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93463U - 一种医用导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医用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93463U
CN212593463U CN202021424809.4U CN202021424809U CN212593463U CN 212593463 U CN212593463 U CN 212593463U CN 202021424809 U CN202021424809 U CN 202021424809U CN 212593463 U CN212593463 U CN 2125934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od flow
blood
bridging
soft
thick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2480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向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142480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934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934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934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导管结构。主要包括软质粗套管I、软质粗套管II、连接端口、管路血液流量控制装置以及血液流量检测计。使用本实用新型导管桥连的方式,解决了给远端急性缺血的组织恢复血液循环、还可监测并控制桥接管内的血流量,维持栓塞血管远端的组织最适合的血流量,达到局部缺血组织不坏死、全身炎症因子和坏死组织可控释放的目的,同时随着栓塞血管周围自身侧枝血管逐步实现代偿,可逐步调低桥接管内的血流量直至撤除该桥接管。应用本发明治疗后,无需行血管内取栓术,可安全、完全的切除肿瘤组织和受侵犯的主动脉或其他动脉血管,解决了恶性病变部位难以手术的弊端,可进一步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医用导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设备领域,具有涉及一种医用导管。
背景技术
一、动脉血管栓塞领域
1.动脉血管栓塞的原因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液)粘度、高烟瘾、冠心病尤其是发作心梗和房颤、动脉粥样硬化和腹主动脉瘤的人是高发动脉栓塞人群。许多报道说明周围动脉栓塞最常病因是心源性:栓塞来自心脏病者占94%,其中77%伴有心房颤动;冠心病包括心肌梗塞、房颤、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室壁瘤约占60%;风湿性心脏病占20%;风湿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二者都有左心内的血栓形成,患病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
动脉自发血栓大多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动脉中血流速度高,所以即使凝血过程被激活,在局部也不能积蓄足够的凝血酶,只有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内皮细胞受到损伤时才会使血小板黏附、聚集,造成管腔狭窄,使得局部积蓄有效浓度的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而形成血栓。纵上所述,动脉栓塞的直接原因可有多种:如房颤患者心房内脱落的血栓、左房粘液瘤患者脱落的瘤栓、大动脉内膜脱落的脂质和/或钙化斑块、动脉内自发形成的血栓、主动脉夹层撕脱的内膜片堵塞血管管腔等。
2.动脉血管栓塞的分类及目前的治疗方法
依栓塞部位可分为内脏动脉栓塞和外周动脉栓塞,外周动脉栓塞可分为外周大动脉栓塞和外周小动脉栓塞。
就治疗手段而言,内脏动脉栓塞,以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开刀为主。对于外周小动脉栓塞,大多经药物治疗后可缓解,不需手术治疗。而对于外周大动脉栓塞,好发于股动脉及邻近大动脉血管,可以病程长短分为急性闭塞和慢性闭塞两类:慢性闭塞者病情缓慢,栓塞血管邻近的侧枝血管网逐渐增多,出现代偿,患者无需截肢,一般也不会威胁患者生命。急性闭塞者罪犯血管远端血流突然缺失,组织急性缺血缺氧,出现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大量释放,细胞崩解,组织坏死,病情进展迅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取栓术、截肢术等。
3.急性肢体动脉血管栓塞目前治疗方法所存在的问题
急性动脉血管栓塞因治疗方法的不同可出现以下三种转归:部分不及时开通血流者,出现栓子远端肢体严重缺血缺氧,严重者出现组织坏死,截肢不可避免;部分病人成功完成了血管内取栓术,突然而来的大量血液供应,将下肢积累的代谢废物快速稀释带到全身,会导致大量炎性因子的激活释放,发生“炎症风暴”,患者出现了肺、肾、肝、脑、心等重要脏器的损害,与此同时肢体远端重新获得血液供应后,组织会肿胀,可能出现骨筋膜室综合症,治疗难度大,费用高,严重者尤其老年患者极易死亡;个别不采取截肢也不行血管内取栓术的患者,后期出现肢体坏死、严重感染,最终会死于败血症。
4.本实用新型在急性肢体动脉血管栓塞领域的意义
本实用新型通过体外桥接的方式,经济方便地解决了给远端急性缺血的组织快速恢复血液循环的目的。同时能做到桥接管内的血流量可监测、可控制,就可维持栓塞血管远端的组织最适合的血流量,达到既不让局部缺血组织坏死、又让全身炎症因子和坏死组织可控释放的目的。随着时间推移栓塞血管周围自身侧枝血管网逐步增多,实现了自身代偿,可逐步调低桥接管内的血流量直至撤除该桥接管,最终实现了既保肢又保命的目的。应用本实用新型治疗后,无需行血管内取栓术,避免了取栓术后炎症因子和大量坏死组织不可控性释放对全身造成的严重甚至致命的威胁,从而达到对动脉栓塞安全、简单、有效治疗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使用方法简单,创伤极小,无需留置于体内,可解决现有技术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应用于医疗领域。
二.大血管手术领域
临床上有部分疾病如先天性的主动脉狭窄、先天性主动脉闭锁、血管炎导致的主动脉狭窄、邻近器官肿瘤侵犯主动脉等,其手术涉及胸主动脉或腹主动脉,术中需要临时阻断主动脉,这样会导致主动脉血流突然中断,心脏射出的血液都集聚于阻断处的近端,呈现出阻断近端血压急剧增高,严重者会引发脑出血,而远端血压明显降低,出现严重缺血缺氧状态,可涉及脊髓、肾脏等重要脏器。
此类大手术的安全时限为30分钟左右,若主动脉阻断时间超过45分钟,则导致截瘫或肾衰竭的可能性大增。故在这类手术中,医师都需争分夺秒的进行手术以减少主动脉阻断时间,这会导致医生心理压力增加,出现操作不够精细、误操作等问题出现,个别特殊情况下会出现主动脉阻断时间超过45分钟,患者风险急剧上升。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一种医用导管结构,可安全、完全的切除肿瘤组织和受侵犯的主动脉或其他动脉血管,可有效减少脑出血、截瘫、肾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并可延长主动脉阻断的安全时限,让外科医师从容的完成手术,防止手术“粗糙”和误操作的发生。解决了恶性病变部位难以手术的弊端。可进一步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医用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导管含软质粗套管I(1)、软质粗套管II(8)、连接端口(3)、管路(7),其中软质粗套管I(1)、软质粗套管II(8)与管路(7)通过连接端口(3)连接。
所述的软质粗套管和管路的内壁涂有抗凝涂层;进一步地,所述的抗凝涂层为肝素涂层、水蛭素涂层中的一种,更进一步地,优选肝素涂层。
所述的管路(7)管路内径1~8mm,长度30cm~250cm。
所述的管路(7)上可外加血液流量控制装置,进一步优选为压式挤压装置。
所述的血液流量控制装置包含固定装置(2)和血流量调节阀(6)和血液流量调节头 (11);进一步地,血液流量控制装置为管路外压式,不与管路内表面及其内的血液直接接触。
所述的管路(7)上可外加血液流量检测计(5)通过血液流量检测头(9)和导线(4)与管路(7)相连接,血液流量检测头(9)为管路(7)卡入式,不与管路内表面及其内的血液直接接触,流量测量完成后可从管路(7)上移除。
所述的软质粗套管I(1)内含有穿刺针。
所述穿刺针(3)穿刺针直径0.3~4mm,长度3~10cm。
本实用新型设计科学、结构独特、操作方便、实施容易,产生的技术效果显著,与现有医用导管设备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的保证血栓堵塞部位后方组织的供血,相当于是体外的侧支循环将上肢动脉与下肢动脉连接,实际是将栓塞动脉的远端和近端通过体外连接管路相连。为便于血流量的控制,管道中设有控制阀,流量计实现更加精确的控制,这可避免截肢,并让代谢废物及炎症因子有序释放,这区别于传统取栓术,取栓术后由于血流量无法检测也无法控制,易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也容易出现炎性因子及坏死物质的突然大量释放、进而造成严重的全身损害甚至导致死亡的发生。采用留置针保证患者一次扎针可以用数天而且扎针部位不易发生感染,当栓塞血管周围出现充足的侧枝血管代偿后,可撤除上述设备。该实用新型设备安全性好,可靠性高,安装方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在手术中若使用该实用新型的装置,在主动脉阻断处的两端连接上该血管,等于在手术区域建立起一个血管旁路,在主动脉阻断后,近端的血液经过该旁路流经远端,不会出现近端血压明显上升而远端缺血缺氧的状态,可有效减少脑出血、截瘫、肾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并可延长主动脉阻断的安全时限,让外科医师从容的完成手术,防止手术“粗糙”和误操作的发生。该实用新型设备安全性好,可靠性高,安装方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附图1:一种医用导管结构示意图
附图2:穿刺针
附图3:引导钢丝
附图4:软质粗套管
进入动脉血管的部分
附图5:扩张鞘管
附图中标记分述如下:1-软质粗套管I;2-血液流量控制阀;3-连接端口;4-导线;5 -血液流量检测计;6-血液流量检测头;7-管路;8-软质粗套管II;9-检测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实施例仅用于例证的目的,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所做的显而易见的改变和修饰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范围之内。
实施例1:一种体外桥接医用导管及使用方法
患者75岁,因右下肢冰凉苍白20小时入院,查体下肢大腿以下皮肤苍白,冰凉,血管塌陷,超声示股动脉及髂外动脉经端血栓形成,管腔闭塞,远端血流极少,下肢静脉系统未见异常。既往有脑出血、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压、糖尿病史。治疗上若选择溶栓则重要器官出血尤其是脑出血风险极高,若发生则会致残或出现长期卧床,最终死于肺部感染;若行股动脉取栓术则在术后可能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炎性因子大量激活并快速释放,导致重要器官如肺、肾、肝功能不全,最终因多器官功能不全死亡;另一选择为右下肢高位截肢,但患者本人及家属不能接受这一致残的治疗方式;若不接受上述任何一个积极治疗措施,则患者下肢会出现坏死,最终会死于全身感染。若应用本发明,则可达到既不截肢、又可保命,且治疗方法简单、费用低廉,创伤小的疗效。
一种体外桥接医用导管包括:1-软质粗套管I;2-固定装置;3-连接端口;4-导线; 5-血液流量检测计;6-血流量调节阀;7-管路;8-软质粗套管II;9-血流量检测头;10-扩张鞘管;11-血液流量调节头;
首先将患者的腕部垫高,保持腕关节处于过伸状态。在穿刺前皮下注射适量麻药,穿刺时将穿刺者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穿刺部位由远至近依次轻放于患者桡动脉搏动最强处,指示患者桡动脉的走行方向。食指所指部位即为穿刺的“靶点”,三指所指线路即为进针的方向,进针的角度一般为30~45°,进针后如果针尾部见血液流出,可下压15°左右,再前送软质细套管完全入血管,缓慢撤除刚性针芯,保留软质套管并可见套管尾部喷血,送入软质导丝。以上操作时,若进针后未见针尾部回血,不要急于回退穿刺针,可用左手食指判断一下此时穿刺针与桡动脉的位置关系,再回撤穿刺针至皮下,调整针尖方向后再次进针,如果穿刺针尾端喷血良好,再完成上述剩余操作置入软质导丝。也可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固定针柄以确保穿刺针位置不动的同时右手送入导丝,动作应轻柔,一旦遇到阻力,应立即停止前送导丝,可部分回撤导丝后,通过改变穿刺针的角度或旋转穿刺针调整导丝的前进方向后将导丝送到合适位置。用钢针尖或小尖刀略扩大皮肤穿刺点,沿导丝置入扩张子入血管,以减少粗鞘管送入时的阻力,撤出扩张子,沿导丝送入粗鞘管入血管后,撤出导丝,粗鞘管末端通过连接端口3与软质连接管相连,用流量控制阀临时阻断软质导管备用。粗套管8以同样的方式进入闭塞动脉远端(常选足背动脉或腘动脉),连接粗套管8和软质外管道,需注意排除管路和穿刺针内气体,开放临时阻断,完成管路人体的应用连接。这种连接两条动脉的方式来保证血栓堵塞部位后方组织的供血,相当于是体外的侧支循环将手部动脉与脚部动脉连接,为防止血液在体外管道中凝结,管道为采用抗凝涂层(如肝素涂层)的塑料管,患者全身使用肝素等抗凝药,并间断抽血检测APTT等抗凝强度,以指导抗凝药物剂量。另为便于血流量的控制,管道中设有控制阀,为一外压式挤压装置,通过血流量调节阀,调整软质管路局部直径,进而达到控制其内血流量的目的。为让管道中血流量可测量,可将软质管路卡入流量探测头内,通过超声技术和设备测量管路内的血液流量。这种设备的应用,能够逐步给远端缺血的肢体快速开通血液循环,防止截肢的发生,同时由于桥接管内的血液流量可测、可控制,可以让缺血肢体的炎症因子和坏死物质缓慢向全身释放,避免了快速大量释放导致的全身其它重要脏器的急性损害,达到保命的目的。经过上述治疗1周后,患者状态好转,可将连接管路用胶布粘于上肢、躯干、下肢,妥善固定后穿病号服,患者日常生活不受该设备的影响,并可下地活动,半月后,随着自身侧枝循环的逐步建立,可逐步减少本设备中的血流量,直到完全可完全撤除时,拔除穿刺针,局部压迫半小时后用绑带垫纱布包扎。患者逐步康复出院。
实施例2:一种医用导管及使用方法
24岁女性患者,因咳嗽咳血入院,经CT等确诊为左侧肺癌,但肿瘤向邻近的主动脉生长,且包裹局部的胸主动脉,肿瘤可能已侵犯主动脉壁,部分供瘤血管发自受侵犯的主动脉,常规手术可能损伤主动脉导致致命的大出血,且无法完整切除。应用该实用新型,可安全、完全的切除肿瘤组织和受侵犯的主动脉,同时用人工血管替换受累的胸主动脉,且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即可完成。
一种医用导管包括:1-软质粗套管I;2-固定装置;3-连接端口;4-导线;5-血液流量检测计;6-血流量调节阀;7-管路;8-软质粗套管II;9-血流量检测头;10-扩张鞘管;11-血液流量调节头。
患者左侧第四肋间后外侧切口开胸,探查肿瘤巨大,包裹局部降主动脉且与动脉壁明显黏连,不排除动脉壁受累,局部分离发现出血凶猛,考虑瘤体血供丰富。常规方法无法切除肿瘤和受累的主动脉并完成主动脉替换。遂应用该实用新型的设备辅助完成手术。首先全身肝素化,1mg/kg,在肿瘤近端的正常的胸主动脉壁缝合一个荷包,缝线外套紧线器,呈菱形并缝合2道,于荷包中间用带细套管的钢针穿刺,有血液流出后拔出钢针,经软质套管置入软导丝,拔出软质套管,沿导丝置入带芯的粗鞘管(约8mm粗),撤出钢丝及内芯,留置粗鞘管于血管内,末端与软质连接管通过连接端3相连,用流量控制阀临时阻断软质导管备用。收紧动脉壁的荷包缝线,并将紧线器与粗鞘管通过丝线结扎在一起。在肿瘤远端正常的主动脉壁选择一个穿刺点,用上述相同的方法完成粗鞘管的血管内置入,末端与软质连接管相连,并注意排气,开放临时阻断,体外分流装置开始工作。于肿瘤两端阻断主动脉,将受肿瘤侵犯的主动脉完全旷置,主动脉血流完全靠临时建立的通路完成。游离肿瘤,发现出血较前明显减少,完全游离后连同受累的主动脉一起切除,取24号人工血管,修剪成合适长度后与自体动脉吻合,近远端吻合成功后排气,开放主动脉阻断钳,撤除主动脉上的两个插管穿刺点荷包线打结。完成手术后续关胸操作。术后病理结果回报为肺鳞癌,肿瘤侵犯已切除的主动脉壁,残端未见肿瘤,证明所有的肿瘤包括已受累的主动脉已完整切除。
本文中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医用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导管含软质粗套管I(1)、软质粗套管II(8)、连接端口(3)、管路(7),其中软质粗套管I(1)、软质粗套管II(8)与管路(7)通过连接端口(3)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软质粗套管和管路的内壁涂有抗凝涂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凝涂层为肝素涂层、水蛭素涂层中的一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凝涂层为肝素涂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路(7)管路内径1~8mm,长度30cm~250c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路(7)上可外加血液流量控制装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血液流量控制装置为挤压式挤压装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路(7)上可外加血液流量检测计(5)通过血液流量检测头(9)和导线(4)与管路(7)相连接,血液流量检测头(9)为管路(7)卡入式,不与管路内表面及其内的血液直接接触,流量测量完成后可从管路(7)上移除。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软质粗套管I(1)内含有穿刺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针的直径0.3~4mm,长度3~10cm。
CN202021424809.4U 2020-07-20 2020-07-20 一种医用导管 Active CN2125934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24809.4U CN212593463U (zh) 2020-07-20 2020-07-20 一种医用导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24809.4U CN212593463U (zh) 2020-07-20 2020-07-20 一种医用导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93463U true CN212593463U (zh) 2021-02-26

Family

ID=74719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24809.4U Active CN212593463U (zh) 2020-07-20 2020-07-20 一种医用导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934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nton et 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between the right common iliac artery and the inferior vena cava: report of a case of its occurrence following an operation for a ruptured intervertebral disk with cure by operation
Likoff et al. Ventriculoplasty: excision of myocardial aneurysm: report of a successful case
EP2063823B1 (en) Devices, system, kit and method for epicardial access
JPH10127772A (ja) 血流閉鎖用カテーテル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US20040193103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clerosing the wall of a blood vessel
Kuzniec et al. Videothoracoscopic-guided management of a central vein perforation during hemodialysis catheter placement
MacGowan et al. A review of 174 patients with arterial embolism
CN212593463U (zh) 一种医用导管
CN111790050A (zh) 一种体外桥接医用导管结构及其用途
Oh et al. Radial artery cannulation
CN219185477U (zh) 一种前端管径可调的血管鞘管
RU2536558C1 (ru) Способ лечения постпункционной пульсирующей гематомы
Faris et al. Arteriovenous shunts for hemodialysis
CN111790049A (zh) 一种医用导管结构、使用方法和用途
Butt Angioaccess
RU2799257C1 (ru) Способ лечения острого артериального тромбоза подколенно-голеностопного сегмента, ассоциированного с COVID-19
Gruss In situ bypass
Badawy et al. Heparin versus No Heparin before Endoscopic Vein Harvesting using Angioscopy
Wolin Arteriovenous Shunts for Prolonged Intermittent Hemodialysis: Technique, Survival, and Complications in 57 Patients
Yuan et al. Zaiping Jing, Huajuan Mao, Meiqin Shi, Junmin Bao, Zhiyong Chen, Yifei Pei, Xiaolong Wei, Chao Song
Assafin et al. Endovascular Management of Access Site Complications
Piccone et al. Limb salvage by inverted Y vein grafts to below-knee arteries
Chen et al. Transradial Approach
WO1999023955A1 (en) Vascular shunt apparatus
Zenovia et al. Cephalic Vein Loop Transposition with Proximal Radial Artery Anastomoses for Haemodialysi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