔打开,从而使得出水阀切换到打开状态。
如图1所示,底冲出水阀50和圈冲出水阀60各自具有的压力端口连接到进水阀40,这样,当进水阀40通过手动或电动的方式打开之后,来自水源的进水通过压力管路70流至两个出水阀50、60的压力端口,这样,两个出水阀50、60的压力端口将受到进水水压的作用,在这种条件下,出水阀50、60相应的压力控制组件将控制出水阀50、60的阀门件打开。因此,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底冲出水阀50和圈冲出水阀60均能够随着进水阀40的打开而打开的。这对于手动操作的进水阀而言是特别有利的,因为手动操作的进水阀40所需的致动进水阀40的力相比于直接致动出水阀50、60较小,这种布置方式优化了使用者的操作体验。
从图1中可以看到,用于有两个出水阀50、60与进水阀40之间实现流体连通的压力管路70通常由软管构成。压力管路70的进口端连接到进水阀40,并从进水阀40的出口端延伸出,借助于一个三通装置73,压力管路70又分成两路,一路构成底冲端71,其连接到底冲出水阀50的压力端口,另一路构造圈冲端72,连接到圈冲出水阀60的压力端口。当进水阀40打开之后,在所述压力管路70中,底冲端71与圈冲端72是流体连通的,使得当进水阀40被致动打开时,底冲出水阀50和圈冲出水阀60的压力端口能够同时接收到进水压力。
在其他替代实施例中,压力管路70也可以其他的方式布置,例如圈冲出水阀60和底冲出水阀50的压力端口分别通过独立的管件连接到进水阀40的进口端。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底冲出水阀50和圈冲出水阀60特别地被布置在不同高度的平面部上,这从图2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
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坐便器10的水箱30的容纳腔内部具有侧面35和底部31,此处水箱30的底部31被侧面35包围的位于水箱30下方的一个部分。如图1和图2所示,容纳腔的底部31构造成具有第一平面部321和第二平面部322,这两个平面部321、322沿竖直方向错开,并且第一平面部321位于第二平面部322的下方。这两个平面部321、322都是指在水平方向延伸的表面。底冲出水阀50被布置在第一平面部321上,而圈冲出水阀60被布置在第二平面部322上,换言之,圈冲出水阀60相对底冲出水阀50布置相对更高的平面部上。圈冲出水阀60布置得相对较高是有利的,通常圈冲孔口602在座体20中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因此,布置位置较高的圈冲出水阀60能够在圈冲时提供更高的势能,同时又能尽可能减少紊流的出现。
如图1所示,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平面部321和第二平面部322分别由底部上的两个凸台301和302提供,凸台301和302之间由底部31的凹入部330分隔开。该凹入部330是由底部31的一部分构成的,该部分具有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相比于两个凸台301和302的平面部321、322高度位置均较低。当水箱30内储存有水时,水填充到侧部凸台301和中间凸台302之间的凹入部中。
在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提供两个高度不同的平面部321、322的凸台包括侧部凸台(又称为第一凸台)301和位于大致中部的中间凸台(又称为第二凸台)302。中间凸台302的顶面构成第二平面部322,圈冲出水阀60被布置在该中间凸台302的第二平面部322之上。侧部凸台301设置在容纳腔的底部31靠近座体20侧壁的位置处,该侧部凸台301的顶面形成了第一平面部321,底冲出水阀50被布置在该第一平面部321上。
综合考虑水箱30的整体高度限制、势能的利用效率以及对紊流的抑制作用,在较佳实施例中,凹入部330的水平表面(即凹入部330最低的水平表面)与第一平面部321之间的垂直高度差可以被设定在3-6cm之间。第一平面部321和第二平面部322之间的垂直高度差被设定在4-10cm的范围内。更佳地,两个平面部321、322之间的垂直高度差被设置为4-6cm的范围中。
从图2中可以看到,侧部凸台301紧贴着容纳腔的侧面35和底部31形成,而中间凸台302相对侧部凸台301侧向隔开一段距离形成。从图2和图4中可以看到,中间凸台302的平面部322连接到水箱30前后方向的侧壁,并较佳地与侧壁一体形成。平面部322的下方由凸台壁包围形成了一个空间340,该空间340可以视作为圈冲管路601的一部分。
进一步地,侧部凸台301的上表面形成有座置孔311,该座置孔311通过底冲管路501与座体20的排污口22流体连通,而中间凸台302上设有另一个座置孔312,该座置孔312通过圈冲管路601与圈冲孔口602流体连通。两个出水阀50和60分别设置在座置孔311、312的上方,例如通过紧固件固定于相应的凸台301、302之上。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两个座置孔311和312都是开设在水平方向中的,即座置孔311和312的直径位于平行于底部31的表面的水平方向中。相比于其他的排布方式,水箱30的模具设计相对简单,相应也降低了制造的成本。
通常,对于同时进行圈冲和底冲的坐便器而言,圈冲和底冲需要的水量是不同,圈冲的水量小于底冲的水量。为了适应提供圈冲和底冲所需的不同水量,在较佳实施例中,在侧部凸台301的平面部321上的座置孔311的孔径被设置成大于中间凸台302的平面部322上的座置孔312的孔径。同时,底冲出水阀50和圈冲出水阀60可以被选择为,底冲出水阀50的水量大于圈冲出水阀60的水量。这样确保了每次冲水从底冲出水阀50流出的水量大于从圈冲出水阀60流出的水量。
在单次排水循环中,通过底冲出水阀50供给的冲洗水量为通过圈冲出水阀60的水量的3-5倍。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底冲出水阀50每次冲水能够供给3.5L的水量,而圈冲出水阀60每次冲水能够供0.8L的水量。
在另一替代实施例中,底冲出水阀50和圈冲出水阀60被设置成,当进水阀40被致动时,圈冲出水阀60先于底冲出水阀50打开,从而使得水流先通过圈冲孔口602冲洗纳污槽21的纳污面25一段时间之后,再打开底冲出水阀50,这将有利于纳污槽21的冲洗。选用作为底冲出水阀50和圈冲出水阀60的液压阀打开时序是可根据要求设定的,当其压力端口接收到压力后,液压阀的阀门件的打开可以设定成以不同的定时延时打开,延时的长短可以根据实际冲水量来确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水箱30的侧面35、底部31以及内部的两个凸台301、302是一体形成的。但应当理解,在其他替代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分开构造凸台301、302,再将将凸台301、302配合到水箱30的底部31。
应当理解,布置有底冲出水阀50和圈冲出水阀60的凸台301、302在水箱30的容纳腔内的具体设置位置并不限于以上描述较佳实施例。在替代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分置于水箱30的容纳腔的左右两侧,这样底冲出水阀50与圈冲出水阀60分置在容纳腔的左右两侧,而进水阀40则布置在两个出水阀50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凸台可以分别连接到水箱的侧壁,压力管路从水箱中间位置分别向两侧延伸连接到两个出水阀的压力端口上。在这种情况下,进水阀40的致动装置可以设置在水箱40的顶盖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尽管在以上描述中,进水阀40和液压排水阀50和60被完全容纳在水箱30的壁封围形成的容纳腔内,但也不排除这些部件中的一些或者这些部件的一部分位于容纳腔之外的情形。例如,压力管路70的一部分可以直接从水箱30延伸到坐便器10的座体20内部或者在水箱30与座体20之间的其他结构中延伸(即,不完全位于水箱30内)。
尽管在各附图中参照了同时具备圈冲和底冲的坐便器的实例来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但应当理解到,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实施例可应用至具有相似结构和/或功能的洁具设备中。
前面的描述已经给出了许多特征和优点,包括各种替代的实施例,以及装置和方法的结构和功能的细节。本文的意图是示例性的,并不是穷尽性的或限制性的。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然可对由所附权利要求所表达的术语的宽泛上位含义所指示的全部范围内做出各种改型,尤其是在结构、材料、元素、部件、形状、尺寸和部件的布置方面,包括这些方面在此处所描述的原理范围内的结合。在这些各种改型未偏离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的程度内,意味着它们也包含于此。
Claims (10)
1.一种坐便器(10),所述坐便器包括:
座体(20),所述座体具有带有纳污面的纳污槽,所述纳污槽设有圈冲孔口(603)和排污口(22);
水箱(30),所述水箱具有能够容纳一定量水的容纳腔;
进水阀(40),所述进水阀布置在所述水箱的所述容纳腔中;
底冲出水阀(50),所述底冲出水阀布置在所述水箱的所述容纳腔中,并且构造成可操作地打开流体连通所述排污口的底冲管路(501);
圈冲出水阀(60),所述圈冲出水阀布置在所述水箱的所述容纳腔中,并且构造成可操作地打开流体连通所述圈冲孔口的圈冲管路(60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冲出水阀(50)和所述圈冲出水阀(60)均为由液体压力致动打开的液压阀,并且
所述容纳腔具有位于其内部的底部(31),所述底部具有第一平面部(321)和第二平面部(322),所述底冲出水阀(50)布置在所述第一平面部(321)上,所述圈冲出水阀(60)布置在所述第二平面部(322)上,所述第一平面部(321)和所述第二平面部(322)沿竖直方向错开并且所述第一平面部(321)在所述第二平面部(322)的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31)的中部设有第二凸台(302),所述第二凸台(302)的顶面构成所述第二平面部(32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坐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在靠近所述座体的侧壁处设有第一凸台(301),所述第一凸台的顶面构成所述第一平面部(321),所述第一凸台(301)与所述第二凸台(302)之间由所述底部的凹入部隔开,沿所述竖直方向所述第一凸台(301)的所述顶面低于所述第二凸台(302)的顶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坐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301)下方形成的空间与所述排污口流体连通,而所述第二凸台(302)下方包围的空间与所述圈冲孔口流体连通。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坐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部(321)上设有第一座置孔,所述第二平面部(322)上设有第二座置孔,所述第一座置孔大于所述第二平面上的第二座置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冲出水阀(50)和所述圈冲出水阀(60)各自具有压力端口,所述压力端口连接到进水阀(40),当所述进水阀打开时,来自水源的进水与所述压力端口流体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坐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坐便器具有压力管路(70),所述压力管路包括连接进水阀的进口端、连接所述底冲出水阀的压力端口的底冲端(71)以及连接所述圈冲出水阀的压力端口的圈冲端(72),
在所述压力管路(70)中,所述底冲端(71)与所述圈冲端(72)流体连通,使得当所述进水阀被致动打开时所述底冲出水阀和所述圈冲出水阀的压力端口能够同时接收到进水压力。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坐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冲出水阀(50)的水量和所述圈冲出水阀(60)的水量被选择为,所述底冲出水阀的水量大于所述圈冲出水阀的水量,并且,当所述进水阀被致动时,所述圈冲出水阀(60)先于所述底冲出水阀(50)打开。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便器,其特征在于,在单次排水循环中,通过所述底冲出水阀(50)流出的水量为通过所述圈冲出水阀(60)的水量的3-5倍。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部和所述第二平面部的高度差设定在3cm-6cm的范围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48159.2U CN212641667U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坐便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48159.2U CN212641667U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坐便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641667U true CN212641667U (zh) | 2021-03-02 |
Family
ID=74784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248159.2U Active CN212641667U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坐便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641667U (zh) |
-
2020
- 2020-06-30 CN CN202021248159.2U patent/CN21264166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814681B1 (ko) | 넘침 방지 보조수조를 갖는 양변기 | |
CN101424095B (zh) | 无水箱座便器 | |
KR102592434B1 (ko) | 변기 구조물 | |
JP2007046307A (ja) | 便器洗浄装置 | |
JP2006112056A (ja) | 便器装置 | |
CN212641667U (zh) | 坐便器 | |
CN111779101A (zh) | 一种自带水箱虹吸式壁挂坐便器 | |
CN111395483A (zh) | 用于便器的冲洗排水阀、水箱配件、组件和便器及其主体 | |
CN217679471U (zh) | 一种发泡马桶 | |
CN212715211U (zh) | 坐便器 | |
JP3238052U (ja) | 一体型水栓金具アセンブリ | |
CN216428455U (zh) | 马桶 | |
CN216664366U (zh) | 一种负压辅助冲刷的低水箱座便器 | |
CN105696668A (zh) | 一种基于电子和手动分别控制的电子马桶 | |
CN212294940U (zh) | 一种自带水箱虹吸式壁挂坐便器 | |
CN214329134U (zh) | 微型水泵、马桶冲刷系统和马桶 | |
CN108951782A (zh) | 一种马桶 | |
KR200480074Y1 (ko) | 양변기용 세정액 자동 배출장치 | |
CN113957961A (zh) | 马桶 | |
CN212835748U (zh) | 一种座便器 | |
CN213477062U (zh) | 坐便器 | |
CN216664365U (zh) | 一种提高冲洗性能的低水箱座便器 | |
CN211523398U (zh) | 一种便器的冲洗结构 | |
CN212506607U (zh) | 一种挂壁式虹吸坐便器 | |
CN219175408U (zh) | 一种用于便器的气水分离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